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

六月一号,一项重要的购置税减半政策正式落地,给中国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政策的出台,被普遍认为是对汽车行业的一大利好,将为汽车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项政策的具体内容。根据新政策,从六月一号起,购买国内生产的小型乘用车的消费者将享受购置税减半的优惠。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持续一年,对于那些计划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这项政策的出台将给汽车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购置税减半将大大降低消费者购车的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购买价格较高的车型的消费者来说,减税政策的实施将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汽车,从而提升了购车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购置税减半将刺激汽车销量的增长,为汽车行业的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过去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汽车销量持续下滑。然而,这项政策的出台将改变这种局面,为汽车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六月一号购置税减半政策落地,汽车消费将现新热潮

随着六月一号购置税减半政策的落地,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热潮。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汽车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购车选择和更优惠的购车条件。

首先,购置税减半将使消费者拥有更多的购车选择。在过去,由于购置税较高,很多消费者只能选择价格较低的车型,而对于那些心仪价格较高的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则只能望车兴叹。然而,这项政策的出台将改变这种状况,消费者将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购买更适合自己的汽车。

其次,购置税减半将使购车条件更加优惠。购置税是购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本,减半政策的实施将大大降低了购车的负担。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汽车,从而实现了更优惠的购车条件。

最重要的是,购置税减半将刺激汽车市场的活跃度。消费者在享受到购车优惠的同时,也会更加积极地购买汽车,从而推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这对于汽车行业的复苏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政策利好!六月一号购置税减半,助力汽车行业复苏

六月一号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出台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一线希望,助力了汽车行业的复苏。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为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这项政策将刺激汽车市场的需求,提振汽车销量。购置税减半将降低消费者购车的成本,提高了购车的吸引力,从而促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这将为汽车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汽车销量的增长。

其次,购置税减半将促进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汽车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企业。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实施将刺激汽车市场的需求,从而带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复苏。

最后,购置税减半将提升中国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一直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这项政策的出台将提升中国汽车的竞争力,为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错,六月一号购置税减半政策的落地为中国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了汽车行业的复苏。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为汽车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车选择和更优惠的购车条件。相信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阅读全文>>

IT之家 12 月 22 日消息,有媒体报道称,苹果首款电动车「Apple Car」有望将提前问世。

有供应链人员透露,苹果按照 iPhone 备料催货惯例,近期向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将相关业内企业入列首批供应链。

对此,中国台湾省的一些关键供应链证实,苹果预计明年 9 月发表 Apple Car,比原先规划提早至少两年,其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因应 Apple Car 拉货需求,和大、贸联等中国台湾省的工厂都快要忙翻天,订单全面大爆发。

经济日报指出,尽管遭点名的部分厂商都相当低调,但近期已有不少汽车零组件厂开始加快节奏,隐隐透露出 Apple Car 大单将至的气氛。其中,和大位于嘉义大埔美园区的新厂,正加速 AI 智能化产线布建,明年第 2 季将可新增六条产线投产。

此外,和勤也正在积极进行两岸工厂的扩产,预计位于台湾全兴的工厂可在年底完成搬迁及量产,浙江嘉兴和新厂第五车间扩厂预计在明年第 2 季度完成搬迁。

富田位于铜锣的二期厂预计明年投产,一、二期厂电动车动力马达零组件产能,可由目前的每年 40 万套,一举拉升至 100 万套,动力集成系统则增至 40 万套以上。

业界指出,除了电动车龙头特斯拉之外,国内电动车供应链最近出现一个新的发烧名词「美国双 A」,积极向台厂下单。

尽管供应链厂商都签署保密协定,不愿透露细节,但知情的业者坦言,「美国双 A」指的就是苹果(Apple)与亚马逊(Amazon)两家厂商,业者一般将其称为「一个大 A,一个小 A」。

IT之家了解到,苹果对其智能网联汽车的进度始终秘而不宣,外界原本预期苹果至少要到 2023 年才会推出 Apple Car。

不过,国内供应链大厂董座直言,苹果正准备在明年 9 月推出 Apple Car;另外,亚马逊与 Rivian 合作的电动货卡车,明年 8 月抢先问世,关键供应链也都是台系供应链大厂。

