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步

刚过去的2022年双十一,特步(01368.HK)上演了一场舍利求量的“戏码”。

据特步公布的战报显示,“双十一”期间,特步累计线上成交额9.1亿元,同比增长约 30%。其中,特步主品牌累计销售7.9 亿元,同比增长 23%。此前2021年双十一期间,特步品牌成交额突破5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0%。

看似销量上升、发展态势一片向好,但背后隐忧并未解除。

瑞银发布研报表示为了控制库存水平,特步在双十一期间采用较去年更加进取的折扣优惠。

“双十一的首要任务是清库存,以让明年轻装上阵。”特步管理层在2022年三季度交流会也曾公开透露,预计Q4平均折扣率可能在7折以下。

近些年,特步库存增速猛增。在最新三季度财报中,特步国际主品牌零售折扣水平为7折至7.5折,零售存货周转为4.5—5个月,去年同期为约4个月。

眼下,特步正与李宁(02331.HK)、安踏体育(02020.HK)等曾经比肩的竞争对手差距拉大,后面梯队的鸿星尔克、361度、贵人鸟还在乘胜追击。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特步似乎走到发展临界点。

11月25日,针对相关发展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联系特步方面,截至发稿前尚未回复。

放低“身价”

运动品牌巨头对风险的敏锐感知,提前预知了这场关于折扣的竞争。

今年8月,阿迪达斯首席财务官Harm Ohlmeyer在Q2电话会议上坦言,大中华区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行业的库存显著增加,将给盈利带来更大的压力。“下半年,预计公司和整个行业的折扣都会增加。”

显得尤其重要的2022年双十一,国内体育品牌纷纷大幅度打折促销。例如,特步、361度甩出大幅度折扣,喊出“折上4折”“不只3折”的降价口号;而作为第一梯队的安踏、李宁同样“自降身价”,参与平台各类的满减活动。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特步在折扣上的力度不小,甚至在官方旗舰店推出会员专享活动,即只要1元便可入会,获得500减210的优惠券,一单便可回本。

主打下沉市场的拼多多,更是特步倾销库存的主战场。在拼多多特步官方奥莱店,特步有鞋服产品折扣一度低到0.9折。此前特步更在2022年Q2财报提到,2022年618期间,特步拼多多专供款的备货量达到50万双,开辟了4个专属仓库承接仓储物流。

与竞争对手相比,特步似乎更身陷库存危机的焦虑。

最新三季度,特步的渠道存货周转天数从二季度的4.5个月升至4.5—5.0个月。2022年上半年,特步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就已创下上市14年以来新高,由2021年同期的79天大幅增加至106天。

“由于受供应链及物流等影响,未能及时发货到东北、河南及海外客户,所以集团积累库存。”对此,特步国际首席财务官杨鹭彬曾解释,报告期内销售倍增,导致集团积累库存。

◼︎来源:特步官网

但可供对比的数据中,李宁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仅55天,耐克则为109天,而361度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减少11天至76天。

实际上,这场行业内普遍遭遇的库存难题,短时期似乎不会好转。

“海外消费疲软与品牌方库存高企导致制造订单持续走弱。”近期,国泰君安证券在报告中表示,预计未来1—2个季度接单还将持续承压。

行业态势影响下,即便是打折扣的噱头,特步想要真正抢到蛋糕也并不容易。11月25日,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今,特步存在的库存压力,是公司营销、渠道变化并未适应现有环境。“特步跟竞品之间已经形成一定的差距。”

“虽然运动服饰行业进入成熟期,但行业分化将持续加剧。”有服装行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特步要进一步拉开竞争差距,不仅是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这么简单。”

市场差距

2021年,特步踏入营收百亿门槛,成为继安踏、李宁之后第三个跻身“百亿俱乐部”的国产体育运动品牌,随后,特步喊出“五五规划”,计划到2025年,公司营收规模将达到240亿元。

追赶百亿规模,特步就用了20年。但在发展初期,同为“晋江系”的特步与安踏曾处于同一梯队,也曾拥有跟李宁比肩的实力。近些年,李宁、安踏相继搭上了“国潮”兴起的快车,特步则迟了一拍。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2全球最有价值50强服饰品牌榜单”显示,耐克品牌价值增长9%至332亿美元,蝉联第1的位置,安踏则为第17位,李宁第44位,特步并未上榜。

如今的特步想要奋起直追,背后已横亘着绝对的体量差距。

2022年上半年,安踏实现收益259.65亿元,同比增长13.8%。据安踏给出的数据,其上半年的收入体量相当于相同报告期内 1.1个耐克中国、2.1个李宁公司、2.13个阿迪达斯。

对比之下,2022上半年,李宁实现营收124.09亿元,同比增长21.7%;特步营收增加37.5%,但仅是56.84亿元。2021年全年,安踏、李宁分别实现营收493亿元、225.72亿元,特步为100.13亿元。

◼︎来源:官微

特步与二者利润差异同样悬殊。2021年,特步的毛利率在41.72%,净利率8.84%;但安踏的毛利率达61.64%,净利率16.63%;李宁毛利率则为53.03%,净利率17.77%。

在净利润方面,安踏同比增长49.60%至77.2亿元,李宁增长136.15%至40.11亿元,特步增长77.1%,但数据依然悬殊,为9.08亿元。

不止是营收数据,差距还反映在市值。截至11月25日,安踏、李宁的总市值分别约为2214亿港元、1402亿港元,特步仅为208亿港元,相当于安踏的1/10,李宁的1/6。

“国内本土体育品牌竞争激烈,虽然分走了耐克、阿迪达斯风部分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但仍与国际大牌有一定差距。”有投资者指出,近些年,相比其他本土品牌,特步发展尚未激起水花,在资本市场声量还远远不够,短期内难改局面。

