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

一人上班,没有东西,正在制作”“你去投诉吧,我不怕”,摆烂式营业在便利蜂越来越常见,人手紧缺的背后是公司引以为傲的算法驱动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底部安装着移动滑轮,上身装着监控,一个接近两米高的冰冷机器在店铺里面四处游荡。当我站在便利蜂的点餐区前,这个机器人径直向我走来,“逼迫”我给它让道,显得有些“目中无人”。

“这是我们的‘总监’,全店里就它最会给我找事情干”,在被问及这台机器的作用时,便利蜂店员略带生气地回答道。

与其说是总监,不如说它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监控,每天从开始营业的那一刻就监视着店里的一切。如果你以为它是平常的监控,那就错了,它背后代表的是便利蜂的算法驱动能力。

作为便利蜂引以为傲的算法驱动代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店铺实现标准化管理,突破传统便利店扩张存在的人才管理、供应链精细化运营等制约。有效利用数字化改造便利店,也让便利蜂成为很多投资人口中的“新物种”。

然而,算法驱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效率、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也招致不少争议,尤其是算法机器无休无止的运转下,员工与其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人的逃离,原本要给消费者便利的便利蜂反而出现了“便利”缺失。在兔年春节假期前后,不少消费者吐槽便利蜂摆烂式经营,正是这一矛盾的放大。

在这场人与算法的博弈中,便利蜂到底要如何取舍?

01 便利蜂员工,困在算法系统里

春节假期前后,便利蜂大面积缺货、摆烂式营业曾在社交媒体被不少消费者吐槽。一位网友发帖称,自己公司楼下的便利蜂,先是玻璃门上贴着字条“今日一人上班,慢!”“着急顾客,自行离开”,到后来变成了11点营业,字条也改成了“一人上班,没有东西,正在制作”。

2月中下旬走访多家北京便利蜂时发现,便利蜂饮料货架上多款饮料、面包、零食处于缺货状态,各类商品杂乱陈列,不少商品下方的价签摆放错误。本该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要么早早歇业,要么开店时间很晚。

这些摆烂式营业的门店,大多处在人手紧缺的状态。原本该配备3到4人的门店,只有一名员工,一名店员向《豹变》坦言,要照看门店,没有精力上货。而上班的员工,不少是兼职,包括其他门店来串班的员工,他们对门店的业务不负直接责任,这也导致便利蜂的服务质量直线下滑。

虽然进入3月,一些便利蜂门店的服务回归正常,但这些摆烂式营业在便利蜂并不是个例,而是时不时就会出现,究其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算法管控下,便利蜂员工工作强度高,除了要应付系统指派的诸多繁杂任务,还要面临超高的处罚率,这导致员工离职率高居不下。

算法与员工的第一个冲突是对工作饱和度的不同认知。机器人可以不眠不休,因此,在便利蜂的算法体系中也要求人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

“安装算法系统,就是为了让我这12个小时一刻不停的干活,把每一分人力压榨殆尽”,在便利蜂工作的李浩告诉,机器人的存在就是为了监督工作的。

李浩来便利蜂工作不到一个月,管理一家100平米左右店铺,负责日常的陈列上架,清理盘点,做餐等杂活,由于门店缺店员,原本该由三个人负责的活,全落在他一个人头上。

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李浩的工作任务变得尤为繁重,即使已经忙得脚不沾地,便利蜂的机器人还要四处溜达,随时安排补货、下货、改标签一类的任务,店员被要求按照自动陈列设备规定,摆放商品并拍照上传系统。

面对算法下达的琐碎任务,李浩无奈道,“我一个人,又要拿烟,卖餐,还要清洁,哪有功夫一个个贴条,这个系统设想是挺好的,但很不贴合实际。”

如果说算法安排之下的超高强度工作任务让员工感到疲惫,那么因算法而导致的罚款则是压倒员工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起被罚款的经历,李浩忍不住吐槽,“有时候我明明上传了图片,只是因为系统出bug没有上传成功,就要扣我钱。”后来他向系统申诉尝试要回工钱,但系统并没有处置,他也没能要回工钱。

“在北京地区,上满一个工时能够拿到22元钱,夜班补助每小时10元,如果每月只休息四天,一个月能到手7000元左右,店员们都是和第三方公司签约劳动合同,没有五险一金。”

李浩告诉,看起来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由于算法罚款严重,他到手的工资往往大幅缩水。

