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黑鸭

2022年,卤味巨头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的卤味三巨头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如今都处于业绩下滑的困境之中,巨头自救已然迫在眉睫,其中周黑鸭正在接受挑战的路上。

近期,周黑鸭在武汉举办首届单店特许领袖峰会,宣布了集团零售业务发展规划,提出“小确幸成就大梦想”的商业模式,计划2023年总门店数达4500家左右,实现未来5年“百城、千县、万店”的发展目标。

和过去几年初步展开的加盟战略不同,今年周黑鸭不仅在扩张效率上不断提速,还公布了更为具体的举措,针对“小确幸成就大梦想”的商业模式,主打成本低、轻模式、风险低的小单店加盟模型,计划成为杀进“社区消费”的利器。

那么周黑鸭这次能成功下沉市场,从“高铁站”走进“社区”吗?

陷入“诺基亚式”困境,转身自救已太慢

近年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卤味巨头都在负重前行。从周黑鸭2022年公开财报来看,去年周黑鸭总营收为23.4亿元,同比下降18.3%,集团全年净利润为2528.3万元,下降92.6%。处在同一赛道的绝味食品、煌上煌业绩也不理想。根据绝味食品、煌上煌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两家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73.49%-77.57%、89.78%-98.3%。

关于利润锐减的原因,卤味三巨头给出的解释相似:受到原料成本上升、直营业务刚性成本,以及汇兑损失等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结合2022年国内线下休闲食品消费客流骤降等这些行业宏观因素,卤味零售市场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这些原因解释不了周黑鸭的业绩困境。

其实,早在2020之前,周黑鸭就出现业绩下滑的情况。2017年至2020年,周黑鸭的总营收从32.49亿元下降到21.82亿元,降幅超过32.84%,净利润则从7.62亿元缩水到1.51亿。

那么,周黑鸭到底经历了什么?

早些年,卤味市场以小作坊、夫妻店经营为主,卤味行业集中度低、充斥着大量不规范“卤味垃圾食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味与健康的双重需求。周黑鸭在这找到了定位,率先开启品牌直营店,打出高端化卤味的旗帜,给消费者留下了专业卤味制造的好印象。

很长一段时间,周黑鸭坚持直营模式,从2016年上市以来到2019年,其直营门店数量不断增加,分别是778家、1027家、1288家、1301家。但从数据来看,其直营店扩张速度是在减慢的

实际上,与围绕在烟火气浓厚的社区附近的绝味门店不同,周黑鸭直营门店出现在向来消费偏贵的机场、高铁站等场所,而这使得消费频次偏低。另外,直营店受总部统一管理,缺乏一定的自主经营灵活性,加上近年消费需求下降,给周黑鸭直营门店经营带来不小影响。结合财报来看,直营店是周黑鸭主要的营收来源,其2022年的业绩下降,与直营店发展乏力关系密切。

在直营店难以盈利,重资产运营成本压力袭来的情况下,品牌开放加盟是大势所趋。2019年5月,周黑鸭开启“直营+特许+O&O”三轮驱动商业模式。2022年6月,周黑鸭宣布开放单店特许经营2.0轻盈版,拓展的城市数量增加,瞄准社区及下沉市场。近期又公布了特许经营3.0轻盈版,细化到成本低、轻模式、风险低的10万元小单店加盟模型。可以看出,周黑鸭在用心“破局”。

特许经营门店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2022年周黑鸭门店数量达到了3429家。但据财报显示,2022年周黑鸭直营门店贡献了49.3%的营收,特许经营业务仅贡献了29.6%的营收,可见特许门店并未成为集团“顶梁柱”。

一些进步也难以赶上同行的“大跨步”。绝味食品一直采取加盟店模式,新店开张速度非常快,到2019年线下门店已经突破1万家,如今门店已有14000多家,绝味主营收入中90%以上来源于加盟门店。显然,和绝味相比,周黑鸭如今还在探索多元化加盟模式的路上。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下沉市场的窗口缩小,周黑鸭也已错过了占领市场的良机。

据餐饮深观察《中国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国内卤制品规模已达3526亿元。3000亿+卤味市场,早已被各路资本盯上。据《红餐大数据》整理,仅2021-2022年,全国卤味市场就有17个品牌获得了融资,融资规模少则千万、多达数亿元人民币,资本方不乏红杉、经纬创投、今日资本、腾讯投资、高榕资本等超实力机构。

实力卤味新秀的出现,造成了传统品牌客群的分流,也加剧了卤味市场的竞争。新势力冲击下,口味单一,价格偏高的周黑鸭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

整体来看,周黑鸭能凭借高端化布局跻身“卤味三巨头”,是因为当初在空白卤味市场踩准了品牌定位,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时代红利使然。如今时代红利消失,周黑鸭转身太慢,似乎已错过发展最佳时间。那么,在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还能讲出“新故事”吗?

