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

胡联琴在了解情况后,就想把玩具手工制作工艺的技术带到聚居点,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胡联琴告诉笔者,畅兴玩具厂成功开业后,提供了近百个岗位,大部分员工在工厂做工,少部分在家里做。笔者还了解到,以前,当地人没有在工厂上班的意识,畅兴玩具厂开业初期的员工人数不稳定,胡联琴曾为此烦恼。胡联琴计划把畅兴玩具厂分厂开到双沙镇的龙升村、万寿村、诚平村、红光村,并提供500余个工作岗位,同时计划下一步引进手工、绣花、裁床等设备技术,做配套生产,壮大一条龙产业,争取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畅兴玩具厂车间,缝纫机的嗡嗡声扑面而来,几十名员工有节奏地操作着机器。同时,一名年轻女子不时地走来走去,指导着员工。她叫胡联琴,既是畅兴玩具厂的老板,也是“缝纫机乐队”的队长。

  胡联琴在外打工多年后,于2016年9月返乡创办玩具加工厂,并从该县工商质监局捧回了古蔺县畅兴玩具厂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她不仅让自己变成了老板,还让周边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2017年6月8日,古蔺县畅兴玩具厂在双沙镇河屯村聚居点正式挂牌运营。工厂的开业为搬进新居的贫困户及周边的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真心实意为帮扶

  据胡联琴介绍,她当初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工作时,听说自己的家乡古蔺县双沙镇河屯村修了一个聚居点,贫困户及随迁户将一起搬入该聚居点。但是,该聚居点距离他们耕种的土地较远,农作困难,又找不到别的工作,贫困户们非常担心进入聚居点后没有稳定收入……

  胡联琴在了解情况后,就想把玩具手工制作工艺的技术带到聚居点,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在与双沙镇政府多次对接后,胡联琴终于成立了畅兴玩具厂。

  据介绍,畅兴玩具厂是由古蔺县双沙镇党委、政府与泸州市兴泸集团联合扶持修建的,兴泸集团担保贷款250万元,由古蔺县双沙镇党委、政府帮着出面选址,胡联琴出资60余万元引进设备及原材料。该玩具厂的开业,激活了河屯村的经济,能够为搬进新居的贫困户及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胡联琴告诉笔者:“畅兴玩具厂成功开业后,提供了近百个岗位,大部分员工在工厂做工,少部分在家里做。在工厂做工的员工每个月平均收入1800元,在家做工的平均每月可增加收入600余元。”

  全心全意帮脱贫

  走进玩具厂,笔者发现,缝纫机的嗡嗡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曲子,几十名员工紧张有序地工作着。胡联琴是该企业的负责人,更是工人们的“技术总监”。由于有的工人技术不熟练,胡联琴就经常亲自对质量进行把关,手把手教员工技术。“胡总对我们非常好,很有人情味,没有老板架子,凡事亲力亲为。”一名员工说。

  在聚居点,常常能看到胡联琴手提几大袋材料,向村民何利家走去。据了解,何利因身体情况不佳,不愿意去工厂工作。胡联琴再三劝导,并将机器搬进何利家,让他在家做活儿。最终,何利答应在家做工。

  后来,何利告诉笔者:“我以为我只能在家待着,无所作为。没想到我还可以做工挣钱补贴家用,这让我再次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非常感谢胡老板,不仅给我提供工作岗位,还非常细心地教我技术。”

  笔者还了解到,以前,当地人没有在工厂上班的意识,畅兴玩具厂开业初期的员工人数不稳定,胡联琴曾为此烦恼。她就找到当地村组干部,一起到聚居点每家每户去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到厂里工作。经过胡联琴的努力,目前工厂80%的机器都有员工操作。

  “看到乡亲们聚集到一起,组建成一支‘缝纫机乐队’,缝纫机嗡嗡的声音与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混合,形成了一首欢快的进行曲,我就非常高兴!”胡联琴说。

  一心一意谋发展

  随着古蔺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全面推进,许多贫困户走出大山,走进聚居点。扶贫产业不断壮大,当地村民放下锄头、当上工人。

  于是,胡联琴又在该县双沙镇寨坪村青木沟聚居点开设了分厂,投资30余万元购买设备和培训工人,为青木沟聚居点的村民提供50余个岗位,解决了贫困户的部分收入问题。

  入住青木沟聚居点的贫困户王元敏说:“非常感谢胡老板,免费培训我们。我不仅能在工厂工作,还能照顾家里,现在每月可收入1500元,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据悉,畅兴玩具厂在古蔺县黄荆乡的原林村金鱼溪聚集点也开设了分厂,胡联琴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设备,可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设备现已经进入厂房,目前正在试调,即将开始培训工人。

  下一步,胡联琴计划把畅兴玩具厂分厂开到双沙镇的龙升村、万寿村、诚平村、红光村,并提供500余个工作岗位,同时计划下一步引进手工、绣花、裁床等设备技术,做配套生产,壮大“一条龙”产业,争取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建厂营业到现在,畅兴玩具厂已经收入80余万元。胡联琴说:“每次发工资时,看见员工幸福的笑脸,真的挺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撑半边天!


