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

美团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老本营”本地生活赛道,自己要向“后辈”抖音学习。

自抖音2020入局本地生活以来,美团一次又一次地向抖音“立命之本”短视频冲击,大力拓展“视频种草”模式:

2020年在微信平台推出“美团Mlive直播”、2022年鼓励商家在自身平台自播、2021年和短视频快手合作呆在视频左下方的购物车里。但种种原因,反响平平。

现如今美团“放出大招”,推出“美团圈圈探店”小程序,吸纳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各大媒体平台的探店达人们,为美团商户进行探店(视频种草的一种),提高商铺知名度,美团再借此大捞一笔。

这背后是“学徒”抖音步步紧跟,势头甚猛:团购、外卖、打车等等样样都来,截止到2022年底,抖音拿出了本地生活不错的成绩单。

2022年10月25日,据抖音生活服务业务副总裁李炜介绍,与2021年相比,抖音生活服务平台上实现销售的商家数增长22倍,合作门店超100万家。相比于美团,抖音本地生活广告的变现成绩可以说是出乎意料。

(美团VS抖音本地生活广告货币化率 图源:国海证券)

那么,美团视频种草模式为何没走通?美团为何一定要拿下视频种草?美团视频种草前途何在?

01 美团,拿捏不住短视频

近年来,美团频频向视频种草发起冲击,各种姿势都试了个遍。

有尝试过让商家在微信、自家平台自播:

2020年,美团在微信平台推出直播小程序“美团Mlive直播”,以商家自播为主,商品主要来自“美团团购”。然而“美团Mlive直播”做得一直不温不火,偲睿洞察记者在2023年1月9日登陆美团Mlive直播小程序发现,平台仅有5个商家在直播,包括健康指导站、种植牙中心等,观看人数少之又少。

(美团Mlive直播微信小程序直播情况 图源:美团Mlive直播微信小程序)

2022年,美团再次鼓动商家在平台内直播,美团直播入口放置在二级入口“美食”界面。而根据偲睿洞察记者连续三天登陆美团APP发现,直播入口时有时无,热度也仅仅保持在百级左右。

2020、2022年两次发力让商家自播,但都无疾而终。原因是,商家对于视频种草兴致不高。

做过美团圈圈的达人陈哥表示,“美团圈圈就是在微信分享图片二维码就能做,很省事。探店那个要做短视频,我视频号发的那几个短视频,也就是图片、音乐配文字,我们没做过短视频,也不知道怎么做。”

在图文能够为商家带来可观收益之后,短视频这一更复杂的形式就难免会被“轻视”。陈哥表示“分享图文团购也能赚不少佣金,没必要费精力去做短视频。”

美团也尝试过借助短视频巨头快手乘风而上:

2021年,美团与快手官宣合作,再度冲击视频种草,但快手对此次合作的态度较为敷衍:

一是能够带来大量流量的直播做得“漫不经心”——偲睿洞察记者在某天下午及晚上累计观看了50个有关餐饮的快手直播,没有看到商家在快手进行直播的身影,都是个体户们在单打独斗。在50个个体户中,只有两个个体户在进行奶茶的讲解,除此之外的个体户,购物车里确实放着美团的套餐,但他们在打牌,玩流量PK,无人讲解。

二是在商家页面,视频投放“驴头不对马嘴”——在一家艺术谷仓手工吐司餐饮店下面的视频,有“自制翻盖粮仓”、“《天下粮仓》电视剧”、“粮仓改造民宿”等等和“仓”相关的视频,而这些视频都带上了该商铺的地点,结果是,无人抢购。

最终,快手与美团皆没有在本地生活短视频种草中“出圈”。

辗转三年,美团仍未拿捏住短视频,原因是无论是美团还是商家自己都对短视频种草模式不熟悉,帮手也没能靠得住:短视频巨头快手并未精心耕耘短视频种草,被藏在购物车里的美团“露脸”的机会少之又少。

于是,美团决定放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近日,美团上线“美团圈圈探店”微信小程序,不仅支持大众点评、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5个渠道的达人认证,还在平台内做交易撮合服务,为商家提供达人对接服务,为探店达人提供接单、收益结算等服务。

简单来说,美团想拉拢全社交平台资源为美团的短视频种草之路“出谋划策”,快速丰富平台内的视频素材。

没有短视频基因的美团,寻求短视频种草之旅磕磕绊绊,从靠商家到靠快手都不尽如人意,最终选择了靠达人。

02 货找人,魅力无限

美团三年在视频种草蹦跶,足以证明该领域确实“香”。

首先,美团苦心经营、全力以赴的本地生活赛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至35.3万亿元,而本地生活的整体线上渗透率只有10%,也就是说,还有大批量的本地生活消费力没有被激活。

其次,视频种草天然比图文种草更能展现出商品的真实状态,让消费者更具沉浸感。

这就意味着,视频种草的转化率相当可观。在抖音生活服务GMV中,以短视频形式参与的业务盈利占大头:据36氪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抖音在今年1—10月GMV接近600亿元,在上半年的抖音生活服务GMV贡献中,短视频占比接近70%。

故,短视频种草将会是美团拿捏流量的下一个重大布局。

现阶段,美团“人找货”逻辑已然成熟:

在人找货的逻辑之下,美团已然沉淀大量的UGC内容,并形成了内容+消费飞轮效应:当用户自主产生需求后,参考近百亿量级的美团评价进行消费并评价,除了能够丰富平台内容之外,原有用户通过评价、推荐获得奖励再次消费,让飞轮越转越大。

有了“人找货”,下一步,就是让用户产生更多的需求,这便是抖音玩的“货找人”的逻辑。

在该逻辑下,消费者通过日常刷视频的过程中刷到商家与达人发布的内容,从而被激发需求,进入到种草—到店核销—视频评价分享流程,走到最后一步的消费者能够带动社交圈产生裂变提高曝光量,再吸引更多消费者“入坑”。

所以,美团把触角伸到了各大社交平台上,主动去激发用户的需求:

美团圈圈探店显示,达人佣金组成中包含了抖音、快手的返佣,但这部分佣金由抖音快手平台结算。微博、小红书以及大众点评通过美团口令核销的团购返佣由美团结算。

(抖音探店单收益划分 图源:美团圈圈探店微信小程序)

