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

可变现净值是什么意思,可以举个例子吗?

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法计价。这里存货成本是指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用于连续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在产品等存货估计可变现净=估计售价-估计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估计相关销售税费;

对于用于销售的库存商品和原材料估计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估计相关销售税费。

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的会计分录?

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会计处理:

1.如果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那么就不存在贬值的风险,也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需要做会计处理;

2.如果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那么存货出现了贬值,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按照差额计提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高计量?

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是用来确定可收回金额的,如果可收回金额高于减值测试前的固定资产价值,则按原价值计量;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减值测试前的固定资产价值,则按可收回金额计量

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什么?

成本与可以变现的净值比较。比较低的作为入账价值。从计提减值准备的角度考虑是符合谨慎性原则;从资产的角度考虑是符合及时性原则,体现资产负债表日资产价值的真实情况;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加强存货管理,因为存货存在减值情况如下:

1、该存货的价格持续下降,且在可预计未来无回升希望;

2、该存货生产的产品市价大于成本;

3、该存货的成本大于市等,这样管理者就知道是否要调整经营方向,做出更适合市场的生产经营决策。

存货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如何理解?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现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预计完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价值,换句话说,市价并不是指存货的售价,而是目前重新取得相同存货所需的成本。

存货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在实际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处理方法不同,比如以备出售的存货,如商品、产成品等;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存货,如原材料(需要考虑材料的用途)等。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

什么是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阅读全文>>

大众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在19世纪末,那本著名的《乌合之众》作者勒庞所做的预言,终于在数字时代正式验证。海量的内容平台和内容载体,成为群体认知世界的触点。

世界就在一条条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交互中,展示着真实面貌。也让无数创作者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在大众时代中加入定语——大众内容的时代。提起互联网概念中的内容平台,今日头条总是拥有特殊的意义。

2022 年,今日头条上线十周年。每天都有上亿人来到头条看到更大的世界。他们的角色也在变化:创作者与粉丝、品鉴官与创作者、用户与平台,许多人因为创作而看见了彼此。这或许正是2022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主题定在“头条十年 看见彼此”的原因。

“每一次‘看见彼此’的机会,也许就拉开了‘十年成长’的序幕”。在这场一年一度的大会上,今日头条新任负责人张超表示,在已经完成的重点业务基础上,平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重心,会放在格外加码优质图文、扶持兴趣创作、推进多元变现发展等三个维度,以此应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内容行业下半场。

这个帮助无数人认识世界的平台,和它的内容创作者们,正在寻找向心力。 

内容:质高行远

内容的本质,是一种社会阅读客体。无论是文本、图片、音频还是视频,都是作为交流的载体,以此传达一些事实与知识、思想与情感的信息。信息的多与少、质量的好与坏、载体的轻与重,构造出大众主体的阅读经验。

通俗来说,大众通过不同类型的内容,在“看见更大的世界”。而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内容平台,成为受众们在“阅读”中构筑世界的通道。正如砖瓦质量影响建筑,作为世界建材的内容质量,则决定了用户们所看到世界的构成材料。

因此,内容要优质,是内容行业的共识,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互联网内容平台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能够走远、走稳、走深的平台普遍有着同一种特质——对于优质内容的重视。而在信息繁芜的数字时代,优质原创内容的情况,往往是外界观察一个内容平台形象与价值的直观判断。

头部玩家总是愿意多走一步。像今日头条每年都会在提升内容优质方面,进行新的升级。如果说,去年今日头条是将“何为优质原创内容”的判断和决策权,交还给了部分用户,为优质原创内容的判断标准,增补了用户个体的专业度与可信度,那么2022年今日头条对于在优质内容上的改革步履,继续往前一步,从创作者源头引入活水。

创作者们不会忘记当年“千人万元计划”推出后,那份对内容的尊重。而这份尊重在2022年,被今日头条扩展为更多维度的“优质创作者计划”。

一方面,是今日头条从立身之本的推荐系统下手,完成了推荐分发的改革——将内容优质作为指标纳入分发体系,让原有内容生态中追求“即时反馈”的专注转化为兼顾“长效价值”;另一方面,则是更大力度地进行扶持投入,张超在大会上公开表示,未来一年中,在原有超过7000亿优质原创内容扶持流量的基础上,还会额外新增2000亿流量池给到优质图文内容,包括文章、微头条和问答三体裁。

已经有相当体量的创作者响应加入了计划。一些实际数据或许更能说明效果:加入后,一半优质原创作者获得的流量扶持相较此前增长至少2倍,优质图文创作者获得的流量扶持增长甚至达到了5倍以上。而对应的,是优质原创内容更容易被看到。就本次生机大会透露,现在今日头条生态中,每18篇优质内容就会产生1篇10万+爆款。

在“优质内容”话题上动作频频的今日头条,将平台的内容生态,举在了一个具备更高势能的基准线上。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和对优质内容有需求的用户,有了更多“看见彼此”的机会。 

兴趣:内容起点

哈贝马斯在他那本认识论著作《认识与兴趣》中总结了三种兴趣: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界的技术兴趣;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理解所产生的实践兴趣;人们满足自我认知需求的解放兴趣。

哲学论述中的归纳总结,映射进现实同样成立。认识世界、交流互动、自我满足的三种需求,以种种兴趣的面目,成为大众进行内容“阅读”构筑起自我认知世界的不同起点。

在度过内容匮乏、供小于求的阶段后,内容行业用户主权开始崛起,有了基于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喜好变化。以今日头条举例,“来头条看热点资讯”,已经成为一种心智上的惯性,满足了基本对于热点资讯的兴趣需求,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头条用户偏好。

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数据是,2022年今日头条兴趣垂类的阅读规模,已经持平资讯。

今日头条作者增长运营负责人臧倩透露,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头条精准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作者。除了具有大众性的社会热点资讯、娱乐、生活等领域,不同人群有着自己的兴趣喜好。如2022年头条女性用户TGI(偏好度)最高的领域,集中在美食、育儿、健康、情感等兴趣垂类;而年轻群体高TGI的垂直领域,健康、篮球、三农、汽车等兴趣垂类明显铁粉占比更高。

因为喜好,所以停留,内容行业在存量时代的决胜点,由此体现。而兴趣内容对于平台的价值,可见一斑。这意味着,泛内容平台不仅要加快垂类赛道布局,完善基于兴趣垂类的多样性内容生态构建,更要溯本清源,回归满足用户兴趣需求的内容价值上。

行业正在翻涌的趋势,是今日头条已经付诸的实践。其已经从早期单一的资讯内容平台,逐步进化为以多元内容、多载体形态、多类型用户为核心优势的复合生态。各垂类作者能够创作并获得受众,普通人也能因兴趣分享。甚至不乏有因为兴趣而走上创作之路的用户。

这集中体现为兴趣创作者群体,以每周近40万兴趣创作者活跃、每周发文超过300万的体量迅速壮大,内容产出也明显增多。

而在2022年今日头条也在激发兴趣创作与兴趣内容匹配层面,下足了功夫。就兴趣创作保障而言,头条推荐系统在鼓励“高粘性的关注分发”进行了针对性探索,实现半年关注流量增长150%的数据反馈。让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的用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创作者与内容,让小众作者也能有相对稳定与粘性的保障;从兴趣内容匹配来说,除了推荐分发维度的匹配外,头条也在分别试点双列浏览和小组等产品形式,前者让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审美视觉体验,后者则以兴趣社区的面目,让兴趣成为辐射用户、增强粘性的生态入口。

在业务改革、产品升级等动作下,今日头条从平台侧为用户提供“解放兴趣”的能力。并且,这一能力在持续加强。话题、小组、发现频道等入口将更尊重用户个性化兴趣之外,张超透露了2023年更加激进的一个战略重心:兴趣创作者扶持,将增加3000亿关注流量池,精准分发给真正喜欢某类创作者/内容的用户,并推进流量、关注、变现的链路通畅。

用户能够看到的世界,不仅更大了,也更多元了。 

共赢:饮水思源

深挖井,方能饮甘泉。平台、创作者、内容、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掘井人、井、水、和饮水人的关系,只有深挖井,为创作者提供足够的平台价值和助力,才能实现内容平台的长生久视。

对于创作者而言,长期创作的信心与动力,来源于更高的收益与更多的认可。尤其是前者,更多元、更多的创作变现收益,无疑能让内容平台的创作生态变得更为健康。而在今日头条已经付诸实践的优质内容、兴趣创作的扶持政策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作者变现。

首先,是头条创作者最为熟悉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分成收入。“让更多高价值内容得到更多价值回报”的理念,贯穿今年头条重构分成体系的主线,搭配对优质、兴趣创作者的流量扶持,使得创作者能够获得更高收益。

最能体现诚意的点在于,今日头条在本次大会上,第一次公开了自己的测算逻辑与奖励系数,展示“优质”、“粉丝阅读”等维度数据对分成的影响,且说明在基础阅读单价上,会分别对单一价值维度赋予1-3倍的分成奖励系数。

