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势

海澜之家,专注打造“男人的衣柜”二十余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第一男装。

2014年,海澜之家借壳上市登陆A股,在经历2015年牛市创出股价新高后,在资本市场的走势每况愈下。当前的估值并不高,PE在10倍左右,头顶男装龙头的光环,却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其想象空间?


我国男装市场概况

我国的服装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男装市场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男装市场稳步增长(见图1),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3446亿上升至2019年的近6000亿,复合年均增速为6.3%,是仅次于女装的第二大赛道;2020年,受疫情影响,男装市场规模大幅下降14%。

我国男装的高端市场由海外知名的阿玛尼、雨果博斯等奢侈品牌占据,而中端市场则较为分散。2020年,我国男装行业前五市占率为13.6%,前十市占率为20.4%,市场集中度并不高。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海澜之家以5%的市占率连续7年排名第一,远高于阿迪达斯、优衣库、耐克等一众海外品牌。

拉长时间来看,我国男装市场的集中度正在不断抬升。2011年,前五市占率仅为7.6%,前十市占率仅为13.3%,其中行业龙头海澜之家市占率提升最为明显,换个角度来说,海澜之家在男装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受益最大。

当前,主打男装的A股上市企业主要包括:海澜之家、九牧王、报喜鸟、七匹狼等。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来看,我国男装品牌的毛利率水平较高(见图2),其中海澜之家处于一定劣势,明显低于报喜鸟和九牧王,这或许与海澜之家独特的经营模式有关。


海澜之家的优势

能在众多的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占据绝对龙头地位,海澜之家具有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海澜之家零售品牌的产品直接向供应商采购,以“可退货为主、不可退货为辅”的模式进行采购。所谓可退货模式,就是公司与供应商签订合约,如果相应产品在24个月的适销季内没有卖出,公司可按照成本价将产品退还给供应商,由供应商承担相应风险,而海澜之家不用计提跌价准备。由此可见(见图3),海澜之家有一半以上的库存商品有保底协议,大大降低了库存去化、资金回转的难度。

而海澜之家之所以能够让供应商心甘情愿承担如此之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海澜之家的上游供应商可以借助海澜之家品牌的优势,向更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集采,从而降低自身的成本。

2)海澜之家与上游供应商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也就是与供应商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如果产品畅销,可实现双赢;而若产品市场表现不佳,海澜之家可以采取退货措施。这样的模式激发了供应商提升产品品质的动力,因为供应商的盈利能力与产品最终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

3)海澜之家还采取两大措施弥补供应商承担风险的损失。第一,海澜之家设立了“海一家”品牌,以供应商成本价40%的价格回购部分尾款进行二次销售,从而减小供应商的库存压力。第二,提高可退货模式的采购价格,进而提升供应商单品的毛利率,加大供应商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而给供应商让渡部分盈利的做法,有可能就是上文所提及的海澜之家毛利率低于行业水平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海澜之家还能占用上游供应商的资金,这在财务报表上反应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项目。如果我们把存货和上述应付项目对比来看(见图4),可以发现这两者基本相当,公司虽然有比较大的存货规模,但有一部分是属于可以退还的商品,而占用的上游资金也可以缓解公司存货周转的压力。

二、对中游渠道的控制力

海澜之家线下有七千多家门店,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海澜之家对于加盟店采取“类直营”的模式。也就是说,加盟店在加盟之后,只对店面拥有所有权,但是没有经营权,所有加盟店的经营权全归海澜之家所有。因此加盟商属于财务投资,而海澜之家借助加盟商的资金快速拓展门店,这使得海澜之家对于品牌的控制力度提升。


海澜之家的破局努力

男装市场具有明显的天花板,女性对衣服的消费观念是“衣柜里总差一件衣服”,而男性的消费观念是“需要换一件衣服”。一般在缺衣服的时候才会有消费欲望,这就限制了男装市场的成长空间。

2019年,海澜之家的营业收入接近220亿。2015年-2019年,营收规模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5%。2020年受疫情冲击,营业收入下滑18%至180亿(见图5)。今年来看,全国服装零售1-9月累计同比增长20.6%,而海澜之家男装品牌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仅为5.2%,远远不及行业平均。

为了实现二次增长,海澜之家也正在努力做出改变。

一、品牌的多元化

从“男人的衣柜”向打造“全家人的衣柜”转型,海澜之家已经不再满足于男装市场,旗下品类扩展至女装、童装、家居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布局,已经摆脱了品牌单一的困境(见图6)。女装如OVV,童装如英氏婴童、家居如海澜精选、职业装如圣凯诺等,均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除此之外,面对消费的不断升级,公司也研判“Z世代”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功能性和休闲性产品的占比,在满足基础穿搭需求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二、产品的年轻化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这一句经典广告语,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消费者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但时代的车轮快速转动,海澜之家的消费群体在慢慢老去,如果称之为“中年男人的衣柜”也并不违和。作为老牌的男装品牌,似乎迎来了“中年危机”,如何能够进入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视野,成为了关键。

