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

2022年,智能手机依旧风起云涌,刚过去的一季度,一众国产手机品牌密集发布多款中高端旗舰产品,继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好像准备上演一场“三英战苹果”的好戏。不过,这究竟是国产手机阵营势在必得,亦或只是一厢情愿?


苹果“制霸”

近日,市调机构Counterpoint发布了2021年全球高端手机市场报告,报告显示,高端智能手机市场(≥400$)在2021年同比增长24%,创下了高端智能手机有史以来的最高增长,远超手机市场7%的增速,消费者对于高端手机的强烈需求愈加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Counterpoint在报告提到,2021年,苹果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自2017年以来首次达到60%,据Counterpoint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苹果最有可能拿下原本属于华为的高端智能手机用户,持续增长。同时,苹果还成为2021年全球每个地区的高端手机份额榜第一。



Counterpoint Research此前曾报道,iPhone主导了北美智能手机的销售,2021年全球10款最畅销的智能手机中,苹果占据了7款,就连三星,也是靠着走量的中低端机型才得以占据榜单一席。资料显示,苹果2021年推出iPhone13、iPhone13 mini、iPhone13 Pro和 iPhone13 Pro Max,四款手机均搭载苹果A15芯片,

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苹果取下了63.5%的市场份额,同比上升8.1%,而安卓阵营占比为36.5%。有分析师表示,苹果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iPhone 13系列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上市当月,便带动苹果销量环比增长32.5%,同比增长43.6%;另一方面,这也和整个高端市场环境有关,在华为逐步“退出”高端市场后,一旦iPhone采用降价策略,国内手机厂商的优势便立马荡然无存。


谁能一战?

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快速增长,苹果高歌猛进之际,安卓阵营在高端市场的推进却显得停滞不前。而在中国手机市场,这份报告也很大程度意味着,华为因各种原因空出来的高端市场份额,几乎全部被苹果拿走,据业内人士向西柚表示,报告当中将高端定义为售价高于400美元(2500元人民币),这对国产手机已经算有利,大部分走销量的中端机型都包含在这个区间,如果将标准提升到4000元以上,估计苹果的市场份额会更高。另一方面,这还是因为去年上半年华为高端手机依然在大规模出货,如果只看下半年,这个份额或许会更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局安尚需思危,而当下,苹果的强袭,足以让一众国产手机阵营敲响警钟,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中低端市场往往只赚吆喝不赚钱,高端市场才是真正的利润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站在整个中国高端手机市场角度,也在等待一个可以向苹果发起挑战的企业,带领国产手机杀出一条血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然而,正如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没有等来戈多,国产手机阵营里又有谁堪栋梁?

在去年12月的小米12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正式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同时,雷军还表示,“我们有16000名工程师,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资金研发,一定要一步一步超越它。”据小米发布的2021年报显示,2021年小米研发支出达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3%。

而在此前,在正式发布智慧旗舰手机荣耀Magic4系列后,荣耀CEO赵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荣耀要改变目前苹果一家独大的局面,Magic4要全面对标苹果,我们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受到有超越苹果的体验。”

平时略显低调的OV也追赶苹果的路上闷头狂奔,今年2月,OPPO推出了Find X5系列,打出“以最高标准打造极致旗舰体验”的旗号;另一方面,今年1月,iQOO推出iQOO 9系列高端手机,被誉为打响2022高端市场第一炮,而iQOO也被认为是vivo高端化的重要部分。

可以看见,进入2022年,各家国产手机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布局都下足了功夫,尤其体验在在硬件配置上,不过,也有数码发烧友表示,如果横向对比今年春季的旗舰产品,仍然能发现硬件配置同质化,甚至是堆料的迹象。


任重道远?

“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为何苹果能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白月光,iPhone相较于国产品牌高端机型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在华为被动“退出”高端战场后,国产手机竞争力又在哪里?

