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

瑜伽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深受欢迎的运动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瑜伽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灵活性和强度,还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以及促进身心健康。随着瑜伽的普及,瑜伽馆也越来越多,为了合法经营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注册公司成为瑜伽馆经营的关键。

瑜伽馆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重要性

瑜伽馆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经营范围的注册对于瑜伽馆的合法运营至关重要。注册公司经营范围可以明确规定瑜伽馆的业务范围,确保瑜伽馆在经营过程中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一个合法注册的瑜伽馆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顾客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注册公司还可以帮助瑜伽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例如,一些企业或机构可能需要与瑜伽馆合作进行员工健康管理或团队建设活动,而只与合法注册的公司合作。

瑜伽馆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具体内容

瑜伽馆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经营范围:

1. 瑜伽培训和课程提供:瑜伽馆可以提供各类瑜伽培训和课程,包括基础瑜伽、阴瑜伽、流瑜伽等。同时,瑜伽馆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私人教练服务。

2. 瑜伽器械和装备销售:瑜伽馆可以销售瑜伽器械和装备,如瑜伽垫、瑜伽服装、瑜伽砖等,为瑜伽爱好者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

3. 瑜伽馆管理咨询服务:为了提高瑜伽馆的经营水平和效益,瑜伽馆可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包括场地规划、运营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指导。

4. 瑜伽活动和比赛组织:瑜伽馆可以组织各类瑜伽活动和比赛,例如瑜伽展示、比赛评选等,既可以为瑜伽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提升瑜伽馆的知名度。

瑜伽馆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申请流程

想要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瑜伽馆,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 咨询专业机构:为了确保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准确和合法,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或企业注册机构,了解注册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2. 准备材料:根据要求准备相关的材料,如瑜伽馆的基本信息、法人代表身份证明、场地租赁合同等。

3. 提交申请:将准备好的材料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审批时间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4. 获取批文:如果申请获得批准,将会得到一份公司经营范围的批文,该批文将成为瑜伽馆合法经营的依据。

总结

瑜伽馆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合法经营将为瑜伽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信任。同时,透过公司经营范围的注册,可以明确规定瑜伽馆的业务范围,为顾客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希望本文能够帮助瑜伽馆经营者明确注册公司经营范围的重要性,并了解具体的申请流程。

阅读全文>>

2009年的春节后,一群年轻人在北京上地汇众大厦一间疑似废弃的办公室里,写下了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随后便诞生了第一朵“云”。

十二年过去了,国内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的“云”,纷纷走上牌桌,相互竞技。经过一轮洗牌,目前,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市占率排名前三。

这三家占据国内近七成市场份额,其他一众腰部厂商只能分食剩下的市场,在夹缝中求生。

面对当前市场,光子星球询问了一部分从业者,感受到每个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增长压力,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竞争都在激烈地进行着。

而这些腰部代理商,有的因为没有利润被代理商退代,有的因招不到代理商合作伙伴而愁苦,似乎越往后发展,他们愈加无人问津。


代理商陷入内卷

“缺啥都不缺代理商”,吉非的公司同时是腾讯云和阿里云的一级代理商,在云计算风头还未起的时候进入代理行业。

吉非经常参加线下活动、人脉会、线上交流群等来拓展客户,最大的感受便是代理商越来越多了。一般有一定资源和规模的代理商会同时选择多云一起代理,但最近几年竞争越来越大,即便华为云入场,他也不再有精力去做。

代理商是各云厂商用来推广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最快的第一把武器。后入场的华为云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便在各区域大量招代理商。

“云厂商内部分析竞对调研市场后,给出策略打法,由下面的代理商直接执行,把事情交给擅长的人去做。”一位华为云内部人士称,他们很多大客户也都是通过代理商去签单的,因为需要代理商去完成售前、售后的交付、维护等动作。

招代理商可以帮助减轻任务压力,因此,无论是原厂、总代、一级代理商还是二级代理商,都在疯狂地发展下级。阿里云、华为云一总代在全国地区招了近三千家一级代理商,仍未停止。

