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配饰线下零售

3月23日,瑜伽届“爱马仕”lululemon宣布造鞋。这款名为Blissfeel的跑鞋研发了四年,也是lululemon的首款女士跑鞋。除此之外,在今年还有三款女士跑鞋即将亮相。Lululemon进军跑鞋市场的野心不可小觑,但与传统的阿迪达斯、耐克品牌不同,lululemon更在意女性市场。


售价千元跑鞋瞄准中产女性市场

“一直以来,被困在‘他’的鞋里,这双为生活奔波、为家庭奔走、为自己奔跑,从未停下一直在路上的脚,偶尔也会有些小娇气,值得一双为她而生的跑鞋。”在Lululemon官网首页宣传视频中,30秒的广告词语是在为都市女性发声,集结“她力量”。

Lululemon广告语加上每双鞋1180的售价,让消费者画像清晰起来。这与出圈的lululemon瑜伽裤用户画像相同:24岁到36岁之间,年收入8万美元以上的女性,受教育程度高,有自己的房子,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锻炼,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又或者说,她们愿意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支付高溢价买单。

面对同样的营销套路,用户是否再次会为“她力量”买单?“爱马仕”瑜伽裤的营销是否能够成功复制到跑鞋身上?在这个问题上,天猫官网的销售数量给予一定回应。截至4月22日,历时一个月,Lululemon官网上的六款不同颜色的Blissfeel,共预定516双。这款鞋月销量仅是Lululemon自家一款瑜伽裤销量的一半。

相对竞争对手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想要与其抗衡,差距还是有些大。从数据来看,耐克一款定价999元的新品女士运动鞋,天猫官网月销量超4000双;阿迪达斯一款定价799元的贝壳板鞋,天猫月销量超1000双。从三个品牌官网来看,Lululemon跑鞋销量是阿迪达斯单款鞋销量的一半,是耐克单款鞋销量的八分之一;此外,目前Lululemon的品类还比较单一,相对于阿迪达斯、耐克的多品类运动鞋,从选择性上不具有先天优势。


爆款瑜伽裤营销为何不可复制?

在女性用户占比90%的小红书上,有关Lululemon跑鞋的评价不算正面。一位门店试穿了新款跑鞋的用户称:“这款鞋日常穿搭没问题,跑步不会穿,非要说有什么亮点的话,光脚穿不会磨脚。”也有用户称:“对品牌有执念买下来,到手后就后悔了。”“鞋没有功能、没有设计,还很贵。”

为何一条售价850元的瑜伽裤会被消费者争抢买单,同样是Lululemon品牌的跑鞋不能复制营销模式。事实上,Lululemon瑜伽裤出圈营销与私域流量有极大关系。lululemon用于营销的成本对外宣称仅占收入的2%,不打广告,不找名人代言,而是通过“门店教育家”“门店大使”与消费者沟通。

门店店员穿Lululemon可以打折,每月还可报销2000元健身费用,鼓励店员健身,小红书的网红博主不少都是店员。营造了一个穿lulu喝咖啡的标配健身氛围。一位消费者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瑜伽穿搭,衣柜中几十条Lululemon瑜伽裤,只要出了新款颜色都会入手。她说,“买lulu会上瘾,一不小心就一二十条。”

不过也有一些参加Lululemon门店活动的消费者对此此类营销产生反感。一位消费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Lululemon活动有点洗脑,还互相拥抱,每人互相介绍3分钟人生经历那种,弄得有点像传销组织。

从产品本身来看,Lululemon跑鞋在产品设计、营销模式,都与爆款瑜伽裤相差悬殊。就目前来看,Lululemon跑鞋想要打破瑜伽裤的出圈记录难度不小。


提前布局意图扩张市场

根据财报显示,Lululemon2021财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0%至14.5亿美元。净利润上升近31%至1.88亿美元。2021年全年营收6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并且虽然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压力下,Lululemon强劲增长动力未减,甚至还提前实现了2023“power of three”计划。

此次Lululemon布局跑鞋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这是Lululemon意图扩张的一次布局,毕竟在欧美的瑜伽服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跑步鞋能吸引更多圈层用户,还能帮Lululemon完成在亚洲市场的扩张。

事实上,早在2017年,Lululemon就曾尝试与洛杉矶运动鞋制造商AthleticPropulsion Labs合作推出运动鞋,但运动鞋上市后,并没有受到欢迎,随后这款运动鞋被下架了。到2019年,Lululemon曾表态要进入鞋类市场。从这一点上能够看到,Lululemon想要通过运动鞋品类完成国际扩张的一环。

从营销方式来看,目前,Lululemon的24位全球大使中,涉及跑步、篮球、瑜伽、冥想、游泳、马拉松、拳击等领域的运动员,可以看出Lululemon的品类扩张思维是基于运动场景的品类扩充, Lululemon希望通过这些运动员在其他场景中展现lLululemon的产品力。

但在跑步鞋的市场上来看,国内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和细分,除了耐克、阿迪达斯行内中的强劲对手,还有深受95后喜爱的国潮运动品牌,比如李宁、安踏、鸿星尔克等等。

因此,对于Lululemon来说,想要在跑步鞋市场上发力,Lululemon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在跑鞋上市后,消费者并没有马上为其买单。作为跑步鞋里的后来者,Lululemon的定价、产品性能、颜值都不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同等价格下,与众多专业的跑鞋对比,Lululemon这次的扩张或是个机会,但也足够冒险。

阅读全文>>

021年,安踏实现连续八年增长,营收是李宁的2.2倍、特步的近5倍。安踏收购的国际品牌FILA运营业绩不逊于本土品牌,李宁直播营销等线上化策略效果显现。

三大品牌正在中高端化市场继续掘进突围,然而,FILA的增长见顶、李宁的策略失当、特步的品牌单一,以及研发投入远低于耐克、阿迪“二雄”等诸多问题,仍然成为发展受限的短板。

未来,国潮风下的安踏还能领跑多久,是否如奥运后的李宁而陷入滑铁卢?


