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斑驳的外墙,陈旧的内部结构,一座三层的楼房里,被隔离出一个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小间,里面仅能容下一张小小的直播台,主播身后是一张大背景墙图片,三四名工作人员挤在里面。这是证券时报记者在一个娱乐类头部MCN机构(网红经纪公司)看到的情景。

  团队协作下,一个主播录一天,能剪出360条短视频;然后由专门的人员分别上传到公司注册好的几百个账号上,犹如完全流水化的视频工厂。

  近年来,MCN行业快速发展,从2015年的100多家增长到2020年的近3万家,市场规模也从2015年的8亿元左右增长到2020年的245亿元。但是,这些MCN机构,却在慢慢走向困境——行业急剧发展的同时,一些MCN机构手中掌握着过亿的粉丝数,却深陷无法变现的焦虑当中。

  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MCN机构普遍没有安全感,急于快速变现,一些网络乱象也随之产生。此外,大IP与MCN机构决裂的案例屡见不鲜,如何处理与旗下主播的关系,成为当下MCN机构首要面对的问题。



视频工厂日产5000条视频

  “我现在手上有200多个大号,全网两亿多的粉丝,但不知未来在哪里?”坐在记者面前的文星(化名),是国内最大的知识类短视频MCN机构之一的负责人,手下有超过300名员工,100多位签约主播,是众多头部网红“背后的那个男人”,但是眼下,他的焦虑溢于言表:掌握了流量,但缺乏有效的流量变现方式。

  MCN是舶来品,指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集合众多内容创作者,专业生产内容,保障内容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简单理解MCN,就是网红经纪公司,即打造网红的公司。

  短视频行业爆发之初,各个平台都需要大量的内容填充,一批做知识口播类的MCN机构应运而生,大量的历史、文化、情感、育儿、国学、健康、剧情等内容被搬上短视频平台。据了解,一个400~500人规模的MCN机构,疫情期间一天能产出5000条小视频,每条成本仅15元左右。

  “我们等于是把人类有史以来产生的信息,由图文形式转化成视频形式,素材太丰富了。”文星向记者表示。

  整个视频生产犹如一个工厂,完全流程化,文案团队负责通过复制、摘抄等方式,二次加工出大量文案;主播照着文案照读,一天录上七八个小时;视频录好后,再由后期剪辑加工团队,拆成几十秒不等的小视频,一小时的口播内容一般能剪出45条左右,这意味着一个主播录一天,能剪出360条左右;然后由专门的人员,分别上传到公司注册好的几百个账号上。


“有的主播开法拉利上班”

  短视频平台的变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广告、直播打赏、卖货。

  流水化作业的MCN公司,手上孵化出大量粉丝量多的账号。这类账号虽有粉丝,但主播IP人设不清晰,导致能接广告类目有限。他们中多数只会播报,本身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果要将账号上的流量转化为收入,需要通过直播打赏或者卖货,主播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文星的公司即面临这一难题,100多位签约主播,能直播的仅有五六位,这意味着还有大量的账号无法变现。“前不久,我这有个500万粉丝的大号主播要出走,说实话,我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要走就走吧,反正也变不了现,权当送她个人情。”

  “因为主播不能直播,我手上几个1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都停更了,继续养下去没有意义。”另一家MCN公司的负责人许总有着同样的烦恼。随着视频平台的壮大,这样机械化生产的雷同内容太多,挤占了个体的丰富空间,已不如之前受平台待见。

  前述娱乐类头部MCN机构,则主要通过直播打赏“维持生计”。

  这也是各大直播平台的重要收入来源。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直播行业风云洞察》显示,在直播行业五大收入渠道中,直播打赏已成功占据了以游戏和才艺为主的泛娱乐直播平台营收来源的绝对位置,占比超过90%,广告收入、会员收入、游戏推广以及佣金收入占比甚至不到一成。

  YY直播曾在自己的2020年度盛典上发布过一份数据——十年来YY直播上进行了3.7亿场直播,观看总人次超过1540亿次,用户送出虚拟礼物超过4660亿个,主播和合作伙伴分成近300亿元。斗鱼和虎牙披露的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直播打赏带来的收入一直是其营收的绝对大头,其中虎牙的直播收入占总营收的87.43%,斗鱼的直播收入占总营收的94%。

