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在过去的短短三个交易日中,已经有22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披露了减持计划,减持之密集已经超过了2017年五六月份的那次高潮。22家股东中有10家是在一级市场取得筹码的投资机构,包括达晨创投、九鼎投资、招商局资本、广发信德等。

一切才刚刚开始。考虑到2017年的IPO大放水,A股史上最大的一波减持潮可能即将出现。对投资机构的GP和LP来说,也可以称之为史上最大的一波退出潮。

但是,丰收的喜悦之中,也有回报率下降的隐忧。

IPO潮变身减持潮

这一轮减持潮的形成,首要原因当然是2017年上半年的IPO潮。22家遭遇减持的上市公司,有14家是在2017年初上市的,刚过一年的锁定期。

众所周知,2016年下半年之后A股开启了一轮IPO大放水,而这一轮大放水的高潮正是一年之前的2017年第一季度。2017年第一季度,A股沪深两市一共有134只新股发行,创下了A股历史上单季度新股发行数的最高纪录。

2011年以来A股新股发行数(来源:德勤)

由于创投机构本身的运作特点,除非出现亏损,锁定期结束基本上就意味着减持。这导致了IPO数与减持数几乎是两条同步波动曲线,只不过时间上相差了一年。

2017年全年的新股发行数量均处于高位,全年有421只新股发行,同样是历史之最。

目前,创投机构在A股上市公司中的渗透率约为一半,也就是说2018年将有超过200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百分之百会寻求全额减持。2017年开始市场就有大量声音抱怨IPO放水导致股市低迷,但真正的噩梦这才刚刚开始。

在2018年接下来的时间,这一史上最大的减持潮恐怕会继续下去,给A股走势造成持续性的压力。而换个角度看,人民币基金的LP们在2018年无疑会笑开了花——这样的退出规模也是过去从未见过的。

减持潮叠加破发潮,回报现隐忧

但是,对投资机构来说也不全是好消息。

过去三个交易日中涉及投资机构的10余个减持案例中,虽然没有出现“上市即亏损”的极端情况,但不少投资机构的收益率并不算理想。部分机构回报倍数还不到1倍,而投资期却长达五六年。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在10只遭遇投资机构减持的股票中,还有一只处于破发状态的次新股。

2018年4月10日,博迈科发布公告,其股东光大金控拟减持不超过3%的股票。博迈科2018年以来的股价走势非常糟糕,一度下探至17元的低位。目前股价为19元左右,仍然低于20.81元的发行价。

博迈科并不是孤例,不久前赛托生物是也在破发的状态下遭遇投资机构减持。

2018年以来不断出现的投资机构减持与新股破发重叠的现象,让这场好端端的大丰收,显得有点像一场大出逃。

光大金控于2012年向博迈科投资了1亿元,手中的股票目前市值约2.2亿元。也就是说,得益于入场时的低价,光大金控依然可以获得超过1倍的投资回报,折算成年化收益率大约为15%。

这样的成绩只能称之为全身而退,还有些投资机构则有些不好向LP交待了。例如投中网早前报道中提到的步长制药,一大批投资机构在经历了7年的漫长等待之后,收获的是0.13倍的可怜回报,这还是没扣管理费的情况下。

2017年5月的那次减持潮来临之时,证监会发布了减持新规,IPO前发行的股份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这一规定大大拉长了退出操作的时间,持股比例较高的投资机构,减持操作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方面是被压缩的回报倍数,另一方面是拉长的周期,投资机构也是有苦难言。

减持操作不上心是不行的

IPO数量上去了,回报率却下来了,这对中国的创投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新情况。

虽然只有把股票减持完毕了才是真正的退出,但中国创投机构们一般把IPO视为退出的终点,IPO之后的事情并不重要。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简单粗暴地一卖了之,至于二级市场的波动,那不是创投机构该考虑的事情。

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向投中网表示,过去中国的PE机构在退出上考虑的相对较少,不太在乎市场上一两块钱的波动,所以往往机构减持的时候股价的压力会非常大。

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因为过去国内的一二级市场存在着可观的差价,股市的涨涨跌跌对创投机构的回报率影响并不大,尽快把资金回笼分给LP才是王道。因此配置人力去研究二级市场,对创投机构来说并不划算。

反观国外同行,在退出操作上则更加精细。不少投资机构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减持操作,也有的投资机构选择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代劳。张向阳也认为这会是中国的投资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涉及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内容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faq@szgobest.com。

阅读全文>>

  1月1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进行了明确。《通知》原文如下:

  关于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发展改革委:

  为进一步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含创投基金,以下统称创投企业)发展,现将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创投企业可以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者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两种方式之一,对其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创投企业的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本通知所称创投企业,是指符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令第39号)或者《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05号)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基金)的有关规定,并按照上述规定完成备案且规范运作的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基金)。

