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井

年关已过,预制菜又火了。据艾媒咨询数据,截至1月26日,2023春节全国预制菜销售额约1307.53亿,较2022年增长43.6%;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

预制菜风口,到底谁的菜更硬?

01 安井潜力最大,三全慢半拍

所谓预制菜,引自华创证券的说法,指以农产品和肉类为原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其本质仍是菜,如酸菜鱼、小龙虾等。

当前预制菜已是一座巨大的市场金矿。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预计到2026年将超万亿,2022-2026年复合增速达20.6%。

在行业内“动静”最大的,当属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速冻食品巨头。

相对于其他企业,速冻企业的优势在于冷链和加工,能更好地解决标准化和运输中的商品损耗和成本问题,做预制菜可谓得天独厚。

而率先抢占预制菜高地的,是安井食品。

安井的速冻菜肴业务布局较早,2018年就成立了冻品先生,聚焦C端,并在2021年和2022年收购了新宏业、新柳伍,重点发展小龙虾;2022年5月还成立了安井小厨事业部,以B端为主。

当下安井的预制菜业务已经迎来了丰收时刻。其在2018年就实现了3.95亿营收,占营收比重9.28%,到2022年中报时已成为安井的第二大业务,实现营收13.9亿,同比增速达185.42%,营收占比为26.36%。

反观速冻米面龙头三全食品,对预制菜慢半拍的加注,让其失去了先机。

早在2014年,三全就成为7-11等便利店的供应商,生产菜肴便当,但营收规模并不大。直到2020年预制菜爆火时才大举进军,但产品多以肉肠酥肉等涮烤类为主,缺少主菜品种。2022年4月初,三全才推出了微波炒饭等产品。

反映在营收上,2021年三全预制菜板块收入仅7.46亿,营收占比10.74%,对业绩影响也相对有限。

但对三全而言,预制菜不仅是新风口,还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

速冻食品中,速冻米面集中度最高,仅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3家就占据了超60%的市场份额,市场也接近饱和。据太平洋证券数据,预计2022到2025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仅5.58%。

对比安井食品,其所在速冻火锅料品类集中度则相对较低,2021年CR5仅占20%,安井作为龙头占比也仅为9%。同期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9.23%,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要高于速冻米面。

这一点从两家的营收上也能看出来。

安井自2018年以来营收增速都在20%以上,2020和2021年增速超30%;而三全在2018年增速就已经放缓至个位数,2020年由于疫情催化,增速才提升到15.71%,2021年增速再次放缓至0.25%。

从长远看,在三全主业增长受限的情况下,若不能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则成长性堪忧。

02 味知香受累于B端,千味亟待突破能力圈

预制菜新势力不断,老玩家不断受到挑战。典型的如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和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

其中味知香以肉禽类预制菜为主,SKU数量众多是其一大优势,2020年就接近200个,远超同期安井冻品先生、国联水产等品牌。

近年来味知香业绩增长出现了放缓迹象。2017—2020年味知香的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到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却降为6.06%和7.65%。

业绩增长放缓,除了疫情因素影响外,B端的短板也是重要一环。味知香以C端为主,B端为辅,依靠农批市场带来的终端流量,但在B端没有相对优势。

如2022年第二季度,在C端零售渠道营收增长了13.4%的情况下,B端批发渠道却下降了30.47%。尽管B端营收占比不到三成,依然拖累了整体营收。

另外,随着竞争加剧,此前味知香较低的费用率反而成了增长掣肘。2022年前三季度味知香期间费用率仅6.13%,低于安井的10.51%、三全的17.23%、千味央厨的13.96%。