新锐品牌实力强劲,巨头创新乏力凸显

眼下,周黑鸭的困难与挑战依旧不少。首先,不够“亲民”的价格让消费者不敢靠近。当前,正值大消费旺季,消费者迫不及待要释放消费激情。在此形势下,很多“高冷品牌”也已经主动拥抱下沉市场。比如,高端冷饮钟薛高已大幅降价,瑞幸咖啡也已在县城卖“平民咖啡”。而一直在下沉市场高度活跃的蜜雪冰城已率先尝到甜头,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连锁快餐店,仅次于麦当劳、赛百味、星巴克和肯德基。

很多零售品牌方已然知道行业下沉市场的空间大、稳定性强的优势,但周黑鸭仍在坚持卖“高端鸭”。据了解,在2012年,周黑鸭的鸭脖售价是45元/斤,今年已经涨价到了61元/斤,在本身售价就很高的情况下,十年涨了16元,也因此难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除了背离消费趋势,“价格打不下来”,卤味市场门槛不高,可替代性强也是周黑鸭一大经营隐患。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势力在资本强劲扶持下,跑步进场。行业未来趋势清晰可见:品牌年轻化、赛道细分化、大单品突出、全渠道融合加速。

年轻新秀成绩也颇为亮眼。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王小卤、麻爪爪、盛香亭、热卤食光、馋匪、卤大妈等不下10个卤味新品牌,接连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这些品牌主要围绕年轻消费者消费习惯,抓住直播电商风口,从快手、抖音等渠道杀出一条流量之路。比如王小卤,4年创下10亿销售额,成功跻身卤味市场TOP。

单品带头冲锋陷阵也是新锐品牌拿手绝活。以鲜卤鲜吃为卖点的长沙盛香亭、以卤味凤爪为网红单品的王小卤等新品牌,基本上都是大单品带动大品牌,而不是大品牌带动大单品。这也助力年轻品牌表现优异,比如盛香亭仅靠一碗“热卤”,创下5年开400家店的好成绩。巨头周黑鸭因为还在坚持下“加盟品牌”这盘棋,不得不侧重品牌传播。而何时顺应趋势,解决产品口味单一问题,为“创新爆款单品”转身?仍未可知。

当然,在全渠道融合加速背景下,周黑鸭也有布局线上新兴渠道的动作,主要在生鲜电商和外卖领域,着重O&O(线上渠道及自营外卖)业务,实现全渠道多场景下的消费者精准覆盖。2019年,周黑鸭O&O渠道营收占比为23.8%;2021年,这一比例升至32.0%,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达到32.3%。

线上渠道加紧追赶的同时,也在持续拓展线下渠道。前文提到,目前周黑鸭总门店数量达到3429家,其中社区店近800家,三线城市及以下的下沉市场门店数超1000家,覆盖全国319个城市。只是一系列动作后,从近年的业绩来看,周黑鸭的盈利能力不升反降。渠道拓开,如何获利?这也是周黑鸭接下来要考虑的经营重难点。

不过,从行业角度来看,周黑鸭仍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有专家预测,2023年,中国卤制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051亿元。“民以食为天”,卤味食品行业将会一直迅猛发展,卤制品品牌仍然前景向好。这对周黑鸭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另外,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驱动下,以消费者为核心,以安全、特色生产工艺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以融合多种拓客渠道为抓手,要素全面革新的新零售模式应运而生。新零售模式的出发点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越来越多的卤制食品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融合线上线下业态等方式,走进消费者生活圈。

目前,周黑鸭已将“社区店”+“线上转型”作为主要经营抓手,若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持续进行品类创新、口味升级,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声量,周黑鸭或许可以走出经营困境。

