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

原本,我以为2022年会等来一场显卡市场的旷世大战,谁能想到却是英伟达的个人表演。去年九月份,英伟达发布RTX 40系显卡,将个人消费级显卡的性能上限又往上提升了一大截,不过高昂的售价也让许多玩家大呼“吃不消”。

彼时不少玩家都寄希望于AMD可以出手,打击一下英伟达的嚣张气焰,而在玩家的千呼万唤之下,AMD的RX 7000系显卡姗姗来迟,在11月举行了发布会,价格上确实比英伟达低了不少,即使是旗舰7900XTX,售价也低于RTX 4080的官方定价,仅需7999元。

虽然从价格上来说并不算低,但是与英伟达相比显然是低了不少,如果RX 7900XT系列的性能可以与RTX 4080媲美,对于玩家来说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虽然在发布会上给出的数据颇为亮眼,但是在实测中却与RTX 4080不相伯仲,而被寄予厚望的7900XT,性能更是仅略高于RTX 4070Ti。

图源:超能网

考虑到RTX 4070Ti更新后的官方定价仅6499元,定价高达7399元的7900XT可以说是毫无性价比可言。对于AMD来说,两款产品在性能、价格等各方面都被英伟达稳压一头,似乎已经预兆着2023年的显卡市场,将仍然是英伟达独舞的舞台。

为了挽回颓势,AMD熟能生巧般的掏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降价。

4个月降价超10%,AMD慌了?

AMD在发布7900XT系列时给出的官方定价分别是7399元和7999元,分别对应7900XT 20GB和7900XTX 24GB。单从显存规格来看,两者应该是分别对应RTX 4090和RTX 4080的,以上一代RX 6000系列的性能来预测,两者的性能虽然有着一定差距,但是依靠价格差异,AMD是可以抓住相当一部分高端玩家需求的。

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或许是因为显卡部门的负责人被英特尔挖走,导致新核心的研发与进展不如预期,7900XT系列的提升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与英伟达跨越式的升级相比,AMD更像是轻轻的往上跃了一个台阶。

7900XT从规格来说对标的是RTX 4080,最终实测性能却只能与更低一级的RTX 4070Ti相比,因为优化、DLSS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游戏中的表现反而不如4070Ti。

当然,7900XT还是有优势区间的,因为拥有20GB的超大显存加上充足的显存带宽,7900XT在4K或者更高分辨率下有着更好的游戏表现。但是,在不爆显存的情况下,支持DLSS3.0的4070Ti反而会有更高的帧数,而且仅有细微的画质区别。

要知道,4070Ti的官方定价仅6499元,比7900XT还低了900元。

图源:淘宝

如果按照英伟达原先的销售策略,4090售价12999元,4080Ti售价10999元,4080售价9499元的话,那么7900XT系列还是有着明显竞争力的,但是在4080Ti降格为4080,4080降格为4070Ti并大幅度调低起售价后,7900XT系列就变成

了彻头彻尾的“小丑”。

而且,AMD的ODM厂商们似乎对7900XT系列的市场过于乐观,在发售初期给出的零售价均高于AMD的官方指导价。以7900XTX为例,发售初期的售价普遍在8500元以上,不少厂商都给出了8999元乃至9499元的高价,已经与RTX 4080的零售价一致。

7900XT同样如此,除了少数品牌外,不少品牌的发售价都定在7599到7999元之间,已经与官方给出的7900XTX价格一致。在ODM厂商涨价,AMD公版卡暂时无法进入国内的情况下,玩家基本上都用一种“何弃疗”的眼光看着AMD,性能不如别人还卖这么贵,多少有点“普却信”。

图源:京东

虽然不少人都说AMD战未来,但是英伟达如今也是战未来,随着DLSS 3.0的支持游戏增加,大多数游戏中玩家都可以得到明显的帧数提升而不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而且,架不住英伟达的玩家口碑更好,使用起来也相对更省心,在生产力方面也有不少的优势。

