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

近日,手机品牌酷派官方宣布回归市场,并带来了三款新机:COOL 30、锋尚40和大观40S。其中,大观40S已经上架酷派官网。 

相信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者来说,酷派无疑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品牌。但对于90后来说,酷派也曾经是一代人的回忆。从十几年前的辉煌,到后来“卖身”乐视逐渐没落,再到往后的销声匿迹,酷派的“人生历程”可谓十分的丰富。 

2020年正式回归后,酷派还是哪个酷派,但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昔日的“中华酷联”变成了如今的“华米OV”,手机市场也过了红利期,进入存量市场后增速不断下滑,逼仄的生存空间让酷派“重返国内手机第一梯队”的梦想显得如此苍白。 

能够看到的是,即便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但近两年酷派的销量仍是一塌糊涂,甚至谈不上“市场占比”。此外,市场表现的低迷也不断引发着其资金状况的恶化,压力十足。 

酷派所要面临的未来,显然不是很乐观。跳出手机圈,拥抱新的发展路线,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苟延残喘,如今只是活着

近年来,各大手机厂商的新机发布越来越频繁,让消费者看花了眼。 

原因在于,在手机行业短期内没有重大革新的前提下,硬件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局面下,个性化成了各个厂商刺激消费的重点,国产手机厂商频繁发布新机,就是为了在不同价位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而自回归之后,三年来酷派仅发布了数款产品。在本次新机型发布之前,其主力机型为COOL 20系列的三款机型(Cool 20、Cool 20 Pro以及Cool 20s),三款产品中,只有COOL 20s为酷派在2022年6月发布的新品,售价为999元,而Cool 20则是2021年5月发布的。 

换言之,2021年到2022年整整一年,酷派仅推出了一款新机。如今一年又过去了,酷派一次性发布了三款新机型,看似“很多”,但与一年动辄发布十几款新品的厂商相比,这样更新产品的速度似乎还存留在上一个手机时代。 

如此“慢吞吞”的新机发布,与这个高频新品发布的市场格格不入。当然,也会有人认为“少而精”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市场策略。但问题在于,酷派只展现出了“少”,产品并不“精”。 

以本次发布的酷派大观40S来说,搭载联发科的7nm工艺的天玑700芯片,8+256G版本售价为2099元,然而这样的价格足以拿下真我GT Neo5和Redmi Note12 Turbo这两款搭载二代骁龙7+芯片的新机。这两款手机各方面的配置,都远高于酷派大观40S。 

来源:酷派coolpad官方微博

数据显示,2021年,酷派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63万台,2022年上半年则为19.56万台。同期,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6亿部,据此粗略计算,酷派的市场份额仅为千分之一。 

虽然谈不上什么“市场份额”,但几十万的销量下,让人好奇的是,到底是谁在买酷派?通过几家电商平台酷派旗舰店的商品评价不难发现,近两年大多购买酷派手机的消费者,更多的原因是冲着当年的“情怀”,买来当做备用机使用。此外,也有不少消费者评价道:“因为价格低,买来给老人使用。” 

市场销量的不景气,让酷派的亏损再次加剧。3月30日晚间,酷派集团交上了2022年成绩单。其2022年实现营收2.08亿港元,相比2021年的6.65亿港元大幅缩水了68.79%;亏损扩大至6.25亿港元,同比增加9.27%。 

酷派解释道,原因在于疫情使得国内市场低迷,以及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2022年6月推出的新品销售未达预期,因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销售激励政策。此举导致在2021年还有3630万港元毛利的酷派,到去年毛利转为亏损1.44亿港元。 

事实上,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中,酷派便强调正进行更大力度的促销活动。但从公布的去年全年成绩来看,促销并未带来显著成效。 

如今的酷派,与昔日的那个头部手机厂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起大落,从辉煌到沉寂

酷派的“历史”要追溯到1993年郭德英创立宇龙通信公司,也就是酷派的前身。彼时酷派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BP机、信号基站等寻呼领域。直到2000年,我国的国产手机市场终于打破了外国手机品牌的封锁,酷派也借机转型为手机品牌。 

进入手机领域的酷派,选择了中高端路线,“对标”的是当时行业内的佼佼者黑莓手机。经过两三年在手机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后,2003年,酷派推出了中国第一台CDMA彩屏手机,并凭着更“双卡双待”技术迅速占领市场。 

此后,在手机从2G走向3G的时代趋势下,2009年酷派手机全面进军3G终端市场,投入智能手机阵营。获得中国移动TD终端专项研发基金,推出G3系列产品的同时,酷派也赶上了2011年千元智能手机的爆发期。 

