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停电的情况?停电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会对工作和生产造成影响。为了保障供电的稳定性,供电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将介绍供电公司申请的相关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申请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供电公司需要不断升级设备,提高供电能力,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促使供电公司采用更加环保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供电公司需要向政府申请相关的资金和支持。

申请内容

供电公司的申请内容包括设备升级、能源转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设备升级是保障供电稳定的关键,包括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设备等。能源转型是实现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培养是提高供电公司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养和引进。

申请原因

供电公司申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保障供电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环保目标,推动能源转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申请过程

供电公司的申请过程包括立项、申报、审批等环节。首先,供电公司需要制定申请计划,明确申请的内容和目标。然后,向政府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项目方案、预算等。最后,政府部门进行审批,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决策。

申请效果

供电公司申请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设备升级和能源转型可以提高供电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人才培养可以提高供电公司的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

申请风险

供电公司申请的风险主要包括资金不足、项目实施难度大等方面。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资金的投入和使用需要谨慎考虑。同时,项目实施需要克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

申请建议

为了降低申请风险,供电公司需要制定详细的申请计划和预算,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同时,需要加强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此外,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申请总结

供电公司申请是为了保障供电的稳定性和实现环保目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申请过程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预算,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同时,需要加强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了解供电公司申请提供一些参考。

阅读全文>>

8月下旬开始“限电”风潮之后,在多部门多措并举联合努力下,全国能源保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面对逐步到来的冬天以及用电需求旺季,监管部门电力市场调整政策仍在不断出台,多地先后顶格上调尖峰电价,用监管和市场的手段力保电力供应和市场稳定;面对不断走高的经营成本,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从多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的力度。

  多地顶格上调尖峰电价

  今年以来,国内电力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8月下旬以来,由于煤炭供给偏紧、煤价大幅走高以及新能源出力不足等原因,全国多地先后出现有序用电的现象,部分省市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

  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全部燃煤发电电量进入电力市场,并将燃煤发电交易价格上下浮动的范围扩大到不超基准电价的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设限。

  跟随着国家发改委的政策要求,全国多个省份先后对分时电价等机制进行调整,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顶格上调尖峰电价。

  10月中旬以来,先后有陕西、江苏、湖南、青海等多个省份出台政策,对分时电价机制进行调整,尖峰电价上下浮动的比例达到20%,辽宁则扩大到25%。

  10月27日,辽宁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实行临时尖峰电价政策的通知,针对所有实行峰谷电价政策的用户,提出将17时-19时设定为尖峰时刻,实行尖峰电价,电价标准按高峰时刻电价上浮25%执行。

  此外,广东、陕西、湖北、云南都相继出台政策,完善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严禁对电解铝行业实施优惠电价政策,并希望通过加价政策形成倒逼压力,持续降低能耗。

  11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提出要做好改革上网电价机制、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解决电价政策性交叉补贴问题等工作,完善分时电价、差别电价机制以及非电网直供电价、高可靠性供电收费和自备电厂系统备用费等政策。

  电力政策密集出台

  10月下旬以来,全国能源供需紧张的形势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针对电力市场的调整政策仍在密集出台。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电力中长期交易稳定作用,更好发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调节作用以及紧急状态下的跨省跨区支援作用,加强市场交易秩序监管和并网燃煤自备电厂监管等。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该政策旨在强化市场监管,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促进电力平稳有序供应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

  保障中小企业能源供应

  新一轮电价市场化改革启动一月有余,各地也先后调整了尖峰电价机制,对于电价改变带来的成本提升,部分受访企业的感觉并不明显,也有人表示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

  浙江绍兴一家金属加工制造厂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电价调整带来的成本上涨是比较明显的,但相较于限电带来的限产或者停产,相对来说更愿意支付多一些的成本。

  浙江新昌县的一家茶厂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茶厂来说,人工费用的增长比较明显,原材料涨价和电价的上涨对企业经营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上述茶厂负责人介绍称,由于现在正处于茶厂生意的淡季,原材料涨价和电价的上涨对公司影响十分有限;而且作为当地的农业产业,一旦公司用电数量到达了一定的额度,政府层面也会有一定数额的补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近期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用工难和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炎散发和部分地区停电限电影响,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

  为了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帮助渡过难关,国务院办公厅从九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包括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等。

  在用电端,《通知》提出要加强电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科学实施有序用电,合理安排错峰用电,保障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此外,《通知》还提出,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充分考虑改革进程和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平稳有序推进中小企业进入电力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微企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

阅读全文>>

李克强总理周五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会议指出,在稳定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电价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但高耗能行业不受此限制。

9月以来,因煤炭供应持续偏紧,加上天气炎热等因素,全国多地出现“拉闸限电”现象,不少企业遭遇停产停工的困境。为缓解电力紧张,部分省市对电价做出相应调整。

比如,广东省自10月1日起拉大峰谷电价差,峰平谷比价从现行的1.65∶1∶0.5调整为1.7∶1∶0.38。尖峰电价在峰谷分时电价的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25%。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与尖峰电价实施范围均不包括居民用户;居民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河南省宣布从11月1日起适当扩大分时电价执行范围,峰平谷电价比调整为1.64:1:0.41,峰段电价以平段电价为基础上浮64%、谷段电价以平段电价为基础下浮59%。

针对今冬明春电力、煤炭供求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会议要求,坚持民生优先,保障群众生活和冬季取暖用能,特别要确保东北地区冬季用煤用电,适时组织“南气北上”增加北方地区取暖用气。

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

针对煤电企业面临的困难,会议提出,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保障煤电企业购煤等合理融资需求。

此外,会议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天然气、原油储备及储能能力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强调,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会议表示,“主要产煤省和重点煤企要按要求落实增产增供任务。中央发电企业要保障所属火电机组应发尽发。电网企业要强化电力运行调度和安全管理。对不落实能源保供责任的要严肃追责。”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