某电动车供应链大厂高层透露,随着订单出货、组装完成,Apple Car 首款原型车,已有数十辆秘密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中,预计出货量与商机将会在明年初显,2022 年全面爆发。

据了解,配合特斯拉增产,以及「美国双 A」等新客户的加入,业内主要电动汽车供应链厂商包括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都出现「爆单」的情形,并在积极扩厂、扩产,预计接下来将会透出更多大家关心的信息。

阅读全文>>

“(装载)激光雷达4颗以下(的车),请别说话”……

很难想象,这些都是车企宣传新车的表述。悄然间,一辆汽车的核心卖点从动力、性能等驾驶表现,变成了智能化配置。想找到一辆不具备智能化的新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汽车新能源化已经成为共识,智能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激光雷达越多越好,智能化配置越全越好,很显然,车企们已经开启了一场智能化军备竞赛。

与此同时,政策也在为汽车智能科技开道。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提出将76-79GHz频段规划用于汽车雷达。

按照《规定》要求,76-79GHz频段主要使用场景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防撞(CA)、盲点探测(BSD)、变道辅助(LCA)、泊车辅助、后方车辆示警(RTCA)、行人探测等。

在该频段内设置、使用汽车雷达,无需取得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无线电台执照,但应当遵守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市场监督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

政策为汽车智能科技开一盏绿灯,无疑会进一步加快智能汽车普及的进程。但现实的悖论则是,在当代消费者眼中,汽车的智能化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消费者现在也挺不容易,买台智能网联车,没掌握点儿过硬的ICT(信息及通信技术)知识,货比货也是挺难的。“有业内人士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感叹道。

至少在目前,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智能化只完成了“0”到“1”的转变,难以分辨一款汽车的智能化水平高低。

“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落到产品端,这是消费者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比如智能座舱、人机互动,整个销售售后流程等等。“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目前车企的智能化水平还处在同质化阶段,“除了某些具体场景,比如场景化自动驾驶上可以区分出智能化水平高低,别的方面不太好区分。”


消费者觉得智能化仍很初级

智能汽车正在迅速普及。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口和出口)智能网联新车上险量为107.42万辆,前装标配搭载率达到7.24%;从今年1月开始,这一搭载率指标数据一路上升,9月单月搭载率更是首次超过10%,达到11.77%。

所谓智能网联新车指主要功能(前装标配)涵盖L2级辅助驾驶(含入门级)及以上,且同时搭载人机交互软硬件(全尺寸液晶仪表、10英寸及以上大屏娱乐系统、语音交互)以及联网、OTA功能的汽车。

中国汽车消费者对智能互联关注度高、需求大。早在2017年9月麦肯锡的研究就显示,消费者对车载服务抱很大的期望值,希望现有功能不断改进和迭代。如需求没有得到满足,64%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换品牌,这个数字在美国和德国分别只有37%和19%。

选购一辆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汽车消费中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目前的汽车智能化程度大同小异,很难作为一项选车的参考因素。

一位小鹏G3i车主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汽车的智能化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会在预算内选择智能体验最好的车型。”

但在体验过BBA(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以及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诸多汽车品牌后,该车主却认为,“各品牌的汽车,智能化细节上会各有千秋,但目前阶段能实现的东西差别不大,所以最终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审美的车型。”

在他看来,“AI能替换人类操作越多,接管车辆的时间越频繁,就越智能;娱乐上,越接近智能手机的体验就越智能。”这也是大多数汽车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认知,但对于如何辨别汽车产品的智能化高低来作为自己的购车参考指标,消费者们没有任何头绪。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尽管汽车智能化逐渐成为新车标配,仍不是一项重要的购车选项。

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采购经理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目前的智能汽车,我觉得就是车机交互好,有一些准确的语音识别操作,有一些可靠的L2/L2+智能辅助系统。但现在体验下来,没有一款汽车的智能化让我满意。相对于可靠性和豪华性,智能化并没有多重要。”

