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

曾经蓬勃发展的公司,如今已经两年未开展任何业务。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曾经繁忙的办公室如今已经沉寂寥落,空荡荡的。那些曾经带来欢笑和激情的员工们,如今也散落各地,各自追寻新的梦想。曾经的公关活动、业务洽谈和市场拓展的热火朝天,如今早已成为一个黯淡的过去。两年的停滞似乎带走了这个公司的生命力,变得脆弱而摇摇欲坠。

奋发重启,找回曾经的辉煌

然而,绝望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新的开始。经历了两年的停滞和沉寂,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决定重新出发,重新点燃曾经的激情和活力。他们深知,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停滞就意味着被淘汰。他们希望通过重启这个公司,找回曾经的辉煌,并重新占领市场。

故事从废墟开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团队,包括市场营销专家、创意团队以及技术人员。大家充满激情和信心,团结一心,对公司的重启充满了期待。

当团队成员们第一次走进废弃多年的办公室时,他们心里满是感慨。四壁斑驳的墙壁、灰尘覆盖的地面,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然而,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废墟所击倒,相反,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这个公司重新焕发生机。

制定新的战略

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制定新的战略。他们深入分析了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以确定公司重启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决定聚焦在新兴的技术领域,打造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此外,他们也认识到,公司的形象和品牌是重启的关键。他们重新设计了公司的标志、网站和营销材料,力求营造出一个现代、专业且有活力的形象。

重建团队,激发活力

团队成员们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胜任力。他们参加了各类行业会议和培训课程,与其他行业专家和从业者交流经验和观点。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公司的重启做好准备。

此外,为了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士气,创始人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团队建设活动和社交聚会。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迎来新的篇章

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这个公司在重新开展业务后迅速赢得了市场的关注和认可。新的产品和服务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销售额逐渐回升。媒体也对这个公司进行了报道,称赞他们在如此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

两年停滞的日子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这个公司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未来的挑战。重启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反,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篇章的开始。这个曾经黯淡的公司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面对未来,这个公司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有信心和决心,相信只要保持初心,坚持努力,就能够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阅读全文>>

一、在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内容

在代理记账公司工作两年,我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为客户提供财务报表编制、税务申报、财税咨询等服务。这些工作内容不仅锻炼了我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增强了我理论知识的应用用能力。

二、职业发展机会

代理记账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职业发展机会。在这两年里,我有机会接触到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处理各种财务问题,我对企业的运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公司还提供了丰富的内部和外部培训,帮助我提升技能,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岗位技能的提升

在代理记账公司工作两年,我提升了一系列的岗位技能。除了财务软件的操作技巧,我也学会了如何分析财务数据,制定财务策略,提供有效的财税咨询。同时,我也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客户、同事和政府部门进行有效沟通。

四、企业文化的感受

在代理记账公司工作,我深深体验到公司的企业文化。这里重视员工的发展,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创新思维。这种文化让我感到自己是公司的一份子,同时也激励我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五、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代理记账公司工作两年后,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想法。我计划继续在财务领域深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期待在未来能够担任更重要的角色,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总的来说,这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入理解了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也使我得到了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我相信,这次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是非常宝贵的,我会以此为基础,继续在未来的道路上前行。

阅读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
成立两年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增企业超四万户
改革创新 让更多“首单”落地
最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项目建设相当火热:8月16日,31个项目竣工;8月17日,42个项目集中签约;8月18日,三季度的24个项目集中开工,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揭牌运作。“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说。如今,一个高质量的战略增长极正在临港逐步形成。