1)管理层的年轻化

海澜之家在创始人周建平的经营下已经走过了20多年,近年来,在新潮品牌的围攻之下,公司对于新兴的消费群体的适应能力较弱。市场上曾有戏言,消费能力最强的是女人和小孩,而消费能力最弱的莫过于中年男人,虽是戏言,却也能从侧面反应出海澜之家规模扩张的乏力。

2020年,周建平33岁的儿子周立宸顺利接棒,开始执掌海澜之家,年轻人或许更能够理解年轻人的需求。而周立宸也并不是空降为董事长,他已经在副董事长的位置上磨练了三年半的时间。

2)客群年轻化

2017年,公司成立的黑鲸品牌面对18岁至35岁的都市新青年;同年,入股英氏婴童44%股权,打开0至3岁婴幼儿的必需品市场;2018年,控股男生女生,服务于16岁以下的青少年。如此看来,海澜之家品牌的年轻化已经运作了4年的时间。

从其他品牌营收占比来看(见图6),虽然年轻消费者的收入贡献越来越大,但仍未超过10%。通过收购其他品牌,确实实现了快速的扩张和市场局面的打开。但是从结果来看,能否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未可知。2019年至今,男生女生品牌、英氏婴童品牌连年亏损(见表7),不仅没有成为中坚力量,反而拖累了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

知名品牌的并购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要想持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新品面世。但从海澜之家的费用情况来看(见图8),销售费用逐年递增,在2021年前三个季度已经达到营收规模的15.7%,而研发费用却连0.5%都没有。这或许是近几年,消费者认为海澜之家品质下滑的一个原因吧。对比来看,森马服饰、太平鸟的研发费用率分别是2.1%和1.5%,均远超海澜之家。重营销、轻研发是服装行业的共性,但海澜之家似乎过于极致,营销可以带来流量,却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存量,要想提升客户粘性,新品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三、渠道线上化

海澜之家在销售渠道布局上也尝试新的变化。今年以来,海澜之家加大线下门店中直营店的比例,截至2021年9月末,海澜之家旗下所有门店数量达7537家,其中直营门店净增加164家,而加盟店、联营店净减少104家。直营店的毛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加盟店,这是今年以来,海澜之家毛利率创历史新高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海澜之家还加大了线上布局,如线上奥莱店等。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去年的11.6%提升至今年第三季度的14.3%,占比快速提升。线上渠道能够快速触达年轻消费者,感知市场的需求变化。

虽然海澜之家在不断地革新,但当前的估值在男装上市公司中仍最低,似乎并不受市场关注。估值压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的一些疑虑,主要包括高现金留存、高库存等。比如,三季报中的库存高达92亿,后续存货的减值有可能会拖累业绩。

阅读全文>>

受等行业信用风险的影响,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以及关注类贷款占比出现了上升的走势。针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状况,不少上市银行在三季报中也有所提及。此外,银行在主动压缩房地产行业信贷投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制造业、绿色信贷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些银行三季度关注类贷款占比提高,主要是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短期流动性风险,大量房企贷款和个人未交付房产的按揭,信用等级下滑,划入了关注类贷款范围。

  关注类贷款抬头

  所谓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该指标通常被视为判断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先行指标。

  例如,招商银行受部分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影响,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29%,较上年末上升1.06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关注贷款余额450.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16亿元,关注贷款率0.82%,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但是,关注类贷款占比1.37%,较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481.99亿元,较年初减少14.57亿元,不良贷款率1.12%,较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但是,该行关注类贷款余额633.83亿元,较年初增加89.76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1.47%,较年初上升0.1个百分点。兴业银行表示,公司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良贷款持续“双降”,部分借款人因资金链紧张产生逾期欠息,导致关注类贷款有所增加。

  升级房企贷款审查机制

  关注类贷款攀升的同时,多家银行表示,要加强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银行三季报发现,多家银行已经升级了涉房贷款的审查机制,当前房企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未来将密切跟踪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风险形势研判。

  招商银行三季报显示,针对承担信用风险的房地产授信业务,该行将继续实施行业限额和客户限额管理,聚焦中心城市和战略客户,持续调整房地产客户及区域资产结构,对房地产业务及项目资金监管情况、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继续进行全面排查和持续跟踪,并根据具体风险情况逐笔充分计提拨备。针对不承担信用风险的房地产业务,招商银行将按照监管要求,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范产品的信息披露。

  如何防范房地产风险?盘和林表示,首先,房地产和金融稳健有一定的“绑定”,所以房价不能再造泡沫,也不能放任房价过度下跌,房产市场稳定是第一位,包括稳定房价和稳定购房者预期。其次,金融适度放宽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但要明确房企总体降杠杆的大趋势,也可以适度通过直接融资的其他金融工具来支持房企。最后,房企要加快周转,不能以再杠杆的方式过度谋求规模扩张。

