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变局

时至年末,国内奢侈品电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最近,被称为“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寺库,多次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以及消费者在平台购买的商品也出现逾期发货且退款难等问题。资本市场上,寺库股价更是跌至1美元以下,并且还有1.2亿元股权被冻结。

相比于今年“凉凉”的寺库,国内二手奢侈品则是异常火热。直播电商不仅让二奢平台开启24小时售卖模式,交易量创下新高,还让其收获了新一轮融资。而更多的国外一线奢侈品品牌,也通过投资或自建的方式进军二手业务,希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二手奢侈品电商的兴起并非偶然,在经历几年发展后,已经逐渐形成了几家头部企业圈地精耕的竞争格局,各家也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对消费者来说,二手奢侈品也在频频出圈,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高性价比的使用价值,还能获得增值收益成为投资理财方式,这种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结合,也进一步加大了二奢对用户的粘性。

在消费趋势、资本以及直播电商的加持下,二奢行业或许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和大变局,但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市场?各家又有什么特点?投资价值在哪?未来又将走向哪?在此我们来分析探讨下。


01火热的二奢市场,未来规模将达万亿

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能力依然巨大。根据《2021中国奢侈品市场数字化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预计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今年将录得23%-25%的增长至5200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内地奢侈品购物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者态度的转变。

而奢侈品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二手奢侈品的增势更为明显。日前,艾瑞咨询在首届闲置奢侈品行业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其中指出,2016年中国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市场规模为162亿元,受益于直播电商形式加持,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510亿元,2021年预期将突破700亿元。到2025年,由于过往存量高端消费品的深度流通和每年日益增长的高端消费品境内消费所带来的增量,中国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80亿元。

今年来资本市场层面的火爆,也印证了研究机构对二奢消费趋势的判断。目前,只二、胖虎科技、妃鱼、值耀以及爆爆奢等二奢交易平台,都在今年先后获得新一轮融资,大多集中的在B轮以后,且融资金额较大,这也意味着随着二奢电商逐渐走向成熟,其投资价值得到进一步放大。

据妃鱼相关负责人透露,作为行业内最早用直播来带闲置奢侈品的企业,在2018年进入这个品类的时候,就已感受到了二奢在国内非常明显的市场升温,做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看到这个品类的爆发非常快。去年受疫情影响,整个直播产业发展迅猛,“二奢+直播”迎来了加速发展期。“妃鱼高峰期单场直播可吸引近百万观众观看,单日超过4000成单,目前已拥有超过500万高黏性用户。”

不仅如此,国外一些一线奢侈品品牌,也通过自建或投资的方式纷纷涉足二手平台,在倡导循环消费的同时,也在延伸产业链、维系品牌文化。比如今年10月底,奢侈品牌Jean Paul Gaultier和华伦天奴Valentino先后宣布推出自有二手平台。而旗下拥有Gucci、BV、Balenciaga等奢侈品牌的开云集团,早在今年3月就领投了法国二奢平台Vestiaire Collective。开云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Franois-Henri Pinault表示:“二手奢侈品是一个确切和深受认可的趋势,尤其受年轻顾客认同。我们希望抓住趋势,把握未来,提升我们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影响、引导我们的行业未来向更创新、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行。”

多方数据显示,五年之内,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但相较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一手奢侈品向二手奢侈品转化率低,仅为不到5%。若以发达国家二手奢侈品20%至30%的市场渗透率估算,未来中国相关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别。


02头部平台趋于集中,二奢的变与不变

从线上转到线下,从综合性电商到垂类细分,二手奢侈品交易规模扩大的背后,是政策环境、消费行为以及企业创新的变迁,这也让入局的玩家呈现出各自的商业形态和竞争优势。

在政策环境方面,自201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多项政策文件中提及对于闲置物品的利用。在今年7月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及“要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建立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的发展”。

