消费趋势

“它只是你的一条狗,而你却是它的一生”,相信不少爱宠人士都看过这部经典的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德国著名文学家阿尔伯特·史怀哲也说过,“悲惨人生中的两个避难所,一是音乐,二是猫”。宠物的存在对于铲屎官们来说,既是精神寄托,也是情感宣泄树洞,也难怪铲屎官们纷纷表示“物质上是我养它,精神上却是它治愈了我”。在单身经济和银发经济交织的当下,宠物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宠物犬数量为5429万只,同比增长4%,我国宠物猫数量为5806万只,同比增长19.4%。

不断增加的宠物数量和养宠人群为产业链的拓宽和加深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宠物产业链涉及范围广泛,从活体繁殖到医疗服务,均属于其范畴之内。大致来看,宠物行业上游主要涉及活体的繁殖、饲养和交易,中游包括各类宠物食品和产品的生产售卖,下游则包括各类宠物服务,比如宠物美容、宠物医疗、宠物婚丧等。因此,宠物市场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细分赛道。

其中,“宠物食品”凭借其贯穿于宠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属性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赛道。欧睿国际数据统计,在2017-2021年期间,我国宠物食品的年均复合增速达24.80%,高于整个宠物用品行业20.33%的年均复合增速。

当宠物食品这门“情感生意”迎来风口,应该抓住哪些机才能顺势腾飞?接下来,数食主张将从资本端与市场端的双向维度剖析赛道,提前为您剧透宠物食品行业的细分趋势以及高增长机会点。


01 自带吸金体质,新老玩家开启大乱斗


在经历了“吃剩饭”时代后,我国宠物食品行业进入成长期。随着追求高品质消费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爱宠人士主力军,宠主对于宠物食品的关注点也从喂饱宠物向如何让毛孩子们吃得健康、吃得开心转变,一个健康化、多元化、精细化的赛道正在逐渐成型。根据喂食场景,宠物食品主要可划分为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宠物保健品。

其中,宠物主粮类似于人类食品中的主食,属于宠物饲养的必需品;宠物零食类似于副食,是增进主宠互动的黏合剂,或是用于辅助宠物训练的食品;关于宠物保健品,严格意义上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蓝帽子保健品,而是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根据宠物的毛发发育、体重增长情况或是肠道健康等生理状况而制定的营养调理品。

据统计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年三者占宠物食品比例分别为75%、15%和10%。

图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作为宠物行业收益最大的子行业,宠物食品拥有最稳定,消费频次最高的市场需求,因此也备受资本关注,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大户。近两年来,我国宠物食品行业融资频发,据数食主张不完全统计,2021-2022年9月,宠物食品赛道融资事件已达22起,总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宠物食品赛道看似火热,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国产企业在我国市场的话语权仍比较弱,且行业集中度较低,未来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1年以公司口径计算的中国宠物食品行业CR10仅为24%,远低于成熟市场,同期美、日市场的CR10高达76.8%和84.4%;以品牌口径计算的中国宠物食品行业CR10为18.6%,同期美、日市场的CR10分别为40.5%和49.8%,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宠物食品行业的竞争格局并未固化,新品牌仍有机会逆风翻盘。

自疫情以来,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关注度与偏好得以提升,国际巨头宠物食品品牌市占份额下降,高质量的国产品牌有望进一步改变市场格局,我国宠物食品行业正值新老玩家大乱斗的局面。

其中不乏将品牌做到上市的企业,目前宠物食品行业成功登陆A股的上市企业有4家,分别是中宠股份 、佩蒂股份 、路斯股份和依依股份。7月底,乖宝宠物创业板IPO成功过会,有望成为上市新成员。

尽管宠物食品这一赛道看起来热火朝天,但从本土龙头企业市占值和毛利等指标来看,仍旧差强人意。除去早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和近年崛起的国产巨头,我国宠物食品市场份额超过6成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市场格局呈现分散的现状。

图源:未来智库

探索我国宠物食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知,我国宠物食品龙头企业基本于本世纪初发家,当时其营收主要来源于海外产品的代工,其自身并未掌握销售渠道,也未形成品牌理念,因此处于产业生态链的底端,盈利也十分有限。自2010年后,龙头代工企业开始打造本土品牌服务国内市场,迎着电商平台发展的红利期,这批企业也顺势而起。

尽管在外资品牌占据强势主导地位的市场大背景下,代工模式为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一条“轻资产”捷径,但这种生产模式也暴露出不少的弊端。

根据京东数据统计,超过7成的国产宠物粮每公斤的单价低于30元,且该价位段的选择众多,产品竞争十分激烈。品牌在扩张初期打“价格战”兴许能在短时间内抢占养宠小白的市场,然而随着大环境养宠观念的成熟和大量同质化产品涌入市场,单纯依靠贴牌加工+营销的方式无法长久的占据消费者的心智,盈利水平低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善,更无法打破外资品牌独占鳌头的市场格局。

面对日益拥挤的赛道,企业应当如何主动求变,实现高盈利呢?接下来,数食主张将结合国内外宠物食品行业最热趋势,为宠物食品指明三大走出“内卷”的新方向。


02 宠物食品高端化趋势已显,新鲜、有机、无添加成关键词?


《2021-2022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及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宠物食品行业规模约为1554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32亿元。千亿市场蓬勃发展,海内外玩家纷纷入局。

然而,近几年来,不少进口宠物食品品牌相继出现“翻车”事件,褪去原有的光环,加之疫情的双重影响,铲屎官们转而投向本土品牌的怀抱,国内宠物食品品牌迎来春天。

然而,国产宠物食品品牌也没能逃脱“毒粮”标签的侵蚀。买配方、找代工、做推广等一系列操作在业内层出不穷,这导致行业良莠混杂,国产品牌好不容易利用“性价比”塑造的口碑却面临坍塌的风险,行业也面临着优质产能不足的困境,而走向高端化是唯一的破局之道。根据主流猫粮/狗粮的喂养建议,假设一只猫/狗每天需食用70g/230g的猫粮/狗粮,则一年一只猫/狗需消耗约25.5kg的猫粮/83.95kg的狗粮。然而事实上,2021年国内单猫和单犬的主粮消费量仅有7.42kg和 6.92kg。据国元证券统计,2021年我国专业犬粮的使用占比甚至不足1/5。随着科学化养宠观念的深入,宠物们吃剩饭剩菜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宠物食品。

宠主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将宠物喂饱,为了获得宠物更长久的陪伴,新鲜、优质、配方干净的宠物食品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根据Clarkston Consulting的数据统计,仅在2020年,全球有机宠物食品的市场就达到228亿美元的规模。近日,演员凯瑟琳·海格尔 (Katherine Heigl)凭借其自有品牌Badlands Ranch推出狗粮,首次涉足宠物食品领域,旨在为狗狗提供由内而外的滋养。Badlands Ranch狗粮采用慢煮、冻干和风干的方法生产宠物食品,帮助确保其新鲜度,防止营养流失。

该品牌的旗舰产品是 Badlands Ranch Superfood Complete ,这是一种由亚麻籽、姜黄和狮鬃菇等超级食品配制而成的全面均衡狗粮。除了超级食品,Superfood Complete还含有适应元、牛肉、鲑鱼、蔬菜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助于促进狗狗的消化和皮毛健康。

与此同时,Badlands Ranch还发售了旗下第一款狗零食:Superfood Bites。该零食成分简单,仅由优质牛肝制成,能够在补充零食的过程中为狗提供优质蛋白质,且不含填充剂、防腐剂或人工成分。

图源:Badlands Ranch

不仅仅是在海外市场,随着宠物家庭地位的提升,无诱食剂、无防腐剂,以优质健康原料制成的宠物食品备受市场追捧,其中最近“风”最大的当属宠物鲜粮。

数食主张在淘宝等平台搜索鲜粮后发现,不少国产品牌均推出了宠物鲜粮,且月销量均在几百以上。据了解,鲜粮这一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主打的是优质鲜肉与果蔬的搭配,与传统的干粮相比营养更为全面,这也正戳中了铲屎官们追求新鲜优质的痛点。数食舒张在仔细观察国产鲜粮这一高端赛道后发现,玩家们主打的概念各有千秋。

毛星球推出的鲜肉主粮罐头主打原料来自自营“星鲜牧场”的概念,据了解从原料获取到罐头制成仅需1小时,且无添加防腐剂,据客服人员说“两罐170克的鲜鸡肉罐头合计27.9元,价格是同等分量普通干粮的2倍,单月销量不断增长,订单量在1000以上”;

而此前不久,宠物鲜粮品牌“黑米先生Mr.Himi”推出超级鲜·全价处方鲜粮,包含改善肠胃疾病、改善糖尿病、减轻皮肤过敏、增强免疫功能、术后康复营养等14个配方。

据了解,黑米先生是主打中式食疗的国产宠物食品品牌,也是国内首家推出“处方鲜粮”的品牌,以中国传统养生理念“食补胜于药补”为基础,精选天然食材,采用中国家庭更喜欢的蒸煮工艺,烹饪新鲜营养的宠物鲜粮,保留食材原汁原味的自然味道。

图源:淘宝


03 精致养宠催热健康需求,差异化路线怎么走?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教育的不断加深,铲屎官们的养宠理念也随之成长,我国宠物行业开始迎来“精致养宠”时代。“宠以食为天”,宠物饮食作为宠物消费的大头,被宠主们视为头等大事。在经历了“吃剩饭”时期后,宠主们的关注点也从粗放喂养向专业化喂养转变。

图源:派读

派读的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影响铲屎官为爱宠挑选主粮的因素中,营养配比占比最大,其次是配料组成,且这两个因素明显重于其他因素。由此可见,铲屎官们为了让宠物们吃好、吃得健康,可谓是操碎了心。

除了选购必不可少的主粮以外,宠主们还会针对爱宠的健康需求选购保健品、营养品等,每个细分需求的背后都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市场。为了打造差异化,从市场混战中突围而出,品牌们应当精准地挖掘铲屎官们在喂养时的痛点,开发有助于促进宠物健康的产品。

对于猫奴们来说,除了有帮助猫主子们补充营养,增肥发腮需求以外,保障主子们肠道和皮肤等免疫系统的健康也是一大难题。此前不久,屡获殊荣的功能性宠物补充剂品牌Zesty Paws 在为其产品组合带来了三名新成员,分别是三种专门针对猫的补充剂:Hemp Elements Plus Calming Bites 、Hemp Elements Plus Hairball Bites 和 Aller-Immune Bites 。

前两者Hemp Elements Plus 系列产品分别有益于猫咪的行为健康和消化健康功能,均具有高度的适口性,一口大小的心型形状十分方便猫咪吞咽。此外,这两款产品均添加了由Zesty Paws与CBDistillery 共同合作生产的CBD成分,据了解后者是美国最大的CBD分销商与零售商之一。

Zesty Paws Hemp Elements Plus Calming Bites 每2粒含有3毫克CBD,和茶氨酸、洋甘菊、南非醉茄等优质成分,能够安抚猫咪,使其处于平静的状态。Zesty Paws Hemp Elements Plus Hairball Bites 则有助于减少猫咪体内毛球的形成,同时也支持猫的肠道、免疫和皮肤健康。每2粒同样含有3毫克的CBD,添加了微晶纤维素、车前子、鱼油等成分,以防止毛球形成,维护猫咪的皮肤与肠道健康。

另外,Zesty Paws还推出了Zesty Paws Aller-Immune Bites ,有助于为猫提供免疫支持。Aller-Immune Bites 中含有黄芪根、赖氨酸等成分,可帮助维持猫咪正常的组胺水平,提供抗氧化剂并减少季节过敏带来的影响。

图源:prweb

“牙口好,才能吃嘛嘛香”。在养宠的过程中,犬猫的口腔问题也颇受铲屎官的关注,而在各类口腔用品消费中,洁牙粉凭借其方便快捷、可随餐食用的特点受到消费者喜爱。日本KOJIMA针对宠物口腔问题,也推出了一款牛奶味的宠物可食用牙膏。

由于宠物往往对张口洗漱带有抗拒,容易导致口腔内滋生细菌,根据KOJIMA宠物兽医师调查发现,超过80%的3岁以上的犬猫都患有牙周病,不仅会腐坏牙齿,造成口臭,严重会破坏下巴,发展成更大的疾病。

这款专为宠物定制的牛奶味牙膏,不仅奶香十足,能有效提高宠物接受度与适口性,同时采用KOJIMA乳酸菌配方制成,可放心宠物吞咽食用,能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预防牙菌斑与牙结石的形成,抑制口臭,促进维护口腔健康。


04 “拟人化”宠物消费兴起,把人的生意在“它”身上再做一遍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视与关心甚至已经转移到了爱宠身上,“拟人化”宠物消费兴起。早在2021年,尼尔森IQ就曾明确指出,美国越来越多的宠主们正在以人类健康标准采购宠物食品,宠物食品支出同比增长16.2%。与此同时,宠主们在选购宠物食品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消费观念、价值观相契合的品牌,比如环保主义者会更偏好可持续产品,宠物食品的消费趋势开始与人类食品消费趋势相趋同,这也为宠物食品的未来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定制化艾瑞咨询《宠物保健品消费态度洞察白皮书》显示,95后和90后已成为1-2线城市养宠的主力军。

随着年轻一代的铲屎官们逐渐成为宠物消费的金主,他们正迫切需求个性化产品推荐、配方等解决方案,以保证为自己的爱宠提供独一无二的健康管理。在国外,一些玩家爱是利用宠物的生物特征与基因数据,根据宠物的健康状况与基因构成为其量身定做食品方案,这种趋势正开始走向流行。

图源:艾瑞咨询

狗零食公司The Dog Bakery推出一系列名为barkuterie board的限量版产品。据介绍,该系列是以人类零食为灵感的定制狗零食,barkuterie board包括17种不同的零食,能够为狗狗们提供绝佳的美食体验。

每个barkuterie board都是按照订单为宠物定制而成,完全拿捏狗狗们对食物的偏好和敏感度。barkuterie board里既可以包括肉干、水果和奶酪等美食,还搭配了由The Dog Bakery制作的狗狗专用零食,如Bark花生酱茶三明治、奶酪饼干和带有狗名的定制骨头。

The Dog Bakery的 barkuterie board的包装采用的是可持续生产方式制作的切菜板,并配有专门用于在家制作狗零食的曲奇刀。The Dog Bakery由宠物救援倡导者Rocky Kanaka于2007年创立,专门提供新鲜出炉的狗零食,其中一些灵感来自传统的人类零食。目前,该公司提供各种零食以及狗蛋糕、狗玩具等宠物周边。