  “这栋楼听说有100多个直播间,有的主播开法拉利上班。”前述娱乐类头部MCN机构楼下开摩的的师傅表示。据内部人士透露,这家MCN机构的打赏流水一个月可达6000万元左右。

  “头部主播确实有开法拉利上班的,但老板们还不一定开得起法拉利,很多人以为MCN很赚,其实头部正规公司利润很薄。”该内部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娱乐MCN主要赚的是粉丝打赏的钱,这个收入平台大约抽走40%,主播要拿走40%,MCN机构大概能剩20%,扣除日常办公运营和各种人工成本的开支后,净利润只有百分之十几。”

  此外,泛娱乐类主播大多不愿带货,一个货品30%利润空间已属丰厚,主播需要和平台、公司一起分享这30%,相比之下利润薄而且辛苦。资深自媒体人郝亮认为,目前泛娱乐主播大多数依赖娱乐打赏,未来的趋势一定是直播才艺加带货。



好主播为何难留住?

  既然IP人设不清晰的主播难以变现,那MCN机构能不能自己培养?

  随着抖音快手短视频直播流量封顶,行业进入成熟期,下一步就是内卷,这是行业的基本规律。对MCN行业从业者来说,大批量制造账号后变现的途径,进入这个阶段后已被验证“此路不通”。目前行业主流的做法,是挑选到有潜质的人,精心打造个人“IP”,为此,他们在全国网罗各行各业的“厉害的人”招至麾下,打造成行业大V。

  但事实证明,这一条路也不那么好走。首先是“厉害的人”难签。这些人很多都是业内行家,本身专业水平过硬,MCN公司没有真正的内容生产力,无法助力主播的发展,签约的吸引力不大。其次,很多专家都是兼职,无法完全配合MCN公司的发展要求。

  一位MCN机构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他们在某五线城市电视台签约了一位主持人,兼职做到全网1000万粉丝数后,经过多轮游说,最近以每年100万的保底收入,让该主持人从电视台离职,入职他们的公司。“她原来在电视台一个月才5000元,我们签了她5年,每年100万保底,提成另外算。确实代价很大,但只有让她全职,才能打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最后,留人难是整个MCN行业最大的问题。打造一个IP,不等于批量制造账号,每个IP背后都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但IP打造出来之后,由于利益分配等问题,IP与公司走向决裂的情况屡见不鲜。在采访中,几乎每位MCN老板都有过“背叛”的遭遇,即精心打造的主播或自立门户、或被同行挖角了。

  有短视频博主对记者表示,通常主播们粉丝只要达到几十万后,就会不断有一些MCN机构和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邀约签约入驻。一些不正规的MCN公司去拉主播的时候可能前面说得很好听,比如承诺给主播一个月几万的保底工资,但主播过去了之后,又不一定会兑现承诺,里面有很多坑,接的商务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此外,MCN机构往往会夸大自己的实力。

  “我大概率不会再签MCN机构了。”小雨是一名传统电视媒体的主持人,2019年底在一个主播朋友的推荐下合作了一家据说很有实力的MCN机构。因为还在广电系统就职,小雨担心协议中有很多条条框框会带来不必要的约束,因此双方没有签约,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合作方式是,MCN机构会同时在抖音快手帮她做几个口播型的账号,MCN机构提供文案和录制场地,以及剪辑运营变现的一条龙服务。等号孵化起来后,通过短视频挂购物车带货变现,双方分成,她的比例为总利润的20%,并且其中一个号未来可以交给她自己来运营。而她需要去到这个MCN所在的城市录制视频,通常去一次用一天时间录上几百条视频,大概够运营用两三个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抖音的账号没做起来,快手倒是起来了两个三四十万的账号。

  “他们其实在运营上还是有经验的,粉丝确实增长比较快,但是我决定不再合作了。”开始变现几个月后,小雨决定结束合作。“每个月总共只有几十元的利润分成,我的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而且我是看不到后台自己卖了多少货的,就不知道这个利润数据是否真实。”