据网上《高端手机消费者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在被问及为何选择苹果时,操作系统及品牌力的核心优势是消费者选择苹果的重要原因,其中,苹果封闭的iOS操作系统优势尤为明显,42.4%的受访者认为iPhone手机的流畅性好;23.4%的受访者认为iOS系统操作简单,iOS系统成为了新用户购买苹果的首要原因。除了iOS操作系统外,苹果A系列处理器同样是一大杀手锏,其造就了苹果手机的卓越性能,另一方面,高通的“摆烂”,让一众依赖高通芯片的国产手机阵营受到了诸多限制。

对于当前国产手机的状况,有网友认为:“这么多硬件,处理器不是你的,高端屏幕不是你的,摄像头也不是你的,国产手机就只能在充电、软件算法还有外观上卷,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组装厂”;“没有自研SOC,没有自己生态,没有自己系统,你不过是一个组装厂,比做空调还低端。”更有网友毫不留情地指出;“安卓手机除了华为和三星上过苹果的发布会上的,剩下苹果有把它们视为真正的对手吗?”

在自然界中有着一种现象叫“鲸落”,意指当鲸在海洋中死去后,其丰富的养分将为海洋里其他生命带来足够的供给,促进整个海洋生态圈的繁荣。从现在看来,国产手机阵营要在高端市场上赶上苹果,依然任重而道远。

阅读全文>>

作为国内新兴造车品牌中的明星企业,蔚来最近的消息可以说是真不少。例如在3月26日,他们宣布将在5月发布新款车型的消息,随后在3月28日,蔚来的首款轿车ET7也正式开始进行交付。而在3月30日更是有媒体报道称,蔚来疑似从国内某厂商挖来了对方的自动驾驶产品总监,再次充实了他们堪称豪华的管理层阵容。

不过在这些消息中最让我们的感兴趣的,还是3月31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在接受访谈时透露,关于蔚来“造手机”的可能性。



蔚来为什么要造手机?用李斌的话来说,是因为听到了用户反馈称,“能否有一部和汽车能够更好进行连接的手机”,因此促使蔚来开始研究自己造手机。而且李斌也声称,蔚来“即使造手机,也不会从商业成功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会更注重其“能否提升蔚来车主的体验”。

说实在的,李斌这话说得有那么点绕。我们三易生活将这番言论简单化后,其实就是,“蔚来要造的或许不是卖给大众的手机,而更像是与蔚来汽车搭配的智能移动设备——只不过它有手机的功能”。不得不说,纵观现如今的手机行业会发现,蔚来的这种想法或许还真有那么些合理性。



一方面,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随便什么厂商都能创业造机的年代了。即便是像realme这样背靠欧加产业链,而且此前已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品牌,在2019年回归国内市场时也发出了“一个新玩家还有机会吗”的质问。纵观realme过去几年的产品线,他们为了先解决市占率问题,也是老老实实地造了两年多的千元机,此后才逐步有了底气发力旗舰领域。

然而这样的产品思路,与蔚来的“发迹轨迹”却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毕竟大家都知道,蔚来当年发布的第一款车型,可是售价高达148万美元、且不对外销售的电动超跑EP9,后来他们第一款SUV和第一款电动轿车,也全部都是先从旗舰产品做起的。因此从品牌调性来说,指望蔚来用一款千元级的主流产品切入手机市场,可以说是既不现实、也并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由于这两三年间整个智能手机行业都面临着竞争白热化、同时零部件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这就直接造成了廉价机型越来越难造得很“出彩”,但同时高端、乃至旗舰产品的进步速度,却越来越快的局面。而这种情况,自然也影响到了主流消费者的选择。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从2020年到2022年智能手机的销量也在一路走低,但销售额却在不断上涨,同时消费者的主流购机均价更是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高端机型。而这对于“不准备造普通手机”的蔚来来说,自然就反而是一个相当好的机遇。

