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热食品

“预制菜市场火爆,大家现在都去做预制菜了,未来自热食品的饭碗可能要保不住了!”

近日,在一场食品展上,某食品企业经营者向预制菜洞察发出了这般感慨。

由此,预制菜洞察也不禁思考,现实真的如此吗?预制菜真的挡了自热食品的道吗?

一、自热食品势能下滑,预制菜却一路上扬

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自热食品与预制菜的界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米、小麦粉、杂粮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只需简单烹制即可作为主食,具有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等特点的食品都被称之为方便食品。

由此可见,自热食品与预制菜都属于方便食品。

又因为自热食品也属于预包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所以,也有观点认为自热食品就是一种预制菜。

但在大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看来,自热食品是由现代工艺技术制成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米饭或蔬菜包,只需使用自带的加热包进行加热即可食用,具有高度标准化,可以实现长保及更长的运输距离。但预制菜是针对制菜程序繁杂的一些菜肴,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形成的便捷菜品。

由此可以看到,自热食品比起预制菜更便捷,不用经过厨房、烹饪就可完成,但预制菜往往还需要经过简单的烹炒。

事实上,自热火锅大概兴起于2015年底,2017年在电商平台爆发力量。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双11当天,自热火锅产品卖出170万份;2018年,自热火锅热度呈爆发式增长,双11当天自热火锅卖出了453万份,同比增长了1.7倍。

火爆的市场催生了自嗨锅、莫小仙等专注自热火锅领域的品牌。同时也吸引了海底捞、德庄、统一、今麦郎、康师傅、白象、正大、良品铺子等各路企业纷纷入局。

也因此,自热火锅曾一度风头无两,甚至被认为是方便面的取代产品。但自2020年下半年起,自热食品的热度开始有所消退。伴随大量品牌地涌入,在做大市场的同时,自热食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低价竞争、同质竞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对整个行业造成了较坏影响。

一位为自热食品厂提供发热包的企业经理曾向新华网记者讲述称,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自热食品热度就下降了,发热包订单下滑明显。面对市场变化,工厂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避免受更多影响。

“一波人出于尝鲜目的买自热食品,好奇心过后,整体销量出现下滑不可避免。”有自热食品品牌负责人如是说道。

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的测评、笔记内容也显示,近几年来,大家对自热食品的热情正逐渐消退。

但在自热食品势能有所下滑的同时,预制菜却开始一路上扬 。

德勤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约5500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3%,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

“同样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快捷的需求,还能为消费者带来在家做大菜、享用美食的多重体验,预制菜的火热势必会影响到自热食品。”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如此强调道。

更有甚者认为,预制菜未来或将分食掉自热食品的市场,并逐渐取代自热食品。

二、预制菜会抢走自热食品的“饭碗”吗?

预制菜洞察认为,预制菜和自热食品并非“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

首先,预制菜和自热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并不完全重合 。天猫方面数据显示,自热火锅的消费群体中18—24岁的人群占到47.75%,25—29岁人群占到19.61%,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白领阶层占比近五成。因为不用火、不插电,可随时随地吃等便捷属性,自热火锅更契合懒人经济和快节奏生活。

而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这里仅指C端消费群体)是会做饭、注重健康,对食品安全要求高,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群体。其中,有家庭和孩子,更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都市人群占大多数。

其次,两类产品的应用场景也是大不相同的 。一定程度上,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都是人们方便、迅速解决一顿饭的方案。但消费者选择吃自热食品,多是在独自进餐、加班熬夜、外出旅行等场景下;而预制菜则更多出现于家庭用餐、聚餐等场景下。所以,相对自热食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期望会更高,希望“吃好”的这一诉求会更明显。

从预制菜的市场销售情况也可见一斑。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数据显示,目前销量较高的预制菜多是一些餐桌上常见的“硬菜”,如梅菜扣肉、猪肚鸡、酸菜鱼、佛跳墙等。有业内人士评价称,预制菜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生活便捷基础之上对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由此可见,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面向的人群不尽相同,能够满足的需求也略有不同,两者并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预制菜想要完全取代自热食品也基本不可能。

三、预制菜未来的发展,品质、丰富、高性价比是关键

考虑到预制菜和自热食品两者的产品属性极为接近,所以自热食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桎梏也颇值得预制菜品牌思考和引以为鉴。比如同质化严重、品质没保障、性价比低等问题。

“买了某款预制的佛跳墙,不好吃,价格还不实惠。有这个钱还不如点外卖!”