另一位准备购车的杨女士也对当前的汽车智能化颇为失望。在她看来,一些有趣的人车互动还算有趣,但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过于鸡肋,理由是对车辆环境要求过高。

汽车智能化大同小异,已经成为当前困扰消费者的因素之一。郑赟也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目前车企的智能化水平还处在同质化阶段,“除了某些具体场景,比如场景化自动驾驶上可以区分出智能化水平高低,别的方面不太好区分。”

“一辆汽车装X颗激光雷达”,正在成为车企宣传汽车智能化最新方式。激光雷达初创公司Robosense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这样的宣传方式越来越多,和近年来行业的发展分不开。目前高性能车规级激光雷达在性能、成本、可靠性等方面均已成熟,有能力满足市场前装量产需求,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量产车型。因此,激光雷达的市场认知和应用规模在2021年开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激光雷达能以高精度、高准确度获取目标的距离、速度等信息或者实现目标成像,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不可或缺——但接受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采访的所有消费者,几乎都“没听过”“不懂”这一概念,不知激光雷达为何物。

这也意味着,对于消费者而言,业内轰轰烈烈的汽车智能化其实只完成了“0”到“1”的转变,仍处于相对初级的层次。

硬件和场景,是智能汽车两大条件

不同于消费者的模糊认识,车企对汽车智能化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

在车企们看来,一辆智能化汽车至少应该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足够安全的智能硬件,包括算力冗余的芯片、准确传递路况信息的雷达、摄像头等;二是以人为本的场景化设计,未来只有做出最符合客户需求和场景需求的汽车,市场才会给好的反馈。

后者是结果,这也是消费者目前对智能汽车感受并不强烈的原因;前者则是车企们现阶段正在提前备好的功课,表现激光雷达数量、芯片算力等硬件配置成为新车的宣传重点。

“智能化深刻改变了汽车的属性,尤其是汽车与驾驶者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基于此,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军备竞赛的主战场,堆料盛行,内卷严重。”以“激光雷达4颗以下,请别说话”为宣传口号的长城汽车旗下沙龙汽车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沙龙汽车举例,很多车企都会谈场景化的座舱服务,但是过度的场景化是不是会让用户显得很机械化?而沙龙希望服务是私人化的,温暖的,让用户觉得车是一个可靠温馨的私人助理,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智能化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与科技、人与未来、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推出了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的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未来汽车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对用户需求以及场景的理解。”但在这场智能化的军备竞赛中,杨宇欣坚持认为硬件先行。

在杨宇欣看来,智能汽车想要去适配场景,首先要有足够大的硬件性能的冗余,才能保证软件有足够多的升级迭代空间。所以,汽车智能化这一趋势下,提供开放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是关键。

先行的硬件,最终也会体现在汽车产品的属性上,比如持续的OTA升级。

早期汽车产品的OTA一般是指SOTA(Software Over The Air),能对汽车的零部件进行远程升级,比如娱乐系统、导航、智能座舱的软件更新,相当于手机里单个应用的更新。

特斯拉开创的是整车系统的FOTA(Firmware Over The Air),即对车辆的完整固件进行更新,相当于手机系统固件的升级,涉及到ECU(电子控制单元)、悬架控制单元等核心架控部件。

广汽研究院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梁伟强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OTA技术作为汽车软件升级的支撑技术,赋予了智能网联汽车持续成长的生命力,OTA升级频率、功能迭代的数量及质量,成为了智能网联汽车比拼技术能力、品牌差异化,以及提升用户粘性的关键手段。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月-9月中国新车搭载OTA上险量为520.24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98.4%,前装标配搭载率为35.06%,同比增加约15%。从功能等级来看,合资品牌主要以信息娱乐系统OTA为主,自主品牌及新能源车企更侧重整车级OTA。

而在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看来,智能汽车的关键,一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动力三者合一;其次要看产品算法水平,这取决于专属算法团队的实力。

“没有全域自研,活不过2025年。我们要做的是,核心技术全域自研,软件、硬件都抓在手里,才能掌握自己命运,并不断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零跑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朱江明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