01 安踏封王,赢了李宁

2021年,安踏实现了对阿迪达斯的超越,今年拿下耐克或也在意料之中。时隔多年,本土品牌安踏夺回了长期被外国占据的体育运动品牌领头羊位置。在安踏之前,戴上王冠的是李宁。不到30年,中国体育运动品牌从代工厂模仿起步,最终完成超越。

2021年是本土运动品牌爆发增长的一年。安踏在2021年的经营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总约109.89亿)大关,增速达20.1%。李宁去年利润超过此前三年之和,而特步则进入国产运动品牌营业额百亿俱乐部。

从主要财务指标来看,安踏多项数据(营收、净利润、毛利率)同比增速低于李宁,但净额仍然将李宁甩在了后边,特步整体远落后于前两家。

安踏以火箭速度在崛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2021年,安踏市场占有率同比上涨了1个百分点至16.2%,排名本土品牌第一。与此同时,李宁的市占率只有8.2%。这一数字对比多年前李宁高光时刻的表现,更能显出安踏当下的不俗。

2008年,正值奥运带动下中国体育运动品牌发展的高峰期,总市场规模超千亿(1039亿元)。当时,站在舞台中央的李宁,以9%的市场份额居第一——这一数字竟比2021年略高——远远领先于安踏(5.8%)、特步(4%)、361度(3.7%)。十余年之后,李宁、特步、361度市场占有率基本保持原地踏步,只有安踏以两位数的占比一骑绝尘。

体育赛事是各大品牌“刷存在感”的关键时刻。2008年,李宁吃上“奥运红利”,此后两年热潮持续,李宁一度超过阿迪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耐克,和今天借着“国潮”起飞的安踏处境相似。

然而,当奥运热情冷却后,业绩下滑、闭店清仓成为李宁等一批品牌的共同命运。正是在当时,安踏开始搭建品牌矩阵,并收购了日后的“现金奶牛”FILA。不久,“乘虚而入”一举超过了李宁,保持优势地位至今。

当安踏侵入李宁地盘时竟出现过尴尬一幕:“体操王子”李宁穿着安踏赞助的运动服出席活动。李宁经过3年煎熬求生,直到2015年才扭转了业绩下滑趋势。

象征着中国体育精神的李宁,天然带有品牌号召力。“出身高贵”的李宁,曾长期保持国内体育运动品牌销冠的位置,但在营销策略上和其他本土品牌差别并不大,几乎都是照搬国外模式。

当国外品牌杀入中国,风头迅速盖过了国内品牌——本土品牌在质量和品牌力方面处于弱势、难以抗衡。2003年,耐克抢走了李宁保持了九年的市场份额第一位置。2004年,阿迪成为第二,超过李宁。

在李宁时代,安踏默默无闻,仅仅是“晋江系”众多二线品牌的一员。安踏创始人丁世忠、特步创始人丁水波以及361度创始人丁建通,都出自福建晋江丁氏。这并非完全是巧合,而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创业家们典型特征:同乡进入相同领域创业。

第一批民营服装鞋帽加工厂,从代工做起。之后,跟着老大哥李宁学习国外模式。于是,签明星运动员、赞助各大赛事、上央视,成为这些品牌营销的标配。砸重金上央视五套,身影常见于各大赛事。

特步创始人丁水波曾说过:“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那个时候基本上中国的奥运冠军,被福建这些,或者说全国的这些体育用品全部请光了,我们开玩笑说,连一个不穿鞋子的跳水运动员也被请过去做运动鞋的代言人。”

曾经的李宁学着国外品牌亦步亦趋,而今天的安踏却似乎掉了无人可学的境地。


02 安踏、李宁、特步“三巨头”改革步履不停

安踏、李宁、特步,本土头部体育运动品牌历经持续迭代,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从2012年起,安踏在战略上效仿李宁,在线下持续铺店进入下沉市场,2019年达到一万家门店后,这一增长模式逐渐无法获得更多溢出收益。安踏收缩门店的同时,在渠道改革方面推出了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面消费者)模式。

DTC是近年来鞋服品牌的转型潮流方向,耐克、安德玛、彪马等均把DTC作为战略级方向。借着DTC模式,2020年底,安踏业绩开始反弹。2021年,DTC带来的营收达到85.5亿元,同比猛增484.7%,在安踏品牌中的营收占比为35.6%,而前一年仅为9.3%。大幅增长的获得让安踏迅速转向,与此同时,传统批发及其他带来的收入从2020年的近六成下降至三成。

在这一轮DTC模式改革前,安踏曾开展过一轮零售战略转型。在过去,品牌通过代理商接触消费者,到了零售时代品牌与消费者开始直接挂钩,2013年,安踏的零售转型战略,逐步摆脱了批发模式,提升了品牌对下游的掌控。更重要的是,历经多次改革之后,安踏与消费者的距离在不断拉近,可以做出更加机动、适应市场环境的决策。

FILA下坠,DTC带动主品牌托底,这是安踏的2021年。DTC带动了安踏主品牌的飞速增长,但“半壁江山”子品牌FILA却陷入增长放缓局面。FILA是安踏在收入和利润上重要来源之一。除了安踏主品牌和FILA,其余品牌营收仅占7%左右。FILA在2021年的增长失速,导致安踏股价持续下跌。DTC加持下安踏主品牌快速崛起(2021年同比大增52%),主品牌营收增速首次超过FILA。

再看李宁的2021。创收的推动力来自渠道转型,其中的重点是店面升级。去年,李宁的“八代形象店铺”占比超过40%。另一大原因是电商直播的带动,线上直营销售额增加了60%~70%,其中的58.4%都是靠着直播渠道带动。

如今,单一、高调投放广告的粗放模式已经在逐渐被边缘化,李宁选择的一条更加线上化的道路,直面国内最大的对手安踏。被安踏超过之后,李宁奋起直追,直到2019年,李宁的营收增长和净利增长方面才超过安踏,保持至今,然而在利润净额和市值上仍被安踏远远甩开。

