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

这一刻,我们都仰望星空。

北京时间 4 月 20 日晚 9 点半,随着倒计时声音的结束,在 SpaceX 位于得州的发射基地,一艘比自由女神像及其基座还要高的星际飞船火箭腾空而起,在 30 多台「猛禽」发动机释放的 1000 多万磅的推力下成功升空(发动机配置了 33 台,但升空时部分熄火)。

但遗憾的是,火箭在空中发生爆炸,未完成一次完整的测试。

这是人类历史上体积最大、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 星舰(Starship)。马斯克形容其发射成功率就像抛硬币一样 —— 只有 50%。而这次,我们好像没算赌赢。

发射结束后,SpaceX 第一时间表示,看起来试飞还不够精彩,Starship 在一级分离前经历了一次过快的计划外解体。团队将继续审查数据并努力进行下一次飞行测试。

而且 SpaceX 仍然祝贺整个团队完成了激动人心的 Starship 首次综合飞行测试。

这艘星际飞船总长度达 120 米,由两部分组成:底部 70 米高、配备 33 台「猛禽」发动机的「超重(Super Heavy)型推进器」和顶部 50 米高、可重复利用的星舰(Starship)飞船。它的使命是用一种相对廉价的方式将宇航员和物资运送到地球轨道,帮助人类重返月球、前往火星及更远的地方。

Super Heavy 和 Starship 加起来比自由女神像及其基座还要高。

不过,SpaceX 在这次首飞中没打算测试火箭的可重用性(星舰的垂直着陆或 Super Heavy 助推器的捕获),也不搭载任何宇航员和有效载荷。因此,按照原计划,星舰和 Super Heavy 都会掉入海洋。

在原计划中,火箭发射后完成最初的爬升,然后将 Super Heavy 助推器投入墨西哥湾,星舰则独自飞越大西洋、非洲南端和印度洋,最后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降落。

飞行测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路飞到夏威夷。我们可以看到 Raptor 发动机在进入螺旋之后爆炸,最终飞行终止,因为飞行器在试飞后仅几分钟就被炸毁了。

马斯克对于星舰的设想是每天多次将人和卫星送入轨道,就像喷气式客机在大洋上纵横交错一样。去年他曾提到,星舰一次可运载 100 位乘客和物资,未来计划打造至少 1000 艘星舰,将一批批拓荒者送到火星,以建设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如果发射成功,他将离这一目标更近一步。他相信,这款飞行器可以为普通人开启一个星际旅行的时代。

此外,与 NASA 的空间发射系统(SLS)使用氢气作为主要燃料不同,「星舰」依赖甲烷发动机。甲烷更便宜,更容易使用。而且火星大气层中也有甲烷,这可能使 SpaceX 有朝一日在火星表面获取燃料。

在发射后,马斯克表示学到了很多,几个月之后还要再战。

敢于尝试就能持续向前迈进。

星舰与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

今天的这次发射,是 Starship 在本周内的第二次发射尝试。本周一在点火倒计时的最后几分钟,由于阀门冻结,SpaceX 叫停了发射。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不过马斯克表示「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全球范围内,星舰的每次发射都备受关注,因为这艘火箭和马斯克的火星梦紧紧地绑定在一起。

马斯克对火星的向往由来已久。早在 2001 年,马斯克就策划了一个「火星绿洲」项目,计划在火星上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温室,让来自地球的农作物在火星土壤里试着生长。

2002 年 6 月,马斯克的火星之旅有了实质性进展。他创建了自己的第三个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Space X 专注于开发生产低成本高可靠的空间运载火箭,近期抵达目标是月球,远期抵达目标是火星。

马斯克在 2009 年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移居火星的成本控制在 200 万美元左右,就可以开创一个大市场。预计地球上 1 万至 2 万人愿意移民外星球,人们不用节衣缩食在地球上买房,攒下的钱可以用于移居太空。」

SpaceX 在 2012 年左右开始开发火星殖民系统(MCT,即星舰前身),火箭使用的猛禽火箭发动机则在 2016 年开始测试。SpaceX 在 2018 年 3 月开始制造重型运载火箭概念(BFR)的首个火箭原型,随后马斯克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了 BFR 的后续计划。

在发布会上马斯克重新命名了 BFR,他将第一级助推器称为超级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将第二级飞船称为星舰(Starship)。SpaceX 同时表示其最初期望是在 2022 年发射货运飞船去火星,然后在 2024 年执行载人计划,但进展不及预期。其原型飞船曾发生多次爆炸、解体、着陆失败等事故,因为该公司总是试图让原型机垂直降落。