在预制菜如火如荼的当下,正是打造品牌的关键时刻。适度的营销费用支出有利于渠道开拓和品牌打造。对于味知香这样的预制菜老玩家,一味保守只会面临市场不断被侵蚀的命运。

其研发费用仅百万级别,2021年同比翻倍,但也只有200万。销售费用中用于广告营销的支出也少的可怜,2021年仅350万。

反观千味央厨,增长也不是一帆风顺,当下面临难以打破优势圈的困境。

千味央厨是思念旗下餐饮供应链企业,靠着百胜、肯德基等大客户供应链的信用背书,收获了海底捞、华莱士等多个全国餐饮大客户,逐渐完成了其原始的客户资源积累。

千味央厨的问题,首先是对单一产品的过于依赖。占其营收半壁江山的是油炸类产品。尤其是油条,在餐饮渠道的市占率高达70%左右,甚至被称为“油条第一股”。

除了在油条上积累的优势外,其他品类几乎没有壁垒可言。芝麻球、地瓜丸等大单品均为代工生产,可替代性极高。

其次,由于千味央厨主营B端速冻米面,是B端品类的龙头老大。而B端市场一直是预制菜的主战场,竞争格局十分分散。

据华鑫证券数据,千味央厨市占率仅6%,这自然给了其他企业入局的机会,包括已经卷不动的C端速冻米面三巨头。如三全推出的“三全绿标”产品、思念成立了BP事业部、安井的“安井小厨”等。

2022年上半年,千味央厨核心的大客户直销渠道的营收增长陷入停滞,同比下降4.61%,营收占比也下降至34.36%,面向中小客户的经销渠道成了主力,同比增长了27.41%。随着其他巨头的入场,千味央厨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最后,千味央厨也在布局预制菜,但力度不大,其本可以凭借自身供应链优势挖掘预制菜的新增长点,也慢了市场一步。

此前其预制菜业务主要围绕B端进行,2022年上半年收入仅1190万,占营收比重1.8%。2022年12月初,千味央厨才发布了岑夫子等三大C端品牌。

03 广州酒家势头不减,国联水产已翻

群雄逐鹿的预制菜,还有终端餐饮和上游原料企业两股势力不容忽视。

餐饮企业凭借自身的特色菜系和标准化成为了食品加工类企业的劲敌。入局者众多,广州酒家出类拔萃。广州酒家之所以能在一众餐饮企业中杀出重围,在于其能不断破解原有业务瓶颈。

近年来广州酒家的原有餐饮业务增长缓慢,年营收一直在5亿到8亿之间。这一点与其他餐饮企业并无太大差异。

众所周知,广州酒家闻名不是自家酒楼,而是早已取代餐饮成为业务扛把子的月饼。

据国元证券数据,广州酒家的月饼市场份额超10%,仅次于稻香村,2018年至2021年在行业个位数增长情况下,广州酒家的月饼业务营收复合增速达13.58%,超过了同期五芳斋12.38%的增长数据。

除了月饼,广州酒家另外一大“筹码”就是预制菜了。

广州酒家很早便入局了预制菜,主打速冻盆菜、盐焗鸡等粤菜,2010年其速冻食品业务营收1.24亿,营收占比10.85%。到2021年业务营收就达到了8.48亿,营收占比也提升至21.8%。当年业务毛利率为36.18%,远高于安井、三全等。

此外入局预制菜的餐饮企业还有金陵饭店、全聚德等,但营收占比都较小。如金陵饭店2021年预制菜营收仅2600万,营收占比1.9%。

对于全聚德,在业绩的强压之下自然也不会错过预制菜这一大风口。其2022年全年预计亏损超2.6亿,亏损金额再创新高,且已是连续第3年亏损。

2021年10月,全聚德预制菜项目投产,目前推出了全聚德、川老大、丰泽园3大品牌30个品类。但最终能否力挽狂澜还不得而知。

另外,上游资源型企业也是做预制菜的一把好手。由于更靠近原料来源,对原料成本更能精准把控,直接实现了从原料到餐桌,效率更高。

如国联水产和得利斯,预制菜业务如同救星一般。前者助力业绩扭亏为盈,结束了三年亏损局面,仅2022年上半年就实现业务收入5.61亿。目前其预制菜业务已经成型,拥有龙霸、小霸龙双品牌,开发了包括小龙虾、小霸龙烤鱼等多个亿元大单品。