阅读全文>>

如何破解发展不均衡这一全球性问题?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浙江。今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把浙江推到了 " 共同富裕 " 的聚光灯下。为什么是浙江?

" 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创共建。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 这是浙江提出的 "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 三大理念,也是其过去数十年的经验总结。9 月,总部位于浙江的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未来 5 年投入 1000 亿元助力共同富裕,并成立专项基金参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从温州到义乌再到余杭,浙江的发展脉络中暗含着一串共同富裕的密码,其中的普遍规律对全国有广泛借鉴意义。

1

浙江奇迹:人均最富,发展最均衡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中央对浙江的定位是 " 示范区 ",而非 " 试验区 "。顾名思义,试验区与示范区有着很大的不同," 试验区 " 强调先行先试,而 " 示范区 " 带有肯定性评价,意思是:浙江的共同富裕已经做得不错,争取查短补缺、更进一步,总结并输出经验。《意见》的原文表述是这样的:" 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

浙江的基础和优势是什么?截至 2020 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 20 年和 36 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是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2020 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96,是全国唯一小于 2 的省份,远低于全国的 2.56。

一句话概括:浙江人均最富,发展最均衡。

浙江在行动方案中提出:计划到 2025 年,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1.9 以内,地区人均 GDP 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 2.1 以内,家庭年可支配收入 10 万 ~50 万元的群体比例提高到 80%,20 万 ~60 万元的群体比例提高到 45%。

目标能实现吗?看看现状:2020 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269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930 元,城乡收入比为 1.96,自 1993 年以来首次降至 2 以内,已连续 8 年呈缩小态势,未来 5 年需进一步缩小 0.06 以上。杭州市的人均 GDP 为 13.49 万元,全省最高;丽水市的人均 GDP 为 6.14 万元,全省最低,两者倍差 2.2,未来 5 年需缩小 0.1 以上。根据测算,浙江目前家庭年可支配收入 10 万 ~50 万元的群体比例已经超过 75%,距离 80% 的目标只差 5%。

那么,浙江富裕且均衡的优势从何而来?年轻一代不知道,上世纪 70 年代浙江还只是个中等生,GDP 排名十名开外,与邻省安徽不相上下,只有辽宁的一半左右。1978 年,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32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165 元,城乡收入比为 2.012。同年,全国城乡的数据分别是 343 元和 133.6 元,收入比为 2.567。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起跑时,浙江城镇偏穷,农村稍富,城乡差距相对较小。

工业方面,1978 年浙江的工业产值不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不到辽宁的 1/3。农业方面,浙北平原 " 鱼米之乡 " 只是全省 " 七山二水一分田 " 的例外,1978 年浙江人均粮食产量只有 391 公斤。浙南山区的温州是 " 特困户 ",人均耕地 0.4 亩,人均 GDP 只有 237 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62%。人多地少吃不饱,倒逼温州人奋斗突破,短短几年后,温州就出现了全国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


2


温州逆袭:" 先富起来 " 及其正外部性

72 岁的马津龙曾任温州市原体改委主任,亲历了温州的逆袭。他这样描述改革开放之初的温州人:" 千辛万苦来创业、千方百计搞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家家办工厂,人人摆地摊,谁也不靠谁,自己当老板。"1985 年,《解放日报》刊登《温州 33 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一文,将这套模式总结为 " 温州模式 "。

温州模式最早的推动者是个体户,他们穷则思变,"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掀起了一股创业致富潮。1981 年,温州乐清柳市 " 电器大王 " 胡金林年营收 120 万元,当时全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不足 60 元。

通过亲戚同乡之间的传帮带,到 1982 年温州全市个体工商企业已超过 10 万户,占全国总数的 1/10。1983 年 2 月,永嘉桥头镇纽扣市场开张,拉开了温州农村创办专业市场的序幕,温州各县集聚个体工商户,以家庭工业为基础,很快形成了五金电器、纺织品、综合商品等十大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性产销基地。

" 小商品,大市场 ",温州人在全国最早懂得如何创办、运营市场,为了摆脱区位、交通等劣势,他们逐步走出本地,迈出全国化、全球化的步伐,把市场开到了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到上世纪 90 年代,"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没有市场但有温州人的地方,就会逐渐形成市场。"


