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情况

市政府新闻办9月10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金山区委书记胡卫国介绍了金山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金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健,金山区科委党组书记朱爱萍,金山区卫健委主任吴靖平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金山地处上海西南门户,与长三角半数以上城市都处于1小时经济圈内。近年来,金山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紧紧围绕“两区一堡”战略定位,努力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水平治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紧扣“承载区”的定位,“制造品牌”的美誉度不断彰显
金山坚持制造强区理念,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是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产业转型”牌。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打响“制造品牌”的基础。一方面,坚持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努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近千亿元。比如,着力推动AMOLED显示屏生产和研发企业和辉光电建设,目前项目两期总投资343.3亿元、计划年产值129亿元。同时,注重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上游的研发制造和下游的智能终端制造,已引进培育12家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另一方面,注重拓展空间承载力,提高土地产出强度和园区经济密度,加快推动低效用地二次开发、闲置厂房盘活利用。比如,我们与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合作,推动单体存量用地转型项目华平金山智慧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年产值200亿元,盘活存量工业用地1466亩。
二是打好“科技创新”牌。把科技创新作为打响“制造品牌”的动力。紧密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加快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比如,加快推动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清华高端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技开发院等的合作,形成“一中心、一基地、八平台”的运营模式,开园当年引进了508个项目、完成税收超亿元。又如,大力推进华东无人机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了“1基地+7中心”的无人机产业生态圈,已签约飞行单位65家,服务无人机单位212家,飞行总架次32293次,成为华东地区首个涵盖多场景空域的无人机运行基地。再如,组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15个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70亿元。
三是打好“营商环境”牌。把营商环境作为打响“制造品牌”的支撑。按照“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原则,努力打造成为全市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比如,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制定出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0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0条”等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增能。又如,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推行“综合窗口”制度,积极推广“全程代办”,探索推出“提前服务”,尽最大可能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审批时间提速66%。再如,不断优化招商方式,千方百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两年多来共签约制造业项目508个、投资总额396亿元,在谈重点意向项目37个、计划投资近300亿元。
二、紧扣“先行区”的定位,乡村振兴的显示度不断提升
金山是上海农业大区。我们坚持以“三个百里”建设为抓手,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金山特点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主要是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扎实做好“让农业更强”的文章。在全市率先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创建。加快推动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打造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为核心的品牌农产品,先后获得8个国家级金奖,形成了上海首家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30多种金山优质农产品进驻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走进久光、百联等大型商场。先后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鑫博海“中央厨房”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达到4万吨、年产值近4亿元。深入推进“一带一园五区”休闲旅游集聚区建设,2019年全区旅游接待852万人次、增长13.3%。