与此同时,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2021中国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二手奢侈品消费中,90后买家和卖家占据主导,而95后和00后消费群体也正在快速增长。这些年轻的消费者拥有良好的循环交易和绿色消费理念,且对于高端消费品拥有自己的消费主见。不少二手奢侈品消费者表示,购买二手奢侈品不仅能对外彰显自己的品味,还能更合理地取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注重独特、稀缺的差异化个性,与二手奢侈品的轻奢、潮感不谋而合,这让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对二手奢侈品从接受到热衷。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新生代消费者正赋予二奢以更多的功能属性和消费动机,并且不断转换角色。作为卖家,他们进行闲置交易的目的较为明确,希望快速达成交易并获得符合自身预期的价格,从而帮助自己实现资金“回血”来进行新的消费或处置自有闲置商品。但同时作为买家,他们也能通过在二奢平台的逛和看,以高性价比获得自己喜欢的物品,在从卖到买再到卖、从自己再到他人的交易中,不断进行循环消费,而且相比于3C数码、图书等其它二手商品,奢侈品本身的保值增值价值更为明显,不仅能穿、能用还能搞钱。

红布林发布的《2021上半年二手奢侈品消费榜》中,就提到买卖二手奢侈品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理财行为。比如上半年有用户通过在红布林平台转卖一条Chanel金色双C复古项链,净赚37264元。此外,还有用户通过转卖一个Hermès Birkin橙色皮复古单肩包,净赚25213元。在资深玩家眼中,一些经典款、限量款二手奢侈品兼具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能够让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再从企业端来看,经过近几年发展,各个二奢电商平台也逐渐趋于头部化,并且衍生出不同的商业形态。在头部平台中,红布林的流量及服务、妃鱼的直播和商业模式、胖虎在上游端的供应链优势等,都构成了各自的特色。比如红布林致力于为“非标商品”赋予“标准化”部分,从商品鉴定、新旧评级到信息编辑和定价都有着一套全方位、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基于这套体系,红布林商品处理时效实现从5-7天到1.5天的转变升级,平台处理量级每月已达数十万件。

而妃鱼则重点打造闲置高端消费品综合零售品牌,通过自身在直播行业的经验积累及对于闲置高端消费品的运营能力,以“铁三角”商业模式来优化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业务。目前,这种“铁三角”模式使得妃鱼在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获得高转化、高周转和高复购,实现完整业务闭环。

但作为二手商品的一种,二奢行业同样也面临着假货横行、从业者鱼龙混杂的窘境,让消费者购买信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上述的艾瑞报告也指出,中国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存在正品鉴定标准执行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执行难度高,闲置高端消费品鉴定复杂,行业本身玩家众多,交易行为发生过于碎片;另一方面是行业内鉴定机构相对力量较弱,无法提供足够的鉴定服务。

妃鱼的创始人兼CEO黄世昌认为,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供应链不标准、正品鉴定标准执行缺失、市场政策待完善、高端人才不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妃鱼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妃鱼通过建立完整的Saas系统来重组供应链,链接平台与商家,同时通过提升标准化能力来为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流转带来便捷;积极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成为中检中奢中心NO.001号战略合作单位,手表与中溯合作,来保障正品;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实践基地,培养行业高端人才。

在解决消费者信任度问题上,红布林负责人也表示,红布林建有商品质检服务中心,设有20道标准化鉴定流程,不同级别、不同品类均有针对性鉴定方案,对商品材质,走线、五金,logo刻印和配件等细节进行精细化评估,由自有鉴定团队完成。同时,每一件商品均有红布林鉴定检验证书,鉴定可溯源,安全可追踪。


03从上游到下游,二奢电商如何打造竞争闭环

闲置经济崛起,为二手奢侈品电商快速发展提供了驱动力。但如果仅靠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模式来赚差价,是很难产生有粘性的用户信任感。从各家最近的动作看,除了要继续解决行业信任的痛点外,在商业运营方面也透露出二奢平台未来一些新的发展趋向。