“公司有两种业务模式,发展代理商和直客。”吉非做业务更多会倾向于发展代理商,“一个人做,肯定没有一帮人帮你做效率高”。

但是代理商并不好发展,阿里云的官方代理商比其他云的代理门槛高。阿里云的官方代理商招募标准规定,代理商公司要求注册资金满足100万,公司员工不少于20人,且有2人以上的技术团队,同时要求内部有一定数量的考过ACE的销售人员,还要交一万元的保证金。

阿里云的代理制度分为一二级、且有官方标准限制,各级代理商还有考级评估。华为云和阿里云类似,达到业绩标准还可以从二级代理商升级为一级代理商,拥有更高佣金返点和权限。但是腾讯云官方并未对代理商分一、二级,统一为一级代理商。

虽然各家代理制度不同,但招募下级代理商帮自己完成任务,自己“中间商赚差价”抽成是每个代理商都想干的事情。市面上便出现了大量没有官方授权资质的代理商。

在竞争激烈的杭州,华为云一位一级代理商称,二级市场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在全国范围“撒网”,最近几天要到重庆去见一二级代理商负责人,讨论代理事宜。

代理商增多,意味着竞争越来越大,“厂商才不管你下面如何竞争呢,有本事你就挣这份钱,厂家只要快速地抢占市场”,吉非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阿里云一位负责运营的员工告诉光子星球,平时和代理商接触比较多,能感觉到他们很艰难。

作为阿里云西南地区总代,伟仕佳杰去年为阿里云贡献了7.7亿的营收,今年的业绩要求翻倍15个亿。

面对业绩成倍增长,公司的员工数量并没相应增长。“多招员工其实用处并不是很大,主要还是看整个市场落地情况。”王国强在伟仕佳杰任职已超两年,员工个人背的业绩压力非常大,他今年业绩要求是600万,按照阿里的财年到明年四月份,“目前已经完成了60%,今年应该能完成80%”。

云计算作为一种资源租赁服务,后面的续费年限收入更可观,同时有助于其他增值业务。“一旦今年业绩能完成80%,明年业绩即便增长也会更容易完成,因为有了上一年的客户积累。”

这也是各云厂商前期大量招代理商疯狂抢占市场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市场已经被洗过一遍了,“那些成立几年的公司,基本已经被各家代理商光顾过了,这些客户对各家有什么折扣政策已经很了解,”王国强对光子星球称。

随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厂商都开始压缩规模,提高代理商加入门槛。“最初阿里云的一级代理商也不需要门槛,没有业绩要求。”吉非说。

华为云某一级代理商招募下级代理商,其精英服务商(二级代理商)标准在今年中门槛被拔高,年业绩要求20-30万。


“腰部”云厂商缺少代理

在光子星球接触到的几家代理商中,基本阿里云和华为云同时都在做,但腾讯云并没有明显和谁捆绑的迹象。

最早与阿里云合作,成为阿里云的总代,一位阿里云的总代负责人刘鹏称,因为看重他们公司完善的代理销售体系,各厂商都想要与其结成合作伙伴,华为云在今年初也成功地加入到公司的产品线中,成为其总代。

在公司多条产品线中,两个云事业部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

“身处同一个公司,即便是两个不同事业部,也有利于成为合作伙伴,”两个事业部的一些员工会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对于一些本身就已经有所选择的客户,按照市场情况,如果不选择阿里云,也有很大概率会选择华为云。当阿里云事业部的员工遇到有意向华为云的客户,便会介绍给华为云事业部的朋友,反之则是同样的道理。

“我华为云的朋友已经介绍过好几单客户给我了,除了会介绍客户,还会把中间的利润点放出来给他。”该公司一位员工称。

这种双赢模式,也可看作是华为云选择阿里云代理商的原因之一。而且,各家云厂商都在宣传多云,面对当前的云计算市场,各家云厂商并不希望一个品牌赢家通吃。

这也是基于客户的选择作出的妥协。“面对市场上众多云厂商,前三家都各有优势,同时很多企业都是首次接触云计算,本着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原则,他们会更愿意同时使用多家云产品。”刘鹏称,这种多云模式还创造了专门管理各家云的统一平台。