  由于行业前景不明朗,不可控因素太多,很多机构都想快速变现,导致它们对于商务广告来者不拒。长此以往,不光影响了行业的声誉,也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比如说一个‘黑嘴’广告,他接了赚大钱了,我有底线我不接,最终‘黑嘴’事发,整个行业被整顿,他和我全封号,我什么都没有了,但他有钱。”一位财经博主如此举例。

  “我现在的做法是,只有完全确定是‘对的人’,才会下力气去孵化,主播做起来以后,再重新分配蛋糕,主播拿大头,公司拿小头,有点类似于麦肯锡的合伙人制度。然后尽量把主播合同完善,争取留住主播更长的时间。”文星表示。


MCN机构怎样获得资本价值?

  “这半年来,我一直在见各种投资人,但融资始终没有进展。”一中部城市的头部MCN机构负责人小夏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没有融到资的原因,是MCN公司很难去讲好故事。“我在见投资人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MCN公司怎么获得资本价值?我们虽然有几亿的流量,但永远没有留存,流量在平台,产品是他人提供,主播也不是我能掌控的。那我们就相当于一个贸易公司或广告公司,这种公司又不值钱。”

  小夏的思考,其实涉及MCN机构的价值是什么,它对产业的作用是什么,它的未来在哪里。

  小柯同样感到困惑。一年前,他立志打造出全国最大的财经MCN机构,但现在他已放弃这一梦想。“因为事实证明这事不成立,垄断不了核心资源,就永远做不了最大。核心资源是什么,是人,人是永远不可能被垄断的。特别是出了微念事件之后,投资人更加看清楚,MCN机构的核心资产是绑定在IP身上,但IP极不稳定,很可能会成为负面资产。那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投MCN,直接投IP不是更香吗?”他对MCN行业前景感到悲观,MCN并不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只是提高了效率。他对公司的定位是“具备内容获取流量的商业公司”。

  据了解,目前除了头部,二线的MCN机构融资都比较困难,头部的第二轮投资也不顺利,能融到资的都是垂直类的,跟产业结合比较深的。小夏的思路是,把公司定位从MCN转换成产业流量运营商,将公司的流量能力跟产业结合,变成以内容为核心的赋能产业,通过募资深度介入后端产业链。

  这样的转型路径,“交个朋友”已经在走。作为这两年发展较快的MCN机构,“交个朋友”正在逐渐淡化罗永浩标签,已签约的明星主播超过20位,签约网红达人超过300位。CEO黄贺透露,“交个朋友”的未来不是MCN,而是做供应链。近日,“交个朋友”新开了一批账号,例如交个朋友之酒水食品、交个朋友之美妆日化、交个朋友之深夜食堂等,这些账号都对应了一个垂直品类。

  郝亮认为,MCN机构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平台是一个大的流量市场,而MCN负责在这个流量市场中挑选出最好的流量载体承接流量,平台做不了这个事,个人很难做成这个事,所以这时候就必须有MCN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其实这就跟传统媒体的经纪公司是一种模式,你看哪个大明星没有经纪公司,我觉得这个行业前景是朝阳产业,因为毕竟是打造人才的行业,谁都需要我们这样的人。

  某家旗下有多位百万粉丝博主的商业MCN机构创始人表示,MCN还是有其存在价值,至少能提高主播的效率。从少数头部MCN机构展示案例看,有的MCN机构是具有网红达人的复制能力的。他认为,优秀的MCN机构,不仅得有网红的打造能力,也得维护好和平台的关系,还要有商务资源拓展能力。

  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认为,MCN是内容行业生产力的组织者。内容生产方面,MCN能够有效地组织零散的创作者,创造出优质内容;商业化方面,MCN能够整合各行业资源,帮助IP产品化,挖掘IP的商业化潜力;流量获取方面,MCN能够充分研究流量机制,配置流量投手,以及整合对应内容,在流量获取效用上达到最高等等。

