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

近两年来,共享单车涨价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有些城市的共享单车价格甚至已经涨到了6.5元每小时。

调查发现,去年1月,共享单车的骑行套餐集体涨价。其中,哈啰单车宣布将7天骑行套餐从10元涨到15元,30天骑行套餐从25元涨到35元,90天骑行套餐从75元涨到90元。去年8月,美团单车也发布公告,将畅骑7天卡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

如果使用90天套餐,则需要支付90元,这对于一年的使用费用来说已经接近360元了。这样的价格即便是购买一辆普通自行车也已足够,共享单车价格的确已经涨得很贵了。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美团单车涨价时,官方称这是因为“硬件和维护成本增加”所致,而哈罗单车也将涨价归因于”行业普遍的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增长”。

专家分析称,共享单车的业务成本主要包括运维人员成本、车辆折旧成本及库房租赁、IT成本等。而收入方面则主要集中在押金、骑行费用和广告上。综合来看,共享单车业务在三年的运营期内很难实现盈亏平衡。

尽管价格飞涨,但依然有许多用户每周都要使用共享单车,特别是在交通拥堵的大城市中。那么,您现在还在使用共享单车吗?使用的是套餐还是单次付费呢?

阅读全文>>

近几个月来,有一些车主反映,自己的车险到期续保时涨价了几百元到千元不等;还有车主反映,自己的汽车连续三年未出险,仍然被告知保费涨价400元。有车主质疑,难道商车综改一年后险企悄然涨价?


车主质疑  三年未出险 汽车保费上涨400元

据市民李先生介绍,在11月份为自己的车险续保时,发现自己三年内未出险的汽车,车险保费竟然不降反涨了。2021年年底缴费时,李先生的车损险保额144000元,相比2020年年底缴费时的保额169000元下降将近25000元,他所支付的保费却从1600元上涨到2000元。

对于保费上涨的原因,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并未解释原因,只是告知李先生最近续保的车主普遍存在保费上涨的情况。

网上有多位车主吐槽,反映车险保费上涨数百元到千元不等,今年车险比去年贵了不少。“难道是2020年-2021年车险综改险企第一年没赚钱,今年保费要涨价?”还有网友猜测,“是否是河南大雨导致车险企业巨额赔付,保险费涨价才能不赔本?”

北京青年报记者电话咨询了几家保险公司,对方均表示必须要输入车牌号等信息才能给出报价,未接到公司通知有任何涨价的信息。


定价有规定 报价时为何又不透明?

2020年9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施行。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险折扣系数=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自主核保系数×自主渠道系数×交通违法系数。其中,商车险无赔款优待系数将考虑赔付记录的范围由前1年扩大到前3年,对于偶然赔付的消费者,费率上调幅度将降低。对未发生赔付,有着良好驾驶行为习惯的车主,次年车险将得到更多优惠。

车主孙女士的车险在连续五年未出险的情况下,遭遇了仅仅间隔一个月,商业险保费暴涨近1500元的情况。她质疑说,车险定价计算方式有严格规定,但是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报价时又是不透明的,会不会有大数据杀熟呢?

她介绍说,同一辆车相隔一个月同一公司报价却相差1492元。车险保费未到期时,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推销报价,续报商业车险的价格为4306元、交强险是610元;过了一个月,孙女士准备正式续保时,被告知需要重新输入车辆信息等待公司给出的报价,此时商业车险的价格上涨为5798元,交强险未变仍是610元。

孙女士感到非常诧异,在这一个月内没有发生交通事故、没有出险或交通违章,究竟是什么因素产生变化,导致车险一下涨价了呢?

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导致价格变化的系数有70多个,例如交通违章、车辆价格变化等等,柜台操作时只能输入车牌号等信息,直接给出报价。系统报价是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的,但是不会给车主详细解释究竟是具体哪个因子导致车辆保费上涨。

“交通违章包括忘记限号开车出来以及违章停车等因素吗?还是只纳入包括超速、闯红灯、未按照导流线行驶等影响驾驶安全的违章情况?”对于孙女士这个问题,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只要是交通违法的罚单都计算在内,会影响商业车险的保费。”

此外,保险公司的员工还补充说,有时公司会有额外的促销优惠等活动,这些都是限时活动,过期不能参加。


车险综改  允许千人千单 出险记录追溯前三年

根据银保监会2020年9月出台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车险改革实施后,车损险的主险增加了机动车全车盗抢、玻璃单独破碎等保险责任。商车险的无赔款优待系数考虑赔付记录的范围由前一年扩大到前三年。相关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车险改革是结构性改革,要求是保费总体下降,并非所有车型、所有车主的车险价格都下降。

车险综改后,允许“千人千单”,给保险公司更多的自主定价权,每一个人的风险状态、驾车情况、驾驶习惯、理赔记录、驾驶经验,直接和下一年的费率挂钩,费率与风险匹配,这才是最合理的状态。


前三季北京商业车险单均保费降20%

据悉,2020年9月,商业车险综合改革实施后,改革目标为“降价、增保、提质”。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21年前9个月全国车险保费收入为5622亿元,同比减少586亿元,同比下降9.44%。9月单月,车险保费收入为672亿元,同比下降9.8%。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区商业车险单均保费2861.3元,较改革前下降20%,即北京车主购买商业车险约平均少花715元。商业三者险平均保额126.3万元,较改革前提高40.2万元;交强险在保费价格不变的基础上保险金额由12.2万元提高至20万元;将车辆被盗、涉水等保险责任纳入保障范围,赔款支出同比增加11%。


业内释疑  涨价令人敏感 造成 “车险普遍涨价”的错觉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车险综改后,全国和北京地区的单均保费都下降了,为何有部分车主提出自己的车险涨价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首先,在车险业内看来,去年改革后的价格是“地板价”,不排除部分险企重新调整了自主定价系数;其次,车险价格的变化,跟过去一年的赔付率相关,也与车型的市场维修配件、工时价格变化等因素有关,也有可能会有相应保费定价调整。比如说有些车已经停产了、配件不好买了、维修比以前贵了,此车型的车险定价可能会涨价。

此外,绝大多数车险降价的车主感受到实惠,例如,一些消费者在过去一到三年没有出险,或车型属于大众化的车辆,车险保费是有所降低的;而少数车险涨价的车主会更加敏感、吐槽更多,造成一些“车险普遍涨价”的认知错觉。

业内专家也建议,车险改革后,保险公司更精准地针对目标客户进行定价,但定价的理论和因素会各不相同,建议车主挑选保险时可以“货比三家”,一一询价后再做选择。

阅读全文>>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榨菜称得上是饭桌上的“珍馐”,而在物资极度丰富、消费升级风生水起的当下,榨菜不仅没有被人们淡忘,反而因品牌的崛起,价格不断上涨,乃至出现“天价”榨菜。

前段时间,榨菜界“顶流”涪陵榨菜推出一款官方售价888元的榨菜,在部分网店,这款乌江涪陵榨菜五年沉香礼盒装(900克)的售价更是高达1521.9元。

毫不意外,此举迅速引起全网热议,有的网友认为涪陵榨菜“太飘了”,更多网友惊呼:“真的连榨菜也吃不起了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消费端来看,不说市场上更具性价比的榨菜比比皆是,就是涪陵榨菜自身,“天价”榨菜也只是极小部分,其仰仗的仍然是你我都吃得起的“大众款”。

但是,从企业端来看,涪陵“天价”榨菜瞄准的是高端消费市场,附着的是企业提振利润的强烈期望。

问题是,这样的期望能如愿落地吗?