二是扎实做好“让农村更美”的文章。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在美环境方面,全面启动“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大力开展“一村一公园”建设,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家,有序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家。在种风景方面,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金山嘴渔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廊下郊野公园、漕泾郊野公园、吕巷水果公园、朱泾“花开海上”生态园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在植文化方面,开展“五个百”乡村文化发掘项目,先后挖掘文化达人100位、民间故事111篇、乡土记忆46个、文旅景观40处,成功举办金山农民画东京展,连续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是扎实做好“让农民更富”的文章。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制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揽子计划,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36元、增长9.5%。坚持以助推就业创业促增收,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6538名,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我们坚持以保障资产权益促增收,率先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完成全市首笔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同时,积极探索村级资金抱团发展模式,盘活村级“沉淀资金”14.4亿元,124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全覆盖。
三、紧扣“桥头堡”的定位,节点城市的标识度不断展现
金山是上海西南连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我们积极推动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成为环杭州湾重要节点城市、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城区。主要是抓好三个重点:
一是抓好重点区域发展。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战略,南部滨海地区、北部亭枫地区、中部“田园五镇”等重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比如,加快推动滨海地区开发,圈围成陆3866亩,年底将完成竣工验收。同时,着重擦亮金山城市沙滩这张名片,举办了国际沙雕展、国际音乐烟花节、啤酒节、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年均接待游客数达到150万人次。又如,加快推动亭枫地区联动发展,乐高乐园签约落地,明年二季度将开工建设;金山第二个万达商业综合体项目在枫泾镇成功落户。
二是抓好重点平台建设。加快推动链接长三角的各类功能性平台建设。比如,持续推进长三角科技城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的运行模式,探索建立跨省市的融合创新实践区。再如,积极推进唤醒、复兴老品牌工作,上海老牌新品首发地、长三角老字号企业联盟、长三角老品牌振兴基地落户金山,长三角老字号创新实践基地也正式揭牌。
三是抓好重点领域协同。全面深化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合作,联动发展的领域不断扩大。比如,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3条省际对接道路开工建设,6条跨省市公交线路开通运行。又如,加强社会治理联动,深化毗邻地区“平安边界十联”机制,实施环保联合执法,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实行传染病应急联防联控。再如,推动医疗资源实时共享,率先开展跨省异地点对点医保联网实时结算,金嘉点对点异地就医医保实时结算门急诊累计12万余人次。
金山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民生领域的投入从“十三五”初的107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38亿元。在教育领域,两年多来投入了100亿元,引进建设了世外、杭州湾双语等知名学校,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在卫生健康领域,新建改建了中心医院等5所医疗机构,启动了区疾控中心新建项目,加快推动金山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同时,深入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金山医院等4所区属综合性医院与市级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龙华医院等很多市级医院的知名专家来金山坐诊,让金山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
阅读全文>>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嘉定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市政府新闻办9月8日举行第九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介绍了嘉定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嘉定区委副书记、区长高香,嘉定区发改委主任朱健民,嘉定区经委主任蔡宁,嘉定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朱维强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嘉定是远近闻名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科学卫星城和国际汽车城。近年来,嘉定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加快建设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努力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2019年全区增加值达到2608.1亿元,较2010年增长近1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77元,较2010年增长1.4倍。

