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

在巨大的购车与用车成本压力下,“随叫随到”“灵活方便”的网约车,成为当下兴起的出行新方式。得益于低成本、免停车、乘坐舒适等优势,国内的网约车市场已经悄然成为极具潜力的新蓝海。


日前,大众交通公告称,大众出行拟增资扩股引入投资人阿里巴巴,分两期共计向大众出行投资 4000 万元,持股比达 10%。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刚刚以2.8亿美元入股哈啰出行。一个月内,阿里巴巴连投两家网约车平台,这也意味着沉寂了两年的网约车市场,重新获得资本青睐。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打造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平台、集城市动态静态数据于一体的智慧出行平台。这将是网约车市场再次爆发的新机遇和重大利好。


合规与规模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


近年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给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新的交通运输模式的出现是必然趋势。数据显示,网约车用户中52.67%为购物、游玩,超过四成为了上下班通勤。40.96%的用户的频率是每周使用,同时有30.46%的用户不定时的,有需求才使用网约车。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25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经营许可,日均订单量在2100万单左右。


滴滴突如其来的危机,在早已形成“一家独大”的中国网约车市场,硬生生撬开了一个新的缺口。随着7月滴滴的下架,腰部玩家再次获得争夺用户的机会,曹操出行及T3出行增速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到今年三季度末曹操出行月活用户已超1100万,同比增长率高达62.5%;T3出行月活用户986.7万,较2020年底增长560.7万。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是网约车行业的第一次大战靠的是简单粗暴的补贴,那么这个战术已经被自身条件和政策封死了,下个突破口或许是顺势而为的“合规”。竞争的目的是生存,但网约车平台还有一个终极天问:盈利点在哪里?


按照T3出行CEO崔大勇计算,网约车平台达到日均500万单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个规模上可以达到成本和收入打平,而日均1000万单才能达到盈利点。


而滴滴日订单量最高时达到3000万单,近三年仍亏损353亿元,可见网约车平台盈利困难。而为了合规付出的高额运维成本,只会因为规模增大而更加沉重。


加之持续近两年的疫情,不仅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放大了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格局与困境,“烧钱大战”与获客、盈利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的加码及监管的收紧,如何在盈利及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逐渐成为各网约车企业的重要战略考量。


网约车江湖集中上演资本大戏


9月6日,曹操出行宣布完成B轮融资,金额达38亿元。此轮融资是今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首笔国内股权投资。


紧随其后,T3出行于9月23日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此时距其上一轮(2019年的天使轮)融资已过去两年零四个月。本次融资高达77亿元,这也是从2018年到现在,网约车品牌获得的国内最大单笔融资。


一个月内接连两笔融资,令看上去逐渐降温的网约车行业再度受到关注。


在滴滴之后,曹操出行和T3被视为网约车行业最有实力的参与者。两家企业均有大主机厂背景,曹操出行背靠吉利体系,而T3则由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重庆长安等三家联合打造。业内有观点认为,曹操、T3、美团、高德将主导下一阶段的网约车行业竞争。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2000家从事网约车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一半的均为近5年成立。仅2017年就增长400多家。其中,已有330家企业产生过融资事件。2018年我国网约车行业融资金额达到顶峰,发生融资事件共15起,融资金额共627.5亿元。2018年后我国网约车行业遇冷,融资金额下降明显。


“近期曹操出行、T3出行相继宣布获得融资,说明资本市场持续看好网约车出行。”易观汽车出行行业高级分析师何奇说,从融资规模来看,资本正在向头部平台聚集,马太效应开始显现。


与5年前滴滴、快的“双雄争霸”相比,如今的网约车市场早已不是二选一,多元化势力的博弈和角逐,也让网约车行业充满商业未知。


网约车的下半场,谁将成为王者


从中国网约车的城市渗透率来看,网约车在一线城市渗透率最高,达到了50.3%,在新一线城市渗透率为20.3%,而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渗透率较低,尚不足10%。


网约车行业分析师卢布表示,随着资本的加入,必将带动网约车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着正面和积极影响,直接受益的是网约车司机和乘客。