图源:petfoodprocessing

·可持续

与人类食品趋势一致,除了追求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也体现在宠物食品的消费上。Oclarkston在报告指出替代蛋白质等可持续原料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端宠物食品中,并推动着宠物食品往更可持续性的创新方向发展,这与近年来人类社会兴起的素食主义、植物性饮食、环保主义等密不可分。尼尔森也曾强调可持续性对于宠物行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会责任、环境影响、可持续农业或动物福利等领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昆虫蛋白在宠物食品行业的应用,尽管昆虫蛋白暂时未能进入人类的主流饮食中,但这一趋势却在宠物食品领域受到欢迎。丹麦宠物食品初创公司Globe Buddy推出了其首个主打可持续概念的狗零食系列 Globe Buddy Crunch,该系列旗下的产品均以昆虫和植物为原料生产。

Globe Buddy Crunch系列共有三种配方:Insect Crunch,由粉虫和黑水虻幼虫(BSFL)配制而成;Veggie Crunch,由水果和蔬菜配制而成;和Spirulina Crunch,由螺旋藻、海藻和蔬菜配制而成。据了解,Globe Buddy Crunch系列不含谷物,不含添加糖、人工色素、香料或防腐剂,且很容易被宠物消化,因此非常适合那些容易对食物过敏的毛孩子。

为了履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包装上Globe Buddy的新零食系列采用完全不含塑料的可回收材料。Globe Buddy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Bjarne Gravesen Jensen 表示:“我们希望继续传扬可持续的宠物生活理念,现在,我们为宠物父母们提供了一系列新选择,以替代不可持续的传统肉类零食。最近,我们已经开始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亚马逊平台铺货,这些不断扩大的销售渠道正在帮助Globe Buddy满足宠主们对优质的环保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Globe Buddy成立于2019年,并于2021年正式推出其可持续、营养均衡的干狗粮Globe Buddy Blue,该产品由升级再造的鲑鱼蛋白配制而成。目前,该公司计划与Globe Buddy Brown 合作生产由昆虫蛋白配置的干粗粮,以扩大对可持续狗粮市场的供应。据透露,公司目前正在计划进军美国宠物食品市场。

图源:Globe Buddy

在过去的二十几载里,皇家、玛氏等宠物食品进入中国,拉开了我国宠物食品专业化的序幕。最近几年来,随着宠物食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充,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宠物食品市场。然而,中国家庭的宠物保有量仅为两成左右,远不及欧美等国家,我国宠物食品市场显现出极大潜力。

然而,高潜力通常与高风险相伴相生。目前,我国宠物食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法律法规与市场秩序等游戏规则仍存在许多灰色地带。在此状况下,新品牌与新产品不断涌入市场,其中不乏某些企业兵行险着,这使得整个行业带有些许混乱的意味,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雷”。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模式更加健康化与规范化,这些没有真材实料的品牌与产品会被驱逐出局,并留下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诸如佩蒂、中宠、乖宝等拥有强大品牌力的企业。尽管坚持品质为先、提升品牌形象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企业会冲破海外巨头的封印,一改市场格局,并享受到行业发展的长期红利!

参考来源:

1、对话国内首家宠物行业上市公司产品负责人王彦鑫:从0到1,打造差异化爆品的商业逻辑-FDL数食主张

2、宠物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宠物食品高端化,做难而正确的事-未来智库

3、新消费投融资盘点:融资伦次、金额同比腰折,银发经济成亮点,食品功能愈发“精准”-新消费Daily

4、《2022年中国宠物食品消费报告》正式发布:4大维度、16个结论必须知-派读宠业参考

5、宠物食品正在“拟人化”消费升级:追求保健功效与可持续性-财联网

6、宠物市场消费升级 产业冲进鲜食赛道-太原晚报

7、2022 Pet food trends-Oclarksto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提个问题,你能分清周大福、周大生、周生生、周六福、六福这些黄金珠宝品牌名字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不仅分得清这些品牌,甚至连不同品牌的制作工艺、产品系列和热门款式都如数家珍。

那个中年大妈才爱珠宝的时代已经过去,之前抽象模糊的黄金老字号们也凭借着自己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重新梳理出了一条走近90、00后消费者的年轻化之路。


# 超越大妈,年轻人成为购金主力 #


曾几何时,在中国年轻消费者心中,黄金首饰远不如奢侈品有吸引力。

在美国CNBC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节目上评论国际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收购Tiffany时,资管公司CQS New City Equity的基金经理Raphael Pitoun甚至表示,“奢侈品在中国就像是一种必需品。”

世界黄金首饰协会曾有调查,年龄18到22岁的人之中,只有12%的人未来一年打算购买黄金首饰,比例大大低于千禧一代和39岁以上人群。该协会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Z世代与黄金首饰的情感联系“似乎特别薄弱”。

也许是感受到了“山雨”来临前的呼啸风声,曾一度风光无量的老牌珠宝商集体寻求业务调整转型,希望能够找到延长生命力的方法。

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

在黄金珠宝行业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黄金早已不是只有在婚嫁时才会被考虑的奢侈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时尚的实用单品。

如今,随便打开一个种草类社交软件,你就会发现海一样黄金单品心得分享扑面而来。在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宝等一系列头部品牌的助推下,从哈利·波特到迪士尼明星、阿拉丁神灯、宝可梦、小黄人、海贼王等等都成为了“网红黄金单品”,而凤头钗、小方戒的出现也进一步网络了热爱时尚的年轻人的心。

中国 金北京旗舰店的店 叶彬曾表示,春节假期期间销量同比上涨 60%,年轻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人群。根据世界 金协会于 2021 年做的一项调研,60% 的中国消费者虽然还未购买过 金首饰,但正在考虑,而这个数字在 2016 年时仅为 16%。

截至2021年9月30日,周大福内地市场营业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9.1%,其中黄金首饰的营收增长超过了一倍,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6成增加到7成。

但有意思的是,黄金的火热呈现出很明显的马太效应,有的因光环加持,年轻人趋趋之若鹜,而有的营收和利率表现极为一般,只能跟随市场发展进行产品变化,营收和利率都表现一般,这种差异背后,离不开头部企业对于黄金市场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控与应用。


# 黄金消费六大趋势#


如果五年前你采访年轻人,在黄金和奢侈品中更倾向于选择哪个作为首饰?很有可能会选择奢侈品,而当下本着“富时作首饰,穷时当盘缠”的“保值”理念,更多的年轻人趋向于选择黄金作为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只想买金条保值这么简单。

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偏好,黄金品牌也做出了符合发展趋势的内容调整,趋势君将这些内容进行了对应的整理,方便大家参考借鉴。

01、重工国风仪式化

说起来,古法黄金能够重回潮流巅峰,离不开汉服文化在年轻消费族群中的影响力。随着年轻消费者渐渐步入适婚年龄,不少准新娘把传统的五金观点放到了自古就有保佑出嫁平安吉祥、富贵如意的凤头钗上面。

随着老凤祥和周大福的凤头钗爆火社交圈,作为新的“结婚必备用品”,古法烧蓝、花丝镶嵌等工艺也重新成为时尚流行,掀起了一股重工国风潮流。用黄金加满仪式感,成为了不少新人“保值+喜好+兴趣+面子+流行”综合考虑下的首选之策。

02、日常单品简约化

去年,周大福凭借小方戒火速成为都市白领的时尚搭配必备品,甚至出现了一戒难求的壮观景象。

火爆销售的背后,不仅仅是因为小方戒的寓意是:“不求被全世界宠爱,只求这一生是你一个人的例外”,让诸多热恋中的直男为爱买单,更多的是不少小姐姐因为这款戒指区别于传统圆圈设计,百看不厌不会烂大街,甚至还可以成为全身穿搭的特色亮点,在举手投足间为装扮锦上添花。这也使之成为了不少5G上网女孩的心头好。

随着小方戒的一夜爆火,各种以时尚搭配为主要目标的产品宛如过江之鲤,层出不穷。依托于技术的优势,让现在的黄金制品硬度更高,不易变形变色,更适合于日常穿戴,从而也替代很多奢侈品首饰,成为新晋顶流。

03、理财收藏零碎化

还记得《甄嬛传》中,眉庄姐姐随手赏给苏公公的金瓜子吗?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攒金瓜子、金豆豆,甚至有不少人把“月攒一颗金豆豆”当做自己的理财目标。相比于动辄成千上万的金条而言,一颗1克左右的金豆豆售价只要400-500元,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结余较少的年轻人而言,不失为一个上佳的理财方法。

如今,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年轻人晒金豆豆、金瓜子的图片,用消费者的话说,存钱总有一种想要花了它的冲动,但是换成金豆豆,看着自己的小罐罐被越来越多的金豆豆填满,非常有成就感,等存到30颗,就可以去换一条金镯子了。

04、产品系列快时尚化

其实,黄金首饰开创新设计,打造新风尚,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3年,周大福珠宝集团董事总经理 Kent Wong 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品牌已经推出了年轻化系列,这些系列类似于 “快时尚”,反应快且限时卖。

以时下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周生生为例,就主打“日常轻奢珠宝”为品牌卖点,有谐音梗产品“暴富小金砖”、“幸运莲莲”、“桃花朵朵”,也有以V&A博物馆店珍品为设计灵感的“茛苕叶系列”、“ 都铎玫瑰系列”、“雏菊系列”,还有以跨界联名为噱头的“王者荣耀系列”、“阴阳师系列”、“猫和老鼠系列”、“海贼王系列”等等,让黄金成为生活中的快时尚单品已经成为不少品牌的设计主导理念。

05、副线品牌细分化

除了主打产品线的“快时尚”外,珠宝行业还向“快时尚”领域,学习了副线和子品牌的招数,用于“讨好”年轻人,扩大客群。周大福在 2016 年推出了潮流珠宝品牌 Monologue,并在 2017 年推出主打轻奢婚嫁市场的品牌 Soinlove;周生生旗下则有主打“精品珠宝”的品牌EMPHASIS,主打“日常轻奢珠宝” 的品牌MintyGreen,主打“婚嫁定制珠宝”的品牌PROMESSA。

副线与子品牌的出现,不仅进一步帮助主品牌将客户需求进行了合理化分流,更将对应人群的消费需求洞察得更为透彻,便于日后提供更为适合的服务方式,一举多得。

06、珠宝不再唯钻石化

世界钻石业巨头德比尔斯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词,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营销范例,从而使钻石成为了多少人趋之若鹜的心头好。就连玛丽莲·梦露在电影《绅士爱美人》中也唱出过心声:“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

只不过这几年随着各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珠宝科普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把注意力只放在钻石一样上面,彩钻、猫眼石、碧玺、水井、玉髓,甚至是欧珀都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近段时间被赋予招财含义的黄钻就成为了不少品牌的进攻方向。

周大福推出了以黄钻为主题的“sunlight”阳光系列,六福珠宝的轻奢黄钻系列等等。相信除了钻石之外会有更多的珠宝品类被消费者所喜好。珠宝行业又要迎来新一轮的审计竞争。

从妈妈辈的首饰到年轻人的心头好,黄金品牌们结合自身优势,发挥特长,紧紧抓住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与流行趋势,从而使得其寻得了发展的又一新路径。


# 拥抱年轻人的市场启示#


同样是老品牌焕新,为什么黄金品牌就可以如此顺利呢?结合这些品牌把握住的市场趋势,趋势君总结出四大策略,方便其他行业品牌借鉴学习。

01、紧抓国风潮流,讲述文化故事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戴先熾教授认为,中国市场对本土珠宝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他表示,这种需求将在随后的几年内继续发展,“共同富裕”政策将推动国产珠宝的总销售额,因为中产阶级范围的扩大和Z世代购物多样性的提升。

早有《甄嬛传》和《琅琊榜》,现有《与君初相识》和《苍兰诀》,未来还会有《长月烬明》,这些影视作品,都将古代中国文化元素的描绘落在了实处,让那些原本只能停留于书面表达层面的描绘有了实物,构图色彩、服装搭配、非遗技艺、古法首饰等等,让“中国风”在年轻群体中持续不断。例如今年一部《梦华录》,就让珊瑚簪子成了不少女生的新单品,甚至一度引发盘发浪潮。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个朝代、每个阶段、每个民族都有带有极强特色符号的美学代表,服饰行业可以抓住中华元素推出适合古风元素的产品,家居行业可以推出简洁质朴带有文化特色的新中式家具,商场、密室和剧本杀馆可以引入源远流长的茶道和香道文化吸引年轻人体验探秘……

当国风与文化相连,产品就有了爆款密码。

02、跨界联名,网罗跨圈层受众

跨界这件事情究竟黄金品牌玩的有多野?看看他们旗下的这些联名就知道了。

且不论迪士尼、哈利波特这些经典“抢钱IP”,与其他IP的联名黄金品牌也是玩得不亦乐乎。针对日漫群体有《魔卡少女樱》、《海贼王》,针对国漫群体有《阴阳师》,针对影视群体的《小黄人》、《猫和老鼠》,针对游戏群体的《王者荣耀》、《暗区突围》,针对文化群体的故宫宫廷文化联名、大英博物馆联名,针对古风爱好者的《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联名……

甚至还有品牌跳出了经典IP联名圈,和品牌间也搞起了联名。例如周大福先后与瑞幸咖啡、可口可乐等推出联名首饰,老庙黄金和姚记好运扑克的联名首饰等等。

对品牌而言,借助IP售卖产品是一方面,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IP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焕活老品牌的新生命力,从而告诉现在的消费者,我们设计了,我们不是原先的我们了,我们更加时尚与潮流了。

03、卖场形式进阶,多元化空间拓展

现在为了降低金店与消费之间的距离感,黄金品牌们也做出了多样化的店铺形式创新。

一种是将卖场变成了网红打卡点。例如周大福于2018财年实施“Smart+2020”三年策略,将部分零售店铺升格为周大福荟馆和周大福艺堂,满足追求国际名贵珠宝和独特体验顾客的需求。对于年轻消费者,周大福则通过开设主题体验店和设置自助体验区以吸引他们。很难想象,一家已经传承了近百年的金店中,会有充满艺术感的雕塑、精致的咖啡区和慈善书吧。

