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

在上个季度交出一份堪称惨淡的财报后,迪士尼从内到外经历了一番“大换血”——老将罗伯特·艾格回归,替换掉时任CEO鲍勃·查佩克,解雇了查佩克亲信丹尼尔,同时公司业务架构和策略方向也将重新调整。

今日早间,迪士尼发布了艾格回归后的首份财务报告,并宣布了流媒体业务重组、控制成本、裁员等具体的调整计划。财报显示:

2023财年第一财季(即2022年第四季度),迪士尼营收235.1亿美元,同比增长8%,高于市场预期的233.7亿美元;实现整体经营利润30.43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下降7%,整体经营利润率12.94%;实现净利润13.61亿美元,净利润率5.79%;摊薄后每股收益为0.7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0.63美元。

截至报告期末,Disney+订阅数为1.618亿,相比上季度的1.642亿减少了240万,这也是Disney+上线以来首次出现订阅数下降的情况。

财报电话会议上,管理层宣布了接下来迪士尼的新动态:计划裁员7000人,成本将缩减55亿美元(30亿美元的内容成本、25亿美元的非内容成本);继奈飞之后,迪士尼也不再提供订阅用户数预期指标,同时重申2024年流媒体盈利的目标。

这份财报既是对艾格的初步改革成果检验,也透露出迪士尼的发展重心从求增长转向了求盈利。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出击后,资本市场随即给予了正向的反馈:财报一发布,迪士尼美股盘后涨超8.1%。

01 财报详解:主题公园领跑,流媒体、内容销售大幅亏损

迪士尼总营收构成共包括四部分:有线网络、流媒体、内容销售/授权 (原影视娱乐) 、主题公园及消费品衍生。来看下各分部的财务详情:

本季度,有线网络实现营收72.93亿美元,同比下降5%,运营收入为12.55亿美元,同比上一财年下降了16%。财报中提到,营收下降的原因在于广告收入减少、外汇不利影响以及联盟收入的下降。

流媒体业务作为迪士尼的重点发展业务,仍摆脱不了“亏损”的泥潭。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53.07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运营亏损增长5亿美元,达到10.53亿美元,亏损同比提升78%,但好于公司管理层预期。财报显示,流媒体业务的增长更多是靠ESPN+带动,Disney+与Hulu的高制作成本、低广告收入是造成流媒体亏损的主要原因。

内容销售/许可和其他收入(原影视娱乐)在四季度获得24.6亿美元营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运营亏损增加了1.14亿美元,达到2.12亿美元,亏损同比超100%。亏损增加的原因在于电视/SVOD分销结果降低以及影片发行数量和销售额的减少。

2021年四季度,迪士尼发行了《蜘蛛侠:英雄无归》《西区故事》《 魔法满屋》等七部影片,到了2022年四季度,影片发行数量大幅减少,仅有《阿凡达2》《奇异世界》与《黑豹2》三部影片,且从表现上看,也只有《黑豹2》撑起了主收入。

迪士尼动画《奇异世界》票房、口碑双失利,结合制作、宣发成本后预计亏损1亿美元;《阿凡达2》目前全球票房21.77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了十分之一,这是迪士尼疫情后票房最高的影片,不过因是在12月中旬上映,对报告期内的收入加成有限。《黑豹2》作为漫威第四阶段的收官之作,11月份上映后全球票房持续走高,目前总票房达到8.43亿美元,助推漫威电影宇宙向300亿美元再进一步。

不过,《黑豹2》作为时隔三年半重返内地的首部漫威作品,在中国的表现远不如预期。这一方面在于漫威在内地缺席已久,观众的观看连续性和情感粘性被打破,“情怀”效应失灵;另一方面,观众阈值提升,单纯特效炫技的内容很难再打动观众,所以漫威想要重新赢回中国市场,还需要在故事、叙事架构层面创新。此外,在国内上映前《黑豹2》就已登陆流媒体,这也造成了部分中国观众的流失。

《阿凡达2》

主题公园业务是迪士尼的“现金牛”,本季度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报告期内实现营收87.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实现运营收入30.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的增加。随着国内疫情政策的持续放开,以及迪士尼100周年的到来,主题公园将持续延续强劲增长,其中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贡献作用会逐渐显现。去年12月上海迪士尼恢复开园后,异地游客迪士尼搜索量涨超900%。

而无论是好莱坞大片的回归还是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增长,中国市场在这两大业务的贡献上仍有着重要的推力作用,同时,艾格的回归也预示着将会着重发力中国市场。美国娱乐媒体Deadline报道,好莱坞多位高管表示,希望艾格可以修复好莱坞与中国市场的关系。

02 裁员降本、广告增收,迪士尼盈利新招

去年11月份,艾格在回归后的首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把创造力放在首位,追求公司盈利而非订阅人数增长。Disney+流媒体业务是艾格退休之际写下的“光辉一笔”,重回岗位之后其改革的第一刀也挥向了流媒体。

一方面,流媒体业务进行重组 ,解散原有的DMED部门 (迪士尼娱乐和媒体发行) ,公司架构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娱乐 (流媒体与媒体业务) 、ESPN (电视网络和ESPN+流媒体服务) 、乐园 (主题公园和衍生产品) 。另一方面,盈利成为全公司的核心目标,包括但不限于裁员、缩减内容支出、开拓广告业务来实现降本增效。

随着流媒体用户数达到增长天花板,单纯靠砸钱、靠输血已难再保持优势,迪士尼也开始放弃烧钱换增长的思路,缩减内容支出、开放内容销售渠道。

截至去年六月份,迪士尼流媒体订阅总数达2.211亿,仅用五年时间超越流媒体巨头奈飞,高速增长的订阅数背后是各种烧钱漫灌,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2年,迪士尼内容总投入高达1144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统计,自Disney+推出以来,迪士尼流媒体业务已亏损超 80 亿美元。

而如今,迪士尼宣布削减30亿美元内容成本,艾格也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将严格审查在电视和电影方面的所有成本,自上季度以来迪士尼已削减约10亿美元成本。

而除了高企的内容成本外,为提升流媒体业务的竞争力,前两年迪士尼通过缩短院线电影的窗口期,独家上线流媒体,来换回增长。比如早前引发争议的《黑寡妇》选择线上线下同时上映;皮克斯动画《1/2的魔法》提前大半年上映流媒体;《黑豹2》2月7日在中国上映,但2月1日就已登陆Disney+。独家上映优质影片的确为流媒体带来了用户增长,但也牺牲掉了影视版权带来的真金白银的票房和版权收入。