其次,创作者分成以外的变现方式,也在变得多元化。细数内容行业分成变现以外的核心方式,无外乎商业投放、电商带货、知识付费三类,而这三类非分成变现的商业生态,也逐渐在头条平台内生根发芽。

以商业投放为例,今日头条2022年为创作者提升收入的动作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打造“真知优选达人团”,通过联动行业大咖与原生优质创作者生产原创精品内容,让规模化、大众化的群体增收成为可能;二是孵化精品内容IP。针对优质内容,从平台侧成立专项组进行内容IP孵化,且在帮助创作者打造个人IP之余,平台也出品了如贾樟柯与朋友畅谈的节目《贾乙丙丁》,提升整个平台的内容IP属性。

如果算上专栏、电商带货等方面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非分成变现的方式,对于头条创作者总收入的贡献已经达到了20%,在优质创作者群体的比重甚至能达到33%。创作者在平台生态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深入,进入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

除此以外,在扶持优质内容、兴趣创作成为战略重点的背景下,今日头条高效分发的能力,不仅成为创作者增收的助力,更是帮助更多好内容被看到的承诺。 

向心去,一个更大的世界

内容行业的先行者,依旧在先行。无法避免的是,在大众内容的时代里,大众对于平台的忠诚度会遇到更多考验。大众需要更合适的内容,无论是更优质,还是更符合个人兴趣,哪怕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平台。

内容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此前供需关系不平衡时的单向度分发,而是用户身处平台生态时从内容中获得的共鸣。无法完成与用户共鸣的内容平台,很难长期获得用户的青睐。

从今日头条在2022年的发展来看,尽管在内容、创作者和用户不同维度的策略都在迭代,但其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属性始终未变。尊重内容的优质,丰富兴趣的多样,在原有的热点资讯基石上,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面目,在头条迭代构筑的内容新生态里,用户所能感知到的内容,从平台推荐改革、创作者扶持、优质内容供给等多方面获得了加持,从而变得或许丰富多彩,或许生机勃勃,或许诗意盎然。

至此,创作者、用户和平台之间的关系,在内容实现的共鸣之中,过渡到了一种信任维度的交流,人们愿意在此创作,愿意在此分享,愿意在此交流,甚至愿意再次消费,只因为今日头条所交付的产品体验,足够有诚意。

或许无论是用户、创作者,还是对内容行业来说,一个预言式的判断在两年前已经落下: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在被头条打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流量池思维是出自杨飞写的《流量池》这本书,作者是原来神州专车的CMO,现在是luckincoffee的营销负责人。运用“流量池思维”,快速建立强大品牌,涉及到品牌的传播、品牌的深度记忆以及用户的运营,下面从流量池思维入手,细细得讨论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流量池思维?

流量池是什么?大家可以类比一下水池。水池,是装水的池子。那么流量池,是装流量的池子。流量池思维则是要获取流量并通过存储、运营和发掘等手段,再获得更多的流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流量池思维的重点在于,对于获得的流量要存储起来,然后运营他们,再通过他们获得更多的流量。

把用户锁定在池子里,让我们能够运营和管理,他们即属于我们的自有流量,无需花钱去买,并且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客。开拓自己的流量池,建立自己的稳定流量入口,获得稳定的客户,是一整套流量池思维方法。流量池思维主要包括品牌和用户两个纬度。

二、流量池思维与流量思维的区别

谈到流量池思维,更多人会想到的是流量思维,现在我们来看看这这两思维是什么关系。

流量思维:获取流量,实现流量变现。

流量池思维:获取流量,通过流量的后续运营,再获取更多的流量。

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流量思维是流量获取之后的后续行为,流量池思维更强调如何用一批用户找更多新的用户,即利用存量找增量。在流量思维里,一场活动,一场营销就是结束,但是在流量思维里,营销活动只是用户裂变的开始。这是最本质的区别,流量思维,用户来了一次就可以走了,但是流量池思维,用户来了只是第一步,我不会放你走,要让你继续消费,并且还要让你自发地给我带来更多的用户。

三、现状是什么

 一切的新事物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那么流量池思维的兴起是怎么优胜劣汰产生的呢?

一切的用户都可以分为,在你这消费过的用户,和没有消费过的用户,也就是老用户和新用户,这可以称为企业的两条腿。在过去,流量红利期,企业都忙着抢新用户,能便宜获得流量,这样就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长。但是如今流量稀缺,互联网流量逐渐趋于饱和,增速缓慢,获取成本高涨,竞争更激烈,这个时候,要是企业仍然用以前那套老办法,埋头找新用户,就很难生存下去。这样企业只能回到第二条腿,老用户,企业被迫重视老客户价值,从老客户身上创造增长。

四、流量池思维怎么做

如何快速建立品牌?快速获取客户并进行裂变?我推荐的就是流量池,而且强调“快速”,今天的创业企业面对着迅速变化的市场和竞争,因此需要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打开市场,首先需要找到第一批种子用户,通过裂变的手段去不断拉新,不断自我增值,从而进一步巩固品牌的力量,品牌变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所以流量池思维是一套闭环的思维。

这里我从两个维度去讲:第一,快速建立品牌,因为有了知名度才能做很多事情;第二,快速获取客户,就是拉到第一批种子用户,并裂变他们,即运营用户。

(1)品牌

品牌不仅仅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些传统的理解,在我眼里,品牌就是稳定的流量池。比如我们今天要去吃快餐,许多人一下子想到麦当劳、肯德基,中午吃火锅,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海底捞,对这些品牌的认知已经自动形成流量,所以品牌最大的贡献在引流,它就是一个稳定的流量池。

品牌的受众越广,品牌越强,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品牌传播出去。其次,品牌需要让人记住,没有被人记住,还有什么品牌而言。

1)品牌的传播

品牌的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品牌送到顾客前面,还有一种,是顾客帮你传播,即口碑传播。

对于第一种可行的方式有:广告、赞助、活动。

▶广告

广告可以说是品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明星代言,电视广告,生活中电梯、地铁公交站等各处有广告位的广告,以及互联网时代网上看剧时插播的广告、浏览网页、朋友圈等广告。

现在广告形式越来越多,广告触达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广告的无效化,打广告的触达人群逐必须越来越精准,比如卖口红的,把广告打到小学去作用大吗?

▶赞助

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有一些品牌或者产品在电视剧里面冒出来,算是赞助的一种创新形式。越来越火的综艺,随处可见的安慕希赞助跑男、更早的酸酸乳赞助超女,还有现在很多综艺中演员们尴尬的不时冒出两句广告。以及线下很多的活动,赞助世界杯、NBA,还有赞助大学的活动啊等等的。这些都是通过赞助来传播自己品牌的方法。

▶活动

发传单,游街,大街上搭个台子做什么活动等等,这都是属于通过做活动来传播品牌的例子。

口碑传播:消费者通过其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品牌传播开来。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成功率高、可信度强。顾客愿意推荐品牌的前提是,对品牌的认可。所以这块的着重点是用户满意度,包括对产品和对服务的满意度。从用户的角度去做产品,从用户的角度提供服务,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这是决定是非能够形成口碑传播的关键。

2)记住品牌

一个人我们怎么才能够记住他?一个是他很好记,或者他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一个就是人不断的出现在你面前,记不住也记住了。

对于品牌也是一样,首先要让用户容易记住,着手处有,品牌的LOGO和品牌的名字,LOGO是视觉效果,名字是听觉效果,一个你自己叫起来都拗口的名字,让别人怎么记。

其二,引导顾客进行体验式消费。所谓顾客体验,“它是顾客跟企业产品、人员和流程互动的总和”。也就是让顾客置身于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或者让顾客切身享受消费的乐趣,从而形成“以自己希望的价格,在自己希望的时间,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强烈消费欲望。体验式消费所带来的感受是深刻难忘的。

最后,用户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所以让用户记住品牌的关键是曝光。重复的出现在用户面前,不断的深化用户对品牌的印象,不断唤起用户对品牌的感知,从而让用户记住品牌。怎么做呢,就是我们上一部分说的,不断得打广告、赞助、做活动,这样才能一直出现在用户面前,重复曝光。

(2)运营

用户运营包括流量池打造、数据分析、用户分层、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等。

1)流量池打造

首先选择作为流量池的渠道,然后再将用户加到流量池中。

目前可以作为流量池的渠道有:微信,QQ,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之类的。但是目前最有效、最佳的流量池渠道,我认为是微信。首先,微信的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亿,有足够大的流量。第二,微信已经成为一个人打开频率最高的软件,你可以随时相互聊天沟通,这是离用户最近的地方。第三,微信是属于个人所有,没有人能够夺走你的流量,这和淘宝之类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2)数据分析

没有数据化就不要谈运营。一个文案的好坏、渠道的效果、用户的价值等都需要通过数据来体现。尝试每个行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并且最小颗粒度监测。做数据分析之前要知道你需要分析什么数据,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数据的波动代表了什么,应该怎么调整。这样你才能在分析之前,将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你的数据进行分析。

