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

2021年行将结束,餐饮投资的热度一直从年初延续到了年末,覆盖面从门店到供应链拉通整个生产链。无论是投资案的数量、金额,还是投资标的的业务,都让圈内人士侧目,更引发了整个商界的讨论。

然而相比资本对餐饮一反常态的巨大热情,更有趣的或许在于,除了VC这样的“专职”资本机构,投资方一栏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餐企或是餐企旗下某某资本的名字,也就是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业风险投资)。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今年下半年连续出手了7次的喜茶。

根据公开报道,7月,喜茶入股精品咖啡品牌“Seesaw”;8月,喜茶成为柠檬茶品牌“王柠”的大股东;9月,喜茶宣布向植物基品牌“野生植物YePlant”注资;10月,水果茶品牌“和気桃桃”,低度酒品牌“WAT”、定位高端的分子果汁品牌“野萃山”接连迎来喜茶的入股。

对此,不少人猜测喜茶的动作是扩大其商业版图,抢夺更多红利。但是,红餐网认为,       在“投资方”的头衔之下,如喜茶这样的企业,其投资的目的可能并不只在于“被投资”餐企的发展红利,而是生态圈的打造。


餐饮CVC模式渐火

按理说,CVC模式并非新鲜事物,BAT、美团、字节跳动,甚至是互联网新贵B站,都有不少CVC案例。而当CVC来到餐饮,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意外。毕竟,餐饮曾经可是非常排斥资本的。

但随着餐企的品牌化发展意识提升、餐饮标准化的深入提供了资本进入的条件,加上疫情让更多餐企意识到资本的作用,资本和餐饮进入“热恋”,也才有了今年大量资本进入餐饮的“盛况”。既然资本都在争投餐企,餐企为何不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呢?各大餐企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将目光投向了CVC模式。

而在这些CVC中,“火力”最猛的可能要算是“街店王者”绝味了,通过旗下2014年成立的网聚资本和担任LP的多支基金,绝味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之路,在短短六七年中,参与了二十余起投资事件。

图片来源: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21 年半年度报告

而它的第一笔投资,正是在今年展现出疯狂势头,估值达到70亿元的和府捞面,这也让网聚资本证明了自己的投资眼光和实力。

此后,网聚及旗下绝了基金又接连投资了幸福西饼、蛙来哒、犟骨头、很久以前、霸蛮等餐饮品牌,以及幺麻子等后端产业链企业,甚至还包括窄门等数据平台。而直接以绝味食品投资的预制菜企业千味央厨,则于今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

可以说,在CVC投融资这条路上,绝味已经成为餐饮业的领头羊和标杆。

而在CVC这条路上,绝味也并不孤单。据公开资料及企查查显示,成功打造了太二酸菜鱼的九毛九集团,除了孵化自身品牌,也先后投资了遇见小面、狮头牌卤味研究所、疆二代大盘鸡、不怕虎牛腩等餐饮品牌;喜茶除了自家副牌、大流通产品(瓶装饮料等),还投资了在业界引发讨论的Seesaw咖啡,以及和气桃桃、野萃山等茶饮相关品牌;茶颜悦色也向其他茶饮品牌“出手”,投资了长沙当地茶饮品牌果呀呀;西贝在尝试副牌效果不佳后,2020年开始对外投资,其投资的快餐品牌小女当家,掀起一阵“现炒”风潮;大龙燚投资了集渔·泰式火锅、椒龙爷·麻辣烫冒菜、独门驿烤肉;马路边边则对麻辣烫“下了手”……



餐企CVC投资的目的各不相同

有实力的头部餐企,似乎都开始积极尝试CVC,但他们的目的或许并不相同。

新餐饮人的尝试、玩票

不得不说,餐饮与互联网“深度合作”以来,越来越多的跨界者、年轻创业者,甚至是潮人进入到餐饮行业,他们对资本或者说对于新事物的接纳度、希望尝试的意识,都要高于传统的餐饮人。

看到资本涌入餐饮行业,他们也会希望去尝试。毕竟,投资也是一种理财行为,而对大部分初创品牌来说,做天使投资的资金输出并不算很大,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看到了合适的市场机会,为什么不投呢?

