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这个春节假期,久违的年味儿十足。国内万家灯火热热闹闹辞旧迎新,海外科技行业却是风云诡谲,巨震一波接着一波不见消停。 

裁员潮引发的混乱局面持续发酵:短短十天之间,微软宣布裁员10000人、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裁员12000人、IBM宣布裁员3900人、SAP宣布裁员3000人……大型科技公司们正效仿此前经济衰退时期的做法,试图通过大规模裁员以及削减一些暂时无利可图的项目,来应对当下的经济动荡。 

云计算已是这些科技巨头维系长期增长的必竞之高地。同时谷歌与微软正在人工智能(AI)内容生成战场展开新一轮的较量。春节期间,微软与研发出ChatGPT的OpenAI宣布升级合作,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加速AI研究突破与落地部署。 

迄今仍未公布大规模裁员的苹果,被继续爆出其首款MR头显的更多新料,这款苹果“七年磨一剑”的跨时代之作将在今夏登场,预计售价约3000美元、今年卖出100万台。此外苹果生产线的东南亚迁移继续生变,两家“果链”大厂宣布2023年将扩大东南亚产能。 

复工第一天,为你梳理了这个春节值得关注的三个重大科技要闻。 

01.裁员风暴持续

1月海外科技大厂裁员逾5万人

春节假期前后,微软、谷歌、IBM、SAP等科技公司先后加入裁员潮。 

加上1月4日云服务SaaS龙头Salesforce宣布的裁员8000人、电商及云计算巨头亚马逊宣布的裁员18000人,海外科技巨头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裁员数总计已经超过5万人。 

根据Layoffs.fyi网站统计的数据,2022年,全球科技行业裁员超过15万人;2023年初至今,超过200家科技公司已经裁员逾6.8万人。 

1月18日,微软宣布计划到2023财年第三季度末裁员10000人,这是其八年多来最大规模的裁员,约占微软22万名员工总数的4.5%。根据外媒的爆料,微软的MR头显、视频游戏等业务将受此次裁员影响。 

紧接着1月2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了其25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轮裁员——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万人,约占全职员工的6%。据悉,有750名高管参与了裁员过程,花了数周时间了决定将哪些员工解雇,同时谷歌也将削减高管薪酬,包括大幅削减所有高级副总裁的年终奖。 

1月26日,IBM宣布将裁员约3900人,约占其28万名员工的1.4%。一位发言人称,此次裁员将主要针对IBM去年剥离的IT服务业务Kyndryl及其医疗健康业务,IBM将从中承担约3亿美元的费用。 

同日,德国商业软件巨头SAP宣布在2022年底利润大幅下滑后将裁员3000个职位,预计影响其全球员工的约2.5%。去年SAP大约雇用了11.1万名员工,相比2021年的10.4名员工增加了逾6600人。 

裁员风暴虽然突如其来,但并不令人意外,这都是科技巨头高速扩张后的紧急“刹车”。 

在截至6月的上一财年,微软增加了40000名员工;在2022年前9个月,Alphabet增加了30000多个工作岗位,Meta增加了15000多人。去年11月,Meta宣布将裁员11000名员工。 

苹果是美股五大科技巨头中唯一还未公布任何大规模裁员讯息的科技公司,其上一次大规模裁员还是在1997年,当时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重返公司,裁掉4100名员工来节约成本。 

不过在这个春节期间,苹果也被外媒曝出已裁掉一些Apple Store及零售渠道的非季节性员工。 

02.云计算战况升温,AI内容生成商战在即

对于亚马逊、微软、谷歌、IBM、SAP等软件巨头来说,云计算业务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谷歌和微软正在AI内容生成领域开展日趋激烈的竞争。 

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计划管理云计算成本,致使对商业软件及云服务的需求降温。坐拥全球第二大云平台的微软在上个季度录得六年多以来的最慢销售增长。根据1月24日微软发布的最新财报,其截至12月31日的2023财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至527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64亿美元,增长率创自2016年6月以来的新低。 

智能云业务已经是微软最大的营收支柱,第二季度营收增长18%至215亿美元,约占其总收入的40%。其中Azure云平台业务的增幅达31%。不过微软CFO Amy Hood警告说,Azure业务的增长在年底放缓,未来几个月预计将进一步放缓。 