集聚新动能,促进前沿产业发展
近日,在临港新片区的海洋创新园,中航凯迈、仲海科技、伊斯艾传媒科技等15家企业同时签约入驻,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预计总产值将超过80亿元。
据介绍,到2025年,海洋创新园的物业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到2035年,将建设成为千亿元级园区,成为世界级蓝色经济产业生态圈。
在临港新片区,类似海洋创新园的园区还有不少。“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园区、“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临港将目光聚焦于前沿产业,围绕“4+2+2”的战略定位,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其中“4”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两个“2”则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既有优势产业,以及绿色再制造和氢能产业两大未来产业。
“一个个点上的突破,带动了临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感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31亿元;新增企业40329户,平均年增速53.7%;注册资金增长6742亿元,平均年增速218.5%。临港新片区不断集聚新动能,产业发展正在加速,彰显出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推进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这阵子,日邮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海运事业总部总经理潘旭峰很忙。“过去,往境外发货要一个整箱,现在可以在洋山港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拼箱也能发货,运输成本节省很多,手续也简单了。”目前,他正和同事们加紧研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中转集拼政策。
研究在对等条件下允许洋山港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是临港新片区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的任务之一。如今,这一业务开始落地了。
两年以来,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改革,一个个“首单”“第一”在临港成为现实。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印发,提出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中,已完成、正在走流程和先行先试的有72项,国家、市、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190余项,初步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临港新片区要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制度发展前沿产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政策创新红利将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推动临港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新高地。
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去年9月,生产耐高温材料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临港。但落地之前,找厂房颇费了一番周折。按照生产要求,厂房长要超过185米,高要超过16米,去哪儿找这样的呢?
临港新片区为此组织工作小组,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找,终于找到了一处。短短一个月内,租赁交接手续就完成了。今年1月,项目投产,未来3年,有望将年产量提升到300吨。
两年来,临港持续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一个个项目的快速签约落地不断刷新纪录。
去年,临港新片区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成立;今年,临港再次加快审批服务,力争率先实现“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同时,当地为企业推出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免费机制,截至今年7月,已有闻泰科技、格科微电子、商汤科技等企业的63个产业项目参与,直接节省工程费用超10亿元。
对于片区内的金融、贸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行业企业而言,数据的国际交换速率越快,带来的竞争发展意义就越可观。为此,临港打造了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和开通从园区直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通道,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截至今年6月,共有9家企业申请11条专用通道,其中已建成6条。
在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临港还全力推进公园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善治城市等建设,打造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实现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阅读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
成立两年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增企业超四万户
改革创新 让更多“首单”落地
最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项目建设相当火热:8月16日,31个项目竣工;8月17日,42个项目集中签约;8月18日,三季度的24个项目集中开工,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揭牌运作。“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说。如今,一个高质量的战略增长极正在临港逐步形成。

集聚新动能,促进前沿产业发展
近日,在临港新片区的海洋创新园,中航凯迈、仲海科技、伊斯艾传媒科技等15家企业同时签约入驻,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预计总产值将超过80亿元。
据介绍,到2025年,海洋创新园的物业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到2035年,将建设成为千亿元级园区,成为世界级蓝色经济产业生态圈。
在临港新片区,类似海洋创新园的园区还有不少。“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园区、“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临港将目光聚焦于前沿产业,围绕“4+2+2”的战略定位,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其中“4”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两个“2”则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既有优势产业,以及绿色再制造和氢能产业两大未来产业。
“一个个点上的突破,带动了临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感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31亿元;新增企业40329户,平均年增速53.7%;注册资金增长6742亿元,平均年增速218.5%。临港新片区不断集聚新动能,产业发展正在加速,彰显出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推进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这阵子,日邮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海运事业总部总经理潘旭峰很忙。“过去,往境外发货要一个整箱,现在可以在洋山港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拼箱也能发货,运输成本节省很多,手续也简单了。”目前,他正和同事们加紧研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中转集拼政策。
研究在对等条件下允许洋山港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是临港新片区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的任务之一。如今,这一业务开始落地了。
两年以来,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改革,一个个“首单”“第一”在临港成为现实。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印发,提出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中,已完成、正在走流程和先行先试的有72项,国家、市、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190余项,初步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临港新片区要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制度发展前沿产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政策创新红利将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推动临港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新高地。
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去年9月,生产耐高温材料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临港。但落地之前,找厂房颇费了一番周折。按照生产要求,厂房长要超过185米,高要超过16米,去哪儿找这样的呢?
临港新片区为此组织工作小组,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找,终于找到了一处。短短一个月内,租赁交接手续就完成了。今年1月,项目投产,未来3年,有望将年产量提升到300吨。
两年来,临港持续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一个个项目的快速签约落地不断刷新纪录。
去年,临港新片区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成立;今年,临港再次加快审批服务,力争率先实现“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同时,当地为企业推出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免费机制,截至今年7月,已有闻泰科技、格科微电子、商汤科技等企业的63个产业项目参与,直接节省工程费用超10亿元。
对于片区内的金融、贸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行业企业而言,数据的国际交换速率越快,带来的竞争发展意义就越可观。为此,临港打造了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和开通从园区直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通道,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截至今年6月,共有9家企业申请11条专用通道,其中已建成6条。
在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临港还全力推进公园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善治城市等建设,打造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实现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阅读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
成立两年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增企业超四万户
改革创新 让更多“首单”落地
最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项目建设相当火热:8月16日,31个项目竣工;8月17日,42个项目集中签约;8月18日,三季度的24个项目集中开工,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揭牌运作。“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说。如今,一个高质量的战略增长极正在临港逐步形成。