同样得利斯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预制菜开始挑起大梁。2022年中报实现业务营收3.05亿,营收占比提升至21.75%,并成为其第二大业务。

综合来看,预制菜仍是蓝海赛道,B端和C端都有机会。预制菜比拼的关键是供应链和品牌,当下正是打地基的黄金时刻。但随着竞争白热化,通往预制菜的船票,已经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2016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美团王兴讲过一个商业世界里的“4321”法则,很多细分领域会经历“多进4,4进3,3进2”的过程,最后在双雄争霸中,老大胜出。

很多行业遵循着上述竞争法则,比如人们最熟悉的速冻食品行业。就在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和龙凤等我们耳熟能详起的速冻企业在商超里默默厮杀中,从厦门起家的安井食品(603345.SH)凭借着“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硬是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4321”的征程,在2017年上市后反超三全,坐稳了“速冻老大”的位置。

从2017年算起,从市值最低时的49亿,增长至高点时的670亿,安井是颇受投资者追捧的“三年十倍股”。

前不久发布的Q3财报显示,今年1-9月,安井实现营业总收入81.56亿元,距离百亿营收的目标只差一步。

而对比同行三全的53.35亿元,海欣的10.95亿,龙大肉食的65.09亿元,安井已领先了不止一个身位。

但成为第一,并非没有危机。安井Q3亮眼的成绩单并没有引起市场热烈的反应,速冻食品商业模式之重、股东频繁减持与激进的预制菜策略,是安井“成为第一”背后的挑战。

一个关键的趋势是,本就赚着辛苦钱的安井,赚钱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差。

文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 安井食品是如何上演“三年十倍股”的逆袭?

2. 为什么“速冻龙头”的赚钱能力正在下降?

3. 激进的预制菜生意能够为安井带来第二曲线的新想象吗?

奇袭:“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在安井尚未崛起时,关于速冻食品的“两强之争”的故事一直是两位河南老乡间的相互拉扯。

放弃医生铁饭碗而投身经商浪潮的三全创始人陈泽民用借来的一万五千块钱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顶着“中国速冻汤圆之父”的名号,花了十几年时间滚出了一个A股风光无两的“速冻食品第一股”。

而另一边,他的河南老乡李伟则成立了思念,在喊出“三年之内要超过三全”口号的同时,记者出身的他砸下一百多万元请了毛阿敏作代言人,只因毛阿敏凑巧唱了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思念》。

梳理两大速冻巨头的发展历程,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小说中的“商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三全和思念在品类模仿和创新上反复拉锯,思念依托“先产能,后渠道外包”的激进式打法,在2003 年超过三全。

但好景不长,摊子铺得太大,对渠道体系的失控很快遭到反噬。而“先渠道,后扩产能”的三全通过区域子公司直营的模式,加收购龙凤,在10年后又再次超过思念,速冻行业的格局由此固化。

三全的眼前,几乎没有敌手,直到安井的出现。

坦白来说,比起巨头们精彩纷呈的创业故事,安井从出身开始就“生不逢时”。安井的前身是华顺民生食品集团,起初也和三全一样生产汤圆与馄饨,但眼前的巨头早已遥遥领先,安井在产能、产品与渠道先天不足无法补齐。

如何破局?安井的崛起得益于战略、渠道以及产品上的一次奇袭。

首先在产品端,安井避开了巨头们在米面市场的激烈竞争,另辟蹊径踩准了火锅料崛起的红利,随后再主动挑起价格战,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实现规模化。

从米面市场到火锅料市场,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安井食品总经理张青苗。

事实上,在切入火锅料市场时,当时安井厦门厂年销售为2个亿左右,而生产米面制品的无锡厂年销售已达2.8亿——前者亏本,后者赚钱,按理是应该将后者做大做强。

但当时,张青苗敏锐地意识到,火锅料行业的整体成熟度与米面制品相比,大约晚了5~10年,因此即便是厦门厂短期在亏本,但从长期来看具有优势,因此集团决定将火锅料作为重点。

