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

传统商超迎来了一个惨烈异常的冬季。凛冽的冷空气中,一大批曾经辉煌的老牌商超被扼住了呼吸。

由于经营状况不佳,2021年以来,家乐福陆续关闭了国内众多的门店。据统计,仅2021年前两个月,家乐福就已关闭了14家门店;沃尔玛在中国的首店也在2021年12月宣布停业,仅2021年上半年,沃尔玛在中国大陆关门数量达到11家;上市至今十数年,永辉超市第一次交出如此差劲的成绩单——根据其三季报,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21.78亿元,同比大降207.37%,受业绩下降拖累,永辉股价下跌了45.53%,市值蒸发约300亿元。

一夜之间,我们猛然发现原来商超的天已经变了。


01 追不到的风口

从暖春到寒冬,永辉经历了温度渐寒的全历程。面对“入侵者”的来势汹汹,每一次永辉都积极迎战,却一次次地战败。

天色渐变的伊始还要从互联网电商说起,人性的懒惰让购物变得触手可及,而传统商超扎根“车马很慢”的线下,一时间被打得措手不及。

这时让传统商超节节溃败的“始作俑者”、淘宝的发起人马云却给出了一剂解药——新零售,他鼓励商业线上线下地融合,让传统电商趁着资本营造的投资热最高涨时,大力发展新零售平台。

永辉本以为依赖自身深厚的功底,可以抓住时代的机遇,却不想被时代打了脸。

为试水新零售,永辉推出了“超级物种”,尽管该业务得到了腾讯系的资本支持,却始终很难有起色,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5月21日,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回应投资者问题时表示,永辉将回归到民生超市的原点。

搭建线上平台对于传统电商而言,并非难事。但它们对标盒马鲜生的进阶模式之路,怎么会一地鸡毛?

与其说是传统商超的解药,新零售更像是专门为阿里巴巴集团编织的宏伟蓝图,更像是马云将触角伸向线下的“阴谋”。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顺着这个堂而皇之的“借口”重磅诞生,并率先提出“生鲜+餐饮”的商超竞争模式。

一来,盒马首选写字楼密集区、高端住宅区及购物中心入驻;二来,盒马所强调的“鲜”是对供应链的大考。每个环节都对资金、流量、人才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彼时风头正盛的阿里巴巴集团而言,盒马有足够的底气交出高分答卷。

但对永辉等传统商超而言,资金链、流量、人才与技术每一环节的后劲都不足。因为没有能力持续制造爆款引流,大促销结束之后,凑热闹的用户也一哄而散。

并且对于赫然出现的香饽饽业务,各部门都想分一杯羹。

永辉云创前员工透露,“大家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想要把自己的东西塞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人好好地去把超级物种的供应链理顺,把它的整个盈利模型理顺。”就这样,原本要开到曼哈顿和硅谷的超级物种,成为了永辉的弃子。

有趣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另一面新零售大旗大润发背靠大树,却难再现巅峰时期的风采。这家曾创下“19年不关一家店”的“超市之王”,被阿里巴巴收购后也加入了新零售的洪流中,喊出了“下沉版盒马”的口号,拿掉了大卖场的家电和服饰区,主打“生鲜生活型超市”,食品比例达85%。

财报显示,2021年4月1日到9月30日的6个月间,大润发营收415.34亿元,同比下滑5%,实现股东应占利润1.17亿元,同比下滑86%。原来,失去了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打底”,“生鲜+餐饮”的旗帜也不再飘扬。

商业中心生鲜店的风口还没完全过境,传统商超又迎来了社区团购的风口,然而这一次进一步枯萎。

永辉强势打出永辉Mini这张牌,毫不例外地又落败了。由于单个社区的客流少、订单少,社区生鲜需要卖高毛利才有可能获利,盈利压力大。有市场人士透露,永辉Mini在2020年下半年开启了规模闭店行为。

这并不是永辉求变的终点,随着“舶来品”仓储店加入商超的红海,永辉再一次选择了跟风。


02 仓储店拯救商场?

“在中国,任何收费的东西都能免费获得”。很显然,永辉掌握了这句话的精髓。

2021年5月,永辉开始尝试仓储店。

截至2021年6月底,永辉超市在全国改店开业的20家仓储店单店日均客流同比增长136%。这是永辉自救以来,对这个新时代最有力的回击。为此,公司激动地将永辉仓储店评价为推进“科技永辉、数字赋能”战略的一大注脚。

永辉这次华丽转身并非简单地生搬硬套,传统仓储店通过“批发价”获客,产品只要不亏本就行,盈利点主要依赖于会员费。但深谙中国人心理的永辉仓储店取消了会员费制度,并且延续了仓储店批发价的特色,其综合毛利率控制在10%左右。

