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

2021年凛冬,持续引发讨论的话题不是火锅,而是羽绒服。

12月以来,加拿大鹅拒绝退款刚刚成为众矢之的,央视报道羽绒服持续涨价又冲上热搜。对此有网友纷纷表示“我只买200块钱的羽绒服”、“羽绒服涨价还不是因为有钱人在买单”……

究竟,谁才是羽绒服涨价的“幕后推手”?


羽绒服正在变得越来越贵

羽绒服的价格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具体是个什么概念?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曾表示,2015年,羽绒服的平均售价仅为432元,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656元,平均一年涨幅超10%,比大部分人的工资上涨得更快。

拿国民品牌波司登举例,其羽绒服2018年就开始悄悄涨价,高端产品的涨幅甚至达到了30%以上。去年财报也显示,波司登羽绒服线上销售收入中, 1800元以上产品的营收占比31.8%,同比上涨了4.3%。波司登CFO朱高峰曾在今年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波司登目前的主要价格段集中在1500元至1800元。”

不止波司登这种大品牌涨价,有媒体报道,2021年,中国一些低端羽绒服品牌的价格也上涨了30%左右,甚至某些二三线羽绒服的价格都达到了八九百元。以雪中飞为例,其最新推出的中国航天文化联名系列羽绒服的均价就达到了1000元左右。


羽绒服涨价:谁给的勇气?

羽绒服价格的上涨,背后有多重推动因素。

央视财经透露,2021年,一件羽绒服的综合成本同比提高了近50%。国泰君安的数据显示,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5%,包括羽绒(45%)、面料(25%)和配饰(5%);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2%;其他运营成本约占13%;所以羽绒价格是影响羽绒服成本最关键的因素。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大国标90白鸭绒的价格——从去年的27万元/吨上涨到了39万元/吨,同比增长44%。

央视采访的某羽绒服品牌副经理黄巍也表示:“2021年一件羽绒服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了近50%,是近十几年来的最高”。鸭毛价格高了,羽绒服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但成本的提升,并非唯一促成羽绒服涨价的因素。更多的答案藏在行业里,羽绒服厂商正在不断向“高端化”进军。

中商产业研究院表示,预计到2022年,中国羽绒服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0亿元。中信证券也表示,未来中国羽绒服市场至少还有20%以上的增量市场,因为对比欧美国家30%-70%的羽绒服普及率,中国市场的普及率仅为10%。这也意味着,中国羽绒服市场尚处于红利期,行业格局存在极大的变数。

拿最近正处于旋涡中的加拿大鹅为例,由于此前中国高端羽绒服市场存在缺口,其入华后,就迅速攻占高端市场。财报显示,2022年Q2,加拿大鹅在中国市场的直销收入同比增长了85.9%。对此,加拿大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ni Reiss表示:“2022财年Q2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电商渠道和大中华区的业绩增长。”《全球羽绒服2020品牌研究报告》也表示,加拿大鹅等品牌在高端市场的成功,启发了众多羽绒服品牌,让越来越多的羽绒服品牌意识到——原来卖高端产品,可以赚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与高端羽绒服推陈出新相合拍的是,部分消费者也确实可以负担得起高端羽绒服。

咨询公司观研天下表示,随着追求生活品质的25-35岁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这部分消费者已逐渐成为中高端羽绒服的主要受众。

还是拿波司登为例子,财报显示,2019年,其线上渠道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比为16.3%,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就增至43%。

这也让羽绒服厂商们可以找到涨价的藉口:“年轻人是吧?为了差异化,我猜你们一定需要防水、透气这些高端功能。”

以定位年轻群体的品牌始祖鸟为例,其售价12000元的GORE-TEX羽绒服采用3L GORE-REX面料,不仅防风、防水,还兼顾轻薄、透气。无独有偶,浙商证券此前曾预测,波司登转为白领打造的修身产品风衣羽绒服,或将成为2021年波司登销量的催化剂。


