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有没有想过,小米这个如此著名且人人皆知的科技巨头到底是何时注册成立的呢?小米的故事从哪里开始?或许并不为人所知,小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制造商,在2010年才刚刚开始其矚目的征程。

小米的注册时间

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6日,这一天标志着一家具有雄心勃勃目标的公司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崭露头角。起初,小米是一家致力于开发适用于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程序的软件公司。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于手机硬件的深思熟虑,小米在创始人雷军的领导下转变为一家以智能手机为主打产品的硬件公司。

小米的注册时间的选择并不偶然。4月6日恰好是雷军的生日,而雷军正是小米创始人之一,也是小米的推动者和精神领袖。他坚信,创业应该是有使命感的。小米成立于雷军40岁生日的那一天,是雷军生命中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他希望小米能成为一家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公司,并通过提供高品质、高性能且价格亲民的产品来改变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

小米的发展历程

小米自成立以来,经历了迅速而持续的成长。在注册成立的头几年里,小米专注于开发适用于安卓操作系统的定制软件,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2011年,小米推出了首款手机产品小米1,该产品在全球市场引起轰动。小米凭借其高性能、时尚外观和亲民价格的特点,迅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

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用户基础的扩大,小米逐渐推出了更多创新产品。首次冲击千元价位的小米手机2,成为了当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手机之一。小米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超值的价格,迅速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此后,小米相继推出了小米Note、小米4、小米Max等多款备受关注的手机产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地位。

除了智能手机领域,小米还积极涉足其他领域,如智能家居、电视、电子产品和移动应用等。小米推出的智能家居产品生态链也获得了全球用户的认可。

小米的未来展望

小米公司的注册时间不仅是公司成立的起点,更是一个豪情满怀的开始。小米坚守“为发烧而生”的理念,注重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致力于提供更多高品质、性能卓越、价格合理的产品。小米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积极开展国际化战略,并在印度、东南亚、欧洲等地取得了巨大成功。

小米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不断推进科技革新,突破传统边界,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小米将继续挖掘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新兴领域的潜力,以满足用户对科技和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和期待。

小米公司注册时间的选择意味着一个有诚意和使命感的公司诞生了。它以其创新、价值和开放的理念,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导者之一。作为一家年轻而有活力的公司,小米将继续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惊喜和革新。

阅读全文>>

深圳小米公司注册是令人关注和瞩目的一个话题。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小米公司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等领域均有着出色的表现。那么,小米公司是如何在深圳完成注册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深圳小米公司注册的步骤有哪些?

深圳小米公司注册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提交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待审批通过获取核准通知书。

2. 办理设立登记:准备好注册材料,包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申请表等。到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进行设立登记手续。

3. 领取营业执照:登记成功后,即可领取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是企业的合法身份证明,非常重要。

4. 办理税务登记:持营业执照及相关材料到深圳市地税局进行税务登记手续。

5. 办理社保登记:按照深圳市的有关规定,办理企业的社会保险登记手续。

6. 开设银行账户:选择一家合适的银行,开设企业账户并缴纳注册资本。

7. 办理其他许可证件:根据需要,办理其他行业相关许可证件,例如食品经营许可证等。

小米公司注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深圳小米公司注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公司名称:选择一个独特而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司名称,以确保公司注册顺利进行。

2. 注册资本: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注册资本额,确保资金充足。

3. 注册地址:合理选择注册地址,并确保能够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4. 企业类型:根据实际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类型,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5. 材料准备:准备好所有需要的注册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 法律咨询:有需要的话,可以咨询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以确保注册过程的合规性。

深圳小米公司注册需要多久的时间?

深圳小米公司注册的时间因素受多个因素影响,一般需要如下时间:

1. 公司名称核准:通常需要1-3个工作日。

2. 设立登记:通常需要1天。

3. 领取营业执照:登记成功后当日可领取。

4. 办理税务登记:通常需在领取营业执照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

5. 办理社保登记:通常需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天内完成。

6. 开设银行账户:通常需要1-2个工作日。

7. 办理其他许可证件:根据需要确定所需时间。

最后,深圳小米公司注册是一个需要经过一系列手续和程序的过程。只有按照规定进行注册,才能保障公司的合法性和正常经营。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关注深圳小米公司注册的读者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谁能想到,买卖小灵通的「高启强」,要用上小米手机了。

这样的开场白或许显得有些唐突,但这确实是今天发生的事情。4月18日,小米官方正式宣布,在电视剧《狂飙》中饰演「高启强」一角的演员张颂文正式成为小米影像探索家。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在社交平台上面发布了这则消息,欢迎新朋友张颂文的到来。

(图源:新浪微博)

张颂文这人,我们也很熟悉了。在《狂飙》中饰演高启强的他,为了角色做足功课、深入生活、细致揣摩,将一个有点小心思的鱼贩一步步堕落成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的过程演绎得惟妙惟肖,将几十年对生活的观察和演技的感悟融入到一个角色中,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生活中,张颂文本人更倾向于一个分享者,他不但会在微博上记录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也经常会和粉丝们进行互动并打成一片。有趣的是,尽管张颂文本人做事比较低调,但是网友们依然能够通过社交平台上的蛛丝马迹,判断出他所使用的是华为手机。

「一个华为用户,怎么就代言小米了?」这样的疑惑瞬间涌上心头。

「喜欢华为,代言小米」

不管怎么说,至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颂文都是标准的「华为用户」。

比如,张颂文发微博经常用到的手机,就是华为一代经典神机Mate 40 Pro。

而在《狂飙》当中,发家后的高启强不仅随身携带着一台白色的苹果手机,方便进行工作上的联络,同时还手持着一部疑似华为P40 Pro的华为手机。可以说是戏里戏外,表里如一。

有趣的是,张颂文不仅日常使用的是华为手机,而且对其中华为内置的花瓣视频编辑器更是应用自如。

在这个名为《一叶孤舟》的短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船体在海浪中摇摆,在海浪声和悠扬的钢琴曲陪伴下,整个画面色调由彩色转为黑白,颇具文艺片的风格,可见张颂文本人在摄影上的造诣。

(图源:新浪微博@张颂文)

正如张颂文所说:“爱拍照记录是我的习惯,对生活的观察也从中形成。”长年累月的作品分享,不但有利于体验派演技的磨砺,让他得以释放自己对于摄影的热爱,更为他赋予了「手机摄影爱好者」的属性。

而小米看中的,正是这个属性。

要知道,小米13 Ultra这款产品主打的卖点正是影像能力。和徕卡的深度合作,让小米敢于大声喊出要实现「移动影像光学系统方案的进一步升级」的口号,而IMX989领衔的全焦段四摄模组,更是让这款产品拥有了目前最协调统一的影像系统,只为颠覆移动影像体验而生。

对想要宣传产品影像实力的小米而言,一个自带流量的「手机摄影爱好者」可谓求之不得。

(图源:新浪微博@张颂文)

对摄影领域有所涉猎的张颂文,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小米13 Ultra的影像实力,而且还能通过大量的微博「随手拍」样张分享,给予粉丝/消费者最直观的产品反馈。既抓住了张颂文喜欢分享日常的习惯,又抓住了用户实时发现生活乐趣和便捷分享的需求,同时也为品牌构建了深度融入生活的契机。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前「华为用户」,张颂文对小米13 Ultra的使用体验可以给不少现「华为用户」作参考。注重影像体验的华为用户,在换用小米旗舰手机之后究竟会得到怎样的一种体验?或许在今天晚上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答案。

代言策略的变与不变

作为「今天」的消费者,我们对于代言策略早已见怪不怪了。

为了冲击下沉市场,华为Nova 11系列请来了易烊千玺,OPPO Reno8系列请来了白敬亭,vivo S16系列请来了王嘉尔。在这偶像行业兴起,粉丝经济当道的年代,这些流量小生自带的流量和知名度,确实是一个宣传的捷径。

为了冲击高端市场,OPPO还曾邀请姜文、奥斯卡金奖男主角Eddie Redmayne、电影《星际穿越》配乐师Hans Zimmer,作为Find X3系列的代言人。这一整套营销打法很明确指向了偏爱好影音,且消费能力充裕的人群。

(图源:OPPO)