“预制菜看来看去也就那几款,就拿酸菜鱼来看,不同品牌厂家产品的味道差别也不太大。多吃几次就烦了,再也提不起兴趣。”

“一吃就是工业添加剂的味道,哪来的美味?”

……

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预制菜诸如此类的评价并不少见。

如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预制菜洞察与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认为未来预制菜想要突破自热食品的窘境,还需要在产品品质、菜品种类、产品性价比三方面下足功夫。

产品品质方面,既要保证食材的安全,也要提升产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吃好”的需求,预制菜应当朝着“美味、营养、健康”的定位发展。

菜品种类方面,预制菜品牌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SKU,同时也可以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开发更有差异化的小众食材、特色菜品,像安井食品推出甲鱼预制菜新品、中洋鱼天下的河豚预制菜等,预制菜种类的丰富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产品价格方面,在当下消费 降级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极致性价比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衡量标准。价格上,预制菜倘若与外卖的价格基本无差,甚至比外卖价格还高,那就很难吸引到消费者。

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复苏,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仍不足,餐饮行业消费 降级浪潮还将持续。

如此境遇下,试想一下,一份“好吃、容易做、还不贵”的预制菜,会有多少人拒绝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食品行业的江湖永远在骚动。当超市货架上原本属于方便面的位置被清空,桶装的酸辣粉趁势而上后,自热食品已排队等上位。

“自热食品”是指不依赖电热、火烤等外力方式,只需适度的冷水,就能随时随地加热的方便食品。

自热的秘密在于其附带的独立发热包里,因含有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及碳酸钠等成分,遇水可释放热能,在3—5秒钟内即刻升温至150℃以上,产生的蒸汽温度高达200℃,最长保温时间能维持2-3小时,极易将食物加热。

搅动风云的自热食品所汇集的入局者众多:阿宽、自嗨锅、海底捞、杨国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

巨头加码,新秀突起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便捷”、“营养”、“美味”、“健康”的需求日益深化。

方便食品“食材化”正在掀起新浪潮,而自热食品本身的吸金能力亦不容小觑。


01 自热食品是什么?

自热食品始于军用。

野外军事行动中,受气候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不便使用加热设备的情况下,自热食品依然可以为士兵提供一餐热腾腾的饭,且携带方便,餐前准备工作简单,成为颇受欢迎的军用快餐。

流向市场后,自热食品延续了过往的使用场景,仅在极端气候、受限条件下满足热食需求。

转折出现在2015年,重口味的自热火锅打破了自热食品的原有消费场景,将饱腹型消费升级为享受型消费,并在2017年借助全国糖酒会风靡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仅成都市自热火锅的销量接近4400万盒,总销售额达到15.6亿元。

此后,自热食品的魔盒打开,品类更加丰富多元,从自热米饭、自热骨汤,到自热面食,呈现出预制食材皆可自热的的发展态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自热食品市场规模已是2015年的2倍。另据广发证券预估,自热食品行业或将在未来5-7年达到150亿元数量级的市场空间,并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实现40%—60%的年复合增长率。

图片来源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自热食品发展的背景是整个方便食品赛道的大火。

方便食品主要包含四大品类,即方便面、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自热食品。截至 2019 年末方便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7%。

但自热食品能异军突起,直接原因则是自热火锅的推动。

成立短,爆发快是自热火锅品类的显著特点。根据《2019淘宝吃货大数据报告》,自热火锅2019年卖出1800万单,从销售额来看,2018年相较2017年同比增长高达64.26%。

自热火锅品牌在冲刺市场中,也获得了资本的频繁支持。例如成立于2018年的自嗨锅已完成C++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5亿元。成立于2017年的莫小仙也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融资额同样过亿。

就目前来看,自热火锅是自热食品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品类。根据东方证券的数据,其在自热食品中占比达到72%,市场规模预计在30亿元左右。现阶段,其潜力正在释放中。

自热火锅能在自热食品中成为独一档,原因主要有四点:

其一,懒人经济下的产物。

根据淘宝发布的《懒人消费数据》,2018年中国人为偷懒花费160亿元,较 2017 年增长 70%,其中95 后的“懒人需求”增长最快。方便食品正是受益于懒人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而相比于速冻食品和微波食品,自热火锅更好地实现了“一懒到底”,只需要等待常温水与发热包发生反应,即可食用;同时拥有重口味易上瘾的火锅食材加成,更能满足新生代“美味”、“营养”、“方便”、“健康”的四大需求,消费体验更佳。