其一在上游供应链管理上,如何获得持续稳定的货源以及提升匹配效率,并且借助品类扩张来提升盈利水平。在二手奢侈品行业中,商品鉴定、定价、仓储管理、物流售后等环节都非常重要。比如前车之鉴的寺库,就是没有把握好这种平衡而出现各种用户投诉,集中在发货慢、商品质量差、网络售假、退款难等问题。而且相比于寺库卖新品需要得到品牌授权,二手商品更多来自B端商家或C端卖家,平台更多的是通过回收或寄卖的方式来获取和管理潜在商品,这需要对上游有极强的把控能力。

目前妃鱼的做法,就是自建物流仓储体系,通过整合B、C两端及拓展新品品类,重组供应链,提升商品智能化匹配效率,搭建内部服务中台,提高货品周转效率和业务履约效率。妃鱼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妃鱼正在从以闲置奢侈品直播为主,逐渐拓展到更多闲置高端消费类目线上线下综合零售。目前品类主要集中在国际一线二线奢侈品牌的闲置产品,包括箱包、手表、服装等,未来也会考虑服饰、美妆、母婴等商品。

艾瑞的报告也指出,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持续受益于循环消费理念在消费者群体中的普及,一方面闲置高端消费品的市场存量扩大;另一方面,消费者闲置交易意愿度提高会提升闲置高端消费品交易频次,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行业市场空间会进一步扩大。闲置高端消费品零售商基于自身对于非标品的运营经验和能力优势,可以扩展业务品类到标品消费品中,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其二在下游触达用户渠道上,如何能最大程度的黏住用户做大规模,并且形成从品牌展示、售卖到服务的流量闭环。以往侧重线下的奢侈品交易,这两年在线上直播上玩得风生水起,并且逐渐成为众多商家的标配。

对于直播门槛的问题,妃鱼方面表示,用直播形式来规模化地复制品牌店铺号和达人号,这在行业里面非常难,考验的是一家公司的标准化能力和人才的组织能力,这包括对供应链端的改造、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主播培养的SOP流程,这些都非常重要,也很费时间和精力,但只有提高效率之后,才能建立起供应链的优势,形成用户对品牌的粘性。

除了扩大直播规模外,近年来一些二奢电商平台,也开始转向线下做品牌店。在黄世昌看来,直播电商的出现让二奢行业迎来产业链快速迭代,但长远来看,线上线下融合,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也是发展趋势。“一家门店的价值不仅在于卖货,还有场景服务。循环经济不仅是空中的,我买的东西发货就好了,背后还有很多服务,可能有鉴定的服务,养护的服务,寄卖的服务、以旧换新的服务,服务的触达还需要通过线下承接。”

据了解,目前妃鱼已在上海太古汇、久光百货、老外街、外滩等地都布局了线下店铺。线下门店在互动感、体验感等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能面对面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消费者对妃鱼品牌的理解、感知、信任度,并且与线上直播实现了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而在未来,妃鱼还会继续扩张线下门店。

无独有偶,胖虎科技也于近期在北京开设了首家品牌旗舰店,胖虎科技创始人马成表示,其定位不只在于提供实体商品展示的空间,除了销售包袋、腕表等核心品类,还加入潮玩元素,日后门店还将作为线下展览和新品牌展示的渠道。结合目前日均客流量计算,估计单月进店人数将达到10万人。在开店规划方面,胖虎明年将继续布局一线城市和主要的二线城市,计划开10家到15家线下大店,同时每个城市开8到10家的回收小站,提供闲置品回收和养护服务。

有时尚业人士就直言,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花重金购买奢侈品,除了商品本身外,购物期间在店铺享受到的高品质服务,也是重要驱动力。对于注重体验和服务的奢侈品用户,在平台上消费没有满足感,这让奢侈品消费更多倚重线下场景,但这是线上电商形式很难满足的。