无论是IBM还是SAP,近年来都在将公司从传统基础设施或信息技术服务业务,转向快速增长且更加有利可图的云计算服务。2022财年,IBM全年收入同比增长6%至606亿美元,其中混合云收入增长11%至224亿美元。SAP的云业务收入亦强劲增长,2022财年同比增长33%至125.6亿欧元。 

微软押注下一波云服务需求将来自AI,并因对顶尖AI初创公司OpenAI的投资加码而备受关注。 

去年OpenAI发布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全球,因其神乎其技的精准问答、公文写作、辅助编程等能力,被业界盛赞可能威胁到以谷歌搜索为代表的搜索引擎。1月17日,OpenAI宣布微软很快将把ChatGPT加入Azure云服务。微软正持续提供更广泛的OpenAI模型的开放访问。 

从2021年至今,微软的云客户已经可以通过付费访问到OpenAI的GPT-3大模型,用户也可以通过微软Bing搜索引擎获得OpenAI的另一爆款AI文本生成图像模型DALL·E 2的创作能力,早先ChatGPT也被传将在今年3月底前为Bing的一些搜索查询提供答案。 

1月23日,微软宣布和OpenAI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三阶段,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加速前沿AI研究的突破和推进OpenAI模型在各产品中的部署,并强调Azure是OpenAI的 独家云提供商 。 

根据此前外媒的追踪报道,OpenAI在2023年的收入预计将达到2亿美元,到2024年将达到10亿美元。而作为OpenAI的主要财务及算力支持方,微软显然将从OpenAI技术带来的可观收入中获益。 

微软和OpenAI分别是谷歌在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前沿AI研究领域的主要对手,前两者在推进AI内容生成走向商业化方面的活跃行动,也令人们愈发关注具备相近技术储备的谷歌如何迎敌。 

据外媒报道,谷歌管理层已经发布“红色代码”警报,加强在AI生成艺术作品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尽管谷歌一直在磨练其聊天机器人LaMDA,但它对聊天机器人与搜索引擎的融合至今仍持谨慎态度,担心一些悬而未决的纰漏可能对自身声誉造成损伤。 

AI内容生成带来的新商机已经蔓延到媒体行业。美国时间1月26日,“美版今日头条”BuzzFeed宣布未来将使用OpenAI ChatGPT帮助创作内容,并透露今年AI内容创作将从研发阶段转变为核心业务的一部分。消息公布后,BuzzFeed的股价连续多日大涨。 

2023年,AI内容生成的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类伟大的新式科技工具的蕴育与成长。多年后,云计算与AI内容生成模型形成的合力,将颠覆传统写作、创作、编程开发的效率,对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产生深远影响。 

03.苹果MR头显再爆猛料,“果链”大厂密集下南洋

相比其他深陷寒潮的科技巨头,苹果的日子还算好过,2022年第四季度不仅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一举夺魁,其季度营收与净利润也均保持住正增长,iPhone、Mac、可穿戴及智能家居产品线的季度营收均创新高。 

2023年苹果备受期待的新品,除了将在秋季首发3nm芯片的iPhone 15系列手机外,便是苹果CEO库克酝酿已久的“秘密武器”——MR头显。 

这个春节,呼之欲出的苹果MR(混合现实)头显被爆出更多猛料,包括可能被命名为“Reality Pro”、售价约3000美元、希望首年销售100万台等。也就是说,如果能达成目标,这款全新品类今年将给苹果贡献30亿美元的收入。 

根据外媒的报道,眼动和手部追踪功能将是苹果MR头显的主要卖点。相较当前多数VR头显依赖手柄操作,用户能通过控制视线和手指动作来直接操纵苹果MR头显上的任务。另外苹果首款MR产品可能会配备4K OLED屏幕,搭配15组摄像头模组,拥有3D版iOS界面、分AR/VR模式等。 

不过,MR头显能否成为苹果下一个现象级爆品尚难定论。按照外媒的爆料,其首款头显预计是一款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及开发者的高端产品,能否引起专业人群的追捧还要等市场给出答案。 

除了新品爆料不断,苹果生产线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也在春节期间动向频频。 

随着苹果加速推进其供应链全球化策略,春节前,两家“果链”大厂富士康、和硕都在公司活动中表示2023年将继续扩大在东南亚的制造规模。富士康、和硕现已在印度生产苹果部分型号的iPhone手机。 