同时美团官方的运营在11月底发布公告,表示达人可以将其他平台上的探店视频“复制发布到大众点评、快手、微信视频号平台上,无需再次拍摄剪辑,平台将会额外给予收益”。

美团这一顿操作看似佛系:既允许抖音、快手平台探店达人直接搬运内容,又不参与相关的利益瓜分,但收获却不少:借助两大短视频巨头,美团能够快速丰富自己视频推荐板块同时刷刷存在感。

同时借力小红书、微博、大众点评等文字+短视频种草平台,实现全平台的覆盖,把美团券全方位送到消费者面前。

也就是说,美团既要消费者吃喝玩乐就想到美团,又要消费者无时不刻地想要吃喝玩乐。

03 腰部help腰部

美团此次推出短视频探店,无疑是要帮商家提高知名度,从而赚上一笔笔佣金。

据招商证券调研,从客户结构来看,目前美团所服务的商家主要是腰尾部商家,该部分商家普遍品牌较小,规模和知名度低,且广告预算有限。

基于服务客户的特征,美团的动作是,集聚一些腰部探店达人:据电商在线报道,经营过百万探店达人账号的天天表示,头部探店达人主要通过接商单和直播带货变现:天天运营的探店达人账号一条商单价格达到3万元。

而美团圈圈探店商单给出的价格很难吸引到大博主:偲睿洞察记者登录美团圈圈探店小程序发现,目前美团圈圈探店商单给出的价格最高只有115.8元。

中小达人的特征似乎能够完美契合中小商家:同样也是预算不高、数量多。而二者合作却很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腰部商家给钱少,腰部达人就开始云探店“开摆”,结果是双方皆捞不到好处。

如今,腰部达人云探店等“消极怠工”行为屡见不鲜,甚至目前美团圈圈探店的三个商单,其中响应度最高的是某商品的云剪辑单(别的探店单是5/20,该商单是20/35)。云剪辑单的模式是是商家提供素材,达人负责剪辑,分发,该模式抛弃了视频种草天然有的“真实、沉浸感”的优势,其内容将因“单一、虚假”石沉大海。

在“腰部help腰部”这一模式下,商家能否靠探店出名,得碰碰运气:是遇到对内容“精耕细作”的“小众”实现“生意长虹”,还是遇到云探店的大多数最终“门庭冷落”。

腰部达人已经陆续响应,我们好奇的是,作为本地生活的老手,美团圈圈探店将往何处去。

目前,美团圈圈探店从餐饮出发,还在起步阶段:仅在长沙一座城市开放,两家店铺入驻。

(美团探店圈圈微信小程序商单情况 图源:美团探店圈圈微信小程序)

除了餐饮,美团未来探店引导的方向或许是旅游景点、酒店民宿、按摩足疗等:

一是因为餐饮已经被挤爆,几乎每家美食店都有达人的踪影。在偲睿洞察记者与上海嘉定区江桥万达广场7家店铺老板沟通过程中,有三家店铺老板将记者误认为探店达人,表示拒绝沟通,在表明来意之后,一位老板无奈表示“刚开业时,每天都有达人来,小本经营实在消耗不起。”

二是相比于抖音,美团的优势在于高决策成本品类,美团已经积累该品类下大批量的受众,就等着美团的视频种草;

无论是餐饮还是酒店、旅游景点、按摩足疗的探店,内容上保持“真”+“与众不同”是腰部达人和腰部商家都需要思考的命题,美团靠着低价、云剪辑等“手段”补足内容,乘风而上之后,也得给自己找一条“真”+“与众不同”的模式(不仅仅是餐饮),才不枉其在短视频种草上苦苦挣扎3年有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2021年底,抖音上线“图文”种草,形成其短视频、图文、直播的内容生态三驾马车。

这个功能刚上线,遭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觉得抖音作为短视频 App 跑去做图文,吃力不讨好;也有人认为抖音做图文是个新机会,不能错过。

经过一年的发展,很多趋势初现端倪,在抖音第四届创作者大会上强调了抖音在未来“图文种草”方向的发展,首次公布了上线9个月的图文功能近况:单日阅读量已超100亿,图文用户占比达70%;截止目前,话题累计达1319.5亿次播放。

今天,DataEye研究院电商组聊一聊那些做抖音图文的人现在做得怎么样了?抖音图文值不值得做?与小红书对比有何差异?

01 抖音图文表现如何?

据数据显示,抖音图文内容的收藏率是视频的 1.47 倍,互动率为视频的 1.32 倍。从互动数据来看,图文将会成为抖音平台未来重点聚焦的业务,这个决定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曾一度取代公众号图文成为新一代流量入口的抖音,如今调转枪头回归“图文时代”,背后恐怕是流量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相较于被动投喂“流量”,图文功能赋予了用户更多的“主动权”,包括表达真实体验、商品商家推荐等。

相较于视频,图文形式的内容有其自生的优势:一是操作简单、制作的时间成本低,图片配上BGM便可以发送;二是图片配上文字清晰直接,完播率高;三是相对于视频内容,区分内容标签和同质化内容的审核流程更迅速。

因此,不少抖音图文创作者享受到了“起号红利”,尤其是美食与时尚赛道。比如美食账号“小羊好饿呀”,今年3月底启动,目前53.5万粉丝,获赞980.2万,“姗姗美食记”今年4月底开始启动,目前70.6万粉丝,利用橱窗、视频挂车进行带货,其中10月30日一条教粉丝制作杏鲍菇的视频带货200+单;

穿搭账号“my-name-is-MM”,今年3月下旬启动,获得110.7万粉丝和41万点赞;账号“松本可可”自今年2月底开始尝试图文,目前累计33.6万粉丝,810.6万获赞。

像赵露思、虞书欣、毛晓彤等明星也通过参与“图文活动”利用BGM+精修美图的形式在抖音上获得广泛传播,他们的参与也为该计划实现了引流。

02 抖音图文VS小红书差异几何?