阅读全文>>

2022年,卤味巨头的日子都不好过。

2月13日晚,周黑鸭在港交所发布盈利警告,称2022年净利润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而2021年净利润为3.42亿元,以预期“最低额”计算,同比跌超90%,营收较2021年的28.7亿元下降20%。第二天,话题#周黑鸭业绩大降超90%#直冲微博热搜第二,网友的高频回复是“太贵了”“不想再被‘鸭脖刺客’伤害了”。

作为卤制品行业的头部品牌,周黑鸭与绝味鸭脖、煌上煌并称“卤味三巨头”,并均已上市。就在周黑鸭发布公告前,绝味鸭脖和煌上煌也披露了业绩预告,称2022年净利润预计将大幅下滑超70%。

《天下网商》发现,这些年卤味行业已经出现了众多变化:从鸡鸭食材衍生出多元的卤制食物,从短保冷卤形态开拓出现煮热卤,从休闲卤味延展出佐餐卤味。去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的紫燕百味鸡,就拿下了“佐餐卤味第一股”,瞄准了佐餐食用场景。

在资本助推下,一批卤味新品牌相继获得融资,加速了研发、营销、拓店等。同时,卤味赛道还出现了新的细分类目——长保常温卤味零食。新老品牌借助包装技术和供应链升级,在电商零售平台创造销售增量,找到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卤味赛道格局正在被重塑。

周黑鸭净利润或跌超90%

早在今年1月,就有关于周黑鸭业绩下跌的传闻,称“预计公司2023年净利润仅为1.5亿-2亿元”,约为2021年净利润的一半左右。受到该消息影响。1月11月,周黑鸭股价跌幅超22%,市值蒸发32亿港元。

公司很快对此发文澄清,称“业务运营一切正常,高管团队稳定”。同时承认公司业绩面临来自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将努力实现2亿元或以上的2023年年度利润”,并提醒注意,“这是一个目标而非预测”。但收效甚微,股价并未有明显起色。

直到2月13日,周黑鸭公布盈利警告,股价继续下落。2月15日,周黑鸭总市值仅为98.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6亿元)。相较于2017年市值巅峰的200多亿港元,缩水超一半。

对于2022年业绩大幅下滑,周黑鸭解释,一方面是2022年国内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导致消费客流骤降,同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部分门店暂时停业;另一方面则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端压力增大。此外,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损失增加。多重因素作用导致业绩跌幅较大。

周黑鸭发布盈利警告

《天下网商》发现,周黑鸭的营收状况从2018年就出现了下降。从2018年到2020年,营收从32亿降至21亿,净利润从5.4亿降至1.5亿。2021年,周黑鸭通过孵化新品牌和布局新零售渠道,营收和利润有所上涨。但2022年的业绩大幅下跌。

放眼其他卤味上市公司,绝味食品和煌上煌业绩也并不乐观。预告显示,绝味食品2022年净利润预计为2.2亿-2.6亿元,同比下降超73%;煌上煌预计2022年净利润3000万-4000万,同比下降超72%。

“三巨头”中,煌上煌于2012年最先在深交所上市,作为“卤味第一股”,一时风头无两。2016年周黑鸭在港交所上市,2017年绝味食品在上交所上市。这些年,三巨头在全国跑马圈地,从业绩到门店数量都领跑其他品牌。据测算,2020年三者营收总额近100亿。

门店方面,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绝味食品门店数14921家,位列第一,比煌上煌和周黑鸭门店数之和还多一倍。此前煌上煌曾说要开出“万家门店”,巅峰时达到4281家,如今却不足4000家。在过去三年,周黑鸭先在2020年关掉1000家,后在自营模式外加入了特许经营,实现了门店数快速增长,2022年上半年达到3160家,增长率13.6%。

在业内人士看来,周黑鸭的门店数在增长,总体业绩却在下滑,说明单店盈利能力不足,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和加盟商对品牌及市场的预期。

年轻人不爱啃鸭脖了?