  “如果碰到好的赛道、优秀的企业家创始人,且公司有能力做规模化、工业化、产品化、资本化,我们会进行投资。”在范卫锋看来,一个优秀的MCN公司,首先应具备批量化生产爆款内容的能力,MCN的立身之本是流量,特别是爆款内容。能否建立起一套稳定的组织结构与机制,批量化地生产爆款内容,是MCN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能够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MCN是一个围绕“人”的商业模式。MCN最重要的资产莫过于达人本人。如何处理好与达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业内研究的重点。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的分成机制,MCN有节奏地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模式让利给红人。在人文关怀上,不断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基础,也尤为重要。


  再者,MCN公司需要适应变化,紧跟时代。当下的文娱市场可谓瞬息万变,大到国家的政策导向,小到各平台的算法规则改变。市场的所有微小变化,都可能对一家MCN公司产生巨大影响。MCN公司应紧密观察市场动向,尤其要紧跟政策导向,及时对生产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迭代和调整。同时也应积极拥抱新的增量市场,比如去年的直播带货,今年的品牌店播等等。

  最后,是产品化能力与资源的赋能能力。传统的MCN公司的底层逻辑是基于流量变现,即广告变现,但是单账号所能承载的广告条数是有限的,很多机构也会更倾向于在接广告和增强粉丝黏性中取最优的方案。即在传统模式下,单账号能够接的广告数量限制住了MCN公司的营收天花板。所以,在当下,MCN公司的产品化能力,即能否从卖流量的模式转化为卖标准化产品或者卖服务,直接决定着该公司是否能够突破传统限制,走向下一个阶段。

  资源赋能能力,则是产品化能力的基础。MCN主动为达人配置各方资源,赋能达人完成从流量变现到产品变现的转型,达人负责引流,MCN负责整合上下游资源,生产标准化产品或者服务,该模式下的MCN公司将会比传统的模式更具想象空间。由内容开始,而不止步于内容。

阅读全文>>

       7月24日,义务教育的“双减”文件正式出炉。教培版块随即遭重挫,教育类其他细分版块也被波及,职业教育版块多支个股股价下跌。

       不过,职业教育板块仍颇为热闹。一方面,高途等多家教培龙头纷纷转型或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职教机构也加快了上市进程:7月13日,华南职业教育(06913.HK)登陆港股;7月19日,天有教育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8月2日,中国景大教育集团也宣布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与高等教育一样,职业教育是教育行业里面政策风险较小的细分赛道。随着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及社会对职教认可度的提高,职业教育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未来或将出现更多的政策利好,行业估值也可能修复。

       业内有声音称,预计未来3-5年为职业教育的黄金发展窗口。不过,在已有成熟玩家的职业教育赛道,新玩家加入后,市场格局将如何走向,尚未可知。

 

   职教版块被误伤


       “双减政策”公布后,大型教培机构股价纷纷大幅下跌, 教培行业阴云笼罩,职业教育也受到了牵连。

        7月26日早间,职业教育龙头中公教育紧急公告,“双减”政策对主营业务不存在重大影响,公司主营业务为面向成年人的非学历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但是,二级市场并不买账。当天,中公教育跌停,收盘价报13.46元/股,跌停的还有昂立教育等涉及职业教育的机构。

       在南都记者采访时,有职教企业直呼被“误伤”了。粤港澳大湾区从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中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汇集团”,0382.HK)董事会主席廖榕就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误以为,双减政策对所有教育企业都有影响。其实,双减政策并不是指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我们不仅完全没有影响,反而我们的业务均是国家支持的。”

       中汇集团2021财年的业绩为市场释放出正面信息,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增47.9%至约人民币901.3百万元 ,收入及其增长率创上市以来新高。

       虽然涉足职业教育的诸多上市公司股价有调整,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K12教育凉了,职业教育却正站在风口。

       中泰国际认为,教育行业年初至今的股价表现愁云惨雾,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板块实际上存在重大利好。只不过由于市场关注度偏低,以及受教培行业政策因素负面情绪影响,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预计未来高教、职教行业估值中枢将趋于稳定,并进一步向基本面靠拢。

    资本持观望态度


        政策加持的光环,是市场看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等方案连续出台后,推进职教改革的浪潮便汹涌而来。