显然,AMD维持原有的售价是断然无法打败英伟达的,甚至可能会丢失不少市场份额和用户口碑。可能是AMD给了ODM厂商不少压力,也有可能是厂商见用户对产品价格意见很大,而且在英伟达的步步紧逼下,玩家也不存在非买AMD不可的情况,在降价促销和库存积压两个选择之间,厂商们其实只有一个选择。

在发布仅两个月后,7900XT的价格就首先下探到6999元,7900XTX的价格也开始下滑,大多数厂商都将价格降到8499-8999之间。不过,这一轮降价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随之开始第二轮降价,从2月份开始,7900XT的京东自营价格就已经降低到6599元,海外部分价格甚至低于6000元,如此看来选择淘宝第三方价格或许还有得谈。

而7900XTX的价格则一路下滑到7999元,也就是AMD的官方指导价,如铭瑄这样的品牌更是直接杀价到7699元(第三方店铺),甚至接近7900XT的官方指导价。7900XT在短短4个月里,普遍降幅超过10%,对于显卡这样的长寿命消费电子产品来说,已然是颇为恐怖。

那么降价后的7900XT系列值得购买吗?

7900XT系列仍不被看好

虽然降价后的7900XT系列看起来性价比还不错,但是对于玩家来说诱惑力依然不算大。7900XT目前的价格与入门型号的4070Ti相近,7900XT在测试中略微领先5%左右,在4K分辨率下则会进一步提高,如果是4K游戏玩家,那么7900XT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从steam的统计来看,4K分辨率在玩家中的占比其实很小,即使加上3440*1440这样的伪4K分辨率,全球也仅有约4%的玩家在使用4K显示器作为游戏显示器。

主流分辨率仍然是1080P和2K,其中1080P的占比高达64.83%,2K的占比则是11.06%,是4K显示器用户的2倍以上。可以说,即使在追求画质和分辨率的玩家里,2K分辨率也是主流,7900XT的大显存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图源:steam

当然,并非说7900XT的大显存设计不好,毕竟显存肯定是多多益善的,只是在主流玩家看来,与其为了未来的4K游戏买单,不如选择4070Ti,从游戏优化到生态都比7900XT更好,比如最近很火的AI作画,目前流出的模型和软件基本都是基于英伟达的显卡,AMD游戏显卡用户只能干瞪眼。

在我看来,7900XT或许要将价格降低到6000元以下,才能够更好的与4070Ti竞争。

那么7900XTX呢?作为RX 7000系列的真旗舰,这款显卡在硬件规格上可以说没什么好挑剔的,24GB显存,显存带宽高达384bit,性能略强于4080。开售初期的八千多乃至九千元的定价,使其显得性价比不足,但是在多次降价后情况则有所改变。

以7699元的价格来算,基本上要加1000元才能买到主流的4080显卡,而与4070Ti的价格也是相差1000元左右,夹在两者之间的7900XTX似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点,对于4K游戏玩家来说,7900XTX其实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当然,7900XTX有个问题,那就是光追性能与4080有着不小差距,在如今主流3A游戏基本都支持光追的情况下,7900XTX的光追性能问题对于硬核玩家来说又是一个难以忍受的问题。

可以说,如今7900XT系列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不上不下,2K玩家倾向于4070Ti,4K硬核玩家则会选择加钱上4080,入门级的4080目前价格也已经降低到了8300元左右,两者的价格差距其实并不算大。

从目前的销售情况和谈论力度来看,7900XT系列如果想要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有所提升,只能寄希望于缥缈的虚拟币矿潮再度袭来,否则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降价,让7900XT系列变得更有性价比。

阅读全文>>

昨晚,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MBLY.O)在纳斯达克上市,承销商为全球四大投行中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另外两家为美林和花旗银行)。此次发行超过上限定价,拟以每股21美元发行4100万股,募资8.61亿美金。对应市值166.1亿美元。