“卤味三巨头”发展集体失速,是年轻人不爱啃鸭脖了吗?也并不是。有网友总结的关键词获得高赞,三大不买原因是“太贵、产品不创新、产品可替代性强”。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曾在企业内部会议中提到,“吃货评价周黑鸭是鸭脖界的爱马仕”。在消费者的心中,周黑鸭走的是高端路线,最直观感受就是卖得贵。近年来,不少网友吐槽,认为其除了价格爱马仕化,其他都没跟上。

《天下网商》从外卖平台看到,周黑鸭的鲜锁鸭脖300g售价32.9元,相当于一斤要卖50多元。其他鸭肉原料的卤制品中,周黑鸭锁鲜鸭掌225g售价32.9元,锁鲜鸭翅230g售价27.9元。绝味鸭锁骨280g售价27.6元,鸭翅中300g售价29.6元,鸭肠170g售价35.9元。消费者再搭配一些卤制素菜下单,客单价很容易就冲到50元以上,有网友吐槽“这价格涨太多了,已经不算是卤味了,跟吃鲍鱼差不多。”

涨价背后,是品牌应对成本上涨的运营策略。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上游鸭苗的供给远跟不上下游的鸭产品需求,矛盾引发价格上涨。安徽蚌埠的一家肉鸭屠宰加工企业负责人称,鸭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例如鸭翅一天涨幅300-500元/吨,鸭掌有时可达1000元/吨。而鸭苗孵化培育周期长,供给端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这样的原材料压力加剧了包括周黑鸭在内的终端品牌,压缩了盈利空间。周黑鸭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从五大鸭供应商采购的成本占总采购成本约32.5%,这一数值在上一年同期,也就是截至2021年6月底,仅为20%。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压力趋势或将延续到2023年,个别大单品还会有一定幅度的涨价。

价格上涨“劝退”了一批消费者,而食品安全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的投诉有1500多条,问题多集中在食物变质、有虫卵头发异物、服务态度、履约等方面。食品行业,安全先行,由于卤制品的制作周期长,环节繁杂,就需要更严格的品控。

在后疫情时代,健康消费理念逐渐盛行,消费者对重口味的传统卤制品关注度有所下降,有的人则是买来原材料自己做。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制作卤味是不少美食博主的“看家本领”,如“日食记”“美食作家王刚R”等up主的卤味制作视频播放量有数百万,#卤味怎么做#关键词笔记超8万篇。

同时,年轻人对于卤味的喜好已从鸭制品扩大到了更多品类,牛肉、猪肉、鸡肉以及各类蔬菜都能拿来卤,就连不同的卤汁配方也有教程,五香卤、酱香卤、辣卤、钵钵鸡等。天南地北不同口味都能满足,他们也更享受卤制过程带来的成就感。

市场“蛋糕”争夺战升级

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加入卤味赛道的新老品牌增多,他们通过产品创新升级,切中更为细分的消费场景,“蛋糕”争夺战悄然升级。

目前,短保卤制品总体分为休闲卤制品、佐餐卤制品和新式热卤。其中,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都属于休闲卤制品。

去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紫燕百味鸡,以夫妻配片、百味鸡、藤椒鸡为大单品,瞄准佐餐场景,拿下“佐餐卤味第一股”。目前年报还未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其营收27.4亿,同比增幅15%,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亿,同比下降22%。为适应一人食经济和懒人经济,紫燕食品推出套餐:任意配菜可加米饭,客单价在20元左右,满足外卖场景。

新式热卤的特点就是现做现卖,消费者可以坐下来吃,感受烟火气的用餐氛围,也可以把新鲜的现煮卤味打包带走。据企查查,热卤相关企业数量在2021年达到顶峰,同比增幅105.2%,这一年也被业内称为“热卤元年”。

据红餐大数据,2021年热卤赛道融资事件发生6起。其中,盛香亭热卤先后获得腾讯投资、绝味食品超亿元的投资,热卤食光获得红杉资本投资,卤大妈、研卤堂等热卤新品牌都获得千万元级的融资。有钱之后,不少新品牌将门店开在了商圈、综合体等位置,用新食材和新吃法吸引年轻人,不断稀释着卤味三巨头的客流。

此外,区别于以上这些短保卤制品,赛道中又出现了长保常温卤味零食,以王小卤、馋匪、卤味觉醒等新品牌为主。其中,王小卤天猫旗舰店的大单品虎皮凤爪,月销超2万件。综合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也上架了卤味零食,三只松鼠熟食礼盒月销超9000件。

据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中国卤制品行业规模超4000亿。虽然已有4家卤味品牌成功上市,但市场份额占有率不足4%。随着新品类和新品牌的出现,赛道格局和品牌座次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

老品牌如何优化供应链,做好品控和产品创新等,新品牌又如何抓住市场红利,优化渠道和产品心智等,都需要投入精力与时间赛跑,顺应市场趋势变化,为双方在未来的正面“对抗”蓄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周黑鸭坠入业绩黑洞之后,始终难以翻身。