一、坚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对标上海“四大功能”战略地位,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重要阵地、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长三角重要节点三大核心功能。
一是强化特色优势。汽车是嘉定的支柱产业(“76543”,即70%产值、60%销售、50%GDP、40%就业、30%税收),在汽车产业带动下逐步成为上海的产业重镇和制造业大区,经济实力名列全市前茅(2019年增加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均排名市郊第一)。当前,嘉定加快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总产值(收入)超过1.2万亿元。
二是强化新动能培育。大力发展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在线新经济,已形成良好基础和态势(2015年以来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年均分别增长17.2%、26.7%和16.9%),主要体现在“三个有”。有一大批优质企业集群集聚,特别是吸引了大众MEB、司南卫星导航、联影、网宿科技等近100家头部企业落户。有一批特色园区有力承载,形成了“3+16”特色园区发展格局(3个市级特色园区、16个区级特色园区)。有一系列政策实打实支持。去年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传感器领域推出支持举措,今年将出台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扶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的产业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在线新经济规模实现倍增。
三是强化科技引领。以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创新技术策源地方面,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400家、228家;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72%,高于全市4.16%和全国2.19%。创新成果转化地方面,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的合作联动,打造校地合作、院地合作2个千亿级科技园。创新要素集散地方面,在更大范围强化创新协同。联合苏州、温州共同举办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去年第二届科交会吸引13个长三角城市参展商,今年将推动参展城市向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覆盖)。协同无锡市、杭州市、合肥市,全力打造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
四是强化政务服务。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坚定不移把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线上服务方面,依托企业专属网页、信用平台强化精准服务,推出全市首个区级产业项目全流程服务“可视化”平台,有效缩短产业项目从准入到竣工的全流程周期。线下服务方面,高度集成31个职能部门6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建立“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政务服务机制,让企业群众“进一个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口、办成一件事”。
五是强化保增长举措。着重抓好“三个促”:一是促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其中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0.2%、9.2%和2.8倍。二是促消费。嘉定不仅是制造业强区,也是商业大区(2019年商品销售总额6887.6亿元)。发挥特色优势,全力打好拉动消费“组合拳”。比如在落实新能源汽车充电费补贴和国六汽车置换补贴、组织4S品牌零售店促销和新车首发等基础上,上汽大众重磅推出“818金秋购车节”活动,针对在嘉定区注册的企业及其职工,推出最高直抵1.5万元的专项定额购车优惠。三是促招商。今年已举办多场大型招商活动,215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800亿元。1-7月全区新增注册公司12911户,同比增长23.0%,其中7月当月同比增长31.4%。
二、坚持人民至上,群众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积极顺应市民的期待和向往,着力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一是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新老城联动发展。新城重在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经过十多年开发建设,建成瑞金医院北院、交大附中嘉定分校、保利大剧院、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一大批高品质设施,建成远香湖、紫气东来、环城林带、石岗门塘“四大景观”,勾勒出“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满城”的生态美景,新城核心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0%,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称号。老城重在城市更新、焕发活力。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改造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弘扬,嘉定环城河步道于2018年实现内外圈贯通,这是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且依旧具备实用功能的古代护城河道。
二是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谋划。坚持因地制宜。产业强的突出产业兴旺、环境美的突出生态宜居、管理好的突出治理有效,真正让每个村各美其美、百花齐放。比如,华亭镇联一村,与市属功能性国企合作,兼顾自然生态景观与宜居生活,新建农居粉墙黛瓦、前庭后院,周边小桥流水、农田环绕,打造原汁原味、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风貌。目前,一期187户农户安置房,预计在年底前建成并于明年春节前交付。目标到2022年,确保建成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余保留保护村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市级示范村标准创建全覆盖。
三是全力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大力拓展生态空间,“十三五”期间,建成“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17.7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开启垃圾分类新时尚。上半年,嘉定垃圾分类成效全市排名第二,各街镇市级考评均为优秀。着力提升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能力,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已于2017年建成;湿垃圾处置厂已在上月底进料调试,建筑垃圾处置厂也将于下月底进料调试,将于明年全面投入使用。
四是全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基本公共资源优质共享、便捷可及、智慧配置。打造品质教育高地。积极引进高端教育品牌,目前拥有华二初中、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同济大学附属中小学等21所名校。加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加快健康嘉定建设。嘉定是上海郊区唯一拥有3家三甲医院的区域(瑞金医院嘉定北院、东方肝胆医院,市中医医院嘉定新院今年已开工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江桥医院)已于上月正式启用,群众就医更加方便。着力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全区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4张,位居全市第一。2018年推出中央厨房配餐模式,推动为老助餐实现街镇全覆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嘉定已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线上,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嘉定云”平台,依托大数据,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让市民及时便捷地获取文化服务。线下,2017年1月,全市首个以政企合作模式运行的24小时公共图书馆“我嘉书房”正式开放,使群众就近享受高品质的阅读服务,目前已在全区布点30家。
五是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做实区职能部门下沉街镇、村居事务的管理机制,更好为街镇、居村赋权增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及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强化“一网统管”实战应用,开发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下立交防汛等智能应用场景,有力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全力争创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不断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区社会面持续稳定。
阅读全文>>