  二、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从该基金应分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照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创投企业选择按年度所得整体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应从创投企业取得的所得,按照“经营所得”项目、5%-35%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是指单一投资基金(包括不以基金名义设立的创投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从不同创业投资项目取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下述方法分别核算纳税:

  (一)股权转让所得。单个投资项目的股权转让所得,按年度股权转让收入扣除对应股权原值和转让环节合理费用后的余额计算,股权原值和转让环节合理费用的确定方法,参照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单一投资基金的股权转让所得,按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同投资项目的所得和损失相互抵减后的余额计算,余额大于或等于零的,即确认为该基金的年度股权转让所得;余额小于零的,该基金年度股权转让所得按零计算且不能跨年结转。

  个人合伙人按照其应从基金年度股权转让所得中分得的份额计算其应纳税额,并由创投企业在次年3月31日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如符合《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5号)规定条件的,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可以按照被转让项目对应投资额的70%抵扣其应从基金年度股权转让所得中分得的份额后再计算其应纳税额,当期不足抵扣的,不得向以后年度结转。

  (二)股息红利所得。单一投资基金的股息红利所得,以其来源于所投资项目分配的股息、红利收入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等收入的全额计算。

  个人合伙人按照其应从基金股息红利所得中分得的份额计算其应纳税额,并由创投企业按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三)除前述可以扣除的成本、费用之外,单一投资基金发生的包括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在内的其他支出,不得在核算时扣除。

  本条规定的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方法仅适用于计算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的应纳税额。

  四、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是指将创投企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计算应分配给个人合伙人的所得。如符合《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5号)规定条件的,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可以按照被转让项目对应投资额的70%抵扣其可以从创投企业应分得的经营所得后再计算其应纳税额。年度核算亏损的,准予按有关规定向以后年度结转。

  按照“经营所得”项目计税的个人合伙人,没有综合所得的,可依法减除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扣除。从多处取得经营所得的,应汇总计算个人所得税,只减除一次上述费用和扣除。

  五、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后,3年内不能变更。

  六、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应当在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完成备案的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核算方式备案;未按规定备案的,视同选择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2019年1月1日前已经完成备案的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应当在2019年3月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核算方式备案。创投企业选择一种核算方式满3年需要调整的,应当在满3年的次年1月31日前,重新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七、税务部门依法开展税收征管和后续管理工作,可转请发展改革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创投企业及其所投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发展改革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八、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 证监会

  2019年1月10日

阅读全文>>

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消息,为继续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含创投基金,以下统称创投企业)发展,2023年8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实施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证监会公告2023年第24号)(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对延续实施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进行了明确。具体内容为:

一、创投企业可以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者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两种方式之一,对其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创投企业的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本公告所称创投企业,是指符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令第39号)或者《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05号)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基金)的有关规定,并按照上述规定完成备案且规范运作的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基金)。

二、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从该基金应分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照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创投企业选择按年度所得整体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应从创投企业取得的所得,按照“经营所得”项目、5%—35%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是指单一投资基金(包括不以基金名义设立的创投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从不同创业投资项目取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下述方法分别核算纳税:

(一)股权转让所得。单个投资项目的股权转让所得,按年度股权转让收入扣除对应股权原值和转让环节合理费用后的余额计算,股权原值和转让环节合理费用的确定方法,参照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单一投资基金的股权转让所得,按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同投资项目的所得和损失相互抵减后的余额计算,余额大于或等于零的,即确认为该基金的年度股权转让所得;余额小于零的,该基金年度股权转让所得按零计算且不能跨年结转。

个人合伙人按照其应从基金年度股权转让所得中分得的份额计算其应纳税额,并由创投企业在次年3月31日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如符合《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5号)规定条件的,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可以按照被转让项目对应投资额的70%抵扣其应从基金年度股权转让所得中分得的份额后再计算其应纳税额,当期不足抵扣的,不得向以后年度结转。

(二)股息红利所得。单一投资基金的股息红利所得,以其来源于所投资项目分配的股息、红利收入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等收入的全额计算。

个人合伙人按照其应从基金股息红利所得中分得的份额计算其应纳税额,并由创投企业按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三)除前述可以扣除的成本、费用之外,单一投资基金发生的包括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在内的其他支出,不得在核算时扣除。

本条规定的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方法仅适用于计算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的应纳税额。

四、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是指将创投企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计算应分配给个人合伙人的所得。如符合《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5号)规定条件的,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可以按照被转让项目对应投资额的70%抵扣其可以从创投企业应分得的经营所得后再计算其应纳税额。年度核算亏损的,准予按有关规定向以后年度结转。

按照“经营所得”项目计税的个人合伙人,没有综合所得的,可依法减除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扣除。从多处取得经营所得的,应汇总计算个人所得税,只减除一次上述费用和扣除。