羽绒服“战争”,不只是高端

厂商们为了追求利益,纷纷参加羽绒服的高端化竞争。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树立高端定位,厂商往往需要巨额的营销投入。还是以波司登为例,其营收增长,就奠定在销售费用大涨的基础上。财报显示,2017年,波司登的销售成本仅为36.53亿元,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55.92亿元,增长了53.08%。这也意味着,购买波司登产品的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要为“广告”买单。

某些高端羽绒服产品确实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但是滥竽充数的产品其实也不在少数。比如,2021年9月,加拿大鹅就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45万元。具体的原因是因为加拿大鹅不光虚假宣传,还使用鸭绒顶替鹅绒——所以,加拿大鹅,应该叫加拿大“鸭”。

2021年初,安徽省工商局发布的羽绒服质量监测报告中,波司登旗下的冰洁品牌产品,同样也被检测质量不合格。

当前,随着竞争的急剧、信息差的减少,广大消费者已经不再被厂商牵着鼻子走。“有意思报告”发布的“羽绒服价格”调研数据显示,年轻消费者中,选择购买千元以下羽绒服的占比超六成,而愿意选择购买2000-3000元价位羽绒服的人群占比仅为4.7%。

与此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低端羽绒服品牌靠质量和口碑来俘获更多的消费者。比如,均价300元左右的鸭鸭羽绒服在2021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203%,全渠道总销售额更是突破10亿。无独有偶,太平鸟定位中端的PEACEBIRD品牌在2021年双十一期间也拿到了7.72亿元的销售额。

有行业观点认为,高端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满足了小部分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期待,但是厂商如果盲目追求高端化,而不顾大部分消费者的需要,那么最终面临的还是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阅读全文>>

在处处都彰显着个性化的新消费时代,啤酒文化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名片,比如一提到青岛,我们就会自然联想到青岛啤酒,最近几年,精酿啤酒正悄然以酒馆文化的方式,在各个城市的各种社交场合流行起来,无论是亲朋聚会,还是独自小酌,精酿啤酒总能以其口感悠醇、麦香浓郁的特点,给人带来怡然自乐的味道。


01与大众化的工业啤酒相比,精酿啤酒更显个性魅力与文化张力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去年国内的啤酒销量就占了全球总销量的22.7%,销量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出了近一倍,目前的啤酒行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兼并与整合之后,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红海阶段与存量时代,形成了五大龙头啤酒企业,彼此之间势均力敌。

虽然市场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但国内的啤酒销量却在不断地下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啤酒的销量与产量在2013年达到了历史巅峰,分别为5000多万吨、4900多万吨,之后就开启了一路走低模式,去年已下降到4200多万吨、3400多万吨,很显然,随着各方面成本的不断上升,工业啤酒时代的粗放式扩张与低价格竞争策略已经难以为继,啤酒企业也不得不开始缩减产能,如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华润啤酒下辖的工厂数量已经从98家减少到了68家,百威亚太、嘉士伯等企业也是同样如此。

与工业啤酒(Industrial beer)低迷徘徊的市场需求相对应的,是进口与国产精酿啤酒(Craft Beer)的销量在节节攀升,近几年高端啤酒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整体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5%,一增一减之间,让人们看到了时下逐渐流行起来的精酿啤酒的潜在优势与发展前景,对于精酿啤酒的酿造,这里首先要纠正一点常见的认识误区,精酿啤酒也并不一定都是手工酿造的,它同样可以通过自动化的生产线来批量生产,

如果单纯从口感而言,精酿啤酒是在传统啤酒的麦芽、酵母、水、啤酒花4种原材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另外一些创新的、不降低啤酒原有风味的原料酿造而成,所以它的香味更浓郁,味道也更加醇厚,每一种精酿啤酒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与口感,如加入了更多的啤酒花而制成的加州啤酒,添加了各种糖类而制成的修道院啤酒,使用了进口的澳洲优质麦芽、德国啤酒花、欧洲无杂质酵母,用200多年历史的IPA工艺酿造的德克莱精酿等,都是以其拥有的独特魅力与芬芳口感而闻名于世,与之相比,工业啤酒的味道则要清淡不少,这是因为除了麦芽等传统原料以外,工业啤酒里还添加了大米、淀粉、玉米等替代成分。