在财报发布之前,迪士尼也释放出开放内容销售渠道售卖的信号。彭博社报道,迪士尼正在研究出售更多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可能性,部分内容库授权给外部,来增加收入。

此外当单一的用户增长带来的收入难以覆盖高投入时,海外流媒体不约而同选择了开拓广告业务来实现增收。奈飞在去年11月推出了带有广告的订阅计划;随后12月份,Disney+也推出广告版本的服务,有广告版本的服务每月收费7.99美元,无广告版本的服务每月收费涨到10.99美元;Business Insider报道,苹果也在为Apple TV+寻找广告销售主管,以广告业务来填补高企的内容成本。

广告订阅计划的实施除了能够吸引想要低价观看内容的新用户,还能获得广告客户商的青睐,“会员+广告”的营收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盈利确定性。对于目前广告计划的实施结果,迪士尼总裁丽塔·费罗表示,从美泰公司到万豪酒店等100多个广告客户参与了新方案。不过因报告期内广告发挥作用有限,具体能够带来多少增量要到未来几个季度才会有答案。

尽管奈飞、亚马逊、迪士尼、苹果等流媒体都在发力或者试图发力广告业务,但相比之下迪士尼做广告还是有其掣肘之处,Disney+多是以合家欢内容为主,对广告品类、时长也相应限制更多。而且在加入广告业务后,迪士尼平台的任务不仅是单纯做好内容满足用户需要,还要做好广告主需求和用户满意度的平衡,这也对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步入百岁生日之际,迪士尼正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内忧外患”,内部面临盈利难题,外部流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而艾格作为最了解迪士尼的“掌舵者”的回归,也为全球流媒体争霸的变局增加了一些确定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11月24日晚,迪士尼“新晋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又掀起了一阵互联网高潮。

这次是因为,全线断货许久的玲娜贝儿周边玩偶终于补货了。整天哭诉“买不到要亲自去工厂踩缝纫机”的粉丝,都在期待抢到一只“女儿”;把同款玩偶价格炒到上千元的黄牛,准备再雇200个兼职去抢购囤货;玲娜贝儿的职业跟拍们,则蠢蠢欲动抢着首发“女明星”圣诞新装视频。

这只9月底在上海迪士尼全球首发的粉色小狐狸,“营业”两个月后,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在抖音,每天有一堆“职业跟拍”准时直播和更新玲娜贝儿的营业视频,为了抢流量甚至策划出“下跪求婚”的恶搞套路。“女儿”比心、跺脚、捶墙的可爱视频又被搬运至微博和小红书,让万千“互联网妈妈”上头不已。

由于实在太抢手,原来的淘宝代购已经没法买到同款玩偶了。现在闲鱼和拼多多是交易玲娜贝儿周边的主场。前者动辄上千元、后者低至十几元,前者是黄牛卖的溢价正版、后者是厂家卖的仿制盗版。

闲鱼里,还活跃着不少手工达人,做着给“瑕疵版”玲娜贝儿玩偶“修脸整容”的生意,或者贩卖自制的玲娜贝儿手工周边。

从抖音、微博到小红书,从淘宝、闲鱼到拼多多,玲娜贝儿已经成为被摸透了的“财富密码”,不仅撑起了与北京环球影城“对打”的上海迪士尼,更撑起了一摊又一摊低成本高回报的互联网生意。

拍视频、开直播,玲娜贝儿带火抖音“职业跟拍”

蓓蓓觉得,自己一定是被“川沙妲己(因迪士尼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玲娜贝儿又是粉色狐狸得名)”“下蛊”了。

“每天下班回家就打开手机看一个小时,看到后来几乎刷不到新内容了。”蓓蓓称,博主们的更新已经跟不上自己看视频的速度了。

像万千玲娜贝儿的“互联网妈妈粉”一样,吸引蓓蓓入坑的,是她和粉丝游客互动时的那股机灵劲:比心、跺脚、捶墙、叉腰、踩缝纫机……


尽管人偶不会说话,但这些小动作被粉丝们录下来再配上字幕解说,很快便迷倒了万千网友。

抖音上,“玲娜贝儿”的话题已经有2.5万个视频、被播放超10亿次。这其中,就有不少视频出自玲娜贝儿的“职业跟拍”。

据开菠萝财经观察,目前有“迪士尼老玩家”“在逃员工云游迪士尼”“大利游记”“小野马在迪士尼”等数十个抖音博主,专门更新玲娜贝儿的视频,“鬼鬼迪士尼气氛组”“吃喝玩乐的大个子”等资深迪士尼博主近期的主要内容,也都是玲娜贝儿。

这些博主的粉丝不算多,大部分在3万到10万之间,但只要一更新玲娜贝儿的视频,点赞量都高居不下。“迪士尼老玩家”最火的一则视频,是玲娜贝儿和和杰拉多尼在花车上的亲密互动,点赞量高达18.5万。“大利游记”关于玲娜贝儿播放量最多的视频,是贝儿在互动中假装拔狐狸毛送给博主,收获了超19万点赞。


他们基本都掌握了玲娜贝儿的互联网流量密码:卡位直拍、创意互动,主动引导她做出一些新动作和反应。不过,由于玲娜贝儿的拍摄者众多,很有可能自己的创意会变成别人的流量。加上时间久了,大部分动作比较类似,观众开始呼唤更新鲜的互动内容。

一些“流量至上”的“职业跟拍”,便开始策划一些“出其不意”的场景。

前不久,“小野马在迪士尼”在玲娜贝儿面前下跪、掏出钻戒求婚,念出“我的贝儿陛下,养你是我毕生的梦想”一段土味台词的视频,就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玲娜贝儿被当众求婚”很快登上热搜。


而这则带有“恶搞”意味的视频,也引发了粉丝的抵制和举报,博主被抖音封禁三天。“看到贝儿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太心疼了。粉丝都是出于喜欢去交流的,这种‘求婚’行为,只想蹭流量,完全就是不尊重IP。”蓓蓓气愤地说。