2012年,移动、联通、电信为了更快占领市场,开始加深与“中华酷联”的合作,在多个场合搞起了充话费免费领取智能手机的活动。当年,酷派手机销售额突破300亿,海外突破80亿,而其当年出货的智能手机中,有95%属于运营商定制机。 

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2年,酷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10%,超越苹果,仅次于三星、联想,位居第三。酷派市场表现的起飞,也直接带动了酷派业绩大涨。2012年,酷派营收143.6亿港元,同比增长95.6%;净利润约3.3亿港元,同比增长20%,但这还不是酷派的巅峰时刻。 

2014年,酷派手机的销量一度超越国内的华为、中兴,以及国外的三星、苹果,成为了手机市场的第一,成功跻身了全球六大手机制造商行列。 

来源:赛诺数据 

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风头过盛的酷派自2014年步入了下坡路, 这既与其自身营运模式有关,也与大环境的突变有着莫大的联系。

2014年7月,国资委要求三大运营商在三年时间内,削减营销成本400亿。随着运营商补贴的减少,消费者的视线不可避免转移到电商渠道、零售门店。成也充话费,败也充话费,随着运营商的补贴逐渐取消,采购极大减少,酷派线上及线下的营销渠道短板逐一暴露。 

与此同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传统行业,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开始兴起,凭借着极高的性价比,小米在线上渠道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让一众智能手机厂商开始深耕线上渠道。 

在行业激烈的变革期,酷派手机却未从运营商渠道的“温床”中走出来,2015年上半年,酷派营收同比下降41%至87亿元。2015年全年营收由上年的250亿下降至146亿,几近腰斩。 

酷派真的没有想过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拥抱变化的酷派,选错了“合作伙伴”。 

郭德英曾表示:“酷派必须要改变自己、改变商业模式、改变基因、快速地改变组织去适应变化,尤其是要把过去的以技术为导向转向为以消费为导向。”首当其中的改变,就是引入外部的资本力量。 

2015年6月,乐视出资约28亿元购买了酷派18%的股份,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2016年6月17日,乐视以10.47亿港元的代价增持酷派股份至28.9%,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年,贾跃亭任酷派董事会主席。 

酷派本以为“卖身”乐视这首大船之后,从此可一帆风顺。但谁又能想到,伴随着乐视危机的爆发,酷派一落千丈。 

财报显示,2016年-2018年,酷派营收连年下滑,并且分别亏损43.8亿港元、26.74亿港元及4.09亿港。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3月后,酷派手机还经历了长达27个月的停牌,等到2019年7月才复牌。 

从默默无闻到无比辉煌,再从鼎盛狂欢走向没落沉寂。酷派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但它的精彩的发展故事,仍旧令人感慨。 

茫茫前路,不知路在何方

酷派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乐视的“暴雷”而结束。 

2019年1月17日,陈家俊被委任为执行董事、公司行政总裁及公司提名委员会成员。作为酷派的新一代掌门人,陈家俊还有另一层身份,即地产大鳄京基集团创始人陈华的“二公子”。 

来源:硬核联盟—陈家俊演讲 

陈家俊为何要接盘酷派?市场众说纷纭,有地块和产业园项目之说,也有拿下消费电子行业的“入场券”,京基集团要转型之说,但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陈家俊入主“酷派”后做了些什么。 

2020年第四季度,酷派宣布回归中国手机市场。随后在2021年,酷派的新董事长陈家俊立下豪言壮语,表示要用3年时间让酷派重回手机市场的第一梯队。 

此外,陈家俊还挖来4位前小米高管,重建酷派核心运营管理团队。其中最受关注的包括前小米集团渠道创新部总经理秦涛,以及曾担任小米集团手机产品总监,并负责红米手机产品线规划、硬件产品体系战略规划的李宇靖。 

这一举动引发了业内关注,也无疑向外界传达了酷派回归之后的“决心”。只是,酷派还是那个酷派,江湖却早已不再是那个江湖。 

市场格局方面,中华酷联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华米OV”四分天下,格局非常稳定。无论是销量还是用户数量上,又或者品牌力、产品力、资金力等各个方面,对于二梯队以下的手机厂商来说,都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在大厂们的围追堵截下,小厂们的生存环境是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用户群体数量减少,收入减少,资金也随之减少,没有办法用上最新最好的元器件。 能够看到的是,在过去几年里,360、金立、锤子等一众手机小厂纷纷“退圈”。 