位居第三的特步已成为下沉市场的重要存在。2012年,特步开始发力布局国内三四线城市,将目标人群定为小镇青年,强势争夺低线城市中“杂牌军”的20%市场份额。在数字化迅速崛起的外部竞争环境下,特步在线上发力仍然稍显迟缓,2019年,特步首次开设天猫旗舰店。有数据显示,特步线上营收比线下营收2:8。这与安踏和李宁线上占比形成了显著差别。

特步紧紧抓住跑鞋的细分赛道,主品牌销售业绩占近9成营收。长期以来,它保持了相对稳健的成长步伐,比如2008至2012年五年里,在当时的“奥运周期”中,成为唯一一家没有出现负增长的品牌。服装行业的普遍难题是库存和生产之间的匹配效率。在营利能力方面,以库存效率为例,特步属于行业中等。2021年,特步库存效率是77天。安踏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27天,而李宁最低,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仅为54天。


03 “国潮风”之后需要拿什么来提振市场?

服饰行业产品应该兼顾时尚性与功能性。我们以这两个标准来看三大品牌所处的坐标。

功能性是指产品本身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能力。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表示,“在有明确投入计划的前提下,李宁集团的研发预算没有上限,要多少就敢批多少”。李宁为研发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夸下海口,但事实如何?

国内几大品牌在研发投入占比上均小于3%,安踏、李宁均有下滑趋势。这一水平与阿迪达斯、耐克相比属于较低水平。后者研发费用占比接近10%,常年保持7%以上。耐克有大名鼎鼎的Flywire飞线技术、Fliknit鞋面技术,阿迪有Boost技术等,但国内品牌基本没有像样技术拿得出手。

功能性欠缺,时尚性则成为了国内品牌掌握的“流量密码”。无论当下的国潮,奥运以及各大赛事。抓牢了时尚潮流,确实会赢得重要的发展机遇。不得不提的是,“新疆棉”事件中波及的国外品牌是典型反例。

2021年,国潮之风大盛,从故宫文博系列美妆,到李宁、安踏等登上海外时装周。安踏取得的高增长,足以与2008年李宁鼎盛时期相媲美。水涨船高,去年,李宁的毛利率首度超50%,创下了历史记录。未来,随着国人民族自尊心提升等,本土品牌抓住“国潮”时尚潮流,仍然具有进阶空间。但是,补足研发短板却是未来必须要走的路。

从整个未来市场的前景来看,三大品牌仍然值得外界期待。各家品牌也传递了积极信号。根据彭博数据库,当前国内运动鞋服市场规模达3500亿元左右,过去几年增速达双位数,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水平。



外国阿迪和耐克在中国市场的低谷表现也为本土企业争取了时间。耐克去年三季度在大中华区营收剔除汇率的影响同比仅增长1%,为增幅最少的地区;阿迪四季度在大中华区营收则同比下滑24%。

外国品牌与本土品牌一升一降之间,给予了市场更多可能性,尤其是中高端的空白市场机会。

安踏过去多年借助收购国际运动品牌开拓中高端市场。多品牌运作成为安踏、李宁、特步之间的通用打法,安踏和子品牌FILA是典型案例。特步2019年开始尝试收购国际品牌,但下手“比较谨慎”。特步的担忧不无道理,多品牌尽管提升了分层切入消费者的可能性,但是品牌壮大会暴露一些明显问题——两个下属品牌之间形成品牌认知的对立。

李宁曾依靠国潮“中国李宁”翻身,但品牌区隔让用户在认知层面产生了混乱。李宁大部分产品卖中低端价位,但“中国李宁”卖的则是高端价位,这容易让消费者困惑品牌整体的定位。FILA和安踏主品牌也存在该问题。FILA的弱势在于在“国潮”热度中作为国际品牌较难突破,不少消费者将其视为外国品牌。

关于下一步,今年安踏子品牌FILA的增速,有专业人士给出了15%的预期。特步预计到2025年,主品牌收入达到人民币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新品牌预计2025年收入规模达4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1979年,意大利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与12名金发碧眼的法国姑娘登上了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场时装秀,让国人对潮流服饰大开眼界。几十年后,中国消费者能否稳稳锁定本土品牌?安踏、李宁、特步将给出答案。

阅读全文>>

3月30日,欧盟委员会更新了一份可持续纺织品战略提案。在报告中,欧盟环境专员Virginijus Sinkevi Ius表示,“欧盟希望快时尚成为过去式”:

“在欧盟,每年约有580万吨纺织品被丢弃,其中服装消费品占比最高,达到81%。我们期待到2030年,欧盟市场上出现的纺织产品具有使用寿命长、可回收等特点,其中大部分将要采用可回收纤维作为制作材料。”

欧盟亲自下场“整治”快时尚,似乎给H&M、ZARA等行业巨头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事实是,早在欧盟出手之前,H&M已是风雨飘摇。

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H&M当季净利润有所上升,但整体利润水平仍远低于分析师预期。财报公布后,H&M集团股价下跌11%,市值蒸发24亿美元,创下近两年来最大跌幅。

另一边厢,据媒体报道,快时尚新贵SheIn正在和泛大西洋资本等资管大鳄商谈新一轮融资,预计融资规模10亿美元,投后估值预计接近千亿美元。随着H&M的衰落和SheIn的崛起,快时尚江湖似乎迎来了王朝更迭的时刻。

针对千亿美元估值传闻,SheIn表示不予置评,且强调公司目前并没有IPO计划。但从媒体报道和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业内对SheIn模式的热情追捧肉眼可见。

负面新闻缠身的老巨头H&M当然还不愿意就此放弃。但面临利润下滑、大规模关店、消费者集体“叛变”等一系列冲击,H&M需要补的课太多了。


再关224家门店,谁在抛弃H&M?