我国主食向来有着“南米北面”的通用认知,其中的“米”指的是稻米文化区,主要位于江南、华南一带(包括东北等);“面”指的是小麦文化区,由于小麦对水的要求不如水稻那么高,它广泛存于我国西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

但南北不只是风土气候不同造成的米面差异而已,南北差异不仅是地方产物的不同,更是地方饮食思维的区隔,比如大米可以直接蒸、煮即可食用,但小麦的纤维含量更高,直接水煮容易消化不良(口感也不好),对于小麦更多的是先磨成粉、再做成面。大米是主食,面在北方也是作为主食存在的。

对于大米,南方也有将之磨成粉,再做成米粉的饮食习惯,这是我国南北地方人民对于主食处理的智慧交融。不过由于有了大米的核心地位,米粉类产品只能沦为补充性质的小吃。

再具体看来,米粉在南方各地又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的品种,如有纯米做成的米粉(河粉)、有米粉加入土豆粉等做成的米粉,甚至还有人将番薯粉做成的粉条也归入米粉阵营。如果再从形式来看,云南将米粉称之为米线,而在汕头一带,他们也有和全国都不一样的潮汕米线(工艺加入了盐等)。

这是我国关于餐饮文化的底子差异,它也最终影响了各个餐饮品类方面关于经济价值的差异。比如面在北方几乎是一个认知,但米粉就不一样了,在米粉、米线范畴下,湖南米粉、桂林米粉、贵州米粉、新疆米粉、广东米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到,面馆作为统一认知主食可以在全国各地开花,但米粉无论落在哪里都会被“挨打”。

过去的米粉品类确实“大而不强”或者零落各地,而在2021年,我们看到有地方米粉/米线品牌拿到了超亿元融资,更有米线第一股(谭仔国际)登陆港交所,之前收购价不过11亿港元,如今上市市值达到了40亿港元。

如今疫后的餐饮业,在面条故事之外,难道说米粉、米线也要开启一段新的资本故事了么?


谈大米的变形及沉淀,大米是如何变成米粉及米线的?

米粉和米线都是米类制品,即使不同地方文化确实对它有些许改良,但根本内涵都是以大米为原料、都是产于南方的副食品,基于此,我们就不对之进行类别方面的区分了,下文我们将米粉和米线统一称为米粉(除非特意说明为米线的,以下统一的“米粉”均包含米粉、米线、河粉、卷粉、土豆粉、圆粉等地方命名)。

从工艺来看,米粉需要经过除杂、水洗、浸泡、碾磨、糊化、成型、冷却等系列工序,而大米可以直接加水煮熟就能吃,好像看起来实在是没有必要经过如此繁杂的动作,那么,米粉落地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对此,历史上有两大说法:一是秦始皇到桂林吃不惯米饭,于是手下就地取材通过大米做出了桂林米粉;二是五胡乱华让北方人到南方避难,之后逐步做出了米粉。

从工序的复杂性来看,秦始皇的厨师发明米粉确实有些无稽之谈了,而从共同点来看,他们都是认为北方人到南方才“发明”了米粉,但我们更认为是北方人到了南方之后,南北两方人共同对大米进行持续改良才有了米粉的落地。

从历史来看,米粉差不多到了宋明之后才逐步成型,如《宋氏养生部》就有记载对米线工艺的探讨。

既然米粉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年头,那为什么米粉的影响力不如面条?比如兰州拉面开遍全国,而起源于南方的沙县小吃也有面条产品;再比如方便面的销量和认知度也远远高于方便米粉。

其一是面条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在主食价值(营养利用价值)方面确实是面条略高些。

其二是食材分子结构的不同也造成了米粉不如面条更有筋道,同时干面条在煮熟方面也更便捷,不像米粉还需要先浸泡(干粉需要浸泡还原,鲜米粉如鲜河粉等则不需要)。

其三是面条的认知较为统一,而米粉在不同城市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比如同样是米粉,它在广东叫河粉、在潮汕叫粿条、在贵州叫卷粉,有些地方的宽米粉也叫宽粉,形式、内容、认知等多方差异给米粉的全国化造成了极大的难题。

其四是南方物产丰厚,加上大米的强势,这些因素导致米粉多为小吃,这与面条作为主食的地位完全不同。


时代正在变化,作为小吃定位的米粉或将迎来新的发展红利

且不谈蛋白质、分子结构这类难以改变的特点,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米粉作为小吃,它的地位会一直落后于作为主食的面条吗?

我们简单梳理米粉和面条的品类差异。

基于米饭的核心地位,米粉主要作为补充性小吃,它的地位并不高,一般作为早餐、下午茶、夜宵等小吃;米粉操作灵活,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吃法;再者,比起面条,米粉的鲜食属性更加明显(少有鲜面条的说法,但鲜米粉的认知更加普遍)。而与面条相比,米粉更不具有统一性认知、认知中也不具有饱腹属性。

种种因素造就了米粉的经济价值不具有集群效应,在过往,米粉一直是一个大而乱的传统品类。

问题在于:米粉的“品类缺陷”会让它一直卑微下去吗?