2019 年 8 月,温州市长姚高员提出了一个观察温州的独特视角:" 温州人经济 ",也就是温州的国民总收入(GNI)。据他介绍,每 9 个温州人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每 4 个温州人中就有 1 个在外闯荡,在外温州人近 250 万,其中 70 万在世界 131 个国家和地区发展,175 万在全国各地创业,268 个城市建有温州商会。全国由温商控股的上市企业超过 60 家,是温州本土上市企业的 2 倍多。


2018 年温州人经济总量约为 1.23 万亿元,包括 6006 亿元温州本土经济产值,以及温州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创造的 6300 亿元。温州人在外创造了比在本土更多的财富,产生了巨大的正外部性。2019 年,温州推出 " 鸟巢计划 ",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招引温商回归,推动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3

义乌崛起:有为政府与放水养鱼

80 年代初温州十大专业市场声名鹊起时,义乌商贩还在风吹日晒中摆路边摊。义乌人均耕地 0.45 亩,土地贫瘠,没有工业,为了过上好日子,义乌人决定走出去,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翻山越岭、走街串巷 " 鸡毛换糖 ",这些人被称为 " 敲糖帮 "。

敲糖帮是行走的销售渠道,如果只卖糖就太浪费了,义乌一些乡镇自发出现服务敲糖帮的百货路边摊。80 年代初,路边摊的合法性尚未明确,个别政府部门将其定性为 " 投机倒把 ",商贩频遭驱赶。

1982 年,后来获得 " 改革先锋 " 殊荣的谢高华到任义乌县委书记,在对地摊经济进行深入调查后,他认为摆摊改善民生,符合中央精神,应该顺应民意,给市场松绑。为了消除干部顾虑,他在一次大会上表态:"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1982 年 9 月 5 日,义乌县政府用水泥板搭起简易摊位,供商贩集中入室做生意,摊位数 705 个,当年成交额 392 万元,拉开了 " 义乌模式 " 的序幕。谢高华提出 " 四个允许 ":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他认为,不能杀鸡取卵,要放水养鱼,小商品市场施行定额征税,每个摊位在固定额度之外的收入不再计税。

放水养鱼养出了鱼群,到 1988 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摊位数已增至 6131 个,6 年增加 7 倍多;年成交额 2.65 亿元,6 年增加 66 倍多;单个摊位平均收入增长近 8 倍 ……2020 年成交额 1884 亿元。

义乌小商品市场长盛不衰的背后推手是 " 有为政府 "。早在 1984 年,义乌就确立 " 兴商建县(市)" 的发展战略,此后 30 多年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并不断根据发展阶段与外部变化,在延续中进行战略升级。

90 年代中期,义乌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洞察到:义乌市场产业支撑不足,长此以往根基不牢,便引导商户利用商业资本发展工业。义乌的小商品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逐步开创出产销一体化的新局面,小商品市场所售商品中," 义乌制造 " 一度占到四成。不仅如此,义乌还在丽水莲都等欠发达县域发展 " 飞地经济 ",既拓宽发展空间,又先富带动后富。


从挑货担、摆地摊,到 " 买全球,卖全球 ",义乌走出了一条以商贸业为抓手,推动全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均衡发展之路,持续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在 2020 年浙江各区县居民收入排行榜上,义乌以人均 7.12 万元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的西湖区和下城区。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 80137 元,增长 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 42158 元,增长 6.7%,城乡收入比 1.9。


义乌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10 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 1.45 以内。

4

商业革命:" 桐庐帮 " 与淘宝村

1992 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做到全国最大,一位名叫马云的杭州青年慕名跑去,背着麻袋进货。为摆脱翻译社入不敷出的窘境,他在杭州街头摆起了地摊。

1995 年初,马云以翻译身份到美国出差,见识了一种叫 " 互联网 " 的东西,一见倾心,回国后辞职创业。去北京兜了一圈,1999 年打道回府创办阿里巴巴,办公室位于杭州城乡结合部,文一西路 176 号湖畔花园的一套民宅里。

创始团队 18 人,办了个叫 " 阿里巴巴国际站 " 的网站,一个在线国际批发市场,相当于 " 网上广交会 ";同年推出 1688,可以理解为 " 网上义乌商城 "。

一年后经营上正轨,马云把公司往杭州市区方向挪了 4 公里,搬到了华星路一带,在那里扎根,一待就是 10 年。这 10 年间,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 …… 以这些产品为纽带,原本不相关的人发生了强关联,原本不存在的交易无中生有,一场商业革命呼啸而来。

阿里巴巴西南 120 公里处,桐庐县有个叫夏塘村的村庄,村民聂腾飞 1993 年在杭州创办申通货运,亲戚和老乡们依葫芦画瓢,陆续创办了 " 四通一达 ",但缺乏大规模、高频次的行业场景,当时只能小打小闹。