分散风险,实现更长久的发展

当然,在尝试、玩票的背后,餐饮老板更希望投资行为能为餐企分散风险。

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家都知道餐饮门店的生存周期逐年走低,再牛的品牌也担心有一天风光不再,哪怕强如海底捞,也因为要关店300家在热搜待了好几天。

对餐企而言,分散风险的必要性尤其突出。

做副牌、做投资,都有着这样的考虑,如果真的哪一天主品牌势能下滑,投资的品牌越多、实力越强,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做资源、战略的转移,利润也就能有越大的保证。

同时,这里说的分散风险,不止针对盈利,不少餐企更考虑到了未来的行业发展。

喜新厌旧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人永远会对新鲜事物更加好奇、关注,即使餐企不断强化品牌力、创造副牌,都无法保证持续的强竞争力、话题度,更不要说品牌升级、打造副牌本身就存在失败的风险。

那么去投资,去打开“游戏副本”或许是最简便、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方法。

在有实力的时候就提前将潜在对手“收归麾下”,也就不再惧怕它的壮大。如果它没能发展成“对手”,那你大概率仍在这个市场占据着强势地位;如果它真的发展成了“对手”,你也能吃到它发展的红利,并在这个行业中享有比单一企业更大的市场利润。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已经站在金字塔尖的头部餐企而言,相比通过研发创新、重做品牌、升级管理等费力不讨好的“技术流”去提升利润,当成本只是简单的资金、资源输出,投资反而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巩固自身地位的方法。与其不断创新品牌,不如自造“活水”。


餐饮到了可以构建生态圈的时代

如果说这两点只是青铜玩家的玩法,那么餐企CVC的王者玩法,便是餐企通过投资,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或是参与到餐饮生态圈的建设之中,这也是另一种餐企升级的方式,更是餐企CVC更重要的目的、意义所在,甚至可能推动餐饮业“生态圈发展”时代的来临。

回溯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大多数餐企,无论大小,大多属于单打独斗,相互间合作甚少,更不要说跨界、出圈。

然而当下,是讲究圈层的时代,在CVC最活跃的互联网界中,“生态”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努力打造和追求的战略目标。因为对互联网世界而言,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数据、业务、前端后端是可以没有边界的,一切都可以实现联通,也就是说,很难真正形成护城河,对手可能从任意方向发起“进攻”抢占“阵地”。

但如果能形成生态圈,实现自循环,各环节就能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某个点、某个板块的失势不仅很难对整体造成过大的影响,还能通过生态圈的运转得到快速修复。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叱咤风云的4大门户搜狐、新浪、腾讯、网易,如今只有腾讯还活跃在一线,也是为什么发展到今天,京东或许是国人手机中装机量仅次于淘宝(也可能是次于淘宝和拼多多)的APP,但其影响力却似乎落后淘宝很多,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圈,或者生态较为单一,显得后劲、延伸度、战略转向空间不足。

而对现在像海底捞、绝味这样的头部餐企而言,在市场已经有了绝对地位,再向上的增速必然减慢,但诸多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分支、板块,让它们有了快速反应的可能性。比如疫情后,海底捞快速反应推出开饭了,眉州东坡推出自己的快手菜,西贝的贾国龙功夫菜也已经有了200余家门店。

同时,就像被奉为经典的《三体》名句:消灭你,与你无关。在这个时代,打倒你的很可能是当初你没在意的存在。

那么,另辟新道、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拿下这个市场的前后端,让任何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都绕不开自己,才是真正地挖深护城河、掌握了市场的“命门”,也才是它们下一个高增长的希望所在。

所以在餐企的投资版图中,对后端的数字化科技企业、供应链企业、农业企业的投资,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前端,像对预制菜的投资,不仅是在为自己在这个板块的发展铺路,也是在对任何有可能发展的市场,实现占位。

就像当年的打车大战,腾讯投嘀嘀,阿里就要投快的,即使最后滴滴获得了胜利,但嘀嘀、快的最后算是握手言和实现合并,作为投资方的阿里,不仅通过入股快的抢到了牌局“上桌”的机会,还成功成为合并后嘀嘀的股东。

对现在的餐饮业来说也一样,餐企的品牌可以被这个时代落下,但餐企本身不可以,而投资可以让它们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并最大限度地持续向这个行业辐射自己的影响力。

喜茶就在今年咖啡展现出崛起势头的时候投资了Seesaw咖啡,并通过瓶装零售产品大力拓展大流通市场,不断在“饮”这个板块扩大自己的影响。

而很多餐企旗下的供应链企业,除了供应自家品牌,也积极向其他品牌开放代工的原因之一,除了让生产线效益最大化,也是在通过抢占后端市场,保证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结  语

曾经,餐企是用副牌来分散风险,做深;现在,餐企学会了通过资金、资源的输出、扶持,在减小自身风险和对品牌影响的情况下,在不同链条上,形成链接、互补,做广,试图真正形成能满足自循环的生态圈。