很显然,智能化不是简单地堆料。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智能化是一揽子的表层及里层的技术能力,最终聚焦于产品上。核心是要通过数字化平台、智能技术、管理软件,从挖掘数据中迭代服务与洞察用户需求,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商业模式,更精准的为用户提供服务,能否构建智能化体系力并实现差异化服务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只有最合适,没有最智能

“车机能否100%取代甚至是超越手机,是智能汽车唯一的标准。”比亚迪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柯此前公开表示。

如今来看,这样的判断过于武断,除了功能上替代手机,智能汽车还应该具备更吸引人的特质,即对用户需求以及场景的理解。

重庆的董先生正在准备买车,他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描述了自己理解的智能汽车:“做到人机互联,提前预判车主行为,自动驾驶到车主面前或附近。另外,车上的空调系统、座椅通风加热、方向盘加热(冬天)提前调整到最合适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客户群体越细分,产品的智能化越容易被感知到。

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强调个人主观体验的领域,要想做出最优的产品,郑赟认为车企们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核心客群的画像,“比如理想汽车,它很明确自己的SUV要卖给有二胎的年轻家庭,所以整个设计都围绕着这个场景。”

公开信息显示,理想汽车11月交付13485辆理想ONE,同比2020年11月增长190.2%——理想ONE作为定位高端的智能电动SUV,补贴后售价达33.8万元。在中国市场,此前只有特斯拉Model 3、五菱宏光MINI EV等少数纯电动车型达到月销过万的成就,但在30万级别的价位上,理想ONE是第一款。

理想汽车瞄准有二胎、经济富裕年轻家庭的单一细分市场,就实现单款车型月销过万。在郑赟看来,这意味着,智能汽车市场的逻辑与过去几乎背道而驰。“原来造车会考虑客户群体尽量要广,比如一辆帕萨特的客群可以从30岁覆盖到60岁,一年卖几十万辆。而未来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越细分、越智能,或许是未来智能汽车市场的常态。

汽车越来越像“四个轮子的iPad”,比如消费者杨女士迷恋上了特斯拉的游戏功能。“试驾时销售展示了车里的游戏功能,其中一个是你可以选择让任意一个座位发出放屁的声音。我超爱这功能,这才是一辆车的灵魂。还有一个是它可以让屏幕上前面的道路是彩虹。特斯拉这种设计让旅程非常快乐,这种快乐是值得花钱去买单的。”她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汽车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调查显示,“爱尝鲜、追随潮流、热衷智能产品”的Z世代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群体。

“有这些细心设计的车企,背后的逻辑是它把自己的客群定义得很清楚。”郑赟也关注到了年轻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独特理解,他建议,消费者在购车时可以询问销售,一是核心卖点是什么,二是除了日常使用,还有哪些特殊场景可以使用智能功能,比如有的车后备箱打开后可以变成小沙发,适合郊游。

林杰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智能化的优劣,不仅仅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更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引领。一款好的智能化产品,不仅仅具备安全性、易用性、前瞻性等特点,更应具备从硬件到软件的持续进化能力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引领。

沙龙汽车也认为,是否具备可成长能力、为全车所有用户服务的能力,以及与车外交互能力,是辨别一辆车智能化优劣的三个维度。

众所周知边牧是最聪明的狗类,但有训狗专家表示,边牧最聪明只是因为评测狗类智商的项目最符合边牧的特质,实际上每一种狗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最聪明的。这或许与未来选车类似,只有最合适,没有最智能,明确自己的需求,才能选出最聪明的汽车。

阅读全文>>

最近,固态电池概念又火了一把。

几天前,丰田欧洲研发负责人杰拉尔德·基尔曼公开表示,丰田已经制造出配备固态电池技术功能的测试原型车,目前正在进行耐用性为主导的开发过程,将在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

无独有偶,梅赛德斯-奔驰近期也宣布将投资数千万美元,加速固态电池的发展。奔驰官方称,最早在明年进行测试原型电池,五年内将固态电池技术集成到汽车上。

除此之外,日产、宝马、宁德时代、蔚来、上汽、广汽等均表示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中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近日传出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也开始入局。

显然,固态电池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未来纯电动车话语权的核心技术。



01  固态电池凭什么受宠?