音当前的日活高达6亿、月活超8亿;小红书22年月活达到2亿。

从收入上看,根据七麦数据显示,22年11月份抖音收入约6580万,小红书收入约102万。

进一步看收入占比,在小红书21年的收入中,80%来自于广告,20%来自电商。抖音电商在2020年GMV就已突破5000亿元,21年的广告营收则卖了1141亿元。

抖音已经稳定生态关系:平台制定规则+通过算法来推荐匹配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创作者向平台提供内容以此来获得流量、变现机会,商家可选择自己入驻抖音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带货,也可以把自己的货源开放给有能力的创作者进行带货,从中获取收益,用户在平台可以获取内容、种草、购物,形成一个闭环。

相对的,小红书的用户体量、变现能力都要矮了一个量级。

但小红书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围绕着好物推荐、日常分享累积一批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和消费意愿高、消费能力强的用户,用户对平台有较高的忠诚度。

“遇事不决小红书”成为很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评价“小红书粉丝比抖音值钱”的原因。

但对应的,小红书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聚拢了这些高价值的流量,但却并未形成“流量-转化”的闭环。

因为在商城、供应链等方面的能力,异常薄弱。所以小红书的收入,绝大部分仍然来自于广告;内容创作者们的变现能力,相比抖音大V们来说,整体显著要低上几个量级;许多品牌商家入驻小红书也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

围绕图文种草,DataEye研究院电商组也挑选了两组不同赛道的账号进行对比。

第一组是美食赛道下的「旺仔冰淇淋」和「玮玮开饭啦」;二者都是利用图文发布美食制作教程。

「旺仔冰淇淋」今年九月启动账号,目前发布54条笔记,累积18.4万粉丝,获赞与收藏达119.6万,最高的一条笔记点赞数为6.8万;在商业变现上,目前账号暂未发布商业种草笔记。

「玮玮开饭啦」是今年二月启动账号,目前发布245条内容,累积66.8万粉丝,获赞1104.8万,最高一条笔记点赞数为190.7万;在商业变现上通过橱窗带货2,513件,商品均价在30元左右,预估佣金收入在2万元。

第二组是穿搭赛道下的「It's Moya」和「听听okay」,两者都是以图文内容为主,偶尔穿插视频。

「It's Moya」账号从18年底开始运营,目前累计发布348条笔记,获赞与收藏达18.2万,最高的一条笔记点赞数为1.1万;在商业变现上,目前账号暂未发布商业种草笔记,以与商家合作为主,发布穿搭内容,在评论区留下商家店铺名称。

「听听okay」账号从2021年9月开始启动,目前发布257条作品,获赞与收藏达70.9万,最高的一条笔记点赞数为8.1万;在商业变现上,通过橱窗带货3,045件,商品均价在100元,预估佣金收入在6万元左右。

通过账号对比发现:

1)在流量方面:同一赛道、同一内容,发布在抖音和小红书,在抖音获得流量、涨粉起号的概率大过于小红书。

2)在变现引流方面:抖音变现门槛更低、形式更多样,也有不少商家在个人简介留下微信,通过图文内容将粉丝引流至私域,再进行高客单价产品转化;小红书在引流方面设限较多,商家很难将粉丝导入至私域,且目前变现方式比较局限。

3)在激励方面:抖音在加大对图文的扶持,时长有图文活动、流量激励计划;而小红书相反,许多达人表示,目前在小红书发布视频内容的流量数据好过图文内容。

03 如何抓住抖音图文的风口?

对于普通人和中小商家来说,抖音图文或许是是能赚取红利的一个新机会。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选准赛道,攻略、种草、科普内容为主。

抖音官方表明:在流量激励方面,抖音图文日均播放超百亿,而未来其中四成以上要向生活攻略类内容倾斜。

DataEye研究院电商组在查看图文内容时也发现:生活美学、美食、穿搭、美妆、摄影类的内容更容易拍出精致、有氛围感的画面,成为爆款的几率更大。而盘点类、教程类的图文展现形式,因此信息量大、实用特点,会更容易涨粉、获得收藏。

2)保持日更,一天发布多条内容。

与短视频不同,抖音图文的制作门槛更低,平均一条制作周期,短的不过两三个小时。这样的话,加大发布频率,就有助于新号迅速起量。

DataEye研究院电商组发现许多涨粉速度快的账号,一天都是保持更新5-10条内容,此前提到的小羊好饿呀,在11月30日当天发布7条内容,涨粉2.6万。

04 总结

在短视频内容饱和后,抖音又增加了图文内容,丰富内容创作形式、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总的来说,难度低、扶持多、好上手对中小商家来说一定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但比起短视频、直播的带货能力还是相差甚远。

基于日浏览百亿的阶段成果看,抖音图文出现了许多的高光时刻。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将来自成熟社区的产品形态转化为自己生态的一部分。

在结束流量扶持带来的“高光”后,真正的考验也许才会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互联网苦虚假种草久矣。 

近年来,各式新兴社交平台崛起,图文、短视频再到现如今的新式直播,内容消费潮流层层演进,你方唱罢我登场。种草,也成为了大众消费者与新兴消费品之间的独特沟通模式。借种草之力,许多新消费品牌脱颖而出,加速走入大众视野。而内容平台更在此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然而,随着种草之风愈演愈烈,一些畸态也在行业内发生。一面是逐渐崩坏的种草内容,从滤镜营销到带货翻车,让用户们对虚假种草深恶痛绝;另一面是品牌们逐渐走向唯流量论心态,更有新兴品牌以种草为“捷径”,只注重成交转化,而忽视了品牌建设,让种草经济逐渐走向崩坏,陷入虚假繁荣。 

这对整个内容行业而言,畸变中的种草已经成为一种过度消耗,无异于涸泽而渔。这种现象也引起权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三评“种草笔记”,对虚假种草提出质疑: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过关的时候,再巧的营销、再美的滤镜、再多的口舌都是徒劳。 

现如今,随着又一轮互联网红利的消退,数字经济发展走向新的格局,品牌们陷入竞争内卷无法自拔,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后者终于觉醒,举起“反种草”大旗。 

内容营销难道走到死胡同了吗?也不尽然。在诊断虚假种草的弊端之后,也有人更加明确内容营销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种草之外,仍然存在内容营销的平行世界。 


“反种草”究竟反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内容正在对人们的日常消费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一支精美的短视频,许多人就想去一个网红旅行地打卡看看;因为一张漂亮的时尚感大片,许多人就想去亲自尝试拍同款;曾几何时,内容平台的繁荣,引发了种草经济的崛起,众多KOL和KOC也在短视频、直播、图文社区内加码种草内容,成为种草经济盛行的重要力量。 

种草势力无疑也为各大平台提供了新增长动力,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发展态势——在美妆、穿搭、旅游等各个垂直细分行业内全面开花。可以说,种草经济让内容平台在资本市场讲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一些平台方,在种草内容生态下,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商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变现水平。 

但看似繁荣的表象下,细菌正在滋生。 

从品牌层面看,一些品牌开始过于注重短期内的转化效果,忽视了品牌的长期建设,过度滥用种草手段。传导至消费者身上,越来越多大众开始难以分辨内容的真实性。今年国庆节前后,有人因为踩坑网红景点,滤镜破碎之后,虚假内容伪装成的种草,被狠狠地撕下假面。 

因为嗅到了失真的气味,许多消费者也愈发不信任平台的内容种草力,甚至开始逃离平台。 

那么,甚嚣尘上的“反种草”反的是什么?虚假种草破坏的又是什么? 