除了花式拍摄小视频,以“带粉丝看最新鲜的贝儿”为噱头的直播,也是博主们的标配。

即便还没有去上海迪士尼亲眼见过玲娜贝儿,蓓蓓已经对她每天的营业时间了如指掌:上午9点到11点半,身穿万圣节骑士装/圣诞节牛角扣出现在米奇大街;12点半到15点,无着装本体出现在部落丰盛堂;15点开始,身穿五周年礼服随花车巡游。

在这几个固定时间段,玲娜贝儿的职业跟拍们,几乎每天都会开启直播。一位自称迪士尼直播间深度玩家的豆瓣网友,甚至总结出了不同博主的直播风格:有的最擅长互动;有的位置最好,有的跟车直播,可以看全程;也有的“能蹭流量就蹭,总是在贝儿接待游客时插话”。


尽管每日更新视频和直播能带来不少流量,但跟拍博主们的变现渠道并不畅通。目前,大多数博主的变现方式,仍仅限于代购迪士尼周边或提供导游带玩服务,也有人通过抖音橱窗售卖印着玲娜贝儿头像的手机壳、口罩等“伪周边”。

“粉丝都是冲着贝儿才关注博主的,如果博主有了流量就开始打广告或者带货,只会让粉丝感觉他在利用贝儿,导致反感取关。”据蓓蓓观察,短视频平台上同类型博主不少,但敢变现的不多,“大部分应该还在攒粉养号阶段”。

周边全线断货,黄牛溢价5倍、山寨当正版卖

与每天花钱蹲守迪士尼却变现艰难的跟拍博主相比,做玲娜贝儿周边的买卖,显然来钱更快。

一般来说,迪士尼代购都会先购买1399元-3599元不等的年卡会员,购买周边可打8折,再以吊牌价的8.2-8.5折售出,赚取代购费。

但在上海迪士尼全球首发的玲娜贝儿,自问世以来便身价暴涨,代购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番番是资深迪士尼“娃妈”,三年多的时间里,她买了几百只达菲、可琦安、星黛露等形象的玩偶,总共花费近5万元。玲娜贝儿首发当天,番番就火速找代购预定了一只玲娜贝儿玩偶,“当时还是原价9折代购的,才花了189元。”番番称,当时怎么也想不到,玲娜贝儿会火到全网都买不到。

“玩偶还在卖219元吊牌价的都是良心代购,大多数都涨到500元左右了。”迪士尼代购小鱼告诉开菠萝财经,上迪的玲娜贝儿周边全线缺货已久,每天都有粉丝来咨询何时补货。但她始终不接玲娜贝儿的预售单子,“等补货后看抢到多少就上架多少”。

在微博、小红书上,粉丝天天“哀嚎”买不到周边玩偶。但在闲鱼、得物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在售的玲娜贝儿并不少见,只是价格“贵到离谱”,大多售价800-1000元,最高价达1299元。

被炒到上千元的玲娜贝儿玩偶 来源 / 闲鱼、得物

11月24日晚,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官方微博终于发布了补货的消息。除了常规款的玲娜贝儿毛绒玩具,同步上新的还有圣诞主题的迪士尼周边。不过,与此前线下购买不同,此次补货采取“线上预约、线下购买”的形式,玲娜贝儿玩偶每人限购2个。

当晚,闲鱼上就出现了多个高价代购迪士尼的商品链接,一款玲娜贝儿公仔1050元、挂件850元、圣诞款2000元;还有人采取“配货形式”,“单买不接”,必须搭配其他公仔成套售卖;有的还需要预付200-650元定金。

黄牛挂出玲娜贝儿高价预定链接

来源 / 闲鱼、小红书

在商品详情页里,有黄牛直称“手动玩家就别想(抢到)了”。还有黄牛在朋友圈招聘数百名“兼职”,代预约购买名额和现场排队,一单工资从150元到350元不等。“可以想象,到时候他们会把玲娜贝儿炒到多贵。”小鱼说。

“线上预约拼的是速度,线下排队拼的是时间,普通用户怎么抢得过职业黄牛。”多位玲娜贝儿粉丝吐槽道。甚至有粉丝称,“这次要是抢不到,就去买山寨版”“宁愿买山寨,也不买黄牛”。

迪士尼玩偶,向来是盗版“山寨”的重灾区。山寨版玲娜贝儿,更是在淘宝、拼多多、闲鱼、1688等平台上横行。

拼多多上,售价在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不等的40cm玲娜贝儿玩偶,商品链接多达上百个,几乎每个链接都已售出几千件,销量最高的只需要25.6元,显示已售出10万件。

低价山寨版玲娜贝儿 来源 / 拼多多

而淘宝上大部分在售的玲娜贝儿玩偶,都标注着“代购”“正品”,平均售价比拼多多上高出10倍。开菠萝向其中一家自称是正品、售价498元/只的代购店铺咨询购买凭证,对方并未回复,也未曾在商品详情页出示。

1688上一位玩具厂家告诉开菠萝财经,其生产的原版精仿玲娜贝儿玩偶,材料、工艺与正版都一致,“我们分别花1600元和2200元买了两只原版回来打版,材料定制、开模投入了七八十万,连镭射标、logo透明胶带都做得一样。”

其称,这款玲娜贝儿玩偶50个起批,拿货价50元一只,“跟我们拿货的非常多。”至于零售价,其表示,不能便宜卖,最低也要卖吊牌价219元,“因为其他拿货的商家都是卖好几百的,如果有人同款卖八九十,他们肯定不干。”

另一位1688玩具商家则称,自家的仿版玲娜贝儿选用了比原版更好的兔毛绒材质,之后还会出和原版一样的面料。

“我是坚决不会买山寨版的,除非被骗了。”在蓓蓓看来,盗版的确无法避免,但粉丝不应该助长盗版生意,“只有正版,承载的价值和感情才是真的。”

玩偶整容流行,闲鱼“手作娘”改娃一次赚几百

买到正版玩偶,并不是玲娜贝儿粉丝氪金之路的终点。

除了给玩偶买着装(娃衣),如今互联网“娃妈”们最流行的,就是找“手作娘”(改造玩偶的手工达人)改娃。

“迪士尼周边的品控问题不时被吐槽,有些玩偶的脸要么不对称、要么嘴歪,有的代购代买的时候可以挑脸,但玲娜贝儿能买到就不错了。”蓓蓓告诉开菠萝财经,还有一些“娃妈”,希望通过“修脸”让娃变得更好看或者与众不同。