不仅如此,纵观如今的汽车行业会发现,为新车推出配套“移动智能设备”的做法其实并不新奇。比如比亚迪此前就曾推出过,可以用作车钥匙的智能手表,更早之前宝马为旗下的中高端车型配备的“触控液晶屏钥匙”,更是曾引发热议。要知道那玩意可是2018年的产物,它的体型其实也没比一个小屏手机小多少。既然市场已经证明,消费者对于“带触屏的车钥匙”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在2022年再造一款造型更科幻、同时加上电话功能的产品,似乎也就变得相当合理了。



诺基亚N8,其实早已为现代手机指明了一条可换电池的设计方向

更进一步地来说,如果蔚来想要在自家手机中加入更多的品牌元素,其实也非常好办。比如,他们完全可以给手机加入旗下车型的“换电”元素。设计一个能从底部打开的弹夹式电池仓,使用内置+可更换的双电池来确保换电时手机不断电,甚至可以像“共享充电宝”那样提供蔚来手机专享的“换电站”商业模式。

最为关键的是,以上所说的所有这些设计,全部都可以基于成熟的现有方案实现,压根不存在任何难度。而且还能让蔚来的首款智能手机显得更加与众不同,而不仅仅是一个屏幕更大、能打电话的“遥控钥匙”。

阅读全文>>

从2006年亚马逊首次将其弹性计算能力作为云服务出售至今,云计算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

在这15年里,云计算产业经历了公有云服务商在IaaS层的价格混战、从IaaS向PaaS层生态的建设,也历经SaaS行业的蓬勃发展。近两年,兼具公有云弹性灵活和私有云合规可控的混合云成为云服务商的共识。

同时也能看到,在经过跑马圈地的通用市场布局后,云计算的竞争更加精细化。云服务商们纷纷推出面向行业的云服务便是最好的论据:金融云服务、工业云服务、医疗云服务、游戏云服务……

在此,我们可重点关注视频云服务。


01.  市场规模三年增至244亿美元

先看视频云服务的概念。按照业界的普遍定义,视频云服务是指基于云计算理念的视频流媒体服务,服务内容覆盖从采集到播放的全流程。

横向来看,视频云服务包含采集、服务以及播放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采集端包括内容提供方对数据的采集、前期处理、解码等;服务端包括对数据的统计、存储、水印、内容分发等多个流程;播放端经解码后,内容接收方借助各类终端设备完成播放。

纵向来看,视频云服务分为两大类。一是视频云基础设施。视频云基础设施则可细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视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基础设施提供最基础的计算、存储、网络功能;另一部分则为视频内容分发网络,如OTT CDN。

二是视频云解决方案。视频云解决方案是在视频云基础设施之上部署的各类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音视频内容制作、编转码、分析、人工智能。

接着看视频云服务的市场规模。IDC《中国视频云市场跟踪(2020上半年)》报告显示,2020上半年,中国视频云市场规模达到31.6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58.6%。其中,视频云解决方案市场亮眼,同比增长超过70%。

同时,IDC预计,从2019年到2024年,中国视频云市场每年都将以30%以上的增速快速增长,预计到2024年时,中国视频云市场规模将达到244亿美元。

视频云基础设施,则是视频云市场的最大受益者。2024年时,中国视频云基础设施规模将达到191亿美元左右。而视频云基础设施,也是云服务商的主要发力点。


02.  视频云服务的四路玩家

再看视频云服务的玩家分类。根据所提供的视频云服务类型以及厂商自身特征,可将视频云服务的玩家分类四大类:

一是云服务商,包括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金山云、京东云、腾讯云等;

二是CDN厂商,包括网速科技、星域、又拍云、云帆加速等;

三是音视频服务提供商,包括声网、环信、融云、七牛云等;