事实上,网约车领域市场痛点仍然没变——司机希望更高的收入、更细致的运营和更公平的赏罚;而用户则要求更实惠的价格、更透明的计价体系以及安全可靠的服务。


然而,在订单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司机拒载、绕路、骚扰等问题时不时涌现。而在司机端,则有司机在网上投诉称有平台存在无故扣款等情况。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超过600家网约车相关企业出现过经营异常,超200家受到行政处罚。


“T3出行将加大在用户服务提升、产品创新、技术研发、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投入,持续提供安全、便捷、高品质的出行服务,提升司机的职业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崔大勇说,目前,T3出行已经推出了惠享、快享、专享、尊享、新享出租等五大产品线,还发布了司机专属关怀计划,并对“一键叫车”进行升级。


“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约车行业正迎来智慧出行和智慧交通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重庆京渝省情和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莫远明说,车企入局网约车出行,形成“制造+出行”的网约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在发展推广新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应尽量整合保留网约车和出租车的优势资源,使新模式更能符合大众需求。


前不久,自动驾驶出租车科技公司文远知行获得了广东省交通主管部门颁发的网约车运营许可证,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开展网约车业务资质的自动驾驶企业;哆达达约车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立足于解决农村出行的瓶颈问题……网约车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技术创新以及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突出重围,成为网约车行业的佼佼者。

阅读全文>>

2016年1月1日,在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的授意下,吉利新能源板块负责人刘金良带队,开启了曹操专车的内部孵化进程。

同年,网约车市场的巨头战争走向尾声,Uber选择退出中国市场;《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推出,为网约车平台确定了合法地位。一年之内,网约车行业的合规性政策、市场主体同时落地。

在刘金良看来,这意味着赛道C2C窗口的关闭,以及B2C窗口的开启。

以网约车平台激烈争夺的北京市场为例,政策要求司机须持北京户籍及北京市核发的驾驶证件,这意味着合规司机的门槛极高,而主打专业化、合规化入场的曹操专车拥有更多市场空白可供突破。

例如,曹操专车强调自身成熟的司机培训机制。“曹操学院”将为其提供服务、沟通、急救等职业知识,甚至每一位司机在上岗前,都要接受性格测试。

从发展速度看,自2019年2月更名并扩张业务范畴后,曹操出行似乎走上了快车道。今年9月6日,曹操出行完成38亿元B轮融资,在发布会上,曹操出行CEO龚昕发布了N3战略——分别代表定制车、新能源、车联网及智能驾驶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生态。

融资轮次与战略规划的两重迭代下,曹操出行似乎有望抓住C2C网约车市场短暂的窗口期。而事实上,曹操出行自身仍有较多矛盾亟待解决。

01  商业模式:toB还是toC?

自始至终,吉利都未将曹操出行作为竞争网约车市场份额的破局点,而是作为吉利汽车战略转型的突破口。

刘金良曾在公开演讲中阐释吉利汽车入场出行平台的逻辑——各行业资本都在陷入“造车狂热”,造空调的、做能源的、做互联网的……吉利要在未来三十年后还能生存,就不能将汽车视为交通工具,而选择转型升级,借道汽车提供出行解决方案,才能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未来汽车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这固然是吉利汽车入局的重要原因,然而翻阅“风月宝鉴”的背面,逻辑将变得更加清晰——曹操专车是吉利应对汽车市场存量危机的改革产物。

从2010年起,随着“汽车下乡”的高潮结束,国内汽车销量增速陡然下滑。汽车普及率的提升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下,人们不再满足于中低端车型的普通代步工具需求,而是追求更多使用功能,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量时代进入尾声。2017年后,相关数据更是一度转入负增长。

在吉利身上,这一逻辑表现得更为深刻。

吉利汽车公开数据显示,在规划曹操专车入场的前一年(2014年),吉利汽车销量出现大幅滑坡。当年,吉利汽车销量仅为41.79万辆,同比增速暴跌至-24%。

这场销量危机砸在吉利身上,砸出了两个改革,2014年,吉利抛出口号“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将产品逻辑投向消费升级,博瑞等品牌应运而生。

2015年,吉利汽车将目光瞄向出行平台,曹操专车的战略架构成型。

本质上,车企入场网约车行业,是应对汽车红海危机的举措,通过B2C出行平台将产能投入市场运营,能够代替过剩存货的折旧损失。目前,这一赛道汇聚了吉利、一汽红旗、上汽、东风、长安、江铃等一众车企,与其说车企盯上了出行蛋糕,不如说,这是市场寒潮下的抱团取暖。

这也为曹操出行的品牌逻辑带来分裂——曹操出行究竟是to C产品,还是to B产品?