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是中国大众餐饮的繁荣,速冻食品不再局限于C端,而是逐步向具备标准化特征的火锅行业渗透。2008年至2015年间,传统火锅市场的零售额以15%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增长,下游需求扩容带动上游的产能扩张。

产品重心的切换很快反映在安井的销售额上。到了2009年,集团整体销售额已达到了9.5亿元,其中火锅料就占了6个亿。

除了产品上的奇袭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渠道策略,也让安井成功绕开了与巨头们的直接竞争。

区别于三全与思念在传统商超渠道的强势地位,安井将渠道开发的重心放在了农贸市场、中小餐饮店等龙头忽略的渠道上。

为什么这么做?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作为典型的封闭式渠道,传统KA渠道太难进,议价权往往掌握在零售端。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全,通过建立直营模式,三全花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成本,随后通过不断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才将渠道费用逐渐摊薄。

安井所瞄准的小B渠道则不同,由于规模大,分散性强,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与标准化,小型餐饮店与夫妻店的要求是SKU越多越好,价格越平价越好。

这是一块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样也是一块儿难啃的骨头,巨头不愿意做的原因是利润低且极其考验一线团队的“作战能力”。

而这恰恰是安井的优势所在。安井在内部构建了一套“用心去做、马上去做”的作风,强调贴身服务,狼性和铁军文化,同时在不同区域采取“因地制宜”的渠道策略,比如在苏锡常等周边地区采取密集分销策略,而在一些省会城市则采取超市经销商和农贸批发经销商并存的办法。

经销商网络的数据增长可以佐证这套战略所带来的成果。Q3财报显示,安井的经销商数量已达到1799家,经销渠道占总收入的比例接近八成。

换言之,安井“农村包围城市”的渠道战略已得到了验证。

产品与渠道的奇袭为安井所带来的,除了市场份额的提升,还有挑战巨头的底气。

安井在完成产品与渠道布局后,在速冻食品行业的下行周期里,主动挑起价格战,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随后又借着消费升级东风,通过产品升级完成提价,而此刻的同行想要追赶已为时太晚。

隐忧:赚钱能力越来越差

尽管蛰伏多年,以优秀的基本面成绩成就了“三年十倍股”的奇迹,但近期安井却持续遭到大股东减持。

今年9月,安井第一大股东国力民生,持股比例从40%下降为30%,第五大股东安联环球旗下的安联神州A股基金持股减少158.58万股。

与此同时,安井食品的关键人物总经理张青苗和副总经理黄清松也曾多次减持股票,其中副总经理黄清松还曾因违规减持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安井的赚钱能力正在下降。

梳理财报不难发现,安井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从2020年的19%下降到2021年的14%,分季度来看,单季度的ROE也呈现下降趋势,进入2022年来,Q1/Q2/Q3分别为2.88%、2.10%与2.02%。

以往安井ROE的增长主要是由销售净利拉动,但目前来看,安井的销售净利已呈现疲软之态。

尽管今年Q3安井单季度销售净利达到了8.54%,同比增长4.91%,但分季度对比看,未能达到Q2的8.72%和Q1的8.96%。

毛利端呈现相同的趋势,2022年Q1-Q3,安井销售毛利率从24.2%下降至21.06%。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速冻行业本身是一门苦生意,易受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困扰。另一方面,则是安井以预制菜为主的菜肴制品业务的毛利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从收入结构看,目前安井的营收贡献主力依旧是鱼糜制品,占比约为33%。尽管菜肴制品的营收增速显著,但其2021年的毛利仅为14%。

另一方面,隐忧还在具体的业务上。

速冻食品往往多SKU,且极易模仿。三全和思念在此前的商战中就贡献了一出出围绕油条、粽子、水饺、馄饨、南瓜饼的“品类大乱斗”。

前辈们的经验验证了速冻食品行业的产品门槛并不高,后来的玩家大多数都是依靠快速的模仿与价格优势占领消费者心智,安井也是如此,其速冻食品品类达到300多个,从数量上看确实高于同行。