五、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后,3年内不能变更。

六、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应当在按照本公告第一条规定完成备案的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核算方式备案;未按规定备案的,视同选择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创投企业选择一种核算方式满3年需要调整的,应当在满3年的次年1月31日前,重新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七、税务部门依法开展税收征管和后续管理工作,可转请发展改革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创投企业及其所投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发展改革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八、本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阅读全文>>

今年创投圈一笔笔融资背后,90后开始集体登场——

最新案例是一位90后博士——国仪量子创始人贺羽。12月24日,国仪量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风投基金、中科院资本、IDG资本、合肥产投、松禾资本、前海母基金等,此外讯飞创投、科大国创、高瓴创投、同创伟业、博时创新、火花创投等老股东也继续参与了本轮融资。

回顾过去一年,这里还有一份长长的90后创始人名单——东方空间姚颂、太极图形胡渊明、优艾智合张朝辉、云圣智能陈方平......学霸攻占创投圈;喜茶聂云宸、伯喜Bosie刘光耀、快看漫画陈安妮等一众消费创始人都拿到了新一轮融资,凭借着敏锐嗅觉缔造一个现象级公司。

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年轻人的。90后创业者,开始大举登上历史的舞台。


90后中科大博士,创业5年,做出一只量子独角兽

时间回到2009年,贺羽从家乡四川,考入了安徽合肥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一口气本硕博连读,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

而他的创业故事,要从恩师杜江峰的一次报告讲起。在他读大三的时候,中科院院士、贺羽的导师杜江峰在一次报告中讲到,他们去国外买仪器,对方要价几百万,等他好不容易把钱筹齐了再去买,却在现场涨价。后来,这台仪器出现了故障,等零件从国外运回来修好,又花了足足半年。

当时17岁的贺羽深受触动,“当天晚上我就夜不能寐,第二天我找到杜老师,跟他说,这个事我一定要干。”于是,他开始在学校实验室中研究科学仪器。在攻读博士阶段,贺羽进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在大型科学仪器、关键核心器件的研制领域深耕十余年,多项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底,博士在读的贺羽在合肥创办了国仪量子,一家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

成立至今,国仪量子已累计完成5轮融资,获近10亿元资本加持。2018年3月,国仪量子拿到了树华科技的股权融资;同年12月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科讯创投;时隔一年,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为火花创投。

2021年,国仪量子陆续完成两轮融资:1月,数亿元B轮融资落定,高瓴创投领投,同创伟业、基石资本、招商证券等跟投;12月,国仪量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风投基金、中科院资本、IDG资本、合肥产投、松禾资本、前海母基金、讯飞创投、科大国创、高瓴创投、同创伟业、博时创新、火花创投等。值得一提,今年11月,合肥高新区2021年度高成长企业榜单发布,国仪量子获评“独角兽企业”。


难得的一幕:90后技术派,正在攻占创投圈

当然,贺羽并非个例。越来越多学霸90后面孔出现在科技圈。

比如清华姚班学生胡渊鸣。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功入读清华赫赫有名的姚班。本科毕业后,胡渊鸣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博学位。期间,胡渊鸣主导构建了一个名为「太极」的开源计算机图像库,该数据库仅用99行代码便可完成《冰雪奇缘》复杂的冰雪特效。这让胡渊鸣迅速成为计算机图形领域小有名气的技术大牛,也引起了红杉中国的注意。

当时,红杉中国张尧通过朋友要到了胡渊鸣的微信。几乎同一时间,国内很多早期VC都来了解过胡渊鸣的创业意向。当胡渊鸣下定决心创业后,红杉中国张尧便安排他见了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的两位合伙人,双方很快敲定了天使轮融资。

今年2月,博士顺利毕业的胡渊鸣回到国内创立了“太极图形”公司,专注于研发图形学、编译器、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胡渊鸣担任联合创始人兼CEO,另一位清华校友匡冶担任CTO。不久前,27岁的胡渊鸣带领着太极图形,拿到了2021年HICOOL创业大赛一等奖。

同样从清华毕业的姚颂,也是一位90后创始人。2011年,姚颂考入了清华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他从大一开始便在实验室埋头做研究,毕业后联合创立了深鉴科技,最终被赛灵思以3亿美金收购。而后,姚颂发起了无限基金SEE Fund,聚焦硬核科技,并于今年初完成了2亿元的首期基金募集。

从去年开始,姚颂还联合成立了一家商业航天公司——东方空间,并于今年10月份正式加入担任CEO。更早之前,东方空间完成4 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经纬中国、真格基金、联想之星等国内一线投资机构,还有源于清华的基金 SEE Fund 以及图灵创投和三一创投、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王国斌等业内知名公司和企业家。

此外,今年还有一批90后科技创始人拿到了投资——薄智元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于2015年成立了无代码开发平台「轻流」。今年,轻流完成了2轮融资——3月,公司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腾讯领投,老股东源码资本跟投;10月,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启明创投领投、零一创投跟投,老股东腾讯、新进创投持续加码。