一方面,吉利汽车依赖曹操出行获取数据反馈。刘金良表示,曹操专车的司机反馈,使吉利做出了副驾驶座椅调节等多个针对B2C出行市场的车型调整。截至2018年4月,曹操专车为吉利提供的车型研发建议已经达到数百条。

此外,出行平台也在为车企提供广告效应。在出行过程中,用户可以体验吉利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不同车型,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4S店的试乘试驾,间接完成了吉利汽车的宣传。

另一方面,曹操出行又在吸收社会资本,并在B轮融资后疑似放出两年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这意味着在B端价值以外,曹操出行必须建设一整套成熟的C端服务能力,包括高峰期运力调度、安全防范体系等等。而相比成熟、有海量数据积累的头部C2C出行平台,曹操出行显然居于下风。

在9月的B轮融资发布会上,曹操出行方面的表述也反映了这一问题——随着运力扩张,非全职司机涌入平台,曹操出行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让私人司机使用吉利定制的新车型上,而非大举扩张市场份额。

这表明,曹操出行的战略意图更多是占据少量网约车市场份额,为母公司解决销售及研发困境,而非在网约车赛道与对手正面作战。即便在几次融资后,吉利的股权比例受到稀释,但曹操出行的战略规划依然没有改变。

02  市场份额:昙花一现还是稳步蚕食?

在B轮融资发布会上,龚昕表示,20%市场份额是网约车平台在单个城市的“生死线”。而截至目前,曹操出行已在一部分城市中拿下20%市场份额。

这似乎表明,曹操出行在细分市场的稳步扩张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另一方面,曹操出行也在扩张过程中遭遇诸多问题。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今年10月11日以来,曹操出行运营主体杭州优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记录快速攀升,仅在11月1日,曹操出行就连续接到8条行政处罚消息。其中,处罚单位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为主,绝大多数处罚理由是曹操出行司机未取得出租车驾驶员证。

处罚背景则是曹操出行在部分城市的加速扩张。在网约车市场短暂的窗口期,全职司机无法满足曹操出行运力快速扩张的需求,非全职司机的体量正在增长。

从优势看,这部分运力为曹操出行快速争夺市场份额提供了支持;但从劣势看,曹操出行作为B2C出行平台,其安全、专业、服务能力强的产品形象也在非全职司机的增长下逐步淡化。

在此之前,刘金良曾经将曹操出行B2C模式的优势归纳为重资产模式下对车辆和司机掌控能力强,服务能力强。但据《经济观察网》报道,曹操出行存在司机管理机制混乱现象。有司机表示,带车加盟司机除审车验车需要一周时间外,只需培训一个上午。而这与曹操学院严格培训司机的对外宣传形象相距甚远。

今年9月1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对包括曹操出行、T3出行、美团出行在内的主要网约车平台进行约谈,指出部分平台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恶性竞争,并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和车辆“带车加盟”,开展非法营运,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安全稳定,损害司乘人员合法权益。约谈要求,各平台要做到“平台持证经营,车辆持证载客,司机持证上岗”,立即停止招募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并加快清退平台既有的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

这意味着,曹操出行借B轮融资势头快速吸纳运力的举措,正在遭遇合规风险的直线上升。

此外,在曹操出行的战略版图中,平台要占领的始终是巨头博弈下的细分市场,而非新增市场。刘金良对此表述为,C2C平台通过烧钱养出了用户习惯,曹操出行在此不需要再烧钱,可以专攻服务。

而行政处罚单位所在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曹操出行扩张运力的主攻方向。从这一角度观察,曹操出行主要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扩张运力,而对网约车渗透率更低的下沉市场缺少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吉利汽车的产品及线下服务设施布局有关,但同时也证明在未来的网约车赛道中,曹操出行不会进入第一梯队。

03  盈利前景:造血还是输血?