01 发力高端屡战屡败 

涪陵推出“天价”榨菜,不少网友将其与白酒“一哥”茅台进行类比,不是直接称其为“榨菜茅”,就是认为这样的价格“比肩茅台”。

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投资者更是发帖追问涪陵榨菜董秘:“贵公司的五年沉香榨菜售价达1521.9元。请问贵公司是否有计划推出浓香型和酱香型榨菜呢?榨菜配酒,天下我有。望董秘认真回复。”

笑归笑闹归闹,还别说,涪陵榨菜确实有茅台那“味儿”——不是说榨菜真有酱香味,而是说涪陵榨菜也来自独特的产区。

茅台酒离开了赤水河就产不出,而制作榨菜,必须要用一种叫“青菜头”的原材料,全国适合种植的地方集中在重庆、四川和浙江。

其中,重庆涪陵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6%,整个重庆地区更是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60%,是妥妥的“主产区”。

不仅如此,青菜头完成收割后,必须及时加工处理,不然极易腐坏,而远距离运输,成本太高,榨菜企业吃不消。

图源新华社

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如果重庆涪陵的青菜头要运往北方城市,鲜销最高价超4000元/吨,是涪陵当地最高收购价的5倍之多。

这些因素叠加,使榨菜企业大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这其实也是涪陵榨菜得以发展壮大的“护城河”。

生产环节之外,涪陵榨菜的品牌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涪陵榨菜成为国内酱腌菜行业龙头,旗下乌江榨菜已经在52个国家和地区卖出150亿包,堪称业界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2007年,涪陵榨菜签下男星张铁林担当代言人,一句“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进一步提升了乌江榨菜的知名度,品牌影响力跃升。

正是产品力和品牌力,让涪陵榨菜有了卖“天价”榨菜的“自信”。推出888元五年沉香榨菜之前,涪陵榨菜已多次在高端消费市场“疯狂试探”。

据媒体报道,签约张铁林的同一年,涪陵榨菜就推出第一批600克装沉香榨菜,售价2000元。2011年,涪陵榨菜又推出600克装的沉香榨菜,售价上调至2200元。

屡次推出“天价”榨菜,涪陵榨菜从中获得多少利润?

以这一次888元五年沉香榨菜为例,公司明确表示,五年沉香榨菜“只是属于系列产品扩张,没太考虑依靠高端提升公司业绩,主要还是通过主力产品(大众款)”。

换句话说,涪陵榨菜多次发力高端消费市场,但屡战屡败。888元“天价”榨菜引发热议后,没几天,相关产品便在京东、淘宝旗舰店下架,客服对媒体称“卖完了”,不过,媒体注意到,淘宝网页上其月销量显示为“0”。

难怪分析人士调侃:“没有茅台的命,却得了阿胶的病。”


02 依赖涨价出现反噬 

888元沉香榨菜推出前夕,涪陵榨菜宣布涨价。

11月14日,涪陵榨菜发布公告称,由于原材料、包材、辅材、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叠加公司优化升级产品带来的成本上升,公司于11月12日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约为3%~19%不等。

对于涪陵榨菜接连推出两项举措,业内普遍认为,与其业绩下滑有关。

今年以来,涪陵榨菜业绩下滑较为明显。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55亿元,同比增长8.73%,归母净利润5.04亿元,同比减少17.92%;基本每股收益0.605元,同比减少22.44%。

仅就第三季度而言,业绩下滑更加明显。这段时间内,涪陵榨菜实现营收6.08亿元,同比增长1.30%,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下降39.07%。

宣布涨价后,似乎带来了一剂“强心针”。11月15日,宣布涨价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涪陵榨菜涨停,总市值大涨28.59亿元,而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收跌。

涨价看似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回应,但是,能否对提振企业利润产生长期效果,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直言,提价虽然对于涪陵榨菜提升利润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四季度的业绩,但未来成本还会持续上涨,“对2022年的业绩未必会有帮助”。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对媒体表示:“对于优质品牌来讲,提价显然是应对原材料上涨最直接的方式。但由于榨菜行业整体技术难度不高,提价未必能使消费者买账。零售端价格过高,可能将反过来抑制市场需求。”

话说回来,涪陵榨菜这次涨价,或许并不着眼于长远,而是希望能解四季度业绩的“近渴”。

事实上,涨价解“近渴”被认为是涪陵榨菜的“保留节目”。

据中信建投研报显示,2008~2018年,涪陵榨菜产品直接或间接涨价累计达12次,这之中,2014~2018年涨价尤为频繁,“几乎每年一涨”。

媒体分析称,2008年以来,涪陵榨菜只有2014年、2019年出现过净利润负增长,其余时间均是正增长。结合涨价时间点来看,或许正是2014年业绩增长乏力,才开启频繁涨价之路,而在没有提价的2019年,涪陵榨菜净利润再次出现负增长。

依赖涨价,效果却正在“失灵”。

从库存数据即可一目了然。2015年末,涪陵榨菜产品库存量比年初增加35.9%;2016年末库存量比年初增加184.42%;2017年末库存量比年初增加160.06%,达到9076吨;2018年末,库存量仍然维持在9088吨的高位,相比于2015年末的1227吨,翻了6倍。

涨价令销售遇阻,这意味着,涪陵榨菜的涨价策略出现反噬的一面。这种反噬,不仅体现在库存量,利润增速同样受到冲击。

公开数据显示,涪陵榨菜利润增速已经从2016年的63.46%暴降至2020年的28.42%。即使剔除疫情影响的2020年,2019年涪陵榨菜利润也已出现近9%的同比下滑。

显而易见,用“天价”产品发力高端消费,救不了涪陵榨菜;频繁涨价,还是救不了涪陵榨菜。


03 双重“天花板”制约 

之所以“天价”产品或涨价的效果不佳,是因为涪陵榨菜的主力消费人群来自下沉市场。

2019年,时任涪陵榨菜总经理的赵平在经营情况电话会议中表示,渠道下沉是涪陵榨菜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未来将加大开发空白县级市场乃至成熟乡域市场力度”。

吊诡的是,涪陵榨菜一边强调渠道下沉,一边高频次涨价,结果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利润下滑便是最有力的“注解”。

在朱丹蓬看来,这种明显的冲突,是涪陵榨菜遭遇成长天花板的表现。

朱丹蓬认为:“榨菜作为酱菜中的一个小品类,如今遇到双重天花板的制约。一方面是整个榨菜市场的成长空间不大,已经触及天花板;另一方面作为市场唯一龙头,涪陵榨菜在经历多次涨价后,市场份额也遇上天花板效应。”

公开信息显示,作为榨菜界龙头,涪陵榨菜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6.41%,是第二名鱼泉榨菜的3倍。占据这样的市场地位,要想在榨菜领域“更上一层楼”,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形势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

也是在2019年,赵平提出,未来将重点推进多品种分类开发,包括榨菜、泡菜、萝卜、下饭菜等。

此前,涪陵榨菜已经做了相应铺垫,包括收购惠通泡菜、打入“脆口蔬菜”市场、推出萝卜产品等。

然而,这些新培育的业务并没有为涪陵榨菜建立第二增长曲线。

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涪陵榨菜今年上半年榨菜品类营收达1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6.52%有所上涨,达89.14%。泡菜、萝卜和其他产品营收则在下降,尤其是萝卜产品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近3成。

品类扩充“折戟”,使涪陵榨菜的“天花板”愈加严实,而健康饮食浪潮席卷而来,对酱腌菜品类形成冲击,对重盐的榨菜影响更甚,因此,涪陵榨菜的“天花板”不仅没有往上打开,反而往下挤压。

即使在榨菜界,涪陵榨菜某些产品的含盐量也过高。今年4月,《消费者报道》将13款榨菜送至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乌江鲜脆榨菜丝排名“垫底”,理由是“乌江钠(达到2558mg/100g)和甜味剂相对较多”。

千万不要小看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一如对价格敏感,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相当敏感。

种种因素都会导致涪陵榨菜业绩承压,正如媒体所言:“榨菜市场份额进一步开拓难度加大、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营销费用上涨等都是涪陵榨菜眼下面临的困难,只有通过转变思维、加大新品开发,以实现发展模式的迭代升级,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更为长远的未来。”

对于涪陵榨菜来说,“天价”榨菜只是一时喧嚣,平稳乃至高质量发展才是长久考验。

阅读全文>>

“雪花勇闯天涯好像涨价了”,每天都喜欢来一瓶啤酒的石头,在超市里发现了这个对自己影响“不小”的变化。

超市的导购员告诉他,“9月份之前的雪花勇闯天涯系列每瓶终端价要便宜一元”。涨价对于一直以来被打上“低价低质”标签的啤酒来说,算是颇为罕见的。这引起了石头的注意。

伴随着接二连三的涨价公告,啤酒行业又一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作为“价美物廉”的代表产品,即使经历了十数年的行业洗礼,徘徊于个位数的价格浮动也从未真正引起消费者有关“啤酒自由”的担忧。

只不过蕴含着品牌高端化战略思想的新一轮啤酒厂商涨价潮,厂家终于忍不住要对中高端产品动刀,品牌也不得不在消费群体流失与高端化之间做出微妙权衡。

于是压力来到了青岛、华润和百威的身上。原材料成本频繁上浮,让涨价看似是一个无奈之选。而啤酒行业近年来下行的产量和销量,加之顾客不断提质的生活习惯,使得涨价又看似啤酒厂商们一次“暧昧”的尝试。

另一方面,华润、青岛、百威主导的啤酒市场小品牌难以获取话语权,便形成了“一家上涨,万家跟风”的画面。

本文研究和探索了与近期啤酒涨价相关的三个关键问题:

1、啤酒价格到底上涨了多少?

