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

被百度“养”了7年的IDG要开始自己赚钱养家了。

12月21日,据腾讯新闻报道,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IDG)的员工资产今年已陆续由百度集团相关主体公司转入几家百度全资子公司。在今年一季度IDG全部转入新主体后,一些商业化部门需要制定并完成年度营收指标。

百度这次业务调整的背后,也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商业化的起步。11月25日,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

11月25日下午,一位北京亦庄居民使用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完成首单付费,该名乘客乘坐全程2.1公里,消费1.06元。

将时间倒回到3年前,2018年还是自动驾驶概念繁荣又飘渺的一年,行业龙头Waymo估值高达千亿美元,“L4量产落地”的消息也在国内此起彼伏,但至今自动驾驶始终还没有真正落地,Uber还搞出了首例自动驾驶致死事件。

低谷之后或许是行业第二波向上的爬升阶段。然而,对于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含量高,且关乎交通安全的行业来说,这一段爬坡期也会非常漫长。百度IDG的赚钱梦想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已经有很多人把它当通勤工具”

亦庄位于北京大兴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地区。这里坐落着北汽新能源、奔驰、小米等多家公司的汽车研发中心,有天然的产业群优势。另外,亦庄道路规整,车流相对较少,也是理想的自动驾驶测试地。

12月1日下午,时代财经来到亦庄开发区自动驾驶体验路段。

打自动驾驶车需要下载两家公司专门的App——萝卜快跑和PonyPilot+,目前还没有任意地点上下车功能,乘客需要找到最近的自动驾驶站点上车,不过两家公司站点分布均比较广,小马智行站点约200个,百度则超400个,均可覆盖亦庄核心区域。

其余界面与一般打车软件并无太大不同,叫车后一分钟不到,系统就显示已接单,10公里的路程,正常价格在50元以上,商业化初期平台优惠力度较大,实际只需要2元左右。

上车后,前排椅背上的屏幕清晰地显示出行程路线、模拟路况和实时速度,安全员身旁有一块更加复杂的屏幕显示周围路况和自动驾驶的行进状态。

行驶过程中,自动驾驶已经可以熟练进行路口拐弯、换道、过红绿灯等基础操作,总体来看和有人驾驶没有明显区别,只是自动驾驶会更谨慎、更遵守交通规则。

椅背屏幕显示自动驾驶最高时速是60公里,但明显慢于路上的其他车辆。在车辆和行人少的平坦马路上,自动驾驶能达到最高速度,一旦碰见超车、拥堵路况、行人穿行马路等情况,自动驾驶都会刹车减速。如果在路况复杂的高峰期时间段乘坐自动驾驶,会不时出现急刹车的情况,因为自动驾驶需要躲避周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和行人。

目前所有自动驾驶车辆都配备安全员,在时代财经的体验过程中,安全员全程未接管方向盘,但会将手掌向上放在双腿上,随时准备接管。

一位安全员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他的接管频次约为一天一次,多数是在碰见不遵守规则的车辆和行人时发生。虽然接管频率低,但安全员在行驶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时刻注意两旁的路况。

时代财经了解到,成为安全员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驾龄10年以上,但这并不是为普通司机开设的岗位。相比于普通司机,安全员更像自动驾驶测试员。上述安全员表示,自己原来负责技术相关工作,安全员的工作除保证自动驾驶安全外,还要根据行驶数据训练自动驾驶系统。

目前有近100辆自动驾驶车辆运行在亦庄,这个“黑科技”已经融进了不少亦庄人的生活。安全员表示,最近已经很少碰见初次乘坐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自动驾驶现在价格便宜,已经有很多人选择把它当作上下班的通勤工具。”

百度对时代财经表示,11月商业化以来,乘坐自动驾驶的用户整体满意度为4.9分,好评率大于94%。


投资人:自动驾驶的To C业务还是“自嗨”