“手作娘”改娃,主要包括装骨架、修脸、染色几大项目,装骨架是为了让玩偶能够站立和摆造型,修脸则包括更换鼻子、眼睛或调整嘴型等,染色是整体改变玩偶原本的毛色。

以前,星黛露是迪士尼“整容”大户。现在,从小红书和闲鱼的晒单来看,在“新晋女明星”玲娜贝儿的加持下,“手作娘”的生意更加火爆了。

闲鱼上,有的“手作娘”只接玲娜贝儿的改造;有的接单周期排到了1月,并且不接单改项目,不做他人原创的专属款;还有的要进群排单付定金,等待时间长达几个月。


开菠萝财经查看闲鱼上的玲娜贝儿改造价目表发现,装骨架的价格一般在120-150元之间,鼻子嘴型调整40-50元,换眼睛40-70元,换鼻子20元左右,还有全套改造套餐298元。染色因为操作复杂、更考验技术,则需要上千元。

番番告诉开菠萝财经,改娃的基础材料其实很便宜,在淘宝和闲鱼都很好买到,价格在几块到几十块不等,比如基础款眼珠、骨架一般只要20多元一副。因此,“手作娘”改一个娃,能赚几十到几百元手工费。

尽管大部分效果不错,但改娃实际上就像在拆盲盒,买家可以提出改造需求,但效果取决于“手作娘”的手艺和发挥,最后效果不一定符合预期。

“修脸”前后的玲娜贝儿对比 来源 / 闲鱼、小红书

番番曾经把一只五官有瑕疵的玩偶送去改造,一共花了500元,但到手却发现并不值。“改娃的费用比娃本身还贵,但效果没有想象的好,而且很多手作娘的效果图都有滤镜加持,到手有落差。”

之后,番番开始自学改娃,上手后便陆续在小红书免费分享改娃教程。“毕竟花几百元改一个娃娃不是人人都承担得起的,改娃也是玩娃的乐趣之一,而且基础项目并不难,都可以自学,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改。”

另一批手工达人,做的是玲娜贝儿同款周边的生意。这类衍生的手工制品,不仅价格不菲,还极其稀缺。

闲鱼上,一位手作者发布的大小为6-8厘米的玲娜贝儿头部羊毛毡胸针,价格高达160元一只,预定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卖家表示,目前仅有的三只圣诞款玲娜贝儿羊毛毡现货,将在11月底分三场进行拍卖。另一位卖家发布的玲娜贝儿全体羊毛毡,价格高达288元。

博主手工制作的玲娜贝儿羊毛毡胸针 来源 / 闲鱼

微博上,还有博主开发了供棉花娃娃使用的玲娜贝儿同款耳朵编织发带和尾巴配饰,售价15元-35元,但限量预售。

但与改造玩偶不同,这类自制的衍生周边商品,很可能涉及侵权的问题。

元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磊律师告诉开菠萝财经,玲娜贝儿的独创性比较明显,如果截取其标志性部位制作商品,主要看截取的部位能不能准确识别为玲娜贝儿。“如果能,那么就是侵权,只不过在维权时,要证明这个部位的‘独创性’和‘识别性’是难事,而且只能个案判断。”

事实上,无论是明确可认定为侵权的盗版玩偶,还是打着擦边球难以界定侵权的手工周边,亦或是蹭流量的营销号、赚差价的黄牛,都呈现着互联网流量加持下一个爆火IP背后的乱象。但有人买单、有人赚钱,这一摊又一摊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不会轻易被叫停。

阅读全文>>

北京环球影城“碎嘴子”威震天火了不足半个月,上海迪士尼新诞生的一只小狐狸便迅速把风头抢了去。

近一个月来,“玲娜贝儿,妈妈爱你”,刷遍了社交网络。上海迪士尼的原创IP玲娜贝儿,自9月29日初次亮相以来,便成了热搜上的常客。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她的热度碾压了其他一众知名IP,所有周边上架瞬间便全部断货,粉丝排7个小时买货,排5个小时合照,黄牛们闻风而动。一只219元的中号公仔,身价“炒”到10倍依然一个难求。

这盛况,给了刚刚开业的北京环球影城当头一棒。致力于给人们带来爱和快乐的迪士尼,再一次论证了,如何把“粉丝的爱”变成钱。

一个公仔能花5000元,玲娜贝儿到底是谁?

那么,玲娜贝儿到底是谁?

这是上海迪士尼在2021年9月29日发布的全新IP形象,在迪士尼的官方解释里,是原有的IP达菲在森林里迷路,偶遇的一个朋友。表面看,这是一直粉红的毛绒狐狸女孩,拥有星空蓝的大眼睛,又大又蓬松的狐狸尾巴,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外表着实“萌萌哒”。但能让一众粉丝“上头”,甚至“中毒”,还在于其灵动的“人设”。

在迪士尼讲述的故事里,达菲在森林里迷路后,是玲娜贝儿通过达菲身上的痕迹为线索,最终帮达菲找到了回家的路,在这个设定里,玲娜贝儿是个小小冒险家,她热爱大自然,日常拿着放大镜在森林里东看西看,又有着大大咧咧的个性,非常喜欢交朋友,颇有些“社交牛逼症”的意味。

虽然玲娜贝儿没有影视甚至文本内容支撑,但这个人设却因演职人员的出色表现而日益丰满。在上海迪士尼乐园里,玲娜贝儿极尽全力与游客互动,不喜欢游客给她取的“儿儿”这个小名,听到就要一把捂住耳朵,虽然不能说话,但她会伸出4个手指,反复带着粉丝念“玲娜贝儿、玲娜贝儿”;当粉丝告诉她她的周边断货了,她会装模作样打电话要求加快生产,最后还要用手掌合一下,以示通话结束;在演职人员的扮演下,玲娜贝儿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生龙活虎,网友不禁称她为“女汉子”。

因为上海迪士尼位于浦东川沙,于是网友又给她取了个响亮的名号“川沙妲己”。如今的玲娜贝儿,已经成为流量女明星心目中的“偶像”。在迪士尼周边还未正式开卖时,就有白鹿、金晨、周雨彤、赵露思等女星晒出和玲娜贝儿的合照。