如果就两种啤酒的酿造风格而言,其实精酿啤酒才更契合传统的啤酒酿造工艺,早在500多年前,德国的《啤酒纯酿法令》就规定,啤酒只能用大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这四种原料来酿造,与工业啤酒不同,精酿啤酒的口感是浓郁厚重之中,还带有不同程度的苦涩味道,这正是传统啤酒的感觉,当然和白酒、红酒一样,精酿啤酒更适合慢慢地品味,酒量一般的人若举杯畅饮的话,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醉倒了。

与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啤酒不同,精酿啤酒的酿造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严谨,也更加注重品质、风味和口感,在酿造时也不会过多地考虑原料与时间的成本,工业啤酒多为7天左右的发酵时间,精酿啤酒的发酵时间一般可长达1-2个月,这样长的时间可以使啤酒发酵得更加充分,麦芽汁浓度也更高,风味自然也就更加浓郁。

正因为如此,精酿啤酒的产量普遍不高,一方面是严格的用料和细致的工艺,另一方面是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时间成本,因此目前市面上精酿啤酒的价格要比工业啤酒贵不少,价格一般都在一瓶几十元左右,这个价位可能超出了不少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但从这几年的市场销量来看,精酿啤酒以其浓郁的酒香、多变的味道、醇厚的口感、丰富的色泽等颇具吸引力的卖点,已经逐渐赢得了崇尚个性潮流与独特品位的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


02工业啤酒与精酿啤酒将共同促进市场消费的多元化进程

为什么工业啤酒会长时间成为市场的消费主流?首先肯定是工业啤酒的价格比较亲民,厂家用大米、玉米、糖浆、淀粉、酒花浸膏等原材料,来不同程度地替代麦芽、酵母等传统用料,这样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酿造成本,同时这些原材料也很容易批量采购,方便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当然用这样的原材料酿造出来的啤酒,其麦汁浓度和酒精度数都不高,尤其是麦汁浓度多集中在8P至10P范围内,喝起来的口感也自然就相应偏淡了,这种啤酒的口感如同水里加了酒,也难怪有人会称之为啤水。

其次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喜欢一种啤酒,除了酒本身所散发出的口感与风味以外,饮酒的人也比较喜欢那种微醺不上头的感觉,而不是像白酒那样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这种现象不仅国内如此,囯外同样也是这样,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朝日啤酒将Super Dry推向了市场,这款新品以清淡与爽口为卖点,极受消费者的欢迎,年销量高达1350万箱,是公司计划销售目标的10多倍,工业啤酒拥有的上述优点,使其成为了国内啤酒市场的消费主流,我们在超市卖场见到的青岛、哈尔滨、雪花等知名啤酒,甚至是号称“三瓶不过岗”、酒劲比较大的乌苏啤酒,也都属于工业啤酒,精酿啤酒相对来说并不常见,多存在于酒吧酒馆等特定场合。

以前精酿啤酒曾热闹过一段时间,出现了斑马精酿、梦想酿造、大跃精酿、熊猫精酿、德克莱精酿、高大师、牛啤堂、京A等精酿品牌,也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关注与参与,但受制于消费习惯、市场规模等原因,精酿啤酒的市场接受度始终不高,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与消费观念的改变,现在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与精致的消费品味,传统的、寡淡的工业啤酒已经不能满足这方面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了,如德克莱精酿就是本着“执着传统,分享个性”的宗旨,期望酷爱啤酒又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可以尝到地道的精酿鲜啤。