四是远程办公平台提供商,包括小鱼易连、保利威、百家云、目睹直播、随锐、奥点云等。

不难发现,四类玩家中,远程办公平台提供商主要提供视频平台,CDN厂商主要提供内容分发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音频、视频API接口,这三类玩家均只为视频云提供一种服务。但云服务商却不同,既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这些基础IaaS服务,也提供CDN服务,此外如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又分别提供了钉钉、WeLink、企业微信远程办公平台。另外,视频云解决方案也是云服务商的发力点。


03.  云服务商如何提供视频云服务

我们可重点了解几大云服务商所提供的视频云服务。如阿里云,抛开IaaS资源和CDN,能看到阿里云在产品栏专门上线了视频服务产品,包括视频应用和视频技术两类。其中,视频应用服务包括视频直播、视频点播、智能媒体生产、音视频通信RTC、云会议、视频智能生产;

视频技术服务包括媒体处理、视频监控、视频DNA、视频审核、智能标签以及智能封面。

另外,为全球小学生提供网课的钉钉,则是阿里云应用最多的视频云服务。

 

与阿里云类似,腾讯云所提供的视频云服务,同样包括计算、存储、网络以及CDN资源,并提供企业微信视频平台。

此外,腾讯云将视频云服务单独列为云通信、视频服务以及视频智能三大类。具体而言,云通信服务包括即时通信IM、移动推送TNPS、短信、语音消息、邮件推送;视频服务包括实时音视频、云直播、云点播、视频处理、移动直播SDK、短视频SDK、播放器SDK、美颜特效SDK、腾讯云剪;视频智能包括极速高清、智能识别、智能审核以及智能编辑。


华为云所提供的视频云服务,自然也不缺少计算、存储、网络以及CDN以及一个视频平台WeLink。同样,华为云也将视频云服务列为基础云服务,提供视频直播、短视频、视频点播、媒体处理MPC、华为云实时音视频CloudRTC、行业视频管理服务IVM以及视频接入服务VIS。
 
不同的是,除了上述视频云服务,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也在提供视频云服务。如在2017年时,华为便宣布携手依图、商汤、东方网力、华尊、MIMOS、Qognify等合作伙伴发布业界首个全面云化、全网智能的视频云解决方案。

今年3月4日,华为机器视觉又发布了好望云服务,提出“1+3+N”战略布局。其中,“1”即软件定义摄像机;“3”即轻边缘、微边缘、好望云服务;“N”即智能算法、智能应用等软硬件生态。

华为认为,好望云服务可以帮助政企客户有效应对多个上云挑战,提供四大价值:更好的视频体验、深入骨髓的数据安全、智能原生以及开放的生态。

除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外,能看到金山云、百度云、青云、Ucloud也均在视频云服务领域布局。


04.  视频云服务的最大赢家

视频云服务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其解决了传统企业搭建视频系统所需的技术、资源和财力成本问题。如需要花费重金购买基础设施,再需要专业开发人员进行产品研发、集成等多个流程,费时费力。

而通过视频云服务,通过一个SDK或者API便可接入,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便可完成系统的搭建,同时按需计费使得企业无需一次性重金投入。

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大大推动了视频云服务的普及。未来几年,视频云服务在普及率和渗透率上,均将继续提升,这也是为何IDC预测中国视频云市场每年都将以30%以上的增速快速增长的原因。

同时,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混合云等技术的发展,视频云服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即IDC预测的低延时与高清化、深度智能化应用以及灵活的部署方式。

聚焦到云服务商上,中国软件网认为,云服务商将是视频云服务最大的赢家。一方面,视频云基础设施服务占据了视频云服务80%左右的市场,这部分是云服务商的专属领域。

另一方面,能看到,云服务商在提供视频云基础设施服务的基础上,正在推出各种音视频SDK、远程办公平台甚至一站式视频云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云服务商正在向视频云解决方案层进军。这无疑进一步扩大其在视频云领域的领先优势。

阅读全文>>

目前看来,折叠屏可能是智能手机的下一个风口。

折叠屏手机的出现不是偶然——从iPhone 4 革新智能手机后,各家厂商对于手机的交互形态与使用场景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着,而屏幕则是重中之重——因为屏幕传递了交互过程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并且希望传递更多信息。