在演职人员的精心塑造下,刚诞生一个月的玲娜贝儿无论是自拍、比心、还是做的美甲等活动,都能成为全民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甚至在10月29日当日,上亿网友玲娜贝儿庆生,一时间刷爆社交网络。

玲娜贝儿带火的,还有“玩偶整容业”,由于品控的不稳,并非每一个“玲娜贝儿玩偶”都那么端庄,想要塑造更好的玩偶形象,消费者还可以找人“整容”。给迪士尼玩偶装骨架、打腮红、做成Wink眼等等,价格层层加码,全身改造的价格高达3000-5000元;此外,除了玩偶本体,迪士尼官方还有“着替”,也就是玩偶的服装。官方着替的热门款在800-1200元之间,如果不喜欢,还可以找人定制,价格就更加高昂。

周边卖出3110亿,迪士尼真把流量玩明白了

只将目光放在玲娜贝儿可爱形象上,是普通游客的思维。在商业世界里,更值得一提的,则是迪士尼源源不断的打造IP能力,并用IP成功撬动巨大的商业价值。那些黄牛都买不到的玩偶,成了迪士尼最大的“吸金石”。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全球IP收益排名中前十名有一半来自于迪士尼,累计经济价值达到3110亿。IP人物衍生产品这门生意,一直是迪士尼乐园的重要营收来源。

目前,上海迪士尼乐园的二次消费收入就已几乎和门票收入持平。公开数据显示,迪士尼主题乐园的业务收入主要分为五大类,包括门票、商品和食品饮料、度假区、商品授权与零售、公园牌照及其他。其中,商品授权与零售占比最高,高达25.36%;门票收入位居第二,占比24.37%;商品、食品和饮料以及度假村的收入约占比20%。

诞生于1923年的迪士尼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里,囊括影视、乐园、流媒体等多个布局。从影视作品到游乐园是迪士尼财富密码的第一环,在这个阶段,迪士尼影视作品里的IP形象开始从荧幕走到现实,充分给“影迷”们提供了一个造梦空间。从影视IP到人设IP则是迪士尼的第二个阶段,即便没有故事,凭借简单的人设,可爱的长相以及KOL的安利,一些没有内容的新的IP也能迅速出圈,以“达菲家族”为中心,成为一个“吸金体系”。

以玲娜贝儿爆火之前,已在迪士尼“女明星”宝座上座了三年的星黛露就曾创造过销售神话。这是一只会跳芭蕾的紫色小兔子,上海迪士尼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如果将度假区售出星黛露主题的商品叠加起来,其总高度相对于119座珠穆朗玛峰,迪士尼2020年报提到,星黛露周边依旧是园内销量增速最快的商品。在星黛露之前,原本稍显疲软的“达菲家族”再次提振。

于是,你甚至能够看到迪士尼的“流量路径”,推出一个IP,打造人设,迅速出圈,几年后,原有的IP稍显疲软,那么就再造下一个IP,从而IP无穷尽也。

没有故事照样能火,投资人:IP创业,门槛很高

没有故事而走红的IP又何止“达菲家族”,这一路径也被中国的创业者学了去。泡泡玛特走出的Molly,被一些网友称为“丑娃娃”,但并不妨碍年轻人为Molly掏空自己的钱包;曾经打造过Hello Kitty的三丽鸥,这几年旗下玉桂狗、美乐蒂又成新流量担当;还有诞生于聊天软件Line的布朗熊、可妮兔和莎莉鸭,靠着快闪店、联名款也曾火了一把。

在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看来,这些并没有故事和作品的IP,反而能让消费者不受限制地找到自己对这些形象的理解。换句话说,IP形象也是一种精神寄托。IP也成了泡泡玛特营收增长最快的一环。2021年上半年的财报里,泡泡玛特头部IP Molly和Dimoo分別营收2.04亿元、2.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1.9%和74.5%,两个IP各自占到泡泡玛特2021上半年所有IP营收的11.5%、11.6%。而这,也恰是资本最好看一个品牌的地方。

蜂巧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屠铮曾对投中网表示,在消费品类中,同时具有品牌、渠道、IP内容的三重属性,属于门槛很高的创业模式。复星时尚集团董事总经理陈欣则对投中网说,早前故宫文创的爆火就已对当前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IP衍生品、博物馆等文化类衍生品的市场很大,优质IP与时尚的结合、与功能性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文化消费类项目的投资方向都在尽力朝这个方向转”。

为进一步扩大IP变现速度,工商信息显示,2021年8月,泡泡玛特成立了北京泡泡玛特乐园管理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城市公园管理、游乐园、游艺娱乐活动等,由泡泡玛特100%持股,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一场分析师会议上表示,公司计划逐步发展主题公园及内容业务。

如果打造乐园的计划顺利实施,泡泡玛特或许能够离“中国迪士尼”的企望更进一步。泡泡玛特能否复制迪士尼乐园达菲家族的成功,目前还不得而知。

迪士尼背后的推动者,一度加入字节跳动

眼下迪士尼这些IP的爆火,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凯文·梅耶尔。这位前任迪士尼“太子”,早在1993年就加入了迪士尼,虽然短暂离开过迪士尼,但在2005年最终回归,前后在迪士尼工作了22年之久。迪士尼“收购狂魔”的名号正是从他回归后开始传出来的。

在他担任首席战略官兼高级执行副总裁时,主要负责企业战略和商务拓展等部门。最重要的是,他推动了迪士尼对多家公司的收购。诸如,2006年,以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动画;2009年,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漫威;2012年,迪士尼以40.5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又以713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大名鼎鼎的21世纪福克斯,这场好莱坞的世纪大合并,意味着X战警、金刚狼等漫威英雄片,阿凡达、异形、王牌特工等经典IP将归于一张大旗之下,统战好莱坞近30年的六大电影公司将变为五大电影公司。

凯文·梅耶尔收购的不仅是这些家喻户晓的电影公司,在他的视野里,这些影视公司背后的IP才是最具价值的东西,比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和神奇四侠等,现在全归迪士尼所有。

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后,新鲜的IP血液不断注入迪士尼,迪士尼大家族也不断地扩展壮大。它更大的价值是帮助迪士尼从传统的娱乐传媒公司转型,赶上了现在的文娱潮流——视频内容的数字化/流媒体领域。伴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迪士尼也开启了Disney+的时代,截止2019年,Disney+的全球付费订阅用户已经突破5000万,而这个数字,是Netflix花了数年才达到的高度。凯文·梅耶尔也理所当然的被看为迪士尼的“太子”。

