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豆瓣、知乎、B站,被不少网友戏称为异父异母亲兄弟。实际上,它们和豆瓣并不是出生在同一个年代,如果真要给豆瓣找一个同年好友,那大概就只有贴吧了。

贴吧创立于2003年,豆瓣创立于2005年,两个以“兴趣”为切入点的互联网社区,一度映射着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一群陌生人因为同一个话题讨论得热火朝天,帖子里或许是嬉笑怒骂,或许是字字珠玑,或许是自身经历。总之,一字一句都在表达着各自内心最真实的看法,这确实是最好的时代。

相比较早已没落的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产品,豆瓣和贴吧作为存活不多的PC产品一起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的整个过程。如今虽然它们还活着,但是似乎都活得并不好。


同病相怜

根据易观千帆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贴吧月活用户超过3亿,但到2021年,月活用户就只剩下3743万,同时期豆瓣也只有1000万的月活用户。不难看出二者都存在用户流失的问题,而且它们用户流失的原因也极其相似。

其一,在移动时代,它们频频失误。移动时代对不少PC产品来说是一道天堑,不少优秀产品折戟于此,纵使强悍如QQ也在移动时代吃了亏,贴吧和豆瓣自然也难逃时代的洗礼。

拿贴吧来说,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迷失直接影响了贴吧的发展。早在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就出现了,彼时腾讯做了微信,阿里巴巴推出了手机淘宝,三巨头里只有百度的转型最慢,百度的缓慢转型给旗下的一系列产品都贴上了“慢”标签,贴吧也不例外。

豆瓣则是将原有的超级网站拆分为14个独立的APP,每个APP内的信息相互独立,像一座座孤岛让用户四散开来,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加速了用户的流失。2014年8月,豆瓣重新整合上线,但此时微博、陌陌等社交产品已经占据用户心智,豆瓣无力回天。

其二,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和轻运营的管理,让平台内容不受约束,灰黑产业链由此形成。去中心化的机制让用户进行自我管理,吧主、组长拥有极大的自治权。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机制让内容有了更多的可读性,但平台轻运营的管理也产生了诸多负面信息。

其三,在问题解决上,它们都比较简单粗暴。豆瓣和贴吧在内容上都有很多的潜在风险,而对于这些内容上的风险,豆瓣的解决方式是雪藏小组,贴吧则是通过大量删帖、封吧,压抑流量来阻止事件传播。这种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根源问题,还会激起用户的不满,结果也不尽人意:鹅组多次被雪藏仍屡屡犯禁、继续扰乱平台生态,导致贴吧的用户大规模出走。总之,豆瓣和贴吧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


豆瓣囿于风骨

在一众纷杂的互联网产品里,处处透露着文人气的豆瓣无疑是优雅的,显现出一种孤傲的气质。如在豆瓣社区内有风花雪月,有柴米油盐,有纵歌快马,有鸡零狗碎,每个人都能在豆瓣找到灵魂上的共鸣,渐渐地大家给豆瓣贴上了文青、小众的标签,但这种遗世而独立的优雅也禁锢了豆瓣的发展,这集中表现为其在商业化选择上的“极度挑剔”。

一是豆瓣对广告的态度非常挑剔。广告是互联网公司最快的变现渠道,但也是被用户诟病最多的商业方式,但豆瓣在广告业务上的画风却格外清奇,其广告类型多为教育、民宿、旅行等契合平台调性的内容,这与其制定的严苛的广告标准分不开。

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豆瓣的广告规则是:每天的开屏只开放1/4的流量给广告,同时如果用户一天之内已经看过一次产品广告,无论再打开多少次,都不会再给他看这条广告。

二是豆瓣对业务线的开拓非常挑剔。豆瓣在阅读、音乐、电影、电商、知识付费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但反响都不强烈,更多地是作为评分工具活跃在大众的眼中;豆瓣的小组模式有着天然的商业雏形,但豆瓣却并未利用起自身的优势,挖掘平台内的商业形态。比如“我爱化妆品”等种草和分享小组,就像是简易版的小红书;豆瓣上的找房小组像是另一个区域的安居客,且更受年轻人欢迎,但豆瓣在这些领域却并没有太多作为。


贴吧限于商业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攫取利益是互联网公司的立身之本。作为互联网公司初代巨头之一,百度自然具备强悍的商业化能力,然而凭借“竞价排名”业务躺着赚钱的百度却屡遭网民诟病。

