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

双十一来袭,网上购物的热潮让很多创业者萌生了想要开网店的想法,开网店卖零食是最容易实现的,那么网店卖零食需要什么证,护航财税小编带你来了解一下。

一、网店卖零食需要什么证?

如果只是卖零食,不涉及自己生产零食,只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就行。自2015年起,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许可合并为食品经营许可,就办理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就够了,不用办理其他证。

如果是自己生产食品进行出售,那么需要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

无论是办理那个食品许可证,都必须要先要有营业执照才能办理食品许可证,而且开网店有营业执照,网店能开展的业务更多。

下面,护航财税小编来和你介绍一下食品经营许可证和食品卫生许可证。

二、什么是食品经营许可证

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卫生许可证现已合并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事食品销售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单位食堂,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3年,如需延期,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提出延续申请。

三、什么是食品卫生许可证

《食品卫生许可证》也常称为卫生许可证,是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后,发放给企业的卫生许可凭证。

企业有生产产品,都需要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企业是生产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活动,需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卫生许可证。

阅读全文>>

万亿级别的市场孕育了多轮迭代,饮食差异、收入差异、消费观念差异细化了市场,份额迁移不可避免却也未必“你死我活”。 

一年拓店超千家,接连获得资本下注,2022年,以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等为代表的量贩零食店正成为零售业态不可忽视的黑马。 

新事物的出现势必要争夺老玩家的市场份额,具体到量贩零食店,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其直接与品牌商对接,绕开了经销商加价环节,而随着终端门店的扩张,这种将经销商从经营链条中打掉的模式,势必影响到其生存利益。 

“客户资源不够硬的经销商必死。”一位从业者直言道。 

从本质上看,量贩零食店对经销模式的替代是一场“效率革命”,通过极致的供应链效率为消费者提供“廉价好物”,从而替代掉旧有的低效业态。 

但另一方面,国土的广袤和区域性的屏障,也意味着这种异业替代难以在短期内将经销模式颠覆。在零食连锁之外,成千上万家的夫妻老婆店目前依旧守着零食业态的基本盘。 

大水大鱼,万亿规模的零食赛道中,持续竞争才是常态,但好在无论经历多少次份额迁移,没有永恒的赢家。 

新旧之争

“量贩”一词源自日语,“量”即份量,“贩”即低价销售,顾名思义,利用低价实现规模化销售。故而在休闲零食领域,量贩零食店的核心逻辑在于以价换量、薄利多销,业界也称折扣零食店。 

薄利的本质在于重新分配经营链条中各方的利润。传统的零售模式下,零食从出厂后会经历区域经理、市场销售、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参与者想要分润,势必要层层加价,进而推高终端零售价。 

量贩零食店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绕开中间环节,直接与品牌厂商或者更上游的代理商对接供货,本质上来说,是通过自建一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渠道,将原本属于经销商的利润让渡给终端消费者。 

于经销商而言,量贩零食店夺走了部分货源,并在下游将货源变成了实打实的零售额,伴随着终端门店的不断扩张,量贩零食店势必挤压同区域内经销商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以上推论正在变成现实。 

2022年,零食很忙拓店超过1200家,门店总量超过2000家;赵一鸣零食开出了超1000家门店,并以每月超100家门店的速度布局;零食有鸣也保持着同样的增速,并计划到2026年开店规模达到1.6万家。 

量贩零食店多扎根区域市场,比如零食很忙主攻湖南,赵一鸣零食深耕江西,零食有鸣长居四川。零食很忙在长沙的门店超过400家,体量上与茶颜悦色相当,密集的门店布局更容易挤压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上游零食商们也对量贩零食店颇为青睐。2022年,盐津铺子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6.83%和99.86%。财报显示,2022年盐津铺子在量贩零食商渠道放量显著,月销额快速爬升至3000万元,占其总营收的12.44%。 

其中零食很忙独占鳌头,月销额超2000万元,已成为盐津铺子第一大客户,传统的商超代表沃尔玛和步步高则屈居第二和第三,两者销售额之和尚不如零食很忙。 

(图源:盐津铺子2022年年报) 

在上下游的夹击下,传统的经销商似乎成了末日黄花。 在河北做过多年经销商的李健表示,尽管身边还没有朋友出现被量贩零食商逼退的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经销商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蚕食。“面对量贩零食商,根基深厚的经销商会有一定压力,客户资源薄弱的必死无疑。” 

临期食品行业老炮娄春彬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本质上,量贩零食商和经销商在渠道上属于并列关系,自然免不了出现份额上的竞争。” 

但另一方面,广袤的国土和区域差异让这种新旧替代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 

经销商作为中介身份,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上游厂家想直接对接终端零售商需要付出极高的管理成本, 而经销商的存在本质上是将管理成本以外部合作形式分摊。 

在娄春彬看来,经销商的价值之一在于垫资 ,强势的零售渠道不会现款现结,过长的账期影响品牌方的现金流,没有弹药自然无法扩大规模,而经销商则充当了完美中间人,对品牌方可以现款现结,对零售渠道又能承担账期压力。 

其二是配送 ,单靠品牌方自身的运营触达到每个乡镇,无疑会无限拉高成本,而依靠本地经销商则将配送成本成功转嫁。 

此外,经销商属于纯ToB的生意,无需门店,人工成本也低。“经销商只需要考虑库房、配送即可,而零售商一个门店的租金甚至能抵上5个仓库的费用。”娄春彬透露。 

学者徐炜在《深度分销》中曾提到,纵向层级多、内部差异大、零售集中度低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分销尤其是小区域分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流通模式。 

万亿级别的赛道规模也注定了难以出现完全的新旧交替,在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看来,最终夫妻老婆店仍然能占到市场里面一小半的份额,但可能剩下的大半部分都会被规模化连锁企业所占据。 

时至今日,洽洽、达利、卫龙、旺旺等老一代零食巨头的销售渠道中,以经销商覆盖到的数以万计的夫妻老婆店、批发市场、非连锁便利店以及小型超市仍是主流。 

何以量贩?

低价是量贩的核心,但打掉经销商却不是低价的唯一路径。 

事实上,绕开经销商并非量贩零食店首创。娄春彬提到,有些大型连锁商超也不一定会向属地的经销商进货,而是向上一级的总部拿货。 

比如洽洽食品直营渠道的主要客户便是以沃尔玛、大润发、苏果为主的连锁商超,洽洽食品和商超总部签订销售合同,无需经过经销商直接与其进行交易。 

但连锁商超、KA渠道会向品牌收取高额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 这些由来已久的后台费用拉高了供应商的成本,为保盈利供应商只能选择涨价,最终推高零售价。 而量贩零食店则削减了这些加价环节,省了一大笔钱的厂家也愿意把价格打下来。 

此外,如前所言,过长的账期会影响品牌方的现金流。尤其是疫情期间,稳定的现金流重于一切,因此 量贩零食店会尽可能做到“现款现货”,实现高周转和快速迭代,在有效反哺品牌方产研销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品牌商面前的议价能力。 

除了无账期的现金结算、无后台费用,撬动品牌商合作的核心还在于规模化的销量。 

销量的关键在于门店数量。想在短期内大规模拓店,显然不能倚靠直营,直营模式下店铺的所有成本都需要量贩零食商自己承担,烧钱在所难免,而量贩零食的生意本身走的就是低价模式,单个门店盈利能力有限,想靠自身力量让资金链灵活运转难度可想而知。 

相较之下,加盟是更优选项。 加盟的本质是集结外部分散的社会化资源实现扩张,在拓店的同时还能盘活资金链的运转。事实也是如此,如今的量贩零食店几乎都是以加盟模式实现门店扩张。 

以零食很忙为例,公司官网显示,从首家加盟店到100家加盟店,零食很忙花了1年时间,而从1000家门店到超过2000家门店,零食很忙只花了8个月。 

尽管2019年赵一鸣零食品牌才成立,但创始人赵定早在2015年便在江西宜春开设了一家120平米的零食店,直到2020年10月才放开加盟。 

一位投资人提到,与三只松鼠靠电商迅速起飞不同,线下零售店往往会经历由慢到快的发展阶段,前期需要花大量时间反复打磨门店、验证模型,待到店型成熟才是大规模扩张的开始。 

据悉,2022年零食很忙共收到3.9万余次意向加盟咨询,最终成功加盟开店的新加盟商仅有332批,加盟成功率仅0.83%。一份久谦纪要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4月,2+家店的加盟商占比为78%,加盟商平均开店1.78+家。官网显示,零食很忙目前正以每日平均4家店的速度开拓。 

规模化的门店增长加上成熟的店型,给了上游零食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让他们甘愿降价与量贩零食商合作。 

还值得一提的是, 量贩零食商会自控毛利 ,比如零食很忙门店的综合毛利在18%左右,零食优选控制约在22%左右,相较之下,传统零食集合店良品铺子的毛利率则在35%左右。 

由此,对上游的品牌商,量贩零食商能保证规模化的销量,对下游的消费者,量贩零食商能提供远低于其他零售渠道的价格。 这种互为支撑的模式伴随着门店的扩张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量贩零食商在零售市场一路狂飙,有机构预测,量贩零食店未来有望达到4万多家。 

但想要形成良性循环并不容易, 薄利意味着运营效率要足够高,选址、选品等各维度都需要精心考量才能保证门店业绩,进而给到加盟商盈利预期与回报。 

首先在选址上, 量贩零食店多聚集在社区,而非核心商圈 ,一方面能降低租金成本,另一方面也更能贴近社区用户,满足即时性的零食需求。 

从城市来看, 更低的价格让量贩零食店有机会深入下沉市场 ,实现从省会到地级市再到县乡镇的多层级覆盖。此外,在区域选择上他们也不热衷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而是“打穿打透”本地市场后再辐射周边省份 。 

在选品上, 传统商超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进店费、陈列费等“后台费用”,而量贩零食店则是靠更高效的选品组合在前端实现高周转来获利 ,这也意味着他们对品类的动销情况更为重视,加上不断精进的数字化能力,能根据前端动销数据细化选品的精准程度,严格控制库存。 