2、什么原因导致啤酒价格上涨?

3、涨价之后,国产啤酒就能更好吗?


01  看似“微不足道”的涨价

临近年底,在外地工作的宗佳已经开始憧憬过年的场景。

小的时候,每到了除夕夜晚,还在上学的宗佳最期待的就是奶奶给的五个钢镚。这个时候她就会迈着欢快的步伐,手里揣着沉甸甸的硬币,跑向楼下的小卖部用五元换取一瓶布满锈迹的雪花啤酒,其中三元是买酒钱,两元是押金。

如今十年过去了,奶奶和楼下的便利店都不在了,宗佳要走出小区数百米去到马路边的中百罗森便利店才能买到玻璃瓶装的乌苏啤酒,并且一瓶的价格要比以前贵出了4,5元。

经历了十数年的演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仍然维持了个位数的价格,我们崇尚的啤酒自由真的没那么“容易”实现了。

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开始的啤酒厂商相继涨价,也令市场开始担忧双位数的啤酒时代将要来临。

11月15日,有传闻乌苏公司湖北分公司发布了调价通知,11月22日,嘉士伯中国(乌苏母公司)内部发布《关于2022年嘉士伯中国业务单元区域划分调整的公告》,进行中国区市场大调整。对于后续是否有具体的调价计划乌苏相关负责人也不置可否。

啤酒变贵了吗?带着这样的话题我们走访了武汉本地的各大商超和各类啤酒销售场景。

在武商和中百等大型超市,啤酒占酒精类产品摆放区域的面积在缩小,但对比调制酒和白酒品类,价格优势依旧明显。价格区间在2元-14元不等,最便宜一款产品“森力皇室小麦啤酒”售价仅为1.8元,最贵的一款产品百威鹅岛IPA瓶售价为13.2元。青岛、雪花、金龙泉等品牌相关基础产品均价维持在5元左右。相较于2018年前价格有所上浮,但幅度不大。

高价啤酒在终端渠道的身影奇偶派拍摄

据超市导购员介绍,他们并未感知今年下半年的啤酒厂商集体涨价事件带来的影响,平时向顾客推荐产品时也未曾听闻消费者有关价格方面的抱怨,更多还是在品牌之间的口感差距以及性价比因素上进行选取。

在楚河汉街的KKV生活店内,零食和美妆之外出现了样式精美的啤酒产品。以科罗娜、福佳、蓝妹为代表的的进口产品过去售价都在两位数以上,而如今不到两位数的价格就可以带走一瓶。

这种“高端”产品低价化售卖的趋势也蔓延至了小酒馆、清吧等啤酒消费频率较高的场景。国内“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曾经依靠不足两位数的精酿啤酒售价一举叩开了港交所的大门,也成为了小酒馆行业中走大众路线先驱。

而就在上市后不久,海伦司于今年10月27日发布公告称将对旗下自营和第三方产品进行涨价,预计本次涨价将会给海带们(海伦司对于顾客的昵称)每人次的消费带来1块左右的负担。

同时,在公告中海伦司提及了来自原材料、包装、物流成本的不断上涨带来的压力最终导致公司在做出3次降价策略后第一次做出涨价决定。

奇偶派制表

然而受制于涨价幅度实在太小,大部分消费者很难将此次海伦司涨价事件与6月开始的啤酒厂商涨价潮联系到一起。与之相反的是,公众号下的各种力挺海伦司的留言,让海伦司完成了一波“逆向吸粉”。

最后,贴近大众的KTV,啤酒产品同样没有大幅度上涨。各大团购平台的入驻,让ktv厂家顶住了疫情带来的流量焦虑。在武汉的空境·派对KTV里,线上团购的啤酒卤味套餐综合下来一瓶啤酒的价格在7元左右。

俯瞰下游啤酒各大消费场景中,尽管与十年前相比2元畅享雪花、青岛、燕京还是有所差距,但啤酒涨价传闻带来的影响,没有或者说还未完全辐射整个下游端。


02  涨价潮背后的高端化困境

在消费者还在后知后觉的狂欢时,厂家最先开始“叫苦不迭”。

2021年下半年开始,头部厂商带头开启了新一轮的啤酒涨价潮。截至2021上半年 华润、青啤、燕京三大国内厂商的吨酒价同比涨幅分别为7.5%、7.8%、11.9%。

上游原料端的上涨很快波及中端市场,2021年7月,华润啤酒勇闯天涯系列产品率先完成提交,出厂价每箱价格上涨约4元,提价幅度达到了10%左右。9月至11月,青岛啤酒纯生系列、重庆啤酒乌苏系列、百威亚太、等知名品牌也先后完成提价,并且幅度均在5-10%之间。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奇偶派制表

这轮啤酒涨价潮缘起何处?原材料获取成本上升和啤酒市场的下行周期或许是其中的元凶。

根据国家统计局前段时间公布的10月份的通胀数据表明,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为101.5,同比上升1.5%,环比上升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3.5%,环比上涨2.5%。国家统计局也将两项指数上升的原因归结为了商品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涨、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

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而啤酒行业正是受到通胀影响的热门地带。

进口大麦、铝材料、纸箱、玻璃以及易拉罐等包装的价格浮动都会影响啤酒厂商最终的定价。

华福证券在研报中预测,由于今年以来进口大麦达到了历史新高价位,同比涨幅超过了20%,因此预计在2021-2022年啤酒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升会推动啤酒厂商对最终产品定价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在啤酒厂商的成本占比中包装物和制造过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根据光大证券发布的《啤酒及饮料行业跟踪报告》显示,2013年青岛啤酒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包装物和制造过程成本占比达到了近65%,远超麦芽糖和大米的22.8%。因而瓦楞纸、玻璃、铝等包装材料价格变动对成本影响同样巨大。

据统计,2021上半年华润啤酒吨成本同比增长4.1%;2021年三季度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的吨成本同比上升6.9%、3.4%,各品牌在不同程度承压,也直接导致了通往下游市场单品价格的上涨。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

当然成本驱动进行的提价只能算是“被动式涨价”,相比之下近年来不断下行的啤酒市场才是品牌主动进行提价的真正因素。

据Global Data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我国啤酒市场总消费量下降了51.4%,消费者的啤酒购买意愿在逐年下降。2020年我国啤酒产品销量为4269.4万千升,相较于2013年的高点下降了15.6%。销量的不景气也直接导致了各大品牌厂商净利润的下滑。共同提价也成为了掌握市场话语权的五大厂商所一致认同的自救措施。

当然,评价近年来的啤酒市场伴随着提价还有一个名词被反复提到,即高端化。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上涨。3元一瓶的玻璃瓶不再能够满足大众的所有需求。

据川财证券研究报告统计,2015-2019 年期间我国高端啤酒销量从 336.6万千升上升至 495.9 万千升,年复合增速达 10.17%,远超传统工业啤酒的增速水平。预计 2021 年我国高端啤酒市场规模有望超 500 万千升。

强烈的利润诉求也使得各大厂商不遗余力的转型高端战略。2020年嘉士伯与重庆啤酒的资产重组,彻底颠覆了品牌一贯的调性。品牌旗下两位数的啤酒产品成为了市场主流,高端化转型也为重庆啤酒带来了高达68%的毛利率,可见市场对于高价啤酒并没有直接排斥。

其他厂商同样没在高端化进程中停下脚步。华润推出马尔斯绿、黑狮等本土高端品牌;青啤旗下拥有百年之旅、皮尔森、白啤等多款高端产品。2021年上半年,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啤酒销量实现 100 万吨,同比涨幅达到了51%,青岛啤酒高端及以上产品实现销量 137 万吨,同比涨幅也达到了41%。

对比2008年与2018年的两轮提价也能够看出,原材料成本上涨始终是提价的最大驱动。但随着行业高端化趋势的不可逆转,低价抢占市场份额的意义下降,也让“高端化”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行业玩家提价缘由的“替罪羊”。


03  涨价了,国产啤酒会变好吗?