而90后理工科博士张朝辉创办的机器人公司优艾智合,今年5月拿到了软银亚洲领投、SIG、蓝驰创投等老股东跟投的近亿元人民币融资;10月份,90后中科大光学硕士韩东成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服务商东超科技获得3500万元A+轮融资,由伟时电子独家投资;12月,90后北大博士陈方平的无人机公司云圣智能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方广资本领投,歌斐资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深圳南山有限合伙)、蓝驰创投跟投……伴随着硬科技大潮,一批带有名校光环的90后技术派崛起。


承包Z世代的吃喝玩乐,消费圈也诞生了一批90后老板

正如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消费品牌,90后创始人也在缔造这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消费公司。

两个月前,B站投了一家无性别服装品牌Bosie,而背后创始人正是一位95后男生——刘光耀。1995年,刘光耀出生在高考大省山东,高考以山东省文科第二名的身份,如愿考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又顺利进入清华大学攻读金融硕士学位。

2017年,对服装和快时尚有着独到见解的他正式休学,在杭州城乡结合部的厂房里创立了伯喜Bosie——一个主打“无性别”的原创服饰品牌,瞄准的正是Z世代用户。仅用一年时间,伯喜Bosie一炮而红,成为淘宝天猫男装单月销售额最快破千万元的国货新品牌。时至今日,伯喜Bosie身后浮现了五源资本、元生资本、金沙江创投、钟鼎资本、真格基金、青山资本等十余家知名VC机构的身影。

提到90后老板,聂云宸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1991年,聂云宸出生在江西,从小随着父母去了广东。2012年,他在广东江门九中街开了一家奶茶店“皇茶”,也就是喜茶的前身。此后9年时间,聂云宸将带着这个街边小店走出广东,在全球60多个城市开出了超过800家门店。今年6月,喜茶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600亿元,刷新了中国新茶饮的融资记录。

差不多同一时期,另一位90后潮汕女生踏上了创业征程。2014年,1992年出生的陈安妮凭借着《广外班导的使用手册》《安妮和王小明》等漫画,迅速在网络上积累了大量粉丝。一次偶然机会,陈安妮受李开复邀请,参加创新工场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网红聚会。

这次聚会改变了陈安妮的人生轨迹。在这里,她看到很多90后的年轻人分享他们年入百万的创业经历。陈安妮曾分享过当时的内心想法:“他们既然能做,我也应该可以吧。”2014年,她创办了快看APP,这是国内首个专注于移动端的漫画阅读平台

一路走来,快看漫画共获得过6轮融资,红杉中国、昆仑万维、天图投资、字节跳动战略投资部、光信资本、亦联创投、前海母基金、红柳投资、CMC资本、襄禾资本、腾讯投资、建银国际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大厂相继投资。今年8月,快看APP宣布完成2.4亿美元融资,由建银国际、One Store、腾讯、Coatue、天图资本等投资。这是快看迄今为止最大单笔融资,再次刷新了漫画行业融资额纪录。

当Z时代年轻人成为消费主流,从消费领域走出来的90后创始人开始站到了舞台中央。永璞咖啡联合创始人郁晔、拉面说创始人姚启迪、霸蛮米粉创始人张天一,粒子狂热创始人九斤、兰若庭汉服创始人张静雯、宠物用品品牌pidan创始人马文飞,奶糖派联合创始人张成璞、扫地机器人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90后创始人活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科创板首位90后创始人要来了,世界永远属于年轻人的

有的90后在忙融资,有的90后已经准备IPO敲钟了。

很快,科创板将迎来第一位90后创始人——刘靖康。出生于1991年的刘靖康,毕业于南京大学。在校期间,他便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曾凭借网上视频中几秒拨号的声音破解了周鸿祎的手机号码,曾发表过《如何通过入侵老师邮箱拿到期末考卷和修改成绩》一文,验证了邮箱的漏洞,还差点被南大开除。

2013年,刘靖康做了一款名为“名校直播” 的视频直播产品,提供一整套从视频采集、编辑到分发直播的解决方案。该产品推行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手机直播视频只能拍到局部,并且清晰度不高、观感很差。与此同时,刘靖康关注到国外一个团队在澳洲上空拍摄的360度全景视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是开发出一款小型的、可以一键拍摄全景视频照片的相机,那该多好啊!