现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也出现了不少销售精酿啤酒的啤酒屋或小酒馆,很多实力雄厚的啤酒企业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如青岛、华润、燕京、百威等知名的啤酒企业就看准了时机与商机,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精酿啤酒产品,中小型的精酿啤酒企业数量也增长迅速,今年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近5000家,很显然,在工业啤酒市场规模日见萎缩的情况下,如果能迎合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消费群体的需求,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也能进一步引领消费潮流,推动啤酒市场的消费文化向高端的方向发展。

「于见专栏」认为,就精酿啤酒的自身特点和市场消费前景而言,未来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肯定会逐步扩大,但不会完全取代工业啤酒的市场地位,两种啤酒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定位,企业可以既生产工业啤酒,也销售精酿啤酒,市场消费的多元化格局会给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成长空间,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要论那一类啤酒更受欢迎的话,那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工业啤酒、精酿啤酒,只要是能适合人们需求的就是好酒,如果说精酿啤酒容易喝醉的话,那我们不妨适可而止,少喝一点就可以了,正所谓生活就要有酒有故事,小酌更怡情,微醺最迷人。


03精酿啤酒已然成为高端啤酒文化的代名词

在经历了多年激烈的价格战与收购战以后,国内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与消费总量已经趋于稳定,很难再有进一步地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每年人均的啤酒消费量达36.2升,与邻近的日本(每年43.8升)及韩国(每年37.2升)相比,差距已经不大了,以后在这方面的提升空间亦极为有限,相比之下,高端啤酒的消费量仅占啤酒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走量行不通了,那就只能提质,各知名啤酒企业已经告别了过去跑马圈地式的发展阶段,开始走入以提升盈利能力为目标的产品高端化进程,可以说,谁先抓住了消费升级与高端市场这一行业发展变革的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而精酿啤酒正是促进企业向高端化领域迈进的重要载体。

现在国内有实力的知名啤酒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两手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巩固原有的工业啤酒市场份额,稳定住企业发展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推出了各种系列的精酿啤酒品牌来抢占新兴的市场,例如青岛啤酒就拥有百年之旅、琥珀拉格、IPA精酿、经典1903等精酿啤酒品牌,德克莱精酿推出的12.5P黄啤、11P白啤、14P黑啤,这些产品也成为了当前啤酒品质消费领域的新宠。

近几年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青岛啤酒呈现出了加速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这不仅促进了青岛啤酒全系列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不错的收益,青岛啤酒每千升的啤酒单价已经从2018年的3200多元,提高到了今年上半年的近3800元,企业的毛利率也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从2018年的37.7%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4.4%,为了营造啤酒高端化消费的氛围、场景及载体,青岛啤酒还做起了酒馆生意,在国内各城市的商业地标,开设了200多家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感觉的TSINGTAO1903青岛啤酒吧。

「于见专栏」认为,个性化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现在的人们更看重的是在消费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魅力、独特价值与文化内涵,精酿啤酒的流行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机会,使人们不用像以往那样单纯地为消费而消费,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与文化属性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愉悦的精神享受,精酿啤酒所拥有的非凡体验感受与独特的价值文化张力,充分满足了多元化市场中的新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与分享标准,工业啤酒则拥有更具亲和力和大众化的消费市场,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与社交消费场景中的各类基本需求,因此其地位与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目前主流的啤酒企业都在向高端化领域扩张,与啤酒价格持续上涨相对应的是,精酿啤酒的销量也在持续地增长,这说明精酿啤酒在事实上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与时同时,企业也要想方设法打造出更多的与精酿啤酒相关的文化IP与消费体验场景,当潜在的消费需求逐步形成稳定的市场消费群体以后,就能够反过来推动啤酒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迎合差异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未来的啤酒行业将会发生进一步的结构性变化,迎来高端化的发展机遇,随着产品、品牌和消费场景的不断升级,未来走薄利多销路线的工业啤酒与更注重品质文化的精酿啤酒,都将成为我们的啤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元素。