但这也造成了安井的库存问题,2020年,安井食品的库存量同比上涨50.17%至8.49万吨,2021年末,主要产品的库存量都在上升,特别是菜肴制品的库存量较上年增加了近九成。

除了激增的库存外,安井的大本营——火锅料市场的整体竞争也异常激烈。

火锅料市场尽管作为速冻食品的增量,但根据国联证券的研究报告,其市场分散性依旧很强。国内市场前五大速冻火锅料企业分别为安井、海欣、海霸王、惠发和升隆,其中安井也仅占据市场5%左右的份额,排名第二的海霸王占比已达到4%。

近年来,安井曾尝试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迈进。比如推出锁鲜装和玲珑装,但这些产品端的“套利式创新”并不具有护城河优势。

因为,安井在提出“鱼丸锁鲜”的概念后,包括三全、海欣、惠发等品牌已快速跟进。

从本质上来说,安井所享受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产品创新带来的红利,而是与早期三全一样依靠规模经济的成本效应。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速冻食品就是这样一门依靠规模的苦生意。即便是超越龙头,安井依旧难以坐稳自己的“铁王座”。

改命:不完美的预制菜生意

意识到行业的局限性后,与大多数的速冻龙头类似,安井押注预制菜业务,开启第二曲线。

从今年的三季度财报来看,顶着“预制菜概念股”的速冻企业们,无疑都迎来了业绩的飘红。

海欣食品三季度利润大涨274.68%,预制菜业务已然成为“救命稻草”;尽管未实现扭亏,但惠发食品也依旧将预制菜视为拉动其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而纵观速冻企业的预制菜布局,安井在战略上显得尤为激进,其承载着“再造一个安井”的重要使命。

当前速冻企业切入预制菜的策略,大抵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贴牌,速冻企业自己整合上游供应链。

一类是并购,通过收购上游企业,发挥原料优势。

一类是自产,就是打造研发、生产到品牌的全产业链。

安井的策略是什么都要,从走自产路线的“安井小厨”,到走并购路线的新宏业和新柳伍,再到贴牌模式的“冻品先生”,安井在预制菜上的布局几乎涵盖了当前行业的全部策略。

客观来看,安井在预制菜上的主要优势其实是"渠道协同"。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在回答“冻品先生经销商的构成”的问题时,安井方表示“传统做火锅料或面点的安井经销商”是冻品先生做渠道扩张中体量最大、占比最高的客户群体。

而这类经销商也是安井渠道体系中的“核心主力”。

但即便有着渠道优势,当前预制菜尚属市场教育阶段,从2021年的财报数据看,菜肴类的毛利不过14%,如何让“核心主力”真正依靠预制菜赚到钱,这依旧考验安井B端的运营能力。

除此之外,在C端上,如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生产出爆品,这对安井的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竟,比起速冻产品的套利式创新,中国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菜系的复杂,尽管万亿预制菜有着广阔的天地,但确实一门并不完美的生意,因为消费者的味蕾在瞬息万变。

如何再造一个安井?这是成为第一之后,摆在这家速冻龙头眼前的新命题。激进的预制菜策略,是否能成为唯一解,这一问题,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2020年安井食品业绩实现了高基数增长,伴随消费类企业泡沫化,公司股价翻了近三倍。这时,安井食品却抛出了大规模的定增扩产计划,使得公司预期产能接近百万吨。然而就是这则定增,却受到的监管层的关注。”

       撒尿牛丸、千叶豆腐、霞迷饺,这些火锅麻辣烫中尝到的小单品,却在消费高预期的2020年,撑起了超400亿市值,70倍市盈率的安井食品。而70倍这个数字,对于资本运作而言,无疑是非常诱人的数字。