这已经是Mobileye第二次上市了。

早在2014年,Mobileye就曾成功登陆美股市场,上市首日大涨60%,市值从53亿美元增至80亿美元。2017年3月被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收购前夕Mobileye市值在110多亿美元),溢价约为三成多,同年退市。

时隔5年多,Mobileye从英特尔分拆再次上市,相较于此前被收购的估值,仅上涨了不到10%。(注:英特尔持有Mobileye7.5亿股,发行后占比94.2%。)

估值在几年里未明显增长,还要在如此惨淡市场选择上市,Mobileye挑战巨大。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员此前消息,截至9月21日,美国股市已经有238天未出现估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科技股IPO,打破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创下的纪录。

那么,选择在此时上市的Mobileye能否一举拨开美股市场的阴霾?

一、浮沉皆ADAS

有时候过早的走在行列前面,带来的自信甚至偏信,对长期竞赛而言往往不是一件好事。这个道理对辅助驾驶领域领跑了十多年的Mobileye来说,可谓体会最深。

早在上世纪汽车问世后不久,自动驾驶概念就开始出现部分车企和发明家的研究中,但当时一切关于自动驾驶的想法还只是十分初步的呈现,未来究竟应该循着怎样的路径去探索,这个答案在当时恐怕还没有哪一家公司、哪一个人能明确给出。

90年代末尾,神秘之城耶路撒冷出现了一家公司,以期“为汽车安装上眼睛”,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一位教授Amnon Shashua在一次学术演讲后,凭借单目摄像头探测三位物体的研究获得了丰田的投资,于1999年创立了Mobileye:mobil(移动)+eye(眼睛)。

往后5年里,Mobileye的研发以单目摄像头为依托,提供纯视觉软件方案。2004年,Mobileye进军芯片领域,将视觉算法固化绑定至芯片上,第一代产品EyeQ1芯片在三年后2007年正式商用,支持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经过12年迭代,2019年,Mobileye与意法半导体合作,推出EyeQ5系列芯片,逐步迈入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层级。

Mobileye芯片迭代时间线,源自招股书

在这期间,Mobileye的EyeQ系列芯片主要覆盖了从L0-L2的辅助驾驶部署,实现的能力比如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能够识别车辆行人等,在waymo、特斯拉以及中国的一众造车新势力入局之前,Mobileye凭借“传感器+算法+芯片”的简单粗暴“王炸”打法,迅速打入Tire1以及主机厂等内部。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2年10月1日,Mobileye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经安装在约800款车型上,其EyeQ系列芯片出货量已超1.25亿颗。

这也为Mobileye带来了稳定的营收增长。2019年-2021年,Mobileye营收分别为8.79亿美元、9.67亿美元、13.86亿美元,2021年同比增长43%;2019年-2021年净亏损分别为3.28亿美元、1.96亿美元、7500万美元,亏损也在同步收窄。

Mobileye业绩,源自招股书

当前估值对应2021年营业收入的发行后PS(市销率)为12倍,这个水平目前没有合适对标对象。但自动驾驶作为AI的终极落地场景,参考中国的AI公司做对标相对合理,商汤科技(00020.HK)的PS在9左右,云从科技(688327.SH)的PS不到12,和Mobileye大差不差,而AI芯片公司寒武纪(688256.SH)的PS在为36。

目前来看,Mobileye的业绩还算亮眼,但能否继续稳住这种趋势犹未可知。对于更高阶的L3、L4,Mobileye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合作崩塌、客户流失近年来在Mobileye这里屡见不鲜。除了早些时候特斯拉直接放弃与Mobileye的合作,选择自研芯片,以宝马为首的车企也纷纷选择英伟达、高通以及中国的华为、地平线等的芯片。

事实上,Mobileye的下坡路信号最早从被向来保守的英特尔收购后就出现了。

首先自身来看,在Mobileye最为核心的芯片研发生产上,不论是迭代速度,还是算力指标,Mobileye都被英伟达等一众竞手降维吊打。

目前Mobileye2021年最新量产的EyeQ5芯片算力仅有24TOPS,即将推出的下一代EyeQ6芯片,算力也仅有72TOPS,而英伟达2019年发布的自动驾驶Orin,芯片单芯片算力为254TOPS,几乎是Mobileye的10倍,今年发布的Thor芯片,算力更是高达2000TOPS。

迭代速度上,中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迭代速度为3-4年,英伟达与高通的迭代速度分别约为2年和1年,很明显Mobileye的动作慢了!