然而在2019年初,迪士尼CEO鲍勃·艾格(Bob Iger)明确对媒体表示将按计划退休,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迪士尼竞争之战中,凯文·梅耶尔出人意料落选,落选原因至今成谜。在迪士尼任命新的CEO当选之日(也即凯文·梅耶尔落选之日),迪士尼(DIS.US)的股价连跌3天,跌幅均超过3.5%,3日市值共蒸发了283.72亿美元。这位“前任太子”的新去向,也成了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2020年5月,谜底揭晓,凯文宣布离开迪士尼、加入字节跳动,担任字节跳动COO兼TikTok全球CEO,就在凯文宣布离开当天,迪士尼的股价又一次下跌,下跌幅度达到2.12%,市值蒸发约13亿美元。然而,随着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TikTok海外业务受阻,入职不足三个月后,梅耶尔最终宣告离开字节跳动。

阅读全文>>

一个出道 20 天、毫无作品的女网红,人气力压从艺 40 多年的老戏骨。

别急着愤慨,这形容的是迪士尼的最新 IP" 玲娜贝儿 "和环球影城的威震天。

玲娜贝儿,这只 9 月 29 日首次亮相于上海迪士尼的粉色狐狸,现在是新的顶流。


玲娜贝儿


为了抢一只玲娜贝儿的毛绒玩具,粉丝大排长队,有人甚至排了 7 个小时。


但是,大部分人都与玲娜贝儿无缘——他们抢不过黄牛。


现在想以原价入手一只玲娜贝儿,几乎不可能,只能加价数倍甚至 10 倍从黄牛手中购买。


更离谱的是,有的黄牛不仅要加价,还要求 " 配货 " 才肯卖。


也就是说,如果要买一只玲娜贝儿,必须同时购买其他周边产品。

一个毛绒玩具,愣是被玩出了奢侈品的味道。

这只小狐狸,为什么能让人如此疯狂?


这只 " 狐狸精 ",

把威震天的风头都抢走了

北京环球影城开园时,一些媒体发出这样的疑问:上海迪士尼会不会受到冲击?

后来,凭借话痨威震天,北京环球影城更是大出风头,上海迪士尼相形见绌。


谁也没想到,上海迪士尼这么快就扳回一城。


前脚刚去北京环球影城打卡的明星和网红们,后脚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和玲娜贝儿的合照。


在抖音,网友反映:" 我这几天刷不到威震天了,全是玲娜贝儿。"


在微博,玲娜贝儿自出道后,热搜一直没停过。


在微博上,玲娜贝儿的超话内容有着高达 3600 多万的阅读。



在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小红书,玲娜贝儿更是妥妥的 " 流量密码 "。仅 20 天时间,小红书上已有 1 万 + 篇关于玲娜贝儿的笔记。作为对比,威震天仅有 6 千多篇。


对于她的走红,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因为 " 可爱 "。


那些对她欲罢不能的粉丝,还给她取了个外号:川沙苏妲己,浦东狐狸精(上海迪士尼位于浦东新区川沙镇)。



一些买到玲娜贝儿的粉丝,甚至会花钱找 " 改娃师 " 为她 " 整容 ",把她的眼睛、鼻子、嘴,乃至骨架等各个地方,改成自己喜欢或流行的模样,更加 " 魅惑众生 "。



图源:小红书 @太虎製趣所


但是,玲娜贝儿只是靠可爱才火的吗?

实际早在 9 月 17 日,上海迪士尼就开始了对玲娜贝儿的营销。


拍摄团体照时,迪士尼还安排米奇等成名已久的老角色做绿叶,玲娜贝儿众星捧月,C 位出道,网友想不注意到她都难。



再加上明星、网红助阵,园区里的互动,玲娜贝儿才能打响可爱牌,迅速成为园区内最火最赚钱的 IP。


不仅是毛绒玩具,玲娜贝儿的钥匙扣、发箍、水杯等周边产品,无一不遭到了疯抢。


玲娜贝儿的各种周边。图源:小红书 @忧郁的热带闪电猪


因为太难抢,一些粉丝 " 气急败坏 ",在有关玲娜贝儿的微博下评论:" 有这营销的钱,还不如多买几台缝纫机,抓紧补周边。"


因为缺货,价格水涨船高,代购都变得有恃无恐:" 觉得我出价高的小朋友,你愿意等没人拦着你。"


最疯狂的时候,连黄牛手里也没有余粮了,部分黄牛写上 " 勿拍,无货 "。

粉丝的狂热,直接让这只资历尚浅的狐狸精,当上了 " 迪士尼女销冠 "。


迪士尼在中国 " 抢钱 ",


为何变得越来越容易?

玲娜贝儿的爆火,让不少人大开眼界:迪士尼在中国赚钱,真是越来越容易了。

一直以来,上海迪士尼就是一棵摇钱树。

开园第一年,上海迪士尼就实现了盈利;开园第三年,上海迪士尼全年营收攀升至 70 亿元,成为迪士尼集团全球最赚钱的主题乐园。

这其中,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于周边产品的销售。上海迪士尼开园的 5 年时间里,光毛绒玩具,就卖了 577 万个!


在过去,这些周边产品大都衍生自文学或影视作品。


例如《冰雪奇缘》,上映不到一年,仅仅两个女主角的公主裙,就在美国卖了 300 多万条。连续几年,迪士尼都在财报里提到了《冰雪奇缘》对商品授权业务的带动。至今,其周边产品的收入高达上百亿美元。


冰雪奇缘周边


而现在,迪士尼找到了一种同样赚钱,却更省力、高效的法!

那就是像打造流量明星一样,将商品人格化 + 贩卖美好。

如此一来,不需要费力去创作文学或影视作品,只需要给商品一个人设,然后通过狂打 " 可爱 " 的标签,利用互联网实现病毒传播,足矣。

这个套路,迪士尼怎么想出来的呢?

