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

最高提价15%、不少于20亿元定增,过去十多年里,外界从未见识到恒顺醋业如此果断决绝,像是开始一场大战。

此前数年,调味品头部玩家们已在家门口摆起了擂台。对于食醋龙头恒顺醋业来说,置身这场血雨腥风中,扩能竞速怎么都躲不过。

迟来的定增

在宣布对产品提价后不久,马上开启一场声势浩大的20亿元定增,低调已久的恒顺醋业,突然成了行业里的狠角色。

公司上一次定增还是在2014年,当时募资6.75亿元。这次定增规模是往日的3倍,且募资用途也丰富起来,除对食醋产能的扩张,还首次在复合调味品产能上布局。

不过,公司重心仍在食醋领域,在去年披露的33万吨食醋年产能基础上,将会扩产续建恒顺香醋工程项目(二期)、年产3万吨酿造食醋扩产项目,以及徐州恒顺年产4.5万吨原酿酱油醋智能化产线项目,届时食醋年产能逼近40万吨。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这次定增有着不小的特殊性,几乎是公司顶着巨大业绩压力硬上。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分别实现13.59亿元、1.35亿元及1.12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37%、41.73%及45.33%。其中,第三季度,其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34.23%和91.15%。

前三季度业绩大降,主要有原材料涨价、疫情及社区团购的影响,也有来自公司各类费用大涨因素,导致其净利润进一步被压缩。

从具体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39.22%,同比下降2.15个百分点。同期,公司费用支出并未减少,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研发分别为2.2亿元、0.89亿元和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7.23%和36.36%。

为应对成本上涨,11月3日,公司公告对旗下部分产品进行了提价,提价幅度在5%-15%区间,未尝不是一个缓解业绩压力的手段。

回溯公司2014年、2016年两次提价效果,历次提价对公司收入、净利润等仅有短期刺激效应。至于提价引发的风险,恒顺醋业已预料到了:“部分产品调价可能对产品市场占有率有一定影响,加上成本上涨因素,产品调价不一定会使企业利润实现增长。”

在提价预期下,公司迎来好久不见的涨停。截至15日收盘,其总市值165.49亿元。

平安证券认为,恒顺醋业的提价效应大约会在1年左右体现。

这可能对公司今年的业绩帮助不大。据2020年报,公司披露2021年经营目标是,主营调味品业务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13%,分别为21.91亿元和3.22亿元。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完成全年目标的62.03%,扣非净利润完成全年盈利计划的35.06%。

踏空13年

恒顺醋业2001年上市,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A股食醋上市企业,还有百年老字号“背书”,上市以来经营状况却乏善可陈。尤其是上市后13年里,在多元化迷途中左突右进,度过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上市当年,公司为完善供应链,收购恒顺沐阳调味品、镇江恒华彩印包装等6家公司股权,从业务上来说,这些企业从事的业务,基本和公司主营业务相辅。

上市后第二年,公司在多元化领域画风突变,不断突破食醋主业,在与主业毫不相关的汽车贸易、房地产、光电,甚至消防器材等热门行业上狂奔,当年旗下参股、控股企业规模增至19家。其后,公司陆续将建筑安装、酿酒等业务揽入怀中。

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公司房地产业务遭遇重创,其房地产项目实现营业利润1654.45万元,同比下降71.87%,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922.69万元。公司不得不在巨大业绩压力之下,作出3年退出房地产,聚焦主业的决定。

郑重承诺之后,这家酿醋为生的企业继续在咖啡餐饮、小额贷款等领域投资。2011年,公司参股、控股企业数量升至47家,达到高峰。

公司实施多元化过程中,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波动不断,归母净利润在2014年前少有超过5000万元,甚至201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271万元。

直到2014年底,前董事长尹名年提前离任,公司才着手对经营作出调整,出售镇江百盛商场剩余50%股权后,逐渐回归正轨。2015年,公司营收实现13.05亿元,归母净利润2.40亿元,公司开始恢复元气。

那时,食醋行业市场环境已不复当年。昔日镇江香醋、山西陈醋以及四川保宁醋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已完全被打破。

头部调味品玩家开始介入食醋领域,海天味业在2014年开始进军食醋行业,2017年收购了镇江丹和醋业;李锦记也在2018年介入食醋领域;2019年,千禾味业在镇江收购了江苏恒康酱醋。另外,山西紫林醋业至今已第4次冲击IPO,水塔醋业接受上市辅导已久。