此外,不同于良品铺子等传统零食集合店,量贩零食商不执着于自有品的打造,这使得他们在选品上更为灵活, “今天中国不一定要做自有品牌,能给消费者选到最好的产品组合,在渠道卖得出去就行。”一位投资人谈道。 

在人力方面,量贩零食商从装修设计、陈列设计到选品和更新频率等方方面面都尽可能标准化, 可以说,门店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机器 ,门店员工仅需“照章办事”,提供标准化服务,有利于降低加盟商的管理能力门槛。 

张鑫钊认为,相对于传统超市,以零食很忙为代表的新一代零食集合店无论是在门店形象陈列、价格,以及产品的丰富度上都有显著的优势,“在零食很忙开店的区域里面,超市零食品类的压力非常大。”

大水大鱼

中国零食行业行至今日已有三十余年,从渠道来看经历了三轮变革。 

中国第一代零食巨头普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一头是卡式、德芙、上好佳等外资巨头在国内跑马圈地,另一头是洽洽、达利、盼盼等内资企业初出茅庐,还有统一、旺旺等台资企业,在百业待兴的年代,他们成了中国零食市场的领头羊。 

这些巨头的崛起无不建立在以商超为核心载体的“大流通市场”。 1983年,中国第一家超市在北京海淀开业,拉开了中国超市行业的序幕,90年代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相继入华。 

与此同时,在城乡之间,数以万计的夫妻老婆店也遍地开花,他们与大型商超互为补充,奠定了中国零食渠道的基本格局。 

1.0时代的零食巨头凭借“大单品+大生产+大渠道+大零售”的模式迅速崛起,他们针对大众需求和市场特点,着重研发少数的SKU商品,然后通过将其大规模量产,再借助成千上万的经销商,最终将商品触达到全国的消费者。

千禧年后,以来伊份、良品铺子、老婆大人为代表的2.0时代的零食巨头开始崭露头角。 

2001年,来伊份在上海诞生,成为零食连锁店的先驱,直到今天,在线下零食店中,来伊份仍能凭借3700多家门店在门店量上拔得头筹。 

2006年,从科龙电器辞职的杨红春循着来伊份的步伐成立了良品铺子,甚至最初从卖炒货起家的路数都与来伊份的发家历程如出一辙。 

区别于上一代零食巨头普遍用大单品占住品类心智,成为细分领域巨头的做法,2.0时代的零食巨头更符合渠道品牌的定位,将生产外包给了代工厂,专心做门店的运营。 

这一业态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1.0时代零食巨头在供给端打下的基础,另一方面受消费端对优质零食的需求驱动,因此以良品铺子为代表的零食集合店甫一开始便建立在高毛利的运转上,在门店里提供上千种SKU以供选择。 

2012年出现了新的分水岭。章燎原带着他的三只松鼠闯入了零食赛道,凭借互联网模式在随后不到10年里成为营收破百亿的零食巨头。 

彼时互联网电商刚刚兴起,在电商模式下,三只松鼠告别了传统的商超渠道,砍掉了层层经销商,通过互联网直面消费者。把过去给经销商的利润直接让渡给消费者,这也让三只松鼠迅速起势。 

在这个线上当道、产品即营销的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了与互联网的适配性。 因此,一开始就生长于斯的三只松鼠和百草味,以及尽早谋求深度接入线上渠道的良品铺子得以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形成鼎足之势。 

但变化依然在发生。 张鑫钊提到,过去几年零食行业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上游供应充足,消费者对一站式购买提出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更在意性价比。 

“这背后隐含的是,过去零食行业整体加价率太高了,所以零食集合店的兴起就是把这种多样化的零食需求用非常实惠的价格做到了大众化。” 

但眼下,这一新兴业态仍面临挑战和质疑。 首先在于区域化复制 ,零食很忙所在的长沙是近几年的消费重镇,爱吃爱玩是长沙老百姓的天性,其他区域能否有如此活跃的消费人群还待考证;此外,本地品牌的不断涌现也成了跨区域扩张的拦路虎。 

更重要的是,以薄利多销为定位的量贩零食店势必面临“价格战”的冲击。 “入局的量贩零食商越来越多,免不了会把利润越打越薄以争取消费者青睐,直至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李健不无担忧地表示。 

娄春彬也提到,与餐饮不同,零食标准化程度更高,价格体系更透明,在利润上的操作空间小,以“薄利”为核心的打法很难让品牌长期存续。 

从行业迭代来看,量贩零食店出现的红利来自于异业替代,它所取代的是传统的超市业态。 

本质上是高效替代低效。 

在张鑫钊看来,量贩零食已进入同业竞争的阶段,而价格作为零售业态中最核心的价值,不可避免地会将行业推向“价格战”。 

但张鑫钊相信, 行业依然会维持理性竞争,前端看似是价格战,其实竞争的是后端的供应链效率,此外强大的规模效应也同样重要 ,“竞争的过程也是市场出清的过程,厂商的效率更高,行业价值也能不断重塑。” 

结语

几乎是在量贩零食店被消费资本关注到的同时,以薛记炒货、熊猫沫沫为代表的炒货店也先后被资本相中。 

但和量贩零食店以便宜为核心相反,新一代的炒货店从沿街开到了商场,主打中高端定位,在传统的炒货之外,果脯、糖果、糕点、膨化等多样化零食也一应俱全。 

一头朝上,一头朝下,但相同的是,线下零食业态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年中国休闲零食行业总体零售额规模约为1.56万亿元,其中线下零售额达1.30万亿元,占比83%。 

万亿级别的市场孕育了多轮迭代,饮食差异、收入差异、消费观念差异细化了市场,份额迁移不可避免却也未必“你死我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一年前初到长沙,照着网络攻略打卡茶颜悦色等热门地标时,Lisa被当地的一家零食店吸引住:明黄色门头,各色小零食码放齐整,放眼望去宛若调色盘。店内熙熙攘攘,收银处一溜长队。

身临网红城市,Lisa虽已习惯处处排队的场面,还是不禁好奇一个自己“听都没听过”的店为何挤满了人,“零食没什么新奇特别的地方”,面包、薯片、果脯、饼干、饮料……都是一些常见种类。

商品价签上的数字解答了她的疑问,一瓶怡宝(555ml)1.2元,一瓶可乐(500ml)2.4元,一罐王老吉(310ml)2.8元,……“平时超市里卖的东西我觉得算是便宜的了,它竟然卖得还要低。”面对价格诱惑,Lisa加入扫货大军,几十块钱买了一大包。

Lisa发现的新大陆是一家名为“零食很忙”的连锁店,它在长沙有多火?

有些地方每隔500米就能看见一家,其密度堪比茶颜悦色,官方数据披露,长沙现有门店400多家,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茶颜悦色长沙店则为417家。

但与家喻户晓的茶颜悦色相比,大多像Lisa一样的外地人都没听过零食很忙,很长时间里,它在湖南省外没什么知名度。

2021年前,关于零食很忙的报道几乎为零。直到红杉中国、高榕资本、启承资本等机构2.4亿元共同投资了首轮融资,这家公司才逐渐进入媒体视野。

创始人晏周非常低调,个人公开信息有限,外界对其知之甚少,但在创投圈很受认可,“长沙人,是真的虎。”一位知名机构的消费投资人评价道。

在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看来,零食很忙能从线下零食连锁中杀出来,和晏周的零售天赋不无关系,“他把零食连锁业态做了非常显著的升级,(将其)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休闲零食水大鱼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 年中国休闲零食行业总体零售额规模约为 1.56 万亿元,其中线下零售额达 1.30 万亿元,占比 83%。

主打高端的良品铺子占据着零食连锁老大位置,市值最高时超300亿。2021年营收93亿,机构预测2022年营收破百亿。截至去年Q3,门店数量达到3163家。

成立虽只有5年,零食很忙已呈现翻山越岭势头。去年年底,零食很忙门店突破2000家,全国门店年销售额达64.5亿,一年新开1200家店。对照之下,从2011年加盟起,到2021年末,良品铺子加盟店数量才超过2000家。

过去几年,拼多多、蜜雪冰城的崛起验证了消费行业平价的力量。而身处良品铺子视野盲区,瞄准大众消费人群、定位“性价比”的零食很忙正在悄然长成巨兽。

低毛利背后的单店盈利模型

这是一个关于“最大公约数”的故事。

2017年,在房地产公司做了七年营销策划的晏周辞职创业,和几个人一起在长沙新开铺桥下开了一家零食小超市,只有40多平大小,顾客大都是附近居民、学生,还时不时招徕远一点的人专门跑过来买东西。

此时,晏周的身份还是一家连锁特价批发超市的加盟商。或许受此启发,才有了后来的零食很忙。

过去,创业者、投资人迷恋于高溢价消费挖掘。在万亿休闲零食赛道,大多数品牌做的也是中高端人群的生意。如同拼多多、蜜雪冰城一样,零食很忙却瞄准了被忽视的大众需求,以低价切入市场,走“薄利多销”的路径。

晏周曾在采访中表示,零食中层和高层客户群体虽然客单价高,但是只占20%-30%,剩下的70-80%大众消费者作为主流群体,有着非常庞大的潜力,在消费中也更追求高性价比,而零食很忙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中国休闲零食俯仰三十年,成熟供应链带来的是行业高毛利率,像来伊份综合毛利率可以达到40%,良品铺子加盟店毛利率大约为35%。但零食很忙门店综合毛利率只有18%左右。

因此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变成了:当零食很忙将其变为低毛利的生意时,加盟商能否赚到钱?