另一种则是结合互联网应用模式,推出无人珠宝售卖机支持消费者自助购买黄金珠宝,消费者只需用微信扫一扫屏幕上方的二维码即可打开柜门试戴黄金首饰。针对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周大福表示,由于绑定了微信,如果试戴的黄金饰品没有在15分钟放回柜中会自动从微信扣款,出现余款不足的情况则会影响开柜人的信用记录。

好看、有噱头吸引拥有好奇心的消费者一探究竟,这是周大福可以成为年轻人新宠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噱头才有话题,有话题才有分享,有分享才会有潮流。

04、社交媒体新渠道,售卖形式更新潮

除了线下卖场和线上电商,现在黄金品牌们也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私域和公域的潜在价值,积极拓展新的销售渠道。

其一,视频直播抢不停。

随着短视频直播的火爆,黄金珠宝品牌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开起了专属直播间。大品牌们请代言人、请明星助阵做客,秒杀款、福利款、限定款不定时轰炸,福袋、礼包、优惠券更是撒不停,令不少原本只是看客的消费者也心动下单。

还有一些小品牌,更是在直播间里面玩起了各种苦情戏码,什么黄金真伪辩论,泪腔承诺正品,秒杀福利送不停等等,直播间火爆程度不亚于一些老品牌。

其二,社交媒体种草转化。

受疫情影响,不少消费者都开始更习惯于线上购物,一些柜姐就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发送产品信息,私信意向客户,线上或线下的交易方式完成转化,凭借着产品的多样化、服务的周到和价格的清晰也俘获了不少消费者的芳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人冒充品牌,以极低的折扣吸引消费者购买,如何加强消费者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值得关注。别让一些不良人士搅坏了整个市场。

其三,裸石私人订制定制。

现在在年轻人中还有一种很热门的服务,那就是直接购买裸钻,再找商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样式进行定制。这对消费者而言主要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定制品一般单价比成品低,同等价位下,消费者选择余地更大;二是消费者可以购买具有特殊意义价值的克数,从头参与产品设计,仪式感更强。

甚至现在不少商家都打出了买钻石,送戒托的宣传口号,同时也有不少私人的珠宝工作室接受多元化的裸石设计,彩钻、翡翠、蜜蜡、珊瑚、欧珀都可以加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甚至还可以为自家的宠物定制专属珠宝,表达爱意。

从微博到抖音,从淘宝到小红书,从不踏入金店的年轻人被曾认为“老土”的黄金品牌重新吸引,这背后离不开这些老品牌善于把握趋势时机,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尝试新渠道的自我革新。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努力,老品牌们才能抛弃过去抽象模糊的老字号形象,树立起专属自己的辨识度,从而摇身一变为新的顶流,真正完成了年轻化的品牌蜕变。

 

来源:肖明超-趋势观察

原标题:从“老品牌”到“新时尚”,黄金行业焕新六大趋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2022年中国茶饮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门店数增速放缓,连锁化率提升,连锁品牌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一线及新一线茶饮市场趋于饱和,下沉市场稳步发展。

基于平台真实数据与长期行业观察,美团美食联合咖门发布《2022茶饮品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整体概况:门店数增速放缓,连锁成为主流


本报告中提到的茶饮概念包含现制茶饮、零售茶饮,其中零售茶饮又包含即饮茶、冲调茶。

1、全球茶饮市场规模持续上涨

尽管疫情影响了中国茶饮的出海计划,但全球范围内,茶饮市场的增长一直在持续。

2018年,全球茶饮市场已突破2000亿美元。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前,全球茶饮市场规模一直稳定上涨。

预计未来到2025年,全球茶饮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3185.6亿美元。

2、中国茶饮市场规模约为咖啡的2倍,现制茶饮增速最快

2020 年底中国茶饮市场总规模达到 4100 亿元,茶饮市场规模是咖啡市场规模的2倍左右,预计未来几年茶饮与咖啡市场规模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此处统计不局限于现制茶饮和现制咖啡)。

其中现制茶饮增速最快,2020年市场规模1136亿,到2025年预计会达到3400亿,复合年均增长率25.5%。

3、门店恢复增长,2022年增速低于咖啡14.8个百分点

美团数据显示,2022年现制茶饮品类在饮品赛道中门店数占比61.9%,占据一定的饮品市场规模。

经历了几年时间的高速发展,加上疫情影响,美团数据显示,从近3年的门店发展来看,现制茶饮门店增速放缓,其2022年门店数增速低于现制咖啡14.8个百分点。

4、连锁化率连续3年提升,连锁品牌成为市场主流

美团数据显示,近3年,相比咖啡品类,现制茶饮连锁化率发展更快,从2020年41.2%一路增长到2022年55.29%(此处对连锁化的定义是10家门店以上,不包括10家)。

在茶饮品类中,单店、10家以内小店的比例相对较低,2022年10家店以内的门店规模仅占44.7%。

近两年,5000~10000家及万店规模的茶饮门店数占比都有所增长,连锁化规模明显强于咖啡,其大型连锁品牌发展势头较好。


市场变化:一线趋于饱和,下沉市场稳步发展


1、美团数据统计:蜜雪冰城近3年门店增长保持第一

美团数据显示,蜜雪冰城近3年门店数增长都保持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沪上阿姨。

美团门店数统计截至2022年8月

2022年沪上阿姨订单同比增长量排全国茶饮品牌第一,其次是茶百道、吾饮良品,近两年较火的柠檬茶主打品牌也纷纷上榜。

2、一线及新一线茶饮市场趋于饱和,下沉市场稳步发展

从门店发展来看,茶饮在一线及新一线市场发展趋于平稳,并有逐年下沉的趋势;

美团数据显示,从订单量来看,茶饮订单量目前主要集中于新一线市场,下沉市场订单占比已从2020年的15.9%,提升到2022年的20.6%,增长了4.7个百分点。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订单有所收缩。

3、广东稳坐门店总数Top1,北方市场加速发展

美团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广东、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茶饮门店数占比显著高于咖啡门店数占比,而浙江、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则相反。

茶饮品类继续巩固南方市场,广东仍在门店数占比排名中位列第一,北方市场正在加速发展。

4、五城门店增速显著,南宁、佛山增量可期

美团数据统计,2022年茶饮订单量或门店数上榜TOP10城市均包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重庆、佛山、南宁、苏州、杭州等;佛山、南宁等小众城市数据表现不俗,值得未来关注。

茶饮品类发展代表城市中,广州、上海、长沙、佛山、南宁等城市值得关注。

五大城市的门店数增速中,佛山门店数增速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值得行业关注。

5、社区成为新目标:新开店选址更倾向住宅小区

从2021年美团数据来看,茶饮新开门店更倾向于住宅小区,其次是写字楼/园区。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房租成本压力之下,近两年茶饮门店选址更倾向于商圈之外;

另一方面,茶饮真正走入日常,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茶饮的客群也不再局限于逛街聚会的“奶茶女孩”,而是逐渐向全民化拓展。

6、柠檬茶销量保持增长态势

2021年柠檬茶产品销量及销售额增长迅猛,同比增长一度达到400%上下;2022年增速放缓,但同比增长不低于130%,仍处在较强的发展势头上。

柠檬茶的发展热度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原材料端的稳定性。


产品分析:大众型风味仍占市场主导


1、果汁订单下降,奶茶订单增速减缓,复合口味更受欢迎

2020-2022三年滚动年美团外卖数据显示,全部茶饮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34%,但增速下降。

奶茶类产品在茶饮赛道中仍然占据核心位置,其同比增速和茶饮趋于一致;果汁类产品则订单量有所下降,2022年订单量同比下降17%。

2、“冰鲜柠檬水”在茶饮全品类中销量排名第一

根据美团数据统计,2022年高销量产品TOP20中冰鲜柠檬水、珍珠奶茶、杨枝甘露位列前三;烧仙草、茉莉奶绿、百香果饮品表现优异。

由此可见,口味更加广谱的大众型风味,仍占市场主导地位。

2022年水果类茶饮销量排行:冰鲜柠檬水、杨枝甘露、满杯百香果位列前三;

2022年奶茶类茶饮销量排行:珍珠奶茶、招牌芋圆奶茶、茉莉奶绿位列前三。


消费群体:年轻群体稳定,“糖分”受到关注


1、年轻化趋势明显,女性占比相对增长

美团数据显示,相比餐饮大盘用户稳定的男女消费比例,茶饮用户近三年女性用户占比有所增长。

相比餐饮大盘,茶饮用户年龄层整体更年轻化,00后占比相对更高;近三年60后、70后占比逐年下降,年轻群体相对稳定。

2、外卖订单下午茶占6成,到店消费高峰在晚餐

美团数据显示,从消费时间看,晚餐是用户到店消费饮品的高峰时段,订单占比41%,其次是下午茶时段,占23%,以及午餐时段,占22%。

相比到店消费,下午茶是外卖消费的高峰时段,占比达63%。这里的外卖场景包括家、办公室、学校、娱乐场所、出差旅行等。

3、“口味”占关注度第一位,“拍照、不排队”诉求较强

近一年在美团平台上,茶饮品类消费用户的评论大多围绕“口味好、态度好、性价比高、氛围好”等词汇;

产品评论多集中在口味、价格、食材上;体验感方面则侧重适合拍照、少排队等需求上。

负面评价中,高频词汇Top5分别为:口味差、态度差、太甜、就餐空间小、分量不足。

4、一线城市更关注糖分摄入,0卡糖仍有提升空间

美团数据显示,奶茶糖分的接受度来看,长沙接受度最高,其选择正常糖的用户占比66.1%;

北、上、广客群普遍对健康有着更高的要求,选择少糖或半糖的用户群体占比更高,尤其是北京、上海选择少糖的客群占到近20%;

0卡糖在消费市场中占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结语


竞争激烈,强者恒强。

通过《报告》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在快速变化的茶饮市场,无论上游供应链,还是一线门店,都在向更精细的管理、更体系化的运作、更规范的出品迭代升级。

《报告》中还提到了几个明显趋势:

1、茶饮真正成为了“日常饮品”,走入千家万户

经过几年的发展,奶茶、水果茶真正走入了千家万户。茶饮门店对于空间溢价的依赖度降低,很多时候人们去消费一杯茶饮没有更多目的性,仅仅只是为了产品本身。

2、打卡分享,仍是主流客群刚需

要颜值、要出片率、要话题度,社交属性仍是一杯茶饮能否受欢迎的关键因素。在社交平台打卡分享茶饮产品,依然是年轻人选择茶饮的重要因素。

3、低卡、低糖,健康风潮值得关注

低卡、低糖、低负担成为主流趋势之一,茶饮的主流消费客群开始注重减糖、控糖。

此外,清爽口感更受欢迎,植物基流行,养生类小料、功能性小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产品中。

4、茶饮和咖啡的融合渐成趋势

一大批咖啡品牌,正在用新茶饮的方式重塑咖啡赛道;新茶饮品牌也纷纷投资、孵化自己的咖啡品牌。

在商业模式、产品形态、营销玩法等多个层面,茶饮与咖啡的相互借鉴日渐增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个奉为圭臬的“克拉真理”,正在被改写。

人工钻石(也叫培育钻石)的横空出世,凭借着远低于传统钻石的价格,戳破了数百年以来钻石不遗余力构建出的“珍稀”、“昂贵”、“奢侈”的泡沫。

如果说“人造钻石”是钻石巨头们的灭顶之灾,中国制造则为其敲响了丧钟。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人造钻石产能高达600万到700万克拉,其中近一半都来自中国,而在中国人造钻石中,又有80%来自河南;2021年全球年人造钻石产量900万克拉,单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就实现了400万克拉的年产量。

另据咨询公司贝恩数据统计,中国培育钻石渗透率在2020年到2021年从4%增长至6.7%,预计至2025年中国培育钻石渗透率将达到13.8%。随着消费者对培育钻石认知程度的和消费习惯的升级,培育钻石行业大有可为。

现实也正是如此。今年7月,央视财经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北京地区人造钻石的销售门店普遍业绩不错,有品牌创始人表示,最近一个月的销售情况比同期(上个月)增加了400%。

作为中上游的钻石生产加工基地,也是一派火热。河南省许昌市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元旦前的订单都已全部签订完毕。

相比于天然钻石开采难度大,且被国际巨头垄断,河南的人工钻石,不仅可规模化量产,还只需一两周就能培育出来,价格更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一枚3克拉的天然钻石,售价低则30万,高则100万;如果换成人工钻石,价格可降至3万-10万之间。难怪网上有段子称:男人们要感谢河南,让“钻石自由”照进了现实!

然而,中国人造钻石的崛起,势必冲击到国际钻石厂商的固有地盘,一触即发的对决,在所难免。

胜负未分之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01、热捧的人造钻石,是不是“智商税”?