目前来看,对于二手奢侈品消费,品牌的价值依旧是用户挑选的核心,这不仅对所选的商品来说,对平台同样如此。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头部二奢平台开始做更精细化的线上线下运营,融合了电商的规模性和线下门店的信任基础的优势,这有助于拉动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能更好地普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消费理念。


结 语

最近几年,在国家政策以及消费群体的催化下,二手平台在资本市场上关注度较高,尤其在垂直领域,从房、车到3C消费电子,再到奢侈品、图书等,国内国外都有标杆上市企业。相比于房、车这样的低频高价值,以及消费电子这样高频低价值,奢侈品具有相对的高频、高价值、高颜值“三高”属性,让其价值更加凸显,这也是今年二奢玩家获得新融资的基本逻辑。但是二奢的痛点也都非常明显,各家也都在补齐短板寻求差异,和时间赛跑,未来谁先成为头部,谁就将有更多话语权。

阅读全文>>

“中国茶”这趟流行,你赶上了没?

如今,不但国产袋泡茶品牌层出不穷,新茶饮巨头们对卖茶也十分上心。近日,茶颜悦色通过官方微信一口气发布5款新品,其中3款都是新式包装茶。

就在前阵子,永璞咖啡刚刚宣布旗下中国茶饮品牌喜鹊原野正式上线。

随着咖啡领头品牌的跟随入局,围绕中国茶的竞争,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曾靠袋泡茶在国内市场一枝独秀的立顿,正被围追堵截。

且不论严谨与否,当茶与茶饮的概念开始交叠,便意味着许多不寻常。循着新潮流的轨迹,我们观察到的是,一场关于茶的变革正拉开大幕——拥有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中国茶,迎头碰上时代潮流后,逐渐褪去“佛系”的标签,以新的面貌来到舞台中央。

一片热烈明媚的背后,我们想要思考的是:跃升为“新流量”的中国茶,做对了什么?从品类到品牌,还面临哪些瓶颈和空白?以及一个困扰国人多年的探问——我们的茶,离世界品牌还有多远?

01 不是年轻人不喝茶,是茶落后太久了

茶终于不再是中老年的标签了。

点进小红书,搜索“茶包”,显示有12万+条笔记,内容以安利测评为主。据艾媒咨询数据,在喜欢袋泡茶的消费群体中,40岁及以下的人群占比为88.2%。这比传统茶企的主力消费者年轻了10岁,且女性数量基本与男性持平。[1]

茶品牌,也新潮起来了。

过去,由于地域品牌效应突出,一直以来,茶厂、茶商便以地域和茶种为卖点继续放大宣传,形成对地域品牌的正向循环叠加。这和农产品是同样的思路。

但如今,除了知道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这些地域名茶,大家开始认牌子了。在天猫9月发布的新中式茶饮赛道榜单中,新式茶品牌CHALI茶里、茶小空、TNO与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一同进入热度榜前五。

传统茶品牌中的大益、八马、正山堂等,也陆续推出更加年轻的产品线或子品牌。

产品、包装、场景、营销,被“重做一遍”后的茶,变得好看、好喝、容易喝。

除了颜值年轻化,包装的功能改良也在被开发放大,如泡饮更充分的三角茶包,替代过去的扁平茶包成为新主流。新锐品牌TNO主打的立式茶棒,加水搅拌即可得到一杯茶,其推出的另一款水滴茶则被做成了美妆蛋造型。

另一个新品牌TPlays茶嘻,面向年轻女性客群,将茶压制成5克中的「龙珠」装入糖纸中,将其命名为「小糖茶」。

工艺的多元化也是茶越来越“新”的原因之一。如茶小空、Chabiubiu、CHALI茶里等许多品牌通过冷萃技术推出冷泡茶,不限水温,让炎炎夏日也可饮冰茶,大受年轻人欢迎。根据CBNData《2020天猫茶行业趋势报告》,2020年天猫平台冷泡茶消费规模增速比整体茶品类快10倍。[2]