不幸的是,贴吧也因继承了百度的商业模式,而逼走了平台内的众多用户,而贴吧商业化所产生的苦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容下滑,二是失去口碑。

首先,贴吧通过大量植入广告、取消会员发贴门槛等举措来增强其变现能力,却导致了水贴、广告满天飞的现象,精品贴反而被埋没。毫无疑问,贴吧内容让步于商业化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乃至整个内容生态。

其次,“贴吧合伙人”制度,加剧了贴吧口碑恶化。这一制度将商家引入贴吧运营,商家享有吧主的删帖、舆情监控、发起吧内活动等权限。众所周知,吧主本就享有贴吧的运营权,而贴吧将这一权力当作一门生意来进行买卖,以期望增强平台的变现能力,恶果也就此埋下。


融入视频时代

用户变老、用户流失似乎是互联网产品避不开的话题,豆瓣和贴吧也有这些困扰。豆瓣和贴吧都在移动时代纷纷失速,不仅用户体量下滑还多次受到处罚,一度挣扎在死亡线上。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老用户虽然在离去,但是新用户也在不断涌入豆瓣和贴吧这些老牌社区,它们并非毫无想象空间。

据《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显示,在年轻人结交同好的方式里,豆瓣、贴吧等线上渠道排在第三位,占比在50%左右。这意味着豆瓣和贴吧并没有被年轻用户抛弃,反而在年轻人的兴趣社交里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它们也在不断尝试融入视频时代。

豆瓣借助直播切入视频时代。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的“豆瓣在线直播Android版应用系统”获登记批准。直播是豆瓣融入年轻人的重要举措,如果豆瓣能够做一些与书影音相关的直播,契合平台调性,既不伤害用户体验,又能成功引流,或许能够再次切中用户心理。

贴吧推出“视频号”紧跟视频时代。此前,贴吧内的“直播买房”曾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虽然并未激起更大的声量,但内容视频化不失为迎合用户的好方法。随着微信推出“视频号”后,微博、小红书相继上线各自的“视频号”,百度贴吧也紧跟“视频号”IP,推出了视频号。

纵观豆瓣和贴吧的发展历程,豆瓣纯粹且优雅,贴吧急促且莽撞,前者商业化过慢,至今仍在摸索前进,后者商业化过快,至今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化道路,如今又都不约而同地踏入了视频领域。它们能否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化道路仍是个未知数,但在新起点上如何平衡内容管理与商业化进程,依旧是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道考题。

阅读全文>>

陕西汉中人,中学写程序,16岁保送清华物理系,20岁留学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博士,1999年毕业后去IBM担当科学顾问。优厚年薪、高级轿车,大多数人的目标,杨勃不到30岁实现了。 

然而在IBM待了不到两年时间,杨勃辞职,一次采访杨勃说:“做技术是一个与人分得很开的工作,可是我想与人能够有更多的交流。”然后,他卖掉家居、汽车,世纪之交离开了美国,来到北京。 

彼时,杨勃想加入正在堆泡沫的互联网,但在北京街头走了一圈发现到处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广告,不爱凑热闹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杨勃被老同学翟学魂说服,加入供应链公司快步易捷(egistics),担任CTO。 

4年后,快步业务改组,杨勃退出。大公司是无法适应了,这次他想要兴趣创业了。 

当时互联网已经进入web2.0,从只有静态信息的页面转向用户可以直接交互的平台。于是,杨勃一个基于爱好的想法“读书交流平台”萌芽了。 

从2004年开始,杨勃提着那台用了3年已经掉漆的苹果笔记本,辗转在住处和朝阳门外的一间星巴克之间,设计这个网站最初的代码。 

半年后2005年3月,这个混合了“理想”和“文艺”气息的平台以附近的一条胡同命名——“豆瓣网”。杨勃在上面注册了自己的一个账号“阿北”。 

在今后的一年时间里,豆瓣网都是阿北一个人的豆瓣,没有注册公司,没有办公室,他即是程序员,又是内容贡献者。 

那年,豆瓣生存艰难,阿北后来在豆瓣小组半开玩笑地说,只能靠下班后卖光碟为生。后来就有了一个不知道真假的段子:有人发豆邮问:“听说您下班在地铁卖碟,请问有没有The Winter Guest 1997、Fanfan 1993……有的话大概多少钱一张?您在哪个地铁口卖?” 