其次是向外封闭的商业模式,Mobileye卖给车企的“黑盒”是自动驾驶芯片与视觉感知算法打包、软硬件一体的东西,架构精简,安装方便,对于早期逐力L2辅助驾驶,希望快速打入市场的车企们而言,无疑是最佳之选。但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L4/L5无人化,近年来显然L2的替人化已经不能满足了。

且Mobileye的ADAS黑盒,平台并不向车企开放,固定的一套算法在L0-L2层级还能满足,毕竟以人为主的辅助驾驶在遇到算法未覆盖的情况时,还可以人为操作实现。但高阶自动驾驶是要完全去人,车辆需要更高的算力来完成算法冗余,更快的算法迭代周期实现高阶演进,Mobileye的黑盒就无法满足车企自主开发调整算法的定制化需求。

二、1+1>2

细数Mobileye的“成”与“退”,就不得不提背后的”老东家“——英特尔,从2015年开始布局汽车半导体,到2017年花153亿重金收购Mobileye,英特尔在自动驾驶布局上的野心足可窥见一斑。

在收购Mobileye的前一年,也就是2016年,英特尔全年收入593.9亿,净利润103.2亿元,收购Mobileye花费了英特尔近一年半的净利润。

英特尔业绩,源自中信证券研究部

从财务数据上看,收购Mobileye之前,英特尔的收入一直稳步增长,但净利润连续3年出现了下降。事实上2017年的下降是因为税收改制,在美国会计准则下(GAAP)记为当年支出,这就导致2018年净利润表面上看翻倍跃升至210亿。如果不按GAAP计算,英特尔在2017年的净利润涨幅为14%,2018年则为28%,也是非常亮眼的业绩表现。

在这个时候收购Mobileye,与其说是英特尔豪赌自动驾驶,不如说是英特尔“居安思危”,在净利润狂涨之时布局下一个增长曲线。

收购之后,Mobileye没有完全成为英特尔的影子,而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得到了英特尔的支持。

业务层面,2018年11月,英特尔收购初创企业Eonite Perception,后者的主要业务是通过激光雷达测绘3D地图。随后不久,Mobileye整合Eonite,建立了新的激光雷达LiDAR部门,独立开发激光雷达传感技术。在此基础上,英特尔还向Mobileye提供激光雷达和雷达相关的核心技术许可。

2020年5月,英特尔为进军无人出租(Robotaxi)市场,收购了Moovit——一家同样位于以色列的出行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类似Uber和滴滴出行。2022年,Mobileye作为一家独立公司上市,出资35亿向英特尔收购了Moovit,钱“从左手倒至右手”,但实际上都是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业务的整合。

Mobileye股权结构,源自招股书

业务整合之外,英特尔和Mobileye还相互渗透管理层。Mobileye核心管理团队有5人,这其中有4人在英特尔担任职位,但招股书显示,为了上市这4人都需要辞去在英特尔的职务。除此之外,2022年Q2,Mobileye还从英特尔招聘了业务相关的员工。

Mobileye管理层,源自招股书

具体来说,CEO及总裁 Ammon Shashua 从Mobileye1999年成立以来就担任总裁和CEO,Mobileye被收购以后,担任英特尔高级副总裁;董事会主席Patrick P. Gelsinger 在2012年从VMware离开加盟英特尔,今年9月担任董事会主席;