第一层是用户和品牌对内容的信任感。 内容是平台之本,平台用户也是内容营销消费者,内容营销行为可以为平台用户带来消费体验,实际上是在内容信任基础上的转化。反过来,如果营销行为基于虚假内容,用户对内容的信任链条自然断裂。从这一层面,“反种草”反对的是对用户和消费者的粗暴收割。 

从品牌层面上看,这种正在畸变的种草,很难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短期内能够实现较高的转化,但长期来看,是对品牌的一种损耗,继而破坏品牌对内容的信任感。“反种草”反对的也是对品牌的揠苗助长。 

第二层是内容与商业的拔河。 用户对内容平台商业化的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商业过度侵占内容空间。内容平台的根骨是内容,商业实际上是应该服务于内容的,在内容与商业的拔河中,商业行为的越线会迅速被用户感知。虚假种草,恰恰就是一种枉顾内容的商业越线行为。 

第三层是长久的内容生态。 内容平台生态由内容、用户、创作者、品牌等等公民组成,可以看做一个城市,城市中每个身份都各司其职,同时紧密连接,虚假种草实际上破坏了城市中公民的良性连接,导致城市的礼崩乐坏。 

如此看来,健康的种草背后必然是健康的内容生态和内容营销模式,但造就健康内容生态的内容营销模式,却不仅仅只有种草一种。 


知乎用“种树”蹚出一条路

想要破除虚假种草的魔咒,毫无疑问,还是要从内容本身入手。和“种草”涸泽而渔的模式不同,知乎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模式——“种树”。 

12月17日,知乎发布视频《知乎的森林》,正式提出“别处种草 知乎种树”的内容营销理念。 

到底什么是“种树”模式?跟种草又是如何区分的? 

按照知乎的解释,“知乎的森林”是知乎社区之上,能为品牌所用的内容池。“树”则是知乎引以为傲的获得感内容。知乎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氛围,以内容质量为主的分发机制和社区生态治理能力,无疑就是滋养这些树木的土壤。在知乎的森林中,品牌可以通过种树,扎根于知乎,长出内容的枝枝叶叶,从而吸引更多用户。 

“种树”模式不仅可以给消费者一个更好的内容消费环境,也可以给品牌提供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成长路径。“种树”模式追求的是更加系统、专业、可信与长效的内容营销效果。 

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种“种树”生态本身具有很高的内容门槛,当下也仅有知乎这一个平台可以实现。 

作为问答社区,“专业”是知乎创立多年来的核心标签之一。也使得许多寻求专业、真实内容的用户会优先想到知乎平台的内容,从而构建一个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生态。 

与更贴近普通素人的传统KOL和KOC不同的是,知乎答主也同样是一个以专业见长的群体——诸如科学家、博士后、海归、名企背景人才,他们要么是专业从业者,要么就是资深爱好者。哪怕仅仅是测评一个枕头的舒适度,这群专业人士甚至会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为了寻找一碗地道的螺蛳粉,他们中还会有人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专门去柳州买上 80 款逐一试吃。 

这也让这些人士生产出来的内容,往往有更强的信服力。 

比如,在“长期用A醇真的对皮肤好吗?”的知乎提问下有一则回答,一共获得了1436个收藏、1011个点赞、373个喜欢和308个评论。这则回答很好的诠释了何谓专业的知识解答,让许多网友直呼,深入剖析了A醇的前世今生,以及品牌方的A醇研发能力及历史。 

这篇回答来自答主“光光是颗小太阳”,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技术型选手,以研究化妆品的化学构成和功效著称,其风格也被归纳为专业派系“成分党”。在知乎,“光光是颗小太阳”凭借专业的分享,身兼时尚盐究员、新知答主、好物推荐官多重荣誉,受到用户的信任和平台的认可。 

从信任机制来看,知乎答主并不高高在上,他们往往就是人们身边的“咨询对象”,或者是别人口中“我有一个朋友这样说”的那个“朋友”。这些人与他们的行事观点,在生活里常被谈论、被咨询、被采纳、被学习。这可以极大的拉近答主与消费者的距离,构建更强的信任关系。 

数据最能证明知乎内容的认可度,目前,知乎平均2500字的图文内容长度,通读率可以达到78%,在信息泛滥的当下这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数字。 

当人们需要购买一件新产品,但是欠缺一些专业内容答疑解惑时,他们往往会优先想到去哪里搜索?答案其实就是知乎。实际上,在种草经济兴起之前,知乎早就已经依托于专业的内容生态占领了用户心智。 

而以上种种,更让知乎在当下这轮内容平台破解商业化增长议题的过程中,以“种树”这样一个契合用户、品牌、平台三方的模式再度脱颖而出,为内容平台提供更长远的发展视角,在探寻商业化发展的路途上,更加契合用户的需求。 


当“种树”成为内容营销的公约数

今年12月,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外发表题为《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演讲。其中,他所提及的“获得感”一词,是知乎在今年5月首次提出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了知乎衡量内容的标尺。从平台发展的视角看,实际上“获得感”也是衡量一个平台商业化内容是否能够贴合用户真正需求的标尺。 

知乎,作为一个被内容行业低估的内容高地,在反种草大势来临的当下,也值得被内容行业重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各种垂类、社交、电商平台经常可以看到知乎长图的截图,被当作是专业信源而广泛引用。也就是说,由于知乎的长图文信息密度高,可以帮助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开拓知识,甚至具有天然的传播自来水,在专业的垂直领域更易引发裂变传播。有人也因此戏称知乎答主可以说是KOL领域的KOL。 

对品牌而言,这种高信息密度内容,也会在知乎有着更长的传播生命周期,长效流通,对消费者心智有更长效的影响。 

这就是“种树”模式的优点之一,数据显示,在知乎浏览量 TOP1000 的问题当中,有 48.3% 的问题已经创建了超过 1 年,平均创建时间为 21.7 个月。毫无疑问,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品牌打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 