这种状况在第二年得到转变。2006年初,豆瓣上线不到一年有了11万用户,在那个互联网普及率不足的年代,它受到了资本的注意,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融资,发展也走上快车道。 

截至2009年5月,4年时间,注册用户数已达330万,月点击率达6亿,月访问用户3000万,这年它又拿到了B轮融资。 


1、

一方面豆瓣网的规模发展的很快,另一方面豆瓣内部的规模却明显在“掉队”。 

豆瓣上线一年的时候,才迎来他的二号员工——洪强宁,2年后员工发展到5个人,第三年,大约25个左右,第四年40人。 

这种员工增速着实让人看不出来这竟是一家拿了两轮融资的互联网公司。 

不管是主观刻意还是事实存在,从阿北敲豆瓣第一个代码开始,就注定了豆瓣这个原创的产品,没有模仿的对象,也不想走捷径。 

在阿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信条下,“去中心化”为底色的豆瓣生成,它不像微博以热度排名,豆瓣是以用户兴趣为中心,圈定了一个个“格子”,从而诞生了书影音的兴趣社区。 

阿北说过自己理念,豆瓣不想做运营的事情,而是用产品来实现运营。极具代表性的就是豆瓣小组,在这个多则几十万人、少则几十人的小组生态里,每个人都是中心,每个小组都有“无偿”的管理员。 

在豆瓣早期,阿北做的就是写程序,做产品,用户多了以后,那个时候,豆瓣和当当、卓越等购物网站合作,搭建平台,给别人卖书、卖碟,收取提成。 

赚钱是不存在的。每次采访问到豆瓣的盈利状况,阿北总笑笑说:“有的月份盈利,有的月份亏损,总体持平。”2012 年豆瓣已经接近盈利,三年过去了,一如既往。 

对于一个平台,收入最理想的来源就是广告。广告最好卖的那些年,广告主主动找上门,阿北否决了,原因是与豆瓣气质不合。 

虽然阿北接广告,但很克制。一个员工说,豆瓣的广告规则是:每天的开屏只开放1/4的流量给广告,同时,一个产品广告用户一天内只能看到一次。 

无可否认,阿北清高、自我,从产品逻辑到算法设计到一开始的内容,这是一个“全栈能力”的人,而他也把这种要求移植到了豆瓣上。阿北曾说,豆瓣一开始是想做纯技术公司(搜索引擎)。 

阿北并不是抗拒商业,而是需要找到一个优雅的赚钱方式。创造性、技术性地赚钱,很理想主义,但这点几乎是从上至下的企业文化。 

豆瓣办公地没有选在中关村、五道口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聚集地,而是选择798附近的一栋商务楼。 

在公司里,每周都会给员工发放一笔经费,用来买书。 

一个前员工说,一直到20几号员工,入职豆瓣的全部毕业于清华北大,“看着就挺不一样”“他们是真的抱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来的”。 

对于阿北而言,赚钱是理想,但理想一定不只是赚钱。有次阿北拉产品的同事吃饭,有人问他,如果不做豆瓣,他会做什么,阿北说:“我可能会研究社会学。”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阿北不想把豆瓣做大做强。反而,在把豆瓣做大做强这点上比谁都急切,因此方式也更为激进。 


2、

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 4。 

这年,“苹果受虐狂”阿北曾经跟好友、互联网评论人keso讨论过豆瓣的移动互联网化,思路非常清晰“现在好了,移动互联网一来,我专门给你做一个小组、做一个电影,不就完了嘛!” 

这个想法没有什么可辩驳的,当年的QQ音乐、快播不都是这样的吗?一个功能走天下。 

2011年,豆瓣拿到了红杉、BAI、挚信的C轮融资,然后,豆瓣同城、豆瓣小组等十来个App一窝蜂出现了。但正如后来所知道的,这些“功能拆分”App都无一例外地折戟了。 