在H&M集团的最新财报中,疫情的后遗症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随处可见。

数据显示,H&M集团2021财年总营收为1990亿瑞典克朗,同比仅微增6%,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来到2022财年一季度,情况也并没有太大好转。根据财报数据,H%M集团一季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录得4.58亿和2.17亿瑞典克朗,和去年一季度分别高达11.28亿和10.7亿的亏损额比有所进步,但仍难达到市场预期。

更重要的是,在第一季度,H&M的开店计划几乎停滞:整个季度仅仅新开了两家Arket和H&M Home门店。数据显示,截止今年2月底,H&M全球共有4721家门店,同比减少228家。而在该集团未来一年的规划中,新开和关闭的门店数量分别为95家和224家。

可以说,关店、收缩业务,成为了H&M未来一年的主题。

从门店分布地区来看,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最严重的欧洲市场萎缩明显。其中,H&M位于东欧地区的227家门店在3月份也已经陆续关闭,其中170家门店位于俄罗斯。从2021财年的营收结构看,俄罗斯是H&M第六大市场,此次大规模闭店预计会对其未来一个季度的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除了东欧地区门店受不可抗力影响不得不关闭之外,H&M在亚洲、南美和西欧等市场集体受挫,则揭露了更多问题。

首先,在H&M未来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南美市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在南美大陆,H&M最大的问题是来得太晚——尤其是相对于竞争对手ZARA而言。早在2014年,ZARA就大规模进军南美,此时H&M仍坚持以欧洲为主的扩张策略。等到H&M意识到南美的潜力打算发力进攻的时候,ZARA以及异军突起的SheIn早已将当地市场吃干抹尽。

其次,在疫情控制相对得当、经济增速也最快的中国大陆市场,H&M业绩也是一落千丈。数据显示,一季度H&M在中国大陆市场关闭超过40家门店,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全面败退。

将时间轴拉长可以发现,H&M在中国市场的衰落来得比想象中更早一些。去年下半年,H&M就开始在国内密集关店,旗下子品牌Monki更是先后关闭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所有线下门店。今年3月31日,Monki的天猫旗舰店也宣告闭店,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在密集闭店之后,H&M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自然是每况愈下。根据财报数据,去年三季度开始中国就掉出H&M全球十大市场行列。二季度,H&M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同比下滑23%,因关店损失近7400万美元。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已经彻底败退中国市场的子品牌Monki的跌宕历程,是H&M过去这些年转型、变革过程中各种失误的集中体现。

2015年初,Monki中国地区首店在大连开幕。主打高性价比、高SKU模式的Monki,目标瞄准下沉市场,顺应彼时快时尚消费下沉的潮流。

然而,在首店顺利落户之后,Monki的开店策略开始“跑偏”:此后来年新开的门店,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西安等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与此同时,Monki线上销售渠道的搭建也并不顺利,直到2016年才成功进驻天猫。

门店选址和消费人群的错位、不够完善的线上销售渠道,让Monki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同时也揭露了H&M集团在经营、扩张策略上反应迟钝、缺乏本地化运营规划等老问题。

如今,Monki彻底败退,甚至H&M在中国市场大规模关店,可以说是过去这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


线上渠道、本土品牌崛起,H&M、ZARA们留不住Z世代

当然,在华遇冷的不止H&M。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除了H&M之外,一大批曾经红极一时的快时尚、服装品牌如今集体降速,在中国市场的下坡路尤为明显。

1月13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发布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截止2021年11月的三个月)。数据显示,优衣库当季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产品销量同比均出现下滑,整个大中华区的营收也罕见出现下滑,溢利水平更是跌至疫情爆发以来的低点。此外,优衣库的极优事业部一季度营收仅录得698亿日元,同比出现8.7%的下降,颓势尽显。

从营收结构来看,大中华市场是优衣库第二大营收来源,仅次于日本本土市场。但在过去的第一季度,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远不及去年同期,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收益和溢利的双双下滑,令业内人士感到担忧。

另一快时尚巨头ZARA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过去一整年,围绕在ZARA身边的都是关店、业绩下滑等消极词汇。去年年初,ZARA母公司Inditex就宣布关停旗下品牌巴适卡、保罗与熊和音符的所有线下门店,仅保留线上电商销售渠道。来到下半年,就连Inditex最可靠的现金牛ZARA都深感压力。

从H&M、优衣库到ZARA,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国际巨头集体迷失中国市场,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H&M们逐渐失去消费者的欢心,主要是因为两个核心竞争力的流失:品牌号召力和品质优势。

前一个问题,和国产品牌的崛起以及国潮经济在近几年的风靡,有很大关系。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国潮经济的热潮兴起主要得益于Z世代的崛起。

这群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搜集消息的渠道和上一辈人有很大差异,对早已入华十多年的H&M这样的快时尚品牌已经相当熟悉,既不会高看一线更不会盲目崇拜。相反,在文化振兴、民族意识的趋势下,国产品牌占据了舆论高地,开始通过铺天盖地的社交营销深入Z世代的世界。

国潮经济的首个爆发期,出现在2018-2019年。期间,小红书有关本土快时尚品牌的笔记数量同比增长超100%,超过500万用户在这个大热社交平台上为国潮单品自发带货。

与此同时,资本也是蜂拥而至,为本土快时尚品牌提供火力支援,帮助后者弥补了供应链、营销渠道上的缺陷。

IT桔子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潮流服饰行业融资数量48起,融资总额约为43亿,接近2020年的两倍。其中,早期融资占据大头,天使轮/种子轮融资占比高达33%,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本土快时尚品牌搭上了增长快车。



其次,H&M和ZARA等“洋品牌”曾经引以为傲的高品质,最近几年也变得备受争议。

根据南都鉴定测评实验室整理的数据,2021年有关监管部门的抽检、消费者的投诉等数据中,ZARA、H&M都是名列前茅。

其中,在官方发布的质量黑榜中,ZARA共被监管部门点名10次高居榜首,H&M以7次位居第二,GAP等国外快时尚品牌也是榜首有名。而在被官方揭露的质量问题中,产品标识、纤维成分和pH值抽检不合格出镜率最高,前两者的占比均超30%。