于是手机屏幕的演变和竞争就呈现出了这样的趋势:尺寸越来越大、显示越来越精细、色彩越来越丰富。从刘海屏、副屏到双屏,甚至是那部令人惊艳的小米MIX α的环绕屏,无一例外地都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但人类“手掌”的极限抑制了手机的无限扩大。市场亟需新的产品,扩展甚至重新定义“手机”,这为折叠屏手机提供了诞生的契机。

柔性屏技术的成熟,让手机形态的探索工作在2018年有了初步成果:柔宇科技发布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折叠屏手机——柔派(Flexpai)。随后华为、三星立刻跟进,在2019年发布了自家的折叠屏手机;据了解,小米、OPPO也有相关立项,并在2020年、2021年相继发布了相关产品,苹果则掌握着相关技术却秘不作声。

据DSCC消息,2021Q3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260万部,环比增加215%,而且预计Q4出货量380万部——折叠屏手机市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成长着。

不过,针对折叠屏、大屏与小屏的关系、大屏的应用设计,各家厂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在这种思考的指引下,各家的产品也各有特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为、三星、OPPO三家。


华为:折叠体验不应止于大屏

华为的思路经过巨大转变,不仅手机形态由“外翻”变为了“内折”(这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折叠屏手机形态),而且小屏也从大屏中独立出来,变为了外置的一块屏。

抛开旗舰机型一贯的“高端”、“商务”的定位来说,华为似乎要将折叠屏手机打造为兼顾内外的“全能手机”:希望用户既获得不错的小屏使用体验,也能获得良好的大屏使用体验,然而二者在权重上并没有拉开太大差距。

这种思路的结果就是:华为MATE X2拥有最接近主流手机的小屏,用户即便不使用大屏,也能获得较为完整的体验;但手机也能提供更大屏幕,使用户获得更好体验。

但华为的思路还停留在“折叠前”与“折叠后”的两极使用场景,并没有注意到折叠的中间态,自然也就没有去开发更多的玩法。

不过由于在市机型和销售区域受限,华为在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中位于第二,MATE X2只拿下了6%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华为发布了一款对标三星Z FLIP系列的竖向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进一步补充了产品线,国内反响良好,京东自营店预售已达7.35万人,价格略高于对标产品。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短期内华为落下风的局面不会有改善。


三星:折叠重心在于大屏

针对新形态,三星显然将注意力放在了强化手机的“折叠屏”属性上,希望客户更多的去使用内屏——即大屏,而把在外的小屏当作“折叠”这一繁琐动作的补充。

但三星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大部分用户的使用场景,更多的还是在外屏上操作,三星Z FOLD系列已经迭代至第3代,外屏虽然也能像普通手机一样使用,但狭长的机身实在提供不了多好的使用体验。

三星Z FOLD 3的内屏素质优良,同时在系统级别的应用上也有着不错的优化,显然三星是希望用户在大多数时间都用里面的内屏。而且三星对铰链的设计区别于华为,使手机悬停范围大大增加。

毫无疑问,三星是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最大赢家,约占93%的市场额度,而其中Z FLIP 3占全球出货量60%。这种由三星开发的竖向折叠屏手机,机身缩小至原来一半,依托折叠屏自带的稀缺性来营造高级感,吸引追求外观时尚的用户。从这个角度来讲,Z Flip与其说是“手机”,倒不如说是精英的“装饰品”——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折叠屏手机的普及尚未下沉。


OPPO:追求“大”并不意味“绝对大”

OPPO对于折叠屏手机的思路明显是在借鉴华为、三星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首先OPPO FIND N 在遵循了“由小变大、向外翻折”的基本逻辑的同时,将展开后的形态变为了“横向”,区别于其他两家的“竖向”;其次,OPPO认为即便是折叠屏手机,尺寸上的“绝对大”也并不是必须的,只需“相对大”的屏幕能够覆盖更多场景即可。