CFO Anat Heller 2016年加入Mobileye任董事、财务总监,2018年担任首席财务官。并未在英特尔担任职位;研发副总裁 Gaviel Hayon 1999年加入Mobileye担任算法开发人员,之后一路晋升至执行副总裁。2017年Mobielye被英特尔收购后,他成为了英特尔的总裁助理;

首席技术官 Shai Shalev-Shwartz 2018年起担任Mobileye的首席技术官,在2017年之后成为了英特尔高级研究员。

然而,从财务数据上看,英特尔的这个尝试并不成功。2022年Q2,英特尔业绩远不及预期,营收同比下降了22%,相较此前180亿的业绩指引低了15%。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在这个季度出现了净亏损(4.5亿),这是英特尔近5年来的第一次,也是近30年来的第三次。

英特尔季度营收趋势

分拆Mobileye上市,对英特尔来说,可以剥离一个正在亏损的业务,Mobileye也能够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单独融资。要知道在上市之前,Mobileye的大部分融资净额都来自英特尔的贡献。

Mobileye现金流情况,源自招股书

尽管英特尔CEO此前表示,MobileyeIPO并不是为了融资,是为了打入市场,自动驾驶汽车是一个强劲的增长领域。“我们认为Mobileye应该上市,这是让其潜力最大化的最佳方式。”

此前,外界对Mobileye的500亿美元估值具体变化的猜测,终于上市前夕尘埃落定——跌去了三分之二,但在雪上加霜的市场环境下,Mobileye能否挑起美股科技IPO的“脊梁”还有待检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电脑里的 CPU 有多久没换了?

两年?五年?还是用的九年前发售的四代英特尔 i7 ?

时间多久都不关键啊,听说,今年的十三代英特尔,大概率是近两三年入手的牙膏厂 CPU 的好窗口,没有之一。

如果说去年的十二代英特尔是换了一管名为“ 异构 ”的新牙膏,那今年的十三代,牙膏不但挤多了,还偷偷放了“ 秘制香料 ”

这次旗舰款的 i9-13900K ,E 核( 能效核 )增加到了 16 个,CPU 规格直接拉到了24 核心 32 线程,三级缓存从 30 MB 升级到了 36MB。

纸面参数上,多核心要比上一代的性能提升 41%,稍微超超频就能来到 6 Ghz,相当恐怖。。。

就连官方自己,也在“ 十三香 ”这个去年的苹果梗上疯狂整活,甚至给寄了一套地道的十三香香料大礼包。

寄的不错,建议下次可以寄牙膏。▼

狠活归狠活啊,13 代在科技上到底加了多少新 Buff,还得要 One By One 的牵出来遛遛。

这次收到的是i9-13900K以及i5-13600K两块 CPU。

为了方便大家看出十三代这枚 U 的提升点,这回还特意找来了两枚前代王者—— i9-12900K 以及 i9-12900KS ,一起加入战斗。

四枚 U,块块条顺盘靓。▼

老规矩,测试平台的参数先甩在这边,这次可谓是把配置拉到了满中满,直接上了最新的 Z790 主板以及之前刚发布的 RTX 4090 显卡。

瓶颈?不存在的。 ▼

话不多说,直接上 CineBench R23 转跑分。

首先是常规的 10 分钟循环测试,13900K 的多核成绩达到了变态的 38622 ,和十二代 i9 拉开了一万多分的差距。

说实话,第一遍跑完还以为是跑歪了,又多跑了两遍,也都得出了差不多的结果。

单核成绩提升有限,狂飙多核性能,这做事方式怎么和隔壁的 Yes 老领居一样?

难道英特尔从 AMD 那边挖了什么大牛过来??