根据零食很忙官网信息,除却门面租金和转让费不确定性,一家常规门店(依照面积100㎡计算)前期投资所需资金大致50万左右。日正常营业额10000元至15000元左右,具体生意情况根据门店位置、面积大小而不同。所有门店从开业到完全打开市场都需要6-12个月新店培育期,大概需要一年半至两年回本。

加盟商冯周游2020年9月在长沙开了第一家店,据其回忆,大概用了10个月回本,次年四月,接着又新开了一家,目前已开出11家店。“我是通过测试、了解,觉得回报率符合预期了,才决定继续开第二、三家。”他表示,现在门店平均净利率为9%-10%。

据冯周游透露,零食很忙的闭店率只有3%,虽然数字真实性未知,但在零食很忙招募中老加盟商新开占比为70%。一份久谦纪要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4月,2+家店的加盟商占比为78%,加盟商平均开店1.78+家。36氪接触到的多位加盟商,门店基本都在2家以上。从这些来看,零食很忙大部分门店盈利情况应该还算乐观。

值得关注的是,零食很忙毛利率虽然较低——门店综合毛利率18%左右,只有良品铺子加盟店的一半,但前者单店的坪效、运营效率显著高于良品铺子,费用率却不足后者二分之一。

零食很忙与良品铺子坪效、费用率对比(来源:财信证券)

“低毛利意味着你的运营效率要很高,选址、选品各方面要足够精准,来保证门店业绩,这样才能给加盟商很好的盈利预期和回报。”一位消费投资人告诉36氪。

便宜的价格自带一种吸引力,外化为零食很忙的推广神器。冯周游称,除了新店开业会有促销活动外,其他时间门店几无营销,全靠自然流量。

零食本身作为刚需消费,只需要给顾客一个更好的选择理由,他就会长期来购买,上述消费投资人认为,零食很忙性价比能够培养消费习惯,提升购买频次。

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说,零食很忙抢占的是传统超市的市场份额,相比这样的渠道,前者在门店形象、产品陈列、丰富度上都有显著优势,“像它的门店陈列,在我看来,是所有零食门店陈列里最标准,最到位的”。

自成立以来,零食很忙门店已进行了多代升级。而在产品陈列上,总部会根据加盟店周边环境与陈列师的经验制定陈列标准,比如动销好的货品要摆放于门店中间与货架的第2-4层,时刻能在顾客第一视线内,加盟商不可随意更改陈列方式及面积。

零食很忙门店陈列一角(官方来源)

除了场景化升级为顾客营造“冲动消费”的氛围,零食很忙合理的商品组合搭配也影响着门店最终经营效益,比如其散称类产品占比达到40%,降低了购买负担,容易促成临时性决策。

“低价”+“散称”是个好用的武器。多位加盟商表示,顾客首次进店的转化率可达到100%。另外,散称类产品也会为门店贡献高于定量包装类产品的毛利率,销售额占比60%。

再加上零食很忙以社区为核心的选址偏好,80%以上都是社区店,触达消费者更为方便,房租也相对便宜,增效之余还能降本。

“后浪逐前浪”的秘密

以低价为卖点的零食集合店在国内兴起已久,特别是长沙近几年涌现出非常多类似的店铺。

作为“后浪”的零食很忙,能从行业崭露头角的原因无外乎两个原因:加盟门店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以及难以复制的供应链资源。

在强管门店上,零食很忙从筛选加盟商开始就开始了铺垫。据多位加盟商透露,成功申请加入零食很忙的难度比较高,这在公司官网公布的数据里也得到了验证:2022年零食很忙共收到3.9万余次意向加盟咨询,其中仅有5426批通过审核进入总部面试环节,而最终成功加盟开店的新加盟商仅有332批,加盟成功率仅0.83%。

“一年有几万人来咨询,如果随意加盟的话,门店可能早就破万了,而不是去年才开1000多家。”零食很忙员工向36氪表示。严选加盟商背后,提升了前面说到的“加盟商存活率”和“单店利润率”,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好实现强管型加盟。

零食很忙大概从2019年开始推行门店标准化管理机制,要求门店形象、产品、服务、陈列,均按统一标准“整店输出”。

零食很忙门店(官方来源)

标准制定不难,如何做到却非易事。零食很忙的监管方式并无新奇之处,分为线上远程督导和线下到店监督,但会将每个细节具象为不同的分数,影响着加盟资格和保证金费用等。

据加盟商介绍,总部一个月通过监控巡店7-8次,前往门店巡店2次,巡店关注的内容包括不同区域货品的摆放方式与动销不同的产品的摆放位置、过期产品、违规下架、产品日期先进先出、门头卫生、仓库的摆放以及员工仪容仪表等,然后根据门店标准化执行情况进行打分,95分以上为优秀店铺,可减免运输费用、保证金;90-94分为合格店铺,若连续三个月低于90分,会被取消加盟资格。

新加盟商通常会不以为意,但很快会发现严格不是说说而已,督导不会放过门店存在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一位加盟商就因刚开店时店内某块板子与预期存在色差,被督导坚持要求更换。

价格便宜是很多人对零食很忙的直观认知。其店内没有高于50元的商品,同类产品普遍比传统商超或者线上低20%-30%。

售价为什么能这么低?

问题放置到当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门店数量支撑起了零食很忙在上游供应链端的话语权,以规模效应换取低成本,体量足够大,议价能力越强,拿货价格就越低。

据行业人士透露,像众旺的一款小饼干在零食很忙零售价为8.8元/斤,便利店则要19.8元/斤,进货价分别为5.4元/斤、6元/斤;天宜园蛋黄酥给零食很忙的供货价为4.7-4.8元/斤,零售价为8.8元/斤,而商超进货价为7.5元/斤,零售价格为9.9元/斤。

同时,零食很忙摒弃了传统商超、KA渠道向品牌收取高额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因此省了一大笔钱的厂家也愿意把价格打下来。

而名不见经传时候,零食很忙靠着和腰尾部厂商合作逐渐做起声色,并凭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速度,打开更多供应商信任。一位供应商曾向逐日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行健形容早期零食很忙的结款速度:司机去送货,司机还没回,款已经回来了。

中间或有夸张成分,但无账期的结算方式确实有着极强的诱惑力,令深陷回款周期长难之苦的供应商难以拒绝。

“为了实现快速回款,品牌往往会主动让利,特别是疫情期间,稳定的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一位零食创业者告诉36氪。

伴随声量日隆,像洽洽食品、盐津铺子、劲仔、甘源、喜之郎等大厂品牌直接专供合作,使得零食很忙优势更加突出。

从湖南走向全国

拆解零食很忙的成长,不得忽视的还有长沙的土壤。

对零食很忙而言,这一网红城市扮演的不只创新载体,还拥有繁盛的零食批发业态。

位于雨花区二环路的高桥大市场,有着湖南“义乌”之称,是包括零食很忙在内的很多零食企业的进货首选地。零食很忙在此设立了总部供应链中心,以保障24小时内配货到店,货品流转周期5-7天,即节约了流通成本也提升了配送效率。

雨林之下,零食集合连锁种类相当丰富,企业间的生存竞争亦十分激烈。如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所言,身处这样一个市场,零食很忙需要把自己的长板打磨得很长,才能杀出重围。

凭借定价策略、标准化管理、供应链长板,几年时间零食很忙在湖南遍地生根,截至2022年底,已开出1496家门店,甚至渗入到很多乡镇。但随着湖南趋于饱和,零食很忙也会遇到长沙品牌都会面临的“走出去”问题。

省内扩张时期,零食很忙的策略是密集开店,先在城市主要社区实地考察估计该市可承载的门店数量,然后在1-2个月之内将城市“打穿打透”。

零食很忙对湖南外市场开发较晚,直到2021年向资本敞开大门后,才东往江西、北上湖北、西至贵州,逐渐开启了省外扩张之路。

因消费者口味偏好相似、且距离湖南较近,湖北成为一些长沙品牌向外迈步的必经之站,像茶颜悦色异省首店就落在了武汉。

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是,良品铺子起家于湖北,该省消费者在零食方面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意愿也强,零食很忙定位又与良品铺子区分开来,避其锋芒,肆意生长。

但在同样距离不远、饮食偏辣的江西,零食很忙开城却没有那么顺利。

有加盟商表示,相比湖南、湖北,江西有些门店营业数据不太理想,原因在于江西盘踞着本地品牌赵一鸣零食——一家成立于2015年、也主打低价的零食集合店,现触角已延至安徽、广东,门店800余家,今年2月完成了黑蚁资本领投、良品铺子跟投的1.5亿元首轮融资。

从开店速度大概也能看出些端倪。截至2022年底,零食很忙在湖南开了1496家门店、江西294家、湖北233家、贵州38家——2021年2月进驻江西,去年6月才扩向湖北。

不只有江西,湖南株洲也是一块难啃的地方。据悉,零食很忙刚进入株洲时,由于忌惮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零食连锁老品牌戴永红,很多加盟商不愿在此开店,总部就通过补贴的方式调动大家积极性,与此同时,直接将店面选址在戴永红附近,硬生生抢下了一小块蛋糕。

但零食很忙在此地拓店还是会受到掣肘,华创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零食很忙的人均店数明显低于同为“长株潭经济圈”的长沙、湘潭。

事实上,这与零食集合店普遍呈现的”区域性“特征有关。在零食很忙之前,更早的较为出名的折扣零食店可追溯至2010年成立于宁波的老婆大人,至今500多家店几乎全都开在浙江省内;另外,四川地区也有零食有鸣,虽非全国性品牌,却在当地拥有坚实的品牌认知度,外来品牌破冰自然难免跌撞。

零食很忙的应对方式是绕开“地头蛇”,优先考虑去到“无人之境”,据36氪了解,接下来,他们会相继进驻广东、广西省。

疫情带来的经济承压,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加速了主打高性价比的零食集合店潮涨。低线城市、乡镇的需求是更大的驱动力,一位投资人对36氪表示,这一人群虽对价格敏感,但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更好的东西,折扣零食集合店关键在于实现了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

新品牌新名字不断萌生,邻食魔珐、零食舱、零食优选……就连零食赛道老玩家也按耐不住热情,除了投资赵一鸣零食,良品铺子去年底还推出了平价品牌“零食顽家”,在2023年新开1000家店的计划里,大部分门店份额会给到后者。

但热闹背后伴生出诸多不确定。

随着扩张半径变大,供应链如何跟得上,流通效率是否依然高效,货品口味怎样匹配不同的城市?分食者激战巷道时,其低价优势还能大杀四方吗?