在闭合状态下,OPPO FIND N也是一台合格的18:9小屏手机,尺寸和iPhone mini相差无几,图标无形变,单手操作无压力,并且因为底边更长,所以展开以后就得到了原生的横屏模式,开合屏幕的体验更加流畅,也更加符合使用直觉,可以说在大屏使用体验上,OPPO主动向用户迈出了关键一步。

OPPO FIND N所使用的铰链,支持手机在任意开合角度悬停,这种能力赋予了手机发现更多使用场景的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础,在影视、拍摄等方面衍生出了更多的玩法。

同时,FIND N将价格做到了7699起,目前主流市场最低,与华为、三星动辄上万的价格相比,无疑更加亲民。目前京东自营店预售达到3.06万部,基本超过除华为、三星外品牌,但市场还需运营,OPPO还需时间来获得用户信任。

顺带一提,为大众所熟知的折叠屏手机中,还有小米的MIX FOLD,但这款手机更像是“为了折叠而折叠”思路下对供应链进行考验的产物,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目前价格虽低,但在现在的舆论场中总处于不利地位。

总的来说,折叠屏手机的设计思路,基本上都是以现有主流的直屏手机为基础,将其放大,或是将其缩小,以获得截然不同的使用体验和使用场景。


折叠屏手机能够承担未来吗?

目前为止,产品较为成熟、较大规模发布的有华为、三星、小米和后来的OPPO,除此之外柔宇、摩托罗拉、索尼、TCL和纬图等厂商均有折叠屏产品,但它们或是受众狭窄、或是还未发布,目前看来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潜力。

这种“梦回”翻盖手机的新形态,最大的意义是,折叠屏手机在发现了直板手机与平板电脑的中间态的同时,将2D的交互基础变为了3D。这种针对产品结构专门设计功能的思路,被越来越多的厂商重视,并在OPPO FIND N 上终于看到成熟的影子。

在折叠屏手机细分领域的竞争中,一个很明显的态势是:谁能更好的思考折叠屏手机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谁就能获得更大青睐。无论是三星Z FLIP系列的小巧精致,还是OPPO FIND N的

“相对大”,都是针对大屏缺点进行优化的同时,弥补了折叠后的使用体验。

但我们仍要追问:折叠屏手机是那个满足未来交互需求的答案吗?

折叠屏手机面世后已过三年,依旧没有普及的趋势,因为其形态与传统智能手机差异过大,用户的使用习惯并不适应;因为其售价过于高昂,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因而大多都只能走高端路线;因为其软件生态还不完善,使用体验并不明显优于直屏手机;这些负面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不仅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还要面临极高的风险。在折叠屏手机这一细分领域上突出重围的,要么是柔宇这样专精折叠一道的企业;要么是华为、三星这样拥有资金、技术和供应链整合力的业界巨头;要么是纬图这样避开主流走奢侈路线的品牌。

高昂的价格,脆弱的屏幕,仍旧不适配的第三方应用,让大屏的利用率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使用体验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以往安卓阵营的大屏生态并不完善,过去经常遇到屏幕面积增加,操作效率反而下降的情况。

现在厂商对于折叠屏手机的定位也逐渐从“炫技”转变为“实用”。平行视窗和分屏的普遍应用,终于让安卓的大屏有了足够的使用价值:大屏利用多余的空间,同时显示一、二级菜单,极大提升了操作流畅度和舒适性;“多应用模式”使分屏操作更简单,也加强应用之间的联动效应。

这意味着针对折叠屏这一特殊形态,各家厂商开始有了更加细腻的思考,虽然整体还不甚成熟,但基本都发现了关键点:折叠屏的意义绝不止于显示更大的画面,而是在于显示更多的信息。华为、三星和小米过去在平板上积累的经验也派上用场——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期待OPPO今后在平板方向上的动作。