比如修改了宣传海报,1个小时内对比没修改前,点击率,转化率有没有提升,有继续保留,没有就再换。

再比如营销活动,改了个用户参与流程,那单位时间内用户参与量是不是有提升,诸如等等。

3)用户分层

用户分层能帮助我们把用户分成各个层次和群体,然后我们根据各个层次和群体的不同,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

用户分层展开来讲,有三个步骤,分别是:界定核心业务指标、用户分层维度划分、建立用户分层标准。

▶界定核心业务指标

首先,界定核心业务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从纷繁的数据指标中找到影响核心目标的关键环节和因素,指导接下来的用户分层维度划分。

从业务维度上,目前的主流产品可划分为流量型业务和收入型业务。流量型业务更关注用户活跃度(活跃用户数、活跃天数、活跃时长),收入型业务更关注付费收入(转化漏斗,复购率,Arpu值)。

▶用户分层(群)维度划分

通俗的说,用户群体维度划分就是建立群体标签。那怎么贴标签才能够划分的详略得当呢?把用户分成了用户属性、用户行为、用户状态、用户偏好四个方面来考量。

用户属性:指用户的基础客观属性。比如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等。这一维度告诉了我们他是谁。

用户行为:指用户使用行为流程,正如前面提到的下载、注册登录、点击浏览、购买下单、评价分享等。这一维度告诉了我们他在做什么。

用户状态:指用户在产品上的当前状态。比如免费用户、付费用户、活跃用户、等,按活跃度又可以细分为3天/7天/15天活跃一次活跃用户,按付费金额又可以细分为高付费/中付费/低付费用户群or年卡/季卡/月卡用户。这一维度告诉了我们他在平台上的状态。

用户偏好:指用户发生行为的关键驱动因子。以在线视频为例,用户购买影视VIP会员,有部分用户看到喜欢的内容就会开通会员,这部分就属于内容驱动,而有些对价格比较敏感,只有在折扣促销的情况下才会购买,这就属于价格驱动。内容驱动层面里又可以细分为动作/爱情/科幻等等。这一维度告诉了我们他的偏好。

▶建立用户分层(群)标准

前面我们已经列出了用户维度,然后我们通过这些维度去建立用户分层标准。

以在线视频用户分层标准举例,我们按照“用户状态+用户行为+用户偏好”三个指标来提取我们想要的用户。

非会员用户:至今未在平台充值会员的用户以及充值会员但是断续目前非会员状态的用户。

活跃用户:近7天/15天启动过应用播放视频时长超过30S的用户

用户行为:播放了媒资标签是古装的《xxx》,追到了第11集(未追到会员可看集12集)

上述指标定义的用户对象是在平台上活跃(7天内就有播放),观看了古装剧《xxx》,追到了最新免费剧集,会员集没有看的非会员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分层标准的制定就因产品而异,比如我们按照用户状态一栏活跃度划分出活跃/非活跃用户,有的高频类业务就是每3天启动就算活跃,而有的中低频消费类业务可能10天就算活跃,这时候如果把活跃度按照1天长度来切割,加上用户行为拆分,结果会变得复杂,每个分群的用户相对较少,不适宜检验策略,也解决不了业务需求。

另外,还有一类面向两类用户的产品。既有平台的生产者,又是平台的消费者。这里就会产生两个不同目标,一个围绕供给端的生产、一个围绕消费端的服务,也就形成了双向用户分层。比如微博、知乎、淘宝等。用但分类的维度依然是相同的。

4)活动策划

活动根据目的可以分为拉新活动、活跃活动和转化活动。做活动一定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整个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切不能好久不做活动了做个活动吧。活动的方式有裂变、拼团、秒杀等等。这里着重讲讲裂变。

裂变,本质是通过种子用户和现有用户邀请,来几何级地扩大用户规模,大幅度提升流量,实现低成本传播。是目前成本较低的获客方式,而很多人喜欢把它和“增长黑客”、“流量池思维”划等号。这是不对的,裂变只是一种获客手段或模式,不过其对流量池的构建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说说常用的裂变手段。

▶按动力分类

让用户参与裂变是需要动力的,而最根本的动力则来自用户的需求,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裂变分为三类:

-口碑裂变:用户因为需要或影响而体验产品、使用产品,当产品或服务超出预期时,用户会自发推荐,产生口碑。

-社交裂变:用户因好奇心参加有趣、创意十足的活动,当活动满足社交需要时,用户会自发传播,以满足炫耀等心理。

-利益裂变:用户因为一些诱人的利益,比如:红包、优惠等,被迫地或主动地分享,已满足欲望。

▶按模式分类

除了动力,裂变也有不同的模式,而之所以会有不同模式,是在于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据此可以分为五种:

-转介裂变:即分享后得福利。

此裂变方式适用于单次体验成本较高的产品,尤其是虚拟产品,比如:知识付费产品、线上教育课程等。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分享免费听课,通过分享来抵消实际价格,同时触达更多潜在用户。

-邀请裂变:即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同时得福利

老拉新是裂变的本质,而要老用户愿意拉新人,见效最快的就是给老用户拉新奖励,同时也给新用户奖励,这已经是标配玩法,尤其适合app和微信公众号。

-拼团裂变:即邀请者与被分享者组团享福利

这已经是比较基本的玩法,用户发起拼团,利用社交网络让好友和自己以低价购买产品,从而起到裂变效果,基本逻辑是通过分享获得让利。

-分销裂变:即发展下线赚取佣金

 这是目前很火爆的玩法,本质是直销的二级复利,用户只要推荐了好友或者好友的好友购买,推荐者即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即佣金,而 某些平台的推广员模式、裂变海报模式皆属分销裂变。

分销和邀请不太一样,后是付费用户邀请付费用户且均获利,后者则不一定是付费用户进行邀请,且只有邀请者获利。

-众筹裂变:即邀请好友帮助得利

众筹也是比较流行的玩法,主要是利用好友间的情绪认同,加上福利的外在形式来实现,这个福利主要是优惠、产品等。

▶按平台分类

有时候,多数人会认为裂变只发生在微信上,其实不然,任何平台都可以做裂变,不过,按照此分类的裂变主要有三种:

-APP裂变:一切裂变手段基于APP实现,目的是推动APP的下载量,分享渠道是微信、QQ、微博等平台。

-微信裂变:目前多数裂变都在这个平台进行,已经出现较为完善的裂变产业链,工具主要有公众号、微信群、个人号和小程序。

-产品裂变:线下裂变的主要形式,很少有人关注,既可以与线上结合,也可以做纯的线下促销,比如:集瓶盖、集瓶身、集纸卡等,而比较有名的案例则是ofo的小黄人车。

5)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应该是通过“内容”首先引起用户共鸣,建立信任,带来传播,记忆或购买行为。当然内容也不限于文字,可以是图片,视频,游戏,音频,书等载体。

内容营销重在内容,要让内容具备可读性,大多数用户不反感不拒绝,这样的内容或有故事情节,或有情感,或有趣味,总之它是湿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干巴巴。

▶内容营销不是强行插入而是植入共生

植入是让广告和内容融合共生,一起打动消费者。插入就是入侵,让人不舒服。

一条是为数不多我愿意看下去的账号,哪怕是它内含的视频,尤其是首图文,明眼人都清楚很多都是广告。但我愿意看,甚至还会转发。就是因为它的广告是从内容里长出来,而不是强行插入,我愿意读每个有特色的故事。

就像这篇图文,一个19岁就开始修行的人,他背后的故事很吸引我。这就是内容营销,打动读者,同时让你记住。

▶内容营销不是产品说明,而是要创造用户共鸣

好的内容营销绝对是把匕首,直击消费者的心门。这一点白酒品牌江小白做的很不错,他们的用户大多年轻群体或大学生,就这么一款高粱酒,为什么可以再年轻群体风靡呢。就在于它用包装语录打动了用户,引发了情感共鸣。

【愿十年以后我来给你倒酒,愿十年后我们还是老友,青春不朽,喝杯小酒,话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然而四公里之内却不联系】

这种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配上走心的文案,很容易触动年轻人群体神经,引发共鸣。而当用户与你共鸣时,就产生了强大的信任。信任就是强关系,强关系会引发行为,所以购买、传播就容易很多。营销本身就是在建立企业与用户的信任。

▶内容营销就是要讲故事,创始人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和消费者的故事

农夫山泉,它是一家特别会做营销的公司。从“农夫山泉有点甜”,再到“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就足以见得它讲故事的功力。还有它的《一百二十里——肖帅的一天》、《最后一公里》都讲的是普通员工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让消费者有一种窥探,好奇的欲望。并且整个画面,语言和情节都设计的真实、亲切、可信,这就是好的内容营销。

所以衡量企业营销内容做的好不好,只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有没有吸引力,让人忍不住看?

有没有触动点,看完能引起共鸣?