事实上,天然钻石能被“神话”为爱情象征,进而跻身为稀缺物,从一开始,就是场人为制造的“骗局” 。

从古至今,用人性做生意,总能大获成功。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钻石确实稀有,通常只用于王室,直到1870年南非钻石富矿的发现,改变了发展轨迹。

在南非的钻石热潮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戴比尔斯公司闪亮登场了,步步为营下,戴比尔斯逐渐成为最大的天然钻石商,赚得盆满钵满。

之后,精明的戴比尔斯又大下血本,将钻石包装成了“爱的礼物”,并策划出了著名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功让钻石与爱情绑定起来。

由于被钻石巨头垄断,限量供应,又造成钻石价格高居不下。仅一克拉天然钻石的售价,就可以高达数万元。

这么多年来,揭秘钻石背后的交易黑幕从没有停止过。如著名的电影《血钻》,就赤裸裸地揭示了钻石是无数生命浇筑成的罪恶结晶。

但这些都没能动摇钻石的地位,直到人工培育钻石的出现。与天然钻石“一母同胞”,人造钻石虽然生长于实验室里,但它与天然钻石都由碳原子构成,有相同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甚至比天然钻石杂质更少,更加纯净。

在透明度、折射率等方面,人造钻石也完全可以和天然钻石一较高下。国信证券表示,2020年,中国人造钻石厂商已经可批量生产3克拉-6克拉的钻石毛坯,在评级中,颜色可达到最高级的D 色(无色),净度最高可达VVS级。

如果非要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那就是人工钻石不像天然钻石那样历经了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而是用科学又高效的方式,将时间缩短到几周内。

现下的培育钻石行业,有两种主流的制造方法。一种是模拟天然钻石形成条件的高温高压法(HPHT法),另一种是在高温低压环境下,促使活性金刚石碳原子在积体上沉积交互,生长成培育钻石(CVD法)。

HPHT法的钻石结晶成色好,生长速度快,比CVD法有更显著的综合效益优势。而HPHT法培育钻石的世界重镇,就在中国河南。

技术进一步推动成本的下降。2016年,培育钻石的零售价格还是天然钻石的80%,到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35%。

2018年7月,在最新发布的珠宝指南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使用了62年的钻石定义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天然”两字。表明了对人工合成钻石的认可和接纳。

2021年7月,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提出修订意见,建议在现行标准的末尾加上标注:“合成钻石”又称“培育钻石”。

然而,最后的标准还没发布,一场“风暴”便席卷而来。


02、市场争夺白热化,国际巨头软硬兼施


本以为人工钻石即将开始大施拳脚,没想到却遇到了“拦路虎”。

国家标准还在征求阶段,珠宝理事会、美国珠宝商协会、珠宝商警戒委员会等六家海外机构就急着跳出来反对:“‘培育钻石’会在消费者中引发概念混淆,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的国家标准应保留‘实验室’这一术语,也就是说‘实验室培育钻石’”。拒不承认中国人造钻石的价值。

很显然,人工钻石的崛起,已触碰到了背后的奶酪,自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打压。六家海外机构企图把人工钻石划定在科研、医疗等领域,将一切扼杀在摇篮里。

能惊动这么多巨头下场,甚至不惜上升到宣誓主权的层面,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中国培育钻石的技术力量,已不容小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被称作中国“钻石之都”的河南。钻石属于金刚石,河南的培育钻石产业,便是基于国内人造金刚石行业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对人造金刚石的进口依赖,郑州三磨所研制出了首台六面顶压机,为河南奠定了人造金刚石行业的科研地位。之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技术红利扩散到了河南各地,河南人造金刚石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人造金刚石企业在2015年前后开始转型,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完善的产业链很快后来居上,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培育钻石,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中南钻石、黄河旋风、豫金刚石、力量钻石、惠丰钻石等。

在河南钻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普通级别钻石的单价只有270元一克拉,特等钻石的单价做到了792元一克拉。

后起之秀来势汹汹,坐不住的戴比尔斯开始骚操作不断。先是在2016年将广告语改为“珍如此心、真如此钻”,炮轰中国人造钻石,背后用意不言而喻。

不但如此,戴比尔斯还推出一款钻石检验机,号称可以分辨人工钻石和天然钻石,并在伦敦组建了一支研究团队,专门打击中国的人造钻石。

眼见一击未中,戴比尔斯又在2018年“出尔反尔”,推出自有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 Jewelry”。但值得玩味的是,戴比尔斯对待人造钻石的态度极为随意,高管多次表示其“不稀有”、“不珍贵”,只适合在“情感较浅的表达场合”佩戴。

相比于给天然钻石制定“4C”标准来凸显身份,戴比尔斯甚至懒得给培育钻石分级,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它们不值得被分级。”并且,戴比尔斯只做饰品,不做婚戒,想借此将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意义”分开。

▲图/戴比尔斯官网

在戴比尔斯给培育钻石制定的规则里,无论是无色、蓝色或是粉色钻石,都不会产生克拉溢价。表面看是高调入局,实际上就差直接点明:人工钻石,啥也不是。

俄国有家钻石公司,更是不惜用上区块链技术,给所有天然钻石上打上印记。这些看似奇葩的行为,目地都是为了在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搞出一个鄙视链,但这也可能是最后的倔强了。

大势所趋无法逆转,很多培育钻石品牌相继出圈。全球珠宝产量最高的时尚品牌潘多拉也在去年宣布,将不再使用天然钻石,全线改用人工钻石。

无论有多不情愿,钻石行业的大变局已然展开。


03、高回报背后的挑战,人造钻石未来如何


培育钻石在具备高性价比的同时,也拥有了可观的利润。

据国金证券相关研报显示,下游培育钻石饰品品牌商主要为传统珠宝商、聚焦培育钻石饰品的新兴珠宝商,以及上游生产商、终有贸易商打造的自由培育钻石品牌,毛利率在50%-60%,净利率在10%-20%。

风口之下,国内金刚石厂商纷纷转向消费级人造钻石。黄河旋风在2015年建立了国内首条无色大单晶钻石和片状大单晶金刚石生产线;2017年,豫金刚石设立“慕蒂卡”珠宝体验中心并注册中欧钻石品牌Brisa&Relucir。

就在8月10日晚,力量钻石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培育钻石业务已成公司第一收入来源,毛利率高达83.44%。

强大的盈利能力,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21年底,培育钻石品牌LightMark小白光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1.3亿元人民币;2022年8月,本土培育钻石珠宝首饰品牌ANOTA完成种子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同样,中国传统珠宝品牌也在近两年开始试水培育钻石。2021年8月,老庙黄金母公司豫园股份推出培育钻石品牌“LUSANT露璨”;2022年曼卡龙成立培育钻石子品牌“慕璨OWNSHINE”;潮宏基旗下子品牌VENTI也在2022年推出培育钻饰产品。

虽然这是一个销量不断增长且高利润的行业,但人造钻石的前景并非“高枕无忧”。凡事都有两面性,当钻石可以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附着在钻石身上的那层“稀缺”光环和意义必然退却,人造钻石的价格将会大幅回落,形成恶性循环。

潜在的隐患不止这一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国内金刚石厂商都在加速投产。力量钻石于今年4月推出40亿元的定增方案,达产后公司总产能将达341.32万克拉。

这意味着仅力量钻石一家,包含定增在内的规划产能,已经达到了了2020年中国人造钻石的全部产能(截至2020年,中国人造钻石总产能为300万克拉)。

▲力量钻石车间

另据媒体报道,黄河旋风也在通过定增方式募集10亿资金扩张人造钻石产能,预计可新增60万克拉产能,行业内涌动的产能扩张冲动可见一斑。而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虽然国内对于培育钻石的技术相对成熟,但从全球来看,印度、美国、新加坡等都是人造钻石的生产基地,随着行情的进一步向好,将会抢占和瓜分中国产能份额,甚至形成替代,届时国内生产厂商恐将遭遇重大打击。

最重要的是,因为缺乏市场教育,培育钻石尚没有形成产品本身以外的赋能价值。如果单纯因为价格因素来作为天然钻石的“平替”,完全还有更便宜的莫桑石、皓石可以选择。

未来,想要打造出无可撼动的竞争力,中国人造钻石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读树一帜《为什么说人造钻石炒作过火了?》

2.浪潮工作室《河南钻石就要统治世界了》

3.野马财经《河南人造钻石厂商,正在挑战国际钻石巨头》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当代年轻人家中客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各种答案里,“投影仪取代了电视机”必定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智能投影仪备受年轻人青睐,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相关品牌的“种草”视频或帖子——抖音“投影仪”话题有32亿次播放,小红书上则有超过45万篇投影仪笔记;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上,投影仪的销量也不断走高。

而智能投影发展至今,入局者可谓芸芸:除了极米、坚果等互联网投影品牌外,也有海信、三星等老牌家电巨头,还有小米、联想等科技巨头,甚至还有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

入局者众,也就意味着“内卷加剧”,当前智能投影行业似乎迎来了“瓶颈期”。

5月30日,洛图科技发布的《中国智能投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China Smart Projector Retail Market Monthly Tracker)》显示,2022年4月,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线上销量为25.8万台,同比下降3%;销额为4.8亿元,同比下降15%。

这是近两年内,继2021年10月后,智能投影市场出现的第二次线上销量下滑。

作为年轻人“居家必备”的新一代家电,且在互联网上话题量颇高的智能投影仪,为何在线上的销量突然下滑?智能投影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智能投影行业“新战事”要开始了?


1、从冷门到被有效关注


事实上,智能投影并非近几年兴起的新赛道。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火乐科技(坚果投影JMGO)于2011年开始生产智能投影仪,不过,当时大屏电视机是市场主流,智能投影仪这个新品类并不被外界所看好。

为此,极米提出“家用智能投影”的概念。“坦白讲,当年我们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整个行业可以说是一片讥讽之声,一些传统投影企业几乎都认为智能投影是一个不可能成功的赛道。”极米科技CMO沈毅向「创业最前线」表示。

“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智能投影是个什么东西,称它为无屏电视,再解释它是不带屏幕的,人们可以用它观看电影、电视剧、综艺等,那么很容易让消费者理解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场景在哪里。”Vidda事业部副总经理姜龙向「创业最前线」表示。

2014年,随着众多资本的纷纷涌入,智能投影逐渐从边缘的小众品类向被更多年轻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的全新家庭娱乐终端过渡,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也因此,这一年被视为“智能投影元年”。

开拓市场六年后,即在2020年,家用智能投影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洛图科技此前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2020年家用投影产品销量为372万台,同比增长15%,销额为87.8亿元,同比增长12%。

突发的新冠疫情则是助推这一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在疫情期间,影院、KTV、游戏厅等非生活必需密闭场所暂停开放,人们隔离在家但又想通过观影、唱歌、玩游戏等方式排解焦虑,因此不得不把其对娱乐的热情转至室内。

而作为能给年轻消费者们带来沉浸式观影体验与百寸超大画面的智能投影仪,便顺势搭乘上了这趟“宅经济”的快车。

另一方面,在疫情的催化下,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健身、在线游戏等诸多新场景开始诞生。“这些新场景不仅给智能投影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且也加深了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洛图科技分析师刘定坤向「创业最前线」表示。

实际上,智能投影仪的增长势头在2021年依旧延续。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1年中国家用智能投影(不含带屏激光电视)市场销量达到491万台,同比增长29%;市场销额达到132亿元,同比增长32%。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3月3日,极米科技以133.73元/股的发行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一度暴涨超350%,股价最高达到883.78元/股。

“极米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极米、坚果等先行者们对智能投影行业的摸索成功。”姜龙说。


2、仅4%的市场渗透率


跨入2022年,智能投影的增长势头仍在继续。

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月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线上销量分别为41.2万台、24.5万台和30.3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16%、9%和15%。

然而,到了2022年4月,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线上销量为25.8万台,同比下滑3个百分点。


而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线上销量之所以下滑,跟大部分DLP品牌的智能投影产品线上销量不佳有关。(编者按:“DLP”是Digital Light Processing的缩写,即为数字光处理,这种技术要先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再把光投影出来。)

如大家所知,今年4月,北京、上海等重点大城市的疫情都较为严重。而疫情对智能投影仪的生产、物流以及消费者的购买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像上海及其周边的一些城市,属于光电类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影响可以说是更大。”刘定坤表示。

对此,姜龙也提到,上海、昆山、苏州、深圳等地的疫情给智能投影的上游供应链和生产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这类硬件产品,但凡缺一个配件,它就很难生产出来。

“今年3、4月份,Vidda的开发和试产工作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不过受益于海信平台供应链的强大优势,克服了困难,新品能赶上618上市。”姜龙坦言。

另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智能投影仪属于非刚需产品,其更多在于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所以,疫情一定会抑制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大环境整体不佳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更多的储蓄,而非更多的消费。”刘定坤说。

除了疫情外,芯片短缺导致产能下降,这也是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线上销量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疫情及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等原因,全球范围、全行业都出现了芯片短缺的问题,智能投影行业也未能幸免。而芯片紧缺导致绝大多数DLP智能投影品牌的供应进入紧张状态,进而影响智能投影产品的销量。

此外,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线上销量下滑还跟“淡月”有关。据刘定坤介绍,每年的4月份是智能投影行业的淡月。“这一时期,电商平台的促销时间较短且促销力度较弱。”她说。

不过,仍有少数DLP品牌的智能投影产品线上销量在增长,比如极米和坚果。据坚果投影创始人胡震宇透露,今年4月,坚果的智能投影仪线上销量同比上涨了80%。

至于坚果的销量逆势上涨的原因,除了在营销层面的新玩法突破,主要得益于从今年Q2开始,芯片短缺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坚果作为TI(美国芯片制造商德州仪器)直供的品牌客户,相对其他小品牌供应也有相对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国内智能投影行业已走过11年,但市场尚在发展初期。洛图科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家庭智能投影的市场渗透率仅为4%左右。

不过,若从技术更新与迭代来看,智能投影行业基本已进入到中期发展阶段。“技术、产品、实际使用场景和呈现的效果均偏成熟。”沈毅说。

此外,据刘定坤介绍,智能投影目前仍以线上销售为主,占比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左右。不过,极米们正在逐步发力线下渠道。沈毅表示,截至2021年年底,极米在全国拥有近200家门店,今年年底,这一门店数据还会有所增加。

极米之所以加快线下布局,沈毅称,极米希望消费者可以通过实际看到或切身感受到,原来有款产品,是可以和家里电视等其他显示设备不一样,能给他们的生活真实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改变,从而达到教育市场的目的。

总体来看,当前智能投影市场的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仍不高。“从我们(洛图科技)的数据来看,智能投影TOP4品牌合计市场份额尚不足50%。”刘定坤说。

具体而言,智能投影DLP市场与智能投影LCD市场呈现出的竞争态势有所差异。(编者按:“LCD”为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缩写,即液晶显示技术,利用液晶的广电效应产生具有不同灰度层次及颜色的图像。)

先看DLP市场,该市场目前集中度较高,排名前四的DLP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基本上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而且各品牌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定。“TOP10品牌可能会一直是TOP10品牌,排名可能会因促销活动、新品上市节奏等因素出现小幅变化。”刘定坤分析。

再看LCD市场,该市场当前集中度较低,排名前四的LCD品牌合计市场份额尚不足40%,属于高度竞争性的市场,且品牌的市场格局相对分散。“从我们(洛图科技)每个月发布的数据来看,稳定排名前10的LCD品牌也就四五个,其他的一直都在变。”刘定坤称。

此外,LCD品牌主攻电商渠道,其主要通过低价来抢占市场。LCD玩家的整体品牌塑造能力相对较弱,这也导致用户对其品牌忠诚度会更低一些。

在姜龙看来,由于LCD投影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一些新品牌花一两年时间推出一两代产品,再配合市场营销的打法,能够迅速起量并跻身行业前列。

相比LCD投影市场,DLP产品体验更好,市场门槛也更高,而智能投影玩家一旦成功攻入DLP市场,则更容易站稳脚跟。所以,对海信、小米、联想等大企业来说,他们势必会优先攻打定位中高端的DLP市场。