不过,2021 年,星舰的试验发生了转机。在经历了点火发射,升上 10 公里高度并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之后,星舰的原型机 SN15 重新启动了两台发动机,垂直降落在南得克萨斯州 Boca Chica 发射场中, 成为了第一个在高空飞行实验中幸存的星舰原型机。这帮助星舰在可回收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该系列飞行器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马斯克曾说,星舰的目标是将每千克近地轨道的运输成本降到 10 美元左右)。

今年 2 月份,星舰又进行了一项重要的静态点火测试,成功点燃了 Super Heavy 助推器 33 个发送机中的 31 个。这是 SpaceX 在准备发射尝试之前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重大技术障碍。

为什么需要 Super heavy?这是马斯克下一代发射系统的相当大的动力升级,因为想要登陆月球并最终登陆火星就需要这样的能量。

SpaceX 团队还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火箭发射和接收塔。发射和捕获塔高 146 米,旨在支持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的车辆集成、发射和捕获。

对于此次发射任务,马斯克本人一直在试图降低大家的预期。他说,「成功不是我们应该期待的…… 那太疯狂了。」

有网友评价说,「不炸在发射台就算及格」。目前看来,星舰的表现已经及格了。

图源:知乎

星舰,全村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星舰的发射不止对 SpaceX 和马斯克意义重大。作为一架商用飞行器,它未来有望承担多种太空任务。

据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选择「星舰」作为搭载美国航天员重返月球的交通工具,实现美国「阿耳忒弥斯 3 号」载人登月计划。不过,相关研发进程几经延迟,按照最新时间表,「星舰」最早可在 2025 年底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此外,由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Yusaku Maezawa)领导的 dearMOON 计划也将利用星舰把包括他在内的 9 名成员送上月球,开启月球之旅。

除了帮助人类重返月球,「星舰」还可以推动新型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发射超出其他飞行器荷载的重型科学设备,如望远镜、天文台、卫星和行星际宇宙飞船,将这些设备以更便宜的方式送入太空。

SpaceX 表示,星舰能够将多达 150 吨的有效载荷运送到近地轨道 —— 这个运载能力是目前大多数火箭的五到十倍。如果 Starship 能够定期安全地发射,就像 SpaceX 的小型猎鹰火箭系列近年来所做的那样,它可以大大降低将科学实验设备和天文台送入太空的成本。

在最近几年里,SpaceX 完成了多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火箭试验,也曾经历过多次失败。想必今天的发射将为之后的努力积累宝贵的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综合彭博、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当地时间10月27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已完成以440亿美元将推特私有化的交易,并已掌管公司。

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三名知情人士透露,马斯克完成收购后的首个举措便是解雇包括推特CEO Parag Agrawal、CFO Ned Segal和信托和安全主管Vijaya Gadde在内的多名高管。据悉,Parag Agrawal和Ned Segal已离开公司位于旧金山的总部。

阅读全文>>

据10月20日报道,一份内部备忘录显示,推特公司(Twitter)告诉员工,自从它与马斯克签署收购协议以来,还没有全公司裁员的计划。

Twitter总法律顾问肖恩·埃杰特(Sean Edgett)在备忘录中警告员工,随着交易的接近,预计会有 “大量的公开谣言和猜测”。他说:“我们没有确认买方在交易结束后的计划,建议不要关注谣言或泄露的文件,而是直接等待来自我们和买方的事实。”

不过,埃杰特在备忘录中说,关于“节约成本和规划”的讨论在今年早些时候发生过。但自从签署了合并协议,这些讨论就停止了。“自并购协议签订以来,没有任何公司范围内的裁员计划。”

当日早些时候《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该报获得的文件显示,马斯克对推特公司的计划包括几个月内裁员近75%。报道援引马斯克对潜在投资者的讲话称,他有意将推特员工数量从目前的7500人减少到略高于2000人。

阅读全文>>

特斯拉进行产品价格下沉打击,已经印证了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快速拉升特斯拉的规模;二是在市场中掀起一股巨浪,冲击竞争对手。