有没有故事情节,读起来畅快?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内容营销呢,我坚持自己的想法:

宁做一篇好内容,不做十篇烂广告。内容营销一定是更需要企业来揣摩消费者,从细节出发,专注品质和服务,再围绕产品和服务提炼出内容。再通过营销手段让内容具有故事性,情感和生命力,这样才能打动用户。

内容营销应该是湿的,软的,而不是干的硬的,不是内容+广告而是内容生出广告。

5、总结

 流量池思维,是将流量放入一个池子里,然后运营他们,带来新的流量。而品牌就是最稳定的流量池,所以我们前期快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就流量放入了品牌内,然后通过后续的运营,不断让老用户持续消费,不断带来新的流量,进一步来强化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有了更有力的品牌,就会带来更多的流量,所以流量池思维是一个可以形成闭环的正激励的思维,这就是运用流量池思维,快速建立强大品牌的过程。

五、如何转化私域流量池

(一)、企业应该如何运营私域流量?

1、将私域流量转换为成员

我相信我们都知道私域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简言之,它是专门属于企业或企业的客户流量。然而,在操作这个资源时,许多企业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事实上,说白了,私域流量只有通过将其转化为企业成员或客户才能产生价值,我们就以成员转换为例。


商家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吸引客户,建立人脉。这是获得私域流量的第一步。然后,通过获取信任和建立友谊,形成企业的私域流量。接下来,需要正确引导商家,让这部分人流购买商家商品,然后利用优惠政策使其成为会员,这是一种成功的转型。

2、私域圈子的维护

在运营私域流量的时候,商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比如微信群、网络软件等,并曝光自己的方式、朋友圈、官方账号等,其实这就是私域圈。只有保持私域圈子,我们才能做下一步,如何维护?商家发布的文章要有价值,微信群要建立群规,不能出现其他垃圾广告,一个正规的社区和有价值的私人圈子一定会吸引很多粉丝。

总之,无论是微信群、朋友圈还是其他私人圈子,都不是流量的终点,合理维护并使其产生价值是企业的责任。


3、筛选和创建准确的私域流量

许多企业认为,如果他们有一个私域流量池,这是好的。事实上,这只是个开始。作为企业,您不能保证私域流量池中的每个成员都是您的客户,但企业需要不断挖掘和筛选出准确的私域流量。精准流量的优势在于,企业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护,不浪费太多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转化率。

比如商家明明经营的是女士面膜,但吸引的流量包括男性粉丝,显然这部分粉丝是毫无价值的。通过某种手段,企业可以排除无用的流量,从而更好地管理准确的流量,促进更多的订单。

阅读全文>>

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长。

村长从2019年8月13日开始写第一篇商业分析文章,2020年7月22日开始进行付费社群招募,然后每天在社群内分享内容做交付。

其实还延伸出了个人业务的咨询、付费课程等内容,所以在这两年内,村长完整的经历了从零开始创作内容,再到商业变现的过程。

村长当初写文章的出发点之一也就是为了亲自验证一下,靠写作到底能不能变现,以及其中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马上就要2022年,村长在体会整个知识变现的周期后,和大家来做一些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01 靠内容分享能不能变现?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如果写作、拍短视频赚不到钱,90%以上的人都没有分享的必要。

所以答案也毋庸置疑,只要持续的分享内容就一定能变现。


02 内容变现有哪些形式

如果不分变现大小的话,内容变现的方式是很多的。

a、打赏:打赏是赚不到钱,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概率,你看到那些阅读量十万加的都不一定能获得打赏,除非你做娱乐主播以外。

b、平台广告流量:微信、头条都有基础的限制,粉丝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可以开通广告收益。如果做短视频的话,流量分成比公众号好。

c、客户广告(硬广软文):对微信创作者来说其实客户广告才是大头,一般一个阅读在0.5-2元不等,看账号的质量和阅读量。

但一般像村长这种,垃圾广告每天都有十几个邀约,但真正匹配性高的广告是很少的,完全是个位数。

如果你写的很好,当然是不愁广告的,我一位老大哥,写财经商业的文章每月的收入在100万,但他写公众号7年了。

d、带货:可以说转化率是极低的,尤其是像村长这种写运营、营销类型的。

反而是那些写好物分享、母婴、美妆的账号比较好,所以要看你喜欢些什么。

e、社群:这才是大头,也是村长今天重点要说的,核心的成交源自于你能够提供什么资源和信息。

f、课程:课程的变现取决于你账号的影响力,你个人普通,卖课这条路就走不通。

但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很专业,哪怕你粉丝只有一两千,也有专业,核心的问题是能卖多少份?

g、咨询:这类的转化率,比卖课和社群会员更低,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试错成本比较高。它的成交取决于你后续的影响力。


03 什么时候能变现?

绝大多数单篇内容是没有变现价值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写分析文章的账号来说。

它的变现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像村长这样写了一年才做付费社群。

但是我建议各位如果是为了赚钱去的,不管你是招募会员还是为了卖货,第一时间就要变现,要告诉用户,你是要收费的,不是做慈善的,否则后续的变现就更难。

当然如果你的眼里只有钱,你也很难熬得住,许多人写了一两个月发现不能赚钱,就写不下去了。


04 什么样的内容能变现

能变现的内容一定是好内容,但什么才是好内容呢?

村长觉得好的内容必须满足三个标准:

其一是能够给别人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

其二是你的深度思考,能够提升别人的认知。

其三是给别人解决了具体的某个问题,提供了某些解决方案。

重点强调一下第三点:什么叫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比如你是卖化妆品的,同样的产品你的便宜就是提供了一个省钱的解决方案。

比如你是抖音短视频账号的,你写的内容能够告诉用户短视频应该用什么工具,怎么拍比较高清,这就是提供了解决方案。

所以越是垂直领域的账号,提供的解决方案越具体,变现的能力反而越强,

比如你是卖二手车的,做金银回收的,做同城相亲交友的,做炒股交流的等等,这些账号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


05 能赚多少钱?

个人写内容的是有变现天花板的,远不如短视频的变现能力强,一般在500万左右。

因为可以通过文章报价+社群+课程计算出来的,如果你没有商务对接,没有团队交付的话,好的创作者一年可能就在50-100万左右,其实这也是凤毛麟角了。

我们以付费社群为例,超过1000的付费社群就算比较高端的了,能招募1000个也才100万,2000个也才200万。

而多数个人做付费社群,人数一般就在100-500以内,可想而知其中的收入了。

所以不要拿那些头部的刘润、辉哥、老胡、狗哥等来举例,因为完全不切合实际啊。


06 社群变现能赚多久?

说一个让大家失望的数据,行业做的再好的付费社群,只要规模稍微大一点,好一点的续费率最高能到70% ,绝大部分的续费率在30%。

除了续费率,再说一下社群内容的阅读量和活动的互动率。

村长加入的付费社群有几十个,包括我自己的,综合算下来,任何干货的分享阅读量在5-15%之间,超过30%的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很多人加入社群是一时冲动,但加入之后,就很少再主动去看信息了,不管什么社群。

多数付费社群的生命周期不超过两年,因为后面续费是大问题。

所以一个付费社群能做三五年,且人数始终维持在一定水平的,都是好社群,至少社群的群主是靠谱的。


07 内容变现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如果你是靠广告进行变现,那么想持续变现的话,核心就是写出有传播力的好内容。

可能它不是干货,也解决不了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但就是因为有传播力,所以商家愿意付费。

如果你是靠付费社群变现的,那么你就得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尤其是有启发的解决方案,比如行业中的生财。

除文字内容外,那么你还得持续的输出活动,不管是见面会、夜话会,训练营还是其他的形式的活动,总之满足新鲜好奇,同时又能让一部分见面、获得资源,那就有一部分会有收获感。

如果你是靠课程进行变现,那么考验你的就是课程的交付能力,参与你课程的人收获感越强,你的课程就卖的越好。

另外,课程还要讲究更新的能力。比如抖音小店、抖音IP、海外Tik Tok等一些列用户最想知道的新内容。

这些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参与互动,以及后续的续费情况。


08 做内容能赚钱吗?

我们刚才说了,靠写内容是可以变现了,有能力的人也许能赚个几百万。

但是综合算下来,赚到钱了吗?

其一,能靠内容赚到几百万的人博主,几乎都不会说一个人,因为交付是一个体力活和脑力活。

又要持续每天高质量的输出,又要保证社群、课程高质量的交付,不是一个人可以完全搞定的。

另外在交付的过程中,除了人力外,还有红包、活动、场地、人情等一系列费用的支出。

也许你看到别人靠社群变现了100万,但实际到手的可能也就一二十万。

其二我们刚才说了,普通人靠内容变现的周期太长了,收入极其不稳定。

所以前期是有投入成本的,千万不要随意做全职内容的创业,尤其是拍短视频。

因此,如果你把写作、拍短视频以及变现当成一种爱好和额外获得的奖励,那么这算是一种副业的捷径。

因为每月少则一两千,多则三五万,对于额外收入来说,算是不错的。

但作为全职收入来说,90%都是入不敷出。

我们永远都不要拿头部的少数,做比较,而是要看大多数。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百万短视频博主断更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村长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分享。


09 做社群好还是做培训好?