水獭吨吨、喜鹊原野、八分之三、TNO、胶囊茶语等一众品牌,用咖啡思路推出茶粉、茶块、茶原液等产品,让饮茶进一步便捷化,也为茶的精深加工拓宽了可能。

而为满足不同需求,品牌们围绕茶原料和口味的DIY,堪比新茶饮。在原叶茶基础上,分化出另一条产品路线——拼配茶。通过原料拼配打造养生茶、功效茶、水果茶等系列,进一步开发出熬夜茶、晚安茶、上班茶等细分场景。奶饮、花果、中药材、滋补品……茶的强大适配性,咖啡看了都要说一句“柠檬”。

让茶更贴近普通人的,还有价格。与动辄几百上千的传统包装茶不同,目前网上销售的小分量速饮茶,价格多在100元/件以下,茶包还可重复泡饮,一天喝上一颗/袋只用几元钱。

当老气横秋的茶开始年轻美丽,热情拥抱大众,“年轻人不爱喝茶”的传统论断,是时候被打破了。

02 失落的东方树叶,等来了它的变机

对于中国茶来说,“茶文化起源”是一个光环和阴影兼有的头衔。

悠远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映照着千年来中国茶叶的荣光。茶叶和瓷器、丝绸一样,自古以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但19世纪被迫打开国门后,中国茶被“移民”、改名换姓,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国茶品牌靠工业化霸占了国际市场。

彼时,两条路摆在国人面前。一条是引进工业化,像印度茶园一样规模生产,另一条是坚持不自降身价,继续只做中国文化里的茶。从历史来看,我们选择了后者。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正式进入中国,用茶包迅速占领国内袋泡茶市场,一度占到80%的份额。2008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让“中国七万茶企,不抵一个立顿”的振聋发聩之言流传至今。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艾伦·麦克法兰曾说,茶、咖啡和可可,只有茶征服了世界。

但现代的中国茶,一直没能征服世界。

为什么?关于这个宏大的问题,一直有各种文章著述,这里我们且引用下面这一观点。曾有报道讲到,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嗜茶如瘾,他在早年间走遍了国内上百个茶区,调研中国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最后,总结出“(包装)老、(品牌)土、(乱要价)奢、(泡法)繁、(喝法)事儿”几个病灶。

泡法、喝法繁琐本身没毛病,甚至是我们茶文化的精华之一,但到了商业化推广这一端,就成了一种消费高门槛。毕竟爱喝咖啡的人,也没几个每天自己手磨咖啡豆的。

回头来看,近年来在茶领域刮起来的年轻风,无一不是围绕这几个病灶进行。一个节点是小罐茶的出现,开始用产品思维做定位、包装、营销;另一个节点是当下,袋泡茶市场数年的积累迎来爆发,给年轻人打开了通向茶的一扇门。

新的变机蕴藏已久。新消费、茶饮热、国潮、文化自信……对于中国茶来说,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机遇了。

与百年前的抉择不同,这一次,古老的东方树叶要“革”自己的命。

03 打破瓶颈,打赢内卷

1、新式中国茶的市场,止于年轻人?

据艾媒咨询,全球袋泡茶在茶品类消费总额中的平均占比为23.5%,欧洲为80%,美国和英国高达90%。而这一数据在我国仅为5%。[3]


在国内,袋泡茶还有很大的市场空白等待填补,且这一空白绝对不止于年轻人。我们曾观察到,即使是一些对茶颇为挑剔的商务人士,在出差、会议、酒店等环境下,也并不会完全抗拒平价的袋泡茶。毕竟茶本身的口感以及健康、养生、解酒等功能,是其他饮品难以替代的。

袋泡茶以外的市场更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预估达128.7亿元,[4]对比2015年的2.3亿元,这个数据已是火箭式上升了,但放到全国茶市场面前,仍是小巫见大巫。