上一次是平价车型Model 3推出,直接将特斯拉的销售规模,从10万级扩充到了100万级。

这几年很多人在预测,特斯拉汽车的下一个“核弹级”的产品是什么?多次爽约的皮卡显然不是——市场太小。

10月20日,马斯克在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

马斯克透露,公司开发团队目前的主要精力是开发下一代汽车,虽然没有公布确切日期,但其成本只有Model 3的一半,产量可能会高于特斯拉目前所有汽车产品的总和。

既然已经知道成本,特斯拉的“廉价车”推出应该已经有时间表,只不过马斯克卖了个关子。

这值得所有的中国车企警惕,因为成本只有Model 3的一半,意味着新一代汽车的售价,可能直接打到15-20万元区间。

不管现在的造车新势力怎么吹牛,50万以下没对手还是500万以下没对手,但15-25万区间,一定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战场:

谁放弃了这一块市场,谁就没有未来。

特斯拉进入这个市场,将可能形成对中国品牌的“绞杀”格局。

01.屠刀高过了头顶

10月20日,特斯拉公布了其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在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营收达到214.54亿美元,同比增长5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2.9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6.18亿美元)相比增长103%。

雅虎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25名分析师此前对特斯拉第三季度营收的平均预期达219.6亿美元。财报发布后,特斯拉盘后股价一度跌超5%。截至美股周三收盘,特斯拉市值为6958亿美元。

尽管第三季度营收未达预期,但特斯拉的营收和利润仍有大幅上涨。

随着第三季度财报数据的发布,特斯拉在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来到了571.4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61.04亿美元,增幅为58.27%;其前三季度利润更是达到了88.69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1.98亿美元,增幅高达177.32%。

此外,特斯拉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为0.95美元,与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0.48美元相比增长98%,而上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为0.65美元。这从侧面反映出特斯拉的盈利水平仍在提升。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数据,特斯拉汽车第三季度的毛利率高达27.9%。

特斯拉汽车的毛利率一直很高,一度超过30%,但去年到今年,包括电池、芯片等原材料价格以翻倍的价格飙涨,很多车企都不得不举白旗投降,但特斯拉竟然还能维持如此高的毛利率。

这正是特斯拉的可怕之处。中国的大部分新能源车企还没有盈利,它的利润率已经高到令传统豪华车企都汗颜的地步。

一家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看赚不赚钱,盈利能力行不行。不赚钱,说什么都白搭;只要赚钱,而且还赚得不少,那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状况下,特斯拉面对竞争对手,屠刀可以举得很高很高,一旦落下来,弱小的市场竞争者,可能就是灾难。

尽管中国有新能源的明星比亚迪,但今年前三季度,虽然特斯拉较比亚迪少卖约27万辆车,而特斯拉较比亚迪多赚约550亿元人民币。

02.真正规模化的开始?

2021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共交付了241391辆汽车,相较于2020年同期增幅高达73%。但到了今年,这一数字收窄至42%。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交付量同比增幅仅有44.7%。这与此前马斯克的50%年销量增长目标有一定差距。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特斯拉可能无法实现140万辆的销量目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更是在上周将特斯拉2022年全年交付量预测从之前的137万辆下调至131万辆,将2023年的预测从200万辆下降至180万辆。

正是在外界看衰特斯拉的时候,马斯克适时地抛出了“价格屠夫”消息,并预期销量会高于目前所有车的总和。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凭借一款Model 3,特斯拉就可以冲进年销一百万辆俱乐部,比Model 3便宜一半的产品,完全有可能将销量翻倍。

在规模竞争中,比亚迪今年领先了特斯拉一步。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641350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而后者同期交付量为564743辆。

但所有人都知道,比亚迪的销量领先,是依靠30万元以下的上量产品实现的。也就是说,特斯拉和比亚迪并没有“正面交战”。

尽管特斯拉的廉价战术,可能对中国品牌构成巨大的冲击,不过,中国品牌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因为特斯拉并非没有短板。

它的命门就是电池供应问题:一是全球电池供应短缺,特斯拉也在漩涡中,而且规模越大,受影响也越大;二是如果特斯拉自研,美国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和成本控制都不如中国。

这方面,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企普遍具有相对优势。

另一个趋势是,消费市场对特斯拉的品牌认知,已经过了最初好奇、新鲜的感知阶段。品牌高度的虚火正在消退,衡量的天秤正在回归理性。特斯拉也不过如此,既不豪华,也不特别,已经是大多数人的认知。

这恰恰是中国品牌,建立具有独特个性的市场认知,最好的阶段。特斯拉进入无限大众化,中国品牌塑造鲜明的个性,就可以瓦解特斯拉的屠刀战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马斯克又不按常理出牌了。

前几天,他在社交媒体称,正在考虑辞掉当前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influencer”,influencer译文是意见领袖,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网红”更为贴切。