手机市场其他品牌到现在为止已经定型,留给其他国产品牌的空间已经不大。 酷派的回归看起来有些“头铁”,而市场表现总会让酷派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认识。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品牌是vivo、荣耀、OPPO、苹果和小米。酷派目前存在于统计数据的“其他”选项中。 

来源:IDC 

事实上,在市场格局稳定之外,手机市场的“萎缩”,也让酷派的回归显的有些不太乐观。 

调研机构IDC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下降13.2%,创十年来新低。全年来看,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2.86亿部,低于2021年的3.29亿部。这也是近十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年销量,首次跌破3亿大关。市场趋势的利空,让“华米OV”的策略从“进攻”转变为了“防守”,不断的降本或垂直整合,并向新领域拓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酷派想要实现复兴就必须要不走寻常路,要么做出极为惊艳的产品,要么机智的性价比,常规的市场打法必然是无效的。但这对于缺资金力、缺技术力、缺品牌力的酷派来说,显然是一道几近无解的难题。 

酷派该走向何方?魅族的路径或许是个很好的答案。被吉利收购之后,在手机车机互联的大趋势下,魅族基于手机领域的技术沉淀,跨界探索“车机”,市场声量和企业运营都有明显好转。 

谁会是酷派的伯乐?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千里马首先要具备千里马的实力,在被识别之前,酷派更应该练好内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在国内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华酷联”是当时的四大主流国产手机厂商,当时的酷派手机红极一时,2012年第三季度时,酷派的手机出货量仅次于三星和联想,位列国内市场第三。不过之后的市场风云突变,酷派等品牌的市场份额滑落,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12月1日,阔别国内手机市场已久的酷派召开新品发布会,发布新机型酷派COOL 20 Pro,并正式宣布回归中国手机市场。酷派CEO陈家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硬件迭代速度放缓、行业供应链波动风险和存量萎缩的背景下,当前的国内手机行业仍存在着巨大机会。

酷派在国内市场的起起伏伏,侧面反映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历史变革,从潮起(中华酷联)、转折(运营商渠道陨落,线上渠道崛起)、起伏(乐视、奇酷和锤子等品牌出现),再到新格局的出现,华为、苹果、OPPO、vivo和小米成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机品牌,但华为芯片代工问题的出现又让市场迎来变动。

当前,米OV三家都在发力中高端手机市场,现在可能也是酷派回归国内手机市场的最佳时机,在未来的市场存量竞争中,市场需求的进一步细分需要手机厂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那么结合市场、产品、渠道和品牌影响力等因素,酷派在国内手机市场里还有机会吗?


聚焦中低价位手机赛道

在酷派的国内官网上,目前仅有两款手机产品,分别是酷派COOL 20和COOL 20 Pro,从价格来看,前者售价699-1099元,后者产品定位更高一些,售价1599-2099元,除了Pro型号的高配版价格上探到2K区间,其它型号都在百元至千元价位。

酷派手机现阶段主要发力点在中低价位手机市场,在这一价格区间内,酷派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红米数字系列和Note系列、OPPO的A和K系列、vivo的Y系列,再加上realme、iQOO和荣耀的部分机型,酷派要面对的竞争对手较多。现在中低价位手机市场的竞争虽然没以往那么激烈,但想要找到市场突破口也并非易事,每一个细分价位段基本都有数款主流品牌的产品。

细看本次酷派发布的新品COOL 20 Pro,在基础配置方面,酷派COOL 20 Pro搭载天玑900处理器,使用LCD材质FHD+120Hz高刷屏,辅以4500mAh电池+33W快充。这样的配置只能说是“主流”,手机基础配置并没有很突出,在1.5K-2K价位段已经能买到不少配置更强的产品,如使用天玑1100芯片的红米Note 10 Pro和realme Q3 Pro,此外它们在手机系统维护和产品售后等方面都比酷派有优势。

至于产品差异化卖点,酷派在COOL 20 Pro上另辟蹊径的使用对称式立体声双扬声器,这或许是酷派在配置和成本间做的取舍,既然基础配置不如竞品,那不如另外找卖点。近年来短视频兴起,许多用户的停留在短视频App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极光大数据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今年第三季度中,移动网民使用最多的应用类别是短视频,时长占比为31.6%,其次是即时通讯和在线视频,其中短视频+在线视频占比接近四成,即许多网民每天都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视频类应用上。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思考要更好的外放还是性能更强的处理器,如果一台手机要用两三年,那么系统和手机性能无疑更为重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阔别国内手机市场多年的酷派,品牌影响力并不能给产品带来多少加成,当年经历过中华酷联时期的用户估计已走向社会,选手机的预算不会只限于中低端价位,而新生的Z时代年轻用户对酷派并没有太多“情怀”可言,面对同价位的酷派和其它主流品牌配置更高的手机,他们可能更多的会选择后者。