其二,适应一人食的消费场景。

火锅口味包容性强,备受消费者青睐。但火锅天然拥有社交属性,一人堂食的氛围怪异中又透露着尴尬。海底捞曾一度要对一个人吃火锅的食客,献上玩具熊陪吃,但这种贴心服务却不见得是社恐消费者想要的。

自热火锅对于地点和氛围并无限制,可完美地实现一人食,价格相较堂食也更有优势。此外,自热火锅还可充当配菜、宵夜、旅行快餐,消费场景丰富。

其三,明星效应的推动。

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可带动产品销量的迅速攀升。近些年,谢娜在吃,华晨宇在吃,林更新在吃……各大品牌塑造的“半个娱乐圈都在吃自热火锅”的印象,成功带红了自热火锅,而后品牌声量转化为销量。在天猫发布的2019年方便速食TOP10网红单品中,自热火锅类食品占据超过半数席位。

其四,高利润率、多销售渠道成就行业快速成长。

自热火锅企业利润率可达25%左右,加之下游销售渠道既可是线上平台、直播间,也可是线下超市、便利店等,接触消费者的机会更多,受众也更为广泛。此外,疫情之下,部分火锅堂食品牌暂停营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热火锅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

但在B面,自热火锅行业也有着难以避开的制约因素。

由于行业门槛低,自热火锅监管力度弱,进入者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与此同时,相较于方便面简单的油炸面饼配脱水蔬菜、酸辣粉的干燥粉丝配独立调料包,自热火锅以复杂的火锅食材为特色,且食材含有水分,保存难度更大。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自热火锅“有异物”“发霉”“餐盒爆炸”等的字眼多次出现。

而加热包与水的反应过程,瞬间可释放出大量热量,也存在安全隐患。#2吨自热方便火锅提前熟了# #广西立法禁止动车上使用自热食品#话题都曾登上微博热搜榜。

目前,自热火锅无论是在食品安全上,还是技术安全上都有所欠缺。真正值得消费者信任的产品与行业环境,仍需要时间打磨。


02 谁是入局者?

自热火锅入局者众多。

据淘宝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平台销售的方便火锅有近200个商家,2018年则扩增至430 家,而到2021年,数百款自热食品纷纷涌现,行业呈现井喷之势。

多家品牌的销售渠道,从线下的世纪华联、家乐福等商超,全家、罗森、便利蜂等便利店,到线上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生鲜平台,抖音、快手等直播间皆有布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图片来源于艾媒咨询

综合来看,行业呈现出三方势力争霸的格局:

一方是方便食品品牌。这一垂直领域中,新兴品牌自嗨锅、莫小仙、阿宽等与扩展自热火锅产品的统一、今麦郎等传统品牌同台竞技。

另一方是相关餐饮企业。原有火锅企业海底捞、大龙燚、小龙坎、德庄,以及预制菜企业锅圈等利用品牌与供应链优势,布局自热火锅业务。

最后一方是休闲食品品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老城南、卫龙等休闲食品品牌跨界生产自热火锅。

由于自热火锅尚处于成长期,行业竞争局势随着内部参与者的增加,持续调整。整体来看,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但龙头品牌的市场地位已日渐明朗。

无论是在淘宝、京东,还是在拼多多上,海底捞、自嗨锅、莫小仙、阿宽、锅圈、德庄都是平台上的热门品牌。线下终端渠道的货架上也多是上述品牌。

资本对谁是“明日之子”的判断,同样多在此范围内。例如金鼎资本、亚洲食品基金看中的就是莫小仙,经纬中国、兴旺投资选择了自嗨锅,高瓴创投、前海母基金认为白家阿宽食品能够跑出。


03 谁将胜出?

那么,谁将真的从这场自热食品战争中胜出?在食品行业配方几乎为公开的秘密,产品同质化,以及自热食品正处快速成长期的背景下,各家品牌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出圈姿势与对消费者心智占领程度,成为品牌能否成为明日之子的关键因素。

消费界分别梳理了方便食品中的新旧势力与餐饮品牌的出圈动作:

1、以统一为代表的的传统方便食品企业:发力线上渠道,开辟新增量市场

传统方便食品企业产品研发优势突出,但受限于线下渠道起家,常年发展实体零售业务,线上品牌认知度不足。因而线上销量相较线下,并无可比性。以统一为例,其线上销量占比仅为0.31%。