早自2018年开始,这场“果链东南飞”的迁徙已经拉开序幕,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伯恩光学、纬创等来自中国的“果链”企业纷纷跨洋越海,在越南、印度安营扎寨。 

近期印度贸易部长公开表示,当前约有5%~7%的苹果产品是在印度制造的,其目标是将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年提升至25%。市研机构DigiTimes Research则给出了更激进的预测,认为到2027年印度制造有望占到苹果iPhone全球产能的45%~50%。 

除了印度之外,苹果还有意将Mac系列产品的生产线迁移至越南和泰国,此前越南已经是Apple Watch智能手表、iPad平板电脑、HomePod智能音箱等产品的一个生产基地。 

这场“果链东南飞”,恐怕一去难复回。 

04.结语

总体来看,大型科技公司们无论是掀起裁员风暴,还是收紧资源聚焦到云计算、AI、MR投资等更具长期前景的投资,抑或是加强供应链弹性的布局,都是在消解疫情期间留下的“后遗症”。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场自然而然的调整。此前这些公司的掌舵者过于乐观地预估了市场形势,在一些大胆豪赌上激进扩张挥金如土,如今遭逢全球经济衰退,又转向谨慎行事、缩减开支。考虑到日益紧张的劳动力市场,被大厂裁掉的技术人才可能很快就会被其他需要补充技术实力的企业吸收。 

混乱的2022年给许多行业都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居安思危大课。新的一年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科技公司们正在稳中求进,通过更加谨慎的投资蓄力,等待需求复苏拐点的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草蛇灰线,是微软这些年的布局特征。

就在前不久,微软宣布以197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最大语音技术公司Nuance,这笔微软史上仅次于收购LinkedInd的第二大收购,一方面在于云平台ACI的介入会为微软在医疗保健+智能语音领域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AIoT时代语音交互的战略价值提升,显示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战略高地的抢占白热化。

TrendForce预测,2023年全球医疗保健语音市场规模将达到7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4.55%,不难看出,微软溢价收购Nuance核心原因,是看重了医疗保健与企业服务的风口。

事实上,不止微软,以亚马逊、谷歌、苹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近年来也沉浸于靠“买买买”扩展业务边际。微软对其他领域玩家收购的热衷,杰福瑞分析师BrentThill比喻成“喂养野兽”,现在这头巨兽的胃口似乎越来越大,意图构建自己的微软宇宙,微软此举是否会引发对人工智能细分赛道的价值重估?基于这个话题,这篇文章我们将主要讨论:

  • 被收购的Nuance究竟一家什么样企业?
  • 尝试研究微软的未来路线图。

一场即将到来的变局

Nuance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它成立于1992年,是北美语音人工智能和医疗临床智能领域老牌玩家,主要深耕语音识别领域,开发医疗保健、汽车、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对话人工智能”应用,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包括电子病历、医疗解决方案和安全生物识别解决方案等。

AI语音商业化头号玩家这个称号,Nuance用了20年。

2005年,Nuance在纳斯达克上市;2012年,总营收从389百万美元增长至1652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7.26%,股价也从7.34美元涨到29.39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Nuance成了苹果智能助手Siri的语音识别技术提供商,同时,还为三星、各大航空公司及政府机构提供语音技术支持,一度炙手可热。

但好景不长,2013年后,Nuance在B端的市场扩张困难,技术性叫好但不卖座,发展陷入瓶颈。

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Nuance的崛起带动了全球智能语音市场的蓬勃,AI语音成为新的交互方式和入口,微软、谷歌、Amazon、苹果等巨头展开战略调整,随即也加入了语音技术赛道,但作为强技术性的通病,随着AI深度学习框架的开源、技术门槛下降,逐渐瓦解了Nuance的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直接导致Nuance的市场份额被蚕食一半;2、巨头对Nuance的技术人才不断挖角,Nuance内部人才流失严重,已是强弩之末。

2018年开始,遭遇重创的Nuance虽能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但也被迫弃卒保帅:业务剥离、退出移动运营商市场、精简化业务后专注于医疗和企业服务解决方案。与此同时,Nuance也开始寻求被收购来扩展业务,但由于体量过大、企业间业务整合不协同等原因,谈判屡次失败。