       8月18日,安井食品公告一则反馈意见,以此回复证监会关于此前公司定增扩产的质疑。而根据此前的质询,公司低有息负债,高现金比例暗示其“不缺钱”;加上不太清晰的扩产安排,其加深了监管层对安井食品定增动机不纯,募资“随行就市”的担忧。

       整体来看,安井食品上半年的业绩增速并不低,但与去年同期57.36%的增速相比略微逊色,尤其二季度公司毛利下滑拉低了业绩增速。维持增长对安井食品的资本市场预期至关重要。

      此前,安井食品开启了大规模的扩产计划。今年安井食品抛出了一份70亿的定增扩产计划,但却遭遇了市场的用脚投票,后这份定增缩至57.4亿元。

         与此同时,消费类公司整体估值承压,对安井食品高位定增的质疑仍绵绵不绝。目前Choice A股主要消费市盈率中值在41倍,相比之下安井食品的静态市盈率虽已经自高位回落,但目前仍高达70倍。


安井食品有那么强烈的扩张需求么?


        自2017年安井食品上市以来,公司业绩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过往数据显示,安井食品的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34.8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9.65亿元;同期净利润由2.02亿元上涨至6.04亿元。这一期间,安井食品的股价也由2017年11.12元/股的发行价一路涨至2021年2月的283.25元/股最高点。

       据称,业绩规模的提升为安井食品带来较大的产能供给压力。据安井食品披露,2018年—2020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均超过 100%,分别为 116.45%、108.03%和104.75%。

       而自上市后,公司几次通过募资的方式进行扩产,截至2020年期末,仍有28万吨产能处于项目建设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安井食品发布一份额定增方案,拟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7.4亿元,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完成后,将新增产能71.30万吨。按此粗略计算,包括今年的募投项目在内,若上述产能产能全部投产,安井食品将新增产能99.3万吨。

      不过,此次定增预案相比于安井食品一个月前发布的定增提示公告有着明显的调整,拟募集资金总额从不超过70亿元下调至不超过57.4亿元,降幅达18%,拟发行股数也从不超过30%降低至不超过20%。

       募资为何“缩水”,安井食品不曾解释。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关于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的回复》中窥探一二。证监会提出称,安井食品希望安井食品结合现有产能利用率以及产销率说明新增规模的合理性,以及消化措施。

        根据这份公告显示,2018年—2020年安井食品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1.63亿元、17.33亿元、16.9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 20%,存货余额较大且存货周转率呈下降趋势。同时,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不高,分别为590.48万元、30.52万元、19.98万元、19.98万元。而食品原材料存货与一般物品存货不同,滞销积压容易出现产品过期、腐烂变质的情况。

        对比同行来看,三全食品2020年的存货是12.2亿,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2192万,存货账面价值占资产总额比重为20.01%。三全食品的存货价值与安井食品相差不大,但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却比安井食品要高的多。年报显示,去年安井食品的设计产能是57.83万吨,实际产量60.58万吨,产能利用率为104.75%。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20年公司产能利用率超过100%,但无法忽视的背景是,安井食品的业绩在疫情下实现了高基数的增长,随着疫情恢复常态,高基数的增长或难以持续保持。

      尤其今年二季度安井食品重要商超渠道业绩同比以及环比下降的现象,不免令人担忧,安井食品虽然产能趋紧,但进一步扩大产能后究竟是助力销量增长还是对业绩形成拖累,尚不得而知。

        颇有意思的是,本次募投项目,5个新基地建设及老基地扩建类项目涉及新增6宗土地。定增计划已定,募投项目用地却未全部落地。公告显示,公司尚未取得10万吨速冻调制食品项目(泰州安井)地块,但该宗用地已进入挂牌出让程序。

        不过,持续推进的扩产计划还是为公司带来的一定的资金压力。今年6月,安井食品拟以7.17亿元收购新宏业食品71%股权。在完成3.67亿元交易款项的支付后,安井食品将上述全部股权进行质押,向银行贷款3.5亿元,用于继续支付交易款项。


“不及预期”的业绩报透露了什么?