据最新统计,2020年中国茶叶相关企业132万家,总销售额为3000亿元。另一个令人在意的数字是,其中过百亿的茶企品牌为零。[5]

冰山的大头在哪儿?一般来讲,茶可以对标白酒,分为原料茶、口粮茶、礼品茶三类,后两类中,除了普通袋泡茶,更多的是国人长久以来消费的散装茶。尤其是面向中老年群体时,茶作为礼品的强属性几乎可与白酒媲美。

在这一蓝海,除了传统茶企在顺应潮流做改变,新品牌也在冒头。如2021年成立的「一念草木中 K a a Cha」,主打精品包装茶,突出茶的礼品价值,并为用户提供贴身服务和品茶、玩茶和学茶内容。其官方微信“一念寻茶”发布的首篇文章,揽获4万+点击量,有网友留言表示,终于有新品牌照顾到奔三“中年人”的饮料需求了。

2、做好茶,可能比咖啡难得多

请问,要做出一杯咖啡,需要经过哪些工序?

答:采摘、生豆加工、烘焙、研磨成粉、溶解。

再问,要做出一杯茶,需要哪些工序?

答:采茶青、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加工成粉/块)、泡饮。

制茶,除了环节多,工序繁,对工艺火候掌握的要求也很高。传统六大茶的分类,各自在发酵程度上有严格的标准,更不用说采茶还要选时令、挑芽尖。总之,要把茶做好,比咖啡难多了。

在国人的认知里,对茶的了解和要求也比咖啡更高。如在形态和口感上,最为推崇完整原叶茶,碎茶、茶梗、茶粉较次,处于鄙视链下层。以平价便捷流行的茶包,包括立顿这种大品牌,大多都是碎茶制成,所以袋泡茶一直被“低质茶”的标签捆绑。

也正基于此,CHALI茶里、大益茶、Chabiubiu等品牌,都以完整原叶茶为卖点,强调原料品质。接受FBIF采访时,CHALI茶里品牌CMO林川认为,袋泡是更方便喝茶的一种形式,袋泡茶好不好喝,茶叶和原料的品质以及拼配的技术是核心,是品质和方便共同构建了美好的体验。

既要快消品的平价,又要国人认可的品质,怎么做?围绕这一点的竞争升级,下一步可能在上游。

今年,CHALI茶里位于广州南沙的一期工厂计划将投入使用,可基本满足各系列产品的销售需求。林川告诉FBIF,“随着新品牌、新产品的涌入,品质的参差化是必然的。我们做工厂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品质和成本上做到更多把控,另外,不被传统的上游供应端束缚,也就有更多的空间根据品牌理念去做创新升级。”

据公开报道,在茶产业链标准化的打造上,小罐茶前后投入了十几亿元,从种植到商品化的30多个环节、数十道工序,通过将其中的人工部分最大程度工业化,以实现茶的标准化。

中国茶工业化的进程需要时间,但可能也是品类到品牌的必经之路。

3、口味包装创新,要突破“新茶饮”式瓶颈

与茶文化的阳春白雪不同,茶这门生意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因此,新茶饮的某些发展轮廓,在新式中国茶品牌上重现了。

FBIF之前曾报道过,扎堆的袋泡茶们越来越像了。一是口味像,一个蜜桃乌龙火了,无数蜜桃乌龙、白桃乌龙出现了。二是包装也越来越相似,市面上的许多产品仿佛被一家设计公司承包,缺乏辨识度。

口味创新的瓶颈,一来是食品饮料行业的普遍性难题,二来与成本等因素脱不开关系。举个例子,国内六大茶“绿红乌龙黄白黑”中,最平价的绿茶产量占1/2以上,产量低、价格高的黑茶、白茶、黄茶等小众茶种,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包装相似的突破,则要从品牌特色、文化融合和个性表达下手。