转折点发生在 2005 年,那年春节,圆通老板喻渭蛟听说有个叫淘宝的购物网站,创办才两年但势头很不错,只可惜送货太慢。他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还没过完元宵就赶去杭州找阿里巴巴谈合作,激活了电商与快递行业的化学反应。" 桐庐帮 " 的中通、申通、韵达也迅速跟进。

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05 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仅有 8.7 亿件,从业人员 16.6 万;2006 年涨到 10.6 亿件,从业人员 22.7 万;2010 年 23 亿件 ……2020 年 833 亿件,15 年增长 95 倍;从业人员超过 500 万,15 年增加 30 倍。

桐庐全县 42 万户籍人口,1/4 从事快递相关工作,是 " 中国快递之乡 "、" 浙西第一经济强县 "。2020 年,桐庐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56450 元和 34176 元,城乡收入比只有 1.65。以快递行业为重要带动力,桐庐农村居民普遍地富了起来,15 年增收 4 倍。

全国范围内,线上统一市场 + 线下快递网络激活了广袤的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截至 2019 年,全国已出现 4310 个 " 淘宝村 ",其中 800 多个位于当时的待脱贫县域。这些淘宝村年销售总额达 7000 多亿元,带动 683 万个就业机会。

所谓 " 淘宝村 ",是指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 10% 以上、电商年交易额达到 1000 万元以上的村庄。浙江 " 近水楼台先得月 ",2019 年共有淘宝村 1573 个,占全国的 1/3。浙江城乡收入比连续 8 年下降," 淘宝村 " 给村集体创造收入来源,带动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功不可没。


义乌目前共有 169 个淘宝村,电商经营户 28.07 万户,2020 年网络零售额 1909 亿元,在全国县域中最多,已经超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义乌的常住人口达 186 万,10 年增加 50%,其中户籍人口 76 万,只占四成。义乌不再只是义乌人的义乌,它成了 " 中国义乌 "、" 世界义乌 "。


在 " 中国网店第一村 " 青岩刘村,2.5 万电商相关人员高密度集聚,是本村户籍人口的将近 15 倍。江西、安徽、河南、湖北 …… 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者来到义乌,把淘宝村作为落脚的第一站,在那里,许多人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5

余杭传奇:科创走廊与 " 二次分配高地 "

2000 年 " 进城 " 的阿里巴巴员工想不到,10 多年以后,他们会回头搬去更西的余杭。2013 年 8 月,阿里巴巴把总部搬到了位于文一西路 969 号的西溪园区,从湖畔花园还要再往西 8 公里,绝对意义上的 " 杭州乡下 "。

当时这片乡野已被赋予新的使命。2011 年 12 月,杭州未来科技城挂牌。2012 年 9 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挂牌,从东到西,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和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一字排开,串联成了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

向东是大海,传统经济向海而生;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反其道而行,向西延伸到了山地——临安、淳安,再往西就是安徽地界了。科创不同于传统产业,并不依赖地理优势,只要能集聚创新要素,哪里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像沙漠里的以色列。

余杭之于科创,初始优势大概只有生态环境,阿里巴巴西迁相当于一次 " 天使投资 ",从那以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创新要素进入滚雪球节奏,特别是关键要素 " 人才 ",形成了科创 " 新四军 ":浙大系、海归系、阿里系、浙商系。仅仅用了 10 年时间,未来科技城的 6 万原住农民完成城市化,50 万来自五湖四海的 " 新四军 " 汇聚于此,2020 年他们创造了超过 7000 亿元的营业额。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让余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 " 二次分配高地 "。2020 年,余杭区财政收入高达 489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47 亿元,不仅有力支撑了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也为更大范围内的转移支付输送了血液。

余杭不止是余杭,数字经济时代,地理空间不再是价值分配的围城。李佳琦的公司注册在上海,但不影响他在总部位于余杭的天猫平台上直播带货。天猫的数据存在阿里云上,阿里云的数据中心不止杭州一个,还包括河北张北、广东河源、江苏南通、内蒙乌兰察布。

6

结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共同富裕,他指出:" 坚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越过 1 万美元大关,但仍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没有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同时,也要深刻汲取一些国家超出发展水平搞过度福利化、导致公平效率不能兼顾、影响经济发展和公平分配的深刻教训。要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具备的条件下,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那些有能力和条件办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办好,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过头事’。"

透过浙江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和优势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少成多形成的。从温州到义乌再到余杭,浙江的共同富裕史就是一部 " 大众创业 " 的发展史。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勠力同心做大 " 蛋糕 ",政府做好营商环境和顶层设计,民营企业是创新致富的生力军,个人是勤劳致富的奋斗者,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质量就业机会,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在数字化浪潮中,浙江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主体,都善于挖掘数字经济红利,用以弥补传统发展模式的短板,追求更高层次的普惠性发展。

" 共同富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 谢伏瞻在文章里说到。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