于是,刘靖康带着团队转型杀入全景相机领域,于2015年成立了影石创新。成立至今,影石创新已完成8轮融资,不乏IDG资本、启明创投、华金资本、招商局资本、基石资本、中证投资、迅雷、朗玛峰创投等机构的身影。今年9月,影石创新顺利过会。罕见的是,影石创新上会现场上市委问询问题为无,这也意味着公司“免试”直接过会。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敢想敢干、有野心,也更有创新思维。”某位一线VC机构投资人不禁感叹,这可能就是90后的特点,前一秒人间不值得,后一秒满血复活。

事实上,创投圈的90后并非一个新鲜的现象。大约2015年前后,随着双创如火如荼开展,就曾有一批90后创业者闪亮登场,轰动一时。后来,这一批90后创始人风波不断,如今大多已销声匿迹。

国内某一线VC机构合伙人坦言,之前确实专门看过一波90后创业者,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但这不能完全否定这个群体。他指出,如今很多知名高校出来的90后创业者,学历背景扎实,不但深谙技术,而且商业敏感度也还是不错。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更古不变的规律。世界永远属于年轻人的,而当下的年轻人,便是90后们。2021年,第一批90后已经进入了30岁门槛,他们正在成为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

阅读全文>>

10月13日,由界面新闻主办的首届REAL科技大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大会以“尤以进化 看往未来”为主题。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与投资人士在医疗健康的下一个风口主题下,共同畅想了科技进步在未来能给医疗带来的改变、以及长远看,什么样的医疗健康的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能够在商业化上成果落地等话题。

现代医学的发展,正是与技术进步带来的全新工具息息相关的,例如仪器设备的微型化和图像数字化带来了微创手术。

三迭纪联合创始人、CEO成森平表示,一百多年来小分子制药的生产方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虽然AI已经在药品研发、流通等环节广泛使用,但在CMC环节的开发生产依然延续着过去的方法,因此需要制药现代化。而药物3D打印技术出现的背后意味着制药业需要更多新兴技术,实现制药环节的高效和低成本。这包括药品开发方式数字化,提升开发流程效率;连续生产的透明化智能化;开创全新学科,通过3D的药品结构设计,更好的控制药物释放和副作用。

三迭纪联合创始人、CEO成森平

而在新技术上,互联网医疗与药品流通是目前医疗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几个领域,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TO李一鸣认为,当下的新技术应用还只是开始,整个医疗体系依然有很多地方可以优化提速,未来技术企业发力的核心环节还应当在诊疗,如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问主要切入在影像科,但也开始探索在临床科室、治疗科室的应用。

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TO李一鸣

1药网副总裁陈坤则指出,在药品零售端,未来可以实现客户在线、数据在线、营销使用场景在线,不仅是改变购物的路径,也是改变数据的路径。

1药网副总裁陈坤

而无论是早筛、检测、治疗、药品研发还是销售,整个医疗体系由多个复杂的环节组成,任何一个环节上的技术进步也会进而带动其他领域的提升。

诺辉健康执行董事兼CEO朱叶青就提到,基因检测技术出现使得临床上从影像学判断疾病革新到全生命周期来判断疾病。以前的治疗方式关注症状,降低死亡,新技术则希望把诊疗关口前移,改变生活诊疗习惯,降低发病率的发生,真正做到维护健康。而技术的发展也让海量数据处理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大幅度降低了分析成本。药物临床前期时间缩短,诊疗更细化,医生的全流程职责更明确,集中在后期,前期筛查则由新技术产品完成。

诺辉健康执行董事兼CEO朱叶青

李一鸣也举例到,如AI影像本身针对重大疾病影像分析,但未来也希望早期筛查、包括临床诊断上可以使用到。

碧桂园创投董事总经理孙梁浩则表示,目前很多关注的领域均存在着多技术多学科交叉,如合成生物学上便是基因测速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医学生物学化学不同领域融合。而目前各个交叉学科的技术进步到了一定程度,这才促成了合成生物学现在的火热局面。

碧桂园创投董事总经理孙梁浩

不过,技术的进步与产品的创新也是不断向前的,今天的创新也会被明天的创新所替代。朱叶青认为,合规性、商业化能力和跨界融合、整合更多更好的资源的能力将会是医疗产业未来长期发展的关键。孙梁浩则强调了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企业要有持续创新的能力。陈坤则表示,监管政策依然会对行业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长期赛道要有长期耐心”。

阅读全文>>

农业是我们国家最古老、最基础的行业。然而,无论是农业的生产效率,还是农民收入,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领域,也没有出现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和互联网创业公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技术、市场等要素都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农业将大有可为。

1、农业的痛点

我们长期看好农业领域创业机会。

但分析当下农业和农产品的现状,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痛点: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生产需求了。

举个例子,我曾在四五年前去湖北、山东、四川等地调研,农民种一季水稻,总收入是1300元,而种子、农药、化肥等等成本就要1000元,还不包含人工费用。种一季水稻赚300元,而现在的外卖骑手一天挣300元也不少见,两者一对比,他们肯定愿意外出打工。

第二,现代社会对农产品品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的终端是谁?是包含你我在内的消费者。我们早已从追求温饱的时代过渡到今天,消费者需要更加优质、安全、可靠的农产品,而这些都依赖于更加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所以终端消费需求也会倒逼上游农业进行变革。