目前,知乎的问答机制,也已经覆盖了用户的大部分生活和消费的需求场景,让品牌在品牌故事、产品科普、产品测评和经验攻略等层面更加有的放矢。 

拥有1亿月活的知乎,正是在自身破圈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个更加有利于专业社区的商业化发展路径。而这个路径,在大众消费走向专业化,人们对于专业内容、有获得感内容需求不断上升的当下,成为了一个适合平台、用户与品牌主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 

现在,知乎正式将获得感内容比作一棵棵树,大树盘根错节,接踵摩肩,组成了森林一样的社区生态。和过于侧重转化的种草不一样,“种树”更加聚焦在生态共生,这在未来有望成为整个内容营销的公约数。可以说,在种草浪潮之后,知乎提供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当种草经济走向崩坏,而越来越多平台面临增长的困境,越来越多品牌面临内卷的竞争压力,知乎种出的这片森林不失为一个好样本,为内容平台商业化讲出更多新故事。当然,森林的繁茂除了平台的土壤,也需要“种树人”(答主、品牌)的共同成长和长期投入,通过生态的正向循环,才能让这片森林走向更加庞大。 

阅读全文>>

时下,随着“种草”社交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消费之前,通过平台搜索别人的分享笔记“做功课”,有的通过短视频博主的分享了解产品的好坏。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平台给“素人博主”提供植入“软广”的内容,正让“种草平台”成为“韭菜平台”,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种草也好,测评也好,本质上是从消费者的视角来提供产品更为客观全面的信息,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亲近感。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为,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一种新方式,本该成为各方“皆大欢喜”的良性循环。然而当越来越多品牌方安排素人博主发软广,营造“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虚假氛围;当越来越多的博主瞄准不菲的推广费,在笔记内容、视频作品中夹带私货,令人真假难辨;更有甚者,由于一些博主没有专业能力对产品功效进行甄别,一些“三无商家”便见缝插针,过分渲染夸大功效,诱导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仅污染了互联网生态、降低了平台的用户体验,也给消费者权益留下了隐患。

有人说,现在是万物皆可广告的时代。的确,从现实生活中的橱窗,到购物平台的评论区,再到社交平台的日常分享,无处不在的广告充斥着各个角落,为企业开辟商业营销的新赛道。对于种草社区和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而言,面对品牌方真金白银的投入,又有多少人能够抵挡这样的诱惑呢?问题在于,这种变现方式是不是符合规范?有没有破坏互联网的诚信原则?会给市场经济带来哪些风险?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现实中,一些博主在个人介绍里表态“不看私信”“不接广告”,实际上却对接单、收产品、拍图、发文等流程熟稔于心;有的打着测评旗号,实际上给钱就说好话,甚至不惜恶意诋毁竞争产品。这些打着分享高品质生活的旗号、标榜客观公正,实际上干的却是商业营销的买卖,损害的是平台的商誉,透支的是消费者信任。

事实上,网络博主追求变现无可厚非,相比较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的直播带货,广告植入无疑是变现快、来钱快的方式。但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资本的诱惑,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面对自己的粉丝,能不能体现尊重和负责,检验着博主的底线和修养;那种把粉丝当“韭菜”来割的做法,用蒙骗消费者的方式赚快钱,显然令人不齿。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头部博主而言,苦心孤诣积聚起关注度不易,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声誉,一旦“翻车”得不偿失。对那些素人博主而言,“3块钱1篇的种草笔记”或许能够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但长此以往破坏的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网络环境,倘若因此给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还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不过,真假难辨的广告植入充斥网络,仅靠博主自律不行,还需要监管方、平台方合力纠偏。2016年颁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那些处心积虑的广告植入,显然应该纳入法律规范管理之中。现实中,有的平台对“灰色软广”缺乏有效监管,一些博主即使分享不实的“种草笔记”,被粉丝指责“恰烂饭”,最多也是被删除内容或者封号。对于虚假广告植入不能听之任之。要知道,一旦“种草”变成“种韭菜”,一个处处是“坑”的平台,恐怕也难以得到消费者信任。

阅读全文>>

01 先种草,再购物

在今年双11之前,电商平台再次拉长了“内容种草期”。

淘宝在去年上线了“淘宝逛逛”,并且在今年开设了一个“双11种草机”,从10月1日开始有近20天的种草期,提前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拉长了种草时间线。

一位网上冲浪选手小艾说道:“在今年双11之前,我的收藏夹就已经满了,全都是最近半个月以来被种草的商品,先收藏起来进行对比之后,再决定双11买哪些。”

根据研究机构克劳锐2020年10月发布的《三大平台种草力的研究的报告》显示,近8成受访者表示曾被KOL种草,67.8%的用户认为种草内容对其最终购买行为有很大影响。

经过询问后发现,一群“剁手党”表示对种草过程很享受:“比起广告的被动推荐,我喜欢意外种草的商品,享受收获意外时的惊喜。”

消费者正在一步步迈向“发现感”购物,他们喜欢自己去发现一件心动商品,对于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尽管淘宝、京东这两年也在大力发展“种草电商”,但是体验感还是没有内容平台好。

一位消费者说:“电商平台的算法能力是很精准的,每次我在淘宝上买了什么系统都会知道,但是这份确定中少了一份惊喜和期待,而内容平台比如抖音小红书上面的推荐,会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

而在内容种草平台上,小红书是这块的鼻祖,早在之前,小红书就以“年轻女性种草社区”成为它的中心定位。

一方面,2020年小红书用户数据已经突破3亿,月活用户突破1亿,活跃用户中女性占比为88%,男性占比为12%。

同时从年龄来看,25-34岁和18-24岁的人群占据主力,分别占比38%和36%,也就是说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女性占了大多数。

另一方面,小红书上的素人笔记也成为品牌的投放对象。

比如最先靠小红书出圈的完美日记品牌,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小红书上创作,根据数据显示,2020 年小红书种草笔记发布量近 3 亿条,每天超 100 亿次的笔记被曝光。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他们想在平台上插入种草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粘性,而对于种草起源的小红书来讲,近期的风波让平台一度想摆脱“种草”标签。

02 大厂都想再造一个“小红书”

“每天晚上都有1700万人逛淘宝,但是什么东西都不买。”