3、三大待解难题


诚然,智能投影赛道越来越热闹,但行业面临挑战亦不容忽视。

首要的难题便是企业该如何避免智能投影参数虚标。

那么,智能投影企业为何普遍虚标智能投影参数?一方面,缘于他们的生存压力。

长期从事智能投影行业的张维向「创业最前线」回忆,行业一开始并不存在所谓的智能投影参数虚标问题,后来有搅局者为了竞争而虚标智能投影参数,导致行业后入者普遍效仿。“(在行业规则被破坏后)如果新进玩家不虚标智能投影参数,很难在既有市场分得一杯羹。”他说。

另一方面,跟平台审核有关。张维表示,平台如果硬性要求入驻的智能投影商家在参数的标注上做到合理规范,智能投影参数虚标现象势必将得到有效遏制。“但问题是,很多平台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坦言。

当然,天猫、京东等平台也都曾对智能投影商家做过上述尝试。“但一些山寨厂商,平台今天把它禁了,它明天换个品牌又来,很多时候因素很复杂,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张维说。

作为行业玩家之一,Vidda也正极力参与解决智能投影参数普遍虚标的问题。一方面,Vidda表示其坚决不虚标,并找到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权威机构自证。“比如我们的实测亮度,是由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测出来的,而非我们自己测的。”姜龙说。

另一方面,Vidda会增加消费者实际直观体验的触点,通过开展线下体验活动,以及在其抖音官方账号上7×24小时的直播,让消费者看到Vidda产品真实的亮度应该是什么样子。

无独有偶,极米针对参数虚标的现象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会告诉消费者,亮度、色彩、噪音只是其中的几个参数,智能投影还要在哪些地方做好才算是一个好的智能投影。此外,我们会开设更多的线下零售体验店,让消费者眼见为实,进一步了解怎样的智能投影才算合格的产品。”沈毅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据悉,极米还联合一些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创建智能投影行业标准和规范,以此引导消费者正确认知。

而在坚果投影创始人胡震宇看来,要想避免智能投影参数虚标问题,需要平台和商家共同推动。“平台对商家要求更规范的同时,商家也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他说。

除了上述挑战外,“如何让投影显示技术国产化”是智能投影仪行业面临的第二道难关。

众所周知,DLP技术最早是由德州仪器开发的,目前仍掌握在国外安全厂商手里。而3LCD投影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爱普生和索尼这两家公司的手中,但因索尼不出售3LCD的相关技术,所以市面上除了索尼之外其他的所有3LCD液晶投影机的芯片均由爱普生提供。

此外,LCOS芯片市场几乎被美日企业所垄断。

可以说,除了LCD技术,DLP、3LCD以及LCOS等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国外的厂商手里。“如果过分依赖国外技术,国内智能投影玩家势必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刘定坤说。

此外,摆在智能投影玩家们面前的第三道关卡,就是“如何拓展更多细分场景”。

姜龙表示,智能投影本身的便携属性及其可投出巨大屏幕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场景极其丰富的产品。

比如它的使用地点可以是客厅、卧室、露台、庭院甚至户外,它的用途可以是看电影、打游戏、K歌、听音乐、上网课和分享PPT等,由此组合以及演变而来的场景可谓非常多。

但就目前而言,智能投影在大部分场景下都存在明显的痛点。就拿观影场景来说,相比手机、PAD、电视等其他视听设备,智能投影仪除了画质有巨大提升空间外,其还面临亮度低、分辨率差、暗场模糊等问题。

再比如供电问题,目前手机、pad、笔记本等便携设备几乎统一采用Type-C设备,而智能投影产品普遍采用的还是DC插孔电源,无法通用。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难题都需要企业们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攻克,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是当务之急。


4、结语


近年来,小巧便携且易收纳,能带来沉浸式巨幕体验的智能投影仪,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热情追捧。因此,智能投影仪行业曾一度成为诸多资本追逐的目标。

但如今,智能投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卷不断加剧以及渗透率还极低等种种利空因素,意味着企业们必须更下功夫去夯实技术能力,以好产品换来高收益。

谁能打磨好产品,服务好用户并不断创新突破,谁就有望继续留在牌桌上,而这场年轻人客厅的争夺战,胜负仍未有定数。

*文中张维为化名

阅读全文>>

第一次,淘菜菜与淘特一起成为阿里全球投资者日的焦点。

12月16日晚,即将分管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戴珊在投资者日上首次阐述了阿里在下沉市场的新策略及阶段成果——截至今年9月末,淘特、淘菜菜去重后的年活跃消费者达到2.7亿,年同比增长200%;去重后的日均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速超过400%。

作为成立不到一年的阿里新晋业务,淘菜菜在投资者日上刷足“存在感”,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在内部地位的提升。 

这不难理解。作为通过满足家庭一日三餐的高频需求的创新业务,淘菜菜所覆盖的需求在此前的阿里电商体系中一直空缺,淘菜菜的完美补充,让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闭环更加完整,这一次它将与淘特一起在下沉市场打起“组合拳”,为阿里披荆斩棘。

这也是阿里启动新一轮组织升级以来,戴珊第一次公开亮相。12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多元化治理升级”,任命戴珊代表集团分管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一级组织,共同形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更重要的是,这是阿里两大核心电商——“淘系”和“B系”,历史上首次在组织上全面打通。作为长期任职阿里“B系”业务的戴珊,在新一轮组织任命中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未来两大业务体系的融合或许将真正建立起阿里核心业务的壁垒。 

在戴珊看来,“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是未来的趋势,也是阿里的独特能力。”在存量竞争的时代,“三淘组合”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阿里新的业务引擎。


01. “三淘”合体 

在回答为什么是“淘宝+淘特+淘菜菜”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6亿人:这是中国2020年人均月收入在1千元到8千元的互联网人口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社会零售总额人民币15万亿:这是中国三至五线城市以及乡村在2020年的数据,这个巨大的零售市场,数字化程度低但增速快。

以上两组数字足以证明一个结论,下沉市场的潜力巨大。

对此,阿里早已未雨绸缪。2年前,针对下沉市场的淘特即是阿里应对未来增量市场的第一步棋。成立18个月,淘特的订单数已超过2.4亿,年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速超过290%。刚过去的三季度,阿里3500万的新增用户数中,绝大部分比例都由淘特贡献。

淘特与淘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为不同消费层级的用户提供了不同价格维度的产品,也第一次将M端(产业带商家)的生产力与C端履约力结合在一起,将阿里多年来积累的供应链资源一并输出。

但某种程度上,淘特并没有拓宽更多的消费场景。淘菜菜不一样,对淘宝用户来说,淘菜菜围绕的是“一日三餐”,以今日下单、次日自提的差异化履约方式送达。满足的是每个家庭最高频的需求,在此前,阿里没有任何一个业务可以如此完整地满足该需求,这对于提升用户粘性相当重要。


一个数据可以作证:同时使用过“淘宝、淘特、淘菜菜”的消费者,年均购买天数达到只使用淘宝的用户的1.8倍之多。

新整合的淘菜菜也给了阿里信心。戴珊在投资者日上透露,截至9月末,淘菜菜区域分销中心面积在过去6个月增长了352%; GMV增速则达到531%,其中 97%的订单都能在第二天中午12点前送达。

这是淘菜菜能够与淘特同被重视的充分条件。

但业务之间的协同,光靠自身强大并不足以,如何联动以体现组织的高效,是“三淘”组合未来能否为阿里持续贡献增量的关键。

一个好消息是,近期坐拥超9亿MAU的手淘已经开始加大对于淘菜菜的流量扶持,在淘菜菜开放运营的城市,用户在手淘首页均可看到淘菜菜的核心展示位,而此前淘菜菜更多倚重淘特的流量。

与此同时,几大业务之间以及与集团其他业务的联动也已开始。据戴珊透露,淘菜菜在供应链端,很大一部分复用了淘特的工厂直供能力。过去半年,淘菜菜也引进阿里生态体系的“N盘货”,例如大润发的商超百货,数字农业、盒马的生鲜,零售通的快消品等,这可以最大化可以满足一个家庭“一日三餐”的中高频消费需求。 

正如戴珊所说,“我们制定的策略出发点是,能为客户持续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从消费侧来看,在国内有超过9亿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的阿里,在有了淘特、淘菜菜两个新业务加持后,“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拼图将更加完整,也更能顺应品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趋势。


02. BC两端首次全面打通 

表面上,阿里通过“三淘”组合是为了追求流量的增长,但这背后更多是供应链资源的打通,也是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淘特、淘菜菜正是基于阿里内需战略、依托阿里生态合力、探索出来的“BC融合”的产物。 

以淘特为例,其占供应链相当比重的产业带商家,很多都依赖于阿里起家的1688的资源积累,而淘特的出现也第一次将产业带商家的生产力付诸于C端,让其打开了销路。

淘菜菜更是阿里举生态之力打造的产物,无论是供应链端还是履约端,阿里如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复用(商品供应—以高鑫零售为代表的阿里N盘货,物流履约—菜鸟物流、驿站和溪鸟)。

从供给侧看,“BC融合”形成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也真正助力力制造厂商、农户、商家的共同繁荣。戴珊在投资者日上举了一个例子:基于淘特M2C模式,一家牙刷工厂把超市卖199元的电动牙刷做到售价14.9元,在消费者省钱的同时,工厂利润率仍有13.5%。

实际上,早已步入红海的电商行业,竞争维度从几年前就已经从用户端转向了供给侧。不止阿里,拼多多和京东过去几年均不约而同发力产业带商家,目的正是为了将他们的生产力激活,从而带动整个生态的繁荣。

阿里在此时提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融合”,并组建中国数字商业板块恰逢其时。

在外,过去一年,不稳定的商业因素对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大家心知肚明,属于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似乎正在远去;于内,阿里这家庞大的商业体,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后,像很多伟大的公司一样不可避免的陷入到某些瓶颈,它需要在此时重新焕发组织的活力,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但我们不能否认,推进“BC融合”这一浩大工程,在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中,或许也只有阿里有这样的生态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将商流、物流,消费者和供给端完美融合。

正如张勇所说,希望阿里最终能够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这是走向未来非常重要的定位和方向。而在36氪看来,“BC融合”如果真的能形成合力,面临巨大压力的阿里或许真的能形成又一个核心壁垒,支撑未来10-15年的业务发展。

而将过去分散于不同业务单元,集聚到“中国数字商业板块”主阵地上来,组织的调整只是一个开端,如何高效的执行将决定此次融合的成败与否。


03. 下沉组合拳

相比于业务已日渐成熟的淘宝,在“三淘”组合中,淘特和淘菜菜未来的表现更值得关注,尤其是淘菜菜。


12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淘菜菜的独特模式——让新鲜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文章提到,新兴社区电商平台实时连接农户、农产品和消费者,形成高效、精准的农业供应链,为解决农产品损耗提供了新方案。

不仅对于淘菜菜,对于整个社区团购来说,这都是相当积极的信号。

作为后来者,淘菜菜近来势头相当迅猛。36氪获得的数据显示,在社区团购行业集体陷入萎靡之时,淘菜菜四季度的日单量已经超过兴盛优选,坐稳前三。

社区团购业务的一大差异点在于,同样是针对下沉市场,其商品履约链条更长。众所周知,过往下沉市场多依靠多层分销商和批发商体系,经过至少4、5个环节,商品才能从生产商最终流通到消费者手上。每个流通环节,都会带来时效的折损、成本的提升、服务能力的弱化,而履约端恰恰是阿里的强项。

多位社区团购资深专家都对36氪表示,淘菜菜在履约上投入巨大,相比其他几大巨头在前期差强人意的履约服务能力,淘菜菜在一开始就把业务重心放在了履约端。

以团长端为例,淘菜菜的团长就包括店主型团长和驿站型团长等多类,相比于更多依靠宝妈的竞争对手,淘菜菜在团长端更加稳定。

戴珊在投资者日上就表示,过去5年,阿里零售通业务深度链接了百万小店。今年,其中一部分小店已经升级为淘菜菜社区自提点。而在淘菜菜覆盖的城市,菜鸟驿站也已经在包裹收发的基础上,叠加了团点营销及次日自提服务,形成了淘菜菜特殊的团长服务。

淘特的发展同样不容小觑。据戴珊透露,成立的18个月,淘特的AAC已超过2.4亿;年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速超过290%;越来越多原产地厂家加入,来自工厂的M2C年交易订单规模达到11亿单,农产品的年交易订单规模则达到1.8亿单。

重要的是,相比于以往淘特的单打独斗,淘菜菜的加入让阿里在下沉市场有了更多攻城略地的可能——一个主打“三餐需求”,一个主打性价比服务。

但所有都知道,下沉市场是场堪比马拉松的“战争”,戴珊也表示“这是一个难度大、时间长却充满希望的过程”。

接下来,淘特、淘菜菜将在两个方向重点发力:一是科技兴业,打造更多更智能的“淘工厂”和科技示范性的“淘菜菜农场”;二是乡村基建,加大农产品产地仓建设,联合菜鸟落地“千县共配中心”项目。

“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选择,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戴珊说。

阅读全文>>

2014年,发行至第400期的新周刊杂志,策划了一期特刊,主题为「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杂志用400页篇幅记录与介绍了八十年代的风物人情。

其中,杂志的最后一个章节,小标题为「80后对话八十年代」,中间列举了80条属于八十年代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那第52条记忆:生病时觉得水果罐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水果罐头。

可能不止80后,95前生人应该对此都有一些记忆。琳琅货架上,一列列铁盖胖玻璃瓶按序排开,瓶子中,清透的糖水浸着各式各样的果瓣,有时是黄桃,有时是凤梨,有时是柑橘。

——果品各异,但只要放在八十年代的语境中,它们就是佳节好礼的代名词,是昂贵而奢侈的餐桌珍品。在当时,水果罐头几乎算是走亲访友的最高礼遇,若是年节中获得几罐,都轻易不敢撬开。

然而,时移世易。80年代一晃而过,水果罐头没能高歌猛进下去,曾经的荣光,伴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兴起一点点黯淡下去。

如今,在新一代食客的眼中,它不再具备别样意义,甜蜜口味的另一面是高糖,分割好的块状则可能意味着是次品果或烂果。进入新世纪后,留给水果罐头企业的,是不再回来的时光和一再坠落的销量。


01、水果打败了水果

是的,那个在普罗大众记忆中,物资特别匮乏的80年代,却是水果罐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消费文化还没有如此繁盛之前,水果罐头,橘子糖,八宝粥,一向被当做探病三件套。那是一种别样珍惜的味道,以至于「生病时才能吃一口水果罐头」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但新世纪钟声敲响,冷链物流沿着山川水道一路铺开,也让水果罐头离当代人的餐桌越来越远。千禧年之后,水果罐头最显著的标签,不再是昂贵和美味,而是电影《重庆森林》里,那个到了五月一号就会过期的影视符号。