村长做了一年多的社群交付,个人来说,我觉得做培训比做社群好。

因为做培训的交付感比社群好,培训是短期的交付,解决用户的某个具体问题。

比如如何做抖音IP,如何做地推变现,如何做抖音小店等,问题越具体,时间越集中,用户的感受就越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社群要做线下两天一夜也好,半天也好的同城活动。

而做付费社群,整个交付的周期是一年,许多会员因为加入的群太多了,都忘记了。

所以它的付费感受就很差了,哪怕你提供的服务很多,但是他自己没有参与、没有看,没有来学习,他就感受不到你的服务和内容,所以续费率就很大。

而且这种低积极性、互动率还会影响到后续的交付。

那为什么有的人要做社群呢?

原因之一就在于一次性收费和续费,带来的收入比做培训多。

培训是一期一期交付的,如果课程质量不好,就会出现断粮的情况。


10 做什么样的付费社群比较好

我个人把付费社群分为三类,分别是行业群、资源群和认知群。

行业群就是你所从事的行业,比如电商、母婴、汽车、抖音直播等。

资源群即做各种人脉、渠道、信息撮合的,比如市场总监群、二手车货源群。

认知群就是做知识、认知交流的,其实像罗振宇、吴晓波、辉哥等许多社群,都是认知群。

这里面当属认知群最难做,因为认知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需要参与者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和资源群做接收和分发完全不同,所以认知的群的互动、续费都很低。

但一个人如果认知上没有提升,其实是赚不到钱的。

可从商业变现角度来说,你如果问我做什么付费社群,那我建议你做行业群。

其一行业群有其必要性,不可或缺,每个人至少要参与一个行业群。

其二从你个人而言,能够让你迅速掌握行业的资源,对于你了解这个行业、从事这个行业是有很大帮助的。


11 做内容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说到这里,有一些人应该要放弃做内容的想法了。

说实话,写作也好、拍短视频、直播也罢,它本来就不适合每一个人。

那持续分享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我要打消两类人分享内容的念头:

其一是想靠内容创作快速变现的人

其二是企业老板整天写文章,拍短视频的人

当然,第二种排除那些有工厂货源的,或者正在提供某一个具体产品方案的。

其他的老板整天写文章,拍短视频都是浪费时间,从商业角度来说如此,除非只是个人喜好而已。

那么回到原本的话题来,内容分享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最有价值的点就是吸引和积累。

其一,通过你持续分享的内容,吸引那些和你有共同想法的人,或者认可、理解你的人。

其二,帮你积累一定的人脉和资源,为以后的业务变现做铺垫。比如村长通过写作就认识了很多商家、渠道、品牌方、工具商,这其实是最大的价值。

好了,关于内容创作及付费变现,村长暂时就和大家分享到此。

阅读全文>>

“银发经济”的风已经刮了好几年,如今年轻人早已不再是种草生意的专属对象。

近几年老年社交平台用户基数不断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其中,中老年群体网民规模增速最快,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28%,规模近3亿。

自2021年以来,工信部启动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开始陆陆续续地推进,互联网企业也欲借这股东风,抓住这一庞大增量群体。

作为“国民种草机”的小红书,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商机。今年6月,小红书申请注册“老红书”商标并对外解释,此次注册属于防御性注册和储备性注册,但到了11月“老红书”商标被驳回。

当外界舆论还集中于被驳回一事时,一款与小红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友友视频”APP,已经绕过风头,悄然上线。天眼查数据显示,“友友视频”公司的监事傅平,正是小红书移动端技术负责人。这不得不让外界猜测,该APP或是小红书布局老年市场的新“试验田”。

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预计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达到5.9万亿元。

庞大的老年群体,意味着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稳定的消费能力,隐藏着无数让创业者造富的密码。因此,资本、各行业纷纷布局中国老年产业,掀开了对“银发市场”的新一轮探索。

尤其有不少打造中老年网红而“出圈”的MCN机构,他们希望能够抓住更多中老年粉丝,积累影响力后开始带货。

不过,给老年人种草,并非像给年轻人种草那般简单,年轻人容易“被种草”贪图新鲜感的产品,而对信任成本高的老年消费者而言,则是另一种玩法。

目前,不少MCN还没能抓住诀窍,在内容方向、宣传形式方面都很难链接到中老年人内心真正的需求。以至于不少中老年网红,最终吸引到的粉丝多数是年轻人。

为了解决这一“悖论”问题,“姑妈有范儿”账号的创始人赵海国对连线Insight直言,他是“从年轻人角度定义老年角色,间接触达中老年群体”。

在探索如何给中老年人种草的路上,一大批早期银发网红账号困于变现难题,不得不停更账号,但这并不阻碍如雨后春笋般涌起的新起之秀。

目前,银发经济这一市场竞争还不算太激烈,种草生意更是刚刚崛起的市场,谁最终能够抓住流量密码,吃到增量市场的红利?


1、“种草”生意,盯上老年人

互联网平台们的种草生意经,想把更多“爷爷奶奶”们揽入怀中。

根据今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有2.6亿,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重上升了5.44%。

老年群体的不断扩大,让以往从来没有把老年人作为互联网产品主要用户的平台,开始转移重点,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内容推广,都在拼命“种草”更多的老年人。

从各个互联网平台的布局来看,专属老年人的“种草”专区初显雏形。当年拼命“套路”年轻人的APP,之后集体瞄准了老年群体。

拼多多打出的第一张牌都是“低价”,比如小游戏“多多果园”:该游戏可通过线上浇水种水果,成熟后便可免费获得实物水果。这种每天浇水让果实成熟再换成实物的过程,让不少老年消费者觉得很有成就感,而拼多多也由此实现了对中老年人的“种草”。

“多多果园”小游戏界面,图源拼多多App

罗阿姨对平台的各种“小奖励”颇感兴趣,去年疫情期间她觉得在家“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除了给拼多多的果树浇水,她还会打开淘宝完成每日任务领取奖励给果树“浇福气”。这种养成类的小游戏不仅在果实成熟时能让她产生极大满足感,而且成熟后能换取实物的成就,进一步加强了“打发时间”的乐趣。

阿里为“种草”老年人,迈出的一大步是上线了“长辈模式”。与标准模式相比,长辈模式的淘宝首页仅保留了“金币抵钱”“领水果”“领特产”“消消乐”四个入口。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这些入口都是银发人群最喜爱的互动类型,有61.9%的受访老年人都爱玩消消乐。

与传统电商平台相比,社交平台更善于用老年人喜爱的种草方式,与老年用户沟通。

比如快手冠名春晚、抢红包等一系列操作,“收割”了一大批中老年用户。

陈漫丽清楚地记得,自己60多岁的外婆就是去年年初因为快手的抢红包活动,先下载了快手,后来因为红包提现时的裂变规则,又下载了快手极速版。当红包活动结束后,她选择继续用快手极速版,因为“可以一边刷视频,一边得金币兑换现金”。

即便邻居姐妹董奶奶时不时给外婆分享抖音上的做饭小视频,外婆也不想下载新的软件,因为觉得“内容都差不多”。

邻居董奶奶日常喜欢在家研究各种面食、糕点、小吃,当孩子给她下载抖音后,她发现了另一个接触新菜品的新世界大门。

短视频平台上有详细、直观的烹饪视频,相比于图文形式,她更喜欢被短视频这种可播放的内容形式“种草”。毕竟短视频观看更轻松方便,内容简单直白,还有声音旁白,对她这种农村老太太来说更加友好。

时间一长,她不仅迷上了模仿抖音博主做饭,看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还会让孩子教她下单购买。

有次,董奶奶在百无聊赖的夜里刷着抖音,突然看到一个广告视频,“婆婆家上次剁馅儿被邻居投诉了,趁着活动给她买了一个绞肉机……”由于自己“婆婆”的身份,加之她剁饺子馅儿时,的确曾被邻居找上门抱怨“声音太吵”,这一广告直接让她“种草”了绞肉机。

无独有偶。小红书作为 “国民种草机”,以各种安利、种草、测评笔记,结合明星和KOL效应,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如今其也借助 “友友视频”正式切入银发市场。天眼查显示,“友友视频”的母公司泓书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小红书存在股权出质关系。

它与当时“老红书”商标的“储备性注册”时间线重合,“友友视频”的1.0版本也是今年6月上线。

连线Insight浏览“友友视频”界面后发现,区别于小红书图文+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友友视频通过短视频切入40岁-60岁精英女性生活,采用可以上下滑动的方式,内容形式较像“抖音+小红书”复合体。

在界面设计方面,采用适老化的大字体以及语音评论功能,主要发布服饰穿搭、美妆护肤、塑性美容等,满足中老年精英群体的爱美需求。

或许是为了更快切入中老年种草市场,“友友视频”中有不少中老年网红是从小红书直接迁移而来。以小红书中老年KOL“长发盘起来”为例,最近10月份,她直接在小红书平台向粉丝介绍,自己今后将入驻“友友视频,主要发布穿搭视频。”