阿里报告对“淘宝逛逛”的这句描述,就已经奠定了淘宝要做内容种草的基础。

在此之上,淘宝在之前就进行过一次改版,将逛逛作为一个聚合的内容广场,放在首页与消息中间的流量地带,对用户的渗透率达到了内容渗透率的二分之一。

很多人表示,淘宝逛逛就是第二个小红书,比如一屏是四格图文内容,由创作者在这里发布种草内容,分享自己的生活与态度。

继淘宝逛逛之后,阿里又有了新动作,在今年10月份,淘宝逛逛增加了“双11种草机”的模块,而全网百位明星、达人变身成为“人形种草机”,他们通过视频或者图文的形式向消费者推荐好物。

作为巨头级别的电商老大淘宝,高活跃用户占比50%,高粘性用户平台最适合发展社区文化。

而电商平台上最早的社区内容就来源于买家秀,买家秀的优点在于真实和信任,而缺点是商品之间的流通性较差,相比于买家秀,种草机更具有社区性和生命力。

在同一时刻,淘宝今年还推出了“双11购物车”,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购物车一键分享给好友,开启了熟人种草模式,也有不少明星达人推出了自己的购物车,方便粉丝们“抄作业”。

一位资深的网上冲浪选手说道:“相比较小红书来说,淘宝的下单路径转化很短,冲动型消费者更容易在淘宝上种草,而对于谨慎型消费者来说,他们习惯让商品在购物车待上个十天半个月后再做决定,这类人还是更适合在小红书上种草。”

但是接着她补充道:”我还是比较看好淘宝的内容种草,因为品牌们就缺少一个从内容到交易的闭环平台,而淘宝简直太适合不过了。”

而作为短视频巨头的抖音,也瞄准了小红书内容种草的基因,在10月中旬测试了图文种草功能。

根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于近期在其App内,测试了图文种草功能,该功能旨在直播、短视频等种草方式外,新增图文种草模式,补全抖音的带货方式,打造直播+短视频+图文的生态链路。

对比抖音的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发现,抖音的种草内容有相同的展示窗口,点开“展开”便可以看到全部文字信息,创作者可以在内容里添加相关话题。

抖音上的图文种草内容可以挂上商品链接,于是预判这将会是下一个内容种草变现地,创作者可以靠着内容种草实现带货。

而除了抖音和淘宝之外,其他平台也有所作为。

京东则把原“发现”频道改为了“逛”的种草板块,且放在了APP底部栏目正中央的流量地带, 快手则在今年1月就发布了一个#好物快种草#的新话题活动,知乎也添加了“好物街”的板块,通过优质问题让种草深入人心。

03 小红书成于种草,困于种草

而令小红书没想到的是,靠内容种草发家的它,有一天却遭受了因为种草而产生的风波。

在上个月,就有微博用户曝光了小红书上的粉色海滩的真相,实际的网红海滩远没有那么梦幻,网友来到实际地点后,发现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红褐色石子,种草照片瞬间变成“照骗”。

在微博上还掀起了“小红书的网红滤镜究竟有多强”的热搜,许多网友都晒出了那些年被小红书滤镜骗过的地方。

后来官方发文向用户道歉,并表示将会优化搜索,倡议避免过度修饰。

然而没过多久,“小红书种草笔记代发4元一篇”话题登上热搜,有网友表示,小红书存在招募推广、写手、代发等雇佣水军行为,代发一篇虚拟笔记的酬劳仅约4-5元。

这一次小红书又很快回应,会持续联合其他平台打击,共同对抗灰黑产行为。

而小红书在这两年也在弱化平台的“种草”属性,往“真实生活”方面发展,毕竟这是一个生活社区平台。

但在屡次虚假危机之下,小红书的信任基因也慢慢产生了一个裂缝,对于靠种草基因起家的小红书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黑洞。

一位小红书用户说道:“现在的小红书被太多的网红占领,铺天盖地的都是软广,很难去分辨这些笔记的真实性,小红书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模样。”

或许,小红书最大的敌人,不是淘宝或者抖音,而是它自己。

阅读全文>>

成立的第八年,小红书已经成为了难以忽视的“种草平台”,但也遇到了极难处理的生态治理问题。

紧接着,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小红书种草笔记代发4元一篇”的现象,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外界对小红书虚假笔记、代写代发等黑产的讨论。此后,在#我再也不相信小红书了#的微博热搜中,大V、普通用户纷纷加入对小红书的吐槽,分享了被“打卡文”欺骗、难以辨别广告和种草文等各种经历。

这是一场围绕小红书作为内容社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的危机。回溯发展早期,小红书真实分享、快乐“种草”的社区氛围,曾吸引了无数用户涌入,用户在这里分享或寻找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但如今,用户在小红书上已经感受不到“真实”,而只看到了一堆“假人设”“假照片”和“假笔记”。

随着负面舆论的爆发,小红书也出面道歉。同时也提出解决方案,包括鼓励小红书发布者做有用而非美化的分享,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

小红书道歉长文部分截图,图源小红书微信公众号

实际上,小红书对于平台上的博主管理并不是刚开始。自去年以来,小红书就开始严管内容,包括:提高博主接广告的门槛,严禁博主接私单;发布社区明文规定,整治泛滥的不良信息;封禁或处罚代发、代写等黑产行为等。

在内容生态的治理上,小红书动作颇多,却依然迎来了近期负面舆论的爆发,小红书并非第一个遇到生态问题的社区,但为什么它的治理难有效果?平台乱象又为何屡禁不止?

01

“假人设”、“假风景”

正在摧毁小红书

“标记我的生活”,小红书的开屏页面显示的标语,表明了它的态度:每一个普通用户,都能在这里分享自己独特的生活,渐渐地,小红书也成为了美好生活的代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用户对真实生活面貌的分享,逐渐走偏了。

曾经用户将小红书作为“种草圣地”,但很多事物却被美化得有些过分了。

近期,关于小红书“虚假一面”的相关讨论陆续出现,这也是小红书第一次在大众层面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的微博热搜下,旅游博主的风景分享,被质疑是滤镜加成。

粉红沙滩景点,左图来源于小红书博主,右图来源于微博@你的镜仔没改名次数版

在此之前,小红书虚假的一面已经备受质疑。

在小红书上,大多博主只分享“美好的一面”,而将“坑”留给了亲自去体验的用户。

相比于单纯的分享,如今小红书头部博主大多有专业的团队。一张照片可能将经历数个流程的把关,从图片到文案、标题都花尽心思,他们需要让自己的分享帖变得更加引人瞩目,从而获得更多流量,这是他们承接广告的基础。

小红书已经成长为品牌方最重视的推广渠道之一。据头豹研究院数据,目前小红书的变现方式仍主要以电商变现与广告变现为主,其中电商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为20%,广告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为80%。广告业务为小红书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与此同时,小红书的生态下,品牌的推广策略为,投放头部博主的同时,也将广告覆盖至大量的中腰部博主。在小红书商业化早期,万粉级别的博主,都可以承接广告。

在这种趋势下,小红书变得充斥着广告推广,用户越来越难看到真实的分享。

02

又改又罚,为什么

小红书还是管不好内容?