以Gartner曲线为测算基准看,自动驾驶目前正处于从低谷期缓慢向上爬升的阶段。

AI图像识别、边缘计算、AI芯片等自动驾驶相关技术都在逐渐成熟,激光雷达也正进入量产前夜,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让自动驾驶厂商开始考虑商业化问题。

小马智行方面对时代财经表示:“获得商业化试点许可,意味着我们能够首次打通Robotaxi商业闭环,小马智行的乘用车业务正式从技术常态化测试迈入商业化模式验证阶段。”

不过,从现阶段的市场情况看,自动驾驶还在烧钱阶段,投入成本极高,行业尚没有盈利的案例。

跑得最快的自动驾驶公司在卡车行业。其中的头部公司图森未来已经上市,2021全年营收在500-700万美元之间,但资金支出达到1400-1800万美元。

相比无人卡车,Robotaxi等出租车的投入更高。初创公司的融资规模大多在10亿美元以上,李彦宏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透露,百度2020年在自动驾驶上一共花了200亿美元。

但迈出商业化的第一步后,企业已经做好了盈利规划。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公开对媒体算过一笔经济账:如果Robotaxi一台成本50万元,有5年的可靠运营时间,月成本为8000元左右,已经与当下网约车持平,按照平均每月营收2万元,2年半就能平衡车辆硬件成本,5年运营周期可盈利70万元。

由于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等降低,百度最新推出的第五代Robotaxi成本在48万元,王云鹏对媒体表示,到第七甚至第八代,成本能追平甚至低于私家车。另外百度在首钢测试运营的车辆已经拿掉了安全员,第七代车不再保留驾驶方向盘,明年官方将允许进行没有方向盘的载人测试。

关于自动驾驶服务的定价,百度对时代财经表示,补贴结束后会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收费标准,具体会参照网约车专车水平。

据李彦宏预计,大概在2025年,百度Robotaxi的整体成本会低于网约车成本,此时规模会迅速扩张,实现盈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乐观。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对时代财经表示,从行业逻辑和技术发展程度上看,他并不认为Robotaxi的商业模式会在短期内落地。

凡是以B2B推动的技术型产业,都是不能在短期内To C发展的,To C实际上只是大家的自嗨。”

“自动驾驶行业上游的收入来自于中游,中游的收入来自于下游,下游的收入来自于周边产业,还没有诞生在C端爆发的条件。也就是说,这几年是由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相互需求驱动自动驾驶发展的,而不是大众的需求驱动。”


规模化落地?技术还没准备好

作为一个关乎到交通安全的技术,“普及自动驾驶”这件事绝非仅指技术的成熟,它背后包含的是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自动驾驶的普及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其难度甚至可以和癌症治疗相比较。”杨歌对时代财经表示,“它并非难在技术无法攻克,而是难在鲁棒性(Robust),理想中的自动驾驶状态是,不管路况有多复杂,怎么开都不会出错。”

从技术角度讲,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需要不断测试,测试又分为路测和仿真测试。路测即根据实际的道路行驶数据测试系统,这是最有效但要求也最高的一种测试。根据兰德智库的评估,真正的自动驾驶系统想要达到量产应用条件,至少需要经过110亿英里(约170-180亿公里)的道路验证。

这个数字意味着,就算100辆自动驾驶车辆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道路测试,积累数据需要的时间也是以百年为单位。

所以,多数自动驾驶公司都会在路测之外辅以仿真测试。仿真测试是建造一个虚拟的交通环境,通过模拟路况训练系统。但仿真始终是虚拟环境,它无法模拟现实中的所有情况。

“社会环境中有碰瓷的、加塞的、中间抢路的等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模拟环境无法做到的。”杨歌表示。

有自动驾驶创业者对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厂商都无法在仿真系统内准确重复真实路测场景中出现的问题。即如果自动驾驶在行驶出现中出现事故,并不能在仿真系统中回放事故场景,保证改进后的系统不犯同样的错误。