虽然更高端的品牌——比如售价万元起步的加拿大鹅,甚至顶奢品牌阿玛尼都有过被官方点名的不光彩历史,但对于主攻大众市场、以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笼络年轻消费者的快时尚品牌来说,品质滑坡的影响明显更大。

论品牌号召力,H&M、ZARA和优衣库逐渐被一众国潮品牌抛离;要是性价比和品质这两个优势也难以保住,其核心竞争力将被进一步瓦解。

至于H&M、ZARA们在海外市场的节节败退,则和另一种零售业态的兴起有很大关系——跨境电商。尤其是主打高性价比、专攻下沉市场的SheIn,就在后疫情时代成功杀出一片天。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在此前的文章《跨境电商的冰与火:SheIn下载量超亚马逊,小玩家挣扎求存》中曾为大家列举过几组数据:

自2020年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后,SheIn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去年上半年在54个国家的iOS端购物APP下载量排行榜中高居榜首,将亚马逊赶下王座。

依托快速的产品迭代和海量的SKU,SheIn将供应链上下游全面打通,一周就能更新3.4万件产品。对比之下,ZARA年均上新量仅为1.2万件,H&M的更新率更是一直落后于ZARA。

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由于SheIn更新快、需求大等特点备受上游供应商的喜爱,前者已经逐渐从一众老巨头手上抢过上游议价权。

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SheIn对比一般的独立站卖家,能够从上游供应商那里拿到5元左右的单品议价优势。虽然目前SheIn还没有“入侵”H&M和ZARA的核心供应链,但随着几家巨头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供应链上游之争在未来也是在所难免。

H&M、ZARA、优衣库和一众本土品牌之间的命运轮转,其实在十多年前就出现过一次,只不过双方调转了角色。

在2010年前后,H&M、优衣库带头在中国市场疯狂扩张,马克华菲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业绩每况愈下。如今,国产品牌凭借不断调整的经营策略,借助国潮经济的东风浴火重生,H&M、ZARA等快时尚巨头反倒来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一念之间,可能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分野。下一步到底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转,H&M们要好好考虑清楚。


品牌升级、供应链改造,快时尚巨头的共同解药

对于眼前遭遇的困局,H&M和ZARA们心里自然是清楚的,而且也早已着手自救。

根据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的观察,针对上面提到这些问题,H&M们的应对之策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积极发展副线子品牌,开拓新市场;调整门店布局,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销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数智化升级。

首先看一下副线品牌的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所统计的数据,24.3%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最钟爱本土潮牌,21.3%的Z世代将票投给轻奢品牌,国际快时尚品牌和国际顶奢品牌的占比分别仅为17.9%和6.9%。

由此可见,在国潮经济大行其道的背景下,H&M想要重新征服Z世代,轻奢品牌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定位大牌平替、主攻下沉市场的Monki关店退出中国市场,就是H&M调整未来发展策略的表现。

在高端子品牌方面,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COS,以及近期力捧的& Other Stories、ARKET,构成H&M的品牌矩阵。

去年下半年,H&M旗下的高端子品牌进入扩张期,在中国大陆市场密集开店。光是国庆前夕,就先有高端北欧史上品牌ARKET入驻北京时尚中心三里屯,后有另一高端品牌COS则落后广州太古汇,和LV、Channel为邻,& Other Stories也在不久后高调进驻上海环贸IAPM。

只不过,和主打性价比和高SKU、大单量模式的H&M主品牌相比,上述高端子品牌扩张速度慢、开店成本高,也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更何况,瞄准轻奢路线的也不止h&M一家。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团在去年二季度宣布加快高端子品牌Massimo Dutti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步伐,且推出了全新副品牌Origins。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集团则以Theory为主力,过去两年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先后开出多家门店,抢占一线市场。

不用猜都知道,这几家快时尚巨头在中高端市场的争夺战,马上也会进入白热化阶段。

再来看一下供应链方面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饱受供应链之困的不止H&M和ZARA等快时尚品牌,宜家也难逃厄运。

今年3月份,宜家宣布关闭贵阳门店,后者成为宜家1998年进军中国市场以来首个撤出的城市。贵阳门店的关闭,和宜家在下沉市场增长乏力的业绩以及跟不上扩张步伐的供应链,有很大关系。

据媒体统计,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海运市场疯狂涨价,欧亚地区部分热门航线的集装箱运费暴涨近10倍。去年年底,宜家就因为供应链危机和物流成本上涨而宣布涨价9%,但依然无法覆盖疯涨的成本。

和宜家类似,H&M、ZARA和优衣库也在布局全球化供应链体系,物流成本上升也同样会给它们带来沉重冲击。

有鉴于此,打造一条本土化程度更高、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供应链,是快时尚巨头们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ZARA一直以来都是逆全球化的忠实支持者,坚持将上游供应、中游生产环节留在西班牙总部,及临近的葡萄牙、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响应,确保总部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但问题是,疫情爆发后不仅物流成本飙升,单一地区生产线的抗风险能力也严重不足。

H&M也有类似的问题。数据显示,H&M近70%的供应商和生产线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这一布局也符合近年来产业迁移的潮流。问题是,越南、印尼等国家也是疫情重灾区,物流、产能都受到严重制约,H&M的成本也是直线上升。

相比之下,SheIn搭建的柔性生产线和庞大的供应商团队,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降低成本,而且也并没有拖慢产品更新速度。

SheIn虽是快时尚市场的新玩家,但它的供应链管理之道,却很值得H&M、ZARA这些老前辈好好学习。


写在最后

过去整整一年,H&M的日子愈发艰难。正如前文所说,品牌升级和供应链改造是H&M,以及优衣库、ZARA等快时尚巨头重新赢回年轻人欢心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目前的业务布局来看,H&M也的确在积极往高端、轻奢方向发展。

但在子品牌扎堆开店之余,品牌形象管理、产品更新迭代和集团经销渠道的调整,也应该跟上改革节奏。曾经站在市场顶端的H&M必须意识到,时移世易,现在需要放下身段,对各个经营环节进行全面革新,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名创优品(MNSO)远渡重洋在美上市。从创始人叶国富在日本萌生打造时尚连锁品牌念头到上市,名创优品只花了7年时间。