当面条党还沉浸于过往的地位时,市场道出了真相:大人,时代变了!准确说是时代变得更亲近于米粉了。

当下的顾客对于小份量、非主食、鲜食属性明显、多样化的消费更具偏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米粉显然更有优势。

以创新的角度来看,面条的认知更统一,而正是这样的认知统一导致面条在当代创新力不足,而在米粉品类,由于认知不统一,再由于米粉的小吃属性,这极大激发了顾客的尝鲜意愿。在整个全国样式不一的米粉产品库,它也为米粉从业者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海量的样本。

我们从市场可见,过往面条的融资向来多于米粉,比如2021年面条赛道发生了18笔融资,其中4笔金额过亿,但冷静数月,这些品牌并未有大的市场动作,面条的资本热也渐渐有所消退。在米粉品类,肥汁米兰在今年7月和刚过去的11月获得了两笔融资,其中11月的A轮融资到了超亿元人民币的量级,最新估值为10亿人民币。

在近期,10月有米粉第一股登陆港交所,11月有超亿元融资落地,米粉品类会从此走上风口么?


米粉品类目前是什么样的情况?

从企业数据来看,米粉品类在近5-10年的注册总量超过了过去10年以上的企业数,即使在疫情后,米粉品类近一年的注册数也占了过去10年以上总数的39%,且该数据占了总量的9.3%。

近一年数据是疫情后一年至今的最新数据,在对比了烧烤、火锅、米饭、面条等大餐饮品类之后,我们发现米粉品类近一年注册总量占比数据也仅仅次于烧烤而已(如下图表)。

通过近一年注册总量比,我们可以看出餐饮创业者及资本对米粉品类的态度是正向的,而有了趋势支持,米粉品类似乎有了小跑前进的状态。

明晰了市场对米粉品类的态度后,我们接下来进入到消费者对米粉品类的视角。

备注:最高及最低人均为米粉/米线菜品的单品价格,人气TOP1人均为餐厅消费人均,来源仅限于点评排行前20品牌的公开单价数据。

从人均消费数据来看,米粉品类依然牢牢守着低价消费、性价比消费的入口,而与此同时,它也成功打开了高端的大门,可见市场对于米线的消费力还是有的。

在消费之下,我们再通过细分的品牌来看米线品类的具体发展概况。

蒙自源云南过桥米线成立于2001年,目前在80多个城市及海外拥有800多家门店,它是较早将云南过桥米线标准化再带到外地的品牌(之一),2011年之后,蒙自源在广东小有名气,产品主要以过桥米线、小锅米线、酸汤米线等米线产品为主。在产品体验环节,蒙自源从发展至今一直是多个小碟菜品+热锅,给人现场沸腾的新鲜感,到了当下,蒙自源在云南米线之外也加入了米饭、串串等其它产品。

俏凤凰苗家牛肉粉成立于2011年,其主要以苗家牛肉粉和苗家美学为识别度,门店主要位于广东、数量近20家。2016年在资本关注餐饮业的时候,俏凤凰还获得了A轮融资,但之后品牌声量渐小。从门店体验来看,俏凤凰的苗家美学别具一格,然而产品端则有些大杂烩,除了招牌的苗家粉,门店还加入了常规的牛肉粉、酸汤肥牛小火锅、卤味、馄饨等产品,这可能是对单一文化产品力不足而做出的妥协。

到了2014年,霸蛮米粉成立了,而它之后的故事大多人都知道了。据品牌方介绍,霸蛮米粉集“堂食+外卖+小吃外带+零售分销+电商运营”于一体,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无界餐饮”。目前霸蛮已有近50家门店,在天猫、京东以及线下超市,我们都可以看到霸蛮米粉的零售产品。