当得知该创作者入驻友友视频后,有多位中年女性粉丝留言询问在友友视频上找到她的方法。

小红书粉丝询问创作者有关友友视频的问题,图源小红书

正如中老年网红头部IP“时尚奶奶团”创始人何大令向连线Insight分析那般,“中老年群体是对内容认可度和忠诚度最高的群体。她们看了你的内容就会记住你,认可你的品牌就会靠近你。中老年群体刚开始建立信任很难,但是一旦建立信任,她们会永远追随你。”

不论是淘宝、拼多多,亦或是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还是小红书等社区平台。这些APP紧紧抓住老年人的娱乐和情感需求,通过信息流、算法推荐、页面广告等方式,让后者“欲罢不能”。


2、不一样的种草变现路径

老年人种草,“小便宜”决定了关注度,信任感决定了是否出手。

一般种草年轻人的方法路径是,精修的全身穿搭、高清妆容或者摆拍加滤镜的网红打卡图,再配上“绝绝子”“一生推”“宝物”等文字,最后博主在评论里回复一位求链接的粉丝,既成功带货又不失体面。

但不同于年轻用户容易被种草的习惯,中老年人很难被这种玩法打动,因此,想要种草老年人,各家在尝试不同的方法。

最先布局银发市场的是垂直类APP,他们盯上占据全国各地中心地带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在广场舞赛道鼎盛时期,当时市场上曾有超过60款广场舞App,其中头部创业公司之一“糖豆”较有代表性。

因为比起“叫卖”,中老年更易接受“教卖”模式。糖豆主要从中老年用户兴趣入手,契合了很多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的需求,2015年顺势做起来。通过“学舞工具”这一最初定位,首先获得核心KOL广场舞领队的亲睐,从而众多中老年用户开始自发传播,糖豆在短期内便获得高用户基数。

糖豆的盈利来源主要有视频课程售卖与广告收入两种,还会在线上售卖一些广场舞服装与用具,糖豆也曾探索过电商模式,试图拓宽盈利边界,但不太乐观。

随后几年,随着中老年逐渐互联网化,短视频开始坐上了银发人“kill time”的头把交椅。正如何大令此前所说,“前几年中国有近4亿的老年人口,但是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服务却不足2000个。”

因此,为了营造老年人熟悉的氛围,一些平台或机构会孵化一些老年网红成为KOL(意见领袖),进而切入银发“种草”生意。老年人最好的“教育老师”就是同龄人,他们擅长用老人熟悉的语言讲解,较容易向同龄人“种草”。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大令向连线Insight直言,像类似“时尚奶奶团”等主打时尚类的中老年网红,因为时代背景、文化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类网红传递的形象与品质生活观念,在大部分老年人眼中过于浮夸。为此,时尚奶奶团的商业变现路径也曾多次受阻。

“姑妈有范儿”创始人赵国海此前也向连线Insight直言过类似难题,让他较为苦恼,甚至一度停更账号。

经过这几年的市场观察和亲自探索,何大令团队另辟蹊径,逐步摸索出一套专门针对老年市场的“独特”种草生意经——以线上短视频为流量切口,慢慢转移到线下渠道获客。

时尚奶奶团之前主要的阵地是抖音、快手等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上。2019年6月,三里屯的四位时尚奶奶身穿蜡染旗袍走秀的15秒短视频突然爆火,这让作为该条视频的策划人何大令,当时就下定决心死磕中老年市场。

网红博主的尽头必然是“恰饭”。一般网红们是通过输出内容吸引粉丝群体、集聚流量,然后再通过打广告、接代言、选品带货的方式进行流量变现。但这一变现模型对“吸引粉丝的内容”以及“粉丝的购买力”要求很高。

何大令发现,老年用户的短视频消费还需要再渗透,市场还未完全打开。行业同质化内容越来越多,信任的建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于是,2020年下半年,她曾有段时间暂缓奶奶团的直播带货,把盈利方式集中在内容创作带来的广告收费方面,并再次从源头——内容创作方面进行转变,寻求新商机。

同时为了摆脱单一的线上流量变现,何大令等一些主要孵化中老年网红的 MCN机构,都开始探索线下的变现渠道,将线上流量引入线下,探索其他业务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中老年的流量还是集中在线下,在这个行业里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与她们深度接触,建立信任感。”

何大令决定摘下“时尚奶奶团”头上的光环,让精致奶奶们从手里屏幕里走出来。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调查研究,2020年下半年开始,何大令和她的团队整合公司资源,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中老年赛道上来,把“时尚奶奶团”发展成引领高净值中老年女性开启全新生活方式的成长平台。

同时,“时尚奶奶团”开始把中老年人集聚的流量平台不断纳入IP入驻范围,比如微信视频号、美篇、小年糕、糖豆等。

“视频号绝大部分用户都是中老年群体,是非常适合时尚奶奶团在这个平台上做引流,并且取得较可观的成绩。”何大令向连线Insigt透露,“时尚奶奶团”在微信视频号开直播一个月后,总观看人数超过300万,复购率70%,退货率不到10%。”

“时尚奶奶团”在视频号直播带货,图源微信视频号

她补充道,“奶奶”这一群体比较知道感恩,网红奶奶们都会主动宣传,而且通过“奶奶时尚圈”里的意见领袖们一层一层的往下传播、辐射,慢慢形成用户裂变。”

除了继续保持线上平台的曝光频率外,依托“时尚奶奶团”这一IP,何大令在2020年12月又推出了时尚奶奶团俱乐部,主要进行线上嘉宾分享、时尚奶奶团游学活动,深入触及线下老年群体。

入局老年市场不易,种草老年人更难,正如何大令所说,“耐心是在银发市场做出成果的关键,稳重求进,赚快钱是不可能的,慢慢渗透熬过去就是翘楚。”


3、到底谁在被中老年网红种草?

中老年网红账号吸引的人群,不一定是老年人,更可能是大量年轻人。

“种草官”通过生产“体验晒单”、“素人试用笔记”等内容,把自己喜欢的事物推荐给别人后,在用户圈层中产生裂变,一般均能吸引与其风格相似的粉丝。

按照这一逻辑,根据IP内容运营的方向,选择相同变现模式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区。比如发旗袍服饰内容为主的老年博主,其粉丝应该大多对旗袍或者穿搭感兴趣;日常分享美食的老年博主,粉丝应该对食品有一定的爱好。

但这一惯性思维实际上在中老年博主市场并不完全适用。

先来看粉丝画像。在短视频端,老年群体因为反差感、亲和感,更容易获取年轻用户好感,但基本是泛娱乐粉丝。

飞瓜数据显示,“我是田姥姥”“末那大叔”“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等千万级粉丝量的短视频账号,粉丝基本聚集在18-35岁,以女性用户为主。尤其是带货力较高的汪奶奶,女性粉丝占比高达80%。

因此,年轻用户占据了很多银发网红的大半粉丝“江山”,老年IP很难打入中老年人群内部。

一位曾与多家头部老年网红MCN机构接触过的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坦言,很多人会默认中老年网红的影响对象是同龄群体,但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年轻群体受影响最多。

按理说年轻粉丝消费力更强,对中老年博主的种草转化率更有利。为何还会让何大令和其他一些专门孵化中老年网红的MCN机构,都很头疼这一现象呢?

这就需要来看粉丝对博主带货的认可度。在带货方面,老年群体的专业度及精力都不及年轻人。而且银发网红的粉丝以年轻女性偏多。因此,中老人网红们大多被局限在“种草”护肤品、食品等品类。

但这些品类并不是中老年网红的独家优势。像化妆品、护肤品这些商品,年轻女性更愿意通过专业美妆博主购买。食品饮料等品类,任何类型的主播都可以带货,没有壁垒。

这一受限通过老年主播的带货成绩就可见一斑。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3 月,汪奶奶的带货直播首秀创下470万销售额的好成绩。虽然与其他同类账号相比这个成绩已经可圈可点,但是跟年轻网红动辄突破上亿的单场销售额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并且大部分银发网红的直播带货数据都不乐观,有时候一场直播成交额可能都不过万元。

需要明白的是,主播具备如同种草平台一样巨大的势能,拥有“带火”品牌的能力,才有可能常青。

而严重失调的粉丝年轻化画像,无法让众多中老年博主达到这一目标,也背离了何大令当时专攻老年市场的初衷——“更希望把时尚奶奶团这种优雅大方、自信从容带入到更多老人的生活当中去。”

因此,何大令在不断调整“时尚奶奶团”定位、不断拓展变现渠道。如今,“时尚奶奶团”的目标用户已经开始从年轻人粉丝转移到与她们定位一致的中老年人身上来,比如“时尚奶奶团”在小红书上的粉丝80%以上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目前没有一个新消费品牌,是面向中老年市场的。这是遗憾,更是机遇。”何大令希望之后能通过“时尚奶奶团”,让“更多内敛、精致、实用但不为人知的好物,被更多奶奶们知晓”。

遇到相似难题的“姑妈有范儿”创始人赵国海,其选择了间接触达中老年群体的变现路径。他曾向连线Insight表示 “通过中老年网红更多影响互联网核心用户,即25-30岁年轻群体,进而间接、精准触达父母等中老年群体。”