在把豆瓣网的功能一个个拿出来后,豆瓣就不像豆瓣了。 

2013到2014两年,成为了豆瓣成立以来最动荡的时期,许多员工离职,500多人的公司直接缩减至300多人。 

终于,2014年8月,一个整合版的豆瓣App现世。不过这时,微信、微博这一代App已经基本确立了地位。

在这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说,豆瓣在移动互联网上错失了三年。 

从马后炮的视角看,豆瓣不止错失移动互联网三年这么简单,在更迭迅速的互联网行业,这种大力出手又一无所获的结局,即使不是“自寻死路”,也是难有翻身之地。 

在豆瓣最迷茫、困难的时候,张一鸣和阿北见过几次,聊的是收购豆瓣的事情。最后,双方得出结论,阿北觉得张一鸣“非常理性、执行力非常强”,张一鸣觉得阿北“特别真实”。 

移动互联网这一战失败后,阿北斗志明显折损了。虽然阿北重拾力气,用十几个核心产品的资源重做新的社区,但阿北的口中不断地重复“这是我最后一个产品了。” 

豆瓣的压力显然也更大了。2014年,豆瓣第一次在内部有了明确的活跃度目标;2016年,豆瓣开始大打广告。 

2017年2月,豆瓣上线了一款“豆瓣时间”的产品,请来了北岛、西川等诗人做了一个《醒来》的诗歌讲座课程。现在豆瓣时间有了音频、视频、图文等培训课程。 

不久后,阿北发布一封内部信,宣告豆瓣进入“务实”阶段,思路也很清晰。 

一,关闭长期没有起色或亏损的业务;二,拓宽微博微信通道,以App用户增长提速为阶段目标;三,以营收为目标,做豆瓣时间、自营商品,构建商业团队。 

在这份内部信上,阿北首次透露了上市的具体思路。 

2018年,旗下上线于2013年的原创写作平台——豆瓣阅读,宣布从豆瓣集团分拆,并完成6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柠萌影业。 

截至2019年,豆瓣注册用户2亿,月活跃用户4亿。


3、

2016年,豆瓣成立十年以来,首次拍了自己的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这年也成了豆瓣电影备受质疑的一年。 

这年末,由阿里影业等联合出品,王家卫监制,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Angelababy等领衔主演,柳岩、鹿晗等参演的贺岁片《摆渡人》上映,猫眼、豆瓣口碑极差。 

当年豆瓣上4万多人评价,4成人给出一星。  

同期的还有张艺谋的《长城》、丁晟的《铁道飞虎》,口碑都与导演演员阵容相差千里,影片方因此怀疑有人恶意刷评,表达对豆瓣平台不满。 

瞬间,该事件冲上热搜,豆瓣的评分机制遭受最严重的一次质疑。阿北在这次事故中并没有正面回击,然而一些豆瓣用户看不下去了,把阿北在2015年写的自问自答式文章《豆瓣电影评分八问》发到网上,解释了豆瓣小学水平的“一人一票”计分算法和处理水军的机制。 

这年,豆瓣渡过了这一劫,但这次“互联网危机”,似乎没有人可以帮助豆瓣。 

12月9日,“工信部下架106款App”上了热搜,豆瓣位列其中,原因是超范围收集手机个人信息。 有人统计,自今年以来,豆瓣就收到了国家网信办20次处罚,累计罚款金额达到900万。 

豆瓣是屡教不改还是无能为力? 前面已经说过,豆瓣建立之初,就是“去中心化”,依赖用户兴趣自发管理运营,豆瓣的根茎无法触达底层。 

如果要把阿北一开始敲的代码,把他的理念打倒重来,那豆瓣这种自由的兴趣社区,必然像贴吧那样,庸俗、瞬间死掉。而融资受阻、商业化模式受困的豆瓣,想要在自命清高的地基上完成网信办的目标,清理掉内部不合法的信息,成本又是不允许的。 

所以,豆瓣会一次次犯错,现在陷入一个内忧外患的境地。

这几年,阿北沉寂了,没有媒体采访,没有朋友圈,“你不找他,他不找你。” 

但阿北的意志就像豆瓣的代码一样,还留在2005年。豆瓣网下方“关于豆瓣”的介绍上,依然写着阿北建立豆瓣网的初衷,16年如一日,一字未变。 

豆瓣界面依然是新世纪之交,那个清新简洁的BBS风格,进去内容后,不会感觉到广告,不会觉得嘈杂,眼花缭乱。 

所以,它的状态也像一个投资人多年前说的那样“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不过这个文艺中年男人现在应该不会生气了。 