结合啤酒行业提价的缘由分析和消费市场的初步反映,消费者并非一边倒的排斥高价,高端化对于缓解厂商利润困境有着天然的锲合度,尤其是成立初期以低价占领市场的国产啤酒。

这是品牌经历了市场初期低价抢市场份额到市场份额瓜分殆尽费用投入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再到如今市场需求升级高端化逻辑横行后所得出的一致结论。

早在2018年之前甚至20年代初期,2元还是啤酒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厂商为了市场占有率打的头破血流。据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华润雪花、青啤、燕京三大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40%,总产量接近1500万吨。即便后来寡头市场形成加之澳大利亚旱产导致价格略微上升也没有影响“寡头们”的疯狂增长。

2011年,三大国产啤酒品牌总产量和利润已经分别能够占到市场总额的49.2%和88.4%,并且总产量占比还在逐年提升。据2020年最新数据统计,百威和嘉士伯与三大国产啤酒品牌市占率达到了73%,剩下份额被地方啤酒品牌瓜分,而此时品牌厂商的基础产品价格已经来到了接近4元的价位,相比于十几年前几乎翻了一倍。

那时候的餐馆内,到处都是“充值消费即送100瓶啤酒”的博人眼球的活动,啤酒几乎成为了廉价的象征。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奇偶派制图

只是与以往提价特征不尽相同的是,高端产品开始代替中低端产品成为涨价的主力,提价空间进一步打开,并且持续周期预计也会比之前要长。

从追逐市场占有率到破解毛利率低的难题,国产品牌利润诉求逐渐清晰,问题是高端化是一条能够走到底的路线吗?

啤酒高端化的端倪可以追溯到2018年,奈雪喜茶、元气森林的出现给了啤酒高端产品生存的空间。从业绩上来看,提价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收入的激增。华润啤酒2018年上半年吨收入同比增长13.0%;青岛啤酒和重庆啤酒的在2018年二季度的吨收入同比增幅也达到了5.9%、4.7%。

毛利率的改善是高端化提价后的第二大显著效应。在经历了短暂的高端化渠道布局导致毛利率下滑以后,各大公司毛利率开始出现上升势头。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燕京啤酒、 2019二季度毛利率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7%、0.7%、0.8%。最新一轮的提价对于成本端的压力缓解更为直接顺畅。

以华润啤酒为例,2021年上半年,华润啤酒营收为196.3亿元,同比上升12.8%,毛利为83.1亿元,同比上升18.1%。啤酒总销量为633.7万千升,次高端及以上产品销量达到了100万千升,销量占比16%。

据统计,自2017年底啤酒市场第一轮高端化提价以来,公司实现连续三年销售毛利率提升,2021年上半年华润销售利润率达到了42.3%,相较于2017年同比上升达到了25.6%。高端化对于实现品牌利润诉求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奇偶派制图

高端化的第三大效应是拉近了品牌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华润雪花旗下的高端化产品SuperX自推出以来先后聘请了王嘉尔、王一博等流量明星代言,并且连续多年赞助流量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一度让产品火爆出圈,引起了巨大的话题度。

有喜就有忧,高价背后品质的落后,可能会成为国产啤酒摆脱“低价低质”的最大累赘。

2020年勇闯天涯SuperX销量只有几十万吨,与勇闯天涯的300万吨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品牌后续推出的马尔斯绿也反响平平。

而华润啤酒推出的高端系列啤酒“醴”,售价达到了近500元一盒,然而这款被品牌CEO称为与茅台同桌一点都不违和的产品,在其天猫旗舰店上销量仅为44,线下终端市场更是难寻踪影。在微博上,#雪花500元一瓶的啤酒值得买吗#的话题下,网友们大多留下了消极和戏谑的评论。

可见对于啤酒市场来说,价格的上浮并不会驱赶消费者远离产品,但如果没法将品质和价格匹配,再广阔的市场需求、再完美的营销策划、再丰富的产品矩阵也终将成为“泡沫”。


04  写在最后

普通啤酒从来都是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饭桌上的“常客”,啤酒涨价幅度在一定范畴内,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酒品,而情愿接受更高的啤酒成本。

但是,一旦走向高端化,啤酒市场就进入了另一个领域的竞争。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品质与价格的匹配度,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于高端化啤酒产品的购买意愿。据东北证券统计,2014-2020年中国市场中高档啤酒销量由972万千升提升至1338万千升,销售额由2587.35亿元提升至3618.17亿元。

新消费时代下,中国啤酒的高端化拐点已至,这既是啤酒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反复博弈后啤酒龙头公司的最终结果。

当然,市场从来都是现实的。国产啤酒的高端化能否实现,以及高端化能为国产啤酒厂商带来多少收益,最终取决于消费者是否买单。

从当前的结果看,国内消费者对于涨价后的国产啤酒价格并不敏感,但是对于啤酒品质的落后也并不认同。这样现实的矛盾和尴尬的处境,限制着国产啤酒的未来。

阅读全文>>

春节销售旺季越来越近,白酒涨价已成为消费市场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今年,茅台酒会不会提出厂价的疑惑则是讨论声中最吊胃口的。

近日,随着“浓香一哥”五粮液涨价打开高端白酒价格增长空间,“酱香一哥”将跟牌涨价的消息在酒业朋友圈散播开来。甚至“飞天茅台出厂价提价幅度大概在15%至20%之间”这样的消息备受追捧。 

业内有言:“茅台涨价是全民公敌!茅台不涨价是行业公敌!”言外之意,茅台酒价格涨或者不涨,并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行之径。在新一轮的涨价呼声中,茅台会有自己的选择吗?


01、涨价趋势步步紧逼


“飞天茅台出厂价将由969元每瓶上调到1299元每瓶,而市场终端定价将由1499元上调到1799元。”酒企涨价的消息,在年底分外热闹,坊间对飞天茅台酒涨价的确定性比茅台官方还要“有把握”。 

酒讯就飞天茅台涨价相关问题致函茅台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没有听说这个事。”这是茅台官方对飞天茅台涨价的一概态度。事实上,今年9月中旬市场曾流传出一则《贵州茅台专家交流纪要》,里面涉及到关于飞天茅台涨价的消息与上述涨价猜测如出一辙,但同样被茅台辟谣,定性为“纯属虚构”。

从整个行业来看,下半年的涨价氛围铺垫已久。今年四季度以来,景芝酒业、水井坊、剑南春、五粮液等已经明牌提价,另外国台酒业、衡昌烧坊、古井贡酒、老白干酒、李渡酒等酒企旗下部分品牌也进入了停货阶段,提价呼之欲出。 

整体来看,这一轮涨价由次高端白酒率先开跑,紧接着是高端白酒,茅台酒作为白酒价格的天花板,旗下大单品飞天茅台1499元/瓶的市场指导价格一直是高端白酒的参考标杆。在市面上与之临近的产品有:青花郎建议零售价为1499元、酒鬼酒内参酒建议零售价1499元、红西凤建议零售价1499元、第八代五粮液建议零售价1399元(提价前)、泸州老窖国窖1573建议零售价1399元……

在高端市场,众多酒企以飞天茅台1499元/瓶的价格为参照进行公司旗下高端产品的定位塑造。从“超高端”的产品定位来看,在众多1499元产品逼近之际,飞天茅台提价已具备市场基础。从“超高端”的产品定位来看,在众多1499元产品逼近之际,飞天茅台提价已具备市场基础。

酒讯梳理近一个月内茅台酒的价格走势看到,飞天茅台原箱、散瓶、精品茅台以及生肖酒的价格并没有太大波动。甚至进入今年四季度,四个系列的茅台酒月度都处于跌价状态。仅2021年飞天茅台原箱在11月上涨100元,其余三个系列价跌80元/瓶-300元/不等。


02、飞天茅台进退两难


市场指导价关乎的是企业以及一款产品的面子问题,但对于茅台官方而言,对飞天茅台的价格管控力这一里子问题尚未有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点,从茅台官方多次澄清涨价传言可见一斑。 

梳理飞天茅台提价历史可以看到,在2013年之前,飞天茅台出厂价基本保持着每年10%的提价幅度,其中,2012年出厂价一度从619元/瓶上调至819元/瓶,涨幅高达33%。但随着2013年“三公消费”限制,这一轮激进的价格上调直到2018年才消化完全。,2012年出厂价一度从619元/瓶上调至819元/瓶,涨幅高达33%。但随着2013年“三公消费”限制,这一轮激进的价格上调直到2018年才消化完全。

 

2018年,飞天茅台出厂价上调至969元/瓶,这个价格一直维持的今天。4年前,一瓶飞天茅台的市场价格约1800元左右;4年后,其价格在3000元上下徘徊。市场的反馈很直白——飞天茅台值得高价。 

不过,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即便飞天茅台市场价格相较4年前已经涨了60%,但茅台自己的利润空间并没有产生变化。这4年的溢价全是经销商的囊中之物。当然,这也意味着飞天茅台拥有充足的涨价空间。