阅读全文>>

今年的冬天来的似乎有点儿急促,多地城市为了给市民营造温暖生活,纷纷通知提前供暖。室内的温暖尚有暖气来守护,可到了室外环境,凛冽如刀的寒风直把人冻的怀疑人生,人们纷纷翻出搁置许久的羽绒服傍身御寒,而那些没有羽绒服的朋友,到了商场之后直呼“今年羽绒服好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由452.6元涨到596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66%,今年的你或许应该感谢去年买了羽绒服的自己。

羽绒服涨价原因系与原材料鹅绒、鸭绒价格上涨有关,但不久前一则“如何看待波斯登推出万元羽绒服”的话题冲上热搜,许多国内消费者惊讶表示:什么时候国产羽绒服价格也上万了?


羽绒服市场的“追涨杀跌”

当下的羽绒服界,产品售价超过万元似乎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除国民品牌波司登之外,国外品牌方面如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盟可睐(Moncler)和始祖鸟(ARCTERYX),这些品牌万元的售价已经成为常态,并且,这些羽绒服款式广受消费者喜爱。

2018年,加拿大鹅在北京三里屯的旗舰店开张,据当时的报道称,店外约有30多人在排队,要排队约30分钟才可入店。高昂的售价似乎并未打击到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一名30多岁的北京女市民说,自己花7000元买了一件羽绒服,因为之前在美国买过,觉得质量特别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拿大鹅在国内市场的火爆程度也从假货数量上得到佐证,走进寒冬的县城街头,售价过万的大鹅似乎已经成为了“标配”。

这让人联想到球鞋圈的一桩趣事,前不久nike的新款球鞋“OW×AJ2”发布,依照鞋圈惯例,“Off-White+AJ”这种双重热度加持下的鞋款往往已经是内定“天价鞋款”,但球鞋发售之后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不温不火,价格维持在2000左右,销量可以称得上是惨淡。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就在网友不绝于耳的“倒闭”的评价中,这双鞋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直接原地起飞,售价直逼五千元大关,交易量也蹭蹭上涨。一位网友评论到“Aj2×Ow (¥2000)真的丑爆了,拉跨~;Aj2×Ow (¥5000)真的帅烂了!”

再回头看加拿大鹅,鞋圈“低价无人问,涨价被追捧”的怪病似乎已经蔓延到了羽绒服市场,高价似乎成为了开启鞋服市场的财富密码。

究其原因,现代社会衣服已经不再是功能原始的防寒蔽体作用。在衣食住行中,“衣”的排名尤在“食”之前排在第一位,这是由于穿衣解决的不只是生理层面的需求,同时也在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

衣物除了起到蔽寒暑的作用之外,还装饰了人们的身体和生活,并且显示了穿衣之人的身份地位和民族信仰,如古时象征着皇权地位的龙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等,而到了现代社会,这些较为抽象的价值,则在企业的品牌力中得到体现,不同的品牌消费者之间,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忽略掉构成鄙视链间的其它原因,以简单粗暴的角度来看影响羽绒服品牌之间形成鄙视链鄙视链高低的原因,“价格”是最为明显的分隔线。

回到羽绒服行业来看,无论“南极科考服装品牌”还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这些营销title其实都是在强化品牌的专业属性,目的是展示品牌技术实力秀肌肉,消费者直接能感受到的是,品牌变得更专业了,产品的价格卖的也更贵了,把这个专业属性换成时尚属性也是同样的效果。

在消费者喜好的驱使下,羽绒服企业走上了高端化、专业化、时尚化的发展之路,产品价格也开始一路登高。


畅销72国的波司登,被困在“羽绒服”和内地

前文提到的波司登售价达到万元的“登峰”系列,在产品发布会上波司登提到:“波司登在1998年和2019年两次助力中国登山队问鼎珠峰,21年间不断精进羽绒服技术,这次发布的登峰系列各方面达到行业顶配,为中国品牌有如此突破感到骄傲。”