       尤为业内关注的是,今5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下称“民促法实施条例”)。该条例对民办高中、高教、职教在兼并收购、协议控制及关联交易等方面未做太多限制。这意味着,职教业最大的利空靴子终于落地。

      与此同时,该政策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民办学校, 职业教育迎来机会窗口期。

      在政策的东风下,多家教培机构在“双减”文件落地后纷纷宣布转型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当然,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考量:多年沉淀的运营、招生能力,甚至师资队伍等都有利于直接向该领域转型。

      教培机构转型教育领域其他细分赛道,可能情非得已,其他资金就要谨慎得多。即便政策可能将职业教育送上了风口,很多人仍持“不疏离,但有距离“的态度。广东一位投资关系人士庄华(化名)对南都记者表示,资金不会从整个教育赛道撤离,但是目前确实很多在观望,避风头,静待时机。

      他发现:“现在投资教育的人越来越专业,自己做研究自己写报告,问的问题很仔细。他们有一些短时间并不想涉足整个教育行业,但是也清楚职业和高等教育等赛道正受国家的鼓励。”

     华熙基金合伙人王亚宁也持类似的观点:“资金不存在撤离。过去,大家都觉得K12是个好赛道,毕竟是刚需,现在资金无非就是转往别的赛道。有些不关注教育赛道了,有些则转向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毕竟这些教育赛道正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王亚宁告诉南都记者,现在有些新成立的基金正在投资职业教育领域。从K12赛道撤出的他也在加紧步伐,寻找类似的机会。虽然他研究的领域颇为广泛,但目前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职业教育版块,毕竟过去在教育版块上的积累和沉淀颇多。


    竞争将更加激烈


       不过,对于新进办学团体来说,要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并非易事,毕竟在已有成熟机构的领域去分得一杯羹,不亚于虎口夺食。

       对于一些有着较高护城河的职业教育团体来说,多年积累的资源给了他们不少的底气。相比那些轻资产的教培机构或其他入局者,他们有土地资源、校区以及稳定的生源。新办学团体无论是在整合资源,还是在生源的获取上,短期内都难有优势。

      廖榕就认为,职业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门槛较高,未来新增办学团体的数量不会很多。他对前景颇为乐观:“未来3年,我们将在职业培训业务上有50%的增长,在职业学历教育上也将有15--18%的提升。”

       然而,竞争日趋激烈或成定局。南都记者采访中,有人说,职教领域已有机构在里面,新玩家进去之后不一定能赚到钱;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么大的蛋糕一家也吃不下,而且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篇章刚刚开启。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民促法颁布后,虽然具体政策细则尚未落定,投资人还处于观望状态,但受益于政策面影响,职业教育有望迎来一波发展的黄金期。

      东方证券分析,随着职教政策持续发布,职业教育行业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民促法等政策以顶层设计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对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基层探索上,学历教育重点体现为应用型和职业本科的构建,打通了中职+高职+本科的升学路径,应用型本科将直接受益于专升本扩招。

       然而,无论如何,对于转型职业教育等原本就已存在的赛道,新玩家加入后,必将掀起更加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未来,谁将胜出,这个教育行业的细分赛道又将如何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全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际品牌Tims咖啡将通过资本运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Tims中国的估值或将达到18亿美元。

  进入中国市场不过两年多,Tims咖啡便寻求合并上市,喊出“200多家现有门店+开店1500家”的目标就能估值破百亿元,这一看似惊人的操作,与如今中国咖啡市场的“内卷”脱不了干系。

  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3家初创咖啡企业陆续获得亿元级规模融资,引发各行业投资者关注。据媒体不完全梳理,最近半年来,已有13个咖啡店品牌完成共计17次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有20多家,其中不乏红杉资本等头部风投。

  咖啡如此“吸金”,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大的市场?从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万亿元;根据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前景相关报告,中国咖啡消费量近几年以15%至20%的幅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而且从人均年咖啡饮用量上看,中国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从咖啡品牌的业绩来看,稳坐头把交椅的星巴克中国市场第三财季收入同比增长45%;太古可口可乐今年上半年咖啡业务获得124%增长;“起死回生”的瑞幸咖啡全国门店数量已超过5200家;才进入中国市场两年多的Tims咖啡已实现整体盈利。市场出现的种种利好,成为资本前赴后继扑向咖啡市场的“导火索”。