为实现盈利,永辉实施了低利润、高周转,批零结合的售卖模式。但这种精简SKU、激增单个商品销量的竞争逻辑意味着原有的供应商体系会被重组,极其考验公司的产品选择能力。永辉不能被动等待消费者来选择,而是由门店判断消费者需求,选择商品陈列。

不仅如此,永辉与核心供应链的关系在增进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危险。一旦永辉频频试探供应商的底线,抑或核心供应链向永辉施加供货压力,那么双方的联盟便会土崩瓦解。

对于永辉而言,仓储店是希望,但这个翅膀羽翼尚未丰满,仍旧踟蹰在一方小小的天空中,目前不能撑起帝国的未来。

选货、考验供应链,这两大硬核的标准便劝退了底气不足的传统商超。

除了永辉,山姆会员店同样是仓储店行业的佼佼者。后者的打法比较传统,主要依靠会员费盈利。对于这类传统的会员仓储店,会员“续卡费用”则是商超运转的原动力。

山姆是仓储会员店的“先行者”,早在1996年就来到中国,开始艰难推行这一商业模式,并挨过了漫长的水土不服时期,终于在近几年“守得云开见月明”。和其他国家不同,受益于电商的发达,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大多没有定期批量实体采购的刚需。于是山姆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将自有品牌打造成网络爆品,主动创造差异化,将商超打造成网红打卡点。

数据显示,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单品数占比为20%,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的占比为25%。反观永辉、盒马等传统商超在打造自主品牌、拉开差异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仓储会员店能否成为传统商超的解药,还需时间作答。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仓储会员店的市场在中国相当有限。

该判断指出,以城市容量计算,像北京2000多万人口,按照中产收入、结婚群体、家庭型消费几个标签划分典型目标人群,实际上人群数量并没有那么可观。

而像Costco这类超市,20万~30万会员只能够支撑一家店。那么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开5家左右就已经十分饱和了。“5年内其市场规模都不会太大。”

如若分析无误,那么仓储店对于传统商超而言终究也是窄窄的一线生机。


03 无路可走?

难道在这个寒冬,星罗棋布的传统商超就无路可走吗?

被坊间称之为“零售界海底捞”的胖东来,在河南当地已经成为了“地标”般存在,与当地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2015年,胖东来因房租涨价原本决定撤出新乡,但当地百姓、官员苦苦挽留,成就了零售行业的一段佳话。就连马云也曾称赞其“引发了中国零售商的新思考,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子。”雷军称其是:“在中国零售业一直是神般存在。”

胖东来成功的奥义延续了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基因——东西缺货只要留言就会补货甚至送货上门;只要消费者认为食品不好吃,就算没小票、没理由,胖东来也能退款……

不过很遗憾,传统商超关于明天的答卷,胖东来给不了回答。因为它的成功被局限到了河南的省界线内。这是因为胖东来是一个出色的“人设管理大师”,不管是品牌的宣发、团队以及创始人故事的塑造,还是服务,都围绕“用真品,换真心”展开。

但温情、真诚的战略需要一把烧不尽的火把为消费者供暖,需要企业家频频现身“刷存在感”,需要与消费者产生浓厚的情感基础,一旦迈出河南的边界,该战略就会随着路程的递增而递减。

在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后,创始人带着所有高管离开公司,并留下了大润发原始团队“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的经典名句,感叹互联网巨浪以及新式消费层出不穷的当下,过硬的战斗力也不过是时代车轮下的蝼蚁。

难道传统商超已经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其实不然,风口一直在变,相比一阵又一阵转瞬即逝的新风,传统商超始终坚守在消费者最熟悉的街口,拥有强大的用户基础。

除了不断学习全新的商业模式,它们最重要的是声势浩大地打出差异化的大牌。

这可以是与物流巨头合作,比新零售、社区团购、仓储店更快一步到达消费者家门口;也可以是通过自有品牌持续不断地打造出爆品百货,让消费者再次关注这个时光里的品牌,让传统商超不再蒙灰,让传统商超不再传统。

传统商超,仍旧有可能守住最繁华的路口。

阅读全文>>

  “酱油茅”海天味业(603288.SH)也变脸,市场惊呼意外。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23.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33.53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速均为个位数。

  以个位数的速度增长,无论是半年度还是年度,这在海天味业2011年以来的经营史上还是首次。不仅如此,今年二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还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2011年,海天味业登陆A股市场,自此开始,公司经营业绩开启了稳定快速增长模式,其中,净利润的年均增速超过20%。

  海天味业的经营业绩为何会突然变脸?公司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消费需求减弱,原材料涨价导致利润受到挤压。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海天味业的业绩变脸可能与渠道危机有关。疫情之后,家庭消费明显增加,以经销商模式为主的海天味业在传统渠道拥有明显优势,但在社区团购的冲击下,渠道裂变将优势变成危机。