小红书依然保持着高速的用户增长。

但也可以看到,在发展最快的几年里,小红书的月活数增长,有快有慢,并未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小红书提到,部分用户在分享过程中确实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与此同时,小红书也并未将“避坑”类笔记充分展示给用户。其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此次事件爆发之前,小红书的内容生态失衡问题已经显现,小红书也曾为此推出各项管理措施。

对于博主们不真实的分享,小红书曾“约法三章”。2021年4月发布的社区公约中提到,要求用户尊重原创、分享真实内容,在分享和创作过程中收到商家赞助或便利要申明利益相关,不炫富,分享经过科学论证的内容等。

在社区规定背后,也设立了相应的处罚机制。根据不良信息内容的程度,执行限流处罚,或是直接下架相关话题、下架违规笔记、封禁账号。

除了对不良信息的处罚,小红书也加强了商业笔记的监管。

尽管如此,许多博主依然冒着风险“接私单”,这也导致去年双十一前夕,小红书曾大力整治。根据当时公布的数据,治理首月,小红书生态治理部门共对7383个账号进行断流处罚,处罚笔记数量超过21.3万篇。

平台的整治费时费力,博主们的暗广却十分难防,至今小红书依然是广告的重灾区。

对于更严重的黑产,平台也难以完全杜绝。根据显微故事报道,一位在小红书上批量养号、收号、卖号、刷量的人士提到,小红书有一定的打压措施,比如按字段封号、切换设备后会封号封设备,或者大量设备用同一个IP之后会封等。

但他们依然能找到平台的漏洞。比如在养号的过程中,尽量模拟真人使用动作,先浏览几分钟,再点赞、收藏。小红书会根据设备识别号封设备,他们就通过二手市场收手机换设备、刷机、使用虚拟ID等方式避开封禁。

03

小红书的压力有多大?

在用户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小红书的审核和监管力度并没有跟上。

而更核心的难题在于,小红书定位于“种草”,美化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用户的态度是,可以允许适度美化,而并非过渡滤镜;可以接受以真实种草为主、广告为辅的分享。

但从平台审核而言,美化与过度滤镜之间,种草与广告之间,确实难以分辨,这需要平台在监管与审核体系上投入更多成本。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内容社区而言,这方面的压力不小。

小红书也很难完全“铲草除根”,毕竟目前而言,广告变现依然是平台和博主变现的主要方式。

如果以更严格的方式治理广告内容,又可能会引起博主的不满。一旦大批博主逃离,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也可能会倒塌。

近些年,大众点评、淘宝、B站、知乎都在发力种草类内容,尤其是淘宝“逛逛”看起来就像是小红书的“复制版”,而其内容变现土壤相比小红书也并不逊色。

2020年,小红书电商体系迎来两位新高管,分别负责小红书电商前端的获客、后端的电商营销链条。此后,小红书又开始尝试直播电商,开辟直播带货的平台抽成这一新的变现方式。

但上文也提到,2020年,小红书的广告业务依然占据总营收的较大部分,电商业务未能得到足够的发展。

平台单一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小红书内容生态发展带来了压力。

小红书急需探索新的商业变现模式,并在商业化扩张与内容社区的治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屡屡爆发的负面,损失的是用户的耐心,对小红书而言,前景并不明朗,改革迫在眉睫。

阅读全文>>

  “种草”的本质是一种“心智占领”,或者说是价值观的渗透和塑造,一旦完成“心智占领”,就将产生消费的长尾效应,甚至会带来消费观、文化观的质变

  虚假“种草”,“不是说没有法律管,而是这个程序就像发动机引擎一样,没人去按这个键”

  积累流量并将流量变现往往很难,但依靠流量塑造出来的平台“人设”一旦崩塌,反噬只是瞬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雪

  你以为的“种草笔记”,不过是团队操作的虚假“安利”——近日,有业内人士起底,在利益驱动下,伪造素人“种草笔记”的灰色产业链已渗透至各大UGC(用户原创内容)平台。

  代写代发所谓的原创内容是否违法?如何防范、监管利用虚假笔记引流、带货?以营利为目的的“种草笔记”,如何完成利益收割?在“人人皆媒”的大众传播时代,传播逻辑和消费心态各自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内容“种草”为主要营销模式的社交电商,面临怎样的商业化困境?如何构建真正有市场价值的私域流量?随着下沉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的渗透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越来越多的社交电商平台进行资本角力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什么?


  避免被套路 王鹏图/本刊


  本想“避坑”反“掉坑”


  真诚平实的使用心得、“亲测有效”的信用背书,让越来越多人在购物时喜欢先到各类平台上搜索“种草笔记”以防“掉坑”,但眼下“种草”也面临被玩坏的风险。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在日常监管时发现,某医美公司通过营销团队雇佣写手发布“种草帖”,误导消费者。

  此前,小红书、B站、知乎等多家UGC平台也都曾陷入内容造假风波、消费者投诉部分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等。

  种种情况显示,利用人们对所谓原创内容的信任,伪造素人“种草笔记”已成套路:招募写手代写、代发所谓的“素人”笔记、测评,甚至通过操纵关键词排名、刷点赞和评论数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热度,在铺量的同时,还利用提前设定好的套路、话术让“种草笔记”看上去更为真实,让“种草”的对象更为精准,进而完成营销收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认为,当下互联网业态已进入圈层传播、精准传播时代,“种草”就是利用消费者的趋同心理,将一部分用户的个人体验变现,通过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进而“收割”另一部分用户。

  这些精准触达的“种草笔记”所营造的购买氛围和体验式推荐,以其超高口碑、超高流量的内容轰炸,极易激发用户购买欲望、引导用户购买行为。黄楚新说,“种草”消费叠加了情感及身份认同等信息,在时空共享、互动控制及理解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北京执象科技副总经理、资深架构师李新认为,被营造出来的消费场景和沉浸式的消费体验,让用户很难摆脱“种草”的影响。特别是当“种草”与某种标签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用户真正在意的已经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某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满足。因此,即便一些用户遇到产品质量问题,也未必会主动追责,更别提理性分辨“种草笔记”背后的真真假假。