2、 行业转机

未来,中国农业会往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三个方向发展。

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而为什么到今天为止中国农业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根本原因也在于土地。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土地的集中化经营。

国家其实很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在九年前去农村调研时,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土地流转。在2016年,国家出台政策落实「三权分置」,农户和集体可以把承包权打包,卖给经营大户,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养殖、种植大户能够从事农业生产,这为后续农业规模化打下了基础。

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通知,2020年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力争改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涉农县(市、区)。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承包权属于集体或者农户,然后经营权未来属于想从事农业创业的生产经营大户。

随着上游土地集中,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口在减少。我认为未来只有10%的人从事农业,20%的人从事工业,剩下的人会从事第三产业。

这也会倒逼从业者不得不借助更高科技的工具和技术节省人工、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未来中国农业很有可能直接从小农经济跨越到智慧农业阶段。

随着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趋势的到来,我判断这个领域会出现30家百亿到千亿美元以上的公司,100家百亿人民币规模的公司。

3、农业创业机会

那围绕这一领域究竟有哪些创业机会呢?我认为有四个领域值得关注:

第一,农产品品牌。

我在十年前就发现,中国的农产品只有地方品牌,像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却很少有商业品牌,这是导致农产品很难产生高溢价的原因。

我在十年前去过褚时健家里,他说凭什么新奇士卖25元,中国的只卖3元,他不相信。主要原因在于上游种植端没有规模化、标准化,也就没有形成品牌溢价。比如说,上游种植端的标准化管理,从它的种苗到剪枝,甚至到灌溉等等整个过程,它是标准化管控的。这样,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一个标准化产品。

想要打造中国的农产品品牌,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做到:

首先产品标准化。在上游的生产端、种植端是标准化管理的,包括橙子的大小、颜色、糖分等,才能保证同一个品牌的质量。

其次就是供给规模化。想要保证产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一定要形成规模化。创业者先把种植流程都摸索清楚后,后续可以通过自营和加盟联合的形式,招募加盟商,输出技术、品牌、标准和管理模式。

保证上游供给稳定、质量稳定之后,形成品牌,自然而然能够保证下游渠道稳定、销售稳定。

第二,订单农业。

我在五年前和黄峥有过一次长达四五个小时的交流,其中一个话题就是生鲜电商。我认为中国99%的生鲜电商必死,原因在于上游难以规模化,另外下游的冷链、基建设施和技术不完善。而黄峥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流通。

今天来看,其实双方都没有错。拼多多依靠农产品起家,利用点对点方式实现农户和下游的对接,这也是少数农产品成功的案例。

我认为未来,依托于本土发展的订单农业仍然会有机会,但是想要做成全国性的巨头很难,除了流通之外,这依赖于资本,还会面临和电商巨头、农业巨头的竞争,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不是一个好的赛道。

第三,智慧农业。

前文我们谈到,未来中国农业很有可能会从小农经济直接跨入智能化、机械化时代。像无人驾驶技术,我认为农田是这项技术能更好运用的绝佳场景,人烟稀少,地域广阔,适合智能拖拉机等在原野上驰骋。

第四,休闲农业。

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养老基地的需求也会随着提高,老年人们会更加喜欢自然风光、农田生活的环境,未来种植基地和养老、旅居相结合等模式也有可能出现。

4、给创业者的建议

最后,我给致力于深耕农业领域的创业者几点建议:

1. 控制上游。对于多数创业者而言,唯一的机会就是进入上游。

2. 找准切入方向。

3. 农业是慢活,要打持久战。

4. 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本土化团队。

我常说,未来二十年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创业者们最好的时代。而任何创业只有将国家、社会、时代、技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才能精准把握未来趋势。创业者们在疫情之后,更需要看清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农业领域,努力帮助更多创业者,找准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

阅读全文>>

家用美容仪赛道再次升温。

仅今年7月,Femooi飞莫、inFace茵菲斯、AMIRO宗匠科技等公司接连获得投资,背后的资本方则包括IDG资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腾讯投资等。此前,该赛道的融资主要集中在2019年之前。而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已经有超过8个国产美容仪品牌完成了融资。

全球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者对美容仪器的态度》报告显示,59%的20-49岁中国女性城市消费者表示,曾经使用过至少一种家用美容仪。天猫数据则显示,2020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为6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有望成为新的百亿级蓝海市场。

但在市场备受关注的同时,产品的良莠不齐,也让家用美容仪面对着收“智商税”的质疑。随着行业法规及标准的进一步完善,这个赛道的玩家将面临更严的监管,而这最终也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良好发展。