当然,有专业的情况,自然也就有不专业的情况。

我们就以近年来的例子, 来看看不专业的代言会给品牌带来怎样的影响。例如某国企品牌的手机代言,就曾在公开场合被人抓到拿另一国际品牌的手机拍照;而某国际品牌的平板代言,甚至能够在发布会上面说出“自己平常会在剧组使用iPad”这种拆台的话语。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长期代言人翻车的情况可谓是不胜枚举。

远有国内流量小生,涉及不良男女关系和严重刑事犯罪,导致其代言的各家品牌纷纷与其撇清关系;近有男乒世界冠军,因为滥赌把自己的颜面都押在了赌场里面,除了名誉扫地外,多家曾经与该选手有过合作抑或是代言过的品牌,也纷纷表示避之不及。

(图源:新浪微博)

正因如此,如今坚持使用长期代言人的手机品牌已经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品牌选择使用所谓「推荐官」「品牌大使」这种短平快的推广带货方式。

比如在电视剧《狂飙》热播期间,小米就宣布剧中人气角色「大嫂」扮演者高叶成为「小米影像推荐官」。

据小米手机消息人士告诉雷科技,此次张颂文亦是如此,小米官方在介绍他的时候始终称其为「小米影像探索家」而非产品代言人,背后自然有原因所在。

(图源:新浪微博)

产品才是重中之重

在我看来,用短期推广合作代替过去的长期代言,这样的做法对品牌来说并不见得是坏事。

比起长期合作,短期合作不仅可以节省合作经费,同时项目也可以更快落地。更重要的是,短期合作意味着品牌不需要对明星艺人未来可能出现的「负面新闻」负责,不会出现之前代言人入狱,需要快速切割的情况。

正因如此,我认为小米找上张颂文,确实是一件很契合的短期代言合作。

当然,有合适代言人只是锦上添花,产品本身实力才是重中之重。

要知道,产品力是手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产品能否在市场上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产品力,再多的代言人也只是浮于表面的花架子,无法赢得消费者的真正信赖和忠诚。

不仅如此,产品力是产品代言的补充和延伸,是让明星与品牌形成良好互动和共鸣的重要途径。有了强大的产品力,明星才能真正体验到产品带来的价值和乐趣,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消费者,从而达到更好的代言效果,就像这次小米想让张颂文呈现出来的效果那样。

幸好,从目前的情报来看,小米13Ultra的硬件素质足以让人感到惊喜。不仅配备了IMX989领衔的全焦段徕卡四摄,搭配上徕卡深度影像调校,还首次加入徕卡街拍模式,最快实现0.8秒抓拍能力。独有的专业手柄套装,更要让手机影像爱好者体验到单反相机的乐趣。

怎么让「高启强」在未来继续用小米手机,或许是小米现在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萦绕着过去三年的一场疫情,让不少用户和孩子都不得不把手头的工作和教育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高涨的网课与办公需求,导致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迅速成为不少家庭的标配,也让原本沉寂许久的平板电脑行业焕发了一阵生机,自2021年起,平板电脑全球销量连续两年呈现上涨态势,甚至在当时经常会出现卖断货的情况。 

可惜好景不长,时紧时松的防疫政策和用户娱乐方式的变化,让消费者对平板电脑逐渐褪去了热情;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在短期内已经释放,在常规升级的新机与旧机未有实质性差距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勾起换新欲望。受此影响,过去一年时间里,五大品牌苹果、三星、联想、亚马逊、华为的出货量几乎清一色下跌。 

近日,市场调查机构IDC发布了2022年平板电脑和Chromebook市场报告,结果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2022年全年平板电脑市场仅萎缩了3.3%,同年第四季度居然还出现了0.3%的平缓增长。忧的是,一度以为要有起色的Chromebook市场全年降幅达到了48%,已经回到了不如疫情前的水平。 

(图源:IDC) 

从IDC公布的数据来看,平板市场需求逐渐降低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考虑到今年还有一加、谷歌等知名厂商现货入局,可以预见今年的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将会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 度过上升期的红利后,对于各大手机厂商来说,平板电脑市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苹果夺魁,华为遭制裁仍上榜

正如本人此前所述,消费需求的下滑,是今年消费电子市场的典型特征,不论是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可穿戴设备都是如此。然而,正如俗话所说,对比产生美,在一大票两位数下滑的消费电子市场中,仅萎缩了3.3%的平板电脑市场看起来居然还有些眉清目秀的感觉。 

不过,即便是在出货量小幅回涨的情况下,苹果和三星依然是唯二在该季度呈现正增长的企业。 前者依然维持着自己在平板电脑市场的霸主地位,2022年全年实现了7%的小幅增长,占据38%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去年唯一一家实现全年出货量增长的公司。 

(iPad 10,图源:苹果) 

“对于苹果来说,去年供应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出货量,”TechInsights的互联计算部主任埃里克-史密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上下半年各推出了一款重量级产品,包括采用M2芯片的最新iPad Pro和第十代iPad。虽然价格备受吐槽,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销售额。” 

紧随其后的依然是三星,尽管这家公司在2022年第4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了7.1%,但是最终2022年全年出货量为3020万台,同比减少了4%,占据了19%的市场份额,领跑安卓市场。 

(Galaxy Tab A8,图源:三星) 

从具体销量来看,尽管三星方面去年主要宣传的是主打14.6英寸超大屏设计的Galaxy Tab S8 Ultra,但反而是中低端产品线Galaxy Tab A8系列的流行使三星能够进一步巩固他们在平板电脑市场的领导地位。只是随着更多国产厂商的入局,三星这块“自留地”必然会受到不小冲击。 

国产厂商方面,除了国际市场布局颇深的联想外,屡遭制裁的华为也依然留在前五的位置。对比去年,华为全年出货量910万台,同比减少了7%;而联想的全年出货量虽然达到了1160万台,但是同比下跌居然达到了近35%,亦即在短短一年内失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小新Pad Pro 2022,图源:三星)

事后看来,联想新品配置不增反跌、放弃平板机海战术,这两点成了他们市场份额暴跌的主要原因。至于华为这边,因为平板用户拥有蜂窝网络需求的其实并不多,因此不能使用5G网络这个缺点变得无足轻重,华为自身针对平板系统的一系列优化功能自然成了吸引用户购买的核心竞争力。 

中低端市场才是挽回局势的关键?

从去年的市场报告来看,即便是在回归下滑曲线的时候,苹果依然还是平板市场里面不可战胜的存在。这家厂商在高端平板市场的地位,就如同iPhone在旗舰机市场,纵使三星/联想/华为等厂商先后推出了定价5000以上的旗舰平板,却受限于安卓系统的局限性无法再跨出一步。 

那么问题来了,在冲击高端无望、用户需求下滑的情况下,为何去年平板市场还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呢?

答案在于“转型”,相较于一致冲高的2021年,我们在2022年看到了更多的中低端平板。初次入局的OPPO带来了千元起步的OPPO Pad Air、一脉相承的真我带来了配置略高的realme Pad X、小米端出了配备高刷屏幕的入门级平板Redmi Pad。比起高端办公商务,更多的厂商将心思放在了扩大中低端市场,保证出货量上。 

(Redmi Pad,图源:小米) 

不得不说,性价比仍是Android厂商的杀手锏,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尤其如此,毕竟用户在选择更高规格的平板电脑之前会三思而后行。比起一味冲高,各种高刷大屏、手写笔记全部配上的高端产品,薄利多销的“观影神器”似乎更加符合平板电脑这种产品的定位。 

除了“中低端”,预计“差异化”将会成为未来平板市场的新关键词。要知道,现在平板电脑市场虽然不卷,但产品发展的方向却差不多,反而是很多年前流行的小尺寸平板电脑越来越少了。预计在折叠技术的推动下,更加便携/更大尺寸/更像电脑的平板产品将会先后涌现。 

走向消亡的Chormebook

除了发展平稳的平板市场外,Chormebook市场则是本次公开报告中的另外一项重点。

如果说2021年让Chormebook行业看到了那么一点光明的话,那么2022年绝对就是Chormebook长夜将至的信号。对比2021年,Chormebook行业在2022年的表现非常不好,其在2022 年全年的出货量录得48%的下降,在2022年第四季度减少 24.3%。 

(图源:IDC) 

Chormebook是谷歌在2011年推出的轻型廉价笔记本电脑,和常见的Windows笔记本不同,Chormebook运行的是ChromeOS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以运行基于云的谷歌应用程序而著称。因其低廉的价格、缺乏娱乐性和完善的功能,获得了国外教育行业的高度认可。 

正因如此,Chormebook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学校的采购。疫情初期,在使用惯性的驱使下,仍有部分家长坚持购买Chromebook供孩子进行线上学习,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功能更加泛用的平板电脑似乎成了更好的选择,而大量廉价平板设备的出现更是严重挤压了Chormebook的生存空间。 

(Lenovo 500e Yoga Chromebook) 

对于Chormebook的未来,联想全球首席运营官Marco Andresen曾表示,Chromebook市场依旧还有生命力。“教育市场的暂时饱和,导致了Chormebook的出货量急剧下滑,然而,市场仍然相当大,考虑到所有售出的教育设备在若干年后将不得不被替换,我们仍然要密切关注这个市场。"” 

问题在于,当这批Chormebook走向寿命终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教育设备依然会是Chormebook吗?