直到2020年秋季,传出了财大气粗的微软拟以160亿美元收购没落巨头Nuance的消息。

事实上,微软和Nuance的联系应该要追溯到更早,2019年Nuance就和微软就在AI医疗保健领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就诊时自行文档记录医患对话的临床智能(ACI)技术,并将Nuance的医疗平台与微软的Azure、Azure人工智能服务等技术相结合。另外,Nuance大部分的内部基础设施和托管产品迁移到了Azure。

众所周知,微软一直试图进军医疗保健+AI领域。

2016年,微软宣布将AI用于医疗健康计划Hanover,帮助寻找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之后又与俄勒冈卫生科技大学癌症研究所在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领域合作。近年来,在智能语音方面,微软掌握了必应搜索引擎和Team通信应用等语音工具,接连发布了多款AI翻译和语音产品,并在微软云服务中搭载AI技术。

作为处在倒三角模式下人工智能+医疗产业链偏底层的互联网巨头,微软能够依靠强算力优势构建生态圈,基本上完成“AI+”产业链底层和技术层的布局,此时亟需发力基于场景和细分赛道数据提供的具体应用开发的应用层(包括应用平台层和解决方案层)。收购Nuance,理所当然成了落子医疗领域应用的关键一步。

图:全球人工智能+医疗产业结构呈倒金字塔(来源:方正证券研究所)


微软的破与立

微软成立于1975年。

在三个IT时代历经了三代CEO,业务重心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时代里,微软也试图转化新的角色。

PC时代,公司凭借Windows系统及Office软件为核心业务在2000年前后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市值高达6000亿美元;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将发展的重心仍放在设备和企业级服务领域,错过了互联网和移动端互联网,安卓与IOS移动端系统的相继问世,智能移动设备成为宠儿,使计算机领域的玩家代表微软市值在2009年前后缩水至1500亿美元。“如果有一件事情我能说后悔,21世纪初期,当时我们还全力聚焦Windows升级,没有在被称为‘手机’的那个设备上投入人才。”第二任微软掌门人鲍尔默曾表示。

2014年,微软迎来新的转机:横向拓宽业务边界,打造一站式云办公服务;纵向发展人工智能,提高服务价值。在以Azure云业务为核心的Cloud+AI时代,微软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周期。

所以我们能看到,微软在第三阶段发力人工智能和云业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17年,微软将人工智能正式加入到公司的战略发展愿景之中,并明确表示:“我们的战略愿景是通过为智能云世界和由AI支撑的前沿领域提供平台和生产了服务来实现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底,微软市值超过2.52万亿美元,颇有些王者归来的意味。在此之前,战略调整、先后剥离陷入亏损的手机和手机操作系统业务,微软形成以office业务、云服务和人工智能业务、Windows业务为主体的3大业务部门,将旗下的Windows、Azure等产品进行有效组合,为在全球大量头部企业级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在云端重点领域进行率先突破。

除此之外,微软越来越重视购买新业务和扩大现有业务上的投资。

自2016年以260亿美元收购LinkedIn后,微软似乎迷恋上了这种“买买买“模式:Skype、ZMax、GitHub、Metanautix、Jclarity、PromotelQ等。根据Dealogic提供的数据,微软在过去进行了超过100起收购,涉及领域不限于语音通信、游戏商、社交平台、医疗、教育。即使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收购案例,但微软兴致不减,对TicTok美国业务及Discord也已垂涎已久,微软在自己赖以起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上,逐渐偏航。

纳德拉上任以来,微软股价上涨了600%以上,拥有大量现金储备并且市场地位稳定,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各类并购。《经济学人》曾表示:微软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计算云,可以消化任何数据,提供任何服务。因此,一次收购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增加业务。


争相并购,寻求变局

Nuance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AI行业发展的缩影。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技术优势会随着深度学习框架的不断开源倒逼门槛下降,互联网巨头凭借资金招兵买马强势入局,并通过云服务等方式扩散赋能和商业化,进而构建自己的庞大生态圈,这对于以AI行业为代表的技术性企业来说,不得不面临市场挤压、营收增长缓慢、建造数据应用护城河艰难等困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打不过就加入”,也不失为继续活下去的方法。

比如IBM以3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开源软件行业RedHat,前者将成为全球的头号混合云提供商,为公司补强了能力,后者也结束了自己在股市里风雨飘摇;2019年Salesforce以157亿美元收购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Tableau,快速提升Salesforce的数据分析能力,次年又收购办公软件Slack;Zoom也曾报价147亿美元收购云合同中心软件制造商Five9。