固态电池虽然正逐渐走上汽车行业的风口,但由于其商业化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导致各方对这一技术路线仍存较大争议。

固态电池好在哪?

第一、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了传统锂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更安全、能量密度也更高、循环性能更强。

第二、固态电池技术被认为将大幅缩减电动汽车的成本,有研究机构认为,量产固态电池的成本仅为目前锂离子电池的40%。

基于以上两点优势,在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的自主研发技术中,固态电池已然成为了风向标。

尽管前景可期,但由于技术和工艺上的种种问题,发展固态电池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

首先,高效的电解质材料体系缺乏。

目前固态电池材料发展很快,但综合应用较为欠缺。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目前在固体锂离子导体的单一指标上已有所突破,但综合性能尚不能满足大规模储能需求。现今固态电池采用的固态电解质普遍存在性能短板,距离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其次,固态电解质和电极的界面处理也是固态电池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固体电解质中锂离子传输阻抗很大,与电极接触的刚性界面接触面积小,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体积的变化容易破坏界面的稳定。此外,在固态锂电池中,除了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界面,电极内部还存在复杂的多级界面,电化学以及形变等因素都会导致接触失效影响电池性能。

第三,长期使用时稳定性不理想也是长寿命储能固态电池发展的瓶颈。

固态电池在服役过程中结构与界面会随时间发生退化,但退化对电池综合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实现长效应用。而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构建高性能的固态电解质,二是提高界面的相容性和稳定性。

针对固态电池,我们要从最基础的材料、界面、单体,一直到最终的系统模块进行研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关键材料和界面问题,才能开展系统的工艺研究,从而满足单电池的性能要求。



02 新技术“百家争鸣”

面对发展过程中接连不断的挑战,各种新技术“百家争鸣”,一些固态电池技术也有了最新突破。

比如前两年,在固体电解质材料上,业内发现基于石榴石结构的锂镧锆氧(LLZO)固体电解质体系的固态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它也因此成为一大技术热点。

据了解,LLZO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填料,能够提高聚合物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性能,基于LLZO的固态电池循环1000次后容量仍能保持81%。

最近,由沙特支持的印度研究者Saturnos也计划公布其增强蚀变铝离子(Enhanced Altered Aluminum Ion,简称Ea²I)电池化学成分的独立测试。

据悉,该电池不使用钴或镍,不存在锂离子的枝晶和热失控火灾问题。相反,Ea²I 系统的阴极使用了高能、改变和无序的岩盐结构。一组15kW的固态铝离子电池重达565公斤,支持1200公里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并能持续至少20000次充放电循环,在汽车使用中可提供长达15年的稳定寿命。

Saturnos表示,预计在2022年推出固态可充电铝电池。投产后,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铝离子固态电池。

总的来说,对于固态电池的研究,目前已经从学术层面逐渐走向实践,但在产业化方面,因为一些关键技术涉及到各个企业核心技术而无法获取,导致基于工程化应用方面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固态电池技术的前景正在吸引更多汽车制造商入局,他们都被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所吸引。

梅赛德斯汽车首席运营官Markus Schfer称,通过选择固体电解质而不是液体电解质,电池可以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短的充电时间,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03 谁能率先产业化?

过去几年,全球汽车巨头产业都在投资研发这一领域,全球汽车产业的加入导致这一市场的“僧多肉少”,做科研和做技术的企业就那么多,谁能先拿下就是谁的。

前几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目前在汽车动力电池供应上处于绝对龙头地位,但欧美和日韩企业已经在下一代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

欧阳明高认为,如果从国家角度来讲,目前固态电池技术最好的国家是日本。因为日本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中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国家性计划,每一步的分工都非常明确。

“我国现在研发全固态电池还属于各自为政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计划来推动,所以相比之下,日本应该要超前我们 5 年。”

我们的路该怎么走?