恒顺一转身,市场格局真的变了。

头部竞速

2020年,杭祝鸿接任董事长之后,给恒顺醋业画出一个宏伟蓝图,即在2021年实现全国地市级市场全覆盖,县级市场做到70%覆盖,销售过亿省份达到8个。可以联想到的是,这次20亿定增正是支撑公司实施全国化扩张战略,在产能上补足短板。

在民生证券看来,去年7月换掉销售总监、对基层销售人员提薪,以及营销层面多维度变革,公司收获改革红利释放期并不太远。

国内调味品市场经历过酱油领域的争夺后,头部玩家向细分领域渗透,火药味已经很浓厚了。

虽然食醋的使用频率、刚需性远不及酱油,随着减盐风潮的流行,酱油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盐的使用,且食醋的健康功能被挖掘,消费者对食醋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头部企业开始对这一细分领域重点倾斜资金或资源,就连食用油巨头金龙鱼、鲁花,也在食醋领域跃跃欲试。

另外,集中度不高的行业背景,也是调味品企业纷纷入局的一个原因。

截至目前,全国食醋生产企业超过6000家,品牌企业仅30%,其他作坊式小企业占据了70%,而且行业前五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到15%,谁不想起身多分点蛋糕?

据调味品协会数据,2010年-2019年,食醋行业销售额复合增速10%;2015年-2020年酱油行业销售额复合增速8.5%。

另一方面,食醋企业正在觉醒,通过降价、加大营销费用支出实施全国化扩张,不过在争夺市场过程中,反而削弱了自身盈利能力。

今年第三季度,恒顺醋业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广告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大增,其扣非净利润实现-236.1万元,同比下降103.23%。

2021年上半年,恒顺醋业销售费用占比13.82%,远高于海天味业的5.47%。从销售费用占比来看,头部玩家在营销费用支付上更为轻松。

随着海天味业不断加码,2019年、2020年,其食醋产量已跻身全国前三,超过水塔醋业,对恒顺醋业的威胁和挑战越来越大。

阅读全文>>

  “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近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 

  接下来的货币信贷形势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今年7月多项金融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引发了市场担忧。人们十分关注未来货币信贷走势如何、将围绕哪些重点发力、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信贷稳定增长存压力 


  “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这是此次座谈会上的新提法。在短期金融数据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这对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枚“定心丸”。 

  7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等数据均不及市场预期。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7月末,M2增速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此外,7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出现少增,新增规模比去年同期少增1031亿元,为年内首次同比少增,结束了此前连续16个月的同比多增态势。 

  虽然拉长时间来看,当前我国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继续保持在合理水平,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但短期数据的波动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担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从7月份金融数据来看,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迹象开始显现,信贷稳定增长存在较大压力。 

  “今年以来,信贷平稳增长、结构优化。”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表示,二季度以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一直处于12%附近;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1%和41.6%。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出现了一些波动,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有待增强。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央行在座谈会上特别提出“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要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董希淼认为,此举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 


  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央行在座谈会上强调,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提出,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接下来,金融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不大。 

  董希淼认为,从总量来看,下半年,市场流动性将比上半年更加合理充裕。下半年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量较大,因此,仍有可能通过降准等方式进行置换,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能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也能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降。 

  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将“大水漫灌”。“相关政策调整仍将是结构性的。”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仍将坚持稳健的基调,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不会大幅收紧,也不会滑向“大水漫灌”。央行将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的支持。对房地产市场,仍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继续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要求。 

  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同时,也要强化政策之间的配合。张旭认为,信贷需求出现短期下滑,也与财政政策“后置”有关。今年前7个月,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下降7.9%,基建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快速降至4.6%,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形成了拖累。因此,更需要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确保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接下来,促进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仍是货币政策的重点。 

  “有观点认为,降准降息才能让贷款利率下行,这显然是错误的。”张旭认为,货币政策并非只有降准降息,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政策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去年6月至今年6月并没有降准降息,但是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5.26%下降至了5.2%。 

  未来一段时间,强化货币政策传导仍是关键,金融监管部门将督促银行把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今年上半年,压降银行负债成本的举措给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提供了空间,如持续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7月降准落地并释放出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等。此外,针对银行资产端的政策,如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运用情况纳入考核等,也增加了银行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压力。张旭预计,下一步,金融监管部门将积极采取措施缓解流动性、利率、资本等方面的约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LPR改革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张旭表示,前期的LPR改革打破了银行在贷款市场的协同定价。在LPR改革前,一些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在LPR改革后,银行需要以LPR作为定价的参考,银行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协同定价。这样一来,企业的议价能力相应提高,其结果是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得以降低。接下来,LPR改革潜力将持续释放,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促进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