总结

不可否认,目前平板电脑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毕竟平板电脑从诞生之日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始终面对的是那些“锦上添花”的需求,作为一款手机/电视/电脑的替代品,在平板电脑没有创造出绝对实用的场景之前,是很难重现手机市场的辉煌。 

至于Chormebook这边,谷歌拯救该系列产品的决心还是很明确的。除了Android英语的支持外,谷歌还在ChromeOS 105中加入了游戏叠层(Gaming Overlay)功能,在让Chormebook兼容数量庞大的Andorid游戏的同时,开始积极测试Valve的Steam平台,力求用全新游戏生态拯救Chormebook。 

(源自宏碁蜂鸟系列的“旗舰”Chormebook) 

问题在于,能够流畅运行游戏的Chormebook,价位自然不会便宜。而在失去廉价这个优势后,又有多少人会在ChormeOS和Windows之间选择前者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不管怎么样,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所有的手机厂商都会陆续推出平板产品,届时国内平板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至于平板电脑能否取代Chormebook原有的地位,又该如何去撼动苹果以及华为的地位,还得看这些厂商们在价格以及生态方面的努力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近日,小米旗下金融科技板块天星数科剥离小贷业务的消息引发市场各种热议,小米此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经过了解,小米的这次选择注销小贷牌照,相关业务并入小米消费金融,属于业务架构调整。

1、天星数科剥离小贷业务,网络小贷牌照被注销

2015年6月,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洪锋,由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最终受益人为雷军。自此,天星数科(原小米金融)拥有了小米小贷这张网络小贷牌照。

彼时,国内小贷公司还处在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了8910家,从业人员高达11.73万人,贷款余额达到9412亿元。

由于金融业属于特许行业,机构监管限制互联网金融的准入,互联网平台企业、上市公司、地产公司等主体,盯上审批权下放至地方金融办的网络小贷牌照,网络小贷牌照成为线上小额信贷的重要展业载体。

这也为网络小贷的爆发增长埋下伏笔。

同时,网络小贷的优势比较明显:全国性牌照不受地域限制,凭借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大数据等优势快速拓展市场。在开始的两年,小米小贷的数据还是不错的,连续两年盈利,2017年营业收入合计3.5亿元,同比增幅438.48%,净利润为1312.5万元,营收主要来源为净利息收入。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小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向银行借款、发行ABS与通过信托募集。

然而,网络小贷扩张过快,金融风险也开始蔓延。伴随现金贷整顿,网贷乱象出清,网络小贷被摁下暂停键。2017年11月,一份被标注特急的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下发至地方金融办,网络小贷首次遭遇全国统一的严监管。

三年后,金融科技风险整治,开启了网络小贷行业第二阶段清理整顿。平台型金融科技企业旗下的网络小贷业务,首当其冲,其他主体参照平台金融科技企业规范自身业务。在此期间,网络小贷新规浮出水面,展业规则、牌照数量从严从紧,监管口径回归中央,网络小贷牌照价值缩水。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就在一众互联网金融企业出手增资旗下网络小贷,积极向监管靠拢时,小米小贷迟迟没有增资,注册资本自2018年3月以来一直为4.5亿美元。如今,一切都有了答案。

2022年12月29日,重庆小米小贷目前已经更名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不再包含网络小贷业务。同时,注册资本由4.5亿美元减少至6000万美元。至此,天星数科注销旗下唯一一张网络小贷牌照,彻底剥离了小贷业务。其实,早在2022年2月,小米消金就开始承接天星数科的个人消费贷业务。“随星借”的服务提供方有小米小贷变为小米消金。

同时,天星数科还注销了其他类金融牌照。工商信息显示,天星数科退出重庆小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牌照已转让给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在业务层面,天星数科转做助贷和金融科技,业务场景由C端变B端。

2、原因揭秘:“借坡下驴”,调整业务架构

有分析认为,此次天星数科调整业务架构,一个原因是和雷军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有一定关系。2017年开年,雷军信心满满的将互联网金融与科技、新零售、国际化、人工智能一起,组成小米五大核心战略。

然而,在2018年由小米推荐的小灰熊金服、小诸葛金服、国恒金服、钱妈妈、管家金服等P2P平台接连爆雷。众多“米粉”遭受损失,许多人都是通过小米运动和VIP活动任务下载的P2P平台而最终出现钱财受损。小米陷入信誉危机,曾经的“死忠粉”却再难认同。

此次事件之后,雷军对金融业务兴趣变得冷淡,开始弱化金融业务的存在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广告、游戏、电商一起被归类于“互联网服务业务”。

在2021年开始,天星数科开始压低小贷的贷款余额。彼时财新网报道,天星数科的消费贷、小微贷余额由500亿调降至不足300亿。

天星科技剥离小贷业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与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改有关。2021年,蚂蚁集团、天星数科等1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被监管部门约谈,对网络小贷、支付等业务提出了若干个需要整改的问题。

同时,随着网络小贷监管政策收紧,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金门槛抬高,融资及杠杆水平被压缩,牌照价值和业务灵活度大不如前。目前,花呗、借呗已经成为成为蚂蚁消费金融的独立品牌,旗下小贷公司业务有序退出市场。此次小米选择注销小贷牌照的做法并不意外。

3、背后意图:改善小米消金的尴尬

小贷公司真的不香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行业内快速分成两大阵营。

面对监管政策压力,一大阵营腾讯、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尚未完成消费金融牌照布局,则选择出手增资旗下小贷公司,使注册资本达到50亿合规门槛。

例如,腾讯2021年4月将旗下财付通小贷注册资本调增至50亿元,2022年6月再调增至100亿元。百度旗下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将注册资本调增到了70亿元;字节跳动将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调增至90亿元;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为50亿元。

另一阵营是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布局消费金融牌照,把小贷业务装进消金业务。例如蚂蚁金服、小米金融等。

资料显示,小米在2020年5月31日拿下消费金融牌照。但是,小米消金业务进展并不理想,去年9月份还被监管处罚。2022年9月19日消息,重庆银保监局因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被重庆银保监局处以罚款50万元。

(来源:重庆银保监局网站) 

小贷业务并入小米消金有利于后者的发展。三季报显示,小米消费金融三季度亏损为548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已达到7080万元。数据显示,该项业务自成立以来仅在2020年三季度出现过盈利。

在吸收天星数科的消费贷相关资产后,小米消金以存量身份参与持牌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业务体量出现明显增长,盈利能力也有望得到改善。目前小米消金的线上自营现金贷产品为星享贷、随星借;线下拥有业务员团队,负责场景分期、现金贷业务。

此番小米小贷更名融渝科技,明确了金融与科技的边界;另一方面,小米消金在吸收小贷业务也有利于改善当前持续亏损的尴尬处境。

其实,说到底,企业调整架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小米消金尽快改善自身盈利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后续小米消金的发展会如何,我们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提出高端化战略三年,雷军带着小米13系列交卷了。

12月11日,小米每年最重要的数字旗舰系列发布会举行,正式发布小米13系列以及全新MIUI 14操作系统。与之前的数字系列相比,小米13在软硬件实力均有不少提升。 