从法规上看,目前国家和社会对于自动驾驶事故并没有清晰的责任认定标准,“假如自动驾驶导致伤亡,如何评判责任?技术人员、自动驾驶厂商、车主?到底谁该负责?很可能出了事后整个项目都被关停了。”

技术问题和法律道德问题的相互角力,使得自动驾驶的鲁棒性变得非常困难。“社会是一个复杂且不可预期的混沌综合环境,和计算环境完全不一样。自动驾驶的鲁棒性要达到社会安全、法律道德能够解决的程度,不是5年之内能达到的。”杨歌说。

另外每辆自动驾驶车都需要独立判断周围的信息系统,当路面上有很多自动驾驶汽车,不同系统之间会出现干扰。

“这就和物理学上的单摆、双摆、多摆问题一样。如果一个路口有超过50辆车聚集,每辆车都不同的速度,且每辆车都在做判断时,这套混沌系统就会崩溃。你无法拿计算主观性去完成对混沌世界的解释,简单来说,只要路口有超过20辆自动驾驶汽车,计算可能就马上卡死。”杨歌说。

如果要从技术角度解决鲁棒性和混沌问题,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车路协同”,这也是国内自动驾驶的主流方案。

车路协同需要将人、车、路、云这些要素联系到一起,将实时数据传输到云端,通过计算分析将信息反馈到每个交通参与者。

但车路协同最大的问题是工程过于庞大,它已经不是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的单点问题,而是需要汽车企业、交通企业、通信行业等各方面产业的跨界融合,需要大笔财政支持。其对于社会组织生产力的要求非常大,在未来几年全球经济仍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状况下,车路协同的实现也会更加困难。

“在国际关系正常、社会稳定、资本流动正常、经济体每年增速保持稳定、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我觉得也得花10年时间才能有城市级别的示范点。”杨歌说,“改造老城市都比较困难,基本上只能在亦庄这样的片区,因为原有建筑少、居民密度低。”

杨歌表示,自己目前没有投资自动驾驶项目的打算,“我会看这个行业,也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未来有生产力的产业,但是现阶段自动驾驶并不make sense。”

阅读全文>>

做视频,跟热点,加码电商,布局男性种草社区……知乎在拓展业务和商业化的道路上,赶上了社交平台业务演变的所有趋势,但似乎又错过了所有风口。

在12月份刚刚更新的知乎8.0版本中,知乎APP的主页面上新增了“视频”和“会员”的功能。

前者是知乎近两年中,社区内容的新发力点,对标B站、抖音;而后者则是知乎商业变现的重要板块,纳入了电子书、小说连载、电商等多个业务。

但知乎做视频,似乎已经晚了同行许多步。一方面是本身从知乎成长起来的一批大V正在流失,近年来更是频繁被其他平台“挖墙脚”。另一方面,如今的知乎也缺乏与字节跳动、B站等抗衡的资本。

曾经,凭借着优质的问答内容,知乎备受投资者青睐。也正因此,知乎在成立的前五年里并没有大规模商业化,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保证了用户体验。

新版本知乎APP将“视频”、“推荐”、“热榜”作为主页面的三个主要栏目

当知识付费风口来临,知乎也迎来商业化“觉醒”,并展开了多元布局,触角从知识付费、在线广告,甚至延伸到电商、短视频、直播等领域。知乎一路小跑,一路试水,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知乎第三季度实现营收8.23亿元,同比增长115%;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亿大关,达到1.01亿,同比增长40%;月均付费用户550万,同比增长110%。

肉眼可见,营收、月活用户、月付费会员等多项指标均实现了高速增长。

但亏损依旧。同期,知乎净亏损为2.69亿元,较去年同期1.1亿元的亏损扩大1倍以上。而今年前三季度,知乎累计净亏损9.1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亏损的5.18亿元,

硬币的另一面,商业化带来的密集广告还在不断损耗用户体验,遭人诟病。

但知乎似乎还没有找到社区内容与商业化平衡发展的路径。知乎方面人士与全天候科技交流时,如此感叹道:“以前说我们太小众,让我们商业化,我们做了;现在又说我们太商业,丢掉了原来的氛围,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多元化探索也让知乎变了模样:如今打开知乎的APP,能够找到对标B站、抖音的视频内容,类似于小红书的“好物推荐”,也有如“微博”一般实时跟进热点的“热榜”问答,以及电商业务。

却唯独不像曾经专注于“知识分享”的那个知乎了。


1“百变”知乎?