在日前披露的盈利警告中,公司预期2022年收入下降约2成,净利润同比降幅超9成,一时被推上了热搜。

从2017年登顶巅峰之后,公司业绩就持续下滑,即便放开加盟业务,也没能迅速扭转这一颓势。

一向以高端示人的周黑鸭,面对市场猜疑,也开始弱不禁风。一个月前,一份小范围内流传的调研纪要,引发外界对公司业绩的担忧,以至于股价接连跳水,周富裕、唐建芳夫妇身家蒸发近18亿元。

业绩黑洞

一个月前的调研风波刚刚平息,周黑鸭日前一份盈利警告,再次冲上了热搜。

13日晚间,周黑鸭(01458.HK)公告披露,预计2022年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42亿元,暴降94%;年度总收入预计同比下降约20%至23亿元左右。

公司认为,去年疫情反复,客流骤降,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端压力增加,还有汇率的变动等,都对业绩造成了较大冲击。

疫情、原材料价格等因素,这几年对国内食品行业影响较为普遍。一个月前,周黑鸭在一则澄清公告中,就曾强调原材料和配料成本升高,以及预计成都新工厂也将产生更高的成本和费用,可能会挤压公司利润,提前给市场打了一剂预防针。同时,公司给出2023年的2亿元利润目标,也相较上年打了6折。近几年,卤味食品市场内卷加剧,新兴品牌崛起,老品牌难以招架,一众企业走向下坡路。

身为卤鸭界的鸭王,周黑鸭收入、归母净利润两大指标连年下行,踉踉跄跄跌入一个黑洞。

2017年,公司以收入32.49亿元、归母净利润7.62亿元登上业绩巅峰,此后的2018年、2019年,周黑鸭收入勉强维持在了30亿元以上,但归母净利润均呈两位数降幅。

此时,疫情袭来。2020年,公司收入大降10亿元至21.82亿元,归母净利润较上年降6成,仅为1.51亿元。

2021年,实现收入28.70亿元、归母净利润3.42亿元,在上年低业绩的基础上,终于实现了难得的飘红。

周黑鸭不仅与绝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远,甚至在门店规模上,已被行业老三煌上煌甩在了身后。

加盟难救?

拯救业绩、重回巅峰,周富裕祭出的大杀器,是开放特许经营业务,重启加盟业务。

其实,2006年前后,周黑鸭从电业村菜市场里的周记怪味鸭门店,发展成为拥有食品工厂的企业时,就尝试过加盟。

彼时,加盟商打着周黑鸭的招牌卖货,甚至还出现卖劣质货的恶劣状况,冲击了公司的直营市场,严重影响品牌声誉,公司不得不紧急叫停。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周富裕随后便立下了规矩,绝不碰加盟。

之后,公司坚定走上直营模式,尤其是大力拓展高铁、机场以及高端商场等高势能门店,依靠这些门店的扩张和高店效,公司赚得盆满钵丰。

但是,直营模式的弊端,在于资本开支大、开店速度慢、运营成本高,这也是公司门店规模,逐渐落后于绝味食品和煌上煌的重要原因。

2017年后,公司经营走向下坡路,是否试水加盟挽救业绩,在沸沸扬扬的争论中,左右着周富裕的想法。

2019年,公司官宣重启加盟模式,被周富裕称为第三次创业。当年,他亲自引进张宇晨、谢军团队,为加盟业务排兵布阵。

当年,公司加盟门店仅发展5家,2020年、2021年加盟门店规模升至598家和1535家,这3年分别实现加盟业务收入663.6万元、1.40亿元和5.92亿元,分别占公司各年度收入的0.2%、6.4%和20.6%。

据国信证券研报预测,公司有望每年实现1000家加盟门店的持续扩张。

依靠放开加盟,公司门店规模重回高增长通道。2019年至2021年,门店规模从1320家增至2781家。截至去年6月,已达3160家,其中,1818家为加盟店。

尽管从规模上来看,加盟业务突飞猛进,可直营业务面临的考验非常严峻。

2021年,公司自营门店店均收入约在132万元。2017年-2019年,这一数字为约268万元、216万元和210万元。

公司门店规模的扩张,也在考验着公司的供应链。据国信证券研报,公司目前5家工厂,年设计产能合计4.6亿盒(MAP产品),目前有效产能仅1.8亿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