为了减少罚款,李浩拔了机器人的电源,将其放在杂物间,虽然系统一直提示他要给机器人充电开机,但他充耳不闻,“这就是公司派来的监工,只要他在,我一天的工钱就得少一半”。但即便如此,李浩仍然无法逃脱系统监控,店内大大小小十余个摄像头随时会拍摄他的操作是否合规,有一次他煮关东煮时只是晚了几分钟,就被扣罚一个小时工钱。

原本想要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算法,反而加速了便利蜂员工的逃离,在春节假期这些时刻,许多门店人员不足的现象尤为突出,服务质量直线下降。本应三个人管理的店铺只剩下一个人在维持运营,为了缓解用人紧张的问题,便利蜂招聘了许多兼职员工。

而留下来的员工也逐渐找到生存法门,抓着公司缺人的软肋,默默向系统反抗。李浩的店长此前一个月内被罚款2000多,直接提出辞职,公司在人手紧缺的关口下,只得同意不扣罚款。

兼职员工罗奇在到其他店代班时,也学会了偷偷摸鱼。即使看到货架上缺货,他也不补货,价签贴错了地方,也懒得摆放。罗奇直言,“我不是没看到,反正这不是我的店。”当被问及机器人扣款怎么办时,他愤愤说,“它敢扣我钱,我就辞职,他们招得到人吗?”

02 算法至上背后

“在创办便利蜂时,庄辰超依然在细微中寻找答案。他不是看风口,而是看逻辑。当发现便利店的生意模型可以被算法驱动,还没有人做得到时,他开始了再次创业”,高瓴资本的张磊在《价值》中这么形容便利蜂的创始人庄辰超。

庄辰超是一位数学天才,在创办去哪儿时,见识过算法驱动的魔力,也试图用算法来改造零售行业。

在青藤《一问》访谈中,庄辰超表达了对算法的偏爱,2018年,公司花了一整年时间,走到一个全系统、完全信任系统的模式。事后反思,他觉得“这个决定可以做早一些……对便利蜂来说,已经没有人能战胜系统”。

对于自身的定位,依托算法运行的便利蜂更是公开回应称,“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其实我们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

作为传统零售业的便利店,天然具有高人力成本的缺陷,而算法的引入就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通过算法驱动,将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标准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和加快扩张。

第三方数据,便利蜂截至目前不到3000家门店。从创立之初在北京中关村的5家门店到全国总门店1000家,走自营模式的便利蜂只用了2年,对比之下,老牌连锁便利店罗森花了二十年时间,通过加盟模式,才在中国大陆开出2000家门店。

依托算法体系,便利蜂在“便利店荒漠”北京开拓出新绿洲。

便利蜂门店的商品选品、店铺补货、产品定价以及客户下单和结账都实现智能化,把人的参与度降到最低,更多的是依靠算法来做决定,让业务更加的线上化和体系化。而这也使得便利蜂在人员培训上更快速高效,庄辰超曾表示,店员基本上5天就可以完全掌控一个店面,店长大约需要一个多月。这个效率远高于同行业。

为了优化这套算法体系,便利蜂在过去几年从美团、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挖来许多人,甚至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了解算法。2019年便利蜂因将数学考试作为内部的常规能力测试,成功上了热搜,庄辰超表示:“便利店业务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基于数学逻辑评估的小决策。数学逻辑好,绩效不一定超越预期,数学逻辑不好,绩效很难达成预期。”

推崇算法的另一个体现是,便利蜂将门店选址的决定也交到算法系统手上。便利蜂在新开门店时,会根据算法体系的数据分析结果完成一家店铺的选址。

而算法运行的前提是拥有海量数据,为了搜集数据,便利蜂在店铺内安装了多个监控,从门口监控到机器人都是便利蜂搜集数据的工具,以便将员工和消费者的所有举动都记录下来。除了店铺内部,便利蜂还一直在搜集店外数据。

据南方周末报道,便利蜂从2017年开始就招募了大量信息采集员将摄像头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录像,居民小区、办公楼、小区都有便利蜂的监控。

然而,大量的用算法代替人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看来,零售便利店的管理十分复杂。算法虽然能节约人力成本,但也要保证基本的营业需求,一般门店要有两名以上店员才能保证防损需要,一个人从配置上不太合适。算法对零售来说的确是个好东西,但算法的参数、公式如何设置,还是需要人去完成。

03 寻找最优解

通过算法重塑便利店竞争能力的想法,让便利蜂在便利店行业中独树一帜。

便利蜂曾定下要在2023年达成“万店计划”,不过2022年“冬眠计划”之下,目前距离万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被便利蜂当作新增长点的“不眠海”咖啡和“无穷象”前置仓也在高举高打之后迅速回落。