“回首过去三年,高端化战略深刻影响着小米,并深度改变了小米。今天发布的小米13、MIUI 14,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小米已经开始。”雷军在发布会上说。 

除此之外,小米还推出了5款AIoT产品,包括小米万兆路由器、小米Sound Pro、小米迷你主机、小米手表S2和小米Buds 4耳机等。 

今年初,小米明晰了高端化战略目标:小米手机和体验要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并由此迎来公司发展的“生死之战”。 

当下,新小米能否打赢这场战,小米13的成绩极为关键。 

涨价的高端答卷之作

“小米13系列是小米高端化战略三年探索期的答卷之作。”雷军说。

雷军给这款高端答卷制作的定位是:性能王者。发布会现场,他不吝使用“顶配”、“最大升级”、“不可思议”、“非常惊人”等形容词介绍这款手机。 

一个月前,有媒体报道称,受定位升级、成本、疫情、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小米13系列售价将大幅上调,上调幅度将达15%-20%。这则消息一度登上热搜,广受关注。 

11日晚间的发布会上,小米13系列的价格也备受消费者关心。对比小米12可知,小米13系列的确比相同容量版本的小米12系列定价高200元-400元。 

小米13全系均具备四个容量版本,容量配置与颜色根据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小米12系列只有三个容量版本,少了12GB+512GB版本。 

具体而言,小米13,8GB+128GB售价3999元、8GB+256GB售价4299元、12GB+256GB 售价4599元、12GB+512GB售价4999元。相同容量版本的小米12价格分别为:3699元、 3999元、4399元。 

小米13 Pro,8GB+128GB售价4999元、8GB+256GB售价5399元、12GB+256GB售价5799 元、12GB+512GB售价6299 元。相本容量版本的小米12价格分别为:4699元、4999元、 5399元。 

据雷军介绍,小米13系列在处理器、内存、闪存三大件上做了全面升级。 

处理器方面,小米13系列全系搭载最新骁龙处理器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CPU多核性能提升37%,GPU性能提升42%,游戏体验超越A16。 

“更关键的是,性能的提升不以功耗的增加为代价。”雷军说,第二代骁龙8在性能达到上一代峰值时,仅需要约一半的功耗,即使是跑到峰值性能时,功耗仍然更低。“在游戏负载下,小米13的整机温度明显领先iPhone,并且帧率更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3系列全系搭载自研澎湃电池管理系统。相较小米其它产品,小米13系列创造了两项之最:小米13续航为1.37天,创小米高端系列最长续航能力;小米13 Pro首发50W Pro无线秒充,36分钟可充满电量,刷新小米无线充电速度记录。 

此外,小米13配备6.36英寸四窄边全面屏,边框为1.61毫米,屏占比达93.3%,小米13 Pro则配备6.73 英寸双曲面屏幕。两款手机均搭载最新一代发光材料,在分辨率、动态刷新率等方面均有提升。 

同时,两款机型的远山蓝配色都采用全新“科技纳米皮”材料包裹机身背面,长久日晒不变色、不掉皮,具备抗脏污能力。 

与之前的小米数字系列相比,小米13系列采用直屏立边设计,首次在国内安卓阵营实现“视觉四等边”,外观上更简洁。其中,小米13采用直屏配合直立边框的设计,小米13 Pro采用“琉光陶瓷”,让整机曲线与摄像头区域融为一体,视觉效果上更为简约、流畅。 

今年7月,小米官宣与徕卡战略合作,启动影像战略升级。此次小米13系列,不仅全系搭载徕卡专业光学镜头、徕卡原声双画质,同时全系新增徕卡75mm长焦镜头,作为徕卡经典焦段,它既能兼顾远景拍摄,又适合拍摄人像题材。 

小米13系列将出厂搭载最新的MIUI14。相比MIUI13,MIUI14的系统空间占用减少1.5GB,系统内存占用减至3.3GB,开机自启进程数减少12%,系统不可卸载应用剩8个。 

同时,针对三方应用臃肿问题,MIUI14推出低频应用压缩和重复文件清理,智能释放存储空间;同时支持常驻通知一滑关闭,告别“牛皮癣”通知顽疾。 

MIUI 14是小米系统软件团队完成整合后的首个作品。雷军在发布会谈到,“过去这三年的探索,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要做到体验优先。”

而接下来,小米还将继续强化目标。 

“万众一心,死磕技术体验,全面对标iPhone。”雷军说道。 

高端化成功了吗?

小米冲高端,要从三年前说起。

2019年初,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宣布红米成为全新独立品牌,更名为“Redmi”,并称红米Redmi专注极致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小米专注中高端和新零售。 

尽管雷军提到了要专注高端市场,但小米真正实施高端化战略始于2020年。 

2020年2月,小米10系列发布,首次冲击高端市场,强调性能;小米11系列试图从工艺及设计美学上谋求突破;小米12系列更突出实际体验。此次发布的小米13系列是小米进军高端市场三年之后的第四套产品。 

去年12月小米12系列的发布会上,雷军将高端化明确为集团战略,并提出两个野心勃勃的目标:三年之内小米手机销量登顶全球第一;小米正式对标苹果,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一步一步超越苹果。 

今年春节假期后,雷军与小米集团高管召开了小米内部第一个重要战略会议。在那次会议上,小米明晰了高端化战略目标:小米手机和体验要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这被雷军称为“小米发展的生死之战”。 

“一年前我提出对标iPhone时,网上有很多人笑话我。”雷军说,如果没有对标iPhone的勇气和决心,怎么能把高端手机做好。“所以全面对标iPhone是向iPhone学习,将来有机会超越iPhone的开始,无论软件和硬件一定认认真真对标。”

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小米尝试从多个角度突围。 

今年7月,小米宣布与徕卡展开战略合作,小米今年发布的多款高端旗舰机,如12S Ultra、小米13系列,均已经印上了徕卡的名字。 

小米的这个动作也被外界解读为:小米试图重走华为的老路。作为华为手机的“老朋友”,徕卡2016年和华为的深度合作开创了移动影像新时代,也成就了华为的高端旗舰机。 

小米也在产能上下功夫。2020年小米投产了第一期亦庄智能工厂,二期M1项目已于今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3年年底交付投用。根据小米此前规划,第二期智能工厂年产能是1000万台高端手机。 

另一个正在发生的转变是:小米在逐渐放弃过去那种堆配置、拼参数的打法,而更加注重软硬件深度协同等软实力。 

据雷军介绍,今年,小米先把MIUI团队合并到手机部,跟BSP系统软件部门合并,随后又将AIoT系统部门和互联互通软件部门全部合并,形成了纵向深入硬件底层,横向统括小米所有业务的系统软件平台团队。 

不过,在一系列尝试和努力之后,小米手机在出货量、产品均价、毛利率等方面的表现却没法令人满意。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下滑8.4%;ASP(平均售价)为1058元,同比下降2.9%;智能手机毛利率从12.8%下降到8.9%。 

对此,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王翔给出的解释是:今年小米受到了外部环境、全球供应链等因素的影响,三季度期间,小米在海外市场进行了大幅促销降低库存,影响了整体毛利率。另外,大促节点之后,小米的库存水位下降,因而小米手机的ASP同比下滑。 

对于小米过去三年在高端市场探索的表现,王翔认为,做高端不能采取速胜的想法。“我们有战略耐心,不期待通过一两款产品能够站稳高端市场。” 

小米的高端化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雷军认为,在过去三年的探索中已经看到了积极的信号——小米高端产品的口碑在变好。“小米12S系列和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2在电商平台的首月好评率,均超过98%。” 

新小米始于困境

“一个全新的小米已经开始。”雷军在发布会上信心满满。

但小米的现状证明:这个新小米始于“困境”之处。 

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依旧疲软,延续了前两季度的下跌态势。根据市场第三方机构IDC的数据,该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有3.02亿台,同比下滑8.8%。小米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下滑约370万台。 

公司层面,自宣布造车至今,小米股价已经跌去超过50%。今年以来,小米营收整体下滑明显,前三季度依次为734亿元、702亿元、704亿元。

最新的情况是,受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货膨胀、美元加息、手机市场大盘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小米公司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腰斩。另外,小米第三季度在手机、IoT和互联网收入这“三驾马车”的营收增速、毛利率等均出现放缓态势。 