另一边,折叠屏手机价格的降低也让人看到希望。一种新技术,由实验室到工程机,由工程机到小批量生产,再到大规模量产,都需要更高的销量去促使产业链降低成本;而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厂商会通过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优化迭代。

相比于华为、三星和小米最早分别为16999、15999和9999元的定价,如今的OPPO认为折叠屏应该“从尝鲜,到常用”了,7699元的起售价无疑是折叠屏手机真正成为普通人选择的开始。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折叠屏手机是那个满足未来交互需求的答案吗——可能答案各异,但等到折叠屏价格跌破5000元、等到使用场景和应用生态进一步完善时,局势自然明朗。

阅读全文>>

现在的智能手机似乎已离不开广告,包括消息推送和各种系统自带App内都会有广告的身影。今年三月份,魅族另辟蹊径,发布了自己的“三零手机”魅族18/18 Pro,号称零广告、零预装、零推送,希望借此新特性吸引用户。

不过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魅族的“三零”策略并没有坚持多久。今年九月初魅族发布致用户的一封信,表示经过反复斟酌后将调整原有的运营策略,放弃“三零”方案,已采用该策略的魅族18/18 Pro不受影响。

近日,据天眼查数据显示,魅族因在“三零手机”上推送广告,被珠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罚款2.5万余元。具体原由是魅族18/18 Pro两款机型中的天气和计步器等自带应用内出现广告,与魅族当初宣传的文案存在出入,魅族称是后台系统出故障所导致。这不禁让人感叹,智能手机真的就离不开广告吗?就连原本想主打无广告系统的魅族,也不得不向广告收入低头。


从“拐点之战”到告别“三零”系统

与去年的魅族17系列相比,今年的魅族旗舰在外观设计上少了些特色,魅族18标准版甚至还带有些友商Reno系列的影子。在产品硬件上失去了些许特色的魅族,将差异化卖点转到手机系统层面,尝试以“三零”系统为差异点撕开市场,当时的魅族用“拐点之战”和“安卓纯净体验之巅”等语句进行宣传,就怕用户不知道这一系统特性。

魅族采用“三零”策略的初衷不仅是为了单纯增加产品卖点和博市场眼球,其实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在众多国产手机当中,魅族是少数拥有实施“三零”策略“底气”的公司。

在销量上,魅族属于市场中的“other”行列,不用太顾及手机App预装和广告推送等收入。在“三零”系统服务上的试水,没准能换来销量的提升,若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相对较小。毕竟是“小厂”,为保险起见魅族还留了一手,通过对比老对手小米数字系列机型会发现,魅族17的起售价比小米10低几百,而今年的魅族18起售价已高过小米11,前者为4399元、后者为3999元,这贵的几百元被部分魅友看成是“无广告成本”。

在系统层面,魅族的Flyme算是国内最早一批发展安卓定制系统的UI,凭借先发优势和独特的设计理念,Flyme一度是魅族手机的隐性加分项。经历多年的发展,现在主流的国产安卓定制化UI已拉不开明显差距,Flyme要通过“三零”策略的新鲜感重新吸引用户,增加系统的差异特性。

在国内手机市场的影响力上,魅族的关注度较高,在数码圈里有“销量没赢过,投票没输过”的调侃,这也就是为何市场销量不高的厂商有那么多,但就魅族敢使用“三零”策略的重要原因,只有足够的市场影响力和热度才有利于“三零”策略的营销。

从结果来看,“三零”手机策略似乎并未给魅族手机销量带来多少帮助,销量排名仍属于other行业。“三零”策略本质上是将长线买卖改成一锤子买卖,注重短期收益,长期来看若之后的手机也采用该策略,会影响到魅族手机广告的整体收益,毕竟普通用户的换机周期都在一年以上,长久的广告营销所带来的收入更可观。