集聚新动能,促进前沿产业发展
近日,在临港新片区的海洋创新园,中航凯迈、仲海科技、伊斯艾传媒科技等15家企业同时签约入驻,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预计总产值将超过80亿元。
据介绍,到2025年,海洋创新园的物业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到2035年,将建设成为千亿元级园区,成为世界级蓝色经济产业生态圈。
在临港新片区,类似海洋创新园的园区还有不少。“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园区、“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临港将目光聚焦于前沿产业,围绕“4+2+2”的战略定位,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其中“4”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两个“2”则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既有优势产业,以及绿色再制造和氢能产业两大未来产业。
“一个个点上的突破,带动了临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感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31亿元;新增企业40329户,平均年增速53.7%;注册资金增长6742亿元,平均年增速218.5%。临港新片区不断集聚新动能,产业发展正在加速,彰显出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推进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这阵子,日邮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海运事业总部总经理潘旭峰很忙。“过去,往境外发货要一个整箱,现在可以在洋山港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拼箱也能发货,运输成本节省很多,手续也简单了。”目前,他正和同事们加紧研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中转集拼政策。
研究在对等条件下允许洋山港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是临港新片区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的任务之一。如今,这一业务开始落地了。
两年以来,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改革,一个个“首单”“第一”在临港成为现实。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印发,提出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中,已完成、正在走流程和先行先试的有72项,国家、市、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190余项,初步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临港新片区要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制度发展前沿产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政策创新红利将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推动临港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新高地。
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去年9月,生产耐高温材料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临港。但落地之前,找厂房颇费了一番周折。按照生产要求,厂房长要超过185米,高要超过16米,去哪儿找这样的呢?
临港新片区为此组织工作小组,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找,终于找到了一处。短短一个月内,租赁交接手续就完成了。今年1月,项目投产,未来3年,有望将年产量提升到300吨。
两年来,临港持续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一个个项目的快速签约落地不断刷新纪录。
去年,临港新片区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成立;今年,临港再次加快审批服务,力争率先实现“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同时,当地为企业推出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免费机制,截至今年7月,已有闻泰科技、格科微电子、商汤科技等企业的63个产业项目参与,直接节省工程费用超10亿元。
对于片区内的金融、贸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行业企业而言,数据的国际交换速率越快,带来的竞争发展意义就越可观。为此,临港打造了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和开通从园区直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通道,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截至今年6月,共有9家企业申请11条专用通道,其中已建成6条。
在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临港还全力推进公园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善治城市等建设,打造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实现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阅读全文>>
成立两年来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增企业超四万户
来源:人民日报
成立两年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增企业超四万户
改革创新 让更多“首单”落地
最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项目建设相当火热:8月16日,31个项目竣工;8月17日,42个项目集中签约;8月18日,三季度的24个项目集中开工,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揭牌运作。“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说。如今,一个高质量的战略增长极正在临港逐步形成。

集聚新动能,促进前沿产业发展
近日,在临港新片区的海洋创新园,中航凯迈、仲海科技、伊斯艾传媒科技等15家企业同时签约入驻,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预计总产值将超过80亿元。
据介绍,到2025年,海洋创新园的物业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到2035年,将建设成为千亿元级园区,成为世界级蓝色经济产业生态圈。
在临港新片区,类似海洋创新园的园区还有不少。“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园区、“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临港将目光聚焦于前沿产业,围绕“4+2+2”的战略定位,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其中“4”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两个“2”则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既有优势产业,以及绿色再制造和氢能产业两大未来产业。
“一个个点上的突破,带动了临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感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31亿元;新增企业40329户,平均年增速53.7%;注册资金增长6742亿元,平均年增速218.5%。临港新片区不断集聚新动能,产业发展正在加速,彰显出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推进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这阵子,日邮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海运事业总部总经理潘旭峰很忙。“过去,往境外发货要一个整箱,现在可以在洋山港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拼箱也能发货,运输成本节省很多,手续也简单了。”目前,他正和同事们加紧研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中转集拼政策。
研究在对等条件下允许洋山港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是临港新片区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的任务之一。如今,这一业务开始落地了。
两年以来,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改革,一个个“首单”“第一”在临港成为现实。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印发,提出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中,已完成、正在走流程和先行先试的有72项,国家、市、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190余项,初步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临港新片区要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制度发展前沿产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政策创新红利将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推动临港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新高地。
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去年9月,生产耐高温材料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临港。但落地之前,找厂房颇费了一番周折。按照生产要求,厂房长要超过185米,高要超过16米,去哪儿找这样的呢?
临港新片区为此组织工作小组,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找,终于找到了一处。短短一个月内,租赁交接手续就完成了。今年1月,项目投产,未来3年,有望将年产量提升到300吨。
两年来,临港持续构建高效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一个个项目的快速签约落地不断刷新纪录。
去年,临港新片区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成立;今年,临港再次加快审批服务,力争率先实现“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同时,当地为企业推出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免费机制,截至今年7月,已有闻泰科技、格科微电子、商汤科技等企业的63个产业项目参与,直接节省工程费用超10亿元。
对于片区内的金融、贸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行业企业而言,数据的国际交换速率越快,带来的竞争发展意义就越可观。为此,临港打造了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和开通从园区直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通道,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截至今年6月,共有9家企业申请11条专用通道,其中已建成6条。
在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临港还全力推进公园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善治城市等建设,打造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实现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