尽管主业尚且处于低迷之中,小米依然在研发上加大了投入。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小米新增研发人员2211人,研发投入达到了41亿元,创上市以来季度最高值,电动汽车相关研发费用增加超过2亿多元。 

过去,为了寻求新增长,小米不惜投入重金,讲了不同的故事,比如:造车、人形机器人等。 

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王翔给出了汽车量产时间表:小米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电动车正式量产。但与小米汽车有关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 

11月初,多家媒体报道称,小米造车已经叫停,内部正在重新评估小米汽车项目。不过,小米汽车对此迅速回应称:“小米汽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随后,又有媒体披露,小米汽车项目进展延迟,自动驾驶测试不及预期,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今年8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之夜推出小米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CyberOne。不过,雷军坦诚,CyberOne只是小米对未来科技生态的一次探索。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每台高达六、七十万元,尚无法实现量产。 

不过,这些故事的发展情节仍然曲折,离结果尚早。 

新小米能否打赢“生死之战”,小米13的成绩极为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在裁员潮蔓延的2022年,小米还在扩招。

截至今年9月底,小米员工总人数从二季度的32869人扩招至35314人,环比新增2445人。

新增员工中,九成是研发人员,目前研发人员在小米员工总人数中占比达约48%。放眼大厂纷纷进行人员优化的大环境,小米的动作显得尤为突出。

在红利消失、颓势尽显的手机市场,小米寻求更大成长空间的决心从未消散。

2021年,疫情持续,但小米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起高端之战,拓展线下、发力海外。

一年过去,小米的高端之战并不顺利,短期内难以迎来胜利的时刻。唯有寻找新赛道的机会,来缓解小米的压力。

这些年,小米在手机主业之外,陆续进入了AloT、文娱、金融、新制造等领域,但除了与手机直接相关的赛道,小米很难突出重围。

这一切,催促着小米继续讲述新故事、构建想象力。造车、人形机器人、短剧……2022年小米的动作眼花缭乱。这些需要持久战的赛道,何时能够反哺小米集团,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1、汽车、短剧、机器人,小米寻找新机会

在过去几年,小米发展了很多不同的业务板块。

AloT作为手机业务的重要补充,可以通过硬件产品增加用户黏性,并为更高毛利的增值服务铺路,为小米贡献营收。

目前为止,小米已经推出了智能音箱、电视、笔记本等一系列硬件产品。在AR眼镜等概念性产品上,小米也不愿落于人后,今年8月,小米推出了第一款智能眼镜产品“米家眼镜相机”。

拓展手机生态圈相关的硬件产品的同时,小米也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较早布局的业务板块,以文娱、金融为代表。小米的投资遍布文娱领域,将游戏和影视作为布局重点,建立起投资“内容生产+平台企业”的生态体系。相比阿里,小米文娱的发展进程并不迅速,同时,也很难突破腾讯、网易的包围。

近期,小米试图在短剧市场分一杯羹。目前,百度、爱奇艺等玩家都推出了短剧业务,小米则在近期推出了短剧产品“多滑短剧”。这一产品仅能通过快应用商城的小程序打开,此前小米OV、华为曾成立安卓联盟并建立起快应用商城。另外,“多滑短剧”中的内容都来自第三方,小米并未投资打造自有内容。

小米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并不顺利。2015年正式发力后,推出了“小米活期宝”、“小米基金宝”、“小米定期宝”等产品,也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获得牌照,但2018年P2P事件过后,金融业务被弱化,归入“互联网服务业务”中。

近两年,小米更急切地寻找新故事,不断进军新的领域,包括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市场,不惧长期的资金投入。

去年3月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愿意押上人生中所有积累的荣誉和战绩,将10年投资100亿美元实现小米汽车,作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雷军在微博宣传小米汽车

小米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小米的造车支出已达18.65亿元。支出逐季增加,从2022年一季度的4.25亿元,增加至二季度的6.11亿元、三季度的8.29亿元。

加入造车市场近一年半,小米也在近期给出了量产时间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小米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电动车正式量产。

人形机器人也是小米对未来的布局。

2022年8月,小米推出身高1.77米、重52千克的人形机器人铁大(CyrberOne),成本高达60至70万元,尚未到达量产阶段。

更早之前,戴森在ICAR宣布将在10年内推出可以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在小米推出铁大后,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也高调亮相。

人形机器人赛道还处于早期阶段,尽管它被预测将用于工业生产、社会服务等场景中,让巨头蜂拥而至,但这一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技术,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米从未掩饰多元化发展的野心,汽车业务代表着营收的增量,机器人市场的布局则可能让小米的科技标签更为明显。

如今,随着行业低谷期的到来,小米的手机主业已经很难再达到市场的预期。对小米而言,产业链版图的扩大,能带来实际的业绩增长,也变得更为重要。

2、小米手机寒冬难熬

手机行业的寒冬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据IDC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逐渐下滑,5G概念也未能让市场迎来转机。2021年手机市场受疫情以及全球手机芯片断供事件影响。2022年前两季度甚至经历了历史上最大季度跌幅,出货量同比分别下滑14.1%、14%。

小米的手机也卖不动了。目前小米的主力机型仍是红米等中低端机型,占其销量的一半以上。市场销量疲软之外,小米也受到荣耀回归的影响。

市场需求疲软,但高端手机一直具有抗风险性,从苹果的销量增速可以看到这一点。小米手机销量下滑,高端化不见起色也是重要内因。

小米的高端化曾高调而激进。2021年年末,小米12发布,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对标苹果”。此后小米又推出售价6000至10000元的折叠屏手机MIX FOLD系列,以及定价5999元起的高端旗舰小米12s Ultra。

但这两款手机都因技术不成熟受到市场争议,MIXFOLD的退货率问题尤其凸显,由于铰链和屏幕这一两个重要器件没有进行定制化开发,MIXFOLD的屏幕折痕等问题较为突出。

MIX FOLD折叠屏手机,图源小米官网

与此同时,疫情影响之下,小米关闭了近2000家门店,而小米近一半的高端手机都是通过线下渠道售卖。

华为手机受限后,苹果成为了直接受益者,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市占率提升十分微弱。

财报显示,小米第三季度营收704.7亿元,同比下降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下降59.1%。

全球化战略,正在帮助小米缓解焦虑。

如今,小米近一半的营收由海外市场贡献。小米的增值服务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从 MIUI 用户的分布来看,5.64亿的总用户,其中有超过4亿来自海外市场。

过去数年,小米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前列,尤其是印度、东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成为其海外营收的主要来源。

但海外市场,也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美元加息、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等因素影响。在印度,小米受此影响,三季度同比减少约200万台出货量,其他品牌正在侵蚀小米印度市场的份额。

印度之外,整个东南亚市场中,低端机都受到欢迎,本该是小米海外的主战场。现实却是,小米被其它玩家赶超。

Canalys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同比下降4%,三星出货量达到590万部,市场份额占比25%,处于领先地位;OPPO位列第二,出货量达450万部,市场份额占比19%;vivo排名第三,出货量达到350万部;小米出货量达到310万部,跌至第四位。

德国街头,图源小米手机微博

目前来看,小米进一步扩张海外规模的关键,在于欧洲市场。小米在欧洲地区的出货量市占率名列前茅,在三季度仅次于三星。

值得担忧的是,自研芯片和自建系统对高端手机的加持效果明显,但小米难以突破底层技术的壁垒。

早在2017年3月,小米就推出了首款自研SoC芯片澎湃S1,但因其发热和性能短板,S1很快停产。直到2021年3月,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才推出首款搭载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的小米MIX FOLD。

想要继续在欧洲市场提升产品销量和品牌影响力,小米手机仍要构建多层次的产品结构,高端化方面也要拿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3、“第二曲线们”短期难救主,小米的挑战比以往更大

小米的主营手机业务难以看到未来,其他业务的增量也有限。

小米整体营收在本季度出现下滑,也受到了IoT硬件业务的拖累。2022年三季度,小米IoT业务的收入为58 亿元,同比下滑18.3%,创造了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目前小米AIoT硬件业务主打产品为电视、笔记本,但两者在全球的出货量都在大幅下滑。智能家电类产品有所增长,尤其是智能空调和冰箱,但这两个大单品的销量也无法弥补整体业务的下滑。

AIoT硬件业务的增量,还来源于增值服务。从苹果增值服务表现来看,抵御风险的可能性较强。不过小米的增值业务带来的收入,和硬件产品的销量大盘有着直接联系,带来的收入还较为有限。

小米笔记本Air,图源小米手机微博

如何展现新业务的想象力,依然是小米当下面临的难题,汽车、人形机器人、短剧等新动作,能在未来数年内给小米带来业绩增长吗?