在上周,知乎申请“B乎”商标被驳回,理由是“有悖于社会公序良俗,整体格调不高”。

“B乎”曾经是网友对知乎“人均985”、“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调侃。在2020年愚人节,知乎限时开启了“B乎”模式,意为“知乎的B面”。而从“B乎”内容来看,主要以视频为主,这让人很难不联想到“B站”。

在视频化上对标B站,是近两年来知乎业务的重点。

据知乎方面人士透露,早期其他视频网站的许多博主,抄袭知乎上的优质问答内容,用做其剪辑视频的脚本,这让知乎方面感到十分头疼。

但另一方面,知乎也嗅到了视频化的机会。在多次版本迭代中,知乎不断加强视频的权重,目前视频已经成为了主页面中三大板块之一。最近,知乎还推出了一系列创作者激励计划,吸引用户上传视频。

曾在知乎做过内容运营的西西(化名)形容:“知乎想做视频都想疯了。”但她看来,平台对视频化的切入仍较为“粗糙”。

去年10月,知乎上线了一键图文转视频工具,答主在文章里面插入图片和文字,使用一键转化功能,文章就能转化成视频。西西说:“就类似于PPT过字幕一样,然后再配几张图,但这种东西,怎么能传播呢?”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目前知乎的业务和用户的增长已经十分乏力,视频化是他们打破瓶颈不得不做的业务。”

实际上,知乎的MAU(月活用户)在近一年中有不错的提升。在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平均MAU达到了1.012亿,同比增长40.1%。但用户增长的背后是水涨船高的营销费用,在今年前三季度,知乎的营销支出分别为3.47亿元、4.43亿元、3.75亿元,同比增长了176.4%、202.0%、70.6%。整体来看,知乎用户的增长速度是远低于营销支出的增长速度的。

以高昂的营销带动用户的增长,是最典型的“流量逻辑”。而在知乎的发展初期,还不是这种“流量逻辑”。

彼时的知乎实行封闭邀请制,前200名用户都是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以及学者,比如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这保证了问答的高质量。在封闭的两年半中,一个知乎的邀请码在淘宝上就能卖到120元一个。

但邀请制在发展两年后也出现了疲态,知乎创始人周源还曾用 “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的比喻来形容彼时的知乎。在面向“小众”还是走向“大众”的讨论中,知乎最终选择了后者。

在2013年,知乎开始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用户数量就从40万飙升至400万。据其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知乎平均月活用户人数已经达到了1.012亿。

但随着用户和流量的到来,曾经高端垂直的知乎文化也逐渐变了味道。

“小而美”时代的知乎关注的是问题本身,以及回答者生产的内容,并且可以从问题的动态、回答者的动态看到新的内容。这使得一个优质问答贴的“生命周期”可以很长,而在某个问题的专业领域中,具有专业权威的答主,也能够快速在“小圈子”内获得关注和认可。

但当知乎开始走向大众,这种“小圈子”玩法已经不再适用。决定答主生产的内容能不能被更多人看到,关键在于话题有多少人感兴趣,以及回答能够获得多少“点赞”。

在发掘话题方面,西西透露,他在离职前夕的工作,一是不断将社会热点事件转化为问题,吸引许多用户进行讨论;二是将知乎上已有的,具备大众讨论度的话题推向推荐位置。

回答能不能出现在前排位置,则取决于回答本身是否让更多人点赞。“一个金融方面的问题,获得更多点赞的可能不是真正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而是一个民间荐股专家,因为他讲的内容可能更有煽动性。”西西说。