为了快速入场,华为云一边广招代理商,一边打价格战。在整个市场,阿里云的产品价格最贵,与华为云、腾讯云相比不占优势。

“这行太卷了,疯狂杀价。”多位代理商有相同的感受。

今年初,伟仕佳杰与华为云合作,成立了华为云事业部,成为其西南地区总代,同时,伟仕佳杰也是阿里云西南地区总代。

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开始被各云厂商虎视眈眈,不难揣测,其他二线地区也正面临相同情况。

但北上广深经济发展更快,高科技企业落户较多,上云进度也更先一步。“举个例子,一线城市单季度能完成的1000万业绩,西南地区要两个季度才能完成。”在王国强看来,西南边基本只有成都及周边城市市场比较大。

伟仕佳杰两个云事业部的打法不尽相同。阿里云更看重利润,很少会打价格战,但华为云为了抢占市场,尽可能会用较高的折扣抢下客户,公司少赚一点,同时,华为云原厂商给到的折扣返点也比阿里云多出5%-10%。

“阿里云那边不愿意做亏本买卖。”

市场份额排名越靠后的厂商,价格战打得越凶。代理商张天曾经遇到一个客户,商务和折扣都谈好了,最后被腾讯云以600元的价格差翘走。

在张天的市场经验中,“天翼云这些价格更低”。

“一般小客户会在乎价格,以50万为界限,这以上的客户便不太会以价格作为首要考虑条件了。”刘鹏的市场经验告诉他。同时,像软件、数据开发这样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更多看重云的稳定性、安全性,价格更不是唯一衡量标准。

当头部云厂商的代理商人满为患,中尾部的云却困在无代理商可用的境地。一腾讯云代理商称,某腰部云厂商也曾找过他们合作,但被其拒绝了,“感觉没啥名气”。

一位七牛云的渠道总监在朋友圈呼吁,不要忽视小云,建议各云计算代理商选择多云模式,尽量不被单品牌和数字捆绑。在国内一众公有云队列中,七牛云当属于“小云”腰部云系列。

背后有在B端市场盘踞多年的浪潮集团,浪潮云得以在政务云领域一马当先,但随着华为云入场,其份额掉至第二。但在其他泛企业领域,浪潮云、天翼云并没有太多市场。

“天翼云的产品,几乎都是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政企或者电信旗下各业务线在使用,通常按成本价来打包售卖,价格较低。”一位代理商告诉光子星球。

在他们公司的云产品线中,浪潮云部门濒临解散,“公司高层会核算每个产品线的利润,达不到标准的便会被撤掉“。

因为市场接受度不高,浪潮云被退代。


面对当前竞争,一位业内资深从业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厂商有自己的地位,但腰部云厂商其实只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将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只是,在代理商眼中,主要还是大厂商的天下,腰部云厂商没有太多存在感,他们的第三方渠道建设之路更难,还得靠自身去拓展市场。

“这个行业不是赢者通吃,市场最后会指向基础产品能力过硬、有关系、有品牌的厂商,其他没有核心能力只想赚一票跑路的,很可能会被淘汰。”上述人士说。

阅读全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关于中国咖啡的饮用史,尚不足200年。

但咖啡与茶,随着时代的更迭,消费的变换,也逐渐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了新变化。

新式茶饮的兴起,让茶与各色各样的新材料融合,打破了茶的单一,成为年轻人日常出行必备;咖啡文化的普及,则让咖啡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奶茶与咖啡的故事,还将在碰撞中续写篇章。

咖啡的背后,是与奶茶截然不同的消费史

不同于植根于中国茶饮文化的奶茶,发展的背后有庞大的消费基础和流传已久的消费习惯。

咖啡作为异域舶来品,从被认为是“外番”的“黑酒”到成为中国的一大饮品消费品类,一直努力地在中国生根发芽。

1980年代,中国的咖啡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数据统计,当时国外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每年100多杯,而中国,10个人都喝不足一杯。