便利蜂对外解释是因为疫情导致,但疫情只能说是导火索。

公司在高速发展中,系统出现的这些问题还能被掩盖,而随着便利蜂降速,员工与算法之间的矛盾这时候也越来越突出,员工甚至为了脱离算法管控,不断从系统中逃开,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实际上也大打折扣。

回归传统意义,便利店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购物便利,让饥肠辘辘的行人能更快速地享受温暖的餐食,其魅力之一就是店员提供了热情的服务,而过度依赖算法,让便利蜂和其他便利店相比,更加显得冷冰冰。

面对服务温度的缺失,不少顾客用脚投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便利蜂的投诉共有1559条,投诉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诉系统和服务态度,包括“服务态度差”“待支付订单无法取消”等。

员工长期困在算法的笼子后变得更加的情绪化,不仅会“伤”到顾客,还会加速他们逃离的步伐,今年春节前后许多店铺因人手不足而出现货架缺货和店铺管理混乱甚至是停业,就是员工对算法的一次集中反抗。

一边是消费者不买账,一边是员工的逃离,双重压力之下,许多店铺的营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营收的下降最终还会影响便利蜂的发展。

“实际上,这家店应该有四个员工管理的,以前营业额能达到两万,现在一个人上货根本上不过来,营业额就掉到一万多了”,李浩告诉因为算法而导致的人员不足,已经让其所在店铺的营收出现大幅下降。

引入算法不仅没有帮助解决店铺经营的问题,反而制造了员工和算法、门店和顾客的矛盾和冲突,对于便利蜂来说,这套算法体系没有在做加法运算,反而一直在做有损公司利益的减法。

被人创造出来的算法体系应该被人使用,为工作赋能,提高效率,如果让人服从算法,被算法支配和压榨,那么这样的算法最终也会被人抛弃。离开人的算法并不能独立完成商业运作,离开算法的人也不能更科学高效地决策,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如今,对于便利蜂来说,算法与人如何平衡找出最优解,走到了更为紧迫的时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阅读全文>>

又是一个工作日的早晨。

同往常一样,Mandy走进办公楼底层的全家便利店,“一个肉包,一个杂粮包,再来一杯大杯拿铁,谢谢。”Mandy熟练地选了今日份的早餐,打包带走。

现在,全家基本可以算是她的食堂了。首先是几乎承包了她的早饭,有的时候中午来不及出去吃,就在全家买个便当,还挺好吃。

她也经常在全家买咖啡,用会员卡买咖啡套餐,一杯咖啡也就10块钱左右,可以说是现磨咖啡里性价比的天花板了。

便利店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业态之一。从北方的夫妻老婆店,到南方的食杂店,再到如今的日式便利店,便利店的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发展中。

根据前瞻研究院的报告,2015~2020年,我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销售额从2015年的1181亿元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2716亿元,增速却从31%下降到了6.3%。同时,2020年单个便利店全年平均销售额较2019年降低了20.8%。

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不难看出,便利店行业发展至今,开始逐渐触及瓶颈。

便利店有哪些盈利增长点值得布局?便利店如何才能提高坪效?便利店行业未来又将驶向哪里呢?


 第一站:网红店 

当网红元素已经成为我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部分,便利店也加入了网红的阵营。

便利店如何成为网红?

一是卖网红商品,二是做网红店铺。

如今的我们能在便利店里买到什么?

以全家、7-Eleven、罗森为例,这些坐落于一二线城市为主的便利店都可以归类为日系便利店,也是当今便利店行业中的标杆。

它们经营的商品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快餐鲜食(包括盒饭、关东煮、面包等)、加工食品(包括面包、甜点等),以及非食品(包括日用品等)。而便利店售卖的网红商品几乎无出上述品类之右。

其中,罗森被消费者誉为“被便利超市耽误了的网红制造机”。无论是脏脏包、咸蛋黄冰皮月亮蛋糕,还是豆乳盒子、冰葡萄,都是罗森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用户口碑传播等方式制造的网红产品。

“我现在特别喜欢看便利店测评,因为有什么新出的网红食品,都能在便利店买到,而且价格相对还挺实惠的。”Mandy的话很具有代表性,毕竟对于食品这一类需要及时尝鲜、想吃就吃的消费品而言,线下购物的时效性要比线上高得多。