  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自去年房地产行业融资管理“三道红线”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上限制度明确后,房地产行业降杠杆效果已经显现。一方面,银行主动压缩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这些行业在信贷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制造业、绿色信贷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今年前三季度的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3个百分点。进一步细分看,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仅为0.02%,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季末降低1.7个百分点。

  从银行三季报中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各大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特别是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普惠和绿色金融方面均有亮点。

  例如,邮储银行在三季报中表示,该行坚持零售战略定位,在保持住房贷款平稳投放的基础上,加大对个人消费和小额贷款的信贷投放力度。平安银行三季报表示,积极应对宏观环境风险,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并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阅读全文>>

受到疫情汛情、限产限电等因素影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跌破“5%”,仅录得4.9%的增长。从具体数据来看,供需两端均呈现明显走弱态势。

分析师认为,疫情缓解叠加中秋节效应,消费是9月经济数据中的“一抹亮色”,但后续增长空间难以高估。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地产投资增速滑落至年内最低,成为拖累投资的关键因素,由于“房住不炒”政策方针难以改变,地产投资或维持低迷。专项债放量并未实现基建的回升,之后的增长幅度也将有限。工业在限产限电压力下继续回落,后续增速也将受到出口和地产下滑的制约。

展望后期的经济增长,分析师预计,伴随着基数的抬升以及出口、地产双双走弱,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下行压力,这无疑需要政策层面更大的支持稳增长。

消费出现“小阳春”

在新冠疫情改善的背景下,9月消费同比增速明显改善。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4%,较8月回升1.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3.8%,高于8月2.3个百分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消费是9月一系列经济数据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带动的。一方面是疫情和汛情在9月的冲击稍有减弱,推动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较上月明显提高;二是中秋节和促消费政策加码,这带来了除汽车外的其他基本生活品、升级类消费品的改善较多;三是受益于农民工收入改善和扶持政策加码,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回升速度加快。

伍超明预计,随着消费环境边际改善,加上促消费政策加码,四季度社零将继续修复,但居民收入恢复速度放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加大,消费整体回升幅度或有限。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表示,消费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主要是由于8月多地疫情再次反弹,对消费造成较大影响,9月疫情影响限制逐渐减退,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有所好转。目前消费的增长力度仍偏缓,例如汽车类消费回落幅度较大。国庆期间国内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收入仍显著低于疫情前同期水平,未来消费回升幅度面临挑战。

房地产投资加速下滑

随着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继续显现,房地产投资也在持续走弱。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比8月大幅回落2.1个百分点,且为年内最低;两年平均增速为7.2%,低于8月0.5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表示,前9个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今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水平,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从过热转向过冷,这种较快下滑的风险必须加以关注,包括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指标都已经开始转负,说明房企开发投资方面存在很大压力,四季度需要积极改善房地产投资营商环境。

伍超明认为,判断房地产投资主要“向钱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三道红线”政策下,房企融资难度比较大,销售转冷又拖累了回款的力度,这又会拖累之后的拿地和继续投资。

“在国内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政策定力不动摇,融资环境不会大幅宽松。预计短期房地产投资增速趋降,但风险有望有序化解,房地产市场大概率保持平稳发展。”伍超明表示。

基建投资低迷未变

1-9月,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同比增长1.5%,比前8个月回落1.4个百分点;从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两年平均增速看,1-9月基建投资增长0.4%,较前8个月回升0.2个百分点。

伍超明表示,现在基建投资的幅度较慢主要是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滞后以及成本上行的影响。展望年内,在疫情汛情影响收敛、专项债加快发行、重大项目启动提速的共同支撑下,基建投资将对经济形成温和托底,但城投融资和土地财政收入均面临强监管约束,加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高企和跨周期调节抑制地方投资意愿,基建大幅发力概率偏低。

国盛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也表示,从两年平均来看,增速仍在0附近的水平,也就是说政府债券发行放量并未驱动基建投资增速有较明显的改善。

他进一步分析称,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务管控继续存在,地方政府依然缺乏投资项目。另外,资金传导需要时间。接下来进入冬季,北方将难以施工,后续政府债券发行放量对基建投资拉动作用也将有限。

限电对工业影响明显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1%,低于8月2.2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5%,较8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伍超明认为,三大原因导致9月工业生产出现明显下滑。一是房地产投资、消费等内需疲弱,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大拖累,二是“能耗双控”等供给约束整体仍偏强;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对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利润的挤压日趋严峻,导致企业生产、投资意愿下降,也给工业生产带来较大负面冲击。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也表示,三季度以来,随着“能耗双控”政策执行纷纷落地落实,限电限产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轮番接到限产通知,涉及石化、煤化工、焦化、钢铁、建材等,对工业生产带来明显影响。

对于下阶段工业的表现,刘学智认为,四季度天气转冷生活耗能上升,预计工业领域限电限产仍将持续,仍将对工业产值带来影响。

伍超明表示,现在原材料价格还在高位运行,这将持续对处于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的利润形成挤压,导致其投资意愿较低,这会对工业生产形成负面冲击,此外,四季度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很可能继续走弱,从而对工业生产的支撑力度减弱。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