在他看来,“老年网红触达中老年市场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中老年网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年轻人用户数量相比,整体数额并不算多,所以很难直接通过中老年网红锁定中老年市场。因此先暂时配合各平台粉丝画像,间接影响父母等中老年人。但这并不影响未来直接触达中老年用户的可能性。”

如今有不少银发网红账号已经出现粉丝量流失甚至停更的问题,但银发网红赛道与其所在的银发市场消费潜力,还没有被彻底挖掘。

或许,当中老年博主们能够实现精准击中银发消费群体时,这一中老年种草生意才能真正迎来爆发。对于现在已具备影响力的账号来说,保持自身“常青”状态的同时强化商业变现能力,是他们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阅读全文>>

如果要问“张同学”为什么这么火,其账号的评论区已经给出了答案——真实。不仅还原了农民生活的真实样貌,“现在的农村生活就是这样”,还道出了这种“草根”生活的自足与自在。 

其实在短视频平台上,与“农民、环卫工人、外卖员”等“草根”群体相关的视频,一直人气颇高。他们辛苦工作、乐观生活的画面,总能让观众在某个瞬间“破防”。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淳朴、乐观、善良代言的群体,最近疯狂被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消费”。 

“牛爱芳的小春花”一直自称是农民夫妇,丈夫名“牛爱芳”,妻子叫“小春花”,粉丝们称,自己仿佛是在追短视频版的《乡村爱情》。可10月30日的一场带货直播过后,这对农民夫妇一夜翻车。被人质疑直播间卖得货“价格贵”,还被扒出了早前的视频,彼时人设与如今大相径庭,“视频里住着大房子,睡大床,根本不是农民, (原来) 一家人都是演员”。 

另一位网红“香嫂”,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人设是环卫工人,经常身穿环卫工人的橙色背心,占住机动车道,一边在头顶挥舞、转动扫把,一边对着镜头扭胯、唱歌。这种不雅且违反交通秩序的形象,让不少网友手动举报该账号。 

“牛爱芳的小春花”和“香嫂”都抓住了“草根网红”这个流量密码,分别靠着“农民夫妇”和“环卫工人”人设,在抖音积攒了1820.6万和近5万的粉丝量。 

如今,“人设”崩塌,网友纷纷指责他们“损害了环卫工人和农民的形象”,希望有关部门“严查严惩”。 

翻车,只是短视频网红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迎合用户喜好,卖惨演戏、假扮草根人设的网红层出不穷,从“牛爱芳的小春花”们身上,或许还可以研究一些问题:为何网红们喜欢扮演草根人设?为什么有些人翻车,而有些却可以持续吸粉? 


网红扮演农民、环卫工,被锤了

“连最真实的一家人都是剧本,在网络上我还能相信什么?”“这些所谓的网红该管管了,没有底线”…… 

在“牛爱芳的小春花”、“香嫂”两位网红接连翻车后,不少网友直呼上当,果断脱粉。 

可在翻车之前,两位网红都靠着“假装在底层”,“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流量和商机。

两位之中,“牛爱芳的小春花”的名气颇大,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李子柒”式的新农人网红代表。 

从他们的短视频作品来看,夫妇俩从没有房子住,到盖起新房,全凭一双手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抖音更新视频不到一年时间,这个账号就涨粉超过1600万。 

随着人气走高,今年10月30日,“牛爱芳的小春花”开启了带货首秀。根据飞瓜数据显示,这场直播共上架32件产品,多为厨电品牌Wahson华生的产品,预估销售额为2651.2万。 

可就是这场直播首秀,成了“翻车”的导火索。 

首先是“小春花”自己曾表示不会直播带货,“ (拍摄短视频) 只是为了分享生活,不是为钱”,如今却自己“打脸”,不光用“吵架演戏”的方式带货,199元的空气炸锅、109元的绞肉机等,还被一些消费者指出,价格和知名品牌的同类产品相差无几,“实际拿货价不过几十元,割韭菜”。

与此同时,“牛爱芳的小春花”被扒出“人设造假”。实际上,两人于2018年就以“坚强哥和章脆”等多个账号发布短视频,拍摄过“7个多月的孩子是畸形脑瘫”“被恶婆婆百般刁难”等剧情,人设、拍摄环境,都与现在的农民夫妇、农村家庭大相径庭。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质疑声,该账号自11月3日粉丝增至1952.4万的高点后,迅速掉粉,过去30天内掉粉80多万。 

另一位“香嫂”,因在抖音直播中身穿环卫工人的衣服跳舞唱歌,也在山东招远 (她所在的地区) “小有名气”,甚至被当成流量密码。 

她直播时,不少附近的网红会专程开车赶过去,拍摄其跳舞唱歌的过程,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为自己的账号吸粉。 

据飞瓜数据显示,在过去90天里,香嫂身穿环卫工人的衣服共直播155场,点赞数达千万。但她因站在机动车道长时间直播,大声唱歌、夸张跳舞,招来了骂声。“诋毁环卫工人形象,这样的人最可恨”“没有底线,赶紧查封”,不少网友评价道。 

遭到多位网友举报后,11月25日,招远市委网信办督导有关部门与其本人取得联系,“香嫂”已经删除所有视频。 

不过,这位网红正在另一个账号上卷土重来,账号名叫“凤音百货中心”,并打上了“香嫂”的标签。她这次的人设不再是环卫工人,而是打扮成农妇模样,并称“带货首播马上开始”。

在评论区,她强调视频都是自己拍摄,但很多网友并不买账,暗指其“凹人设”,“拍视频骑二八自行车,直播却开着歌斯图汽车”。 


草根人设:吸粉易,变现难

“牛爱芳的小春花”演农民,“香嫂”扮环卫工人。“要知道,人设造假是最容易翻车的。”资深运营方达称,“粉丝被网红塑造的淳朴、真挚、奋斗的人设吸引而来,并信以为真,共情了,最后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谁能受得了?” 

明知道被揭穿后的后果,可两位网红还是选择“人设造假”,因为他们知道,外卖员、快递员、农民等群体,都是“素材富矿”。而以这这些群体为人设进行角色扮演,也逐渐成为了短视频平台上的流量密码。 

近两年来,在李子柒风格的影响下,头部视频平台总是隔三差五冒出一些“李子柒”式的“新农人网红”,有细心的“课代表”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列出了十多位正当红的“新农人网红”,牛爱芳就是其中一位。 

他们都是围绕乡土、美食、农作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在山村、乡野进行取景和拍摄,击中了大部分人对逝去亲人和旧日时光的思念,一路涨粉,即使有部分观众猜出了视频背后有人设和剧本,但还是“很容易被带入进去”。

另一类很火的人设则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他们中大多数人走搞笑/剧情路线,以“快递员林天一”、“海扬”为代表。 

“快递员林天一”早在2019年就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早期主打“退役兵哥哥”人设,拍摄职场及情感主题的剧情类短视频,但不温不火,直到去年8月,立起了快递员人设,并在评论区号召粉丝“一起向前看,新造型新气象”。 

为了打造快递员的形象,林天一通常身穿快递员的同款服饰,并绣上“天一快递”的标志,对这个账号来说,快递员的身份就是一个筐,通过“快递送到手”这个场景,几乎可以叠加一切剧情,比如给客户做饭、陪客户打麻将、唱歌为客户过生日等。用其粉丝的话来说,“有这些才艺,还当什么快递员”,还不少粉丝留言“来我家送快递”。 

“海扬”也是一样的路线,他进入短视频平台的时间更早,2017年到2019年之间,拍摄的都是没有强人设的恶搞、搞笑类视频,2019年9月开始,他身穿“美团外卖”的衣服,拍摄了“实力已经不允许我再低调了”系列短视频,一炮打响,单条点赞量均在200万左右。 

他视频中的经典剧情是,身穿“美团外卖”衣服到店后,发现餐没做好,就自己下厨“现做” 。比如,他到一家广东的水产店取大闸蟹,老板称“没货了”,他便坐飞机飞到江苏,下塘直接抓蟹、包扎,送到客户家里,还帮其烹煮。 

每期视频,评论区里的粉丝都会津津有味地帮助海扬计算这次送外卖的成本,比如机票多少钱、工具多少钱、人身保险多少钱。 

此后,海扬的外卖从广东送到了全国各地,送的东西也涉猎各行各业。在粉丝眼里,“没有哪一行是他不会的”。 

但“草根人设”的局限,在账号变现时期充分展现。

林天一目前在抖音、快手,共有粉丝数1733.5万,暂未开启直播带货,主要靠广告变现。 

而在快手、抖音两平台拥有超3084万粉丝的海扬,开始和明星合作,进行探店,并在过去三个月里开启了直播带货的尝试,但目前来看,成绩一般,3场直播的预估销售额仅为19.8万。 

直播电商从业者松松指出,这类以“农民、外卖员、快递员”为主角的账号,本身存在很明显的发展短板。“虽然能通过与用户的快速共情,达到涨粉的目的,但一旦进入变现环节,很容易就会与原来的人设相悖,不被买单,甚至引发质疑。” 