  二级市场上,海天味业遭到了投资者用脚投票,股价跌跌不休。年初以来,其市值已经蒸发了约3100亿元。

 

 二季营收净利首次负增长 


  海天味业交出的业绩答卷出乎市场意料。

  上月底,海天味业披露了2021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32亿元,同比增加6.36%;净利润为33.53亿元,同比增长3.0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32.50亿元,同比增长2.67%。

  海天味业主要从事酱油、蚝油、醋等调味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与中炬高新、千禾味业被市场称为“酱油三兄弟”。今年上半年,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的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8.5%、58.09%。

  与同行相比,海天味业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保持了正增长,还算出色。不过,与自身相比,就有点惨了。

  半年度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为个位数,且增速均低于7%,这在海天味业近10年的经营历史中从未有过。2017年上半年至2020年的上半年,公司半年度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22.70%、23.30%、22.34%、18.27%,这四个年度的上半年,净利润的年均增速在20%左右,整体上表现较为稳定。

  不仅如此,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海天味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表现为持续稳步快速增长。

  2010年,海天味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5.16亿元、6.60亿元,到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至227.92亿元、64.03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约313.20%、870.15%。

  这10年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24%、25.51%。在这10年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速波动并不明显,整体上表现为稳步增长。

  从今年上半年的单个季度经营业绩看,今年一二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1.58亿元、51.74亿元,同比变动21.65%、-9.39%。净利润为19.53亿元、13.99亿元,同比变动21.13%、-14.68%。扣非净利润18.95亿元、13.55亿元,同比变动20.58%、-15%。

  上述数据显示,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不仅仅同比下降,环比一季度也在下降。

  但对比去年四个季度的业绩数据看,去年一二季度的经营业绩并未受到疫情明显影响。

  针对今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罕见降速,海天味业在半年报中称,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仍然处于修复态势,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消费需求减弱。此外,今年以来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生产成本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行业利润受到挤压。

  成本涨价、产品未涨价,确实挤压了净利润,但并不会对营业收入产生明显影响。那么,营业收入的增速大幅放缓,就是渠道销售问题了。


  经营现金流锐降83.85% 


  不仅仅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失速,海天味业的经营现金流还大幅减少。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只有2.54亿元,去年同期为15.70亿元,同比减少13.16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3.85%。

  与净利润33.53亿元相比,经营现金流额2.54亿元,差距较大。

  对于经营现金流大幅减少,海天味业解释称,主要是上半年支付材料、人工薪酬等款项增加。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经营现金流如此大幅度变动,在海天味业的经营史上也不多见。

  作为国内调味品市场上的绝对龙头,海天味业的经营业绩为何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失速?

  海天味业主营产品为酱油、蚝油等调味品,通常而言,调味品的市场需求总体会比较稳定,波动幅度不会很大。那么,海天味业失去的蛋糕被谁抢走了?

  2020年年报显示,海天味业的销售模式为经销商为主,借助各地经营商,公司将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公司称,通过多年精耕,公司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式的销售网络覆盖。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32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份市场,产品遍布全国各大连锁超市、各级批发农贸市场、城乡便利店、零售店,并出口全球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线上,公司在B2C、B2B、新零售等各个版块都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探索营销新模式,加快电商平台建设。

  不过,经销商模式的优势似乎已经变成了劣势,甚至是危机。数据显示,2018-2020年,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4807家、5806家、7051家,同期经销模式下的收入分别为163.07亿元、187.62亿元、216.31亿元,单家经销商平均贡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9万元、323万元、307万元,逐年下降。

  受疫情影响,调味品的市场需求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餐饮企业消费需求减少,家庭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此外,销售渠道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那就是居民去超市等实体店铺的次数明显减少,线上购物、社区团购大幅增长,也就是海天味业所称的渠道裂变。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线下渠道销售收入为114.95亿元,占比为97.86%,比去年同期下降0.19个百分点。

  市场分析人士称,海天味业的核心优势就是品牌及渠道优势,家庭消费增加、社区团购兴起,这对海天味业的传统优势产生了冲击,形成了增长瓶颈甚至是危机。社区团购市场门槛较低,可能被中小品牌酱油占领了。

  海天味业已经意识到了发展危机。公司称,面对快速迭代的市场和需求,公司积极探索营销转型,持续强化线下网络优势,同时加快线上业务拓展,满足消费者更多元、更个性的消费场景。

  不过,二级市场上,海天味业的股价遭到了投资者抛售,跌幅较大。今年1月8日,公司股价一度达219.58元/股,9月1日最低为86.18元/股,9月6日略有回升,为92.02元/股,考虑到送转股等分红因素,股价接近腰斩。对应的是,公司估值从一度超过7000亿元缩水至如今的3876.41亿元,蒸发了3123.59亿元。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