国产品牌待爆发

美容仪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

2013年,随着美国品牌科莱丽(GLARISONIC)与瑞典品牌斐珞尔(FOREO)进入中国,美容仪才逐渐在国内发展开来。

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市场除了出现Ulike、Tripollar、雅萌、Dr.arrivo等国外品牌,也诞生了一批包括金稻、兰黛美妍、曲草堂、小熊电器、COSBEAUTY可思美、AMIRO宗匠科技、Femooi飞莫等国产品牌。天眼查App显示,截至今年8月,公司名称中含有美容仪的存续企业就超过了3500家。

自2014年开始,家用美容仪赛道已经陆续有玩家获得融资,不过数量和频次并不高。IT桔子数据显示,在2019年和2020年,市面上鲜少有该赛道的融资消息。而在今年的前7个月里,该赛道至少完成了6笔融资,其中仅7月就有3家创业公司获得资本青睐。

一位很早就在看家用美容仪赛道的投资人周宇告诉界面新闻,目前该赛道好的标的并不多,同时拥有好的团队、增量、市场和产品,以及愿意接受融资的创业公司还很少,不过对于明星项目,投资机构还是都会去抢。

小米目前已经投了3家该赛道的公司,其中有两家是在今年完成投资,分别是COSBEAUTY可思美和inFace茵菲斯。其中,COSBEAUTY可思美的近亿元B+轮融资由小米领投,顺为资本、信之源跟投,而inFace茵菲斯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则是由小米和顺为资本领投,芯跑资本以及战略伙伴跟投。

对于投资的原因,小米战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行业赛道来看,美容仪的市场规模很大,全球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中国市场规模在全球占比还不到10%,“海外市场空间巨大,国内的品牌也在不断崛起。”

部分品牌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向海外市场拓展。比如COSBEAUTY可思美,这家专注于皮肤健康领域的医疗级家用健康消费品公司,从创立之初便开始在海外布局,目前拥有深圳和东京两个总部,有多个SKU,客单价在2000元左右。

“有美容需求的人群因为疫情不便出门,因而会选择用家用美容仪,而周边人看到后,也可能会选择尝试一下。”COSBEAUTY可思美创始人兼CEO黄万富表示,公司目前处于盈利状态,而该行业现在还在早期阶段,一旦到高速发展和真正成熟之时,将是千亿级别的赛道。

“个护、医美两个市场的蓬勃发展,都会拉动美容小家电市场的增速进一步回升。”天风证券认为,美容小家电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美妆护肤方面需求的进一步延伸,消费者对美容护肤的消费经过引导可以直接部分转移到对美容小家电的消费。同时,医美项目中用户购买占比最高的皮肤美容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可与美容小家电形成互补,医美市场的持续扩张实质上也会扩散到美容小家电的进一步扩张。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 2019年美国个护家电每千人保有量分别有481.2台,主要品类有护发小家电、脱毛仪及口腔护理小家电等,而中国仅有135.6台,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及韩国。而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美容仪产品产量增速超过20%。

周宇判断,家用美容仪赛道可能正处于国产品牌爆发的阶段,之前是海外进口的大品牌比较火,而现在新创办的国产品牌在逐渐蚕食海外品牌的市场份额,所以投资会比较火热。

割韭菜还是搞创新?

在家用美容仪的发展过程中,也频繁出现收“智商税”的质疑。

这类产品拥有医美功效,不过在国内却归属于家电类目,而行业标准还在完善当中,因此市面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家用美容仪,我国适用的是GB4706.15-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的特殊要求》、GB4706.85-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皮肤器具的特殊要求》、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和GB/T 36419-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等标准。

天风证券认为,目前较为流行的美容仪大致有射频类、按摩类、导入类及微电流类四大模块。其中,射频类美容仪是通过加热真皮层胶原蛋白,刺激胶原蛋白的增长,从而达到提拉紧致肌肤及减淡皱纹的影响;导入类美容仪可以分为离子导出导入和脉冲导入技术,前者让小分子营养成分直达真皮层,后者则可将分子量大的美容营养成分深层渗透;微电流美容仪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产生无意识的肌肉运动,使得肌肤收缩和舒张得到锻炼,从而提拉瘦脸。

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创业经验,在对家用美容仪功效的判断中,黄万富认为抗衰老、清洁、护肤品导入依然是现阶段的主流需求,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皮肤健康需求越来越精细化,如脱毛、祛痘、祛斑等,家用美容仪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消费者很难判断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当作韭菜给割了。”周宇表示,有些公司的产品可能只是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虽然销量看起来还不错,但产品本身的功效并不是很理想,而消费者通常只是短期使用,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所以也不会认为是产品的问题。

在黄万富看来,如果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那就只是一锤子买卖,“目前行业还缺乏对产品功效进行评价的标准,所以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这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努力营造比较好的商业环境,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对家用美容仪拥有更多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发布了关于征求《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该意见稿明确,射频美容类产品应该按医疗器械管理。这意味着,该类产品上市的门槛将提高,同时也会受到更严的监管。