相关报道显示,在B轮融资曝光前,曹操出行已提出两年内扭亏为盈的战略规划。

在2018中国汽车论坛上,刘金良曾将曹操出行的盈利问题归结于专业化运营的高昂成本——曹操出行的用车每年年检并上交运营险,而C2C网约车并不执行同等严格的标准,这是影响曹操出行盈利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而在此次B轮融资完成后,龚昕明确将曹操出行的战略框架顶端确定为“进攻”。从具体策略看,曹操出行预计优先争夺市场份额,确立规模优势,再全面转向盈利。

而这也意味着,留给曹操出行转型的时间并不长。

从曹操出行在多个城市飙升的非持证司机运营处罚情况看,在B轮融资后,曹操出行已经对有市场份额起步优势的城市进行了追加补贴、运力等投资。

按照龚昕给出的数据,曹操出行在已有运营的62个城市中,约两成城市达到20%市场份额。而曹操出行想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稳住存量,寻找增量,争取在更多城市中突破20%生死线。市场费用的扩大,意味着曹操出行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盈利。

而从网约车的赛道情况看,整个市场面临客单价增长的天花板,在公共交通、私人汽车等产品的竞争下,网约车单笔订单的价格必须严格遵循当地消费水平。此外,平台的抽佣比例也存在天花板,平台一旦过度挤压司机利润,必然导致运力流失。

这意味着单独依靠网约车业务,曹操出行很难盈利。在2019年从曹操专车更名后,曹操出行对业务进行了多元化扩张,并将同城O2O电商引入出行平台,背后则是用户出行-积攒里程数-换取电商折扣的业务设计。

在曹操出行整套商业闭环的理想模型中,出行平台是重要的用户入口。聚焦于出行背后的用户价值,意味着出行业务必须占据足够多的市场份额,并维持较高的用户粘性,才能向电商业务输送用户流量。

而问题在于,当前的曹操出行扩张过度依赖补贴。公开信息显示,曹操出行的补贴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新人福利、会员办卡、邀请新用户奖励,以及折扣代金券等等。一旦平台转入追求盈利阶段,补贴政策逐步退出,用户忠诚度或将大幅衰退。

此外,从扩张规划看,曹操出行遵循严格的成本控制策略,坚持避开与C2C网约车平台的正面作战,而是在用户需求足够大,市场份额易于争夺的大型城市扩张,着眼点更多在维持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市场份额上。随着非全职司机的扩张受限,曹操出行借融资形成的市场份额攀升势头或将告一段落。

整体来看,曹操出行的优势,更多在于背靠上游车企的研发资源,以及本地汽车采购、运维的成本优势。但从战略规划看,曹操出行更接近“捡漏者”的身份——依赖C2C网约车平台为用户教育支付的前期成本,并不追求竞争主要市场份额,而热衷于主战场以外的“游击战”。在未来,曹操出行大概率不是出行赛道中的核心玩家。

阅读全文>>

       中华网财经9月7日讯 9月6日晚间,吉利旗下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宣布,完成38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今轮融资,是今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首笔国内股权投资,也是自2020年以来网约车出行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曹操出行创立于2015年5月21日,目前旗下拥有互联网专车、出租车、曹操帮忙、曹操商城、曹操传媒等业务。截至2021年8月30日,曹操出行已经上线全国62座城市,曹操出行CEO龚昕对出席融资发布会的记者表示:“通过持续精细化运营,曹操出行目前注册用户已超6000万。7月份订单需求量创下历史新高,是去年同期的150%,且从今年5月份到7月份,曹操出行接单量爆发式增长,对比三个月之前,7月份接单量超一倍以上。”根据极光大数据报告《2021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曹操出行MAU达567.9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近140%。据曹操出行CEO龚昕表示,通过持续精细化运营,曹操出行目前注册用户已超6000万。

       今次融资共5家投资方,分别是苏州市相城金融控股(集团)、苏州高铁新城国有资产控股(集团)、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农银国际投资(苏州)、东吴创新资本管理。

        资料显示,曹操出行在2018年1月完成10亿元A轮融资。距离A轮融资约3年半后,曹操出行宣布完成B轮融资。8月4日,曹操出行获得了吉利控股集团增资约7000万元。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