准确地说,这是迪士尼从日本人那儿学来的。

玲娜贝儿和其他许多类似的 IP,都是" 达菲家族 "的一员。

至于达菲,他诞生于 2002 年,那时还没有名字,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偶熊,鲜有人问津。


最初的达菲


几年后,东京迪士尼发现了商机。他们升级了达菲的造型,还为它设定了一个很暖心的故事:

" 米妮送了米奇一只玩具熊(达菲)。有天,米奇带着他最喜欢的小熊去了魔法王国,坐在灰姑娘城堡面前,米奇许了个愿望:多希望有人和我一起分享乐园里面的喜悦和激动啊——这时魔法发生了,小玩具熊变成了活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幼稚?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让日本人都疯了。因为按照这个设定,当游客买了达菲,带它一起逛乐园时,游客可以被默认为是米奇本人。

所以,他们开始疯抢达菲的玩偶,排队和达菲合照。在圣诞节等旺季,想在东京迪士尼与达菲合照,游客可能需要排队 3 个小时。


达菲


尝到甜头的迪士尼,趁热打铁,让达菲四处交朋友。

从 2010 年开始,达菲仿佛有了社交牛逼症,陆续和绿毛猫杰拉多尼、紫色兔子星黛露,以及最近的玲娜贝儿等 6 个迪士尼特意创造出来的新角色,做起了朋友。


达菲和他的朋友们


这些新角色,同样没有完整的故事支撑,只有一个人设。例如玲娜贝儿,官方设定为 " 爱解谜爱探索 ",她帮助了迷路的达菲,所以两人成为好友。

随着达菲的朋友越交越多,游客的钱包也越来越瘪。


在玲娜贝儿之前,紫色兔子星黛露是绝对的顶流。粉丝对玲娜贝儿的种种疯狂,星黛露都曾加倍体验过。


2018 年,星黛露亮相上海迪士尼,立即成为迪士尼销量增速最快的商品。今年,迪士尼推出中秋版星黛露玩偶,上线两天就卖断货,当时距离中秋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为了迎合年轻人,OPPO 甚至推出了 " 星黛紫 " 配色的手机。

迄今为止,迪士尼销售出的星黛露主题商品叠加,其总高度相当于 119 座珠穆朗玛峰!


星黛露


迪士尼还十分鸡贼地把玩偶和衣服分开卖,并且不时地推出特色服装,从水手服、郊游套装,到中式唐装、圣诞服,应有尽有,诱导粉丝在不同时节给玩偶换上不同衣服。

而粉丝也没让迪士尼失望。

许多人像追星一样对待 " 达菲和他的朋友们 ",即:爱他,就要为他持续地花钱。

粉圈的钱最好赚,现在的迪士尼应该是深有体会。


玲娜贝儿的爆火密码,中国还学不来


星黛露、玲娜贝儿这样没什么故事、只靠颜值的 IP,相信会让不少中国公司蠢蠢欲动。

但是,如果真有人去模仿迪士尼的套路,结果极可能是东施效颦。

表面上看起来," 达菲家族 " 只是靠颜值吃饭,但归根结底,要归功于迪士尼成熟的产业链。

可爱的形象常有,而迪士尼不常有。


这条产业链,包括了内容生产、周边产品生产、线上线下推广等等,每一个都是大多数中国公司需要花大功夫学习的。


最大的差距是内容生产。迪士尼的内容实力,已经变态到每个角色都可以有社交牛逼症,去和其他角色交朋友,互动。

2019 年,迪士尼影业全球票房突破 110 亿美元,比中国 2019 年电影总票房还高;2019 年,美国 10 大头部 IP,全部来自迪士尼。

" 达菲家族 " 本身的确没有内容支撑,然而不要忘了," 达菲家族 " 和米奇息息相关,而米奇可是迪士尼苦心经营近百年的超级 IP。


达菲和米奇


为了强化内容实力,迪士尼不仅自主研发各类 IP,还到处大胆收购。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迪士尼在 2009 年以 40 亿美元收购漫威,当时并不被看好,迪士尼股价还应声下跌。很多人嘲讽它:迪士尼花 40 亿美元就买了个漫画角色 " 资料包 "?

殊不知,迪士尼就是看中了漫威的几千个漫画角色。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漫威电影火爆全球,迪士尼赚翻了。


有了这林林总总的的 IP,迪士尼才敢去到处建乐园,不愁没群众基础。


反观国内一些玩家,曾几何时,稍微有些体量的影视公司,都敢提出要成为 " 东方迪士尼 ",最终都成空谈。例如华谊,其电影的影响力已经每况愈下,这样的目标显得好高骛远。


即使不比拼内容实力,去比拼建造主题公园,国内玩家也普遍落后很多。


迪士尼可以为 " 达菲家族 " 提供一个不违和的乐园环境,国内玩家却很难做到。

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因为,美国主题公园的设计者一般是做戏剧出身,而中国则是做建筑和地产规划(也就是地产商)出身。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出身的人看重表演和细节,地产商们更多的考虑是实现单位土地面积收入最大化。

一个是先琢磨如何做好服务,再赚钱;另一个是先设定要赚多少钱,再倒推要提供什么服务。

谁会更受欢迎,可想而知。中国地产商开发的主题公园,大部分都成了亏本生意。

羡慕迪士尼赚钱容易的国内玩家,不要忘了它走到今天,用了近百年的积累。

国内玩家不缺钱,不缺故事,不缺人才,不缺技术,有时就是缺一点耐心和尊重消费者的良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阅读全文>>

这场流媒体“内卷”里,似乎还看不到完全的赢家。

截然不同的态度。

近期,迪士尼发布了今年Q3的财报,旗下流媒体平台Disney+继续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订阅用户的增长规模超过了之前的预期,并对其接下来的发展有着更多期待。显然,流媒体平台仍是迪士尼未来的布局重点。与此同时,在与斯嘉丽·约翰逊关于《黑寡妇》对簿公堂中,迪士尼表现出了一定的底气,至今仍旧秉持着院线与流媒体平台同步发行的策略。

对比之下,好莱坞五大的其他制片厂开始出现了调转船头的情况。在AMC院线最近的电话会议中,首席执行官亚当·阿隆表示,确定华纳旗下电影将在2022年恢复院线发行,并保持45天的窗口期,也在与其他好莱坞主要制片厂积极对话。

能够看到的是,不少好莱坞制片厂与院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缓和,对于北美线下票房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作为一种特殊时期快速建立的运行规则,院线与流媒体平台的混搭发行接下来可能会被改变,但由此新形成的格局也基本上无法改变窗口期“铁律”被彻底打破的问题,产业意义并不大。