一位拥有18万粉丝的知乎答主孔林(化名)向全天候科技表示:“这时的知乎已经变成了微博平台了。”不仅是时刻跟踪社会热点话题,点赞决定推荐内容,在知乎新版APP中还出现了“热榜”功能,越发向微博看齐。

孔林说:“学微博它的逻辑还是人对人的关注,但随着知乎开始学b站搞视频,现在知乎把关注下降成了一个板块,默认界面是推荐了,这就要走平台流量扶持路线了。”用户要想知道自己关注的答主的动态,还需要主动去寻找,这种改变也让许多答主觉得不适应。

不仅是向微博、B站学习,知乎也在学习小红书的“荐物”。

在2019年,知乎尝试打造名为“CHAO”的男性种草社区App,试图成为男版“小红书”。又推出了好物推荐功能,答主可以在内容中插入商品卡片,获得返佣收入。

在电商领域,今年7月,知乎上线“知乎知物”发力自有品牌。在今年双十一前夕,知乎又上线了秒杀专区,被外界视为全面进军电商市场的信号。不过当前知乎电商单品类SKU最多不过百来个,规模十分有限。

知乎到底要做什么?周源抛出了一个“获得感”的概念,认为这是内容行业发展的公约数,也是共同方向。

知乎创始人周源

但在这个概念之上,可以看到B站、小红书、微博的影子,而知乎“本身”,似乎正在被弱化。


2盈利难题

定位的随波逐流,与知乎商业化的进程息息相关。

知乎的商业化开始于2016年,其成立的第6年。早期的知乎还表现得十分不以为然,周源曾如此说道:“很多人老是问我们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于是我就带着一个团队做了一个商业化的东西,不就赚钱嘛?”

但当知乎真正开始商业化,“赚钱”却是知乎一直都未能解决的最大难题。

目前,知乎的营收由三个板块支撑:付费会员、线上广告以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

付费会员最早发展于2016年,这一年正是“知识付费”的风口,知乎趁风推出了“值乎”,还上线了实时问答产品“知乎Live”。但由于运营成本太高,“值乎”没过多久就草草下线。

而后,知乎又陆续推出多款知识付费的产品,例如电子书、杂志、私家课、小说等。在2019年3月,知乎将知识付费板块的内容整体升级,推出了新的会员体系——“盐选会员”,而这一块也就成为了知乎营收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0年,知乎付费会员收入为3.2亿元,同比增长264%;在最新一次季报披露中,2021Q3,付费会员业务的营收达到了1.783亿元,同比增长95.8%。

在线上广告方面,知乎同样是在2016年开始上线信息流广告,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开屏广告、应用内条幅广告以及信息流广告等多种形式。

在2020年初,知乎又开始发力“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

所谓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即帮助品牌方、广告主对接优秀的创作者,邀请创作者回答某些制定问题,或者是撰写文章,类似于问答形式的软广。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在“首页推荐”、“回答推荐”、“搜索场景”等曝光,并附赠商品的链接等。

知乎上一则以“问答”形式出现的软广

到当前,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已经成为知乎业绩的增长点。据其财报,在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广告业务收入3.211亿元,同比增长38.9%;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收入2.784亿,同比暴涨511.9%。

虽然营收有巨幅的增长,但知乎并没有实现盈利,亏损仍在加剧。今年前三季度中,知乎的净亏损额分别为3.25亿元、3.21亿元、2.7亿元,亏损分别同比扩大61.3%、176.5%、145.2%。而亏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表示是其营销费用的激增。