在回应网友的一则评论时,他这么写道:“I do aspire to entertain the people!”,也就是“我确实渴望娱乐大众”。

马斯克无疑是当今最成功的商业领袖之一,他掌舵的特斯拉引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Space x改写了商业载人航天史,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nlink计划明年在人类身上使用。

最近,他还成功当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21年“年度人物”。

马斯克真的想辞职做网红?又或者这只是一个奇思妙想?外界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全职做网红,当今全世界最好的地方是中国。


01 在中国做网红选择更多

马斯克想成为全职的“influencer”,选择无非以下几种:意见领袖、KOL、网红。

意见领袖他已经是了,他被视作乔布斯以后最伟大的创新者,在推特上有着超6600万全球粉丝。但从现实意义来看,无论是KOL还是网红,在美国,这两条路都不宽阔。

KOL其实是个营销学概念,指的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网红经济则与电商渠道深度融合,带货是最佳出路。

简单来说,网红的目标是成为KOL,而KOL的目标是带更多的货。

早期无论欧美还是中国,网红的出路无非一条:承接品牌广告。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带货,只是更多停留在种草环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网红的出路也在不断变多。也正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中国在很多商业领域开始赶超国外,电商是其中之一。

最大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社交电商更早起步,生态成熟度更高,在内容与电商的结合上,也走在前列。

甚至在中国,“网红经济”也是在社交电商的融合中诞生的:

2013年,微博加速商业化,它和淘宝的合作开启了电商和网红的融合之路,二者打通之后,网红成为入口,推荐变成渠道,直接推动了网红电商的发展;再到2015年8月,阿里召开“网红”现象研讨会,第一次系统梳理“网红经济”。

到2016年,网红经济成了风口,那年双十一,张大奕的网红店铺成了第一家破亿的淘宝女装店铺。

也是在这一年,微博推出“微博橱窗”,建立起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电商体系、拼多多和拼好货正式合并,凭借着微信生态快速崛起、微信推出小程序、秀场直播快速崛起、字节跳动推出了抖音、快手的月活突破了1.5亿。

这一过程中,网红商业变现的模式逐渐丰富,他们在斗鱼、映客等直播平台收获直播打赏、在淘宝等平台向粉丝销售商品、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品牌商打广告、也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靠内容赚钱。

这些变现模式体现出来一个趋势:他们大多数都与电商相融合,且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电商也因此成了国内网红最大的一条变现路径。

但美国网红的主要变现路径,依然是广告。

三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Zenith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0年,美国和中国贡献了47%的新增广告支出份额;

2018年美国数字广告支出中,搜索、展示、视频合计占据了73%的市场份额,其中搜索占比39%;

2019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分布中,电商、展示、搜索、视频分列前四,合计占据了91%的市场份额,电商广告占比29%,搜索则为17%;

这体现出两点:一是搜索广告在我国逐渐被蚕食,在美国依然是主流;二是电商广告在我国占比明显更高。


02 为何美国直播带货没做起来?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国内在社交与电商、内容与电商的结合上,是走在前列的。

这实际上归结为一点——国内在电商模式的探索上更超前、更激进、创新力度更大。

我们也看到,所有这些对新模式的探索,目的是统一的:在平台端是对抗流量焦虑,寻找新的流量增量;在消费端则是缩短消费链路,提升前端货与人的匹配效率。

起于2016年、兴于2018年的直播电商是国内的又一项独特创新。

它的内核是内容与电商的进一步融合,表象是内容平台电商化与电商平台内容化,直播在其中实际上扮演工具角色。

早期的直播电商构成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内容平台摆脱对广告变现的单一依赖、电商平台找到新的增量市场、商家迎来营销效率提升、消费者也享受到更多的折扣自由。

也是因此,直播电商的潜力快速释放出来:

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从366亿增长到接近2万亿,且市场渗透率还不到15%;

截至今年6月,直播电商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到3.84亿,占直播、电商和短视频用户比例的60%、47%、43%,仍有增长空间;

除了抖音、快手、淘宝之外,小红书、知乎、拼多多、B站,这些互联网企业也加快了对直播电商的布局;

但美国对电商业态的探索是滞后的。以直播电商为例,美国直播平台以游戏直播为主,用户直播的观看习惯仍未养成。

根据Stream Elements数据,2019年Twitch/YouTube Gaming分别占据欧美直播平台总观看市场的73%/21%。Statista的一份调研结果也显示,到2020年,美国未使用过直播平台的用户比例仍高达69%。