于是,以雀巢、麦斯威尔为首的食品巨头看准了机会,以速溶咖啡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这让当时的人们对于咖啡有了新的认识,即咖啡可以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品。这是咖啡完成的第一轮市场普及,为日后咖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咖啡带来满足休闲娱乐、熟人社交的“第三方空间”,喝咖啡成为享受咖啡及社交在内的综合体验。

第三空间的定位,让都市白领,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得以有一个舒适且彰显身份的社交场所,同时也让咖啡不再是装在袋子里的冲泡饮品,而是被演绎成一种真正的咖啡消费文化。

2016-2017年,是咖啡“O2O”+多元化场景高速发展的两年,彼时,以瑞幸为代表品牌的新零售咖啡开始发展,“自提+外卖”、“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拓宽了咖啡的消费场景,迎来了一波咖啡消费的热潮。

咖啡变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从各色各样的咖啡馆里下沉到日常饮品,咖啡消费又上了一个台阶。

而后,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Z时代消费者的登台,对于咖啡品质追求的进阶,小型精品连锁咖啡店受到热捧。

这种小型精品连锁咖啡店不同于星巴克的快餐咖啡,他们提供更精致的体验和享受,无论是装修雅致的空间,还是白色瓷杯中的咖啡,都给予人们更多的丰富感受。

包括Seesaw、manner等新兴品牌,都是走的这一路线,并通过连锁店模式迅速拓展门店,赋予了咖啡在新时代更多的意义。

直至今日,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咖啡认知越来越深,咖啡文化已经基本覆盖了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咖啡饮用的习惯逐渐养成。

又因为消费者对于咖啡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咖啡的需求有了更多的不同,越来越多类型的咖啡门店在市场上运转着,提供更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说,无论是头部大玩家,还是新兴品牌,都在为中国构筑起独特的咖啡生态,属于咖啡发展的黄金时代,或许将要来临。


正值风口的咖啡,已逐渐盖过奶茶光芒?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咖啡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圈地发展。

根据新闻报道,目前上海的咖啡馆数量高达6913家,已经远超纽约、东京等城市,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虽然上海作为咖啡文化最先流行且发展起来的城市,不具备普遍性。

但根据德勤研究所分析披露的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底,中国已经有咖啡馆10.8万家,预计到2023年会达到12.3万家,年复合增长率达5%。

这一结论也充分体现在各大咖啡连锁品牌的门店扩张速度中。

DOUBLE WIN ,一家来自上海的新型连锁咖啡品牌,从2015年到今年年初,其已经开出20家门店。创始人禹超还表示:2021年还要开30家门店,而这个数字是过去6年门店总和。

Nowwa挪瓦咖啡,于2019年成立于上海,是一家主打外卖场景的咖啡品牌。截止目前,Nowwa 已经开设1000 +门店,覆盖超过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15 个一二线城市。

而Manner,作为消磨咖啡领域的领头羊,今年一直在快速扩张线下门店数量,10个月不到,已从2020年底的70-80家增长到约300家,今年平均每天开店0.8家。

除了上诉三大咖啡品牌,连锁精品咖啡的代表Seesaw Coffee、M Stand、新锐连锁咖啡品牌代数学家等均拿到了至少千万的融资,正在快速的铺设门店,咖啡门店线下扩张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同时,主要面向线上渠道的时萃SECRE、永璞、三顿半等咖啡品牌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据三顿半官方数据显示,三顿半在线上渠道的营收,在两年内从1000多万飙升至2亿左右,2020年全年营收更是接近4亿元。

时萃,虽然于2020年初才正式进入天猫渠道。但其入驻天猫那一年的销售额已达去年咖啡总销售额的近20倍,并获得了天猫国产挂耳咖啡销量TOP1的成绩。

而永璞,作为同样深耕天猫线上渠道的咖啡品牌,其销售数据也十分漂亮。仅仅是2020年“双11”,永璞咖啡就实现销售额2100万元,拿下天猫咖啡液类目销售冠军,全年销售额预计破亿元。