 从茅台的业绩成长来看,涨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贵州茅台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30%、17.05%、13.33%,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另外,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力争将茅台集团打造成贵州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根据最新“世界500强”名单,入围门槛为240.43亿美元(约1532亿美元)。在茅台集团营收规模跨国千亿门槛之后,这艘酒业巨船如何寻得新的业绩增长点是整个行业都在关注的重点。 

看起来,从渠道中划拨一部分利润去支持茅台自身的业绩成长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但庞然茅台,在今时今日的地位高台上,做出选择并不容易。

一方面,从季克良时代到李保芳时代,茅台酒一直延续着“让老百姓喝得起”的信念;但在消费市场,茅台酒的金融、奢侈品、投资以及收藏属性,让它的定位已偏离了官方信念。另一方面,在无法管控住渠道囤货、炒酒的基础上,茅台官方的提价有可能进一步催化市场价格高企。

 北京君度卓越咨询董事长林枫对酒讯表示,正常来讲,飞天茅台的价格依然有上涨空间。但由于这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的问题,在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的两股力量对冲的情况下,监管从上到下对飞天茅台价格的波动也保持着较高关注度,导致其涨价措施难以实施。


03、曲线自强避风险


飞天茅台的舞台看似光芒万丈,但这却是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刀光剑影。飞天茅台串联起来的三方——茅台官方、经销商、消费者都不想看到市场价高出轨道。茅台官方有来自监管的压力,经销商有价格崩盘的压力,消费者则有经济压力。

为了稳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明面上的出厂价上调又难以实施,茅台只能曲线自强——加大直销投入。

茅台自2018年便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渠道改革:先是肃清经销商团队,对部分经销商进行了清理和淘汰,再是将1499元/瓶的飞天茅台投入到天猫、京东、苏宁等成熟电商平台合作以及华润万家、大润发、物美超市、Costco等大型商超。 

表面上看起来,直销渠道上的平价飞天茅台茅台依然深陷“一瓶难求”的舆论怪圈,但放在茅台身上,却已发生了质的改变。来自券商的测算,茅台直销收入的比例每提升1%,营收将增加0.5-0.9%。

这一逻辑可以理解为茅台在直销渠道上的“变相涨价”。根据公开信息显示,飞天茅台在直销渠道的供货价约为1299-1399元,这一价格相对于给经销商的969元/瓶的出厂价上涨了34.06%-44.38%。换言之,尽管终端市场飞天茅台价格为1499元/瓶,但随着直销渠道的投入加大,茅台本身的利润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

另一个曲线自强的路子是提高部分非标茅台及系列酒出厂价。来自中信证券的数据显示,2020年初茅台已陆续对非标酒和系列酒提升出厂价:系列酒提价10-20%不等;总经销定制酒提价50-100%;生肖酒提价50%+;精品茅台提价15-20%。当然,再辅以提高非标茅台的占比,这一策略将锦上添花。

理论上来说,即便飞天茅台一时半会儿提不了价,茅台也找到了业绩增长的办法。只不过,相对于大单品飞天茅台一步到位的效果而言,非标及系列酒的路子会更长一些。当然,关于面对步步紧逼的1499元的后来者挑战其“超高端”白酒的面子问题,就需要等茅台自己的评估结果了。元的后来者挑战其“超高端”白酒的面子问题,就需要等茅台自己的评估结果了。

阅读全文>>

11月30日晚,已经3年没涨价的五粮液公司(000858.SZ)水晶瓶普五,突然传出涨价消息,引发白酒圈里很大震动。

公司研究室综合多个渠道信息得知,五粮液公司将从12月1日起,对52度第八代五粮液的计划外价格从999元/瓶提升为1089元/瓶,计划内价格889元/不变。公开信息显示,作为五粮液公司最核心的大单品,普五计划内外的合同量为3∶2。如此算来,,第八代五粮液的出厂价将从889元提升为969元,增幅近9%。


01.国窖1573先走一步,4年提价10次

圈内人都知道,在白酒江湖里,那也是梁山英雄要排座次的。目前,茅五泸已成为白酒里的一线贵族,高居白酒宝座前三位,CR3在高端白酒市占率超过95%。

在业内,贵州茅台(600519.SH)53度的飞天、五粮液52度的水晶瓶普五以及泸州老窖(000568.SZ)52度的国窖1573,一直是国内白酒价格序列的标杆,意味着国内高端白酒价格的三层天花板。只要天花板不动,排在后面的次高端白酒,想大面积随意涨价就很困难,毕竟,产品性价比在那里,随意涨价市场也不见得买账。

不过,这三只高端白酒标定的天花板早已出现松动。早在2017年,国窖1573就开始提价,几年来涨价动作几乎没断过。

据公司研究室不完全统计,国窖1573在2017年停货3次,提价4次;2018年,调价4次;2019年1月,国窖1573经典装零售价建议价为1099元/瓶;2020年7月,再次提升到1399元/瓶。

对比飞天茅台的指导零售价1499元/瓶,五粮液52度普五的指导零售价1399元/瓶,国窖1573的零售指导价已与两者不相上下。这种核心大单品涨价,自然给厂家带来丰厚收益。财报显示,泸州老窖近几年,不论是营收还是利润,都获得了较快增长。


02.普五价格3年未动,提价9%一鸣惊人

与泸州老窖相比,同是川酒金花的五粮液,自2019年起,其核心大单品水晶瓶普五就没有涨过价。因此,突然传出提价消息,市场当然震惊。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很多人在问:五粮液将普五提价9%的底气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关键是飞天茅台终端零售价格大幅飙升,站稳了2000元以上,从而为第八代五粮液的涨价打开了空间。而五粮液公司回应称,这一价格调整的总体背景是因为当前白酒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供给不足长期存在。

作为排名第二的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核心单品价格上涨始终对标茅台飞天。2018年飞天茅台市场指导价由1299元提至1499元,迄今未变;但终端市场零售价却早已站在2000元以上,甚至突破3000元。这进一步巩固了五粮液普五在千元以上价格带的地位,提升了渠道价格预期,也提升了消费者的心理价格预期。

中泰证券认为,上半年茅台在拆箱政策下,箱茅非常稀缺而且价格高企,使消费者的高端送礼需求流入经典五粮液,助力经典五粮液站稳脚跟。目前渠道反馈经典五粮液全年销量约2000吨,批价在厂家成本管控策略下已回升至2000元附近,动销良性。前期批价波动主要是由供给侧扰动,基于目前库存已基本消化,今年销量可观的情况下,预计950元已为批价底部。随着厂家出厂价的价格上移,未来普五批价还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


03.普五价格上移,会不会倒逼飞天茅台涨价?

五粮液普五提价后,市场关心的是,这会不会倒逼飞天茅台也涨价?

那样一来,2000元以上的茅台、1500元以上的普五以及1000元以上的国窖1573,将形成全新的高端白酒价格序列。果真如此,这可是整个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业内知名人士蔡学飞表示:“考虑到茅台比较敏感的品牌特征,飞天茅台应该不会直接提价,可能更多的是通过扩大直营化的占比,以及电商渠道的份额来调整价格,平衡利润,从而达到间接提价的目的。若茅台、五粮液相继提价,留下的价格带可能会刺激其他二三线白酒品牌持续跟进,通过提价占位。”

事实上,2021年以来,高端及次高端白酒涨价动作接连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今世缘、泸州老窖、古井贡酒、洋河股份、剑南春等酒企纷纷上调核心产品价格。财报显示,部分次高端地方名酒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超过营收增速,这正是核心大单品不断涨价带来的财务效果。

12月2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白酒行业将进入信息密集释放期,未来各家酒企将陆续召开2021年营销总结会议,并布置2022年发展目标和春节旺季策略,贵州茅台、五粮液、酒鬼酒(000799)、舍得酒业(600702)、剑南春等均已开始释放积极信号。白酒行业景气持续,基本面稳健向上,对明年全年和春节旺季动销信心坚定。

此前,国际投行高盛也宣布恢复跟踪A股白酒行业,并对龙头个股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价。

业内人士认为,临近年底,白酒行业将在12月下旬开始逐渐备战春节备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白酒消费量占全年消费量30%-40%,在消费旺季临时调价,也能为白酒企业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阅读全文>>
小时候:
 
“妈妈,我想买双好点的运动鞋。”
 
“嗯......那就买李宁吧。”
 
现在:
 
“我想买双李宁。”
 
“看看你的工资卡,里头多少钱没有点数吗?”
 