没人说的清,嫌隙是从何时开始显现的,可能是从街巷上的水果店越开越多,超市里的食物越摆越满时,水果罐头就一步步失了话语权。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新鲜水果面前,罐头不仅是不营养的,更有可能带来更多的脂肪和更重的心理负担。

确实,比起鲜果,那些泡在甜蜜糖浆里的水果,虽然颜色亮泽,口味饱满,但总免不了高热量的困扰。并且,这种困扰也不是空穴来风,数据显示,罐藏水果以糖液为汤汁,其热量比鲜果果肉(可食部分)高40%~110%。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果罐头营养结构的重大缺陷,已成为当今最突出的销售瓶颈。

而如果把时间刻度拉长,我们会发现,80年代水果罐头紧俏,也是因为营养。

这要从那个口味匮乏的年代说起,那是一个嚼一颗冰糖都满口生香的年代,更何况是浸足了糖汁的水果。在70后作家赵华的记忆里,糖水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存在,小孩子只有在感冒发烧时才能喝上白糖水和红糖水,而在普遍缺糖的大环境下,饱含糖水的罐头如何不引人向往。

当今的水果罐头产品鲜少敢在外包装上标注「糖水」二字,厂家很清楚,与上个世纪相比,新世纪的消费者对「糖」不再推崇,甚至有如临大敌之势,当代年轻人夸赞某个甜品糕点好吃,最高赞誉一般都是「不太甜」。

在这种情形下,水果罐头里甜到齁的糖汁不仅是健康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也因为动辄十数月的超长保质期而沾上不新鲜的质疑。

最终,水果打败了水果——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水果罐头遭遇了口碑搁浅,它不再是超市货架上的畅销商品,而是成了商超繁多选品中的点缀。

与此同时,水果罐头的销售版图也一路萎缩,最后以东北为集体记忆的终点,悄然定格。


02、东北,罐头文化生长的最后一片黑土地

最近几年,社交平台上有个趋势,被归纳为「每个冬天,东北都要被文艺复兴一次」。

去年的复兴,是《野狼disco》和东北洗浴文化,而今年的复兴,则是《漠河舞厅》和治感冒的黄桃罐头。

但其实,对于黄桃罐头来说,这种复兴,不是因为时间周期长,恰恰是因为时间周期短。

糖酒行业杂志《华糖商情》2002年的一篇报道验证了这一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日益丰富,在许多地区的大小超市里,休闲食品摊头前人头攒动,可罐头食品的货架前却已少有人驻足了。然而,在我国东北地区,罐头依然焕发着青春,这里冬季寒冷漫长,新鲜水果蔬菜的匮乏,能量之所需以及俄罗斯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使罐头成为该地区的宠儿,吃罐头是这里的传统,尤其冬春季节这一传统使罐头市场焕发着勃勃生机。」

报道记录了千禧年之初的东北罐头市场,从果蔬供应品类单一的角度解读了北方人对水果罐头的热衷。这篇报道的标题也很应景,主标题是「步入严冬:这边春景犹好」,副标题是「——直击东北罐头市场」。

显然,「春景犹好」的是东北,那「步入严冬」的,则是东北以外的版图。

南方城市交通便利,蔬果供应丰盈,相比之下,北方则囿于极寒天气,少见新鲜水果,尤其是到了冬天,除了窖藏的梨子、苹果,密封了瓜果香气的水果罐头可能是最触手可及的美味。

从这个层面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东北定格了水果罐头最后的集体记忆了。

年轻一代对罐头还有亲身印象,它才能在互联网上再度复兴,如果再早一点,那「黄桃罐头能治感冒」就不会成为专属于东北年轻人的秘密了。

虽然在新一轮复兴浪潮中,水果罐头有幸出镜,但秘密的公开好像也没有拯救到它。

人们会在相关词条和热搜下怀念玻璃瓶里的岁月和记忆,也会冠之以「时代的眼泪」和「童年的味道」,但这种追忆和怀念并不会扭转水果罐头在消费市场上的颓势。

城市格子间工作的年轻人更愿意买新鲜果切,掌握家庭采购大权的主妇信赖菜市场的果蔬摊,而罐头,保质期太长了,以至于没有了季节水果要应时食用的紧迫感。


03、一个罐头的路径分野

罐头食品制造业是我国传统食品产业,有着百年历史。

最早的中式罐头,是1893年诞生在广州的「豆豉鲮鱼」,水果罐头也同样历史悠久。数据显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瓶水果罐头就可以卖到七八毛,而彼时,一斤猪肉的价格仅在五毛多。

但有趣的是,纵然水果罐头制作历史也很悠久,但从中国罐头十大品牌榜单来看,上榜的水果罐头品牌们却都很年轻。

其中,罐头十大品牌中,主营水果罐头的品牌有欢乐家、林家铺子和真心罐头,其他品牌如同发、紫山、甘竹等,大多是兼做水果罐藏,并不将其当做主营业务。

而剩下这三家主打罐藏水果的品牌也大多不被市场所看好。以欢乐家为例,作为罐藏食品中不多见的上市品牌,水果罐头业务在其招股书中却被极度边缘化了。

欢乐家虽然以水果罐头发家,但在招股书中占据更大篇幅的,却是后来加进来的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

甚至为了打开植物蛋白饮料的局面,欢乐家还斥巨资签约明星代言。2020年3月,欢乐家负责销售的子公司众兴利华以1700万的价格与杨幂签订了为期2年的椰子汁产品代言合同。

而与千万代言费呈鲜明对比的,是欢乐家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数据显示,2019年,欢乐家的研发投入为75.82万元。而同期处于同一赛道的饮料品牌,如养元、承德露露等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都超过千万。

寄予厚望的拳头产品——植物蛋白饮料,在市场上面临尴尬,曾经的主营业务——水果罐头,在近两年也越来越排不上名号,欢乐家似乎有点欢乐不起来。

那么,另外两位老老实实卖罐头的同行活的怎么样呢?

事实上,虽然水果罐头市场空间有限,但林家铺子和真心罐头并没有像欢乐家一样彻底选择业务转型。其中,林家铺子凭借电商渠道打开了销量后,如今则调整打法,一方面通过参与直播带货来提振销量,另一方面,则开始在产品上下文章。

打开林家铺子的官方旗舰店,位列收藏第一名的是一款主打「减糖、控糖、健康、零脂」的黄桃罐头。

暖黄色的马口铁瓶,上面印着「吃糖自由」四个大字。在商品详情页,品牌将这款产品纳入了吃糖自由控糖系列,并特意标注了这么一行字:「白砂糖与L-阿拉伯糖按照科学配比添加,GI值小于等于55,属于低GI食物,健康不怕胖。」

许是从元气森林等主打低糖的饮料品牌身上获得了启示,水果罐头也有样学样,开始将「低糖、低脂肪」变成自己的标签。

尽管在林家铺子黄桃罐头的配料表中,白砂糖仍排在第三位,但只要加了那么点代糖,消费者好像确实就能心安理得地喝下糖水,至于是否真正达到了健康的目的,似乎没有人认真深究。

而反观真心罐头,则走上了和林家铺子截然相反的路子,不仅要做糖水罐头,还把「坚持使用纯白砂糖制作糖水」当成了最佳卖点。


抛开现象看本质,三大罐头品牌截然不同的打法,在呈现各自思路的同时,也侧面佐证了新兴饮食文化冲击下老牌水果罐头的式微。明明从热量上来看,水果罐头和一瓶混合了奶油、坚果、芋泥的奶茶没什么差别,但年轻的消费者们还是更青睐后者。

所以,把水果罐头的式微全部推脱给高糖成分也是不准确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它的跌落,在更多时候,是口味、营销和品牌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结果。


04、被玻璃瓶封存的辉煌

水果罐头还能打出一个翻身仗吗?

有人认为可以。他们从罐头消费水平着手,认为以人均年消费量计算,中国罐头消费水平还很低,和美国的90KG,西欧的50KG,日本的23KG比起来,中国人均1KG的年消费量背后,好像蕴藏着一个未被启动的巨大消费市场。

但实际上呢,想想就不太可行。因为随时下单、即刻送达的生鲜电商和外卖们,已经把生鲜配送体验做到了极致,而罐头里的食物再美味,也是不符合国人饮食观念的。

本质而言,在鲜果供应充足、消费者更加关注食物健康的今天,水果罐头们被边缘化似乎是有迹可循的。

此外,消费者对罐头产品,特别是水果罐头存在的认知误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水果之所以能在瓶子里长时间保存,应该是添加了防腐剂。但实际上,水果罐头的原料基本只有果肉、纯净水、糖等三样。而在灌装后,经过高温杀菌和密封包装,到最后生产完成,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显然,罐头生产商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突破食物的自然保存期限,但却没法借此突破消费者的心防。

更何况,在漫长的罐头产业史上,也确实出现过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使用。上文提到过的水果罐头品牌欢乐家,其第一大原材料供应商就曾踩雷食品安全,且在遭遇有关部门处罚后,欢乐家并未中断与其合作。

几十年来,水果罐头一路起伏,在经历短暂辉煌后,留在了几代人的公共记忆里,但新世纪钟声敲响,玻璃瓶和马口铁盒隔绝了空气,留住了水果的甜蜜,但却没法封存住往日的辉煌。

这个曾经带给无数人甜蜜体验的食物品类,前路并不好走,至于辉煌,更不可寻。

阅读全文>>

今天,你脱毛了吗?

在日韩文化里,身上有腋毛是她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她们认为不刮腋毛是没有素质的行为。对于日韩女生来说,她们十几岁就会有意识地去脱毛,这也是形象管理的重要一环,有经济实力的女生则会经常去美容院做激光脱毛。

2021年,日本某网站曾针对20多岁年轻女孩的调研显示,超过三成的人做过全身脱毛,近七成的人有全身脱毛的想法。调查结果称,“全身光溜溜”已经成为了当下女性的新常识。日本女孩对于脱毛的热衷程度可见一斑,甚至有人调侃日韩女孩的目标是:眉毛以下都没毛。

不过相比日韩,国内消费者对于脱毛的认识并不深。有创业者直言,在学生党中,脱毛仪的渗透率还不到2%。

不过,随着颜值经济兴起、各种家用脱毛仪广告营销大行其道,消费者对于脱毛的需求逐渐增加,一个关于家用脱毛仪的市场正在崛起——用户们往往不惜耗时多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花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做一次全身脱毛。

而这一新兴市场崛起背后的动因也不难理解: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在她们看来,一切麻烦在美面前都不是事儿。

但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当你身上的毛发也成为别人眼里的生意时,某些商家只贪图利益而忽略安全等乱象也随之而来。

比如,目前国内很少有脱毛仪企业具有激光类医疗器械资格,有不少产品甚至是在不到十人的小代工厂拼装完成,“不检测就发送给消费者。”对于行业投机者的草莽打法,有创业者甚至直言,在不久后,这个赛道有大量企业将会倒下。

当“无毛化”成为流行,行业里又会发生哪些新故事?


1、当年轻人爱上脱毛

方便、便宜、效果也很不错,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无毛化”,家用脱毛仪也逐渐成为消费赛道的新宠。

在北京生活的95后张悦(化名)告诉「创业最前线」,近年来,她身边很多1995-1998年出生的朋友都会有脱毛需求,比如去美容院做个腋下冰点脱毛或者全身脱毛等。

近两年,她们为了拥有更加白皙细嫩的皮肤,还会购买家用脱毛仪,自己在家脱毛。

去年“双十二”,张悦因为想到要去学习游泳,身上和腋下有毛毛不仅不好看,还会让皮肤显得粗糙。加上那段时间,正好慕金和Ulike都在公众号做推广,产品也有折扣。她就跟风购买了一款家用脱毛仪,“花费了1859元,还挺香的。”

(图 / 张悦花费1859元购买的家用脱毛仪)

她之所以不去美容院做脱毛,是因为自己在家使用脱毛仪更方便。张悦表示,去线下的美容院频次很高比较麻烦,人多还需要预约,“这种家用脱毛仪出光比较快,洗完澡大概5、6分钟就能全完事儿。而且刚开始一星期做一、两次,后来隔得时间就比较长了。”

与此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美容院脱毛项目的高成本,也劝退了部分想靠脱毛提高颜值的消费者,价格更便宜的家用脱毛仪就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

在美容院脱毛价格因位置和面积而定。面部、手臂、腋下、腿部、比基尼区等不同的部位脱毛的价格是不同的。脱毛面积越大、毛发越粗、颜色越深,则脱毛难度越大,激光脱毛的费用就会越高。一般全身脱毛的价钱要在5000元-10000元不等。

“我有在美容院冰点脱腋毛,但是全身太贵,有些地方也没必要去美容院脱,自己在家弄很方便。”2018年,晶晶王(化名)就图新鲜海淘了一款Silk'n脱毛仪,“我记得当时价格是700-900元之间,效果也还可以,要坚持用,一开始用得勤快,一周脱一次毛,现在大概一个月用一次。新长出来的毛发确实变软了。”

不难发现,很多人选择购买家用脱毛仪都是想提高整体颜值。

“现在腿上、胳膊上不仅没有毛毛了,而且特别光滑水嫩,长出的毛毛都是那种比较细的啦!”00后刘倩(化名)最开始并没有脱毛的意识,但上了大学之后,她眼看着班里的女孩比高中美了好几个度,穿着吊带、小短裙的样子特别美,“我也开始打扮自己,穿吊带、小短裙后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腿毛有点不太好看。”

身上有些浓密的毛发,导致刘倩总是感到自卑。“刚好那段时间男朋友也偶尔说过我腿毛的事儿,一气之下,我就拿着他的刮胡刀将腿毛给刮了。”但很快,刘倩就发现,新长出来的腿毛,总是给人感觉越来越粗,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也毫不犹豫用手里的压岁钱买了一款1500元左右的脱毛仪。

“脱毛仪无疑是效果最持久的一个。坚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毛发生长的速度就会显著放慢,以后只要定期巩固成果就行。四舍五入,这就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刘倩看来,买一款脱毛仪,在宿舍就能随时脱毛,一切就都值得了。

