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期

导语:长期来看,随着华米科技通过自有品牌向中高端市场发展,可穿戴设备也已经开始在身份识别、医疗、智能家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业绩或许会有提升的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去小米化”将为华米科技带来更多新的竞争与挑战,市场一向残酷,努力不代表成功。

自小米起家,从小米发家,曾站在智能硬件风口最前沿的华米科技,似乎陷入了瓶颈期。 

最新财报显示,2021第三季度,华米科技营收为1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8.1%,产品出货量也从去年同期的1590万台下降至990万台,同比下降37.7%;净利润则从去年同期的8110万元下降至4930万元,同比下降39.2%。 

值得一提的是,华米科技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出货量实现了89%的同比涨幅,同时也带动自有品牌的收入同比增长38%。 

华米科技“去小米化”的道路表面上看取得了新的进展。不过,自有品牌数据上的进步跟市场表现不能相提并论,华米CEO黄汪在电话会中表示,第三季度营收下降28.1%,主要原因是由华米代工的小米手环等可穿戴产品出货量同比下降45.3%所致。 

近年来华米科技财报不断披露出华米科技“去小米化”、发展智能硬件业务的决心,但如今看来这条路何其坎坷,华米科技不想依赖小米,但又不能不依赖小米,游离和依赖之间,华米科技如何立足?


01丨成长于小米生态链 黄汪终究想“靠自己”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毕业于中科大的连续创业者黄汪,在可穿戴设备开始兴起的风口上做了一款名为Zwatch的智能手表产品,恰逢小米决定投资100家智能硬件企业,以“投资+孵化”的形式,布局智能硬件市场。正在搭建生态链的小米对黄汪的创业项目兴趣盎然,雷军让黄汪“抛下一切,一起干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创办华米科技、研发小米手环。2013年12月,小米公司和合肥华恒电子联合成立华米科技。搭上可穿戴设备大爆发的潮流和给力的小米营销网络,成立仅4年,华米出品的小米手环的出货量就超过4500万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的品牌、渠道支持下,销售费用率极低,以低利润抢占市场,然后逐步开始发展自有品牌,逐渐去小米化。这几乎是小米生态链公司,都会经历的发展轨迹。 

毕竟,通过小米生态链,小米生态链公司的营收能实现短时间内爆发式的上涨,但这种上涨是以牺牲毛利率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利润体量会非常低。小米生态链所吸附的用户与小米本身的用户重合度高,都非常注重性价比,使这些企业很难在小米生态链之内开辟中高端市场,来提升自己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 

黄汪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5年9月,华米科技在小米产品之外推出了旗下自主品牌Amazfit,并先后发布了自主品牌的手环、手表等产品。然而由于在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对小米极为依赖,华米科技的独立发展之路面临着重重困境。 

2018年2月,华米科技正式登陆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CEO黄汪也在连续四次创业后,迎来自己创业生涯的最光辉时刻。雷军难掩兴奋,表示华米科技成功赴美上市是小米生态链模式的巨大胜利。 

现实却是骨感。 

虽然彼时为了迎合高端路线,华米科技自主品牌的产品定价相比小米产品高出数倍,然而截至2017年前三个季度,华米自主品牌产品带来了收入只占比17.6%。上市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前三个季度,小米产品为华米科技贡献的收入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和10.68亿元,占到华米科技同期收入的97.1%、92.1% 和82.4%。 

上市招股书的风险说明一栏,华米承认“小米是华米最重要的客户和分销渠道”,“华米与小米的关系恶化或小米可穿戴产品销售减少可能对华米的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即便如此,华米科技“去小米化”的立场仍然很坚决。 

此后。华米不断加码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力图降低小米产品比重。自有品牌的发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米的毛利率从2016年的17.74%增长到2019年的25.25%。 

对于品牌的独立,黄汪抱有极高的期待。他曾说,虽然小米生态链是一个大家庭,但从心态上来说,自己一直让整个团队,特别是核心团队,永远把华米当做一个孤独的创业公司来看待。

“如果你觉得什么都靠小米的话,你反而靠不上。一个创业公司,最后还是得靠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齐全,才具备着未来发展的基础。” 

但他又强调,生态链公司要学习小米的模式,同时利用好股东小米的资源。 

黄汪的这段话无疑反映了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对小米的既依赖又游离的复杂心态。 

时至今日,事实证明,“靠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登天。


02丨渴望向上和超越 实际与小米仍然是秤不离砣

黄汪曾说,“很多人说华米也是站在了风口上,借势小米的平台,被小米带飞。的确,小米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同样在小米的生态链中有两三百家公司,为什么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话虽如此,华米科技最初脱离小米,是为了独立发展智能硬件业务,但在在外界看来,华米科技与小米还是尘不离砣。一方面华米科技不遗余力地打造自有品牌,不停地拓展海外市场,宣传自我的加速跃进;另一方面则无可奈何地重度依赖于小米的供应链和产品销售体系。 