此外,这似乎也已经展现出了好莱坞五大正在出现内部分裂的趋势。逐渐建立起一个产业闭环、实现自产自销的迪士尼已经走上了与其他几家制片厂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成了院线与流媒体平台两手一起抓的孤例,而这一情况在短期内显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1

“名存实亡”的影院窗口期

45天的新准则。


对于华纳来说,从之前第一个“背叛”院线的好莱坞五大,到接下来重新拥抱院线的好莱坞五大,对待窗口期的态度发生这样的转变其实并不意外,原因也有迹可循。

实际上,华纳之前直接押注到HBO MAX上的影片似乎没有得到十分合理的回报。根据AT&T发布的Q2财报显示,HBO MAX和HBO总订阅用户数的增长速度高于预期,但这是包括《神奇女侠1984》等一系列IP内容共同换来的,并不意味着能够覆盖影片之前的内容投入,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的华纳显然处于一种内耗状态。

与此同时,作为率先进行院线与流媒体平台同步发行的好莱坞五大,华纳面对的来自产业的外部压力更是只增不减。从最开始AMC等院线进行抨击,到引起合作方、演员等的不满,要求补偿,华纳因为混搭发行得罪了不少人。在如今院线逐渐适应了疫情的影响下,还是得回到分线发行的华纳必须进行一定的让步,挽回更多的市场空间。

正是因为如此,华纳与AMC等院线达成了45天窗口期的协议,预计2022年上映的《闪电侠》等影片将恢复院线发行。而据《好莱坞报道》补充,双方早在3月就对此达成了协议。


只不过,即使有着华纳当先让步,北美市场传统的90天院线窗口期也不复存在了:先是去年环球打破了原先的窗口期,与AMC等院线巨头达成17天窗口期的协议,再是华纳率先开启院线和流媒体同步发行,直接取消了窗口期;再加上,北美市场已经没有了《派拉蒙法案》的约束,早已开始失去话语权的院线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好莱坞制片厂们妥协。

而从华纳主动拥抱院线,给了院线更大的空间开始,45天的窗口期极大可能会成为此后好莱坞制片厂与院线之间的一个新准则。毕竟,45天窗口期能够为双方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

问题在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致命性的冲击,北美市场长期以来还受到了流媒体平台的极大影响,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原有的影院窗口期已经“名存实亡”,并不会因为新准则的出现就能有所恢复。那么,新准则所能具备的产业意义不大。


2

好莱坞五大出现内部分裂

不同的线上和线下态度。


实际上,除了已经确认与AMC等院线恢复45天窗口期的华纳率先“调转船头”之外,其他好莱坞制片厂也在逐步缓和与院线之间的关系。

AMC院线的首席执行官亚当·艾伦在最近的电话会议上表示,正在与好莱坞各个主要制片公司展开积极对话,“我们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大家都认为院线窗口期是创造一个成功的系列电影的重要方式”。不难发现,建立新院线窗口期的结果相对乐观,大部分好莱坞制片厂的注意力明显正在转向院线发行。

尤其是,在窗口期被华纳的线上线下同步发行彻底打破之前,主要的好莱坞制片厂更多的是致力于缩短窗口期,院线发行还是重中之重,比如疫情之后环球、派拉蒙等纷纷与院线达成新的窗口期协议。

而对于院线来说,先是Cineworld及旗下的Regal院线第一个宣布与华纳达成45天窗口期的协议,再是北美第一大院线AMC加入其中,北美主流院线无疑是最期待院线窗口期重建、恢复独家窗口期发行的一方。


对比之下,迪士尼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在迪士尼最近的电话会议中,流媒体平台仍是接下来重点布局的主要业务之一:除了接下来还会有不少作品继续上线Disney+之外,迪士尼还做出了Disney+到2024年能够实现2.3-2.6亿订阅用户数量的预期,显然有着院线和流媒体平台同时抓起的发展目标。

不仅如此,无论是不久前与斯嘉丽·约翰逊针对《黑寡妇》付费直播损失了收益,公开起诉迪士尼,双方矛盾愈发激烈,还是迪士尼远比华纳更加强硬,目前为止还没有与院线达成任何独家窗口期发行的协议,迪士尼的注意力并没有向院线发行有所倾斜。

由此来看,虽然目前无法判断哪种发展方向更加合理正确,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基本上预示着好莱坞五大之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内部分裂,很大程度上会给未来的好莱坞格局带来不小的影响和变化。


3

迪士尼“闭环”个例的风险性

出现“自卷”的可能性。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整个北美市场,迪士尼已经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与其他好莱坞五大不同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其自身的特殊性逐渐在产业层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价值。

根据迪士尼发布的Q3财报显示,截至本季度末,Disney+订阅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超出了预期,订阅用户总数达到了1.16亿。同时,今年11月,Disney+将登陆韩国、香港等更多国家和地区。可见,迪士尼的流媒体业务发展保持了较为稳定的上升态势。

随着Disney+等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迪士尼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能够自给自足、较为稳定的产业闭环,成为了好莱坞制片厂中的孤例。究其原因来看,迪士尼开展的流媒体业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强劲的市场表现,主要依赖于迪士尼本身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丰富的IP内容,这是其他的好莱坞制片厂所不能及的绝对优势。

其次,Disney+自上线以来,一直走的是低价路线,比大部分流媒体平台更低的、每月个位数美元的订阅费用,使其在流媒体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中拥有了独一档的竞争位置。这推动着迪士尼一步一步地完善了其打造的产业闭环。


只不过,对于迪士尼来说,这个产业闭环出现“自卷”的风险性也在逐渐提升。一方面,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不少剧情片导演投奔了以Netflix为代表的非好莱坞化流媒体平台,Disney+能够输出的内容选择面就变得越来越窄,最终可能只能自销类型较为集中的迪士尼大片。但目前为止,流媒体平台的承载体量尚未得到进一步的扩容,难以实现大片高成本的更多回收,内耗问题极有可能出现。

其实,这种愈发清晰的内容风险也笼罩着其他身处于“流媒体大战”中的好莱坞自建流媒体们,只是发展更加强劲的Disney+首当其冲。

此外,流媒体平台之间的价格战基本上要告一段落了。那么,届时迪士尼主打的打包式低价策略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Disney+等想要实现长期稳定的用户拉新需要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因此,迪士尼接下来需要面临的压力只增不减。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