在这7年时间里,名创优品一路狂奔,海内外门店扩张至4000+家,为全球上百个国家消费者展现中国式的时尚生活日用品。叶国富也用7年时间,从一名草根变成百亿身家富豪。

随着时间的流逝,名创优品发现越来越难跑得动了,营收止步、门店扩张减速。

资本市场也反应及时,在美上市4个月后,名创优品股价开启了跌跌不休的走势,从最高点累计重挫超80%至近期6.317美元的最低点。

为了按下门店扩张的快捷键,名创优品将融资目的地瞄向了港交所。3月31日,名创优品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寻求双重上市。从招股书看,近年来失速在路上的名创优品,确实很有必要上市进行“输血”,才有助于达到“百国千亿万店”的目标。


狂奔过后脚步有所放缓

名创优品是一家创意居家生活产品零售商,其定位是“年轻人都爱逛的生活好物集合店”。

名创优品店里的产品包括生活家居、小型电子产品、纺织品、包装配饰和零食等11个品类,这些产品,有超过8800个核心SKU的产品组合,很明显专为年轻人而准备的。

正基于走低价策略(又被市场称为“十元店”),名创优品再辅以加盟的形式,成立以来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门店遍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在2021年底,名创优品总计有5045间门店,其中中国和海外分别有3168间及1877间。

以2013年为起点,名创优品在9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开店560.5间,拓店速度在国内没有哪家品牌可比拟。那为何名创优品能一路狂奔,相比“尚优凡品”、“优宿优品”等昙花一现的品牌似乎没有增长的阻碍?

首先是名创优品产品性价比高,具有高颜值和高品质,每月推出550个SKU的高频上新速度有利于吸引消费者购买频率;其次,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有1000名供应商,并与供应商建立了数据化连接,商品运营体系较为高效;最后,公司有轻资产和标准化的终端渠道,帮助公司门店快速扩张。

近两年来,名创优品扩张步伐整体上还算稳,但与2022年实现“百国千亿万店”目标相差甚远。

2019年自2021财年,名创优品平均每年新开约500间门店,比成立以来平均每年新增560间门店有所放缓。在2022财年中期,名创优品新增门店有所提速,半年时间同比新增了超过500间门店。

若按照半年新增500间门店算,要达到万店目标,名创优品还再需5年时间(即到2026)年才能实现万店目标,比预期的晚了整整4年时间。


下沉市场带动平均单店收入回暖

名创优品在国内开疆拓土的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21年以前主攻国内一二线城市,第二阶段是2021年开始向低线城市渗透,以挖掘更为庞大的市场。

实际上,国内三四线城市就是名创优品的前身“哎呀呀”诞生之初的主攻市场,但因市场上“十元店”、“五元店”众多,竞争激烈,“哎呀呀”的增长遇到了瓶颈,很难将网络铺向全国。

对于名创优品来说,2021年是其销售渠道变革的重要时间点。国内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环境,也逐渐与一二线城市一样进入到了消费升级的时代,对于名创优品的价格定位来说,十分适合转向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名创优品门店产品售价通常在10元-40元之间,在低线城市消费者的接受范围之内。

因此,名创优品在2021年将新增门店的重点放在了低线城市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名创优品在国内有约41%的名创优品门店位于三线或更低线城市,2021年在国内开设的约70%的名创优品新店位于三线或更低线城市。而在此前,名创优品门店主要在一二线城市“打天下”,如今下沉步伐走得相当快,对2022财年上半年提振拓店速度有所贡献。

这一策略的转变,有利有弊,但财华社认为,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先说弊处,因面向的市场有所转变,名创优品在2021财年终止的合伙人数量达到98个,远高于2019财年和2020财年分别为64个和51个的数量,增加了关店速度。

利处便是,低线城市消费人群逐步承接了名创优品在一二线城市的地位,带动公司平均单店收入的回暖,也对公司扭亏为盈有帮助。

在2022财年中期(即截止2021年12月31日至6个月),名创优品单店收入为95.49万元,同比增长11.29%,是2019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在国内,名创优品门店在国内已有超过3000间门店,若持续维持在一二线城市的扩张,门店布局过于密集将拉低单店收入,从而拖累利润水平的增长,餐饮行业的海底捞(06862.HK)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加码低线城市的渗透,是名创优品实现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也反应在名创优品的财务数据上。2022财年中期,名创优品产品销售产生的收入为48.18亿元,同比增长24.38%,带动公司整体营收增长24.2%。这其中除了海外市场自疫情中逐渐恢复以及公司电商带来增长外,向低线城市渗透也功不可没。

同期,名创优品也实现了扭亏,实现净利润3.39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16.56亿元。


切入潮玩市场,能开劈另一增长曲线吗?

从近两年来名创优品门店扩张不及预期可以看出,单靠创意家居生活产品来支撑其公司持续增长,不确定因素较多。

名创优品也有觉察到,也到了孵化新品牌的时候了。

在2020年,名创优品在其供应链、零售和轻资产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年轻人身上挖掘另一个“金矿”——潮玩,和泡泡玛特(09992.HK)对着干。

名创优品认为,潮玩集合店可与名创优品店形成互补,其更广泛的产品价格和更高的平均客单价可从广泛的消费群体中“掘金”。

名创优品切入潮玩市场也相当迅速,大有能与泡泡玛特掰手腕的势头。根据叶国富的目标,Top Toy借助合作IP影响力,将会向泡泡玛特发起挑战。

2021年,名创优品在TOP TOY品牌下提供了约4,600个SKU,包括盲盒、积木、手办、拼装模型、收藏玩偶、一番赏、雕塑等8个品类;

2021年底,TOP TOY门店达89个,要知道,泡泡玛特10年时间才开了300家店;

2021年,TOP TOY的GMV达到3.74亿元,在国内线下潮玩市场中跻身季军位置。

从营收层面看,名创优品潮玩业务增长迅猛。2022财年中期,该业务收入达2.4亿元,上年同期则仅为261.7万元。

数据显示,中国潮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07亿元,未来五年CAGR约 30%,至2024年市场空间将达到760亿元。