此外,知乎当前的MAU首次过亿,达到了新高。但知乎的用户商业价值仍较低。一方面是知乎的单个用户付费的意愿不高。

在2020年,知乎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人数约为6850万,全年取得营业收入13.52亿元,单个用户贡献的平均营收为19.7元;而B站、快手分别为59.4元、109元。在今年第三季度,知乎用户平均贡献营收为8.14元;B站为19.51元,快手为35.76元。仍然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知乎的单用户广告贡献值也在下降。以第三季度广告收入3.211亿元计算,知乎用户的贡献为3.17元/人/季度。而在2020年同期该数字为3.21元/人/季度。

而这也让许多品牌方不会将知乎当做主要广告投放平台。

全天候科技咨询了多位MCN机构的从业人员,他们均表示没有在知乎上做过投放。一位MCN公司负责人表示:“客户不会给知乎多少投放预算,我感觉知乎的广告都老便宜了,我们都不做。”

而这些因素,又都在影响着知乎的市值。截至12月15日美股盘前交易,知乎的市值为33.47亿美元。而B站(205.31亿美元)值6个知乎,以小红书此前曝出的200亿美元估值计算,也相当于知乎市值的6倍。


3未来还能“知乎”?

在如今,无论是知乎自身商业化导致的社区内容下沉,软广、硬广泛滥,还是运营屈服于流量,都使得知乎的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内容生产者们知识分享的初衷,也都逐渐有了逐利的色彩。

一位拥有3万粉丝的法律行业答主王律师(化名)告诉全天候科技,“男女对立、动物保护,现在在知乎简直成流量密码了。每次这种话题就会引起一大批三无小号的阴阳怪气甚至是辱骂攻击。”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货拉拉事件,相关的问答贴下充斥着对当事者的攻击和辱骂,理性分析案情的答主几乎没有。此前,一对爷孙被诽谤为“老夫少妻”,在知乎的相关帖子中,也出现了大量谩骂女性的言论。

由于此类事件频繁发生,也使得知乎多了一个“男乎”的标签。

“理性答主潜水,但是有的时候这种‘流量密码’也在倒逼创作者去蹭流量,因为这类话题吸引太多关注,而其他话题你写的答案质量再高也没有人去看了。”王律师表示。

孔林补充道:“很多人在粉丝多了以后心态就变了,本来应该是知识交流,现在都开始拿自己当自媒体了。”而当答主用“自媒体”标榜自己,赚钱就成了出产内容的一大目的。

在知乎十周年大会上,周源透露,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

而这样的收益远低于创作者在其他平台的收益。以“半佛仙人”为例,tech星球报道,据他在B站拥有粉丝629.4万,定制视频广告报价为59万;微信公众号粉丝量170万,报价17万;在知乎170万粉丝,报价5.5万;在微博170万粉丝,报价5万。知乎排在末尾,仅高于微博。

不仅如此,在知乎上创作内容,粉丝的积累也十分缓慢,粉丝过百万的答主,在知乎上已经属于头部。

知乎一位了解用户数据的员工告诉全天候科技,知乎著名答主“温义飞”,2015年左右开始在知乎上分享内容,但几年下来的粉丝仅为88.5万。

在去年3月,温义飞开始在B站上分享视频,发布10个作品后就获得了23万人的关注。而后温义飞被字节跳动挖走,开始在抖音上创作内容,当前其账号已有1200万粉丝。

“像温义飞这种就不会留在知乎做视频,因为知乎给他带不来什么。”上述员工说。

事实上,知乎很早就成为了大V流失的重灾区。对此,知乎方面也坦诚的表示,在争夺内容创作者上,知乎与字节、B站等相比,并没有什么胜算。

那么知乎的优势是什么?作为老知乎用户,孔林认为,“它最大的财富其实是它有一批高质量的读者,这才是其他平台不具备的东西。”

在这个平台上,原本吸引了一批不为赚钱的人去分享自己的知识、见解。在知乎上讨论问题,可以得到同道中人的认可,找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西西说:“知乎早期积累的大V,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职工作,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去商业化。但凡分享内容,都很专业,有理有据,而不是靠煽动性的话术。他们也是我们运营最喜欢的答主。”