汽车市场处于竞争激烈且投入大的阶段,如今造车新势力的量产车型中,已经运用了许多较为成熟的前沿技术,也在进行技术的进一步迭代。

距离最早的智能汽车创业潮已经过去十年,小米汽车本就是后来者,不仅要追赶量产进度,还要跟进前沿技术。等到2024年真正量产时,小米汽车想要在智能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也更加艰难。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可能要放眼未来二十年。短剧方面,小米的动作较小,这一市场目前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发展情况仍然未知,短剧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变现实力并不明确。

这些新业务,也可能将拖累小米整体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造车和冲击手机高端市场两者之间的兼顾,是当下小米面临的难题。

小米三季度研发开支继续增长25%至41亿元,其中造车约8亿元,而小米三季度的经营利润为10.29亿元。

目前,小米的现金流较为充裕。财报显示,截止三季度末小米集团现金储备为282亿元,能为造车业务提供足够的支持。

但造车需要长达数年的投入,今年8月雷军曾表示,未来五年小米将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000亿元,这超过了小米目前的现金储备,约等于其账面上所有可动用的现金资源。

在业绩低迷的时期,造车这一新业务的发展,不仅变得更加急迫,也让小米承担了更多风险。

小米为了保证研发投入,削减了营销投入等开支,也调整了手机业务的销售策略。

今年9月,小米接入了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的数千家门店,去覆盖3-5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不再高频快速开自营店。这是疫情期间应对线下市场销量萎靡的方式,但这并不利于小米拓展高端产品线。

小米曾经创造过不少奇迹,从手机业务到生态链的发展,小米都克服了行业门槛,找到了发展途径。对于造车、手机高端化,小米依然有着突围的决心,但这一次,竞争壁垒、技术门槛的突破将变得更加艰难,留给小米的时间也更加紧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这周,手机市场可谓“大乱斗”。vivo、OPPO和荣耀三大选手集体发布新机,小米虽然还没发布新机13系列,但以今年三季度财报的发布,也凑了场热闹。

11月23日,小米发布三季度财报,和今年前两个季度类似,营收净利同比下滑:营收为705亿元,同比减少9.7%,调整后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下滑59%。

2022年,受宏观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市场对于头部公司的财报表现不断调整预期。于是,当这份财报摆到面前时,小米的关注者们并不意外。

在部分乐观的人看来,在2022年的极端环境下,小米虽然同比下滑严重,但环比营收、净利没有延续下滑态势,而是出现了细微增长,算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暂时稳住了。

但是,这并不能抹去小米面临的增长压力。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手机行业寒冬之下,小米正处于一个新的低谷期。

小米的三大业务营收均同比下滑,其中核心支柱手机业务尤甚。在港股市场,小米股价自2021年达到高峰后,在过去一年里一直波动下滑。截至11月23日收盘,小米股价报9.8港元,较开盘价下滑0.71%,相较去年的高点下降了70%。

2022年,并非手机市场常态化的一年,小米可谓是一众安卓手机厂商的代表。出货量下滑,高端化战略道阻且长,但市场回暖拐点还未出现,苦日子还没熬出头。

01 小米“过冬”:三大业务全线下滑

2022年三季度,小米又一次营收、净利同比双下滑:营收同比减少9.7%至705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滑59%至为21.2亿元。

这已经是小米上市以来首次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净利同比双下滑。小米方面解释,主要原因是宏观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市场需求。

不过,这一季度,小米的营收和净利润维持了环比增长,其中,营收环比增长0.4%,经调整净利润环比增长1.7%。

小米季度营收构成 / 深燃制图

分业务来看,小米的三大业务,即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和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都不算太理想。

其中,占比最大的智能手机业务,数据同比下滑幅度最大, 也是财报的最大“拖累”。这部分业务营收占比达60%,但同比减少11.1%至425亿元。

小米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3%下降到16.6%,主要受到了智能手机毛利率下滑的影响,从12.8下降到8.9%。

财报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王翔提到,去年同期小米的毛利率处于健康状态,但今年受到了外部环境、全球供应链等因素的影响,三季度期间,在海外市场,进行了大幅促销降低库存,因此影响了整体毛利率。

第二大业务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同比下滑9%至190.6亿元。原因也是受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需求减弱,尤其在境外需求量大幅下降。占据收入大头的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业务,在本季度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因为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导致小米智能电视的ASP出现下滑。

而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减少3.7%至70.7亿元。这也离不开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金融科技及广告业务收入减少导致。

在所有业务中,小米的智能大家电业务(空调、冰箱、洗衣机),反而成了亮眼的存在,收入同比增长超70%,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超70%,超100万台,冰箱产品出货量超34万台,同比增长超150%。

不过,小米的全球化战略下,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增长压力。三季度期间,小米的境外收入为356亿元,占比50.5%,和去年同期52.4%的占比相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在整体收入中占据半壁江山。

以手机业务为例,Strategy Analytics高级总监隋倩对深燃表示,相较其他安卓厂商两位数的下滑,小米的全球化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Q3,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在全球52个市场排名前三。

全球化战略也使得小米海外商业变现能力提升。尽管互联网服务在营收中占比较小,但受全球用户规模扩大的影响,小米境外互联网收入同比增长了17%,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占比为24.2%。

收入在减少,小米的研发费用却在增长。在发展造车新业务的决心下,这一季度,小米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25.7%至41亿元,环比增长了8%。这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费用达到了8.29亿元,环比增长了35%。

三季度期间,小米的员工规模同比扩大,而且主要是研发人员规模的扩大。根据财报,到9月底,小米全职员工有35314名,其中研发人员有16911人。而在今年6月底时,小米全职员工有32869人,研发人员有14700人。

02 库存难清、高端难冲,小米还需努力

小米财报失速背后,主因是手机业务遭遇逆风局。

根据Canalys报告,2022年三季度,是手机市场过去九年以来表现最为糟糕的第三季度。外部环境风云诡谲,小米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手机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刚对深燃表示,今年是手机行业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原本手机市场就已经是一个成熟到可以说是“夕阳产业”的市场,再遇上经济下行、疫情蔓延、局部区域冲突的宏观环境,使得手机厂商们增长变得十分困难。

不过,小米的出货量走势和手机市场大盘的节奏还算基本吻合。三季度期间,小米手机出货量约4020万台,同比下滑了8.4%。而Canalys相关报告显示,三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了9%至2.98亿部。

由于2022年开年以来形势急转直下,清库存、冲高端,成为了手机厂商们发展的关键词。

据李刚监测,手机厂商们今年以来一直面临着比较大的库存压力,预计需要两到三个季度来消化,也就意味着,今年底乃至明年初才能有所缓解。

财报会议上,王翔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提到,小米整体库存水位稳步下降,同比环比均降低9%。目前中国地区库存已经回到了健康水平,将会利用四季度促销节日来缓解海外库存问题,希望经过第四季度及明年的1月、2月份的努力,库存达到健康水平。

四季度的双11大促期间,安卓厂商也在加速清库存,但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的表现,远远比不上去年。

据李刚监测,今年双11活动期间,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出货量仅能达到去年同期的60%左右。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显示,今年中国双11购物节期间智能手机销量为900万部,同比下降35%。

一直有着线上电商优势的小米,表现还算突出,31%的销量份额和13%的营收份额,都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并在中端市场占重要位置。

与中低端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下滑明显相比,2022年高端市场受影响较小,意味着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这也使得国产安卓厂商们必须加速高端化。

然而,促销清库存,也影响着小米的高端化进展。根据财报,三季度期间,小米智能手机ASP(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同比减少3.0%至每部1058.2元,整体ASP减少主要是由于三季度境外市场增强了促销力度。