至少,这意味着,除了加快开辟疆土速度,零食很忙的长板还需更长。

(文中Lisa、刘冰皆为化名,另本文不构成任何加盟投资建议)

阅读全文>>

天气乍暖还寒,“雪糕刺客”还没大面积上岗, “话梅刺客”倒是抢先上了热搜。

网友上海逛街,在一家土特食品店遇到自己喜欢的上海蜜饯老牌子,禁不住诱惑就打算买一些话梅。结果一称重,半袋话梅400元,还没反应过来,一不小心伸出去的付款码就被店员阿姨扫完了。

明码标价199元一斤,潮湿的台式话梅肉,随随便便一挑就是两斤有余。

小红书截图,@青い猫

但真要论资排辈,这个价位在梅子里实在是“平平无奇”。去年1600块一斤的 “特选话梅王”,也曾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有网友只买了两颗,就要64元。

细算起来,一克白银四块五,一克话梅三块二,蜜饯卖出了贵金属的气势。有人开玩笑说,这样一颗话梅起码泡十桶话梅水,连核都得嘬上几小时。

与大张旗鼓占领便利店冰柜的雪糕刺客不同,这类以话梅刺客为首的“零食刺客”,多半 潜伏在商场里,蜗居在十几二十平方米的店铺中,常常不经意间就能让你迎上前去,再痛击你的钱包。

商场里的零食刺客,防不胜防

这届年轻人可以没去过菜市场,不熟悉街头小店,但对住处周边的购物中心,个个如数家珍。这里冬暖夏凉、应有尽有,扶老携幼、呼朋唤友,随随便便就能消磨一整天。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曾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被那些深藏在商场里的刺客狠狠伤害过。

很多店甚至只是商场负一层中间的一小块开放空间,种类繁多的蜜饯装在各种晶莹剔透的罐子里,五颜六色的糖球被束在一个个糖果柱之中,走过路过,谁都得往这儿瞟一眼。

大众点评App截图,@期待

伴着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适宜的温度、温暖的光线、舒缓的音乐,再加上引人注意的商品展示形式,心理上、视觉上都极度舒适,消费者的购买情绪一下子就被烘托了起来。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后小小一包,就被贴上了高昂的价签。

雪糕刺客之所以危险,在于经常没看到或找不到价格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去年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都能狠狠治它们一把。

而话梅刺客更危险,因为标签可能很清楚,只有买的人不清楚。

上海这家店的台式话梅肉,写明了199元/斤,已经算是很讲“武德”。

更多刺客以50g为计量单位,一眼看上去只要十几块钱,似乎只比超市里几块钱的袋装话梅贵一点而已。哪怕是最尊贵的特选话梅王,不过160元,咬咬牙买一点尝尝也不是不行。

但凡不是有备而来或是自带火眼金睛,一般人压根儿想不到标签上的数字不是一斤的价格,而是一两的价格。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买零食还要考数学。

何况刺客还自带“助理”。

店员阿姨巧舌如簧,告诉你梅子都是称重卖的,“少称一点点没事的”。

但阿姨的手往往都是“稳准狠”。一铲子下去就足够让你钱包出血,还不好意思喊疼。

有的人吃怕了被宰的苦,小心谨慎地把语言精确到“来20块钱的”,店员也能一铲子给你铲出起码30块的,然后一脸“已经装上了,没办法放回去了”的表情。

大众点评、小红书、微博上留下了无数惨痛案例。几袋梅子干291块,小半袋橡皮糖197块,十几片芒果干81块……虽然不及天价话梅,但每一包里都是满满的悔意和肉疼。

去年3月,“网友曝郑州一零食店价格贵得离谱”也曾登上微博热搜,视频中的冻干草莓近200元一斤。

无数社恐挂着一张大怨种的脸,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散称零食铺里完成了人生修炼,要么从此不买一了百了,要么逼着自己学会拒绝。

说真的,遇到刺客,快跑!面子什么的,实在要不得。

为什么零食刺客就是不肯放过我?

话梅刺客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在商场负一层埋伏着的零食店铺,伺机亮剑。

消耗速度快、购买灵活、覆盖人群广的休闲零食是商场里重要的消费品类。

槑的说、槑先森、李雷与韩梅梅、梅你不渴、十八里梅等大量听起来名字已经让人迷糊的零食品牌,混迹在各种餐厅、档口之间。

除了来伊份、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价格相对透明、品质也较为稳定的头部品牌,大多数人面对商场里的这些散称零食没有太大辨识力。

如果不是高频消费者,对于零食的心理预期也基本停留在超市一袋话梅几块钱、一包QQ糖几块钱的位置上。

但与线上线下售卖的预包装零食不同,进驻商场的零食店除了对原材料要求更高、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外,还需要承担更大的租金、人工和营销成本。

据国内某知名零食品牌透露,开在商场内的店铺仅租金一项大约就占总成本的20%。而其产品原材料基本都来自国内最优产地,经加工后通过自有物流快速发送至全国门店,以保证质量和新鲜口感。

这些都会让商场散装零食的价格水涨船高。

小红书截图,@肥扎

不仅如此,有些零食品牌除了自有商品,还会引进进口产品,如美国吉力贝 (Jelly Belly) 糖豆、德国口力 (Trolli) 橡皮糖等,原本官方旗舰店几十块一斤的糖果,一下就翻成了百元,类似产品也蹭着热度一起迈入百元俱乐部。

零食可以贵吗?倒也不是不行。

虽然并非刚需,但也是个一口一口被我们吃大的万亿市场。Mob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超过15000亿,年复合增长率在11%以上。

特别是当新消费市场里出现了曾经成功把奶茶和雪糕卖出一顿外卖价格的喜茶、奈雪或钟薛高时,休闲零食也想如前辈一样,消费升级,做大做强,向精细和高端转向。

原料扎实,口感丰富,模样也好看。没事儿还弄个花里胡哨的联名,搞个创意十足的营销。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没有场景就制造场景。但凡能把审美、社交和品牌做出点真价值,就能让不少人一边看着价格恨得牙痒痒,一边又忍不住为它埋单。

即便是这样,所谓的高端品牌也常因为“贵”不断触动消费者的神经、引来一番骂战,何况商场里的小品牌零食店兢兢业业者少,浑水摸鱼者众。

除了好看和吃起来谈不上惊艳的口感外,几乎没能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更多的是利用了社会人的面子心理,做一次性生意赚一波快钱或是筛选出价格不敏感的那批消费者。

说到底,大多数时候人们吃零食不过就是想要一些简单的快乐罢了。当梅子、糖果、水果干都按两卖的时候,付钱时简直以为是在买茶叶,吃起来都不敢大口。

特别是疫情几年,许多非刚需消费都在不知不觉中收缩,大家开始理性地捏紧钱包。终于可以自在出门逛街时,竟然还要被话梅刺客袭击,实在让人想不通。

物价上涨可以理解,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健康高端零食也可以接受。只是当雪糕、话梅、糖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价食物越来越多地不老实,连最简单的快乐都要被剥夺时,许多人本已死去的被刺记忆一下子在互联网上复活,汇成阵阵恶评。

更荒谬的是,就连1600一斤的话梅都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

去年被网友晒出的店铺名为“上幺海凤”,当时有意思报告曾致电该店环球港分店咨询,店员称老板来自香港,所卖的话梅和香港知名的“上海幺凤”店里的“一样”。

而所谓的“上海幺凤”即“上海么凤” (YIU Fung,“么”通“幺”), 是60年香港老字号,拥有号称“全球最贵”的话梅,被誉为“话梅中的 爱马仕”。

上海么凤官网“么凤士多”显示,最贵的“清香话梅王”每两 (香港计37.5g) 201港币,每斤 (500g) 约合人民币2600元。

么凤士多上有高价话梅,也有多种一般价位的话梅 么凤士多截图

普通话梅每斤约四五百元人民币,如原味话梅每37.5g售价为41港币。

早在2021年,上海么凤就声明其在大陆并无分号,仅在天猫有“么凤海外旗舰店”。

大众点评App显示,环球港内目前已不见同名店铺,但却有一家“香港话梅大王”,从顾客点评来看,似乎正是原来的上幺海凤。

最近,澎湃记者探访上海“香港话梅大王”旭辉店,购买了三颗特选话梅王,总价64元,而店内所售品类和价格与前述店铺几无二致。

似乎原本打着香港老字号旗号的话梅店已经“洗心革面”,但仍免不了有人不小心就被话梅刺客刺伤。

其实真正的天价话梅品牌能在香港屹立60年不倒,本身已经证明了零食高端化并非死路。只是当下,我们距离拥有这样的老字号、心理上可以接受这样的价位,还需要一些时间。

消费者不是不愿当消费的活菩萨,只是不想当被割韭菜的傻子罢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把全世界的零食放在顾客门口。”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的一句话,让杨红春心动不已。 

2005年,杨红春放弃高薪从科龙电器离职,加入久久丫实战了4个月,又花了一年的时间走遍武汉的大街小巷,琢磨开零食店的技巧。 

大约一年半以后,一家名叫良品铺子的零食店在武汉开业了。顾名思义,铺子作为中国最原始的商业形态,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轻松和自然。杨红春希望良品铺子用良心的品质,做大家的铺子。 

当年年底,良品铺子就开出了6家门店。到了2020年,良品铺子正式完成上市,拥有线下2700余家门店和线上130余个电商渠道,从一家小铺子成长为零食王国,良品铺子也从“接地气”的铺子变身为高端零食商店。 

扩张还在继续,2023年良品铺子计划新开1000家门店,旗下零食量贩品牌“零食顽家”将聚焦湖北市场快速拓展布局。 

良品铺子CEO杨银芬作15周年内部讲话时,期望良品铺子成为零食品类的航空母舰。一向标榜高端化的良品铺子开始向低端市场迈入,凭借大而全的模式,良品铺子建立自己的航母帝国,会更容易吗? 