便利蜂雪碧拌面、咸蛋黄雪糕等网红单品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利器;而为了迎合广大90后、00后消费者,各种动漫IP、二次元跨界的新潮玩法也在便利店内频频落地……

除了网红商品外,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开始自带网红属性。

例如,2020年9月,浩方创投旗下网红潮牌“WHIKO谜之便利店”首店在深圳亮相。WHIKO谜之生物是创建于2015年的原创设计品牌,全网粉丝量累计超过3000万。

比起传统便利店,WHIKO谜之便利店更像是一个食品集合店,店内食品可以满足人们从正餐、零食到宵夜、下午茶各个场景的食物需求。

WHIKO谜之便利店中所有的零食外包装都是全新创作的插画,多达500款,甚至同一款产品的不同口味都绝不雷同。

再例如,近日,小红书联合罗森一起打造了“人生五味便利店”上海主题店。

该主题店以小红书的红色和罗森的蓝色共同组合成“红蓝CP”配色,饱和度超高的色彩碰上小红书吉祥物小红薯的立牌,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活泼可爱,非常适宜打卡拍照。

同时,店铺中还网罗了包括伊然乳矿奶茶、永璞闪萃咖啡、百草味去骨凤爪在内的众多网红食品,一应俱全。

显然,网红店配上网红商品,未来这种强强联手、IP合作模式的便利店有望成为一种风潮,让便利店不仅好吃、好用,还好玩。


 第二站:数字化 

谁是这几年便利店发展最好的城市?

答案不是北上广深,反而有些出乎意料——山西太原

太原的便利店有多发达呢?

太原已连续5年“霸榜”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的前三名,当地便利店密度甚至赶超东京,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家便利店。

顾名思义,便利二字是便利店的制胜秘诀。现如今大多数便利店已经实现了货品的齐全性,那么还能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便利感呢?

太原这个经济和人口均不靠前的城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数字化

在太原,超过一半的人是便利店的数字会员。

山西便利店龙头唐久便利董事长杨文斌曾经算过一笔账:“数字化大大提升了门店效率,唐久门店每天的移动支付大概在35万~40万笔,如果移动支付让每个用户节省10秒钟,一天帮我们节省了900多个小时。”

今年11月,唐久便利和支付宝联袂打造的数字便民一号店运营“满月”了。一个月的营业成果喜人:门店客流月环比上涨10%、销售额提升11%,小程序月活增长23%,带动支付宝价商品交易多30%。

数字化收银台、支付宝价专区、数字便民服务区,这些都是唐久便利和支付宝共同打造的数字便民一号店的特色所在。

具体来看,该门店收银区配备了物联网智能设备,支持扫码、扫脸等多种结算方式,也可以一键成为便利店会员。数字化的加入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减少了排队情况。

此外,数字化便民服务区提供了包括充电、加热餐食快递存放等在内的多项增值服务,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唐久支付宝小程序,享受线上下单、线下送洗衣物,回收旧衣物等。

一店多能,便利升级,将成为便利店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今年11月,好德便利店的首家智能便利店——“未来店”也开启了试营业。

该店引入了云拿科技(Cloudpick)AI系统和保资(Blozi)电子价签管理系统,消费者挑选完商品后可直接通过闸机离店,购物金额将会自动扣除,真正实现无感支付。

不仅如此,该店无需人工值守,店长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获取经营状态及销售情况,出现缺货、商品错放等现象时,只需通过智能耳麦提醒附近的运营人员即可,轻松实现7×24小时营业。

可以说,数字化运营解决了商家和消费者两端的诉求,在将来便利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数字化能力的建设正是决定便利店品牌上行的关键。


 第三站:下沉市场 

当一线城市的人们已经适应了便利店所带来的便利生活,低线城市的青年们想要购买网红产品,却只能依赖电商。

与市场饱和度偏高的一二线城市相比,下沉市场的便利店渗透率明显不足。此外,下沉市场的人力成本、租金等费用也相对较低。显然,下沉市场才是便利店行业未来的蓝海。

但就现阶段而言,下沉市场的人口总量和密度不如一二线城市,且以中老年人口居多,这些人群的生活节奏远不及青年人来得快,光顾便利店的频次也较低,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些客观条件都约束了当地便利店的发展。

因此,想要深耕,就必须得细作。

中国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口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下沉市场的运作模式和选品绝不能靠生搬硬套、复制粘贴。