相较全球市场,小米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高端化探索进展更快一些。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定价在3000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约14%,ASP同比增长约9%。

进入四季度,近期安卓厂商集体发布新机,而且重点放在中高端旗舰机和折叠屏手机上,依然在加速冲刺高端化。隋倩认为,厂商们在比拼配置和价格之外,进一步在生态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这指明了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但厂商们也需要持之以恒。

李刚认为,2022年手机厂商们刺激市场的动作,效果缩减了不少,新机发布也很难唤起用户的购机热情。

厂商们也渐渐清楚,高端化品牌的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王翔指出,或许从前行业冲刺高端可以靠一两款产品速胜,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小米不期待通过一两款产品就完全赢得高端市场。

03 低谷中的小米,至少还要再“苦”一年

进入2022年,小米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12年。这12年里,小米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走过了无数起起伏伏。

今年8月,小米创始人雷军将年度演讲主题定为了“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这一主题也被看作是暗示着当下小米的处境。营收净利双下滑的财报,也昭示着小米的发展势头大大削弱。

回顾小米的发展史,可以看到,2015-2016年是小米遇到的最为严峻的一次低谷。

小米在8月发布的《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指出,2015年小米未能完成当年的销售目标,进入了两年的低谷期。

“那时,手机行业,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成功逆转的。”雷军曾在小米十周年演讲中也提到,当时的小米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形势极其严峻。“那段时间,苦不堪言。有一天下班,我数了数,一天下来,我居然开了23个会。”

小米手机出货量成长曲线 / 图源《小米创业思考》

至于遭遇低谷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是智能手机市场从刚起步到趋于饱和,小米依靠的电商发展路线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是手机市场进入寡头化,竞争更激烈,变成了“航母编队”之间硬碰硬的全面阵地战。而在小米内部,快速发展导致心态膨胀,错误判断形势。而且内部积累了大量的问题,管理体系跟不上,小米模式出现变形。

在这之后,雷军对小米管理团队以及供应链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才在2017年重回增长。

除此之外,2014年,小米刚进入印度时,也狠狠地摔了一跤。在品牌、渠道还没做好的情况下,小米印度团队直接定了50万台旗舰机,但没想到居然卖不动,高达10亿的库存,让刚起步的印度业务遭遇灭顶之灾,最后不得不在全球找市场消化,但依然损失惨重。

另外,从2018年到2019年,受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市场瓶颈等因素影响,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长再次放缓。2019年全年,小米三大业务支柱,营收增速均同比下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小米发布“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以及双品牌策略,红米主打大众市场,小米主攻高端市场。

在2022年,小米进入了一个新低谷。继2021年一季度小米股价达到35.9港元的高值,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首次升为全球第二后,进入2022年,小米股价一直波动下跌,出货量也只是维持在全球第三的位置,开始在低谷徘徊。

这一次低谷,和此前的内部管理、决策失误带来的危机相比,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占比更大。这也使得业绩的复苏成了未知数。

“市场依然对2023年手机市场的回暖持保守态度。”李刚表示。当前手机厂商们也都保持着收缩过冬的策略,从上游减少元器件的订单,到下游在市场开拓时,投入更加保守,拓展区域也是以政策环境更为友好的区域为主,都可以看出来。

隋倩也指出,预期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还会继续萎缩,中国市场也将继续在下行通道内,乐观来看,到明年四季度或许会有轻微反弹。

保守来看,小米的低谷或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中。从环比的数据来看,在当前形势下,小米只能说是基本稳住了。但是增长拐点,依然还未出现。

业内人士将关注焦点正转向小米的造车业务,甚至担心,造车业务会拖垮小米的现金流。财报会上,王翔指出,三季度小米的造车研发人员超过了1800人,小米在造车上的投资效率和规模不会对集团造成重大影响。

不过,时至今日,小米造车对外界披露的信息不算太多,只有费用投入的增长和人员规模的扩大,以及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期限。

这意味着,2024年或将是小米非常重要的一年。无论手机业务还是造车新业务的转折点或将都出现在这一年,至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小米还得继续过“苦日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雷军卸任了。

雷军卸任小米电子软件公司董事长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当然,这件事本身其实无足轻重,这只是小米集团旗下众多公司中的一个而已。

相比之下,雷军忙于丢掉包袱的理由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他正在全身心地沉浸在造车事业里。

01 偏向虎山行

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在知天命的年龄决定投身造车,雷军的这个决定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而且,在突破口上,他选择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自动驾驶。汽车工业的各个模块都非常复杂,其中自动驾驶最复杂,但小米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在雷军看来,这是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图源:雷军演讲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小米制订了“全栈自研算法”的战略。目前投资已经超过33亿元,组建了超过500人的专属团队,其中涵盖了传感器、芯片、感知规控算法、仿真技术、高精地图、高准定位等自动驾驶全栈技术所需人才,其中很多核心骨干成员还拥有微软、谷歌等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研发背景。

同时,小米近几年屡屡进行大手笔的收购和投资,几乎覆盖了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动驾驶领域。

或许,正是完备的团队、充裕的资金以及缜密的布局,才给了小米宣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底气。

02 窗口期已过?

当然,不看好小米造车的理由同样很充分。

首先就是时间问题——小米入局汽车行业时间较晚,被很多人认为“错过了窗口期”。

毕竟,2021年入局的小米,比起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都晚了五六年,而先行者特斯拉、比亚迪更是已经深耕近二十年了,眼下的电动车市场可谓是强敌环伺。

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尽管小米不差钱,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烧钱速度超乎想象。经济学家任泽平就曾专门发文“给雷军泼冷水”——

来源:@任泽平微博

文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小米的“后顾之忧”:

小米造车的底气无疑来自手机业务。但在全球手机行业逐渐告别高增长的情况下,手机还能否支撑得起造车?根据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小米当季营收同比下滑20.1%至701.7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0.81亿元,同比下降67.1%,创近3年来的新低。

图源:雪豹财经社

还有成本把控的问题。

雷军曾表示:小米首款汽车的价格会在10万~30万元之间。并且我们知道:长久以来,小米,以及由小米系资本所构筑起的生态链,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小米汽车将来应该也会走“性价比”的路线。

这就对成本把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与手机行业不同,在动力电池成本高企的情况下,造车想要达到较高的“性价比”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像早期的蔚来那样,自己承担多余的成本;要么像理想一样,将“压缩成本”进行到底。

能否实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目标,前景恐怕仍不清晰。

03 小米生态链缺车

其实,熟悉小米的朋友可能知道:小米早就造过车了。

那是一辆智能房车。

这张图如今也是@小米新能源汽车的官方微博背景图

在2021“雷军的新年愿望”活动上,一位“米粉”对雷军说:他想“开着装备全套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房车,环游中国,感受一下行走的智能生活”。

于是,小米的工程师就干了三个月,造出了这辆车,里面全都是小米智能家居产品。

虽然这辆车还称不上一个“产品”,但它展现出了小米汽车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

汽车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出行工具、生活中的“第三空间”,它不光连接着家和办公室,也连接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因此,汽车堪称小米的生态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一旦被填补上,可以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悉,截至8月小米汽车已经申请汽车专利125项,其中约70项与自动驾驶相关,涉及车辆目标检测、路径规划、车辆行驶控制等,以及达到L2+级别的相关技术。

而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设计年产能15万辆,预计将于2023年6月竣工。这个进度或许能够赶上雷军“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计划。

而今年5月,小米集团总裁王翔也在直播中透露,目前小米涉及造车工作的员工已经有1200多名,将在2024年交出第一张答卷。

小米有没有机会后来居上?我们充满期望,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智能门锁又摊上事了。”

日前,一女子在网上发布视频称自己用了一年的智能门锁,居然任意密码就能打开?前不久,在其输密码进家门时无意输错密码,奇怪的是家门竟然可以打开。而后女子胡乱输数字,只要是密码数位没有错,门都可以被打开。

正以为网友们又要开始大肆批斗智能门锁的安全性时,网上的舆论却是出人意料,绝大部分网友竟然都是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都在表达自家智能门锁的安全性。

果然,没过多久该女子又发布了新的视频,表示在品牌方介入后,原因找到了且与网友所说基本无二,便是这张门没有设置初始的管理员密码,才导致了屋主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了解原因后,网友也开始调侃“相当于一年没锁门,只能说小区治安真好”。