华米科技披露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华米科技总出货量达2780万台。本季度,华米科技营收16亿元,同比下降28.1%;产品出货量从去年同期的1590万台下降至990万台,同比下降37.7%;净利润为4930万元,同比下降39.2%。 

财报发布当日,华米科技股价下跌超过4%,足以显示出市场的期望值。 

三季度财报唯一的亮点是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出货量实现89%的同比大幅增长,收入同比增长38%。黄汪在电话会议上承认,本季度收入和利润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由华米科技代工的小米手环等可穿戴产品出货量同比下降45.3%所致。 

也就是说,在自有品牌快速发展四年后,华米科技在一个季度内近九成的同比增长,完全不能够抵消代工小米产品出货量下降的影响,小米对华米营收的影响力仍远高于其自有品牌。若是华米真正实现“去小米化”,华米的财报数据的绝对数值必然会有大幅度下滑。 

另一方面,2017年底,华米的库存不过2.5亿元,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华米的库存量已达到12.71亿元。 

拥有生态链的小米最清楚产品压在手里会有多大的风险,小米的预约限量机制就是顶着“耍猴”的质疑也要降低库存。华米为小米做的订单基本上是卖多少做多少。而近年来的华米为了带动自主品牌的发展,不断增长出货量,库存也因而大幅度增长,积压风险越来越大。 

此外,华米科技自有品牌出货量同比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免让人产生“赔本”赚吆喝的担忧。 

从华米科技的产品路线来看,其在继续为“去小米化”做努力。当前,华米科技正在尝试向高端市场进军以争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并与小米的产品形成差异化。其推出的Amazfit GTR 2和Amazfit GTS 2均在千元以上。 

然而,从实际表现来看,华米科技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脱离小米。去年10月21日,华米科技宣布和小米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根据这一延长条款,在发展小米可穿戴产品方面,华米将保持现有的最优合作伙伴地位。根据协议,双方还将在可穿戴设备的AI芯片和算法的研发方面,建立最优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03丨巨头环伺 华米单飞如何立足

业内人士认为,“去小米化”也将让华米科技与小米产生更多的同业竞争。虽然小米相关可穿戴业务短期来看还不是还不是垂直玩家华米科技的对手,但这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小米的加入让本身就存在苹果、华为等巨头智能穿戴市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对华米科技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那么,可穿戴设备“巨头环伺”之下,华米科技凭什么立足? 

往更深一步说,离开小米,华米科技如何立足? 

从现实角度讲,对广大消费者而言,当前的智能穿戴产品仍不算是刚需,甚至可以说是智能手机的补充品,多数消费者更认可手机硬件厂商从智能机延伸出来的品牌的生态体系,独立品牌的智能穿戴设备在当下很难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华米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完全代替小米的产品。 

黄汪也坦言:“过去这些年,华米一直没有一款真正打磨到极致,能够一段时间内统治市场的‘杀手级产品’,甚至有个别产品的体验口碑不佳,或许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此。”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华米科技在努力谋求海外市场的发展,但疫情在欧洲及北美的持续却限制了华米最初掘金在海外市场的期待。海外的路短期受限,那么发展大健康会是可行的好出路吗? 

疫情为华米科技的大健康业务带来了一些机会,借着市场东风,华米公司英文名字也正式变更为Zepp Health Corporation,黄汪称:这个新的名字能够更好地反应公司对于“科技连接健康”这一使命更加深入的承诺。 

然而虽然押中了可穿戴设备健康领域的赛道,但华米科技的入场并没有先发优势,且业务没有取得实质性领先。一段时间以来,大健康业务还在投入期,需要高额的研发费用,而且大健康业务什么时候能开始造血仍未可知。 

或许选择自研芯片,打造开放平台,走自主研发的路线对华米科技来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是从财报数据看,华米科技2020年全年研发支出5.38亿元,营收占比为8.4%,在公司业绩认为稳定的当下,华米科技要想打技术牌改善当前局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只能说,长期来看,随着华米科技通过自有品牌向中高端市场发展,可穿戴设备也已经开始在身份识别、医疗、智能家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业绩或许会有提升的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去小米化”将为华米科技带来更多新的竞争与挑战,市场一向残酷,努力不代表成功。 

更关键的是,一旦真正失去了小米的光环,华米科技的阵痛也将来得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在去除小米烙印的过程中,华米品牌的估值逻辑又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阅读全文>>

近日,服装快销头部品牌GAP和H&M先后被曝出“因销售劣质服装被罚款”的消息,让人颇为好奇服装快销行业这是怎么了?