近两年,李宁越来越贵后,网上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调侃段子。而最近,李宁在价格上又加了一把火。
 
11月4日,李宁发布全新高级运动时尚品牌LI-NING 1990,主打高端轻奢风。当然,价格也很奢侈。
 
比如,有网友表示:“一件套头衫都899,太高级高攀不起。”
 
而据官方渠道价格统计,LI-NING 1990的产品价位,大多在中国李宁产品线的1.3倍-1.5倍。
 
表外表里在《爱国情绪退烧,李宁、安踏也不香了?》一文中分析过,不以技术改变和产品创新为主,借着行业热度的涨价,伤害的是用户感情。
 
而且这已然导致了2021Q3以来,国内运动品牌的终端零售流水,环比增速的下滑,以及股价的集体回落。
 
那么,李宁为何还在消费端如此“刚”?

据我们调研,底气或许来自于不管怎么涨价,产品都好卖。如下图,韦德之道全城9球鞋,最近在得物上,从839元炒到了2349元,涨了近三倍,成交额仍有6万多。

大波人“前赴后继”买单,自然影响市场信心。如下图,2018年至今,李宁的股价上涨了16倍,相比之下,劲敌安踏仅上涨6倍。
 
要知道,在2010年行业库存危机后,两者的股价却是相反的极端——李宁下跌80%,安踏上涨120%。

那么,李宁究竟是如何实现这样的恢复弹性的呢?
 
下面,本文将从库存危机后的估值修复模型入手,就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市场价值锚定的转变以及兑现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阶段
库存问题修复不及预期,估值低位徘徊

众所周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景气度,并没有让运服行业起飞,而是随着奥运会落幕和市场热度降低,引发严重的库存危机,各运服企业深陷泥潭。
 
行业一片低迷,市场自然也用脚投票。
 
可以看到,到2012年,李宁股价已下跌至4元,跌幅近80%;安踏也下跌了50%左右,股价下探到3元。

这样的行业周期下,市场对运服股的估值锚定,落在了企业库存能力的修复上。这考验的是企业在渠道上,营运能力的兑现情况。
 
而为了解决库存问题,企业不约而同都投入了改革。
 
李宁在2012年引入了有零售背景的金珍君,试图通过将业务,从批发转型为能够快速补货和反应的零售模式,来扭转库存缺陷。
 
在金珍君的构想里,改革的过程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6-12个月),完成库存清理。
 
第二阶段(2013年-2014年),升级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打造快速反映能力。
 
第三阶段(2014年-2016年),调整业务结构,通过经销商向市场投放更多新产品组合,提高投资回报率。

遵循规划,接手李宁后,金珍君即以铁腕手段进行改革,包括更换大部分管理层——首席产品官、首席市场官、首席供应官等,组建拥有国际化背景的团队。
 
然而这一举动,却为他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金珍君太猛了,很多人又不太适应,内心不一定都支持(他的工作)。”一位当时离职的李宁高管说道。
 
那么,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一次性回购经销商库存后,李宁开始大规模的清库存。
 
一方面,截至2012年6月底,工厂店及折扣店分别由269间及358间增加至271间及394间,用以出货;另一方面,清货渠道的折扣价达4.9折,提高出货量。
 
彼时,金珍君希望通过减价清存货,将李宁的存货降至接近健康水平,但结果并不理想。
 
如下图,2012年因为回购渠道库存,李宁的存货及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飙至13.26亿,而直到第二阶段结束,存货及应收账款减值准备也只减少了一半左右。
 
对此,公司层面给出的解释是:“行业整体问题,成效慢过预期。”
 
但有从李宁离职的高管直截了当地表示:“金珍君的大方向没有问题,只是需要中层去执行、落实。问题是,中层的领导是否买账?”直指执行和规划的矛盾。
 
种种问题叠加下,存货并未兑现消化,同时李宁2012-2014年,累计亏损26.93亿元,成为不争的事实。
 
没能“力挽狂澜”,反而“雪上加霜”的金珍君,2014年底,黯然离开李宁。
 
就在李宁因职业经理人和中层管理的执行矛盾,改革陷入停滞时。安踏却在丁世忠(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两年深入一线、拉网式踩点后,大刀阔斧地提振改革:
 
·调整订货方式,将分订货制改为配货制,即将经销商订单的买断方式,转变为卖多少生产多少的灵活方式。
·调低并控制订单数量,降低潜在库存及控制打折幅度。
·关掉效益不济的门店。
 
这些方式,从源头上避免了销售渠道存货过剩的情况,因此,安踏的库存周转天数,期间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而李宁直到,2015年李宁接棒金珍君,回归管理后,库存周转天数才有了明显的变化。

备注:安踏后期周转天数上升,是FLLA扩张需要的原因。
 
李宁接手后,在战略打法上还是延续金珍君的策略,只是实施风格和侧重上,有所不同。具体为:
 
·将标语重新改回“一切皆有可能”,重新推动李宁的人心凝聚和战略实施。
·将电商渠道提升至25%—30%(2014年仅为5%),在电商、互联网+方面动作频频。
 
拥抱互联网,同时凝聚力改善下,李宁的渠道情况得好转,拉动营收增长,利润扭亏为盈。
 
然而这样的表现,和安踏同期的盈利水平相比,差距颇大。

也就是说该阶段,李宁刚刚解决了存货问题,完成对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而安踏直接跨越完成了利润表修复。
 
市场预期兑现程度不同下,李宁的股价维持在5元左右波动;安踏的股价,却飙涨一倍以上。
 
不过,李宁的库存问题总归是解决了,这为市场估值锚切换到企业自身增长弹性时,李宁的利润表修复奠定了基础。

(换句话说,估值修复必须是在改革调整完成后,二级市场才可能给出反馈;而要想发生的可能性更高,则必须配合催化剂(如重拾增长、大事件)才能进行。)
第二阶段
产品溢价拉升利润,股价暴涨

在《运动服饰的超级周期:十倍股安踏李宁,是怎么炼成的?》一文中,我们论述过,运动服饰企业可持续性增长的核心内驱力是:品牌以及产品力。
 
而在利润修复阶段,这也是各运服品牌使力的方向——通过产品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争取销量和议价权,拉升利润。

李宁在这个阶段的爆发,来自一个跨界邀请。

2018年纽约时装周开设了细分的运动主题,但当时耐克和阿迪没有档期,无法出席,组委会将眼光转向了李宁。
 
收到邀请的李宁,兴奋又担忧:“因为看时装的人群,与购买体育用品的不是同一群。”
 
最终,还是李宁拍板说:“去,哪怕就做一次成功的市场活动也好。”
 
结果出人意料,新品牌“中国李宁”准确押中“国潮风”,在时装周上一炮而红。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百度搜索指数暴涨。

影响力传导到产品价格上,就是秀场展示的悟道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高溢价。
 
比如,李宁悟道2-ACE-韦德之道,国内普通款均价从899涨至1700元,乐高款价格更是飙至5000左右。
 
同时,这款鞋也在得物2018年4月的球鞋销量报告中,拿下了第十一名。这是国货品牌,首次进入该榜单的前十五名。
 
乘胜追击,李宁迅速与韦德续签终身合同,继续推出韦德之道8和韦德之道∞两款产品,同样很好卖。
 
据天猫商城数据显示,2018-2019年韦德系列产品的销量保持高水平;同时新品的售罄率,也一直保持高位。
而在传统的体育营销资源之外,搭上国风潮的李宁,开始进一步迎合年轻消费者。
 
一方面,2018年起,李宁先后签约EDG、Newbee、QGhappy等电竞俱乐部。
 
甚至在2019年LPL夏季赛,赞助的SS俱乐部改名为LNG后,李宁本尊空降俱乐部评论区互动:“李宁电竞俱乐部对选手有年龄限制吗?我觉得我现在开始练应该还来得及!”
 