以茶小空为例,其将自有IP「小空」这种呆萌的拟人形象,和中国文化元素做结合,放到了装上。如爆卖的主打系列超萃花果茶,融入杨贵妃、玉兔等元素;在熬夜元气茶上,则可以找到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兽、八卦符等。

今年7月,一念草木中推出首款产品“神游八极”限量茶礼盒,将八款精选的地域名茶放进一个盒子,且每款茶都设计为4-8g的迷你规格,礼盒附赠铃铛杯,给消费者提供一天饮一种中国茶的多元体验。包装设计上以黑白为主色调,融合水墨、书法等元素,既摆脱传统茶的老气,也从一堆糖果色、小清新中跳脱出来。

4、线上流量不够用,该轮到线下了

像三顿半等新咖啡品牌开设实体店一样,线上为主的新式茶品牌,下一步的战场或许是线下。

此前,茶饮品牌T9创意总监ROCK曾向FBIF表示,现在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了。凭借流量打法可能会很快看到收获,但很难维持一个良好盈利、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毕竟线上门槛低,品牌更替太快,竞争很激烈。如果没有线上线下完整的消费体验作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消费忠诚度并不高。

经过数年摸索的T9,通过“精品茶饮+精品零售”新模式,目前在全国开出8家门店,单店面积在50~120平,零售茶占比达到60-70%,初步验证了线下渠道的成功。

除了零售,茶和咖啡一样,也拥有一种线下空间传统——茶馆和茶楼。现代的“茶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像咖啡店还是奶茶店?在这方面的创新已有案例。比如定位时尚纯茶的tea'stone品牌,目前在深圳开出4家门店,希望打造一个符合当代人生活情境与审美意趣的都市茶空间。

在门店风格、冲泡方式、饮茶方式、新式茶饮上,tea'stone以都市人需求出发,做了升级创新。如门店设计上截取中国古典建筑气象,以实现古典和先锋的风格融合;采用“一人一席”的饮茶方式,减少喝茶的诸多繁文缛节。

至于线下B端渠道,CHALI茶里早已开始布局,与立顿、Twinings、TWG等老牌外国品牌争夺袋泡茶市场。据悉,目前其袋泡茶等产品已进驻洲际、万豪等约7000家酒店,以及数千家企业茶水间、连锁餐饮。以B端为核心的同时,也在C端入驻便利店和OLE、盒马、名创优品等连锁新零售。

新消费潮流下的竞争,让茶越来越有“内卷”的趋势,但在瓶颈之上,我们看到无限的可能性。

04 冲向世界的路上,不止一个“立顿”

当国茶开始跻身新消费“流量”,一个很有年头的问题再次出现了:产量第一的中国茶,什么时候可以拥有自己的“立顿”?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如今的21世纪,国产茶品牌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巨头林立的森林。

据欧睿国际2019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茶企前三名分别为联合利华(立顿、PG Tips、T2等)、印度塔塔(Tetley等)、英国联合食品公司(TWININGS)。[6]其他大品牌有日本伊藤园、新加坡TWG、斯里兰卡Dilmah、俄罗斯PrincessJava等等。多数巨头已形成集团化、全品类发展,触角遍及全球,想要从中撕开一条裂缝,并不简单。

对于中国茶世界化这个命题,我们不试图在此给出空泛的答案,而希望通过一些案例,带来一些思考。

1、Twinings的弯道超车

国人熟悉的外国茶品牌,除了立顿,定位高端茶的Twinings川宁也是其中之一。

就在2019年,具有300多年历史的Twinings,通过年轻化创新首次超越了老牌冠军PG Tips,成为英国最畅销的茶品牌第一名。

功臣之一,是2018年冷泡茶和功能性茶的推出。通过聚焦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大活跃,Twinings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批粉丝,引发新式茶饮的潮流。另外,把握到英国茶饮者从红茶转向绿茶、花草茶的流行趋势后,Twinings随即打造了Superblends系列花草茶。