不只是酷派,一些阔别国内手机市场后又重新回归的品牌,如乐视和联想乐檬等,都会面临品牌力和品牌形象构建的问题,既要吸引老用户,又要想方法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像是“乐视手机宣布回归”的微博话题阅读量仅三百多万,只是在数码区引起了一定关注。诚然,华为空出的手机份额中包括不少中低价位的市场空间,但这块市场蛋糕其他家也在盯着,红米、realme和iQOO的频频发力,增添了酷派等品牌回归国内市场的难度。

其次,渠道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酷派的后续发展,想要重回主流市场,要解决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问题,特别是在线下,要让经销商知道销售酷派手机有足够的利可图。


线下渠道或成关键

各大智能手机厂商间的竞争,不仅是品牌、产品、技术和营销的竞争,还是销售渠道的竞争。OPPO和vivo的发展历程,以及荣耀的再次崛起都反映了渠道建设在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使在电商渗透率不断上升的今天,在布局线上的同时需要稳步推进线下渠道建设,将产品推向极具发展潜力的下沉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智能手机线上销售渠道占比为35%,仍有大部分手机依靠线下渠道销售。荣耀在今年年初时的市场份额还属于“other”行列,到今年第三季度时市场份额跃升至国内第三,出货量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8%,Canalys分析师Toby Zhu在说到荣耀市场份额的提升时,就有提到荣耀50系列和大量渠道恢复铺货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荣耀找准了荣耀50系列的产品定位,以设计和手感主攻线下渠道销售,另一方面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本就依赖线下渠道销售,荣耀各类体验店和线下专柜的数量超过3万家,比部分国产手机品牌的线下店铺还要多不少。其实,酷派自己也知道线下渠道的重要性,但现在的酷派已不是财大气粗的手机大厂,需要探索出一些新的渠道玩法,尝试走一些新的路。

酷派现在的打法是构建“酷派数字化渠道模式”,酷派线下服务站的站长除了能通过销售手机硬件赚取利润,还能获得“基于区域活跃用户的互联网收益和政策激励”。在这套体系下,经销商和酷派形成利益捆绑关系,手机卖得多,本区域的酷派手机活跃用户才能更多,提升酷派手机销量的同时,让经销商获得更多的收益。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重回国内市场的酷派需要重新培育线下经销商对酷派产品的信心,考虑到长期利益,经销商或多或少都会担心酷派未来的发展,担心其未来是否又再次退出国内市场。其次,其它大厂也都在巩固线下渠道发展,留给酷派发展线下渠道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荣耀的各类线下门店还在快速增长,而小米的小米之家门店已破万,未来还将提升县域市场的门店覆盖率。

目前,笔者在酷派官网搜索附近的酷派授权服务站时发现,在广州的11个城区里,仅在番禺区有一家服务站,想去店里看看产品都难。而在天猫上,酷派旗舰店页面显示COOL 20的月销量只要800+,无论是天猫的线上产品销量还是线下门店建设,酷派手机当前的市场状况并不乐观。


光有情怀还不够

对于关注数码的用户来说,12月1日是精彩的一天,高通发布了下一代骁龙旗舰芯片,荣耀带来了更时尚的荣耀60系列,小米和联想为了争骁龙芯片首发上演了一场隔空互怼戏码。但在这一天里,又有多少用户关注到酷派的COOL 20 Pro发布会呢?

除了酷派,前段时间乐视发布新手机乐视S1,可能是乐视拥有贾老板流量加成的缘故,乐视新机还有一定市场关注度。相同的是,酷派和乐视推出的新机都属于中低价位的产品,也许对于他们来说,精耕于中低价位赛道的市场压力更小,还能让那些对品牌还有情怀的用户以更低的成本购买。

一个手机品牌的“情怀”既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砒霜,情怀为品牌带来的价值只是一时,酷派在走向大众市场的过程中还需更加破圈,改变部分用户对酷派老气、过时的品牌观念。酷派回归之路注定不会好走,但正如文初所提到的,现在可能也是酷派回归国内市场的最佳时机,错过了,以后或许就再也不会有了。

国内手机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今年“其它”的市场份额只剩下14%,而去年是32%。相对于高端产品,小米等品牌反而更熟悉中低端手机的市场打法,酷派COOL 20 Pro仅靠某几项差异化卖点难以在短期内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当主流国产手机品牌回过头来反击之时(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在意),酷派和乐视等品牌手里能打的牌并不多。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