而即便开启带货模式,品类也大受限制。这些网红更适合带“食品”“特产”“个护”类标签的低价位商品,带不动中高价位的品类。 


粉丝:可以演戏,但不要骗人

如同网友沉迷“张同学”一样,人们迷恋的是草根网红的“真实”。 

2010年,因为翻唱歌曲《春天里》爆红网络的旭日阳刚;2016年,凭借短视频《兰州牛肉面》获得广泛关注的李子柒;2018年以“今天是什么理由吃竹鼠”火起来的华农兄弟、以“今天咱们吃顿好的”闻名B站的徐大sao;去年,因为一笑迅速成为全网顶流的康巴汉子丁真;再到最近圈粉无数的张同学,都是草根网红的代表。 

十多年来,新的草根网红不断涌现,且倍受欢迎。在方达看来,在浮躁的环境里,质朴、真实、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反而让网友有新鲜感;而相比炫富人设,底层人设、劳动群体的人设,更容易令人共情,还能满足用户的“俯视欲”和优越感。 

但网络环境变了,“草根网红”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此前草根网红的走红,有一定的偶然性,大部分人是凭借自身才艺和创作吸粉。但如今,造网红的产业链日渐成熟,真正的草根网红几乎很难凭借个体的力量爆红。我们谈论的草根网红,很多不再是单个的人,背后都有一条利益清晰、节奏固定的产业链。 

“草根网红,逐渐沦为展现给大众的一个内容产品,为了让这个产品快速吸引注意力,与其挖掘出一个真正的草根,从零开始培养,不如让一个网红根据观众的需要,扮演‘草根人设’,培养、变现的时间周期更短。”方达称。 

松松则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短视频直播近两年的高速发展有关。短视频的“唯流量论”,加速模糊了“真假”的界限。图文内容兴盛的时代,由于文字的创作门槛更高,一个人想通过文字去扮演人设,成为另一个人,门槛比较高。但到了短视频时代,扮演草根,只需要化个妆、换件衣服、布置一个场景,就可以成为另一个人。

说到底,主打草根人设的网红们,吸粉的同时也身处变现困局,带货只能带几块钱的食品、几十块钱的小家电等。但欺骗的代价巨大。“牛爱芳的小春花”们,通过假扮农民的方式吸粉、带货,并一再声称,自己就是在分享真实的生活,更无疑会伤害粉丝和消费者的感情。 

“牛爱芳的小春花”们的翻车,与“海扬”们的持续吸粉,形成了对照。这也许能给所有内容创作者一个提示——可以借着人设去创作内容,但前提是,你得让用户接受,你在表演,而非分享现实的生活。

也就是说,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被围观与围观的两方达成了一种默契,才能避免翻车。“如果你利用观众的信任去赚取利益,那就打破了这个平衡。”松松称。 

阅读全文>>

“自律给我自由”,这是运动社交平台Keep的口号。

最近,沉寂已久的Keep又有了消息,之前暂停上市的Keep这次是转战中国香港上市。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Keep原本寻求赴美上市,并希望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IPO,但随后由于环境变化,许多寻求赴美上市的科技公司暂缓了上市进程,Keep也是其中之一。

直到今年10月底,Keep才重启了上市的准备工作,寻求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同时知情人士也透露,Keep计划在2022年1月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并有望最早在5月完成上市进程,不过在内部认为更加符合预期的时间是8月。

而梳理Keep这些年的发展路径,如何加快商业变现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增速,一直是Keep绕不过去的问题。


成立7年融资8轮

Keep所属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实际控制人为王宁。Keep最初的产品立意,用创始人王宁的话说,是“让100%的人都能像10%的健身达人一样健身”。与Keep同期的公司,还有咕咚和悦跑圈等。

在成立的7年时间里,Keep共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6亿美元。最近的一次融资在今年1月11日。彼时,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投后估值超2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蔻图资本跟投,GGV、腾讯、五源资本、时代资本和BAI资本等老股东继续参投。

在F轮过后没多久,就传出Keep决定IPO的消息,但并不顺利,今年7月,突然传来Keep取消赴美上市计划的风声。一个季度过去了,Keep对于上市的“执念”仍在,这次IPO的地点考虑的是中国香港。

具体财务情况来看,2019年Keep总营收超6亿元,其中健身产品收入超3亿元,会员及付费内容收入超1.5亿元,广告收入过1亿元。

2020年,Keep总营收超11亿元,其中健身产品收入超6亿元,会员及付费内容收入超3亿元,广告收入超1亿元。同时,2020年,Keep毛利为4.98亿元,同比从41.2%增长至45%。

2021年第一季度,Keep营收为3.03亿元,其中健身产品收入1.81亿元,会员及付费内容收入9200万元,广告收入3000万元,Keep宣布实现整体盈利。

Keep合伙人刘冬在媒体沟通会上将Keep的商业模式被概括为“A、B、C”三方面:A即App的用户规模;C是指运动健身产品等消费品;A和C组成的底座,最终通向的是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B。在A和C基础之上,Keep希望为用户提供包括会员在内的运动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但是,在最新一季度中Keep的赚钱能力出现反转。2021年一季度,Keep毛利为1.2亿元,毛利率增长同比下降至39.7%。


变现渠道艰难

在大众认知中,Keep是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工具类APP,此前依靠大量的营销宣传,吸引了大量有健身需求的年轻用户。

然而,随着融资轮次的增加、用户流量池的积累,Keep盈利变现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2017年,Keep推出智能硬件产品跑步机、瑜伽垫、智能手环等健身器械及相关产品。在今年618开售当日,Keep为动感单车、跑步机、瑜伽垫、健康架、瑜伽拉力等五项类目的交易指数第一。

虽然Keep的运动消费产品占据总营收超过一半,但在淘宝、京东等电商渠道的竞争上并不构成护城河,如小米、华为就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小米拥有资本、流量和技术早就开始布局智能健身领域,截止2020年9月,小米已通过自营品牌与生态链公司推出米家走步机、米家手环NEXGIM健身车等多款智能产品。在智能硬件上,性价比和成熟的管理能力构成护城河。

2019年4月,Keep才推出智能硬件新品Keep智能运动手环、健走机等等,而小米手环在2014年已经推出。在绝对的巨头面前,Keep面临的压力是一座大山。

除了智能硬件之外,Keep做起了线下健身房的生意。

在2018年3月21日,Keep首家线下健身房北京华贸Keepland正式营业。区别于传统的办卡模式,按单次课程售卖,并且与Keep线上联动,记录自己的数据。对比实体健身房课程,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性不在一个量级。

事实证明,从2019年至今,Keep接连关闭了一些线下门店,不管是选址还是疫情,都对Keep形成很大挫伤。线下门店的营收不到总营收的十分之一。

餐饮也是Keep涉及的板块。

在2019年,Keep上线小程序,主打轻食沙拉外卖,而后因为无实体店涉嫌违规。如今对于非会员,Keep的餐饮仅体现在信息流上,提供各种场景、菜系、类型等分类菜单。而菜单属于知识范畴,百度等软件能一键搜索得知,这样看来实在没什么竞争力。

除了上述行业,Keep还联合教练做了直播带货;做精品内容准备实现连知乎、小红书等前辈都还没成功的知识付费;也找明星联名代言推广自己智能硬件......遗憾的是,纵使花样百出,频繁做出改变,可Keep找到的这些商业化变现道路,似乎一条都还没走通。


屡陷风波

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Keep平台累计用户达3亿人,DAU达600万。其中,26岁到35岁年龄段的用户数量最多,19-45岁人群占比高达93.68%,男女用户的占比分别为47.91%和52.09%。

然而,Keep在今年却被曝出了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丑闻:在6月11日,国家网信办通报对运动健身、新闻资讯、网络直播、应用商店、女性健康等常见类型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检测的结果,其显示,Keep等129款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督促整改。

这对可替代性较强的工具类产品来说极为致命,或将使被激怒的会员用户逐渐背离平台,让Keep丧失自己最大的用户优势。

坏消息远不止于此。

在一向令Keep傲视同行的用户数据方面,也有了不好的变化。在虎嗅“Keep不懂自律”一文中,曾点明Keep活跃用户数据在上升,但是用户使用时长已经跌回到2016年的水平,2017年是数据尖峰,后来就呈下降状态了。

与此同时,在黑猫投诉平台就看到了大量关于Keep的投诉,包括强行续费、不退课、退款不到账等问题。

尽管Keep方面对于上市的消息屡屡否认,但其实上市只是时间问题。如今距离上市或许只差临门一脚,但综合来看,有一定发展局限而且状况频出的Keep是否能打动资本市场,在现在还得得先打一个问号。

在现有模式下,商业化变现难以向资本诉说其更多的故事与价值,且靠多年品牌营销积累的口碑已经经不住折腾,最终能否如愿上市也需要静观其变,未来,Keep也需要为投资者们提供更多的信心与证明,也需要更多的“自律”,当然,核心的还是要问自己一句:用户为什么非要选择我呢?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