事实上,为了摆脱身上过于浓密的毛发,这代年轻女孩正将家用脱毛仪作为持续变美的最新选择。

脱毛仪品牌SILKPRO丝芙乐创始人杨林博士向「创业最前线」透露,脱毛仪赛道已经开始爆发式增长,“尤其是疫情之下,消费者去不了美容院,脱毛仪都卖疯了。”

他表示,最新的双11脱毛仪品类比刮胡刀卖得都多,复合增长率超过40%。而丝芙乐从2017年开始销售脱毛仪以来,每年销量的增长率都能达到100%,“这还是在我们没打广告的基础上。”

家用脱毛仪市场受欢迎程度的确令人咋舌。2020年4月-2021年3月天猫销售数据显示,脱毛仪销售总额为41.51亿元,涨幅显著。例如今年天猫预售首日,Ulike仅用40分钟就突破1亿销售额、1小时售出超8万台产品。

而CBNData和天猫国际联合发布的《2020线上家用美容仪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天猫国际家用美容仪的典型消费群体中,80-00后女性消费群体占比达73%,其中脱毛仪为消费产品占比中的头部品类;2020年天猫“38节”大促中,购买脱毛仪产品的95后消费者增长超35%。

种种迹象表明,在“宅经济”“颜值经济”作用和消费者基于性价比的综合考量下,家用脱毛仪产品正在年轻群体中逐渐走俏,脱毛仪市场已经开始释放出更多潜力。


2、“慢热”的脱毛市场

实际上,热闹的脱毛仪市场,与近几年头部品牌的营销攻势,以及艺人和网红的宣传带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之前买的那款脱毛仪,已经用了三年多,虽然还不需要复购,但看到市面上很多新产品,也会有想尝试的冲动。”晶晶王表示,比如Ulike就和分众传媒合作了,最近公司电梯里就被他们的广告刷屏了,“全智贤代言的,我朋友居住的公寓电梯外也有广告。”


(图 / 全智贤代言的Ulike脱毛仪广告)

在视频中,“永久全身脱毛”等宣传语,配上女明星们光滑的肌肤,能够立刻抓住人们的眼球,宣传效果拔群。

与此同时,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脱毛仪”,相关的内容有10万+条,相关商品超过1000+。在抖音上,也不乏艺人和网红的宣传带货,比如戚薇、薇娅和李佳琦的直播间都曾卖过脱毛仪。

在流量的加持下,品牌们好像也发现了致胜秘诀。

事实上,Ulike方面也曾对媒体透露,公司201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刚好赶上了线上“互联网种草”的营销热潮,他们投放过阿里妈妈、小红书、微信等线上平台广告。

“最初,消费者面对Ulike这种新兴产品多少会有一些不信任,我们通过线上内容展示技术实力、邀请大量KOL亲自试用、反馈真实效果,成功化解了很多消费者对新品牌、新技术的担心,逐渐打开了市场。当时行业规模不大,竞争对手也不多,做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不过,靠着营销火起来的脱毛仪行业,看起来热闹,却依旧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一点,杨林也深有感触。

2013年,曾获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双博士学位,担任过德国DILAS中华区总监,并在多家一流激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的杨林拒绝了美国一家激光巨头公司的任职邀请,决定自己创业做一家家用激光医疗和激光美容仪公司,“我觉得,民用消费级激光美容仪有广阔的市场。”

在2003年的一次去日本出差工作中,杨林发现,当时主营业务是家用激光脱毛仪的日本某家知名企业正赚得盆满钵满,“三千多元一台的仪器,该企业已经累计销售了数十万台。”

到2012年,家用激光脱毛仪在日本已经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彼时在国内,激光永久脱毛只是大型医疗机构、美容院才能做的项目,甚至有的地方还在沿用对皮肤伤害比较大的蜜蜡脱毛、光子脱毛。

“几乎没人知道‘家用脱毛仪’这个东西,非常冷门。”加上想要做一个另类的民用消费级激光产品,杨林一头杀入脱毛仪市场。但市场经过8年多时间的培育,脱毛仪还是没被大众接受,甚至还远远达不到杨林的预期。

“我在旅行的过程中,一直有观察空姐的脱毛率,我发现我们的空姐脱毛率只有25%。”杨林表示,作为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她们大部分时间需要穿短袖,有毛发其实影响美观。“但在日本和韩国,她们就连在办公室的职业女性里,10个女性9个都是全身光滑的。”他补充道。

不仅如此,在国内,脱毛仪的注册企业并不多。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新成立的脱毛仪相关企业(2016-2020年)数量分别为17家、22家、18家、38家、58家,2021年至今也仅新成立了20家。而吊销注销的数量分别是1家、1家、0家、5家、3家,今年以来注销吊销数量是3家。

但好消息是,这个冷门赛道正在冒新芽,甚至开始被资本盯上。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脱毛仪相关的投融资事件仅发生6起,涉及2个品牌,分别是CosBeauty可思美和JOVS,其中CosBeauty可思美共发生4起融资,最新一轮是其获得由顺为资本、深圳信之源商贸和小米科技共同投资的近亿元B+轮融资。JOVS共发生2轮融资,最新一轮是今年7月来自金鼎资本和兰馨亚洲的2亿元A轮融资。

“从去年开始,有4家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找到我,希望对公司进行投资。”杨林透露,他目前还在判断阶段,但也有了融资计划。


3、激光与IPL傻傻分不清

但与其他行业一样,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乱象也逐渐暴露出来。

目前,市面上的脱毛仪虽然都称自己为激光脱毛仪,但家用脱毛仪一般采用的是IPL(强脉冲光)。

激光脱毛和IPL脱毛的原理都是利用光的选择性吸收原理,采用一定的光源穿透表皮,使毛干中黑色素吸收最多的光子能量,毛干的热量迅速传导到毛囊,使其温度快速上升到50-60度,最终导致毛囊组织的破坏,不再生长毛发。

810nm半导体激光脱毛仪与IPL脱毛仪的工作原理一样,但是810nm波长是激光脱毛的“金标准”,该波长具有黑色素的高吸收、水的低吸收和合适的血红蛋白吸收率特性,是光学脱毛的最佳波长。

IPL实际上属于高压气体放电灯,通俗理解就是闪光灯,光谱范围为500-1200nm, 因此有大量的无用光谱热量被表皮吸收,最终导致脱毛效率低而且痛感强于激光脱毛。此外,家用IPL脱毛因为能量密度低,有效脱毛的使用时间需要超过1小时以上,长时间使用闪光灯最终会导致眼睛的强烈不适。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打着多次、几分钟就能达到永久脱毛效果的脱毛仪品牌,其实也是钻了空子。”杨林告诉「创业最前线」,真正的激光脱毛仪每次都要进行40多分钟的治疗,且痛感不明显。IPL的脱毛痛感会强烈,所以就有品牌推出了每次脱毛只用几分钟的方式,减少消费者的不适。

与此同时,虽然脱毛仪逐渐“家用化”,但无论是激光类产品还是强脉冲光产品,都属于医疗器械类产品。其中,激光类脱毛仪属第三类医疗器械,强脉冲光脱毛类产品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8年发布的通知中也被分类界定为第二类医疗器械。

杨林透露,激光医疗企业的准入门槛更高,产品注册通过至少要三年以上时间,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销售基本需要五年以上,“我们当时就是用了3年拿到国内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但如今的市场中,部分企业实际上并不具有正规营业资格。”

(图 / 丝芙乐的激光脱毛仪)

脱毛仪市场的混乱的确可见一斑。虽然在企查查查询到的注册公司并不多,但目前市面上脱毛仪产品繁多。以京东为例,搜索“脱毛仪”出现的产品就有1万+款,而且价格更是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而标注百元价位的脱毛仪产品,也大都打着“激光”的名号。

(图 / 脱毛仪产品繁多)

“脱毛仪的代工厂没有三五百个也有两三百个了,甚至有很多就不到10个人的小厂就能搞代工了,订单量还不低。”很多品牌售卖的产品都是代工厂出品。杨林谈及行业乱象时也很无奈,“很多小的代工厂完全没有管理意识,一般都是拼装完产品连检测都不检测就发货了。”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医疗器械产品的脱毛仪在使用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脱毛仪的投诉内容有355条,有消费者投诉在家打开试用了一下,结果被烫伤肚子,还有一些消费者投诉在使用后皮肤出现了过敏甚至红肿的情况。

(图 /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脱毛仪的投诉内容)

好在良莠不齐的脱毛仪行业虽然尚未成熟,但国家药监局曾强调过,强脉冲光脱毛类产品自2023年1月1日起,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强脉冲光脱毛类产品。

“到那时肯定会有一大批公司倒闭。”杨林博士判断,未来激光脱毛才是家用脱毛仪市场的主要趋势,而大量家用IPL脱毛仪企业将被淘汰,“我个人认为脱毛仪产业将迎来一场技术的革命,三年之内家用IPL脱毛仪会消失。”

毫无疑问的是,一场技术革新也将给日渐升温的脱毛仪市场带来全新的变量。

阅读全文>>

2020年,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16.4亿元。在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连锁化和品牌化企业,超市和便利店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陆续完成了这个目标。

现在,细分品类也显现出连锁化发展的趋势,生鲜、美妆、零食等业态品牌化之后,已经小有规模,并且持续受到资本关注。最新“单飞”的业态是卤味,老百姓日常购买的卤味专卖店越来越多,一场卤味消费和供给的变革也在悄悄发生。

被传统品牌支配

如果你去问一个老北京,吃猪蹄和肘子,选哪家?他八成会说,稻香村或者天福号。卤味这样的传统饮食,老百姓消费起来,也讲究一个历史传统,选择老字号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北京稻香村”作为知名老字号,在北京市辖区有200多家门店,不仅供应糕点,节令食品,冷冻食品,熟食柜台也常年人头涌动,对于北京当地老百姓来说,他们每天走进稻香村不是为了买牛舌饼、山楂锅盔,而是为了当天能上饭桌的松仁小肚、蒜肠等卤味熟食。

稻香村的熟食是由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后,冷链配送到各家门店。根据北京稻香村官网显示,其熟食产品主要是猪肉制品,包括酱猪蹄、五香猪肝、酱肘子、五香方肉等32种产品;其他肉制品包括五香牛肉、卤乳鸽、熏童子鸡、炸带鱼、虎皮凤爪等20多种产品,此外还有10多种真空包装肉类熟食。

对于老北京来说,稻香村的卤味熟食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担得起“正宗”这两个字,另外一家可以比肩稻香村的熟食品牌是“天福号”。

天福号也是一家百年老字号,据传当年慈禧太后尝过天福号酱肘子后赞不绝口,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一块,下旨每日按量供应,从此,天福号酱肘子成为清宫御宴必备的一道名吃。

天福号的熟食,多采用酱卤工艺,除了酱肘子,还有酱香鸡、酱牛肉、酱羊肉等,产品种类丰富,宣称“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酱制技艺”。但天福号也有一些突破传统的产品线,比如西式火腿,采用西班牙工艺制作发酵火腿整腿。

稻香村的卤味熟食产品由工厂配送到门店,通过零售方式供给消费者;天福号的产品多是预包装冷藏食品,在北京有400多个销售网点,大部分是超市专柜,只有近10家直营店。

在北京的肉制品消费市场上,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品牌,虽然不是上百年的老字号,但出身国企,根正苗红,也颇受老百姓信赖,那就是“大红门”。

“大红门”是首都市场肉类产品供应的主力军,隶属于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市第五肉类联合加工厂。长期在北京居住的人日常去超市或者菜市场买肉,“大红门”是一个常规选择,不过多数人买的是冷鲜肉,其实大红门的熟肉产品也很丰富,一般通过连锁超市渠道售卖。

区域品牌进京未成势

美食报道公号“福桃九分饱”曾经推荐过北京的卤味熟食店,基本都是散落在各个社区的单一门店和饭店外卖窗口。作为拥有2100多万人的超大城市,北京有3200多个社区,3800多个村,单单几百家老字号卤味熟食的网点,肯定满足不了基本需求。

北京卤味市场上的另一股力量是区域品牌,过去几年,紫燕百味鸡、煌上煌、周黑鸭、绝味在北京的社区、商场里加速圈占市场,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胃和钱包。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紫燕百味鸡目前有5290家门店,其中北京有130家;周黑鸭有2267家门店,北京有97家;煌上煌有3905家门店,北京有45家;绝味有13832家,北京有430家。


与传统卤味品牌相比,这些区域品牌在产品、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上都有明显差异。首先,前者围绕猪肉各个部位研发,后者以鸭、鸡为主打;前者口味偏酱卤,后者多以麻和辣为主;前者面向家庭餐桌,后者针对年轻人休闲场景。

在区域品牌里,紫燕百味鸡是个例外,它的产品线更丰富,兼顾了休闲零食和家庭餐桌,比如百味鸡、夫妻肺片、五香猪头肉更适合家庭享用,但是酸辣鸡爪、香辣鸭头的个人消费者更多。

作为休闲零食的卤味和家庭餐食的卤味熟食,在商业模式上完全不同。

前者被定义为休闲卤制品行业,2020年中国休闲卤制品行业内前五大卤制品企业分别为绝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鸭、紫燕及久久丫,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仅19.23%,其中绝味和周黑鸭、煌上煌分别占比8.6%和3.32%、3.15%。市场大,集中度低。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预计休闲卤制品行业 2015-2020年总体市场规模复合增速 18.8%。

作为家庭餐桌的卤味产品,从市场规模上看,更适合放在生鲜市场的大池子里来考量,消费者购买了卤肉熟食、凉拌菜之后,就会减少冷鲜肉和新鲜蔬菜的购买。

以猪肉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年我国猪肉产量为4113万吨,占比达53.8%,是我国居民第一大消费肉类,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元以上。

中经先略产业研究院统计,2016年中国卤菜行业市场规模为803.58亿元,到2020年中国卤菜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1235.12亿元,同比增长12.26%。

连锁化发展成共识

在休闲卤制品行业,虽然不少品牌都提出了万店目标,但是线上渠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占比越来越高。2021年上半年煌上煌通过网上旗舰店、口碑、外卖等第三方销售平台实现线上交易额(GMV)2.25亿元,线上销售占比为20.17%。绝味食品线上业务营收规模较小,占比不达1%,但3910万元的营收规模较2019年的729万元已有较大程度的上升。