而餐饮这个行业,从前端的门店、运营、管理,到后端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向外延伸的需求,都为餐企构建生态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土壤,而这也是餐饮发展到现在的必然,和未来很可能的发展方向。

阅读全文>>

国内商业史上,有这样一幕反复被提及:当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谈判进行到焦灼之时,两家的管理层分别在两个房间,给腾讯刘炽平和阿里蔡崇信打电话。

谁是真正的谈判话事人不言自明。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对此有过感慨:“我们只是凡人打架,背后的巨头才是神仙。”

“神仙”的具体形象,是以腾讯、阿里投资队伍为代表的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业风险投资)。鉴于“腾讯系”、“阿里系”投资影响范围之广,CVC一度被视为“巨头的游戏”。

但如今,在“神仙”的疆域之外,一批非巨头背景的CVC已悄然登场。

年轻玩家方面,元气森林、茶颜悦色、小红书、泡泡玛特早已涉足VC市场,即使它们本身还处于青春期。而另一端,现年75岁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67岁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进军VC的消息,也令外界对实业老兵的转型感慨不已。

列表还可以继续拉长。以餐饮行业为例,九毛九、西贝莜面村均有对外投资记录,尽管他们看上去十分传统。

趋势很明显,CVC早已不是互联网巨头的专属武器。但做实业和做VC毕竟是两件事,后者有其专业门槛,资金量、行业资源和团队专业度都决定着CVC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当前“VC内卷”、资本巨鳄和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环境里,中小玩家的空间似乎不多。

核心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企业都开始做CVC?他们能不能做成?残酷的资本丛林里,中小CVC该用怎么样生存法则来谋得一席之地?

CVC成为标配?

据「真探」从VC投资人、企业战投人士处了解到的情况,企业做CVC,驱动力无非两种:财务回报和业务布局。至于怎么做,得看企业本身的投资能力和投资出发点:

公司账上/创始人手头有闲钱,但内部缺少专业投资团队,那么成为专业投资机构的LP是一种选择。如果公司有钱有能力组建投资团队,那么自己直投就变得可行,公司可以做一些强业务协同的布局,账面上的钱也有更好的去处。

在此基础上,如果公司和创始人拥有足够的市场声量,那么可以出来做GP,用外部的钱而不是公司的钱做投资。

更高阶的状态是,内部投资团队已经相当成熟,这时CVC会把钱投给其他基金做FOF(Fund of Funds),把触角伸向更多赛道。

“当GP,拿外面的钱,可以投一些中晚期项目,估值比较高的那种,这种没必要用自己账上的钱。做FOF的话,CVC会要求基金定期汇报项目,如果CVC想找哪个公司聊,基金要能对接过来。”企业战投人士李华告诉「真探」。

CVC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回报?头部玩家的成绩单是最直观的参考。腾讯财报显示,整个2021年上半年,投资给腾讯带来了400亿元的利润,其中二季度投资收益达到约208亿元,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近一半。此外,疆域广阔的投资版图既为腾讯完善产业链布局,也为其在诸多领域构筑起竞争护城河。

不过,能把投资做到如此境界的玩家屈指可数。相比巨头广阔的投资版图和复杂架构,巨头之外的CVC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规模都要逊色不少。

相对应的,他们的投资方式没那么复杂,投资标的也相对较少。

梳理投资版图可以发现,巨头之外的CVC的投资目的主要是围绕公司业务进行补缺、夯实或者拓展。比如,泡泡玛特的投资标的主要围绕潮流、动漫、二次元等与年轻人相关的品牌;内容平台小红书则青睐在平台上走红的品牌;喜茶、茶颜悦色的投资聚焦饮品赛道,九毛九、西贝则分别投了一些餐饮品牌。

驱使上述企业布局一级市场的原因可以是“资金利用率”。李华向「真探」介绍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商业模式好,现金流充沛,本身就有多元化投资的意愿。另一种则是创业型公司引入了一些机构股东,如果融来的钱躺在账上,会被视为一种浪费。

“有些公司会在非常晚期或者上市之后设立战略投资部门,因为如果资金利用率不高,机构股东可能会和管理层讨论这个问题。”

更务实的原因则是“花小钱办大事”。有些公司本身处于成长阶段,没有太多精力涉足新产品或新技术。那么投资便是一种相对舒服的选择,通过投资,企业可以在意向赛道上提前布局并建立良好关系,更何况投资早期项目也不需要花太多的钱。