波司登把“珠峰”“登山”等关键词与产品结合,强化消费者对波司登品牌专业性的认知,以此打造品牌印象,因为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专业”的产品也许功能一般,但价格肯定不一般,并且消费者对专业产品的售价接受度较高。“登峰”系列共发布七款产品,售价高低不同,最低的是“克拉底楚里峰”价格为5800元起,最高的就是那件登上热搜的“珠穆朗玛峰”款,售价高达11800元。

搜索资料发现,波司登的涨价已不是一朝一夕。国金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以来,波司登的产品平均单价提升30%~40%,羽绒服的价位段在1500元左右。2018~2019财年,波司登1000元以下的产品销量占比从48%下降至12%,1800元以上的羽绒服产品销量占比从5%提升为24%。

可以看出,波司登对产品的销售结构进行了调整,试图减少低端产品销售,逐渐向高端产品为主的方向靠拢。

事实证明波司登高端化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据波司登2019/2020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集团经营收入为人民币121.9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4%;毛利大幅上涨21.7%至67.1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了55%。

波司登通过高端化实现了品牌自救,挽回了自己在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中老年”企业形象,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愿意接触了解波司登,选择购买波司登品牌的羽绒服,其大胆的年轻化款式设计也成为了国货羽绒服品牌的标杆,但一片繁荣的背后,波司登的隐忧也浮出水面。

波司登2019/2020财报数据显示,波司登的羽绒服业务依然是集团营收增长的最大引擎,品牌羽绒服业务收入约为108.89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约80.5%。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的波司登依靠的是其引以为豪的羽绒服业务,但除了羽绒服之外,波司登似乎没了别的“能打”的业务存在。依靠羽绒服业务实现双增长的波司登也被困在羽绒服,羽绒服业务的缺点较为明显:

一是季节性波动明显,是门“看天”吃饭的生意,每年销量的高低与气温的寒冷程度和持续时间有着直接关系,业务构成单一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就十分有限;

二是库存周转问题,羽绒服市场销量难已估算,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存在气温骤然回升的可能性,会间接影响到库存周期延长,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波司登的库存周转为175天,达到近5年来最高周转天数,库存周转天数明显变慢。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流的健康,进而影响到成本危害企业经营状况。

另外财报数据还显示,宣传“畅销72国”的波司登超过80%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当下的波司登看似风光无两,实则隐疾难除。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繁荣之中的波司登需要着眼未来。

突破自身,方登峰顶

品牌单一和品类单一,是波司登难以实现多元化的痛点。

从传统服装售卖店的销售方式来看,应季或者提前一个季度销售适应季节的衣服是最常见的,这也能保障每个季度都能产生持续的收入,但相比之下,波司登作为服装品牌中的佼佼者,却只有羽绒服“拿得出手”,已经很难跟上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节奏。

多元化是现代消费观念中常见的战略词汇,但波司登的多元化并不是有战略就能够实行成功。首先“波司登羽绒服”的连锁效应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打造新的服装类别品牌,先不说能否成功,如果新品牌降低了原品牌形象将会得不偿失,这是难以多元化的阻碍。

如何在开拓新业务的同时保持羽绒服业务现有的高度,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赋能,把产品种类从秋冬向春夏延伸,通过扩张产品种类的方式突破营收规模的天花板限制,把品牌做到四季常青而非“只能过冬”。

当下来看,波司登需要做的是打破自身的品牌形象桎梏,在品牌力方面强化消费者在非羽绒业务上的认知,如借助羽绒服的透气抗水面料先涉足春秋产品市场,将其羽绒服在消费者端高端化的品牌形象,通过使用相同材料的方式,对其他季节产品进行赋能和信任背书,“解构”专业羽绒服的固有印象。

长远来看,波斯登的未来在于突破自身,打破长久以来在消费者端存在的固化认知;短期来看,沉浸于羽绒服市场的波司登可以通过打开海外市场的方式实现营收规模瓶颈的突破,加拿大鹅、The North Face等海外品牌可以打开中国市场,相信波司登同样可以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