作为家庭餐桌的卤味产品,对于线上的需求不高,专注于做门店周边社区运营,门店的连锁化经营更重要。这一点卤味行业的新老玩家都意识到了,但并不是每个品牌都能成功。

早在2018年,大红门就开始酝酿把卤味熟食推向社区,联合北京肘子将食品有限公司推出了肉类食品连锁专卖品牌,“大红门·肘子将”。肘子将也不是无名之辈,其主理人是李鸿章私厨马建义五代外孙王崇人,据传,光绪年间,李鸿章将马建义制作的肘子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颇为赏识,赐名“肘子将”。

2018年12月,“大红门·肘子将”第一家店开业,9个小时就卖了1万元钱,双方对于这个品牌的规划也做了安排,除了针对社区的商业形态,还将有针对社群、商圈和旅游景点的店面形态。“预计2019年,将在全国各地开设50家以上直营连锁店,在2020年末,将有150家以上的直营连锁店和300家以上的加盟连锁店开业。”

但截至目前,驼鹿新消费查询大众点评网发现,北京曾经有两家“大红门·肘子将”门店,但消费评价停留在2020年。

大红门折戟社区卤味熟食店,却有其他品牌出其不意的发展起来。

“老天桥熏鸡”是北京街头巷尾常见的招牌,售卖熏柴鸡、酱香肘子、香熏猪蹄、秘制扒鸡等产品,原本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牌,但据驼鹿新消费了解,最近几年,“晏悦老天桥”逐渐做成了连锁加盟品牌,目前在北京已经有60多家门店。

天福号今年也放开了加盟,准备恢复曾经风靡京城的“天福号酱肉铺”模式。据天福号官网介绍,天福号酱肉铺目前分为专卖店和店中店两种加盟形式,加盟店覆盖成熟社区周围或超市、商场外租区商圈。

值得注意的是,天福号的酱肉铺不仅可以直接购买预包装形式的低温保鲜产品,也可以满足消费者新鲜熟食的需求,店内有特色的卤汁鲜捞热气腾腾酱小肘、酱猪蹄。

不管是稻香村、天福号、大红门还是各地进京的休闲卤味品牌,几乎都是冷卤,热卤的出现是卤味行业便捷化和品质化的一大提升。

除了天福号,瞄准热卤市场的还有一些创新品牌。

驼鹿新消费近日探访了一家位于角门附近的卤味店--卤有有,其成立于2020年,定位于打造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社区佐餐品牌,主要提供热卤熟食、现蒸热菜、鲜辣凉菜等餐桌菜,目前在北京已有20多家直营门店。

老字号求变,新品牌冒头,卤味品牌针对2100万北京人餐桌的争夺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阅读全文>>

1982年,可口可乐获准在北京各大商超销售。卖甜甜的汽水还不够,可口可乐还搞了促销:买一瓶送一个气球或者一双筷子。消费者趋之若鹜,可乐柜台前人潮涌动。《时代杂志》在1984年还把一个拿着可乐的小伙子的照片放到了封面,他的背后便是万里长城。

斗转星移,如今引发人们排队的“快乐水”不再是可口可乐,而变成了喜茶和茶颜悦色们。茶颜悦色落地武汉的首家店开业第一天,引发了排队八小时的奇观,还有不少人不惜花钱让人人肉代购。

可口可乐到茶颜悦色,可以看做是中国新国货崛起的缩影。引发消费浪潮的不再是可口可乐、肯德基和欧莱雅,而是茶颜、三只松鼠和完美日记。

雕爷那句“每一种消费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但重做的过程却远非照搬以往的经验那么简单。

新国货是如何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雨后春笋般茁壮的?它们的“新”又究竟体现在那些方面?纵观崛起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一次渠道变革,都孕育了新的机会。

01蛰伏

全球日用消费的龙头公司宝洁,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可谓一波三折。

1987年,来中国考察的宝洁把五家国企列入了潜在合伙名单。其中,上海家化因为不知道宝洁到底是干什么的而拒绝了合作。宝洁的选择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与广州油脂厂签了合作协议。

宝洁想用卖得最火的洗衣粉在中国打头牌。但问题是,当时洗衣粉属于国家管控商品,只能由国家生产。这道政策没有通融的余地。眼看着合作要黄,政府把广州肥皂厂搬出来当救兵。洗衣粉没来,取而代之的,是后来风靡中国的“去屑实力派”海飞丝。

不仅宝洁,可口可乐、欧莱雅等外资品牌,在历经一套堪称繁琐的程序进驻中国后,都苦尽甘来。彼时的中国,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前所未有。外资品牌把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态看在眼里,要知道宝洁在入驻中国前可是花了500万元请了尼尔森的咨询团队调研了一年。

光是顶着“进口”的光环,外资品牌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它们都很聪明地继续营造了高端的形象。肯德基在国外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连锁,但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店,特意选在外滩。开业那天的《新民晚报》用了一整个版面宣传:“肯德基里的鸡当天卖不完,可是要扔掉的”。当时中国的工人月薪在100元左右,宝洁的海飞丝售价19元,但这不妨碍工人们在店外排起长龙。

在宝洁能卖洗衣粉后,上海存量吃紧,于是宝洁从成都空运支援。结果机场人员质问:“你们这个真的不是做白粉的吗[2]?”

同一时期,中国品牌还停留在“主打性价比”阶段,面对高大上的外国品牌,有些难以抗衡。服饰品牌的例子最为典型:耐克阿迪在进入中国后,迅速让诸多晋江品牌成了陪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在洗发水市场瓜分了将近八成的份额。留给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

讽刺的是,直接交锋力不从心,反而是山寨货蹭热点的行为让外资品牌苦不堪言。拿宝洁来说,公司全权委托平克顿安保公司负责打假,后者因为历史上破获一次针对亚伯拉罕·林肯的谋杀而声名大噪。但即使每年投入几千万元打假,还是无法正本清源。2003年,中国市场上每销售100瓶宝洁品牌的洗发水,就有12-15瓶是假冒产品[3]。

1990年代后期,商超的壮大一度被认为提供了国货崛起的土壤。过去,小作坊式的个体店铺无法与外资的连锁在推广产品上相提并论。一应俱全的商超看上去是一个新的机会。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当天吸引了107万消费者,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入华,进一步培育了人们逛超市的行为习惯。

但商超的货架陈列有限,为了追求“最大公约数”,它们更愿意选择得到验证的品牌。直到电商平台的到来,才真正让蓄势待发的国货找到了机会。

1999年,《时代杂志》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选为了年度人物,并在文中写到:“电商和网络热潮在1999年达到巅峰,真切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一年后,亚马逊调整了logo,最显著变化,就是从A拉到Z的那条曲线。更换的意图明显,就是要告诉天下,电商能网罗所有商品。

现在看来,电商确实提供了无限的货物空间,但真正让电商“影响每一个人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美国,而是中国——从渗透率来看,2015年,中国以13%做到了全球第一,到了2019年,更是比英国和美国要多出10%。

当一个新兴的空间聚集起了规模可观的消费群体,它自然孕育了新的机会。这让一批新国货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02崛起

2019年的最后一天,高瓴资本的张磊在日本北海道二世古雪场,对完美日记的创始人黄锦峰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一定有机会诞生新的欧莱雅。”

这时,距离完美日记创立不过两年。一年后,它成为了中国首个在美股上市的美妆企业。完美日记经常被拿来当作新国货在电商时代崛起的范本。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新国货,主要依托了三股因素。

最基础因素来自制造层面。中国代工厂之能打,让世界眼馋。完美日记刚开始找到了迪奥、兰蔻等海外大牌的代工厂,结果不仅产品相似,还便宜许多。

更贴近消费的因素,是95、00后的新一代消费者更愿意给国货机会的心态变化。比如在运动鞋服品牌领域,李宁安踏正在一点点从阿迪耐克手中争取市场。2018年,李宁站上了世界四大时装周的舞台,“中国李宁”四个字从此打响。阿迪2021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大中华区收入跌了16%,CEO卡斯珀·罗斯特德明确表示,中国市场的需求已经偏向本土品牌。

如果说上面两种因素还够不成对其他市场的绝对优势,毕竟制造可以外包,对民族品牌的自豪也不罕见,那么新国货最核心的依托却是得天独厚的,那便是线上新渠道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打法。

互联网时代,社交App以及内容平台强烈的用户粘性,有利于品牌迅速崛起时抢占渠道。完美日记的成功,离不开小红书上的KOL们。2019年,完美日记在小红书上投放了14万篇笔记,在抖音、B站和快手上,也有近万条信息流广告素材。

完美日记如此善于利用渠道营销或许不是巧合。创始人黄锦峰曾在宝洁的市场研究部门就职,对建立品牌这件事颇有心得。有意思的是,国产护肤品牌HFP的创始人吕博同样有在宝洁的经历,也抓到了渠道的机会,HFP最初是因为把握住了微信公众号的红利而快速成长。

不过,不是所有品类简单粗暴地移植线上就万事大吉了。如今容易在线上容易迅速找到受众的品类,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特性:“细分+升级”。

细分,是要找到受众并精准满足他们的需求。电商平台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聚集起了庞大的“SKU”。供给端,相比传统商超的有限陈列,线上的货架是无限的。需求端,天南海北的人,只要动一动手指,都是潜在的消费者。

哪怕是在由国外品牌占主导的赛道,也可能蕴藏机会。比如在母婴领域,很长时间以来,在消费者心中一直有鄙视链存在,人们更垂青的是进口品牌。但随着国产品牌质量的提升,新国货在线上有了更好的机会。由于现阶段线上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国产品牌,这个领域可以说是新国货的蓝海。

举例来说,主打儿童洗发水、沐浴露和面霜等产品的母婴品牌奇妙时光,2021年5月入驻京东后,每个月销售增长明显,8月销售额环比更是增长了3532%。

升级,指的则是营造更好的生活方式,更丰富的情感联想。钟薛高靠着主打稀缺的原料把雪糕卖到了两位数。消费者与其说是在为高昂的原料成本买单,不如说是主动选择了一种生活体验。肌肉小王子则是追求一种更健康的生活。为了保证营养,肌肉小王子在选材时与圣农、正大这样的大公司合作,并建立了研发和营养师团队。

自2018年入驻京东以来,肌肉小王子每年相比前一年的销售额增长都在1500%左右。

“无限货架”是线上平台相比商超最显著的区别,但从对品牌的帮助上来看,这只是刚开始的第一步。商超能帮产品的,线上也行,并且做得更完善。比如流量分配相当于陈列选择,却能比陈列做得更细致。一些商超不能做的,线上平台也能完成,比如为消费者推荐其他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又比如送货上门。

新国货在崛起的过程中,没少感知到来自线上的支持。

03借力

不少新国货从借鉴国外的他山之石,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径。相比人尽皆知的完美日记,电商平台更重要的意义,或许是让学习和崛起中的国产品牌获得更多的动力。

拿即食鸡胸肉来举例,它在21世纪发源于日本,三方面共同促成了即食鸡胸肉品类在2010年后的快速增长。首先,企业通过包装、去皮、减盐等方式增加了健康属性;其次,日本女性上班比例的提升以及健康的风潮让方便即食类产品更受欢迎;第三,企业借助7-11等便利店入局,并通过渠道不断拓展自营品牌。

2013年到2017年,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当行业在日本已经成熟之时,中国的即食鸡胸肉才刚起步,肌肉小王子便是在2017年创立的。

某种程度上,肌肉小王子在中国赶上了比日本更好的环境:企业和消费者对健康的诉求都日益提高,肌肉小王子的创始人范皓升健美运动员的背景还让品牌在创立之初就在健身圈内有了名气。更重要的,电商带来的渠道优势是便利店无法比拟的。

两个因素让范皓升把营销渠道从微商转移到了电商。首先是电商越来越频繁的活动和对垂直品类的流量倾斜。其次,范皓升注意到,那些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的消费者,更喜欢去旗舰店选购,微商在调性上不是一个理想的购物途径。

肌肉小王子很快把营销阵地搬到了线上,并于2018年入驻京东。与当初大部分销售额来自微商相比,如今95%都来自线上。在京东上做生意,让范皓升觉得获益最大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京东物流非常高效。肌肉小王子80%的订单能确保24小时送货上门。消费者选购食品时,有冲动消费的因素,送货时间一长,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就不想吃了,这会是一个糟糕的体验。在一天的时间里送货上门,能够比肩从便利店里买了零食回家拆了就吃的体验。

第二,京东集结起了一批注重品质的消费者。京东不需要通过价格战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只要确保品质就好。对于商家而言,这也意味可以制定更契合消费者的品牌营销。

范皓升提到,在618或者双十一这样的电商节,在其他平台上,品牌大多采用的是优惠以及返点的方式。在京东,这是个推出新品的好时机。以前10包精装肉99元,在这个基础上赠送一两包新品而不是大力折扣,京东的客户依旧愿意买单。

不仅肌肉小王子,许多中小商家在入驻京东后,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事实上,京东超市提出了“四新”(新品、新锐品牌、新品类和新商家)的品牌战略,为的就是帮助中小商家以及把更多有意思的好产品带到用户面前。在京东超市的核心新商家,8月GMV环比增长高达5倍。

在扶持新商家这件事上,京东更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帮助商家更快的从0到1:入驻流程精简,最快三天就能开店;销售阶段提供全渠道支持,并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降本增效。

国内供应链行业竞争格局分散。考虑到客户个性化需求强,一旦物流服务商与客户合作关系形成,就会产生较强的粘性,比如24小时送货上门与食品“即食”的匹配。

这背后更宏观的,是人、货、场的高度匹配。注重质量的人群,有保障的购物体验,以及优质的产品,是京东能不一味只依靠价格战的核心。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京东拥有5.32亿活跃用户,京东PLUS会员超2000万,忠诚型会员占比高达98%。调查显示,京东快递用户满意度保持第一梯队,京东大商超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大商超。

从这些角度来看,京东这样的电商不是简单地把线下商超搬到了线上,更是对供应链的重塑。

04尾声

新国货的崛起,借助了多股东风:产能、消费力、文化自信以及电商时代的到来等。

这其中,电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技术,还给品牌们提供了零距离接触消费者的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电商让DTC(Direct To Consumer)这个源于美国的概念在中国成为了现象级的热点。相比于传统的广告+分销或者电商+线下的模式,重点依靠线上平台的DTC在洞察消费者和与消费者互动上更有优势。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搜索和浏览行为,品牌在生产和营销上能更有的放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谈到DTC的时候,有时会简单用“原生线上品牌”来作解释。

在这个新的时代,平台的角色会无限放大,甚至有望参与到塑造新品牌的过程当中。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