方便面等品类,由于经过多轮厮杀,头部品牌地位稳固,消费者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所选择的品牌趋于一致。但自热火锅作为新品类,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多样。

其中,线下消费更多是为解决即时性需求,消费者对品牌并不过分看重,占据线下渠道优势的品牌更能胜出。而线上消费,消费者的考虑因素更多,看重品牌知名度与好评度,因而品牌力与产品力双突出的企业更能吸引消费者。

传统方便食品企业显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加强了自热火锅口味的研发,还增加了品牌宣传与线上流量的投放,形成新的增长点。例如统一由肖战代言的“开小灶”,白象漫画元素的“大辣娇”在天猫销量均相对靠前。

2、以自嗨锅为代表的新兴品牌:重金投入营销,持续打响品牌知名度

自嗨锅是带火自热火锅品类的重要力量。在自嗨锅出现之前,消费者对这一品类的认知几乎空白。而自嗨锅之所以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除却在研发上不断增加SKU数量,持续拓宽产品矩阵,在营销上同样重金投入。

其先是营造“半个娱乐圈都在吃”的明星效应,打响品牌知名度;而后借助头部及腰部网红博主,加深品牌影响力,拓展用户规模;再以大V直播叠加电商渠道,将流量转化为销量,抢占市场份额。

而莫小仙、三只松鼠、百草味等新兴品牌及休闲食品品牌均是注重以品牌力+渠道力的组合形式,攻占年轻人的消费场景。但对于休闲食品品牌而言,其本身产品种类多,内部SKU竞争激烈,自热火锅所能分到的流量支持有限。

3、以海底捞为代表的的餐饮品牌利用现有品牌资源,完成流量变现

海底捞、小龙坎等自热火锅品牌拥有产品研发及供应链优势,并受益于堂食品牌知名度,及原有用户群体规模,销量名列前茅。餐饮企业借助自热火锅品牌,也进一步完成了线上和下沉市场的布局。

但自热火锅难以恢复堂食口味,且不可搭配蘸料,用户体验大为降低,加之过高的售价,容易引发消费者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餐饮品牌的不满。

从上述角度来看,激战正酣的自热食品赛道,目前并没有处于明显劣势且无突破路径的品牌。究竟何方胜出,子弹还要再飞一会儿。

阅读全文>>

新兴消费人群迭代、社交媒体“猖狂”,行业革新数浪重叠,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互联网的方式从头再做一遍。于是,美妆、茶饮、自热食品等越来越多的赛道机智的“互联网+”的思维去创业,在这个巨大的红利下趁势而上。

以自热食品行业为例,2015年之后,这个赛道迎来了一个新的角色:自热火锅。素来冷淡的自热食品一下子增加了热度,便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

36氪消息,近日,潮流速食品牌「莫小仙」B轮融资过亿元,本轮由亚洲食品基金独家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据了解,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升级、品牌打造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

不同于海底捞、自嗨锅,莫小仙布局自热火锅赛道绝对称不上“先入为主”,同时也没有像传统企业自带底蕴。

那么,在这个高手林立的的跑道上,莫小仙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在哪呢?在赛道逐渐白热化的现在,莫小仙又将面临多少考验呢?

“潮流”与“接地气”并行

莫小仙的“出圈”,大部分是归因于电商,但在这之前,莫小仙也经历过微商试水的阶段。

“微商需要给经销商留足高利润,且多层级分销也会拉高终端价格”。这是创始人王正齐在微商渠道最大的感触。而对于莫小仙说,要想在当时小龙坎、德庄、自嗨锅的多面“夹击”下获取生机,价格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三块钱一瓶的可口可乐没有人买不起,莫小仙想要成为“无处不在”的品牌,价格就需要接地气。所以,从微商转战电商,莫小仙做了一个相对更为正确的决定,那就是快速站稳了市场的“价格真空带”。

据新消费星球了解,目前市面上的自热火锅价格并不便宜,大部分品牌的自热火锅价格大概在30元/盒左右,像自嗨锅的定价为35.8元、海底捞自热火锅的定价最高则达到了39.9元。

当市面上的自热小火锅主流价格带在30—50元之间时,莫小仙将价格压在10-20元之内,这对于追求性价比与便捷的大众消费者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

而在“接地气”的另一面,莫小仙也善于利用潮流这个概念去做营销。

一方面,「莫小仙」是一个顺应“潮流”的方便速食品牌,即顺应品质升级、健康化的大势,重点从食材和工艺两个维度进行品类创新;另一方面,在口感以及包装上,莫小仙都在“推动中国方便面标准的形成”。