一、挣钱越来越少

经过漫长的16年长跑,去年第二季度,良品铺子终于在规模、利润两大指标全面超越三只松鼠,取代其成为国内市场休闲零食一哥。 

但零食一哥难当,位置还没坐热,遭高瓴资本清仓、利润不及洽洽一半等情况,都让良品铺子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 

资本减仓,要么是对标的公司看衰,要么出于机会成本调仓的考量,又或者是有收益交割期限的限制。 

高瓴资本对良品铺子的投资开始于2017年,以B轮、C轮投资者的身份投资良品铺子,总投资成本为8.21亿元。 

2020年,良品铺子登录A股后股价最高涨至64元/股,高瓴的持仓市值超过30亿元,净赚24亿元,所以过了规定期,限售股解禁后,高瓴资本就开始了减持,先后3次减持良品铺子,分别为2.69%、1.47%、1.95%,合计套现约9.14亿元。 

剩余的5.56%股份,按照良品铺子145亿元的市值计算,价值为8.06亿元。 

稍加计算,高瓴资本历时5年,用当初投资的8.21亿元换回了17.2亿元,年化率为16%,按照行情价20%,这样的回报率显然并不能让高瓴满意。 

高瓴着急清仓而不是等待收益回暖的原因在于,良品铺子增收不增利、毛利率持续下滑的处境并未得到改善。 

现在,良品铺子能挣到的钱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上市之后,良品铺子虽然整体营收上维持着增长,但净利润增速缓慢,且有下滑趋势。2019—2021年,良品铺子实现营收77.15亿元、78.94亿元和93.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0亿元、3.44亿元、2.82亿元,对应的同比增长为42.68%、0.95%、-18.06%。 

就良品铺子最近的财报来看,第三季度甚至出现了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情况,营收21.08亿元,同比下滑1.84%,净利润9413万元,同比下滑23%,这也是自2021年四季度开始,良品铺子出现的第三次单季度净利润下滑的情况。 

良品铺子的挣钱能力也在变弱。近几年,毛利率分别为31.87%、30.47%、26.77%,持续性下滑趋势明显。 

“连续7年全国销量领先”,销量排名靠前对于良品铺子来说是引以为豪的,但排名只是看起来好看,在“一盘散沙”的零食行业,头部前三的市占率才勉强超过10%,良品铺子能拿到的市场份额就更少,据相关机构测算,良品铺子的市占率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及1%。 

赶上休闲零食和电商的两大风口,良品铺子得以从一家小商铺发展为全国连锁休闲零食企业,一旦电商红利不再,良品铺子的发展就肉眼可见地放缓。 

2017年以前,线上渠道占比近一半的良品铺子,其高速成长直接受益于电子商务爆发的渠道红利,2017年以后,良品铺子的收入增速跌倒在20%左右。 

加上疫情黑天鹅事件,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冲击了休闲零食的消费能力,也抬高了上游原材料及运输成本,从而挤压了毛利润空间。 

同时,当企业进行全品类扩张或是大范围内的品类扩张时,必然会带来盈利能力的相对下降。2021年年报显示,良品铺子共有1555个SKU,2021年全年上新产品565个SKU,一年上新了1/3左右。 

即便现在解封了,电商渠道的红利已经褪去,流量又越来越贵,良品铺子想要再回到营收增长动辄翻倍的时代,也不太可能了。 

二、高端化不足,下沉市场来凑

国内的零食可以分为西式零食、中式零食。据统计,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西式零食中,例如胶基糖果,CR3高达82.8%;而国内厂商主导的中式零食中,例如坚果炒货,CR5只有17.2%,市场极为分散。 

想要抢占这个市场,主要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用低价迅速占领市场,二是聚焦产品、以品质取胜。

为了打破行业困境,摆脱同质化竞争、价格战等,良品铺子选择了第二条路,向高端化迈进。2019年初,良品铺子召开发布会启动“高端零食”战略,从产品、渠道、组织、品牌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良品铺子认为高端零食的核心,是要在关键时刻、关键场景中,让消费者找到高端的感觉,做好高端的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为了在消费者心智上塑造出一个高端化的零食品牌形象,良品铺子花重金在营销包装上,冠名热门综艺节目、在电视剧中插入广告、邀请流量明星做品牌代言人,外在的高级感,良品铺子几乎都翻新了一遍。 

然而,斥巨资进行的产品包装升级,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良品铺子采用的是“代工+贴牌”模式,除了部分坚果类零食是自有生产外,绝大部分产品都有代工厂生产。 

代工厂生产的产品并不比品牌自有产品质量差,如果只是贴了品牌而造成商品溢价,大多数消费者往往选择直接购买代工厂的产品。 

此前,良品铺子将代工厂原价5元的手撕面包经包装以后,以18元售卖,差价达3倍以上,这样的高额溢价只是平摊企业营销成本的方式。 

技术创新方面,良品铺子在研发上也没有花大价钱投入。研发费用虽然一直在上升,但总体占比极低,2019—2021年的研发占比为0.35%、0.43%和0.43%,2022年上半年为0.51%,始终没有超过1%。 

在零食行业,营销费用高并不是一件坏事,品牌需要借助营销推广自己。但当产品质量和价格不成正比时,或者溢价过多时,就会引来大量吐槽和不满,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良品铺子的高端零食,和三只松鼠、百草味、盐津铺子并没有太大区别,在产品上没有打造出自己的亮点,“高端”不仅没有带来太多的品牌溢价,还给良品铺子带来沉重的负担。 

“良品飞扬”就是良品铺子在高端战略的现状缩影,被定义为专注营养科学的健康零食专家,通过轻碳水、少脂肪、高蛋白等产品特性,为泛健身人群提供体重管理解决方案。 

曾经,良品飞扬被寄予厚望,是良品铺子“秀高端”的肌肉,公司还专门搭建了由高等知名院校食品科学、食品营养、生物工程等专业人才组成的研发队伍。2020年上线后,良品飞扬的全渠道终端销售额为2.03亿元,成绩还算不错。 

不过,2021年的财报里没有良品飞扬的消息,高端子品牌就这样匆匆又静悄悄地下线了。 

高端化不足,良品铺子从去年开始下沉市场,布局零食量贩门店“零食顽家”,谋求第二曲线。 

目前,零食顽家在武汉有两家门店,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发布上线到线上首店再到拓展布局,实现从0到1。 

良品铺子之前并不关注以低价为特点的零食量贩市场,但该市场可以给出的惊喜不小。 

截至2022年12月,已经小有名气的零食量贩连锁品牌“零食很忙”门店数量已突破1842家,3年时间门店数量翻了近7倍,全国门店零售营业额达64.45亿元,同比增长139.7%。 

对比之下,良品铺子旗下主打高价的两个子品牌,在2022年半年报中营收只有2至3亿元的市场规模。 

两者市场增长空间差距将近30倍,零食量贩市场的重要性对良品铺子不言而喻,高价之外,良品铺子耐不住野心还是将手伸向了低价市场,并在布局上加快速度,试图赶超零食很忙等头部玩家。 

然而,良品铺子天生的标签是高价,让消费者接受其反差巨大的两大市场需要很长时间。 

零食量贩市场能玩出的花样也并不多,依然是零食赛道的细分市场,就注定了各位玩家彼此之间区别不大,零食顽家差异化不足,未必能拿下消费者心智。 

三、零食赛道,难出寡头

想要成为行业里的长期老大,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登上行业霸主地位,第二步,引领行业创新,成为市场方向的带路人。零食行业也不例外。 

但万亿零食市场始终没有寡头品牌出现。 

由于进入门槛偏低,休闲食品的产品差异并不大,休闲零食市场的整体毛利偏低,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象经常发生。 

休闲食品“大行业小公司”的属性决定了小公司很容易成为中等公司,但中等公司发展成大公司很难。 

良品铺子有成为寡头的可能吗? 

官方给出的优势有3点:产品品质化、深耕供应链、运营数字化,即弯下腰做品质、转型优化供应链、积极拥抱数字化带来更多管理优化。 

“代工+贴牌”模式就注定了有食品安全问题。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模式,品牌只要建立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但就目前消费者给出的反馈来看,良品铺子的质量管控体系显然并没有完善到位。 

在黑猫投诉APP和官方微博上上,关于良品铺子的投诉量达一千条以上,包括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投诉,比如产品变质、发霉、吃到塑料等。 

供应链和数字化几乎成为零食企业的标配,是良品铺子的必答题,并不能为其加分。 

此外,主打高端化的主品牌和下沉到市场的零食顽家,是否真的有协同效应至少从官方那里没有得到惊喜的答案,依旧是高效供应链整合、门店布局拓展以及组织运营这样稍显老套的答复。 

那么,问题的核心又回到了产品研发上,良品铺子想做龙头老大,就必须做出差异化掌握核心的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同业复制。 

相对于长久以来的老大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最大的优势其实在于线上线下均衡发展,从营收分布来看,2021年良品铺子线上营收占比为53.13%,线下营收占比为46.87%,依旧保持着相对持平的状态。 

良品铺子的全渠道布局优势红利终于显现,三只松鼠靠着电商渠道爆火,却在线下渠道拓展失利。 

为了达成零食航空母舰的目标,良品铺子基本完成了业务能力范围内的全覆盖:线上电商渠道、线下门店、社区团购、零食量贩品牌。

但这样的布局实则暗含了一个矛盾点,良品铺子追求的航空母舰目标,和零食量贩连锁店是竞争关系,无形中树立了更多敌人,因为对于其他休闲零食头部企业来说,像零食很忙这种下沉到市场的线下门店模式,是可以大力合作的关系,盐津铺子就和零食很忙达成了战略协作。 

这样一来,良品铺子的竞争对手几乎囊括了所有零食企业,没有朋友可言。比如,以后如果有想要入驻零食顽家的垂直休闲零食品牌,首先要考虑的是和良品铺子的竞争态势如何,合作的概率会降低。 

高处不胜寒,想要成为零食界的航空母舰,良品铺子首要是解决好自身的产品问题,坐稳零食一哥的位置后,才能谈带领整个行业、整个市场走向创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良品铺子推新连锁品牌“零食顽家”,暗藏哪些危机,未来路在何方?

作为高端零食领导品牌的良品铺子近期又推出了新连锁品牌“零食顽家”,目前已在武汉开出两家门店,而对于新型零食连锁拓展业务,良品铺子的野心日益显露。

事实上,这已不是良品铺子首次进攻新型零食连锁业务,其早在上市后就吹响了进军各细分领域的号角。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从不缺零食品牌,缺的是消费者,品牌如何精准拿捏消费者就成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休闲零食领域闯荡十年有余的良品铺子,在这条路上又走的如何,是否全链跑通了高端零食赛道?