通过这次事件能看到,网友们对于智能门锁这类产品的态度与多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看到“负面消息”也能理智看待,这表示如今消费者对于智能门锁这类产品不仅仅只是认可了这么简单,而是越发熟悉,也说明智能门锁开始真正走向了大众家庭。

赛道持续升温,资本持续涌入

智能门锁有着如今的用户认知其实并不容易,早在2010年左右就有大量的智能门锁企业开始涌现,并在指纹锁的基础上开始融入多样性的生物识别技术,但一直到2017年,我国智能门锁的渗透率也才3%左右,而彼时像日韩等国智能门锁渗透率已超70%。

这些年智能门锁在国内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渗透率也达到12%,虽然与行业理想还有些距离,但也正是因为此距离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除了上面提到的“乌龙事件”,最近一段时日以来,包括华为、海尔、云米、米立等品牌相继发布新品,相比去年今年新品数量有了明显增长,比较引入关注的像华为,从今年3月正式入局智能门锁赛道,到前不久已经推出了三款智能门锁产品。

赛道玩家积极“备战”的背后,则是今年不断逆市上涨的市场销量,众所周知受大环境影响,不少行业都在挨冻,即便智能家居这种新兴产业也在承受巨大压力,但智能门锁的发挥却是让市场看到了坚实的市场需求。

AV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即便是受到疫情反复,导致物流、上门安装受阻、消费动力下降等内外因素影响,国内家用智能门锁线上市场销量依旧达到246.6万套,同比增长18.4%;销额32.7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季度智能门锁的热度同样在延续,线上市场销量为96.9万套,同比增长10.7%;销额为11.9亿元,同比增长4.4%,这些数据无不体现出智能门锁具备的强韧性以及强潜力。

从资本市场来看,智能门锁同样是个颇具吸引力的行业。今年3月,凯迪仕完成6亿人民币C轮融资;10月10日,美智光电宣布启动IPO辅导工作;10月12日,德施曼宣布正式完成D轮融资,这是其2年来的第四次融资;此后又有消息传出,云鹿已完成天使轮、Pre-A轮两轮总额近亿元融资。

四大品牌前后脚推动资本化进程,对于智能门锁行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去年“王力安防”上市,并成功打造出“门锁第一股”的概念,虽然目前股价与上市初期相比腰斩,但也由此打开了资本与智能门锁赛道的接口,今年各大品牌接连的资本化动作则说明彼此之间都有需求,同时这也意味着智能门锁多年的发展成果开始被重视。

在历经多年发展后,智能门锁行业格局早已发生巨大变化,而真正的市场竞争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赛道分化,头尾差距越拉越大?

一般来说,正常行业的发展大体上都会经历几个时期,即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初创期比概念、发展期野蛮生长、成熟期行业饱和,进入寡头市场“长尾”开始出现。

像我们熟悉的智能手机、智能音响行业等等,即便生命周期再短也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划分。然而,智能门锁赛道却没有走上这条老路,从渗透率来看,12%说明行业才刚刚步入发展期,此时应该是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玩家数量急剧增长的时期。

但智能门锁赛道却表现出截然相反情况,当前赛道玩家正在逐步减少,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7月国内智能门锁行业在售品牌数为300家左右,与当初“千锁大战”的盛况越行越远。只能说或许这个看似潜力巨大市场,留给资本、留给品牌方的时间不多了

究其原因,受产品技术、使用场景等因素的限制,行业在发展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寡头效应,绝大分部的品牌都生存在巨头的夹缝中,加上市场普及率增长不及预期,使智能门锁赛道变成了明显的“长尾市场”,按照如今的市场格局来看,即便是强如华为,在智能门锁赛道也不禁让人想问,他们还有机会吗?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智能门锁赛道TOP4品牌份额为40.0%,而CR10,市场占比接近70%。

从去年开始小米牢牢占据榜单第一位,市场份额一度超越20%,二三位则由凯迪仕和施德曼两大品牌占据。相比第一序列,5—10名的竞争更加激烈,不断有品牌进入或跌出,特别是今年包括华为、海尔等大品牌纷纷加大了对于智能门锁产品的投入,使本就混乱的次序更加多变。

头部品牌的地位为什么会越来越难以撼动?

一方面市场如今就那么大,只能支撑起为数不多的玩家。像小米依靠性价比和生态优势,领跑C端市场。性价比方面,小米基本已经将价格干到了千元价位,同级别品牌中价格优势无人能够撼动;生态方面,众所周知小米已经建立起国内最强大的AIoT生态圈,能与更多硬件实现联动,这一点是其他品牌短时间内都无法企及的。

另一方面,行业头部玩家在细分领域的深入十分持久,如德施曼在技术领域的布局,早在2019年彼时智能门锁还是指纹锁的天下,而德施曼先一步看到了人脸识别的机会,并推出首款3D人脸识别产品,早如入所带来的结果便是,截止今年上半年,德施曼在中国3D人脸识别智能锁市场占有率达到惊人的72%。

又比如凯迪仕,在精装市场也有着其他品牌所不具备的渠道优势,数据显示2022年1-7月凯迪仕在精装修住房市场市场份额超过15% ,远高于小米和德施曼。此外,凯迪仕也有着自己深厚的产业链优势,是行业内为数不多,集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安装、售后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这一优势使凯迪仕拥有了相对更加完善的服务及售后体系。

小米、凯迪仕、德施曼这些品牌凭借自身优势,在消费市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且这一差距或许还将被进一步拉大。

智能门锁要解决的不仅是安防难题

如果说赛道尾部玩家还有一丝机会,那或许就只剩下一个方向了,即率先解答“智能门锁要解决的不仅是安防难题”

就像曾几何时,手机产品同样只是在解决单一的通讯问题,而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成熟,社交、支付、娱乐、生活,智能手机已经变得无所不能。

当然,所谓“智能门锁要解决的不仅是安防难题”,的前提是“安防”这个老话题仍是智能门锁第一任务,例如今年“3D视觉化”的兴起,就是智能门锁安防升级的一个表现。

今年凯迪仕、德施曼、TCL、华为、海尔等品牌都推出了“3D视觉系列”产品,都在加强安防这道基本功,此外才开始向外进行功能扩张。

例如海尔最新推出的智能门锁产品,主打“主动安防”和“主动场景化服务”,将智能门锁的价值进一步延伸,让智能门锁在完成基础安防任务的同时,通过海尔智家大脑也能与家中其他设备协同,创造出一个个新的服务场景,像用户回家开启智能门锁时,将协同家中灯光、音箱等其他设备一同打开,在用户离家时,也会协同其他电器、硬件自动关闭,在海尔手中,智能门锁成为承载其“场景化”模式的重要入口。

又比如华为,之所以切入智能门锁赛道并迅速推进,也是在丰满自己全屋智能生态,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接下来5-10年的长期战略,而在鸿蒙系统、HiLink协议之后,硬件产品也成为华为开始增强的部分。

可见,当前智能门锁产品正在脱离原本单一硬件、单一功能的功能性范畴。现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玩家仍停留在智能门锁单一业务范畴,特别是目前的“尾部”玩家们,曾经讲好一个产品的故事或许就能养活一个企业,在5G、物联网的未来,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像公牛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多年来只做插座,在以前也让公牛活的风生水起,如今也迎来利润下降,市值腰斩的窘境。

当然,为了防止自己被追赶,头部品牌们也在坚持自己的生态故事。像今年凯迪仕就与OPPO携手发布了首款智能门锁,正式融入OPPO IoT生态,打通了与OPPO其他智能家居设备的多场景联动。更早之前,凯迪仕还通过了HUAWEI HiLink认证,加入华为生态圈。

德施曼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去年开始融入华为生态,今年更是联手推出3D人脸锁,虽然凯迪仕、德施曼与华为如今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但在借助华为生态融入更广阔的智能家居生态这件事上显然也都是乐见其成的。

总之,当前智能门锁赛道的竞争维度已经开始脱离原本的功能性、产品力的竞争,对于玩家来说无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市场格局之下“强者恒强”的法则也开始发生作用,特别是行业迈过粗放生长阶段后,“长尾”品牌还能否逆袭?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