其实如果搜索相关消息,就能发现一个惊人的行业现实——快销品牌的生存现状早已大不如前:前有NEW LOOK、Forever 21、Old Navy、Esprit等多个品牌相继败走中国;后有GAP、H&M、ZARA深陷负面舆论漩涡无法自拔。

本土快销品牌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美邦服饰(美特斯邦威)同样在这几天发布了“前三季度亏损1.25亿元”的不佳业绩公告,“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也发布了一则风险警示公告。

实际上,上述情况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针对“90后”和“00后”新生代的消费主力军,按照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小众化的喜好,如今既可以在工厂直播间里,亲手发掘小众的一手便宜货源,又能紧跟各大穿搭博主的脚步,购买更具个性化的潮流设计。

相较之下,那些曾以批量化“快时尚”服饰称霸线下的快销品牌们,仅靠低价确实已经“不够香了”。

中外快销巨头悉数败走

作为服装快销头部品牌的GAP、H&M、ZARA,本该欢欢喜喜迎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双十一消费季,没想到会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因质量问题“翻车”。

据相关媒体报道,H&M关联公司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新增行政处罚信息,因涉嫌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被罚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据企查查APP显示,目前该公司已累计被罚30次。

与此同时,快消服装品牌另一巨头GAP关联公司盖璞(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也新增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因其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5.570425万元,罚款39.664991万元,共计约45万元。

比这更早几天,ZARA关联公司飒拉商业(上海)有限也被曝出新增2条行政处罚的负面信息。处罚事由均为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处罚结果为没收违法所得约5万元,罚款24万元。企查查信息显示,ZARA因销售不合格产品累计被罚7次。

ZARA、GAP、H&M,第一梯队的服装快销品牌一个接一个地掉入“品质”怪圈,颇有一股能赚走几波“快钱”就赚几波走的即视感。外界虽然不明白它们在“产品质量”上屡教不改的真正原因,但此举无疑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

当然了,尽管商品实际品质存疑,至少这些品牌还能参与到这一届双十一的竞赛中来,相当一部分同样来自海外的选手,却已经在这两三年间狼狈退出了中国市场。

比如,2018年12月,New Look全国100多家门店系数关闭,宣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2019年5月,Forever 21线下门店全部清仓完毕,同样彻底退出中国市场;2020年,荷兰品牌C&A以及英国品牌Superdry也相继放弃了中国市场。

不仅如此,有数据显示ZARA和H&M实际也在收缩战线:2017年之前,ZARA在华每年开店数量都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到了2017年时新开店铺数量骤降到6家,到2020年1月,ZARA旗下品牌Pull&Bear、Bershka以及Stradivarius全部关闭了中国市场门店;H&M的境况也不遑多让,其在2017年新开店数量相比前一年直接“腰斩”,2019年还关闭了10家店铺。

仅仅是“舶来品”有此遭遇吗?事实证明,国内本土快销品牌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10月28日晚,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32亿元,同比下降28.15%;净亏损为1.25亿元。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56亿元,同比下降48.9%;净亏损8579.55万元。

同样在10月28日,曾被称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也发布了一则风险警示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新增了两起诉讼案件,累计涉及的诉讼案件数量多达58起,总涉案金额为5.3亿元。

可见,是国内整个的“快时尚”市场以及相关海内外品牌,集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期。

直播间的低价潮流“新风尚”

“‘快时尚’兴起时的受众大多是‘70后’、‘80后’,如今已过去十多年,现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消费阶层,消费也从品牌营销驱动转变为消费者驱动。”对上述“快时尚”品牌的集体溃败,服装零售行业专家马岗认为,当代对市场不了解、对消费者不了解的时尚品牌,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NEW LOOK、Forever 21这类“快时尚”品牌,其退市与消费者的转变有着莫大的关系。当“90后”、“00后”等新生代成为服饰主力消费人群,品牌就需要多渠道互通,充分迎合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小众化的喜好。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巩固“快时尚”大牌的市场地位,获得更多新生代用户,并由此产生更大的销售量,是摆在“快时尚”品牌面前的头号难题。但很明显,GAP、H&M、ZARA、美特斯帮威、拉夏贝尔等品牌都交出了不太好的答卷。

“这些‘快时尚’企业遇到渠道扩张的瓶颈,进一步地扩张需要下沉市场的支撑。”国信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张峻豪表示,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们不仅面临管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等问题,部分“快时尚”品牌在这几年没有对产品进行升级,还将面临一些网红品牌、本土传统品牌的夹击。