  的确,在中国,咖啡渗透率还很低,相比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在年轻人和上班族对咖啡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咖啡形态的多元化和咖啡生态的变化让创业者和资本看到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

  对于“咖啡新势力们”而言,靠资本撑腰加速发展无可厚非,但要在“风口”过后屹立不倒,还得靠自身造血。开咖啡店赚的是慢钱。谁能在产品、理念和模式上不断创新,找准品牌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用合适的价格让消费者喝到喜爱的咖啡,谁才能笑到最后。

阅读全文>>

这场流媒体“内卷”里,似乎还看不到完全的赢家。

截然不同的态度。

近期,迪士尼发布了今年Q3的财报,旗下流媒体平台Disney+继续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订阅用户的增长规模超过了之前的预期,并对其接下来的发展有着更多期待。显然,流媒体平台仍是迪士尼未来的布局重点。与此同时,在与斯嘉丽·约翰逊关于《黑寡妇》对簿公堂中,迪士尼表现出了一定的底气,至今仍旧秉持着院线与流媒体平台同步发行的策略。

对比之下,好莱坞五大的其他制片厂开始出现了调转船头的情况。在AMC院线最近的电话会议中,首席执行官亚当·阿隆表示,确定华纳旗下电影将在2022年恢复院线发行,并保持45天的窗口期,也在与其他好莱坞主要制片厂积极对话。

能够看到的是,不少好莱坞制片厂与院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缓和,对于北美线下票房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作为一种特殊时期快速建立的运行规则,院线与流媒体平台的混搭发行接下来可能会被改变,但由此新形成的格局也基本上无法改变窗口期“铁律”被彻底打破的问题,产业意义并不大。

此外,这似乎也已经展现出了好莱坞五大正在出现内部分裂的趋势。逐渐建立起一个产业闭环、实现自产自销的迪士尼已经走上了与其他几家制片厂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成了院线与流媒体平台两手一起抓的孤例,而这一情况在短期内显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1

“名存实亡”的影院窗口期

45天的新准则。


对于华纳来说,从之前第一个“背叛”院线的好莱坞五大,到接下来重新拥抱院线的好莱坞五大,对待窗口期的态度发生这样的转变其实并不意外,原因也有迹可循。

实际上,华纳之前直接押注到HBO MAX上的影片似乎没有得到十分合理的回报。根据AT&T发布的Q2财报显示,HBO MAX和HBO总订阅用户数的增长速度高于预期,但这是包括《神奇女侠1984》等一系列IP内容共同换来的,并不意味着能够覆盖影片之前的内容投入,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的华纳显然处于一种内耗状态。

与此同时,作为率先进行院线与流媒体平台同步发行的好莱坞五大,华纳面对的来自产业的外部压力更是只增不减。从最开始AMC等院线进行抨击,到引起合作方、演员等的不满,要求补偿,华纳因为混搭发行得罪了不少人。在如今院线逐渐适应了疫情的影响下,还是得回到分线发行的华纳必须进行一定的让步,挽回更多的市场空间。

正是因为如此,华纳与AMC等院线达成了45天窗口期的协议,预计2022年上映的《闪电侠》等影片将恢复院线发行。而据《好莱坞报道》补充,双方早在3月就对此达成了协议。


只不过,即使有着华纳当先让步,北美市场传统的90天院线窗口期也不复存在了:先是去年环球打破了原先的窗口期,与AMC等院线巨头达成17天窗口期的协议,再是华纳率先开启院线和流媒体同步发行,直接取消了窗口期;再加上,北美市场已经没有了《派拉蒙法案》的约束,早已开始失去话语权的院线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好莱坞制片厂们妥协。

而从华纳主动拥抱院线,给了院线更大的空间开始,45天的窗口期极大可能会成为此后好莱坞制片厂与院线之间的一个新准则。毕竟,45天窗口期能够为双方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