但如今,知乎正在丢失这个优势。越来越多的精英人群不再活跃,即便有专业性的发言,在流量的推荐算法之下,也很难被更多人看到。

“现在知乎的读者水平大不如前,知乎用户翻了好几倍,讨论气氛远不如过去。”孔林无不讽刺地说:“这样发展下去恐怕确实应该集中力量寻找变现的办法。”

对知乎而言,可以松一口气的是,在国内知识问答型产品中,目前还没有一款在用户和影响力上能够替代知乎的产品。

但对许多愿意分享内容和知识的人来说,“如果哪天他对我来说也没意思了,我就不用了。”孔林表示。

阅读全文>>

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各个互联网平台不断开拓新业务线,行业之间“跨界”已成司空见惯的操作,这也就导致互联网平台之间重合的业务线越来越多。同时,这也意味着互联网行业关于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互联网社区便是如此,像知乎、豆瓣、虎扑等主流的社区平台为了打造成多元化流量平台,一直都在竭力拓展自己的商业边界,不断把自己的业务触须伸展到各行各业。



跳脱社区边界

这些年,豆瓣、虎扑、知乎等社区平台一直在各个行业之中游走。

豆瓣相继推出有豆瓣电影、豆瓣FM、豆瓣阅读、豆瓣音乐等多类型应用平台,只是这些产品竞争力较差,在与其他同类竞品的激战中逐渐消沉下来。虎扑打造了识货、得物等购物平台,其近年来借助抖音等主流短视频平台大大提高了曝光度。而知乎则是开拓了在线教育、电商等多条业务线,其对平台的收成做出了不少贡献。

无论最终成效如何,豆瓣、知乎、虎扑不断渗透到其他行业的动作,都足以证明这些社区平台想要脱离单一商业模式的决心。究其原因,豆瓣、知乎、虎扑三者之所以执着于在其他业务上拓新和深耕,这与社区平台本身的运营逻辑有关,以及互联网大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升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社区内源性危机。社区氛围与现有商业模式变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知乎急于内容变现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区氛围的转向;虎扑过度依赖平台广告,论坛体育属性不断被削弱;豆瓣一直在坚持的文艺属性成为了平台变现进程延缓的主要原因。

因此,社区平台必须加快探索新商业模式或新平台的步伐,以平衡社区氛围和商业化的关系。尤其对于还没进入资本市场的豆瓣和虎扑来说,保持商业生态和平台氛围的良好共生关系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外源性因素驱动。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用户对应用场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产品单一的场景难以给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社区平台从图文延伸到视频和即时性较强的直播,都是为了契合用户的场景需求,以保证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激杀的如今,能够让产品更好获客和保持良好运作。

综上可见,社区平台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之下,拉长业务战线势在必行。近些年因为社区业务发展的乏力,知乎、虎扑、豆瓣等社区平台纷纷盯上了火爆的直播生意,不过目前的直播赛道各方角逐异常激烈,社区平台开启的直播之路试错成分比较大。


集体盯上直播

据悉,知乎和虎扑选择在平台中开设直播功能,而豆瓣如法炮制以往业务拓展的思路,将直播作为独立的应用平台推出。虽然三者对于直播的定位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取得的成效大同小异,基本是在直播行业冒个泡,没能激起多大水花。

知乎:2019年10月上线直播功能,主要作为平台用户的创作工具,丰富使用场景和内容形态。2020年6月份,知乎开通直播带货功能,让创作者有加入电商直播队伍的渠道。

不过,知乎直播一开始就采用邀请制的方式邀请主播,有一定的直播门槛,加上知乎对于直播的宣传力度跟不上,目前知乎仍处于比较缺乏曝光度的状态。

虎扑:2020年5月虎扑在平台中搭建了直播入口,本意是想通过直播打造专属于虎扑的网红生态,但现实跟预想有所偏差。继走红的主播“冰淇淋小姐姐”素颜翻车之后,虎扑至今出圈的主播寥寥无几,整体直播业务成色不佳。