通过拥抱年轻人的运动,扩大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引入流量明星,争取更大范围知名度——如2020年签约华晨宇、2021年官宣肖战。
 
虽然肖战身上的争议,给品牌带来了一些风波,但官宣当月,肖战同款服饰却有着惊人的GMV。
 
当然,产品和品牌能承接住机遇,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本质上还是需要本身产品力的支撑。否则,得到的只是短期的喧嚣。
 
那么,这一块各品牌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李宁早期的研发费用比例在行业领先。
 
基于此,其鞋中底技术,一直引领行业科技。从2006-2020年,李宁推出了“弓”“弧”“云”“䨻”“弜”等一系列鞋中底技术的核心科技代表产品。
 
安踏虽后期发力,研发投入远超李宁,但由于起步晚,成果产出仍弱于李宁。
 
这导致在核心产品的售价上,李宁的均价普遍高于安踏。

当然,这只是安踏主品牌的情况。在其他品牌如定位高端的FILA,安踏在产品力已有成效。
 
而品牌和产品影响力提升,李宁、安踏在销售渠道更有议价权下,业绩都有大的跃升。
 
如下图,从2018年开始,李宁线上、线下流水,都以双位数加快增长;同时,营收和毛利率情况也大幅增长。安踏也有出色表现。

不过,从进步性看,李宁相当于直接差生变成了优等生,安踏则是好学生的稳定发挥。如此一来,李宁带给市场的惊喜,显然比安踏大。
 
这反映在股价弹性上就是,李宁两年内股价上涨了约200%;安踏股价正常上涨80%。



而产品和品牌驱动利润表修复之后,自身盈利能力不再是市场估值的主要锚定。矛盾向外转移,行业发展来到一个新的周期,各品牌迎来现金流量表修复的机遇。

第三阶段
吃到景气度最大红利,生意和口碑却分化

《运动服饰的超级周期:十倍股安踏李宁,是怎么炼成的?》一文曾提到,疫情后景气度恢复,东京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间或推广,以及“新疆棉”事件助推等,刺激各国产品牌业绩“水涨船高”。
 
不过,从具体数据看,李宁有着优于安踏的流水表现。
 
如下图,李宁2021Q1、Q3流水分别为80-90%高端增长和40-50%高端增长;同期安踏则为40-50%高端增长和10-20%低端增长。

究其原因或许在于以下因素的叠加:
 
在东京奥运会期间,虽然安踏(10支)赞助的队伍比李宁(3支),但李宁赞助的奥运队伍中体育成绩表现优异,获得奖牌31枚,高于安踏赞助队伍的27枚。

特别是诸如跳水冠军全红婵等这种大热门选手,给李宁带来了极大影响力加成。

在“新疆棉”事件中,李宁相较于其他运服企业,吃到了最大红利;创始人运动员的身份,让李宁在大众认知中带着民族基因;此前中国李宁已形成国潮风印象;李宁有将使用优质新疆棉印在产品标签上。
 
上述影响力加成,让李宁在上下游都变得“硬气”。
 
就下游来说,新品牌中国李宁各产品的价格定位(如下图左),相较于李宁主品牌,都有一个层次的提升。
 
以羽绒服为例,中国李宁定价从2000-4000元,并且折扣水平相对较低,疫情期间也保持在9折以上。
 
可产品依然好卖,数据显示,2021H1相比2020年,3个月新品售罄率从44%提升到了65%左右,6个月新品售罄率从72%提升到了90%左右。

除了官方议价,在二手交易平台如得物上,中国李宁也有着高溢价。比如,韦德之道4全明星版,在得物平台售价高达48889元,而其官方发售价仅为1499元。
 
当然,被热炒的不只李宁,安踏也有类似表现。
 
一款安踏哆啦A梦联名鞋,发售价格是499元,在得物上涨到了4599元。即便如此,这款鞋的购买记录有近9000条。


 
下游火热受追捧,品牌在上游也更有议价的底气。
 
这在财务数据上即有反映。如下图,李宁在上游预付供应商货款占流动资产比例下降;在下游,应收账款绝对值下降。

如此一来,李宁的流动资金压力减少。
 
与此同时,李宁的费用占收入比率一直在降低,2020年开始之后,已经低于安踏,这为其利润增长进一步释放空间。
 
可以看到,2021H1,李宁的盈利水平追上了安踏。
 

综上,借力行业景气度提升,李宁在现金流量表修复阶段,相比安踏进步明显。这反映在股价上,李宁上涨了约80%,安踏上涨了约20%。


但文章开头说过,行业周期和景气度,属于短期刺激因素,李宁受益大,也意味着估值泡沫可能更大。
 
比如,这一轮借着行业热度的涨价,导致的业绩“反噬”中,李宁的终端流水环比增速降低,比安踏更明显——李宁从Q1的80-90%降到Q3的40-50%;安踏从Q1的40-50%降到Q3的10-20%。

结语

和库存危机阶段即是优等生的安踏相比,差生李宁,在利润修复阶段更大的成长进步性,以及在新景气周期下吃得的红利,让股价恢复弹性更高。
 
这个过程中,在上下游议价上变得硬气的李宁,价格有越定越高,比肩国际化的趋势。但在产品和技术能力与国际差距较大下,用户是否会为高价持续买单,不确定太大。
阅读全文>>

11月14日,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有消息称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涪陵榨菜”,002507.SZ)拟对乌江榨菜部分产品涨价,目前已向经销商发布价格调整通知。


一份网传图片显示,涪陵榨菜在通知中表示:“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包装物、辅料等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公司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为了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即日起将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调整。”

对此,红星资本局向涪陵榨菜公司求证,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但红星资本局从部分经销商处了解到,涪陵榨菜公司已经下发了涨价通知。位于重庆的某经销商表示,昨天(11月13日)就收到了通知,乌江榨菜的价格会做调整,但具体涨价多少暂时未收到通知。


位于成都的某经销商也表示,乌江榨菜部分产品是要涨价,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涨,涨多少还没有明确接到通知。


但也有经销商表示,乌江榨菜的出厂价已经进行了调整。


“前两天通知我们的,70g和80g包装的乌江榨菜,一箱涨了30元”,重庆某食品批发公司工作人员对红星资本局表示。


而另一位成都的经销商表示:“涪陵榨菜公司通知我们,乌江榨菜产品全线涨价,涨幅20%起,最多的一款涨价了(每袋)5毛左右。”


涪陵榨菜公司的涨价决定并不是没有预兆。10月29日晚间,涪陵榨菜发布2021年三季度业绩,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下滑较为明显。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8.73%,归母净利润5.04亿元,同比减少17.92%;其中,第三季度的业绩下滑更为明显,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增1.03%,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下降39.07%。


实际上,在今年半年报投资者交流会上,涪陵榨菜就透露,今年上半年,原料总体上涨了20%-30%,原料在成本中占比大概40%左右,原料价格的变化自然会对下半年的毛利产生影响。


涪陵榨菜当时对提价作出了谨慎的表态:“公司提价既要考虑原材料成本压力,同时也不能忽视行业整体提价情况。公司在提价问题上依旧谨慎,认为在进行相关决策时,至少需要了解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终端消费者是否接受,二是渠道利润如何分割,如何把整个产业链上游、厂商、下游的利润分割做好。”


阅读全文>>

原本想涨价的洽洽食品,突然按住了自己的手。


11 月 2 日,洽洽食品发布了调研公告。公告称,由于公司在坚果领域的竞争较为激烈,出于坚果的市场地位、品牌首位效应等因素的考量,决定暂缓涨价计划。

洽洽公司表示:" 虽然目前坚果的部分原料以及海运费等有所上涨,但公司会努力克服这些因素,在未来 2-3 年,着力于做大每日坚果的规模,希望做到细分品类第一,在品牌力和渠道力提升后才会进一步考虑是否提价。"

而就在此前,洽洽食品在 10 月 22 日发布了食品涨价的公告,各品类提价幅度为 8%-18%。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

许多网友对洽洽的涨价极为不满,纷纷表示:" 已经够贵了,还要涨价。"" 以后不买了,还是大街上卖的味道好价格还实惠。" 此前洽洽的原味瓜子 308 克价格为 11.9 元,焦糖味瓜子 108 克价格为 5.4 元。若涨价,308 克的原味瓜子将达到 12.85-14.04 元,确实有些超出了消费者的预期。

面对争议,洽洽瓜子解释称此前决定提价的原因主要是公司预判在新的采购季原料价格会有所上涨,包材、糖、油等原料价格目前都有所提升;除此之外,瓜子品质的提升也导致了成本的提升。

洽洽虽为葵花籽领域的龙头,出于拓宽市场的需要,也在积极进军坚果领域。然而坚果领域前有 " 大哥 " 三只松鼠势头正旺,后有 " 全能小弟 " 百草味、良品铺子等虎视眈眈,洽洽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

阅读全文>>

天气渐渐变冷,家居卖场多少有点凉意,周末来逛店的人也不多。李华(化名)还是像往常一样迎接客户,店里优惠折扣的标识很醒目。


进入10月,家居喊涨价的声音越来越大,涉及的品牌面也越来越多,但经销商真的会在传统冲业绩的“国庆月”,把这波涨价传导给消费者?