我们可以看到,以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和Meta为主导的互联网巨头近年来迎来收购热潮,据GlobalData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间他们所收购的AI公司总量超过了60家。科技巨头们希望通过收购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抢占人才资源和市场,增强自身业务从而弥补生态圈的缺陷;也有人认为,大规模收购是为了消除未来的潜在竞争对手。但微软的并购操作和他们有些不同。

但区别是,无论是IBM还是Salesforce,他们的收购项目和自身所处赛道密切相关,反观微软,收购领域涉及各行各类,对于科技浓度高的公司更是来者不拒。《经济学人》称:甚至在这一轮最新的骚动(指收购Nuance)之前,微软就已经有了觊觎科技公司的名声,这些公司对其销售office软件的核心业务来说格格不入,就像TikTok的舞蹈视频对Word和Excel一样。

图:Nuance所在医疗市场保持高增速(来源:中信建投)

但真的是这样吗?新眸持相反意见。

一方面,就以Nuance来说,虽然微软也一直将语音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但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总是落在谷歌、亚马逊和苹果后面,对于语音技术鼻祖的Nuance,微软可以借助它的数据壁垒和专利在竞争中位列优势,这可以说是微软收购Nuance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医疗语音对于微软云平台Azure模块而言仍是一块有待补充的空白。目前AI商业化领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市场垄断,而微软收购Nuance,推出医疗界专用的云服务,在AI企业应用和服务能够促使微软Azure迎来高速增长期,未来各个垂直领域的划分会更加分明。

时至今日,微软等互联网巨头举贤若渴的AI收购策略也将信号传递给了国内互联网玩家:试图将技术纳入现有产品或服务体系之中,拉动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业务扩张,同时达到遏制竞争对手的目的。Nuance和微软的类似故事也经常在国内发生,以百度、阿里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在对人工智能并购交易格局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将来也是互联网长期较量的战场。

阅读全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7日早间消息,据报道,微软公司正在利用办公软件领域的主导性市场地位,迫使Office软件的客户作出更大手笔的开支:支付更多费用或是购买时间更长的软件会员。

  最新涨价

  据报道,2022年,微软将推出所谓的“Office新商务体验”产品计划,这是对企业通过微软经销商伙伴购买软件的程序进行了优化提升。目前,微软尚未宣布公开未来软件产品价格变动,但是一些微软合作伙伴已经获得通知,如果Office企业用户按照月度付费,则将面临20%的涨价,除非切换成年度付费会员。

  对于微软来说,如果能够把企业锁定到更长期的会员合约,这意味着未来收入更大的可预知性,同时不用担心用户流失,这些也是软件会员商业模式颇为关键的因素。一般来说,软件开发商对于年度会员相比月度付费用户提供更高的价格折扣,许多大型企业倾向于年度会员。

  不过,面临今天的各种新冠疫情挑战,一些中小企业还是愿意月度付费,手中保留尽可能多的现金。微软上述调整将会让他们感到失望。

  需要指出,今年八月,微软刚刚对名为“微软365”(也就是人们熟悉的“Office 365”)进行了一次涨价。

  企业营收为主

  目前,微软发展形势良好。和年初相比,微软股价已经上涨了46%,资本市值超过了2.4万亿美元。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中,微软的营收增幅都超过两成。

  数据显示,微软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于企业用户,而非消费者。企业用户的营收中,95%则来自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销售。

  据报道,目前通过“微软云解决方案提供商”计划购买软件会员的企业用户受到微软新一轮涨价措施的影响,不过企业客户中到底有多少比例通过这一计划购买,微软尚未披露数据。

  微软在加州旧金山湾区合作伙伴“Intivix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罗伯·申科(Rob Schenk)对新闻界表示,他已经向企业客户通知微软对于月度会员涨价两成的消息,而企业客户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客户表示根本不喜欢微软的新政策。

  经销商反弹

  对于像Intivix这样的第三方经销伙伴来说,涨价的贯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他们扮演着微软和企业用户之间“信使”的作用。