可以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咖啡都在以席卷之势横扫饮品市场,甚至于比起大热的新式茶饮来说亦毫不逊色。

线上渠道的三顿半、永璞、以及发力线上渠道的Seesaw等咖啡品牌推出的速溶咖啡、咖啡液等产品的销量,都要要远远高于新式茶饮茶颜悦色、喜茶、奈雪的茶等推出的冲泡茶、茶包等产品。

线下渠道,咖啡品牌门店扩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尤其在腾讯、字节、B站等资本的加持下,咖啡线下门店的铺设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在这一背景下,咖啡似乎也并不比奶茶逊色多少,甚至有盖过奶茶光芒的趋势。


奶茶店卖咖啡,咖啡“奶茶化”,谁是未来?

曾经有媒体报道说,“奶茶与咖啡必有一战”,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茶与咖啡的确在碰撞中,互相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奶茶店们纷纷卖起了咖啡,而咖啡,却逐渐的“奶茶化”。

尽管奶茶店卖咖啡,听起来“不务正业”,但奶茶店本就是卖饮品的,自然是什么好卖就卖什么。

而咖啡的背后庞大的消费市场,就是驱动奶茶店纷纷买起咖啡机,制作咖啡产品的最大原因。

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数据显示,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增速回落的茶饮,预计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

正是在万亿市场的驱动下,茶饮头部品牌喜茶在投资Seesaw后不久,便推出了多款咖系列产品。

CoCo的商业嗅觉则更为敏锐。早在2014年,CoCo就与咖啡服务机构合作开设了CoCo café线下店,目前门店数量超3000家。

除了CoCo,蜜雪冰城也来掺上一脚,不仅在2018年推出子品牌“LuckyCup幸运咖”全力进军咖啡市场,更于2020年全面开放加盟,继续深耕下沉市场。

奶茶店纷纷入局咖啡市场不足为奇,究其根本,无非是奶茶品牌在咖啡领域尚有可以入局的机会时,提前培养茶饮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和忠诚度,进而抢占饮品市场更多的份额。


只是咖啡“奶茶化”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可以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即如果奶茶在布局咖啡的未来,那么咖啡看中的,便是奶茶的现在。

随着中国咖啡市场越来越成熟,咖啡品牌面临着明显的咖啡“消费分级”问题。

众所周知,专业咖啡消费人群的复购率和粘性更高,消费习惯不用特意去培养。

但非专业咖啡消费人群,则需要咖啡品牌培养消费习惯,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并不容易。因此,将咖啡“奶茶化”,就会更容易培养起消费者的口味偏向,毕竟对于普通消费者,更多的在意风味,而非咖啡豆的产地。

再者是咖啡早已不是小资阶级的代表象征,酒深也怕巷子深。咖啡奶茶化的背后,便是咖啡看中了奶茶有制造爆款,且能够完成超高的复购率和忠诚度的能力。

以今年4月份瑞幸上线的“生椰拿铁”为例,这并非传统的咖啡品类,本质上,生椰拿铁是水果+咖啡全新组合。

而这一全新组合,很快就成为月销超过1000万杯的“超级单品”,引起了众多奶茶店以及咖啡店的跟风,也让深处财务困境的瑞幸,得以暂时安全落地。

所以无论是奶茶卖咖啡,还是咖啡奶茶化,最后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

只是奶茶是因为行业回落,高增长的新式茶饮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奶茶市场进入了“深度博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比起门店扩张,新的增长点更为重要。

咖啡则是因为行业发展不足,难以彻底打开市场,需要借鉴奶茶的产品模式,贴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改进咖啡的风味,重新定义“中国咖啡”。

但无论哪种模式,咖啡和奶茶的发展,未来一定会在某个交界点相遇。谁是未来,届时便会有分晓。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