“我们还没有涨价,现在仍在延续国庆期间的优惠,不过后面肯定会涨。”李华透露道。


李华所说的后续价格会涨,并不是空穴来风。9月份以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正在波及到多个家居品类。


近日,陶瓷、家具、防水、板材、涂料等企业先后公告涨价,欧派家居、东鹏控股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在其中,相继出台了宣布价格上调的公告。


一个品牌涨价不叫事,多个企业一起涨,那就是不能忽视的行业大事了。消息一出,毫无意外地成了行业讨论的热点,连续数周热度一直没有下来。


卖货的要涨,买货的要么不买,要么接受。对于有“刚需”来说,也只好无奈接受这一事实。不过,连日来乐居财经走访多家家居终端门店发现,几乎所有的门店都还未涨价,很多人坦言,价格暂时未涨,只是会影响交付工期。


价格上涨还未完全传到终端消费,但成本端的压力正在找多个出口“泄压”。但“要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是时间的问题,各家什么时候涨,涨多少,各有打算。


一、涨价里的门道


走进四环的一家大型家居卖场,或因工作日的缘故,几乎看不见顾客。店内,导购们自然也较清闲。


逛的人少,进店购买的就更少了。难得有一个顾客,某意大利橱柜品牌店里的导购小王热情地介绍了起来,在得知心里的预算根本不够买套厨房整体橱柜后,小王也没有停下。


“我们品牌年年都在涨价。”被问及是否涨价时,小王毫不掩饰的说道,“尤其是疫情期间,涨价更加频繁,今年已调价2次,现在得到确切消息,明年一月份肯定还会涨价。”


这有点让人意外,疫情期间由于销量下滑,不少品牌都出了让利促销活动,但她却不以为然:“我们的橱柜是整装运输,疫情期间海运价格飞涨,肯定要涨价的。”


对于最近家居建材原料上涨的消息,她们也早已感知,“现在朋友圈每天都是同行涨价信息的刷屏。”


在小王看来,涨价理所应当。“人力物力原材料成本都在涨。”虽然涨价频繁,但每次涨幅并不算多。“也就2%-4%的样子。”这对于动辄几十万的高端进口橱柜的消费群体而言,这样的涨幅对他们的刺激并不算大。


“想买的,涨价了也会买,不想买的,我们降价了他也不会要的。”针对涨价是否影响销量,小王坦言影响并不算大。


相比之下,国产家居馆内,顾客稍多一些,几个知名家居品牌店内,均有客户在挑选。


与进口家居馆对涨价不加掩饰的态度不同,国产家居品牌均表示自己没有涨价,且多个品牌表示,目前能享受“十一”的活动优惠价,是近一年来的最低价格。


“玻璃、木材都涨了30%了 !”一位中式实木家居品牌的导购小玉惊叹道,说话间特意翻了朋友圈信息。她表示,集团已经通知1月正式涨价,涨幅10%左右,并一再强调,目前买是最合适的,以后不会再有如此低价。


小玉解释道,目前原材料不仅涨价,还紧缺。对于实木家居而言,某些木材的长成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人生活越来越好了,装修越来越讲究,木材的供应都赶不上。”


而一些品牌则用更巧妙的方式“变相”涨价。在一家主营沙发的品牌店内,导购思思说:“材料升级了,材质选择不同价格不同,售价1万多到3万多不等。”对于不同价格的差别,思思解释道,同款产品功能一致,主要是原材料。


变相涨价还体现在赠送商品上,某定制家居的销售坦言,“虽然现在价格没有涨,但是赠送的商品没有了。”


国产品牌终端虽然现在大多没有涨价,但多家品牌店相关人员表示,由于工厂限电,企业的生产压力加大,交付工期相较于之前会有所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会太久。


“相比于等一段时间拿到货,和直观的涨价,消费者多会选择前者。而即便是涨价,对于刚需的消费者也只能无奈接受。”


小东和小雨去年购置婚房,由于疫情反复,拖至今年才装修。“我们去年也询过价,今年肯定涨价了,明里暗里涨了至少10%。”对于涨价,刚需阶层的他们感受更为敏锐。


涨价使他们颇感无奈,但也无从选择。“没办法,房子买了不可能不装修,也不能为了省钱去选择不好的材料、不放心的品牌,毕竟是要住很多年的。”


而且不仅家具涨价,连家装公司的报价也略有提升,“去年轻工辅料大概是一平米一千出头,如今有点名气的家装公司都要价一千三左右了。”


乐居财经和一位供职某大型装修公司设计师阿伟交谈中得知,原材料飞涨的当下,不少品牌都还按兵不动。“谁也不敢做出头鸟,率先涨价后,顾客全跑了怎么办。”但他很笃定的说:“年底肯定都会涨的,原材料涨太多了,年底大家都绷不住了。”


进入4季度,各大家居品牌调价的公告不断,似乎从侧面印证了阿伟的预测。但阿伟表示,知名的装修公司仍然可以帮顾客争取到最低价。“我们和各大品牌都有合作,而且我们在销售一线,什么东西打折、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拿下。”


二、不涨价就在等死?


这波涨价,并不是近几个月的事,早在去年和今年年初,就有家居企业在提价,只不过当时仅有零星几个企业,九、十月份更为集中,其中更有不少各品类的知名或领头企业。


这次涨价,原材料是直接导火索。


自今年9月份以来,铁矿石、钢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原材料轮番涨价,再加上限电限产的政策,将家居企业的生存空间再压缩,不得已,企业便开始明着喊涨价。


9月底,欧派家居宣布对自制品价格进行微调;东鹏控股公告称,从10月1日起上调瓷砖销售价格;10月10日,帝欧家居称从10月11日起,对普销常规产品600*1200mm及以下规格瓷砖产品在原开单价(正价)基础上上调5%。


涨价的呼声一波接一波,不过,终端还未真正开始。乐居财经在走访了上海多家家居企业品牌专卖店发现,几乎所有品牌还在延续国庆期间的优惠政策,商品折扣在6-9折不等,价格“不涨反降”。


而涨价在促销期间,甚至成了一套很好的促单说辞。“现在是很优惠的价格,未来价格是要涨的”“现在不下单,之后可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价格了”。而有些销售为了提前圈住顾客,采用了“预交定金保价”的策略,这也算是优惠的一种:只要现在预交定金,即便是后续价格上涨,但还是会按照预交定金时的价格出售。


不过,谈及价格上涨,多家品牌店相关人员表示,价格肯定会涨,只是时间问题,并直言,限电迫使企业生产压力加大,后续涨价是板上钉钉的事。


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除了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压力、影响盈利能力外,也使得行业洗牌加速。


“扛得住就是赢”用在这里似乎很贴切。原材料上涨,直接迫使成本抬升,而与成本直接挂钩的企业毛利率,已经在上半年有所体现。乐居财经统计几家龙头企业毛利率发现,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均在个位数,且多数出现下滑。


以涨价的东鹏控股来看,其毛利率连续四年下滑。2017-2020年,东鹏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30.56%、19.61%、16.65%、14.58%,同比下降12.13%、35.83%、15.09%、12.43%;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低至5.03%。


帝欧家居的情况有点类似,在2020年的毛利率为14.25%,同比下滑14.05%;今年上半年低至6.23%,同比下降6.88%。


成本增加,有实力的家居企业,有能力消化这部分成本,而中小家居企业消化不动,就会被压垮。“被动涨价潮下,更考验企业内部的调整、消化、优化能力,如何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把涨价潮带给企业、市场及消费者的影响降到最低?”业内人士分析称。


三、转型“自救”


“不涨价等死,涨价找死。”有专家在评价家居涨价时,用了很直接也很直白的话。不想等死,也不想找死,只能从自身来想办法。


不少企业已经在寻找多方出口来“泄压”。从增值服务上找突破,是面对涨价的自救,也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方法。


“当前家居涨价幅度其实十分有限,不足以覆盖上游材料、人工费用的增长,对企业盈利的拉升也有限。”不愿透露姓名的圈内人说道。靠涨价盈利不可能,也不现实,关键还是要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本。


业内人士分析称,“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应该为中短期现象。长期来看,家居行业依然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毛利率本身较低,且和房地产行业有一定关联性。”


而在此之下,家居转型迫在眉睫,企业也早已有了动作,“数字化、多元化”“增值”“服务”看似是陈词,其实是有新的玩法。


张钧认为,家装行业已进入头部时代,强者愈强,洗牌更剧烈,现象级公司会更加突出。既然已经进入了新零售,一个完美的交付显得特别的重要。


交付难点绕不开的是产业化工人这个课题,在现有模式下做到极致,产业工人是必谈话题。对于家装行业来说,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方向正确,但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副秘书长谢鑫曾表示,“从孩提时代的教育,是实现家装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升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打造一个有尊严的受尊重蓝领阶层。产业工人以后不仅仅叫家装施工工人,今后就是各个专业板块的工程师。水电工程师,油漆面料工程师,安装工程师,这些队伍的建设才是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家装行业,目前施工交付处于一个非常低水准的一步。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