布局细分领域,良品铺子对市场的精耕细作

据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8224亿元提升至140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以上,2022年市场规模赶超15000亿元。

休闲零食领域看似是蓝海一片,但实际上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且同质化严重,价格战的硝烟漫天弥漫。尤其是前有三只松鼠、百草味这样的零食巨头拦路,后又有各路网红电商零食品牌乘胜追击,良品铺子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跳脱出行业困境,它开始谋求在细分市场上的深耕细作,逐渐构建差异化优势壁垒。

早在2020年,良品铺子就发布了首个专门聚焦儿童零食的子品牌“良品小食仙”,以深耕儿童零食细分市场。在产品研发上,子品牌更注重对营养口味的追求,继而推出营养健康棒棒糖系列、小兔山楂棒等。除了适合儿童食用的单品推出,良品铺子还打造出适合3-12岁儿童进行自主选购体验及趣味互动游戏的儿童专属“食育乐园”,将儿童零食作为链接家庭情感的重要社交工具,推动儿童食品产业升级。

除此之外,良品铺子这两年还相继推出了针对银发族的中老年人(糖尿病)低GI零食系列、针对健身族的健身代餐零食子品牌“良品飞扬”。甚至还有针对年轻人防脱发、补气血、美容的需求,结合中式滋补的爆浆芝麻丸、燕窝小椰炖系列。虽然这些零食新品本身的理疗食品含量不高,但价格相对低廉。它一方面拉低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尝试门槛,另一方面将休闲零食从可选消费品变为高频必需品,让消费者形成持续的购买习惯。

不难看出,良品铺子通过深耕细分市场促进不同客群的渗透,以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来带动消费市场的增长。据统计,良品铺子在2021年全年推出新品565款,33个SPU,产品品类覆盖15个大类,全渠道拥有SKU1555个,良品铺子不断聚焦各品类的开发,优化产品矩阵在渠道、在产品上抢占竞争优势。

而此次推新的连锁品牌“零食顽家”旨在拓展新型零食连锁业务对市场做进一步深耕,在提升产品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加大线下门店开拓的速度和规模,扩张在销售端的市场份额。而“零食顽家”作为一家零食集合店,除了简单粗暴的卖货本身外,更注重于整合供应和加盟商资源,实现1+1>2的协同赋能效应。

由此看来,在休闲零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抢占线下渠道、扩充细分市场对于良品铺子来讲至关重要,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不可小觑的业务增长点。

强势抢占线下渠道,良品铺子开启“自救”模式

当回顾三只松鼠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其在线下门店的投入占比不容小觑,而彼时的高速增长大多来自于由线下渠道所积攒的流量。

2006年,良品铺子在武汉开启了第一家线下门店,它起初只是一家仅有60余SKU 的零食小门店。除了高举高打的免费试吃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品牌理念的升级,彼时“零食”被改为流行叫法“休闲零食”,“让嘴巴跟着去旅行”被确立为品牌广告词,这让良品铺子在武汉率先打开市场,同年发展到6家门店,2007年已发展到28家门店。

良品铺子在早年也是随着市场红利高速发展,2020年便成功登陆A股,成为上交所第一家远程视频上市企业。资本的介入为良品铺子带来的是急剧的扩张,截止至2021年3月底,公司在全国拥有2746家线下门店,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9个城市。

然而在良品铺子上市刚满一周年,高瓴资本便开启迅速减持模式,从2017年原有的4680.03万股,占总股本11.67%,再到如今合计持有公司股票 22,290,02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5.56%。

这大抵是因为良品铺子近年受市场环境影响毛利润逐渐下滑,股价断崖式下跌,原先的86.77元/股的高点已蒸发过半。面对良品铺子自疫情以来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而良品铺子的短期投资回报率又并不乐观,这就导致资本的热情迅速退散,甚至有资本逐渐抛弃曾经“旧爱”之势。

所以良品铺子的实际情况并不像表上面那样风光,线下大规模开店也是开启“自救”的方式之一,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确实奏效。从良品铺子2022年第一季度线上线下的销售额来看,线上渠道销售额17.85亿元,同比增长20%,线下渠道销售额14.89亿元,同比增长13%。即使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良品铺子线下渠道的销售增长还是丝毫不逊色。

而针对线下良品铺子实施了门店精细化管理,用户精细化运营,以搭建自身的用户池获得高转化、高回头率的客户资源,以直接提升销售额。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经历爆发增长的良品铺子却难出精品?

不得不说良品铺子是流量的高端玩家,除了对线下店铺的不断加码积攒客源外,它在私域流量上也做到了各种玩转。

首先,在门店引流上,在付款时会引导用户添加企业微信入会,进而加入社群,社群会定时发布优惠福利券给到用户。除了微信群外,良品铺子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渠道也承担了引流至社群的作用。据统计,良品铺子的私域社群用户超210万,由于这些用户大多购买过良品铺子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忠诚度,熟客复购给良品铺子带来直接的转化。

除了注重私域的搭建,良品铺子在销售投入上也毫不手软。据财报显示,2017年至2021年间,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0.55亿、12.4亿、15.81亿、12.88亿、16.72亿元,占营收比例均超15%。

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良品铺子冠名植入各大综艺影视剧、以及大手笔的品牌代言。从《创造营2019》到《精英律师》,再到《潮流合伙人》,还有《披荆斩棘的哥哥》,并邀请到节目嘉宾李承铉、张智霖作为品牌大使。后续又在抖音开启直播和挑战赛扩大品牌曝光和销售转化,以此树立起良品铺子“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的品牌形象,迎合年轻消费者持续升级的消费要求。

而在营销上的加大投入,势必会缩减在其他方面的费用,良品铺子选择的是缩减研发上的费用。据统计,良品铺子2021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总额仅占营业收入的0.43%,相较于百草味和三只松鼠在研发上的投入微乎其微,这就导致了良品铺子在品类上不断扩充却难出精品。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如果产品本身的品质跟不上宣传,那么就会演变成空喊高端口号。

对比下,三只松鼠才真正走的精品路线,它以坚果这一产品类别撬动市场,还在2020年削减到了300个sku。反观良品铺子的全渠道sku高达1300多个,这虽能对细分市场进行抢占,数量偏多却难让消费者形成独特记忆点。于是良品铺子品类、包装越玩越花哨,消费者体验却跟不上就成了必然,随即带来的是消费者的逐渐流失以及销售额的日益下滑。

如今的休闲零食市场头部品牌间业绩分化加剧,资本也逐渐趋于理性,已逐渐从增量阶段过渡到存量阶段。面对市场硝烟,良品铺子能否突围成长,再续往日辉煌,还要看良品铺子自身的硬实力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计划减持不超过2229万股,高瓴资本终于要彻底退出良品铺子股东之列。五年合作期,亚洲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对标榜“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出手与收手一直备受业内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减持是资本的常规操作,依旧有其他投资机构选择加仓良品铺子。值得关注的是,在休闲零食这个投资机构所熟悉的万亿市场,正呈现出冷暖不一的境遇。有良品铺子们盈利难,也有资本新宠在崭露锋芒。

高瓴系预计套现8亿元

11月20日晚间,良品铺子曾发布公告称,珠海高瓴天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HH LPPZ(HK)Holdings Limited、宁波高瓴智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作为一致行动人股东(以下简称“高瓴系”) 因自身资金需求,拟自2022年11月25日至2023年5月21日通过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2229万股,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56%。

据了解,这是高瓴系在良品铺子持有的全部股份,至上述竞价交易减持结束后,高瓴系将彻底退出良品铺子股东之列。11月22日至23日,良品铺子股价持续下跌,一反本周一走出“准地天板”的行情。截至11月23日收盘,最终报收35.33元/股,当天下跌0.98%。

对于高瓴系的退出,良品铺子相关人士表示,高瓴资本因自身资金需求,发布本次减持计划,该计划尚未实施,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是否全部实施,需要看高瓴后续的安排。

作为亚洲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高瓴资本,对标榜“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的出手与收手一直备受业内关注。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减持是资本正常操作,“从资本的角度来说,他们是短平快的投资策略,到一定的峰值肯定会减持,这样才能去投资其他回报率更高的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在减持良品铺子的同时,高瓴资本也在不断加仓。今年三季度,高瓴资本分别加仓贝壳186.74万股、传奇生物70万股、拼多多61.2万股、阿里巴巴34.71万股。

五年时间,高瓴资本对良品铺子的投资堪称功成而身退。2017年,在休闲零食市场的风口,高瓴资本参与了良品铺子B轮、C轮融资。截至2020年良品铺子上市前,高瓴资本合计持有其13%股份。上市一年后,原始股东限售股解禁,高瓴资本开始减持良品铺子。

通过前三轮减持,高瓴资本合计套现约9.14亿元。此次第四次减持良品铺子2229万股,为其减持规模最大的一次。按当前股价计算,高瓴资本将套现8亿元。

盈利依然是难题

面对良品铺子,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在选择撤出,仍有机构投资者加仓。

最新股东名单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博时成长优势混合和博时裕隆灵活配置新进成为前十大流通股东,截至三季度末持股数量分别为115.35万股和88.61万股。此外,外资股东美林证券和摩根大通也新进成为第九大和第十大股东。今日资本创投女王徐新旗下的达永有限公司持有1.21亿股,占比30.3%,仍旧是头号外部投资公司。

资料显示,从2010年良品铺子成立之初,今日资本就通过LT II(HK)、LT III(HK)对公司进行增持和增资,此后又通过达永股份持有公司股份,长达10年。自良品铺子上市以来,今日资本未曾发生减持行为。

作为资本标的的良品铺子,近年来的盈利依然是个难题。数据显示,上市之后的良品铺子即出现业绩增速放缓,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78.94亿元,同比增长2.32%;归属于母股东的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0.95%。2021年良品铺子实现营收93.24亿元,同比增长18.11%;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下降18.0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6亿元,同比下降25.15%。

整体营收上维持着增长,但良品铺子每年的增速不断收紧,归母净利润更是持续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0.3亿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2.87亿元,同比下滑9.5%。单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21.08亿元,同比下滑1.84%,净利润9413万元,同比下滑23%。