肥汁米兰香港米线在2017年开出第一家门店,之后分别于今年7月和11月拿到了天使轮和A轮融资。肥汁米兰目前有近30家门店,除了坚持汤底现熬,其它均已解决标准化问题,到手的产品有些类似于“麻辣烫”,菜单加入了粤港风味的炸鱼皮、牛杂、红薯粉等产品,且单单浇头小料就达到了40款。肥汁米兰的出品极为标准化,消费者只需点好一份米线(只有3款米线),再加一些浇头或者说明要求即可准备出餐。

谭仔米线比蒙自源还要早,它于1996年就在香港开出了第一家店,之后在2018年被收购,2020年整合中央厨房,2021年登陆港交所并进入了内地。与肥汁米兰的简洁模式不同,谭仔米线的米线产品多达8款,此外还有风味小吃、港味烧烤、饮品等其它产品,比如新疆香菜鸡翼、四川青椒皮蛋、湖南土匪鸡翅、蒜泥白肉等地方产品。在品牌动作上,谭仔米线还与百雀羚面膜进行联名,通过消费特定套餐获取产品。

从蒙自源到谭仔米线,它们的招牌产品均不相同,单品价格在27.9-46元之间。即使都是在同一品类下,但由于米粉产品文化的广谱特性,品类下不同品牌均有自己的玩法。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米粉品牌都在逐步做多、做杂,如阿香米线加入了米饭、酸菜鱼饭、刀削面、羊肉串、小面等诸多非米粉产品以及南昌拌粉、桂林米粉、过桥米线等全品类产品。


消费者吃米粉到底是在吃什么?

三两粉与肥汁米兰香港米线都成立于2017年,但两者走出了不同的模式,三两粉经营的是湖南米粉,门店为开放式明厨,主要以手工粉为招牌产品。与其它标准化模式不同的是,三两粉不仅强调手工,更有现炒产品,如辣椒炒肉干拌粉/面/饭。可以看出这是一家以手工米粉为核心的中式快餐。

米粉的魅力很明显,它在南方主要作为小吃,消费者吃米粉可以自由叠加,比如广东有很多“原味汤粉王”,顾客可以点一份粉然后加入其它的小吃或饮品,如拉肠、卤味、小云吞等。

消费者吃米粉到底是在吃什么?

首先是低价,小吃在过往大多属于快餐,不到10元就能吃饱是米粉的原生优势,比如现在的北上广还有4-8元一份的米粉。品类快餐化到了2011年之后,米粉品牌们逐步冒头,一碗好的米粉的价格慢慢到了20-50元。

品牌化之后,一些高端品牌也推出了高端米粉,如人均546元的湘酷官府湘菜推出了168元一份的祖庵山珍和牛鲜米粉,它以土鸡、鲫鱼等吊汤,配上羊肚菌、和牛等食材出品,从点评来看,该菜品属于门店的十大推荐菜之一。

然而,米粉品类高端店终究为数不多,一眼望去在发展中的还是属于20-50元的这一区间,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资本、创业者都对米粉品类进行了加注(如消费者愿意高价消费、资本愿意亿元投资、创业者愿意持续逆势开店)。

从肥汁米兰、谭仔米线的崛起来看,核心其实很清晰:米粉红利是创新者才能享有的。如果仅仅是将诸多米粉产品包括非米粉产品汇到同一品牌下,这样的简单动作长期难以得到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在筷玩思维看来,想要享有品类发展红利,米粉从业者可以操作的事儿有两个:其一是充分发挥米粉品类的原生优势,如小份量、鲜食、文化多元;其二是从多元文化中找到创新出路,比如米粉过往都是提前几个小时做好的浇头,而如三两粉就将中餐小炒嫁接到米粉上,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用餐体验。

米粉有没有机会超越面条?从2021年的大势来看,米粉已有了崛起的苗头,至于品类下的从业者如何抓住这样的新红利脱颖而出,这就要看创新创业者的布局了。

在整个米粉品类乃至于整个餐饮品类,它的过去一直是属于传统的、循规蹈矩的从业者们所拥有的,但在未来,在一个充满新红利和变革的当下及未来,它的归属权和经济价值应该是属于消费者的,要持续满足好消费者,唯有深入品类根本的创新才能触及。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