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发机制

微博调整分发机制了。

调整后,用户在微博平台上除了能看到原有关注人原创和转发的内容,还会看到一部分关注人关注、关注人点赞的内容。后续这些内容会以“@XXX 关注了”的标识出现。

如果用户在关系流中看到了此类内容,并且不想继续查看,也可以点击右上角的负反馈功能“我不感兴趣”进行反馈,平台会在后续减少此类内容推送。

这意味着,微博的“主动出击”,是想要打破信息茧房,引入智能分发,为用户提供视角广阔的浏览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破圈”,鼓励大V之间、大V和粉丝之间互动,用二度关系进一步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产品调整,大势所趋

这次微博分发机制的调整,是一次顺“势”而为的完善举措。

顺的是,当下用户对打破固有认知,拓展边界的“破圈”之需。事实上,需要破圈的,不只是微博上的专业内容创作者,还有囿于单一接收同温层信息之困的“围观者”。

尤其是,当一个热点事件爆发时,急于想要获取最新、最全动态的围观者们,光靠刷自己此前已关注的人的信息流,无法一次性顺畅地得到当下最热观点和KOL们彼此之间交流的动态过程。

21世纪初,Twitter首创了信息流。在当时流行的博客和社交网络产品中,用户需要挨个访问好友页面才能看到他们的更新,信息流的出现重塑了信息的分发方式,从低效率的门户模式转向更高效率的基于订阅和关系的信息分发。

2006年7月,Facebook推出了信息流Newsfeed——这成为同Myspace进行的社交网络战争中的决胜要素,用户评价:信息流使得“社交网络活过来了”。

自此,社交平台不再是“点对点”的访问,而是“点对线”的取舍。通过“关注”,普通用户游荡在自己构建出来的信息流世界线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动向、观点表达和事件脉络。

但这种自我构建,完全基于自身天然取向、立场和认知,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只吃自己吃惯的食粮,很容易“偏食”。

人们渴望交流,渴望看到不一样的视角,也渴望追踪自己关注的人动向,把散落的关系网再次链接。但有些隐形需求,是需要跳出自身固有视角之外的才能得到的。微博的这次关系流改动,能让用户直接刷到关注者亲密联系的“二度人脉”,为拓展自身认知开出一支新脉络。

一方面,人们顺延着自己感兴趣的人的互动动态,不用点进关注者主页就能直接获取其最新动向,基于兴趣内容来拓展新的认知图谱。另一方面,多元观点的碰撞,能让用户们“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解决自己精神食粮的“偏食”问题。

同时,这一举措也反向刺激了大V们的活跃度,跟粉丝互动、跟其他大V“互通”,增大自身IP曝光量。在某一个热议话题出现时,很快能让用户们清晰感知到当下的舆论交流是如何传导和发生的。

最终,发布者和参与者的双重持力下,加速整个平台的内容流动,刺激更多交互的发生。

放眼全球,国外社交产品也在不断“进化”出更好的产品形态,给予用户体验感更佳的使用体验。

例如,推特方面就曾宣布,将扩展向用户推荐“无关联内容”,即其没有关注的账户发布的推文的方式。同时作为此次扩展的一部分,该公司还在为用户开发相关工具,以便对推文数据进行监测,并获得反馈。

这一次,微博的信息流改版也同样十分重视用户反馈,通过“不感兴趣”的负反馈来自行调整主页信息流情况。既能拓展自身视野,沿着自己喜爱的口味多“尝”几种,也能保证碰到自己不喜爱的“食物”时,能及时反馈给平台,自己划定出一盘营养均衡、品味多样的精神大餐。

社区地位,难以撼动

微博是少数能从互联网时代顺利转型移动端的社交产品,毫无疑问,用户是微博最宝贵的财富和核心竞争力。利用和服务好核心用户,充分挖掘其价值,是微博的首要目标。

今年以来,除了调整信息流分发机制,为了持续社区活跃度,提升用户体验感,微博还在治理社区氛围上下足了功夫。

在实名制基础上,微博今年又全面上线“IP属地”展示功能,用户在发博和评论时,会在前台显示其真实所在地,这使得冒充当地人员、发布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大幅减少。

而为了解决恶意中伤、不实言论等带来的一些网络暴力问题。微博针对私信、评论和转发等场景上线“一键防护”功能,开启功能的原博主将不再接收未关注用户的私信、评论和转发。

如果说,优化信息流分发机制,是微博打给内容创作者们增强内容活跃度的一剂“强心剂”,那么开启真实IP、启动防护等功能,就是给用户们兜住了一张“安心网”,能在更加无畏的状态下去表达自我,建构真实关系。

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媒体平台缓慢入冬。但无法否认的是,在观点、立场日益分裂的当下,人们依旧需要一个公开、多元、健康、真实的平台来真诚交流,相互取暖。

根据最新财报,2022 年 9 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为 5.84 亿、同比净增约 1100 万,尤其是,社区独立消费场景的日活跃用户数环比增长超过 50%,其中一半是社区新用户。也就是说,涌入的新用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能力。用户的消费黏性也提升明显,人均消费量增长 40%,整体发帖和互动用户数也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保持用户增长的核心,在于微博坚持的独特定位。多年来,微博通过培养用户心智,形成用户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没事刷热搜,聚集刷超话”的使用习惯下,用户在微博获得新的资讯、满足兴趣内容需求,能形成高频次的交流场域。这也是微博保持用户年轻化和持续用户体量增长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公开的、老牌的社交媒体平台,热点发酵地,流言自清池,在一众被推荐算法所把持、信息茧房所包裹的社交平台中显得有点“守旧”。但正是这份“守旧”,能让用户看到更为真实、全面的信息源。

当下,在微博分发机制变更后,我们可以通过“二度人脉”链接到更多样的人们,且这种建构是基于共同信赖的一层关系,也因此能获得一种更真实、紧密的链接,其中也蕴含了从线上转移到线下的无限可能性。

当多数人讨论同一件事,且观点逐渐趋近一致时,会产生“逼近真相”的认知,而这种“真相”借由平台内的二次三次转发触达更多用户,其效果将完全不亚于专业媒体报道。每次出现社会热点,都能席卷整个微博形成一个临时围观广场,并且吸引更多外部新用户加入微博。

微博的“幸运”是,最初绑定了大批意见领袖,走出了一条能就热点话题进行“议程设置”、全民讨论并持续破圈的路线。后来,微博增长到了一定用户规模,开始注重商业化和规避风险,“去意见领袖”化后,才捆绑了大批次的明星、名人和红人,这一群体也帮助微博营造了长期热闹的社区氛围和商业化生态。

至今,虽然有了短视频等平台的分流,但微博仍然是红人们的自留地,他们分享观点、知识、经历、生活,和其他平台写好脚本,有既定人设不同,微博的全媒体属性,半公半私的账号特点,成了他们展示真实的最佳平台。

凭借特有的“全民围观”社区生态,以及图文内容天然比视频内容更容易引导转发、快速二次三次传播的特性,目前来看,还没有产品能够将社交产品第一把交椅从微博手中抢走。

事实上,在信息世界日益繁复的当下,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能有广泛参与度、讨论度的“言论广场”,能让我们看到视觉盲区外的世界,拓展自我认知边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