从财报来看,疫情反复、原料成本上涨,以及重金营销,都是良品铺子盈利的阻碍。资料显示,2019年开始,良品铺子斥巨资打广告,宣传其高端零食定位。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销售费用分别高达12.88亿元、16.72亿元、12.88亿元。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稀少的研发费用:今年前三季度,仅为3811.47万元。

业内人士还指出,在良品铺子“全轻”的代工模式下,公司对食品供应链的把控能力较弱,因此近年来,良品铺子质量饱受诟病、品牌口碑下降等问题屡见不鲜,“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

休闲零食哪家香

在业内人士看来,良品铺子身上也折射出零食行业的困境。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就认为,高瓴资本退出休闲零食市场,因为疫情和经济下行周期导致线下流量和资源减少,租金压力增大、价格因素压低了整体毛利率,产品同质化竞争进一步令企业营销和财务承压。

从资本退出角度来看,良品铺子并非孤例。来伊份9月8日公告显示,在2022年8月31日至9月7日期间,该公司控股股东上海爱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计减持该公司股票679.28万股,减持比例为2.0183%,减持总金额为9287.76万元。

业内报告也呈现了休闲零食赛道的压力。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休闲零食作为多消费场景的品类,2018年市场规模达1.03万亿元,成为具备万亿市场规模的赛道。但在近几年疫情影响下,整体消费疲软,休闲零食赛道的增速处于下降趋势,2021年的同比增长率由2020年的12.4%降为7.9%。

在这个万亿大市场中,存在着冷暖不一的两种表现。今年前三季度,洽洽食品实现营收43.84亿元,净利润6.27亿元。另外,盐津铺子的营收和净利润也有大幅增长。头部企业遇困,但第二梯队的休闲零食企业业绩却呈上升趋势。

新玩家也在不断崭露头角,并获得资本认可。9月15日,薛记炒货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启承资本共同投资;同时,熊猫沫沫也在近期宣布完成战略融资,刚成立1年多的熊猫沫沫,现已签约合作店70家,计划在今年年底开出300家门店。

对于休闲零食赛道第四季度的可能表现,朱丹蓬认为,世界杯将会利好休闲零食行业,为其业绩提供支撑,给第四季度带来利好。此外,中泰证券也曾在11月上旬分析称,休闲食品收入增长整体平稳,部分公司新品或新兴渠道进入放量期,带动营收强势增长;2022年第四季度休闲零食行业进入旺季,加之新年春节较为前置,看好第四季度起休闲零食公司业绩逐步改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洽洽食品曾在一次推广活动上提到:经济越不景气,越需要零食来舒缓压力。

过去,从90年代早期的大白兔、统一、旺旺到21世纪的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中国休闲零食行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当下,乘着市场需求的东风,新式炒货成了零食市场的新宠。近日,薛记炒货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启承资本共同投资。

更早之前,熊猫沫沫、零食很忙等新兴休闲零食品牌背后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一时间,零食似乎又成了香饽饽。

但欢呼终究属于少部分人。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洽洽食品、三只松鼠、来伊份等零食品牌却高兴不起来。业绩下滑、股价下跌,老零食网红们集体进入瓶颈期。

事实上,零食行业依然具备前景。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1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4100亿元增长至11562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约9.9%。预计到2023年行业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

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行业竞争也在持续。

突出的表现是,过去一年,国内零食市场上演了一场“冰与火”的游戏。一边是业绩下滑、寻找新增长的老网红们;另一边却是融资不断、快速扩张的新网红们。

强烈的对比之下,昔日网红品牌的表现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在零食赛道中做一棵“常青树”,成为了休闲食品玩家们长期的命题。


1、老零食网红们集体进入“瓶颈期”


2011年,洽洽食品在A股上市,成为当年的“炒货第一股”。一年后,章燎原带着三只松鼠横空出世,俘获了一大波年轻消费者的心。

在那之前,百草味、良品铺子已经通过线上渠道相继问世。在线下渠道,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集合零食连锁品牌来伊份已经率先打开了新的市场和定位。

彼时,休闲零食的销售主要以商超为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伊份迅速壮大。2003年,来伊份门店数量超过88家,2006年来伊份走出上海进入江苏,2010年引入资本,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十年时间过去,这种方法不灵了。业绩承压,老品牌们集体“失宠”。

从2022年上半年来看,多个休闲零食品牌的成绩都乏善可陈。

其中,三只松鼠是唯一营收、净利润均下滑的品牌。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总营收为41.14亿元,同比减少21.8%,归母净利润则由3.518亿元直接降至8213.43万元,同比减少76.65%。

这样的表现市场不令人惊讶。2022年一季度,三只松鼠的营收和净利润已经出现了下滑。营收30.9亿元,同比下滑15.85%;虽然净利润实现1.6亿元,但同比下滑48.75%。

针对净利润的连续下滑,三只松鼠在财报中解释称,净利润下滑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及运费上涨、因疫情去库存以及品牌推广投入过大和付闭店押金等原因。

另一边,良品铺子202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长微乎其微。据财报披露,今年上半年总营收为48.95亿元,同比增长10.72%,归母净利1.93亿元,同比增长0.67%。

首当其冲的是三只松鼠,自2016年以来,三只松鼠营销费用一路走高,从9.18亿元到2019年最高的22.98亿元。

另一边,打着“高端零食”旗号的良品铺子,也一直在用营销费用支撑自己的形象。2018-2021年,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分别为5.68亿元、15.81亿元、15.7亿元、16.72亿元。

营销花钱狠,质量却跟不上。去年开始,发霉坚果、月饼出现塑料异物等问题相继损害了“老零食网红”的口碑。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瓜子大王”洽洽食品2022年总营收为26.78亿元,同比增加12.49%,归母净利润为3.51亿元,同比增加7.25%。虽然洽洽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但未能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财报发布当天,其股价跌幅近10%,盘中一度触及跌停。

很明显,除了瓜子以外,洽洽食品已经很久没有爆款了。过度依赖瓜子市场,失去了想象力,洽洽食品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拉长时间线来看,依赖线下门店的品牌受疫情影响日子也不好过。

盐津铺子2021年年报披露,2021年实现营收22.82亿元,同比增长16.47%;净利润为1.51亿元,同比下滑37.65%。

相比之下,来伊份更是损失惨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来伊份净利润收入直接亏损0.65亿元。

更重要的是,随着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加入,“老大哥”来伊份明显后劲不足。

近几年,来伊份的营收连续几年处于增速下滑的状态,2017-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36亿元、38.91亿元、40.02亿元、40.26亿元,同比增长12.35%、7.01%、2.86%、0.59%。

纵观曾经的老零食网红们,渐渐乏力,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缺少爆品和产品力似乎是他们的“通病”。这个万亿市场的休闲零食市场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竞争反而越来越激烈。


2、新零食网红们野心勃勃


一边是众多为业绩苦恼的上市公司,一边是融资不断的新品牌们。

上个月,坚果炒货行业连锁品牌“薛记炒货”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启承资本共同投资,就此,2014年就成立,但多年没什么存在感的它,一跃成为了零食领域的“新网红”。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一级市场上与零食相关的融资时间共计26起,其中单次投资金额超亿元的四起,薛记炒货也是近几年来获投金额最大的品牌。

新零食网红野心勃勃,迅速扩张。

根据薛记炒货的计划,2022年全国门店数将拓展至1000家以上。截至目前,薛记炒货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达到700家。

一个共同点是,不同于洽洽、三只松鼠这些老网红品牌的包装形态,新网红品牌更加突出产品的新鲜炒制、散装销售。

比如,薛记炒货打出“良心炒货”的概念,在江浙沪起家的琦王花生则强调“小锅慢炒”、欢喜花生在店铺内打出“国民炒货”的标语。

更关键的是,他们都采取自产模式,而非贴牌代工。在这些品牌的不少店面中,可以看到现场加工、翻炒的机器。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新鲜,正迎合了新一代消费者注重食品质量的心思,但这样的制作流程,也必然决定了价格昂贵,也劝退了一些消费者。

一位在济南的消费者则更愿意将薛记炒货叫做“薛记金店”。她告诉连线Insight,“薛记家的东西虽然品质不错,但价格也很贵。”

另一家获得资本青睐的品牌“熊猫沫沫”选择从创意新鲜零食切入。目前已在湖南、湖北等区域签约80多家门店。成立不到一年,熊猫沫沫主推自制酸奶零食杯和手工现拌辣条,还有腰果、夏威夷果等坚果品类。

放眼整个休闲零食赛道,零食集合店也备受资本关注。今年五月,“邻食魔珐”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折扣零食品牌“零食很忙”获得2.4亿元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与高榕资本联合领投;同样受到疫情消费降级的需求刺激,另一家折扣零食店“零食有鸣”先后获得四轮融资。

其中,打出“不贵好吃,真量贩”的零食很忙采取加盟模式,成立五年其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200家,2022年预计销售额将突破60亿元。当然,步子迈得过快的同时产品质量往往被忽略。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零食很忙的投诉不在少数,多数集中在“吃出异物”“食品安全”等问题上。

新品牌的势头很强,但在休闲零食赛道想要跑出来并不容易。“有品类、无品牌”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想重蹈老品牌的覆辙,新品牌们还需要在很多方面上下功夫。


3、零食下半场拼什么?