更为关键的是,“三零”就像是魅族自己给自己修的“无广告牌坊”,越晚拆所背负的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就越高,现在拆还能有台阶下。魅族停止其他机型使用“三零”策略,释放出了一个悲观的市场信号,就算是市场体量不大的魅族也没法放弃手机广告收入的诱惑,消费者所追求的纯净无广告的手机系统现阶段还只是一项奢望。


手机广告是门好生意

所谓“硬件不赚钱,只是交个朋友”,手机真正的长线利润点是软件服务,包括系统内置应用广告、消息推送广告和第三方App预装等。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智能手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块移动的电子广告屏,各类第三方App有开屏广告和内置广告,手机系统自带App和消息推送也有广告,并且很难通过设置彻底关掉。

手机广告之所以如此盛行,与其背后的经济链条有关。以手机预装第三方App为例,近年来手机出厂预装第三方App的数量在增加,DDCI的数据显示,2016年安卓手机平均预装软件为9.2个,而2014年仅为8.2个。《法制晚报》曾报道,手机厂商预装一款软件可获得几元的收入,以预装10款软件计算,理想情况下一款销量破千万的手机仅靠预装软件就能获得上亿元的营收。

预装软件还容易删除,真正烦人的是系统自带应用的内置广告。系统级广告的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切换广告内容,在天气等高频应用里内置广告,离用户更近广告曝光频率也更高,即系统软件内置广告的收入大概率会比预装软件高一些。

随着新机销量和旧机型市场总体存量的增加,对手机厂商来说,手机广告收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小米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互联网业务营收达到73.38亿元,占据总营收的9.4%(仅次于AIoT业务),而前两季度的互联网收入占比分别是8.5%和8.0%。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小米新机型的发布,这一占比在今年四季度可能会突破10%。

为了方便广告主投放广告,许多平台都搭建有自己的“广告联盟”平台。以OPPO广告联盟为例,在广告形式上提供八种不同样式,覆盖从开屏到信息流推送等各个环节,其他厂商在这方面也大差不差,主要区别是谁的广告更难彻底关闭罢了。

手机广告不是安卓手机的“特产”,就连曾以系统纯净度高著称的iOS也未能幸免。在App Store内,搜索任意关键词时都会在顶部弹出带有广告标识的推荐应用,并且该应用会占据大量的显示空间,用户很容易误触到。iPhone的产品均价远高于安卓手机,说明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苹果也难以拒绝手机广告带来的收益。


手机零广告只是奢望?

现阶段,无论是售价七八千元的旗舰机,还是售价比较亲民的千元机和百元机,在系统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广告的存在。一些手机甚至难以彻底地关掉所有广告,关掉相应的开关只是降低“个性化广告”的推送权重,手机总体的广告数量并没有减少多少。

首先值得赞扬的是,无论魅族是出于何种目的推行“三零”策略,其举措至少引起了许多用户的关注,知道现在的智能手机也可以做到没有广告,只不过需要厂商主动放下广告的长线收入。魅族中止“三零”策略意味着手机广告已成行业趋势,在没有新的营收渠道下,手机厂商们难以舍弃掉这块市场蛋糕。

笔者认为,手机广告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特别是对国产安卓手机厂商来说,经历过一轮轮的市场竞争,他们需要堆硬件保持产品的基本竞争力,而手机广告收入起着分担硬件成本的重要作用。

一些用户吐槽国产安卓UI广告比国外UI多,但我们可曾想过,与国外同价位安卓手机相比,国产手机在硬件配置上基本都是最高的。所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性价比只是一时的,最后厂商还是会通过系统广告等形式补回成本,到头来还是由用户买单。

现在看来,用户所支付的价格只是为手机的硬件部分买单,软件上的广告则属于被动接受的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在一刀切式的手机广告策略在未来或会迎来改变,以手机价位等标准去区分UI的广告推荐度,高价位手机可以选择零广告。现在魅族没有最终实现的“三零”系统梦,在未来或是高端机的标配。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