  申科介绍说,在月度会员涨价方面,微软缺乏明确的信息,这导致和企业用户的沟通颇为困难。

  根据媒体获得的一份微软内部文件,如果企业切换到年度会员,而且中途想要退出的话,微软依然会留下全部软件会员费用。

  在许多网络论坛上,微软经销商伙伴有所反弹,比如在知名论坛Reddit就有一些反对声音,另外在一家请愿网站,已经有1400人签名反对微软的月度会员涨价措施。

  根据一位熟悉微软内情的消息人士称,外界的反弹导致微软最近频繁和经销伙伴们展开沟通会谈。

  微软一名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表示,为了满足企业客户的不同需求,微软提供了灵活的软件购买选项,不过微软不会公开谈论关系到经销商伙伴的定价政策。

  电子邮件写道,微软的新计划中包括了一个月度付费会员,经销伙伴在给企业提供价格优惠方面仍有灵活性。

  据经销商介绍,微软官方不会正式销售“Office 365”的月度会员,但是实际上,企业可以依然可以按月付费,并且随时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员工用户人数。在新冠疫情期间,市场需求减少,一些企业进行裁员,因此按人数灵活调整付费的政策非常重要。

  微软在华盛顿市经销商伙伴Nortec通信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乔治·哈默施密特(George Hammerschmidt)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无法缩减软件会员的规模(员工用户人数)要比涨价更糟糕,“接下来会有一些客户感到失望。”

  据报道,微软原定在今年十月份推出“新商务体验计划”,但是后来推迟到了明年初。微软在官方博文中通知称,从明年三月开始,新的软件会员订单必须通过“新商务体验计划”,会员续费则从七月开始切换到这个计划。

  另外从明年一月到六月,微软对于月度和年度会员继续保持目前的价格,之后才会上调价格。

  之前的涨价

  八月,微软公开宣布了一次涨价信息。从明年三月开始,“微软365”软件套餐会员按照层级不同,将会涨价8.5%到20%(按照每个员工用户的价格)。当时,微软宣称这是十年前推出“Office 365”之后第一次实质性价格调整。微软也强调称,新的软件套餐包括了更多的员工协作、安全和自动化工具。

  美国咨询公司UpperEdge平时帮助企业客户通过协商,从微软、Salesforce和ServiceNow等公司获得更多价格折扣。

  该公司高管亚当·曼斯菲尔德(Adam Mansfield)对媒体表示,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八月份微软的涨价是个不受欢迎的坏消息。

  在微软看来,即使涨价,企业用户依然会继续购买会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竞争对手不多,只有谷歌旗下的Workspace套餐(过去名为G套餐)才构成实质威胁。

  经销商哈默施密特表示:“今天使用谷歌套餐的企业,要么十分价格敏感,要么规模非常小。”

  曼斯菲尔德表示,不断涨价的微软将面临一个潜在隐忧,即如果未来有大项目的时候,一些不满意的企业客户将会寻找其他的云服务提供商。而在云计算市场,微软明显落后于亚马逊,而且谷歌也在大举投资、争抢新客户。亚马逊,而且谷歌也在大举投资、争抢新客户。

阅读全文>>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截至美股周二收盘,微软市值首次突破2.5万亿美元,目前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而在上周五美股收盘时,微软也在时隔一年多后,市值再次超越苹果。

就在上周,微软和苹果接连发布财报。其中,微软的2022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营收为453.1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71.54亿美元增长22%;毛利润为316.71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61.52亿美元增长21.1%;净利润为20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8%;每股收益为2.71美元,同比增长49%。

微软的这份财报,调整后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股价在当日便开始上涨。当时,由于微软与苹果的市值差距在数百亿美元,且苹果也将发布财报,因而微软市值最终能否超越苹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苹果财报的情况。

北京时间10月29日,苹果发布了2021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苹果在该季度的总净营收为833.60亿美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为205.51亿美元,同比增长62%。不过营收、iPhone收入等多项业绩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影响,而且由于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苹果损失了60亿美元。同时,蒂姆·库克还预计,供应链带来的问题在本季度末将会造成比现在更大的损失。当日,苹果收跌1.82%,总市值下滑至2.46万亿美元。

10月29日美股收盘后,微软市值达到2.49万亿美元。这也是微软在去年3月超过苹果市值后,重新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在多年的发展中,微软与苹果曾分别多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中,微软在1998年首次登顶,而苹果在2012年首次位居第一后,连续数年占据榜首。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