        从半年报来看,2021年上半年,安井食品营收净利双增。

        安井食品对老虎财经表示,2020年疫情导致了销售的高增长、高基数,随着市场逐步恢复常态,公司通过开抽奖订货会、加大促销力度、增加广宣投放等措施实现了销售的增长。

        但细分来看,今年二季度安井食品的表现并不好。根据财报,公司二季度营收20.2亿元,同比增长27.68%,与一季度47.35%的业绩增速相比有所下滑。

        毛利率的明显下滑,拖累了公司的净利润增速。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安井食品的毛利率只有21.77%,相比一季度的26.49%下滑近5个百分点。

        除去今年安井食品施行了新会计准则,原本的运费由销售费用转计入产品成本,影响了毛利率外,商超渠道推广促销增加、菜肴制品中,“冻品先生”系列菜肴制品由于委外加工,拉低了公司的毛利率。

众所周知,具备高标准化程度的火锅被业内人士称为餐饮行业的最优赛道,而跟随火锅飞速崛起的则正是速冻火锅料制品,而安井食品则正是这个领域的领头企业。

         与思念、三全、惠发、海欣等主打商超渠道不同的是,安井食品一开始就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商超渠道,采取”经销商渠道为主、商超为辅”的渠道策略,得以抓住当时空白的火锅餐饮市场。

        根据安井食品披露,经销渠道的销售终端包括烧烤、麻辣烫、火锅店、冒菜、粥铺、水捞等餐饮渠道和社区电商等新兴渠道,也有少部分通过农贸批发市场流向个人消费者。经销渠道的大部分产品流向了餐饮企业。

       经销商对安井的业绩贡献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上市前公司经销模式下的销售收入占比在80%左右,上市后的2017-2019年经销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5%左右。

           据称,安井食品为此还提出了“贴身支持”的服务,不仅帮助经销商开拓C端超市、菜场等终端,还协助经销商开设线上直播间等新兴营销模式,公司的经销商数量已经由2019年末的682家,增至2020年的1033家,由此可见其对经销商的倚重程度。

         商超,是公司除经销商外的第二大渠道,2020年占到公司总营收的12%左右。目前,公司产品在国内的商超客户主要包括大润发、欧尚等国际型大卖场,以及永辉、苏果等国内连锁大卖场等,不可谓不重要。不过,正如此前巨头争夺商超渠道,如今渠道再度面临重构,巨头们又盯上了“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即社区团购。社区团购品类以生鲜和快消品为主,恰好也是商超的强势品类,销售额被分流在所难免。

        在巨头们携巨资闯入社区团购的情况下,市场对于商超业绩表现的担忧也随之放大。因为直播以及社区团购的突然兴起已经影响到原本较为强势的商超渠道,而商超渠道一直是农副食品公司布局的重要渠道,这其中便包括安井食品。虽然安井食品也调整了渠道策略,开始发力线上直播渠道,与薇娅、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及刘涛、林依轮等明星主播开展合作,但对公司的业绩收入贡献有限。2020年,公司电商带来的收入只有9386万,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很小。

         而对于公司重要的商超渠道,安井虽然加大了促销成本的投入,但其商超线下收入在二季度中仍出现了下滑现象。年报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安井食品商超销售收入为1.33亿元,较第一季度的3.24亿元减少58.79%,较去年第二季度的1.97亿元同比减少32.2%。

        对此,安井食品对老虎财经表示,“这主要由于去年疫情至商超渠道的高基数,今年以来,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市场消费恢复常态。”疫情的高基数,或许不足以解释下滑的全部,社区团购的分流,存货周转效率的降低....都是市场对安井食品的担忧。

       半年报显示,安井食品的存货达到了17.8亿,较去年同期增加5.39%,周转效率有所降低。

        由此来看,证监会所担忧的“产能消化能力”,或许非空穴来风。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