如今,特步国际股价仍处于波动。进入2022年,特步国际全年股价最高点为7月创下的14.54港元,随后便整体处于下行态势;截至11月25日,特步国收盘价为7.91港元/股,较年内高位跌去超45%,市值蒸发超170亿港元。

近期,有机构下调了对特步国际近三年的每股盈测。11月26日,瑞银发研报称,维持特步国际“买入”评级,将2022—2024年每股盈测下调3%至6%,目标价由12.7港元下调至12.2港元。

此前,2022年中期业绩前后,辉立证券、大和分别下调对特步评级以及目标价。其中,辉立证券将特步国际评级调低至“中性”,最高目标价为13.01港元,较此前最高目标价下调8.06%。

夹缝生存

从各种数据上看,特步正处于“夹缝之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距离高歌猛进的安踏、李宁渐行渐远,早已错失行业第一梯队;另一方面,鸿星尔克、361度等后梯队趁势崛起,难以突围后来者居上的局面。

特步竞争过程中的分水岭之一,是陷入随波逐流的模仿,最终在产品同质化竞争中落后。

国产运动品牌的发展轨迹通常被划分为两类,一是热衷于“买买买”的安踏,自揽下国际品牌“FILA”后,不断收购完善产品矩阵,坐稳市场份额一哥;另一类则是乘“国潮”快速发展的李宁,专注深挖国风而成为时装周常客,推出顺应年轻人潮流的“中国李宁”。

作为本土运动用品行业的大哥们,安踏、李宁不断探索的“出路”,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点。而特步则以模仿者的思路,在不断“试错”中消耗了大量金钱与时间。

先是选择最易“抄作业”的大手笔收购,自2019年,特步拉来高瓴资本加持,一举收购“盖世威”和“帕拉丁”两个国际高端运动品牌,持续通过品牌多元化的路子,完成五个品牌的矩阵。

在外界看来,2019年至今,可定义为特步的多品牌发展期。而实际上,新品牌业务的贡献仍相对较小。

2022年上半年,时尚运动品牌盖世威和帕拉丁收入为6.3亿元,专业运动品牌索康尼和迈乐收入为1.5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6.3%、106.4%。上述四个品牌累计在集团收入中的占比不足20%,均处于亏损之中。

除此之外,想要学习李宁抓住“国潮”发展机遇,特步在2021年创立了专注于潮流的XTEP-XDNA新厂牌,将“国潮”作为核心,推出“1987复古运动”、“胶囊合作”等多个系列,并通过2022年上海时装周上亮相,但似乎在市场上反响平平。

◼︎来源:官微

11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些年,特步在扩张战略中,没有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过分的扩张,导致产品线过多,却难以通过正常销售渠道打开市场。”

面对不断拉大的发展差距,特步没有放弃反击,但仍显底气不足。

2022年9月,特步发布“世界跑鞋 中国特步”战略定位,并公开品牌的新中底科技——XTEP ACE缓震科技平台,以及搭载了该科技的160X 3.0 PRO跑鞋。据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透露,将在未来十年投入50亿元来支持中国路跑事业发展。

在特步的设想中,未来将试图通过赛事、装备、服务、社交四个维度打造产业闭环。但在张毅看来,通过赛事布局发展,同样是多数体育运动品牌所聚焦的方向。“实际上,国内外品牌在赛事方面竞争非常激烈,特步需要打出自身的产品和营销特色。”

此外,低水平的研发成本同样是特步发展的制约之一。据易观数据显示,阿迪达斯和耐克研发费用率一般在10%左右。而2021年,安踏、李宁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亿元、4亿元,特步则为2.5亿元。

2022年上半年,特步的研发费用约1亿元,占收入比率不足2%。对比之下,特步在营销推广等方面投入较大,同期广告及推广费用约5.8亿元,同比增长33%,占比营收高达约1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又一家互联网公司正式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9月1日,四川银保监局官网发布关于同意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开业的批复。批复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元,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与此前公开信息披露的仅唯品会和富邦华一银行2家股东不同,在开业批复信息中,监管还核准了一位新股东——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为25.1%。另外,大股东唯品会持股49.9%,三股东富邦华一银行持股25%。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特步入股的第二家消费金融公司。另一家公司是2014年开业的兴业消费金融,特步的持股比例为5%。

在高管团队组成方面,核心岗位主要来自唯品会和富邦华一银行,其中,董事长沈亚和总经理王义华来自唯品会,前者为唯品会联合创始人,后者曾为唯品会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的副董事长王文锋和副总经理康继强均来自富邦华一银行。界面新闻记者从富邦华一银行处了解到,王文锋为该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康继强为该行销售管理部副总经理。

唯品富邦消费金融从股东方发布公告到获批开业历时3年。

2018年9月19日,富邦华一银行母集团富邦金控发布公告称,拟以1.25亿人民币、占股25%在大陆地区参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监管批复筹建文件显示,唯品富邦消费金融于2020年9月末获批筹建,但原定应在6个月内完成筹建,最终耗时11个月才正式开业。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唯品会旗下已收入多张金融牌照,除消费金融牌照外,还有网络网络小贷、商业保理、移动支付、寿险等牌照。

据了解,这是年内第3家获监管核准开业的消金公司,也是行业内第30家消费金融公司。

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监管部门对消费信贷领域的监管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出台一系列政策涉及银行、网络小贷公司、助贷导流平台等各类参与主体,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影响深远。从整体上看,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和落实,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持牌经营成为趋势,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的牌照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受持牌经营的监管趋势影响,近年来,多家互联网公司纷纷通过参股或发起设立的方式,拿下消费金融牌照。例如,小米、蚂蚁发起设立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和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滴滴和百度旗下度小满则分别参股杭银消费金融和哈银消费金融。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