中国零食市场发展了三十年,消费者换了一代与一代,休闲零食的竞争也进入了下半场。

《2022年中国休闲零食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近7年来,国内休闲零食市场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均维持在11%以上,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0亿元。

对于零食行业来说,任何品牌的支撑点,首先是产品。

众所周知,休闲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玩家众多,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一如当年洽洽食品的瓜子、三只松鼠的每日坚果,如今薛记炒货的奶枣,想要在众多品牌中跑出来,打造爆品是最主要的。

这其中,眼看着盈利能力下滑,高端化是品牌们的共同方向。

今年8月,百草味推出“本味甄果”坚果系列新品,打入高端市场;洽洽食品还推出了名为“葵珍”的高端瓜子产品,售价超过百元。一直标榜高端的良品铺子,2020年推出了健身零食“良品飞扬”。

同时,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一些品牌还将触角伸到了更细分的市场。三只松鼠推出喜小雀、铁公鸡、小鹿蓝蓝、养了个毛孩四个子品牌,良品铺子则先后推出了小食仙和T-break。但目前看来,这些进展并不顺利。据财经网报道,三只松鼠曾表示除了小鹿蓝蓝,其他几个子品牌都搁浅了。

这背后,从研发支出来看,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占比均不足1%,若要打造新的爆品,仅靠嘴说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实打实的投入。

想要打造好产品,研发是一方面,供应链又是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提到,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样的老玩家还属于“贴牌生产”的代工模式,这种模式下,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老品牌们慌了神。

改变互联网代工的轻资产模式,势在必行。2022年8月,三只松鼠建设的每日坚果示范工厂正式运营,将生产、发货等环节集合于一体,产品可以直接触达到消费者手中,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自建工厂外,传统品牌洽洽食品还在源头供应上下功夫。在上游葵花籽原材料供应上,主要采用“公司+订单农业+种植户”的集中采购模式,2020年葵花籽采购量的全国占比突破了20%,规模化采购无疑让洽洽食品在上游拥有了议价话语权。

如果说供应链是品牌们的护城河,那渠道则是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

在渠道上,无论是依赖线上的三只松鼠,还是依赖线下的来伊份,他们的业绩下降都在向行业表明,全渠道销售的重要性。

过去,线上渠道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但如今流量越来越贵,三只松鼠的推广费和平台服务费水涨船高。2021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高达20.7亿元,同比增长21.01%。2019年,三只松鼠提出“万店计划”,即到2022年,开设10000家门店。现实是,疫情“黑天鹅”打破了三只松鼠的计划。

截然不同的是,来伊份的困境则来自线上。长期以来,来伊份一直深耕线下渠道,线下收入占总营收的90%,正因如此,其错过了电商布局的好时机。疫情突袭,门店租金提高、人力成本上升,是来伊份躲不过的风险。

从这点上看,只有打通全渠道的销售模式,品牌们才能更灵活地抵抗风险。新品牌的动作或许更快一些。比如,2019年薛记炒货便开通了天猫旗舰店,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零食很忙则采取加盟模式扩店。

尽管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超万亿,但由于细分品类众多,每个细分赛道都有机会跑出独角兽甚至是上市公司。这也意味着,目前的休闲零食市场仍充满着不确定性,品牌如何顺应潮流抓住消费者,仍是一门需要持续研究的必修课。

来源:连线Insigh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性价比”成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受这一现象的影响,各地的临期食品折扣店纷纷出现,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目光。不过,在各个临期食品折扣店的货架上,名牌商品数量较少,二线三线的商品占多数。概念炒作、资本介入,临期食品产业的大火依然需要市场的洗礼。


经济越不景气,临期食品店越受欢迎?


最近几年,临期食品商店的生意愈加红火。在网络上,关于“年轻人购买临期食物以减少浪费”的话题,在微博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一亿;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一年多以来,已经有将近十万名粉丝;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搜索临期食品,总点击量超过一千万;在线下,超市设立临期食品促销专区,还开设临期食品专营店。

临期食品折扣商店在新的消费赛道上异军突起,迅速扩张,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桃蹊资本表示,尽管今年新消费领域的融资项目大幅减少,但是打折零售业却是逆势而上。从2021年至2022年,众多机构纷纷进入折扣零售领域,“性价比生意”正日益为国内消费者所青睐。

临期食品店,既能降低顾客购买所需物品的成本,又能为商家降低亏损、提高盈利,确实有其存在的意义。

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如何?艾媒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临期食品在2021年的发展速度加快,其市场规模将达到318亿元,并且将继续保持6%的增长率。到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1亿元。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前,资金纷纷涌入。目前临期食品店的流量主要集中在嗨特购和好特卖等少数头部平台,而自营店铺则比较少见,由于个体经营的店铺难以获得低价、多样的货源,因此在供应链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而好卖、好食期等大型连锁超市,则是形成了规模效应。他们可以从供货商那里购买库存商品,以1-3折或更低的价格购买临期的商品,并以2-5折出售。这么一算,除去租金、人工、平台维护、物流等费用,利润高达30%-50%。

好特卖是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其母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在两年内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现在,好特卖已经从上海扩展到了其它一线城市,北京的门店数量达到了75个。

“小象生活”于2020年在南京创立,其目标是“家用基础消费品折扣超市”。同年,上海出现了 Boom Boom Mart 繁荣集市。双方都完成了一千万元的融资。“苏宁小店”在今年一月份在鞍山开设了第一家折扣店,打出了“要贴100亿、200亿”的广告。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目前国内企业名称、品牌、经营范围中含有“临期食品”字样的企业大约有113家,而企业名称中含有“临期食品”字样的企业仅有47家。在这些公司中,45个在2020年之后注册,仅2021年就有39家。


为什么临期食品商店会如此受欢迎,并且成为了市场新宠?


一方面,由于零食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了许多商品的滞销。

就拿休闲食品来说,随便在一个网络购物平台上搜索一下“零食”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相似的品牌。许多消费者称,一些产品仅仅是包装上的变化,内容并无差别。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比较容易受到价格的影响,而品牌的忠诚度就会降低。所以,如果有价格更优惠的零食产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顾客。

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的缘故,大量的进口食物容易变成临时性的食物。进口食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大概有一到两个月,再加上清关、上架,三个多月就过去了。许多超市都会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保质期内,停止销售,以确保食物的品质。也就是说,如果是一年保质期的进口食物,其有效销售期限仅为六个月。因此,临期食品商店里会有大批的进口食物。临期食品业的大量滞销,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反食品浪费法》在2021年正式实施后,不仅要倡导节粮、抵制浪费,更要靠法律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临期食品店被视为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投资之路。

现在,大部分的临期折扣商店都是以东南亚的便宜零食来吸引顾客,小众的本土零食也能赚钱,但价格上却没有太大的优势。打着“东西好,花钱少”的广告,如此全方位的营销,临期食品折扣店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平台。

临期食品折扣店好特卖在各个网络平台和网络上都很受欢迎,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好特卖”,就能找到上万条相关信息,所以,这间店铺又被冠以“零食店中的奥特莱斯”的称号。


临期食品主要消费群体是谁?


艾媒信息发布《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35岁人群占48%。据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会购买临期食物。一瓶不到3元的依云水,一瓶不到10元的星巴克。便宜、实用,让临期食品折扣店成为了一家“网红店”。

临期食品店的这种定位,在年轻的消费者中也有一定的反响。年轻一代虽然向往精致的生活,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必须省吃俭用,因此临期食品店就成了两者兼得的选择。

年轻人也喜欢在网上分享他们的临期食品折扣店的购物经历,成为临期食品折扣商店的“自来水”。比如豆瓣上的年轻人消费群体,就有一个“抠门小分队”的话题小组,经常会有人分享在临期食品商店里“囤货”经验。一些网络 KOL也会在网上“种草”,给他们推荐临期商品折扣店的商品。

平价的临期食品折扣商店,深受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喜爱。临期食品店根据顾客的定位特点,选择的地点也很有讲究,比如好特卖,就是选择在写字楼、地铁站、商圈等地点,目标就是白领和年轻人。

在城市青年追求的精致生活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活费和超支的月薪。临期食品折扣店仅以原价3-4折的低价,以低价购买进口产品,正好适合“穷精致”的年轻人。“比拼多多便宜”、“四舍五入等于零”、“打工人的福音”,来临期食品折扣店买东西的年轻人,都想着用最便宜的价格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

我们可以看出,从提倡“月光族”和“买买买”的消费观,到高呼消费降级,并开始有计划地储蓄。受疫情的影响,年轻人对花钱的态度明显有所收敛。此次疫情过后,年轻人的消费意识更加理性。而这种理性,不但有助于青年以更为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且对于今后的消费,也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能否真正实现“零食自由”?


临期食品折扣店在市场上大热之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商人为了谋取私利,将过期食品的保质期伪造成临期食品;部分消费者对临期食物的选择缺乏知识和经验,一次采购了大批的临期食物,但在保质期内吃不完,反而造成了食物的浪费。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临期食品,可以买吗?》等5个科普短片,从选购、制作、食用、储藏等多个方面对食品的安全常识进行讲解,并提醒顾客按需选购临期食品,切勿囤积,以防过期变质,造成食品浪费;临期食物购买后,在有效期内食用是最好的。如食物已过期,有膨胀,有异味,霉变等,应扔掉。

在临期食品的定义上,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也有了清晰的规定。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必须将临期食品,分别单独销售,并标注清楚。北京工商总局还对各种食品的“临界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罐头、糖果、饼干等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食品,其临界期也比较长,在过期之前45天。而酸奶、糕点、面包等,都是保质期不超过一个月的食物,临界期只有5天。

事实上,在商业超市的零售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潜规则,即“允售期”。这是指在保质期的三分之一之内可以售卖,如果超过了允售期,很有可能会被退货。

在保质期内,商家会确保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与描述的一致。超出此时限,只是商家没有“保证”,而非变质。因此,临期食物是可以吃的,但是在临期的界限上,却是非常灵活的。

但有些商家会在食品包装上加上“赏味期”,而不是“生产日期”,以此来混淆商品是否过期。这些问题也使得临期食品的采购变成了一个“开盲盒”的过程,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个大坑。

除食品安全问题外,临期食品供应的不稳定问题也日益突出。因为市场的火爆,导致了对临期产品的需求激增,供不应求。以前是处理临期产品的源头追着临期食品仓库跑,现在反过来了,是做临期食品批发的仓库追着源头跑。但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食物进货量的预测也越来越精确,产生临期食品短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事实上,在临期食品商店里,大多数是二三线的产品,他们因为难以支撑传统渠道的上架管理费用,只能在临期商店里销售。另外,一些经营不善的商家,因为无法给供货商付款,所以就用货来抵债,而那些商品,最后都被送到了临期食品折扣店。

“剩什么卖什么”可以说是临期食品折扣店的特色,但由于供不应求,又倾向于低端,这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喜欢购买名牌产品,但是在临时商店里是否能买到,全靠运气。这不仅会使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变差,也会让他们降低再去临期食品商店的欲望。

如何解决上游的供给问题,以及对下游用户的获得与营销,是这个蓝海行业火热的背后,冷静的思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