这种滞后性进而导致了美国电商生态的局限性。eMarketer数据显示,2019年中美电商平台销售额分别为19350/5869亿美元,分别对应中美总零售额的36.6%/10.7%,中国的电商规模和消费渗透率分别为美国的3.4/3.3倍。

回到网红变现的角度,直播电商与头部明星主播实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李佳琦、薇娅、辛巴等人实际上完成了从网红到KOL的阶层跃迁,在这个过程中,罗永浩也完成了从企业家到KOL的身份转变。

再到今年,品牌自播成了新的风口,数量庞大的中腰部、尾部主播也迎来了更大的变现空间。直播带货成了最具想象力的网红变现手段。

相较之下,美国直播电商的业态逻辑与国内并不相同,发展也较为缓慢。

比如,亚马逊在2019年4月和10月分别推出直播功能“Amazon Live”和图文“Amazon Posts”,正式开始内容化进程。

BCG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西方购物平台专注于精准高效购物,消费者往往在确定购物目标后再前往电商平台选择商品——换言之,在美国市场,购物逻辑还未实现从“人找货”向“货找人”的转变,国内电商则早在2015年前后就实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网红很难走通直播带货这条路。


03 中国电商基建比国外强在哪?

按国内网红经济生态的路径来看,电商是最佳变现路径,细分之下,直播电商又能帮他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变现,李佳琦、薇娅、辛巴的成功说明了这一点。

偏偏带货又综合了“人、货、场”等多重因素,其中任意一个环节有所缺失,都会影响到网红出路。

追本溯源,美国网红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是由电商生态的发展滞后所决定的:

第一,供应链端,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对电商业态发展造成一定限制。

一方面,中国供应链成本和规模优势更加明显,为本地化供应链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全球制造重心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形成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带的规模化工厂集群,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产能。

而美国消费品制造业则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向海外转移的过程,品牌商在海外开展生产再运回本土,供应链全球化拓展。全球供应链模式下,美国主要消费品品类更依赖进口,且商品价值相对更高。

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集中度更高,而中国制造业更加分散。

这导致,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有销售商品需求,不同模式的电商平台都有用武之地。比如,淘宝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义乌小商品城等市场线上化,而国外的电商平台大多数以自营为主。

第二,从电商基建来看,美国在物流、支付等环节较国内有落差。

快递物流服务上,美国商品便宜服务昂贵,传统电商商家多选择陆运快递控制成本,陆运最大的一个痛点便是时效较弱。

UPS一项数据显示,从纽约使用陆运发货的货物送到纽约城市群、东海岸城市、中部城市、西海岸城市的时间分别为1、2、3、4个工作日,部分地区甚至达到6个工作日,再算上可能遇到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实际耗时可能更长。

再来看支付。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在总人口的渗透率还不到10%,在智能手机使用者中的渗透率也不足30%。

在中国,自2014年开始,微信和支付宝便在支付入口上缠斗已久,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早已经实现了几乎所有交易场景的覆盖。

第三,从市场规模来看,应对电商增速变缓的创新力度不足。

美国电商市场规模在2019年是5870亿美元,且已经陷入增长瓶颈。同时期内,中国电商市场是1.9万亿美元。

如今中国整体电商大盘增速也在放缓,但各大平台已经找到了直播电商这一新的增量市场。

相比之下,海外内容电商仍处于起步阶段,Instagram、Facebook和YouTube已经推出内部电商系统,但目前融合程度较低,在直播电商上更是慢了一大步。

以Instagram为例,其在平台内自建电商功能,但一方面更偏向大型品牌,另一方面,只有少数媒体/网红能够在内容中附带品牌主商品链接。

第四,从平台侧来看,闭环生态的搭建不及国内完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告营销平台的搭建。

国内阿里、抖音、快手等平台,都搭建起了广告主与广告承接方的对接平台,比如巨量引擎、阿里妈妈等,他们实际上降低了双方的对接门槛,并能够实现数据沉淀和规范化管理,且能够完善自身平台生态。

而在美国,这类平台目前仍以第三方机构为主。


04 结语

回到网红带货,衡量网红经济生态的维度无非三个:谁来带货?在哪里带货?为谁带货?

与此对应的,是整个网红经济产业链。

网红经济产业链可以总结为上游供应链、中游平台、下游用户,正是产业链各环节的差异,决定了中美网红经济生态的现状。

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供应链决定了网红经济规模的基础下限,而平台决定了网红经济的上限,并深刻影响网红乃至用户生态。                           

而这条决定着中美网红经济生态产业链的背后,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我国电商生态赶超欧美的一个个缩影。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