问题在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致命性的冲击,北美市场长期以来还受到了流媒体平台的极大影响,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原有的影院窗口期已经“名存实亡”,并不会因为新准则的出现就能有所恢复。那么,新准则所能具备的产业意义不大。


2

好莱坞五大出现内部分裂

不同的线上和线下态度。


实际上,除了已经确认与AMC等院线恢复45天窗口期的华纳率先“调转船头”之外,其他好莱坞制片厂也在逐步缓和与院线之间的关系。

AMC院线的首席执行官亚当·艾伦在最近的电话会议上表示,正在与好莱坞各个主要制片公司展开积极对话,“我们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大家都认为院线窗口期是创造一个成功的系列电影的重要方式”。不难发现,建立新院线窗口期的结果相对乐观,大部分好莱坞制片厂的注意力明显正在转向院线发行。

尤其是,在窗口期被华纳的线上线下同步发行彻底打破之前,主要的好莱坞制片厂更多的是致力于缩短窗口期,院线发行还是重中之重,比如疫情之后环球、派拉蒙等纷纷与院线达成新的窗口期协议。

而对于院线来说,先是Cineworld及旗下的Regal院线第一个宣布与华纳达成45天窗口期的协议,再是北美第一大院线AMC加入其中,北美主流院线无疑是最期待院线窗口期重建、恢复独家窗口期发行的一方。


对比之下,迪士尼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在迪士尼最近的电话会议中,流媒体平台仍是接下来重点布局的主要业务之一:除了接下来还会有不少作品继续上线Disney+之外,迪士尼还做出了Disney+到2024年能够实现2.3-2.6亿订阅用户数量的预期,显然有着院线和流媒体平台同时抓起的发展目标。

不仅如此,无论是不久前与斯嘉丽·约翰逊针对《黑寡妇》付费直播损失了收益,公开起诉迪士尼,双方矛盾愈发激烈,还是迪士尼远比华纳更加强硬,目前为止还没有与院线达成任何独家窗口期发行的协议,迪士尼的注意力并没有向院线发行有所倾斜。

由此来看,虽然目前无法判断哪种发展方向更加合理正确,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基本上预示着好莱坞五大之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内部分裂,很大程度上会给未来的好莱坞格局带来不小的影响和变化。


3

迪士尼“闭环”个例的风险性

出现“自卷”的可能性。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整个北美市场,迪士尼已经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与其他好莱坞五大不同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其自身的特殊性逐渐在产业层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价值。

根据迪士尼发布的Q3财报显示,截至本季度末,Disney+订阅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超出了预期,订阅用户总数达到了1.16亿。同时,今年11月,Disney+将登陆韩国、香港等更多国家和地区。可见,迪士尼的流媒体业务发展保持了较为稳定的上升态势。

随着Disney+等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迪士尼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能够自给自足、较为稳定的产业闭环,成为了好莱坞制片厂中的孤例。究其原因来看,迪士尼开展的流媒体业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强劲的市场表现,主要依赖于迪士尼本身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丰富的IP内容,这是其他的好莱坞制片厂所不能及的绝对优势。

其次,Disney+自上线以来,一直走的是低价路线,比大部分流媒体平台更低的、每月个位数美元的订阅费用,使其在流媒体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中拥有了独一档的竞争位置。这推动着迪士尼一步一步地完善了其打造的产业闭环。


只不过,对于迪士尼来说,这个产业闭环出现“自卷”的风险性也在逐渐提升。一方面,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不少剧情片导演投奔了以Netflix为代表的非好莱坞化流媒体平台,Disney+能够输出的内容选择面就变得越来越窄,最终可能只能自销类型较为集中的迪士尼大片。但目前为止,流媒体平台的承载体量尚未得到进一步的扩容,难以实现大片高成本的更多回收,内耗问题极有可能出现。

其实,这种愈发清晰的内容风险也笼罩着其他身处于“流媒体大战”中的好莱坞自建流媒体们,只是发展更加强劲的Disney+首当其冲。

此外,流媒体平台之间的价格战基本上要告一段落了。那么,届时迪士尼主打的打包式低价策略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Disney+等想要实现长期稳定的用户拉新需要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因此,迪士尼接下来需要面临的压力只增不减。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