豆瓣:2021年11月份传出豆瓣即将开设直播的消息,目前豆瓣直播还未完成落地,具体直播类型豆瓣并未明确放出消息。根据豆瓣一直坚守的文艺调性,可以预想到其直播类型并不会与平台的“文艺”定位偏差太多。

不过豆瓣直播算是赶了一个晚集,而且正值垂类直播平台遭受综合直播平台冲击的档口,豆瓣直播这时选择以单独的姿态推出,其所要面临的挑战可不小。

从直播成效来看,知乎、虎扑等社区平台中的直播业务发展得都不是很好,在直播行业的音量较小;从整体直播市场来看,这些“形同虚设”的直播功能,看似是社区平台的不上心,实则是被主流直播平台压制而不得挣扎的无奈。


直播强敌环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到5.87亿人,预计在2021年和2022年将分别涨至6.35亿和6.60亿人。可见,直播用户数不断攀升,这同时意味着直播行业的发展对资本的吸引力还在持续增强。

目前,直播赛道上除了社区平台在盯着,还有早已进驻的音频、电商、短视频等众多平台都在直播业务上持续加码,社区平台所要面临的直播对手只增不减,直播赛道越来越拥挤。最为重要的是快手、抖音等头部直播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他平台难以有立足之地。

以现在较为火爆的电商直播模式为例。前瞻产业研究数据显示,按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我国电商直播第一梯队是淘宝购物平台;第二梯队是快手、抖音两大短视频平台;第三梯队是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平台。由此可见,直播带货市场有众多实力电商平台盘踞在头部位置,社区平台的带货直播想要从中突围并不实际。

而且,除了电商直播之外,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综合直播平台在泛娱乐直播、游戏直播等类型直播的发展现状也尤为乐观,对其他垂类直播平台的威胁也日益凸显。

主要原因是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自身拥有高知名度和庞大的用户群体,平台直播较容易形成天然的流量“低洼带”,其他直播平台可分的流量逐步变少。目前,像虎牙、斗鱼等一些头部垂类平台都难以招架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猛攻,作为直播新手的社区平台,其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较符合知乎、豆瓣等社区平台调性的泛知识直播领域,也有抖音、B站、快手等头部短视频平台的身影。综上可见,当前短视频头部平台布局的直播类型非常广泛,知乎、豆瓣、虎扑想要在直播领域上做出差异化内容难度较大。


社区寻流逐末?

可以预想到的是,在众多头部直播平台的高压之下,知乎、豆瓣、虎扑的直播之路走得并不会太顺利。目前三者开设的直播业务只能充当增强用户体验感的工具,要凭借直播进行更深度的商业化扩张,或者担起平台变现重任还比较吃力。

或许直播业务上的吃瘪可以警醒社区平台尽量避免盲目跟随市场潮流,因为知乎、虎扑近年来急于进行商业扩张,对平台内容质量的反噬已经显现,频繁的商业扩张在逐步稀释掉平台的原有定位。

知乎不断向下沉市场进发,平台娱乐氛围加重,高质量创作者逃离,最初的“高质量问答社区”定位发生偏移;虎扑在图文、视频和直播等多业态的基础上深挖商业价值,平台内容慢慢从体育向泛娱乐开放,内容杂糅。

相比知乎和虎扑,豆瓣的商业化之路走得较为谨慎,但豆瓣较放纵用户的讨论,让平台经常成为互联网舆论热点源发地,过度娱乐化让豆瓣社区的“文艺范”逐渐变了味。

虽说知乎、豆瓣、虎扑盈利焦虑愈演愈烈,忙于商业化扩张无可厚非,但目前三者的社区调性和平台的商业化拓展处于失衡状态。作为平台根基的社区生态出现裂缝,在此时盲目跟跑市场风口,实际上是舍本逐末,只怕最后可能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