比如「莫小仙」推出的泡面(兰州拉面、重庆小面、私房牛肉小面)产品包装融入地域特色和时尚潮流元素,“一城一味”成为了莫小仙最好的潮流招牌。

又潮又接地气,这也让莫小仙获得更多的关注。2017年8月,莫小仙登陆淘宝,2018年一跃成为淘宝自热火锅品类销售排名第一品牌,2019年实现超4亿销售额。在疫情期间,莫小仙看准自热火锅“刚需”的风口,销量同比增长近400%。

创立仅三年营收便突破4亿,惊人的销量让资本看到了“钱景”,投资机构们也将橄榄枝抛向莫小仙。

据了解,在此次B轮融资之前,莫小仙在去年5月,就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金鼎资本独家投资,同样由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线上持续投放,资本相继支持,莫小仙的发展道路似乎只需要按照这个“套路”,就能够成为食品赛道的又一个“新锐神话”,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自热赛道持续“发热”,网红品牌难建护城河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方便速食赛道已产生10笔融资,融资总额达10.5亿元;轮次分布方面,A轮及以上轮次方便速食融资事件占比达70%。

几乎就在莫小仙完成第一次融资的同一时间,食族人和自嗨锅则分别拿到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和逾亿元B轮融资。这两个品牌和莫小仙一样,成立于2017年,并于2018年入局自热火锅市场,换句话来说,他门可以被认作是离莫小仙最近的对手。

除了这两个新锐品牌,莫小仙所要承受的压力,也来自于线下传统的品牌。

近两年,海底捞、小龙坎、大龙燚等知名火锅企业纷纷推出自热火锅,事实是,这些老牌企业,开发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是多年餐饮业的耕耘,早已有了一套独家秘制配方,可接套用;另一方面,线下餐饮带来的品牌信任感是互联网品牌所难以企及的。

白热化的赛道,有着不少挤破头脑想要入场的玩家,没有先入优势的莫小仙,想要跨出自己的小圈子,依旧需要下一番功夫。

如果说赛道的竞争是施压给莫小仙的外部因素,那么莫小仙自身的发展缺陷,就是莫小仙需要花十二分力气去跨越的大山。

“一人食”经济的催化下,自热食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品牌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如今电商渠道随着流量成本高企,很多品牌在其中已经愈发水深火热,线下的价值在重塑回归。

而依靠电商发家的莫小仙,想要避开“今天上了,明天掉了,后天没了”这样的结局,就需要去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营销模式上来看,莫小仙的成功主要赢在了品牌聚焦和大单品上,但大单品的天花板来得也要更快,虽然说如今的莫小仙对于全面性已经有了重视,但就像创始人王正齐所阐述的那样,“在品牌最爆的时候没有搭建起团队,线下业务就很难做起来了”。

另一方面,自热食品的故事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讲,使用安全问题频繁也是莫小仙需要克服的障碍之一。

今年7月13日,上海市消保委通报自热方便火锅比较试验结果。结果显示,20件样品中有16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材锅底部变形,其中有4件样品的食材锅底部出现了较明显变形,咔咔莎莫小仙就是其中之一。

而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安全性就是最重要的生命线,自热火锅更甚,不仅仅是食材安全,人们对于自热火锅的使用安全性要求也会更高,这自然也是莫小仙不能忽视的点。

结语

自热食品赛道不缺入局者,而哪些选手最终能跑出来,健康、口味多元、安全以及高品质感等等,无一不是影响因素。对于莫小仙来说,如何自然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子,如何更合适去进行品类拓充,如何将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提高,或许就是目前最需要思考的点。

阅读全文>>

2020年疫情下方便面行业增长创下6年来的新高,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方便面行业的增长热度再次回落。

第一财经记者今天从第二十一届方便食品大会上获悉,国内方便面行业1-5月份的产量再次出现了8%的下降,这既有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因素,也有各种网红方便食品螺蛳粉、自热食品等快速发展的分流。今年以来,各大方便面行业巨头也重新审视产品结构,加速向多元化要增量,新一轮市场博弈正在开场。

方便面增长热度难保持

2020年疫情的出现,让近年来一直表现低迷的方便面行业“扬眉吐气”了一次。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消费方便面1166亿份,同比增长9.5%,而中国以463.5亿份位列首位,较2016年的前期低点385.2亿份增长了20.3%,也创下了6年来的新高。而2013年以来,国内方便面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下滑行情,消费量从462亿份一路下滑,2017年方便面行业触底反弹,但2018年和2019年行业增速约在3%左右。