最典型的就是直播带货的兴起,为“90后”、“00后”开发出了一个新的消费场景。

“我最近关注了一个服装厂的直播间,他们正在做双十一预售活动,虽然有些不是现货可能得等几天才能发,但它的价格和版型很棒,还是可以迁就一下的。”曾为H&M、ZARA买过单的茵茵,现在回想起自己购买过的那些平价的时尚单品,也没觉得和这些不知名工厂出品的衣服,除了品牌名气之外到底差在哪。

随着H&M、ZARA等快销品牌屡次被曝出质量问题,茵茵彻底放弃了它们,“性价比是我选择它们的主要原因,既然保证不了品质,那我换了就是。”

当然,茵茵也不否认,她在直播间购物偶尔也会“踩雷”,毕竟不能像线下购物那样可以第一时间查看实际质量,不过她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多数商家都会提供7天退换货服务,只是麻烦一点。但想起这个价格,我觉得可以试一试,如果用低价淘到一件好衣服,那种成就感是真的爽。”

与茵茵不同,南琪更加关注穿搭博主的动态,“我的关注列表里有一个专门测评哪些版型适合小个子穿的博主,她偶尔会推一些测评过的质量比较好的小众品牌店给粉丝,我觉得这种比较靠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关注日韩、欧美时尚市场的博主,会定期拿到来自海外市场的新货征求粉丝意见,一旦得到了粉丝认可,就将其联系工厂进行批量生产,“这种情况下,实际风格和水准就看博主个人审美了,哪怕为了自己的口碑,品质一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虽然这种“翻版”行为有抄袭的嫌疑,但南琪觉得,对比同样身处“抄袭大牌”阴云多年的“快时尚”品牌们,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基于消费行为的转变,一位服装从业者还告诉锌刻度,不少源头工厂和中小品牌商已经行动起来,主动迎合这种消费新趋势,“现在小工厂做直播的太多了,以前很多主要做淘宝店铺的都慢慢转到头部短视频平台做直播带货了。”

一边是中小品牌积极开拓直播业务的繁荣景象,另一边却是“快时尚”巨头们的江河日下,不禁让人发出一句“时代变了”的唏嘘感慨。

如何走出“快时尚”的围城?

“去年下半年,我们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服装企业不想回去(线下)了。”有赞CMO关予表示,“因为他们发现导购做直播,品牌做直播,导购直接触达消费者……好像可以给生意带来不一样的增量。”

据《2021年服装零售行业洞察报告》,在疫情期间,私域经营一度成为了服装企业们的救命稻草。服装企业频频对私域加码,直播等新零售方式逐渐成为各个品牌实现增长的新方式。

私域商家数量增长推动私域销售总额增长

该报告指出,有一批特殊的商家样本,他们同时布局着实体店与私域交易场。而研究这些商家样本数据发现,在2021年Q1,这批商家私域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492.2%,远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水平。而这个时间段,国内疫情早已被控制住了。

锌刻度看到,一些“快时尚”品牌同样得到了这样的启发,纷纷尝试做起了直播带货。

比如在某头部短视频平台上,H&M的蓝V认证官方账号粉丝量为2.3万,ZARA的粉丝量为13.9万,美特斯帮威则积累了47.5万粉丝,拉夏贝尔的不同门店认证了多个直播间,粉丝量介于几万至几十万之间。

但观看人数普遍在1000人以下,而美特斯帮威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只有两位数,这个数据甚至可以被有些不知名的小主播吊打,别提更早布局太平鸟、伊芙丽等本土传统品牌了。

锌刻度对比在同一时间段观看这些品牌直播的用户后发现,拥有227万粉丝的太平鸟官方直播间,有将近2000人参与抢货互动,有着129万粉丝的伊芙丽则吸引了9万人次观看直播。

或许经营好私欲流量对“快时尚”品牌而言,会是一条新的业务增长曲线,但布局私欲流量并不是能急于求成的事情,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留给他们转变营销思路的时间不多了。

其中,或是大规模闭店如Zara。据相关信息显示,在交出4.09亿欧元(约32亿元人民币)亏损的季报后,Zara母公司Inditex提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关店计划,将于2021年关闭至多1200家门店,主要针对Zara、Massimo Dutti和Pull&Bear等品牌的小型门店以及盈利能力小于26万欧元的门店。

或是大规模亏损如拉夏贝尔。据悉,在2018年至2020年,拉夏贝尔的扣非净利润一直没能转正。2021年三季报中还显示,目前拉夏贝尔的总资产为28.9亿元,但总负债却近4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4%。

到底能不能靠经营私域转化来的业绩熬过这个行业“瓶颈期”,谁也不确定。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