未来,名创优品的IP创新能力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沉淀,TOP TOY能否在品牌林立的潮玩市场中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在投资者看来,名创优品有很大的实力,同时也存在挑战。

阅读全文>>

折扣集合店是2021年最热门的线下业态,开店速度极快,过去一年,从一二线到四五线城市,新开出了几百家门店,不仅收获了一波“精打细算”的粉丝,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认可,数亿元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

刚刚站上百店规模的折扣店,忙着跑马圈地的同时也不忘迭代升级。

驼鹿新消费观察发现,近期国内出现了折扣会员店这一新物种,门店保留了会员店的收费模式和仓储式结构,但比折扣店面积更大,商品更齐全。目前在折扣会员店这一赛道,嗨特购和小象生活分别孵化出失重宝藏、惠买喵两个子品牌。但这两种门店又有各自的特点,可以看出,折扣集合店在一年多的狂奔后,开始显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


01 折扣业态持续进化

2021年12月31日,一家极具Z时代气息的超市在北京崇文门新世界百货二期地下一层开业了,这家名为“失重宝藏”的潮流门店是嗨特购母公司的旗下第二品牌。作为折扣集合店头部品牌,嗨特购几乎已经占领了北京各大购物中心,但“失重宝藏”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失重宝藏定位是仓储会员店,计划是每个大型城市都会开一两家。” 据嗨特购方面负责人介绍,嗨特购的门店多集中在两三百平米左右,但失重宝藏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失重宝藏店内有近6000个SKU,在折扣店传统品类零食日化酒水上,新增了上千款折扣新品,还增加了多个全新品类,比如爆款水果、网红日用品、进口生鲜等。“失重宝藏的产品更刚需,更贴近民生,更能满足顾客一站式购齐的需求。”

三个月前,江苏镇江南站正对面,也出现了一家折扣会员店---惠买喵,这是小象生活专门针对下沉市场孵化的新业态。小象生活CEO粟海辉向驼鹿新消费介绍不同的城市适用的店型不太一样,比如南京六百多万人口,人口密度高,90多平米的小店,便利性会更强一点;往下沉市场开店的时候,发现仓储店的效率更高一点。

惠买喵门店设置了1100多个SKU,不同门店根据选址物业,面积不同,集中在800-1000多平方米。目前已经在镇江、无锡、常州等地开店。


02 路径各不相同

仓储会员店也是2021年线下零售的一个热门业态,会员店对操盘方的商品力和运营能力要求极高,2021年国内新开了10多家门店,除了山姆、麦德龙,还有家乐福、fudi等新选手入场,也是会员业态在中国25年来开店数量最多的一年。虽然与折扣集合店一年开上百家新店无法相提并论,但长期沉寂的会员店被激活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驼鹿新消费发现,尽管都在开大店,均定位仓储会员店,嗨特购和小象生活对于子品牌的发展规划截然不同,从发展路径上看,失重宝藏的目标选址位于一二线城市,而惠买喵则瞄准下沉市场的非繁华地段,希望自带流量从而降低租金成本。

从商品上看,相比嗨特购以零食饮料日化酒水为主,失重宝藏内生活气息更浓厚,店内不仅引入了生鲜,冷冻食品,还有拖鞋、袜子、毛巾等日用品。据透露,后期还将引入一家新消费热卤品牌。在开业当天,店内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的中老年人,这不仅拉高了折扣集合店的消费群体宽度,更拉高了客单价,失重宝藏的客单价在60-100元之间,而嗨特购在四五十元左右。

惠买喵加大了店内日用日化的占比,同时增加了较大比例的水果和烘焙,粟海辉举例称,店内引入了瑞士卷等山姆爆款商品,但在原料上加入了更多鸡蛋和奶油,同时将规格从原版的16个一盒,调整为2个一盒,“我们鼓励消费者整件买,但也可以买单瓶单罐”。同时,惠买喵也做了一系列自有品牌商品着力推广。据粟海辉透露,惠买喵第一家店的销售“相当nice,一个月有140-150万。”

相比传统会员店业态,失重宝藏更像是一个折扣版超级大卖场。上述负责人表示,失重宝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储会员店,而是致力于打造中国的堂吉诃德,提供海量SKU的折扣品集合店,是食品日化界的奥特莱斯。


03 还未跑出全国性品牌

唐吉诃德是日本折扣零售的代表,也是国内折扣集合店发展的目标。2020年,唐吉诃德以800家门店,16819亿日元收入(约1000亿人民币),位列日本零售企业TPO4。唐吉诃德商业模式的特点是,全直营、3000平米以上大店,上万SKU密集陈列、30%低价尾货+70%正价折扣混合销售。

粟海辉向驼鹿新消费分析,“唐吉诃德一年一千多亿的销售额中,尾货占比是30%,即一年的尾货销售额是300亿。日本的社会零售总额只有9万亿,而中国是39万亿,如果按30%算的话,中国的尾货销售应该有1200亿,但现在整个折扣零售行业全部销售加起来不到50亿,一年估计10亿都到不了。”

2021年是国内折扣集合店爆火的一年。仅以北京市场为例,每天至少有一家新店开业,嗨特购今年3月份才在望京soho开出第一家门店,在之后的7个多月时间里,新开门店已经超出100家;好特卖起家于上海,2020年11月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至今也有超过100家门店。

这疯狂开店的背后是大量涌入的资本。

今年3月,爱折扣(原名食惠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同时,繁荣集市BBM也已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 轮融资,由挑战者资本独家投资。4月,以南京为主场的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愉悦资本领投,天使湾创投跟投。

6月,刚成立2个月的嗨特购完成了股权融资,投资方有险峰K2VC、StarVC、天使投资人王刚、高榕资本等。8月,好特卖完成B轮融资,由五源资本领投,嘉远资本、云久资本跟投。从2019年获得天使轮融资至今,好特卖已经获得五轮融资。