  虚假“种草”是否违法


  “种草笔记”涉及的法律问题已经引起业内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明知或应知“笔记”内容不是发布者的真实经历,以营利为目的伪造“素人”笔记涉嫌虚假宣传,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都有相应规定。

  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虚假宣传、引人误导的内容欺骗消费者的,属于虚假广告,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的可处20万~100万元罚款,并被吊销营业执照。

  在刘晓春看来,看似是个人经历和感受,实际上却是推销商品或服务,显然应属于商业广告活动。

  黄楚新对此表示认同。黄楚新分析说,从结果上看,“种草”在某种程度上是促成消费者达到购买的行为,这与广告的目的一致,只不过相较于传统广告,“种草”采用互动式的圈层传播模式,利用分享机制提升用户与产品或服务间的关系黏度,具有更强的社交传播驱动力。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目前广告法主要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代言,而所谓的“素人”,虽然其粉丝影响力相对有限,但不能忽视的是,当众多“素人”笔记组合起来往往会产生轰炸式的传播效应。因此一旦涉嫌虚假宣传,除组织者外,如何定义每个参与者的法律责任,需要有更细化、更明确的界定。


  事后监管之弊


  据了解,一些UGC平台正将内容审查作为亟待加强的手段,搭建反作弊技术团队,专门针对内容造假进行专项整治,捍卫社区生态规则,推出社区净化计划、治理违规信息等行动。

  但在朱巍看来,从诸多“种草笔记”中筛选出哪些内容涉嫌造假几乎不可能,除非有特别明显的硬伤,否则只能依靠事后监管,也就是针对用户具体的投诉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取证。

  刘晓春指出,目前针对内容方面的治理,主要方法是将平台作为治理主体,进一步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一旦发现内容造假,平台可通过删帖、封号、禁言等方式对违规情况进行处理,但要想加大威慑力,仍需进一步划定平台治理权限的边界。

  李新认为,基于数据捕捉和算法的反作弊机制,就像杀毒软件的病毒库一样,客观上必然是滞后的。对于平台而言,建立反作弊机制需要采集大量异常数据,再经过建模、数据处理、开发、嵌入、系统兼容性测试等一系列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追赶和优化,存在时滞。相较于平台优化算力、降低成本的动力,基于保障公平公正的反作弊模块,会大幅增加平台的开发成本,且拖累运行速度,因此在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弱化。

  显然,依靠平台自我约束并不现实,未来仍需在制度建设层面持续发力。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刘春泉表示,目前针对代写代发“种草笔记”的灰色产业链,不存在法律盲区,无论涉及虚假宣传还是制假售假,现有法律都可以规制。但由于各类平台遍布各式各样的“种草笔记”,数量庞大,市场监管部门难以全面监管,目前大多是在消费者投诉、举报后进行事后监管。“不是说没有法律管,而是这个程序就像发动机引擎一样,没人去按这个键。”

  刘春泉说,现有法律几乎能够覆盖互联网领域绝大多数的问题,一些新现象其实是老问题的变种,问题在于基层执法人员很难根据自身经验和学识准确定性,这就使同样的问题可能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互联网犯罪的跨地域性,基层执法人员在异地查处时往往动力不足,甚至存在地域保护。因此对很多基层执法单位来说,如何准确适用相应法条打击犯罪,不仅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也需要更明确、更精细的制度约束。


  弄虚作假 徐骏图/本刊


  “种草”是否是一种“心智占领”


  假“素人”收割真“素人”背后,潜藏着全新的互联网营销逻辑。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其中网购用户数量达6.49亿人。受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国网购用户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

  庞大的用户群为电商行业带来勃勃商机,但随着新增网购用户市场日渐饱和,下沉市场的渗透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数据显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交电商已成为仅次于自营电商、平台电商的“第三极”。2020年中国社交电商交易规模达20673.6亿元,占当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的17.6%。

  与规模总量相比,社交电商行业的规模增速更为耀眼。2017年,社交电商行业交易规模约1762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268.5亿元,增长255.8%,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3166.4亿元,增长110.0%。

  有调查显示,83%的年轻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身边及各平台意见领袖的“种草”分享。

  在李新看来,包括微博、知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主打UGC的内容平台,一切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购物欲望的角落,都带着“种草”气息。一些平台的宣传标语中,甚至宣称“全民种草时代已经到来”。

  此种背景下,“种草笔记”造假背后,已非单纯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而是资本异化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也就是用户情感联结的纽带从平台、品牌转向某个个体——这些个体作为某类文化或生活方式的代表,承载着“粉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变化,使购物已非简单的日常刚需,而是全民参与、共同创造对“美好生活”的界定。

  黄楚新认为,在“人人皆媒”的时代,以口碑传播为核心的“种草”分享成为品牌的主要传播路径,消费入口的改变必然带来传播逻辑的变革,由单向的曝光、说服转变为协商、交谈,由“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这就要求被“信息茧房”包裹的用户,需要加强风险学习。“虽然去伪存真是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是面对网络时代以指数级扩散的信息,用户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高,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也要更加多元。”

  朱巍说,积累流量并将流量变现往往很难,但依靠流量塑造出来的“人设”一旦崩塌,反噬只是瞬间。因此对平台而言,批量生产的虚假“种草笔记”可能会带来短暂活跃度的增加,却无法真正留住用户。长此以往,平台的“人设”也将崩塌。

  平台的“人设”坍塌自然得不偿失。在李新看来,“种草”的本质是“心智占领”,或者说是价值观的渗透和塑造,一旦完成“心智占领”,就将产生消费的长尾效应,甚至会带来消费观、文化观的质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能占领心智的平台,远比拥有流量和网红的平台更有价值。”

  黄楚新认为,尽管有时政策跑得不如现实世界快,但政府主导、平台担责、公众参与监督应成为守护网络世界公信力的底线思维。

  李新表示,过程管理远比结果管理重要。实名制、机构认证、信誉等级、运营保证金等都是过程监管的预设条件。此外,明确主体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强化追溯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引导等做法,无论针对线上线下,都行之有效。

  朱巍对“技术跑到法律前面”并不意外。在他看来,法律更应强调的是基本原则,因此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新现象时,保持“战略性模糊”是必要的。法律既要保持对新事物发展的张力,又要确保底线。“这个时候最理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做太多具体规定,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究竟是好是坏。”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