至于问 12900K 的单核分数为啥这么拉胯,怀疑和这块 U 本身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在 Bios 里系统只给出了 79 的评分。

而在三十分钟烤机测试中,13900 用了和 12900KS 几乎差不多的封装功率,甚至温度还低了十度,依然达到了 3W8+ 的分数。

这恐怖的功耗比,谁能撵的上。。。

值得一提的是,13600K 仅仅用 141W 的功率,就达到了 23893 的分数,对于一块 2500 元价格档的 U 来说,性价比奇高。

跑分只是应试嗷,CPU 的真实力还得进游戏真刀真枪的干一场。

为了确保游戏能吃到足够的 CPU 性能,这次托尼就不跑那些吃显卡的 3A 大作了。

咱们把重点放在更吃 CPU 占用的竞技类游戏和策略类游戏上。

老牌竞技游戏 CS:GO,可以说是 CPU 跑分的有效试金石了,在人均 700 fps 的情况下,13900K 的平均帧一口气冲上了 800,放眼望去确实很难找到对手。

最近 S 赛和 Ti 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啊,作为一个资深刀斯林,肯定是要拿这些 CPU 跑一跑 DOTA 2 的。

我挑选了比赛视频,找到一段团战比较激烈的时间段进行帧率测试,13900K 依旧是一骑绝尘的表现。

但没想到的是,13600K 竟然在平均帧和 1% 最低帧上,都要小压十二代 i9 一头。。。

虽然但是,老干爹败者组还是加油啊。。。▼

另一个最近比较火的竞技游戏,是短暂离开又归来的守望 2,也是同事们在办公室开黑比较多的一款游戏。

守望 2 的帧率对比的结果,和 DOTA 2 的结论类似,13600K 的跑分在守望 2 里甚至还要再过分一些,有点和 13900K 平起平坐的意思了。

射击游戏 APEX 近期玩的人也不少,不过这个游戏可能是因为最高锁 300 帧的原因,几块 U 在这里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

最后一款竞技游戏,选择的是拳拳到肉的永劫无间,这个游戏的优化一直存在一些问题,这回在测试过程中,托尼也遇到了一些画面撕裂的情况。

然而这款游戏的帧数表现还是比较正常的,13600K 在这里没有超常发挥,13900K 硬实力第一。

第六款游戏,打开了素材量比较大的策略游戏《 城市:天际线 》,在这类游戏面前,帧数就抬不起头可太正常了。

没想到在这里,13600K 再一次给了惊喜,两项帧数双双获得第一,秀的是一愣一愣的。

真旗舰 U 13600K 的小针脚,藏不住了。▼

跑完游戏,我们再来看看英特尔的生产力,由于托尼一直以来都是各类正版收费生产力软件的受害者,所以这项测试我搬出了免费开源的 Blender。

在官方给出的测试数据中,13600K 和 i9 们的跑分差距就显现出来了,三项测试的得分均不在一个档次上。

13600K 是游戏 U 实锤了。。。

总的来说,在隔壁苏妈 7000 系整体都不太给力的情况下,今年英特尔 13 代的发大力,似乎是把 CPU 的竞争格局转到了 5 年以前。

绝对性能比你强一点点,选择还比你多。。。

Zen4 架构主板,现在只支持 DDR5 内存,英特尔主板 D4、D5 都支持。 ▼

从购买建议上来说,如果你有想在今年换 CPU 的想法,那还是挺推荐十三代的 i5-13600 以及 i7-13700 ( K 或者 KF 啥的大家各取所需 )。

在性能和能耗上,这两块 U 基本做到了平衡。

对于我们这些主要用电脑玩游戏的 Gamer 来说,i5-13600K 的表现,实在是刮目相看。

那在马上就要到来的双 11,还有没有其他的 CPU 可以推荐呢?

你好,有的。

AMD 在今年早些时候,发了一款加强了缓存的 5800X 3D,这枚处理器在游戏上的表现,同样是单刀直入、无出其右的现象级表现。

图片来源:极客湾 ▼

不过考虑到现在 AMD 已经全面转向了 Zen4 架构以及新的插槽,现在买 5000 系的 AMD,有那么点 49 年入国军的意思。

风水轮流转,今年的英特尔再一次让人惊喜了,而红蓝两厂这两年相互角力的结果,往往都是我们消费者受了益。

只想说,类似的 “ Yes!” 和 “ 香 ”,请再多来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