这仅仅是公开披露的融资信息,据驼鹿新消费了解,还有一些融资并未公开,部分资本已经在持币观望,伺机而动。

按照线下零售发展的规律,规模为王,拿到融资之后,快速扩张,圈占更多市场是所有品牌的统一动作。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折扣零售连锁品牌,粟海辉认为,零售业不太可能一家独大,各个区域品牌占山为王的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阅读全文>>

据IPO早知道消息,Z世代的线下潮流生活空间「KNOWIN潮流实验室」日前完成数亿元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老股东云九资本、经纬创投、真格基金跟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目前线下潮流业态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是「KNOWIN潮流实验室」今年完成的第三轮融资。成立初期,「KNOWIN潮流实验室」便已获得由幻电科技(bilibili)领投的天使轮投资。2021年5月,「KNOWIN潮流实验室」获得近2亿元A轮融资。

成立于的「KNOWIN潮流实验室」主打20-30岁有消费力的年轻群体,一方面不断探索和满足年轻用户对潮流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的需求,将潮流同好聚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为品牌缔造与潮流人群交互的空间,是一个集展售、品牌营销及孵化于一体的一站式潮流生活平台。无论装潢及商品陈列方式,均以潮流元素作为创作灵感,以质感打造简约的陈列风格。店内还会定期更新各类新潮有趣的互动装置,及小型潮流个展等,给消费者常来常新的感觉。

2020年10月1日,「KNOWIN潮流实验室」首店落户上海,一年之余已在成都、武汉、长沙等地开出多家旗舰店

其中,上海TX淮海首店坐落于百年名街淮海中路,月平均营业额逾千万。门店寄售多种全球限量级潮流商品及开展各类潮流快闪活动,引来一众明星前来打卡;成都旗舰店是成都及西南地区首个互动及社交型潮流聚集地,地处繁华市中心,打造室内外兼得的成都潮流快闪首选场景,现也已迈入稳步运营阶段;武汉旗舰店在空间规划中融入了更多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店铺板块,如首家MANNER咖啡联名店、球鞋创意DIY、潮品洗护服务等,让潮流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

按计划,「KNOWIN潮流实验室」将在今年12月底于上海新天地、杭州in88等地开设旗舰店。在上海新天地项目中将会加入艺术画廊、VIP ROOM等新的空间场景,并且将与MANNER共同探索全新的潮流+咖啡的玩法,打造新的城市潮流消费目的地。

产品选择上,目前主要涵盖潮鞋、服饰、潮玩、饰品四大品类。以球鞋作为流量产品,按照主推款、限量款、经典款、热销款的划分思路对球鞋进行分级陈列。

服饰方面以金字塔结构的需求分层,覆盖大部分用户的购买偏好:

• 基础层为受众面最广、转化率最高的校服品牌,如TNF 、DrewHouse、 FOG ESSENTIALS、WELLDONE;

• 第二层知名国潮品牌,一类是有如SMFK的新国潮,而另一类则是自带流量效应的明星潮牌,提升市场热度。目前服装品类中有近70%的商品来自国潮品牌,未来将计划筹备孵化、培育自有潮流品牌;

• 第三层是调性轻奢类设计品牌,如AMIRI,RICK OWENS,RHUDE,一方面拉高整体调性,另一方面为资深潮流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 顶层是重奢品牌,如LV、BALECIAGA,GUCCI,DIOR,LANVIN,满足高净值用户的购买需求。

此外,「KNOWIN潮流实验室」自有的产品反馈机制,能保证超80%左右的现货交付率,加上地处核心商圈,所见即所得,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用户线下购买的满意度

在品控上采用最高标准,筛选合作品牌方;所有入库商品均要经过真假鉴定和瑕疵质检的两轮考验;商品进店售卖后还会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产品库,有效规避线上假货泛滥、尖货无货的问题。

当然,在为C端用户提供潮流购物体验的同时,「KNOWIN潮流实验室」也为头部和潜力品牌提供策展、设计、布展、商品陈列及发售(例如新品首发或限定款产品发布)等服务,成为品牌和消费者两者之间的纽带。在之前KNOWIN联手寻找独角兽及旗下IP FARMER BOB成功开辟了线下潮玩体验+销售的新场景和新模式、解锁潮流新玩法。

同时,「KNOWIN潮流实验室」也在积极与国内外奢侈品牌合作,通过品牌快闪、媒体合作、共同开发及设立潮流商品分支等方式,刷新年轻群体对于奢侈品的印象,为奢侈品牌“潮流转身”提供新的商业思路。2021年10月,拥有百年历史的法国奢侈品品牌LANVIN(浪凡)正式与KNOWIN 达成品牌深度合作关系。这是 KNOWIN 首次在高奢领域的品牌合作,也是 LANVIN 在潮流领域的一次尝试。

未来,「KNOWIN潮流实验室」将尝试往音乐、艺术、运动等多元领域拓展,“高频”地出现在年轻人生活中,“反同质化”探索潮流文化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向外缘扩张潮流的边界形成独有的潮流ICON。

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表示:经纬从今年5月独家领投KNOWIN至今,公司持续迭代,基于积累了多年的潮流品类供应链经验,以及年轻团队富有创意的视角,打造出泛潮流人群的第三空间,探索和满足用户对潮流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的需求。对于千禧一代和GenZ,“潮”已经出圈和高频地出现在年轻人生活中,需要更丰富的线下业态去承载。期待团队持续为消费者们带来惊喜,建立独有的潮流ICON和长久的品牌价值。

云九资本执行董事王亮表示:在这波新消费创业浪潮中,KNOWIN难得地在潮流商品流通平台的属性之外,打造出了一个以潮流为调性的,兼容并包、生机勃勃的线下生活空间。创始人郑家声虽然十分年轻,但他对新一代潮流消费有着独到理解,并在产品供应链、品牌管理、联名合作等方面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作为多轮陪伴的投资人,我们期待KNOWIN将丰富易得的潮流生活方式带到更多的城市和人群,激发潮流+多元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