按照上海大学新能源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向群的观点,企业可以分为三类路线:

第一种是半固态电池路线者,其实多半是从全固态路线转为半固态路线,并且在可见的将来基本上专注于半固态电池,比如卫蓝新能源、SES、浙江锋锂等;

第二种是直接选择全固态电池路线,如比亚迪已公布了固态电池相关产品计划,还有的属于整车企业选择全固态产品,如天际汽车与辉能科技签约固态锂陶瓷电池电芯技术授权等;

第三种是选择“两条腿走路”,例如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

而无论哪种路线,现阶段我国的固态电池领域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运用资金拿下固态电解质。

在欧阳明高看来,做材料这种事不可操之过急,需要静下心来长期积累,有了夯实基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做,况且技术研发不是一个恒定的值,在“你争我赶”的过程中,我们有望颠覆。

事实上,目前国内市场中,宁德时代和蔚来汽车均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中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另外,在小米、华为、辉能科技、春华资本、丹丰资本等资本的帮助下,国内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只不过现在的时间节点,磷酸铁锂、三元锂、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处于一种混合存在的状态,它们都有着此时此刻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虽然现在固态电池还未应用在汽车上,但在消费电子、无人机等终端设备之上,却已经得到了不少的应用。

欧阳明高预测,固态电池真正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大概的时间是在2025~2030年之间。

阅读全文>>

“被造车”多日后,OPPO首次对外公开汽车相关业务。相比造车,OPPO更想讲的是一个“车机应用互联互通”的生态故事。

“还没听说过我们要造车,了解一下倒是可能的。”10月26日,在OPPO造车的消息盛传多日后,“OV教父”段永平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作出回应。

不过,OPPO也的确在拓展其“汽车朋友圈”。

段永平回应造车传闻的次日——OPPO开发者大会上,OPPO将一台理想汽车“开进”了展区,并在汽车旁边适配智能手表和手机,只要一按键,就能实现解锁、开车窗等操作。

主论坛上,OPPO软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吴恒刚公布了一项名为OPPO智行(OPPO Carlink)的解决方案。

根据OPPO的官方定义,这是一套从硬件到软件、从二轮电动车到四轮汽车、从技术到服务,跨终端、全场景的系统出行解决方案。

其能力包括数字车钥匙、手表车联、车机投屏、车载快应用、闪充上车、车管家等。

这是OPPO首次明确地对外公开汽车相关业务。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OPPO正在筹备造车事项,汽车事业部定在成都。

“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与其说造车,OPPO更想讲的是一个‘车机应用互联互通’的生态故事。”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全天候科技。

事实上,这也是OPPO极力想向外界展示的。

OPPO创新业务总经理、车机互融项目负责人章欣对全天候科技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被造车’,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还是在万物互融这个大框架下面,在车方面所有的投入都是现在披露出来的。”

据吴恒刚介绍,目前,OPPO智行的合作厂家已经超过70家,涵盖了汽车厂商、两轮电动车厂商、以及出行服务提供方等。预计到2022年,该解决方案将落地超过1500万辆车。

1一个“很怂”的开始

2019年,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的国产智能手机生产商华为发布汽车数字化解决方案,正式官宣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目标是世界级Tier1供应商(一级供应商),聚焦ICT技术帮车企造好车。并成立智能汽车领域业务责任主体——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在华为Mate30德国发布会上,华为HiCar亮相。在一段宣传视频中,车主可通过手机远程开启车内通风、控制车窗升降等。同时,手机还可以被当作车钥匙使用。这一幕在国内吸引了不少汽车用户的关注。

在华为大举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之时,OPPO也“被迫”思考自己做车机互联的意义。

2019年9月,陆续有车企找到OPPO,希望能够就车机互融展开合作。但因从未参与过汽车项目,OPPO犹豫了。

“我们之前对汽车完全不了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和华为的情况毕竟也不一样。单从内部组织结构上说,华为有专门针对汽车设计的BU,而我们的架构其实还是针对手机设计的。”章欣对全天候科技说。