这么看来,CVC不仅不算“不务正业”,甚至还应该成为企业的标配,其既能带来财务回报,又能完成业务协同甚至战略级布局。

但现实很残酷,在当前“VC内卷”环境里,缺乏行业话语权的CVC可能会直接倒在成功的第一步:把钱投出去。

资本丛林生存法则

与纯财务投资机构相比,CVC的特点集中在“产业”二字。“产业”既可以体现为实实在在的资源,也体现为看不见的认知和同行精神。

据「真探」了解,强势的CVC可以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给予被投公司支持,如提供订单、帮忙改良技术、或者依靠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为被投公司降本增效。

“好的供应链有自己的排产周期。创业公司单打独斗的话可能连排产都排不上,成本也会很高。”

案例有很多。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对芯片企业思瑞浦进行投资后,后者便成为华为5G基站信号链芯片的核心供应商,来自华为的订单让其收入和利润均显著增长。一家CVC母公司的创始人也曾向「真探」表示,凭借多年的行业关系,被投公司想拿哪家大公司的订单,他都能直接把对方的高层话事人“拉来聊一聊”。

简言之,给钱以外,能直接帮到项目是CVC的核心优势。巨头有行业号召力,但年轻选手也并非没有机会。

在这方面,元气森林和挑战者资本是值得关注的样本,两者常以“双核”联动的方式出现在资本市场,被投企业与元气森林之间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今年1月,元气森林入股观云白酒,该公司曾获得唐彬森的天使轮投资,也曾获得挑战者资本的投资。据新浪财经等媒体报道,经过此次融资,观云白酒将得到元气森林的渠道支持——后者历时四年建立的18.3万个终端。

同样在今年年初,元气森林还拿下山鬼鸡汤78%股份,这也是挑战者资本曾经投资的项目。山鬼鸡汤旗下的餐饮门店,可能成为元气森林智能冰柜潜在的落地场景。

资源支持是实打实的。至于看不见的认知和同行精神,则要看每家CVC及其母公司所在行业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相比纯财务投资机构,长期深耕于具体产业的CVC更专注,有更好的项目洞察,能更高效地挖掘一些优质水下项目。李华向「真探」介绍称,企业做CVC的便利之处在于可以沿着供应链上下游去“摸”项目,合作一次,就能知道对方的技术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项目的工艺稳定性、先进性,以及它的技术壁垒如何,这些都可以在实际合作中得到验证,但财务投资机构没有这种验证的过程。”

除了能找到好项目,更“懂行”也是打动创始人的因素之一。此外,以业务布局为驱动的CVC对估值增长相对有耐心,这些都可能是项目寻求投资方时的考量因素,即双方能不能合拍,能不能长期地走下去。

某种意义上,CVC和财务投资机构并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在李华看来,财务投资机构不管PR做得多凶,讲自己投后赋能多厉害,其实都不如直接的流量、供应链、订单支持来得实际。因此有些财务投资机构在投项目的时候,也希望同时有CVC能进来,“有钱大家一起赚”。

有资源优势、产业洞察、还能打打情感牌,CVC似乎可以在资本丛林里走出差异化竞争路线。但别忘了,资源有规模和优劣之分,激烈的竞争也会使项目估值水涨船高。此外,并非每个项目都迫切需要产业资源支持,阶段不同需求不同,有的企业在特定阶段更需要头部机构的品牌背书。

中腰部CVC几乎在每个方面都不占优势。在悬殊的资源和资金差距面前,在资本巨鳄和巨头CVC的阴影下,留给中腰部公司的空间相当狭小。

李华向「真探」直言:“好的项目,基本是头部基金和巨头CVC拿下了,中腰部机构最多是分点汤。”

多位VC从业者向「真探」提到一个现象:相比于去年消费行业新项目的不断涌现,今年行业更多的是中后期融资,整个一级市场“寡头化”趋势明显,中小型机构的生存难度越来越大。

说到底,这注定是场属于大玩家的游戏。

时代合谋里,没有中小CVC

从无人知晓VC,到企业纷纷入场做股权投资,其实也只过了不到30年。

1992年,美元基金IDG入华,此后不少外资投资机构开始活跃于中国市场。BAT建立并崛起于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借着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的东风,他们在资本加持下高速发展。2000年-2010年,曾经的创业标志BAT摇身成为投资人,做起了CVC。此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加入其中。

企业纷纷下场做VC是时代使然。《合伙企业法》、《基金法》给人民币市场打下了制度性基础,创业板和科创板丰富了上市通道。与其说实业老兵转型投资是“活到老学到老”,不如说这是一场与时代的合谋。

“创而优则投”,市场的日益完善、企业对增长的无限渴望,让进军VC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但真正从中获利者只是少数,成功青睐体量大、实力雄厚的参与者。与之相比,中小CVC的命运,可能更多的是成为裹挟在时代巨浪中的细小沙砾。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