不过这一次的增长热度并没有能够维持,今年上半年,国内方便面市场即再次降温。

记者从第二十一届方便食品大会上获悉,2021年1-5月,中国方便面累计产量为206.5万吨,同比下降了8%。而同期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下滑了7.7%,销售额下滑了7.3%。

从两大方便面企业的业绩上也可以看到,康师傅(00322.HK)和统一企业中国(00220.HK)的半年业绩中,方便面业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20年,康师傅和统一两家方便面的销售额和产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61%和45.5%。

财报显示,康师傅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收入为127.2亿元,同比减少14.7%,其中容器面和高价袋面分别下滑了12.5%和22.8%,方便面业务的利润也从上年同期的16.9亿元下滑至约9亿元,下滑了47.1%,毛利率也下滑了约6.5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收入为149.1亿元,同比增长了29.2%,2019年同期收入为115.4亿元。

统一企业中国的情况也类似,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业务收入约为44亿元,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52.1亿元下降了15.5%,与2019年同期的42.1亿元相比,小幅增长了4.5%。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认为,从2018年起,国内方便面产量就连续两年出现高位下跌,2020年的增长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因此2021年行业回落也在合理范围。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方便面产量在2018年出现断崖式下降,从2017年的1103.2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699.5万吨,并在2019年下降至573.3万吨。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上半年国内方便面市场的下滑,与2020年疫情催生的高基数有关,2021年虽然国内还有零星疫情不断出现,但对方便面消费影响有限,数据下滑也属于正常,但这也暴露出方便面行业消费热度难留的问题。

谁在抢方便面的市场?

上一轮方便面行业的下滑,普遍认为是被互联网“外卖”的兴起抢走了生意,而本轮的热度回落,则更多来源于方便食品行业内部的竞争。

一方面,疫情下由于堂食、外卖受阻,懒人经济和宅经济的兴起,让方便食品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各种螺蛳粉、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甚至地域风味等新方便食品品类不断涌现,让消费者在方便面之外有了其他选择。特别是部分方便食品品类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其定位瞄准年轻消费者,与传统品牌形成差异化发展,主打健康或高端路线,增量之外也分流了部分原本属于方便面的市场空间。

以自热食品为例,2020年国内自热食品的市场规模在71亿元左右,5年的复合增速达到了97.3%,目前有四股力量正在助推自热食品行业快速发展,包括了传统餐饮企业(海底捞等)、方便食品企业(康师傅、统一等)、资本助推的互联网品牌(自嗨锅、莫小仙等)以及业外的休闲食品企业(三只松鼠等)等,都试图从这一新品类中分一杯羹。

另一方面,冷冻食品等其他方便食品品类也在和方便面形成竞争,特别是大量工业化传统食品的创新速冻产品的出现,适应了宅经济的需求,也带动了品类增长。

三全食品(002216.SZ)财报显示,上半年速冻米面制品中,汤圆、水饺等传统产品销售额为23.6亿元,同比减少11.5%,但点心及面点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了5.8%,同期涮烤类产品、冷藏及短保产品和其他新产品收入则分别增长了25.7%、71.1%和502.1%。

与此同时,从1992年方便面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后,29年来一直是方便食品行业的老大,但在2020年,速冻食品行业收入897.6亿元,同比增长16%,反超了方便面行业(813.8亿元),成为方便食品行业最大的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方便面行业巨头也看到了新品类的增量机会,目前包括统一食品、今麦郎等主流企业都推出了非方便面的方便食品产品,比如统一推出了多款生活食品系列产品,如拉面、小馄饨等;今麦郎则重点推出了多款冲泡米饭和自热米饭等相关产品。

据孟素荷介绍,2020到2021年国内方便食品基本格局呈现产业边界扩大,方便面行业正开始向相关行业交叉的新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对网红食品的热情,正在催生新的投资风口,但一些网红品类,比如自热食品,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或少数形成,关键技术依然沿袭方便面、软罐头等传统工艺。

“方便食品市场新旧品牌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方便食品的应用场景在不断增加,消费人群也随之扩容,产品迭代速度也很快,因此从前景上看,方便食品的整体发展依然看好,但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的新趋势下,创新能力决定着下一阶段方便食品的发展,但这样一来,中小方便面品牌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从产品或渠道上找到出路,难逃被淘汰或整合的命运。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