除了传言中的5大个怪癖“苹果受虐狂、马桶上看书没完没了、看电影嘘观众、出门前满屋子转、过马路不看车”之外,5年前,阿北有了一个女儿,现在每年,阿北一半时间用来处理公司业务,另一半时间则在国外陪伴家人。 

没有过度商业化,没法改变的初衷,没有强推用户喜好,豆瓣不主动出击,就是这样一个网站,却在风起云涌、疯狂迭代的互联网世界,走了16年,看着微博、知乎上市了,它错过了很多,但它一定也抓住了一些什么。 

2004年10月,北京朝阳门外的星巴克,一个中年男人因为害怕孤独,开始每天提着他那台用了三年已经掉漆的苹果笔记本来到这里,不断敲着代码。脸熟后,店员偶尔会上来问,还有多久上线? 

35岁,没有成家,创业失败,零度上下的北京,2005年3月6日,豆瓣出来的那天,这个中年男人一直守着网页,不停地刷新、刷新,直到天亮。中间看到有人进来留言,阿北高兴坏了。 

“竟然有人用了,而且能对人有用!”“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时”应该就是这样的,2006年3月6日,阿北在豆瓣日志《豆瓣一年》写到。

阅读全文>>

1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下称《通报》),对共计106款APP进行下架。

据工信部介绍,本次公开通报并下架APP,主要是相关APP存在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违规行为,并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

工信部要求,相关应用商店应在本通报发布后,立即组织对名单中应用软件进行下架处理。针对部分违规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APP,属地通信管理局应对APP运营主体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据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组织检测21批次共244万APP,累计通报2049款违规APP,下架540款拒不整改的APP,对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震慑。工信部将充分利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监管手段,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努力为用户营造更健康、更干净、更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费环境。



工信部下架106款侵害用户权益APP

11月3日,工信部针对APP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检查,并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进行了公开通报。

据工信部介绍,截至目前,尚有5款APP未按工信部要求完成整改,分别是看看新闻、妈妈网孕育、爱回收、豆瓣、唱吧。同时,各通信管理局按照工信部统筹部署,积极开展APP技术检测,截至目前尚有101款APP仍未完成整改。

记者注意到,工信部下架的五款应用软件名单中,看看新闻所涉问题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问题”,妈妈网孕育、爱回收、豆瓣、唱吧等四款应用所涉问题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对于未按要求整改的APP,工信部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要求,组织对上述共计106款APP进行下架。

工信部还要求,相关应用商店应在本通报发布后,立即组织对名单中应用软件进行下架处理。针对部分违规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APP,属地通信管理局应对APP运营主体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累计通报2049款违规APP,工信部:还将持续整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丰富多样的应用形态已深入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等侵害用户权益的突出问题。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鹏在近期表示,做好用户权益保护,事关广大人民群众使用信息通信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信部一直以来对此高度重视。

据王鹏介绍,近年来,工信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APP违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等问题,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已组织检测21批次共244万APP,累计通报2049款违规APP,下架540款拒不整改的APP,对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震慑。同时,工信部部不断强化应用商店关键责任链管理,督促应用商店加强自查清理,应用商店已主动下架40余万款违规APP。

本次《通报》则指出,今年以来,工信部继续持续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常态化检查力度,先后三次组织对用户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开展“回头看”。

王鹏还表示,近期,工信部部署开展了服务感知提升行动,推动全行业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能力,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持续加大用户信息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使用信息通信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将进一步加强用户权益保护

日前,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将加强用户权益保护。推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覆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用商店、网络接入服务者、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手机终端厂商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社会组织和用户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

《规划》还提出,目标在2025年,行业治理和用户权益保障能力实现跃升。

王鹏表示,根据《规划》工作部署,工信部将充分利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监管手段,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努力为用户营造更健康、更干净、更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费环境。主要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监管政策和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信息通信行业配套细化规定和标准,健全监管规则、细化实化监管举措,为用户权益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政策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建立覆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用商店、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手机终端厂商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提出全链条共同遵循的共性要求和各类主体应承担的个性化义务,实现行业治理全链条、全流程规范。

三是进一步拓展监管手段。完善电信服务质量评测方法,建立互联网服务质量评测方法;构建覆盖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的全行业服务监管体系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测机制;加强技术手段建设,不断提升自动化、标准化检测能力,及时监测发现和依法处置违规行为。

四是加强多主体协同共治。充分吸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社会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社会组织和用户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实现多主体协同共治、齐抓共管的良好生态。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