例如唐久便利店里就有山西的特产——汾酒。如果你想要在山西买特产,市民会告诉你,去便利店就是最佳的选择。

做好本地化,运用一城一策的差异化经营模式将成为便利店能否占据下沉市场的重点。

2018年起,便利蜂开始发力开拓下沉市场。今年,在原有20座城市的基础上,便利蜂又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布局了5座新城,分别为淄博、连云港、盐城、东莞和中山。

今年双11期间,便利蜂联合众多大牌厂商展开了年终大型促销活动,优惠活动覆盖了上百款热门优质商品。

而事后来看,相比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平稳表现,便利蜂在唐山、烟台、徐州、绍兴、中山、惠州等下沉城市的成绩单更为亮眼。

针对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的特性,便利蜂采用了动态定价模式,不仅很好地平衡了小镇青年对物美价廉的渴求,也能缓解商品过期造成的食品浪费。

在选品上,便利蜂相继推出了武汉热干面、岐山臊子面、黄焖鸡、麻辣香锅等菜系,这些商品好吃下饭却不贵,与小镇青年的日常餐饮需求能完美契合。

在因地制宜这一点上,便利蜂做得也相当考究。

比如,华南的“辣菜”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香辣肉末茄子、香辣鲜笋炒牛肉、干煸辣子鸡、麻辣鸭血豆腐等,几乎占据一半;而到了华东,热餐则加入了本帮炒素、雪菜毛豆肉丝、葱烤大排等带有地域特色的菜品。

除了本土便利店品牌外,以罗森为代表的外资便利店也在加速布局下沉市场。

唐山、芜湖、南通,这些都成为了罗森今年的新战场。同时,罗森还收购了天虹微喔和四川WOWO便利,从而加强其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布局。

对于便利店行业来说,下沉市场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件“细活”。

便利店行业的新陈代谢每天都在进行中。

小杂货店并未死去,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无疑是一年不如一年。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外资和内资品牌的火拼依然热闹非凡。

畅想未来,我们作为消费者能享受到的将是融合了数字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升级版便利店,而这种升级还在持续进行中,也唯有完美做到这三点的便利店品牌才能走进消费者的心中,成为实现我们生活便利的首选所在。融合了数字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升级版便利店,而这种升级还在持续进行中,也唯有完美做到这三点的便利店品牌才能走进消费者的心中,成为实现我们生活便利的首选所在。

阅读全文>>

便利蜂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安全健康为核心、以便民高效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企业。截至目前,便利蜂在全国的门店数超过2000家,覆盖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济南、深圳等20个城市的生活圈。

便利蜂怀抱着“小小的幸福在你身边”的创业初心,配合完善的供应链,以开设24小时的便利店业态为主,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社区便民服务新模式。实体便利店内全面汇集生活日用品售卖、一日三餐、外卖上门及各类便民事项办理等综合功能,并陆续开设智能货柜、共享充电宝等业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以“品质生活 便利中国”为己任,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全场景的即时便利服务。

便利蜂作为中国七星联盟的重要成员之一,以及连续三度荣获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的企业,不仅充分展示了自身优势,也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为中国七星联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科技驱动助力可持续发展

便利蜂凭借科技基因,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并以此为手段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便利蜂通过高科技手段自主研发的“AI安心码”系统,可保证鲜食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有效防止售卖过期食品,实现产品追溯,减少食物浪费。据此便利蜂在今年国务院食安办主办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期间以及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发布的“2019~2021年度食品安全创新技术”及“2019~2021年度食品安全示范项目”中获选,展示了便利蜂引领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蜂标准引领鲜食行业发展

便利蜂始终坚持国际一流的食品安全标准。从创立之初,为全面控制产品品质,直接投资了华北、华东地区的鲜食工厂,建立了一整套高标准、严要求的食品安全“蜂标准”,并将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全程控制、社会共治贯彻始终,再结合科技创新手段,全面提升便利蜂食品安全的管控水平,为行业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优势和经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便利蜂在行业内首开先河,引入国际权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SC22000,开展了北京2家、上海1家便利蜂自有工厂的认证工作,并于今年成功通过了FSSC22000认证,在便利店行业树立了食品安全的新标杆。

三、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打造消费升级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冷链食品和冷链物流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便利蜂凭借电子化、自动化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积极探索并开展了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的全程追踪、实时温控以及智慧驱动的管理模式,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冷链物流全程的可视化、可追溯,使短保、日配产品、生鲜农产品腐损率明显降低。

便利蜂自主研发的预冷拦截功能,确保运输车辆在完全达到预冷温度之后方可开始运输的技术创新与经验,被评选为当年的《食品安全最佳实践》。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