目前,家用美容仪市场在品类和研发等方面,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小米战投部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国内产品的技术沉淀刚刚起步,今后在科技属性以及产品工艺方面将会重点发力,“大型美容仪器家用化方面有很好的机会,比如家用的皮肤清洁类产品‘小气泡’清洁仪等;尤其是真正有技术创新的产品,如果可以实现家用化,相信有更强的竞争力。”

“创业者还是要在某个新品类做到第一名,先把自己品牌和细分品类在消费者心中画等号,如果直接和那些已经有明显优势的品牌竞争,除非性价比很有优势,不然很难跑出来。”周宇表示,最根本的是产品本身,然后是营销能力,最终也要有能打造品牌的能力。

面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市场,除了行业标准亟需完善,家用美容仪赛道的玩家们还需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研发出安全有效的产品,同时把握好营销和融资节奏,这样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头部玩家。

天风证券认为,未来几年市场需求端高速增长态势已逐渐凸显,叠加美容小家电作为消费者美容护肤需求的延申,天生具有适合内容营销的优势,“国产品牌有望乘社交电商崛起的东风,抓住消费者心智,积极投入研发,拓宽品类布局,持续享受行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红利。”

不过周宇提醒,虽然家用美容仪赛道不断有新的技术和产品出来,但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尤其在细分品类,一旦头部品牌站稳了脚跟,就很难被其他对手撼动,除非有特别差异化的突破点。”

“我们也很看好国产品牌的潜力。”在小米战投部相关负责人看来,未来国内可能会出现像国外品牌力强、科技属性更强的品牌,同时线下发展也会成为趋势,“国内美容仪行业的成长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踏实的搞技术,沉淀品牌形象,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很棒的国内美容仪品牌出现。”


阅读全文>>

以线下火锅食材业务起家的锅圈,正在拓展更多品类,同时将目光转向线上。

2017年,锅圈在河南郑州开了第一家门店。截至今年7月,“锅圈食汇”,这个在中国下沉市场可能更为常见的门店,已经超过7000家。目前,锅圈对于自身业务的定位是围绕“在家吃饭”的场景做生意,是一家“预制菜(3R)生产、销售”公司。

经过四年的发展,近期,锅圈宣布进行线上升级,将门店和锅圈APP的商品拓展至火锅、烧烤、卤味、速食、水果等品类。

为何在这一时间点升级线上APP?近期,锅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锅圈APP可以打破线下门店的物理空间限制,实现第二增长;同时,APP也是其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锅圈门店大部分为冷冻包装食材,线上APP新增的单品和线下有所区分。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以供应链为优势的公司快速扩张了线下加盟商的规模。在二至五线城市等核心战场,其门店增长率约在30%左右。

成立之初,锅圈的业务逻辑是“先建仓后开店”——以仓库为中心,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社区中,每2000户开设一家锅圈社区门店,目的是保证冷链仓库的快速配送。建仓之初有难以避免的亏损,但必须通过前期的投入保证后期开店的服务量,因此,锅圈的做法是,在一个仓库附近做到饱和,再去开拓其他的区域门店。

“我们的业务是基于一个比较确定的商业模式。比如在拓展品类上,我们只是通过(其他品类)来填补夏季的波谷,让加盟商在淡季有更多的营收。”锅圈相关负责人解释称。 

基于上述商业模式,锅圈的经营思路可以概括为布局上下游产业、在不补贴的模式下追求毛利空间。 

在上游货源这一端,锅圈的模式中少了“中间商”环节。目前,锅圈合作了近600家上游ODM和OEM工厂。此外,锅圈很早之前还投资了上游供应商澄明食品,共同建立了食品产业园。今年,丸来丸去食品、上海大家旺食品(菊花开卤味)2厂、上海和一肉业三家食品企业陆续落户园区。

在销售端,除了主要的加盟商模式,锅圈还尝试了商超“店中店”,包括正在发力的线上APP。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锅圈连续3年实现盈利。今年3月,锅圈食汇宣布完成3亿美元D轮融资;8月15日,锅圈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在锅圈快速扩张、受到投资机构青睐的同时,“在家吃饭”场景中预制菜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九成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在业存续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共有7.19万家。 

线上的协同成为必要的调整。不过,线上消费同样存在不小挑战。在“到家业务”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形成了稳固的用户习惯,商超APP、生鲜电商等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而面对上述挑战,锅圈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策略是,一方面,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下沉市场和火锅食材,更加追求性价比。锅圈的商品价格要比其他餐饮店低40~60%。上述负责人解释称,低价的原因一是采购量较大,二是基于其在供应链产业的布局。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锅圈开始做高端食材的延伸。

APP会是锅圈接下来的一大重点。目前,锅圈成立了独立的APP团队,超过200人参与线上业务。锅圈希望先在APP上拓展品类,测试新品类的到家履约,未来再和线下门店进行绑定,让加盟商进行引流和销售。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