与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定位高品质的Twinings,在推广上很重视茶文化的传播。Twinings家族第十代传人、形象大使Stephen 曾在采访中以Tea Master的身份,对泡茶的温度、时间以及用水等进行科普讲解。2011年,Twinings启动“茶学院”计划,宣传品牌悠久的历史和工艺,让人们可以学习茶的来源、制造、分级,以及茶饮茶点的搭配。

在宣传上,Twinings活跃在各个社交网络,并发起“Here for you”等多个广告系列,请知名人物和网红举办活动和播客,围绕茶产品如何帮助人们改善情绪等话题进行讨论。

2、印度塔塔的并购之路

从本土品牌到全球第二,塔塔全球饮料公司(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崛起有明晰的路径。

2000年,印度公司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跨国并购行为发生了——塔塔集团斥资4.35亿美元,收购了大于自身三倍、原全球第二大茶商英国泰特莱茶叶公司(TetleyTea)。2007年,塔塔再度收购波兰茶品牌Vitax和Flosana商标,使其市场营业额跃居波兰市场第二。

目前,塔塔饮料业务涉及品牌茶、散装茶、咖啡和其他饮料,在60多个国家有业务往来。旗下有五个主要品牌,有不同定位和侧重,比如通过Tetley、GoodEarth、JEMCA品牌销售红茶、绿茶、水果茶和草本茶,以及向美国出口速溶茶粉。

塔塔关于茶的全球化实现了。不过,走并购捷径虽然可以“一口吃成胖子”,但如何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品牌,仍是值得考虑的新问题。

3、澳大利亚T2的“中国风”门店

世界公认的茶起源唯有一家,因此,想打文化牌的一些外国茶,也玩起了中国风。

澳大利亚最大的茶叶零售品牌T2,在连锁门店打造上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年轻人发现喝茶也可以很酷,T2将时尚和现代元素引入门店、茶品、茶具设计。另外,在店铺装修上,每家店都以黑色木质墙面为基调,墙壁上贴满了中文旧报纸做的墙纸,以此表现茶文化的起源。

在货架设计上,则使用几乎占满整面墙的黑色方格架,方格里有各种茶叶茶具,按照名称种类一一摆放。据说,这一灵感来源于中药铺。

4、一个做中国茶出名的英国品牌

成立于2004年的JINGTea是一个英国品牌,它的出品却主要是中国茶。品牌名“JING”取自中文“精”字,而在中国茶体系里,“精茶”专指毛茶精制加工后的成品茶,也是茶艺四要的开端。

JING Tea仅用数年时间便成为众多高级酒店、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御用品牌,茶包在国内主要见于东方文华、威斯汀等酒店,基本上以茉莉花,大吉岭、乌龙、龙井和普洱等经典茶品出现。从理念到设计,JING Tea以简约的东方美学独树一帜。

随机撷取一些国外品牌案例,可以看到它们发展的高度成熟。但国产茶品牌的突围并非不可能。受访时,林川指出,中国茶在工业化、品牌打造积极性上比较落后,但外国茶的局限在于,普遍聚焦在特定类别上做专业化,比如立顿的红茶绿茶、日本的煎茶和抹茶。而我们不但有六大茶,更有独一份的茶文化底蕴。

从世界第一茶企联合利华开始剥离茶业务的动作中,我们可以嗅到全球茶市场的新变局。有变局,便有裂隙和机会。

05 结语

饮茶,对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经历过社会动荡、文化断裂,茶依然生生不息。从煎茶、点茶到泡茶,从民间到士族到皇家,从东方到西方再到世界,茶似乎无所不包,无一不容。

当时间的指针来到21世纪的当下,向“年轻”“快消”大步迈进的中国茶,会为书本上的茶文化赋予怎样的新内涵?自我重塑后的中国茶,又该如何作为品牌和文化符号,被世界重新认识?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期待见证。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