到底要不要接这个此前从未做过的活?OPPO一时间拿不定主意。章欣用“很怂”形容当时的OPPO和自己。

不过,车企登门寻合作这件事在OPPO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

OPPO要不要做车机互融?OPPO为什么要做车机互融?OPPO做车机互融后能给用户带来什么?OPPO做车机互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而一开始大家“怂”的原因是在第一个和第四个问题上关注太多。

OPPO内部认为,手机和车之间存在很大gap,车的寿命至少是10年,这就意味着一旦OPPO开始涉及这个业务就要持续投入维护,而在OPPO此前的项目里,从未有过需要维护10年的产品。

此外,OPPO的组织架构是为了生产手机而设计的,一时间无法配置到汽车相关业务上。

“以一个数字车钥匙为例,在我们内部可能需要5个部门的同学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一项功能,从组织上来看这件事也很难拉起来,成本和技术投入太大。”章欣透露。

“gap太大,我们没有人能够拍这个板。”他说。

直到吴恒刚用一组后台数据说明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长安汽车四分之一的车主是OPPO手机的用户。

自那以后,OPPO内部对车机互融项目的讨论方向发生了转变,从谈论困难变为谈论意义。“能不能和车企一起服务好共同的用户。”成为被问最多的问题。

在长达大半年的调研、讨论后。OPPO和比亚迪汽车合作于2020年4月上线了NFC车钥匙,这是OPPO车机互融项目启动的原点。

5个月后,OPPO明确车机互融生态规划,并明确了从技术出发的五位一体合作框架。

2020年年底,OPPO陆续在Reno5系列、FindX3系列、Reno6系列上线了数字车钥匙、车管家、语音控车等能力。

在吴恒刚看来,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会对出行场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时在线,智慧交互,人机协同。

而目前,手机和汽车仍相对独立,只有两个生态有效互融,才能真正实现集“人-车-路-场”的多场景融合。

章欣表示,OPPO开启车机互融项目正是基于万物互联战略的思考。

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OPPO与70+全球汽车品牌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

2做车企的好朋友

作为在汽车行业工作了快20年的“老兵”,方恩从没想过自己会出现在一家手机公司的开发者大会上。

他是上汽零束数字化体验平台职能总监。10月27日,在OPPO开发者大会上,方恩感慨:“时代就是这么妙不可言,这一幕也发生了。”

长安汽车软件科技公司总经理、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杰说,汽车行业和科技、手机行业的合作是从“互相瞧不上”开始的。“行业在融合的时候,开始是有一些碰撞。”

科技公司、手机公司认为车企的技术含量偏低,而车企认为科技公司、手机公司不懂车,把握不准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痛点。“他们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有点飘,感觉很炫酷,落地却很难。”

张杰告诉全天候科技,长安的主业一定是汽车,其他硬件会采取“比较轻”的方式进行。比如,与OPPO的合作,未来或许会推出OPPO和长安某款车的联名款,类似于长安在做定制的手机。“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

“手机公司不懂车”的说法,实际上手机公司也并未否认。

早在2019年的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被问及是否会造车时曾谈到:OPPO目前不会造车,如果汽车厂商造不好车了,OPPO有这个实力的话,未来会做尝试。即使造车,也会专注于OPPO能做好的领域。

只是科技巨头杀入智能汽车行业早已见怪不怪,它们在造车业务上的玩法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点是,他们需要面临同一个难题——如何将手机和汽车融为一体?

华为进军智能汽车领域时,该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华为的优势是部件和平台。在他看来,在芯片+系统的加持下,相比传统映射方案HiCar能够实现和车辆更深度的融合。

而OPPO在扩大汽车行业朋友圈的同时,也希望在车机互融这件事情上与手机厂商合作。

今年8月,OPPO和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实践技术-产品-营销-渠道-服务五位一体战略合作。一个月后,由OPPO、小米、vivo牵头发起,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共同筹备的“智慧车联开放联盟ICCOA”正式成立。

为何要做这件事?

章欣给出的解释是:共同建立行业统一标准,减少行业内卷。

“如果每家手机厂商出一套标准让车企去适配,车企会疯掉吧。我们希望不管用户用OPPO、小米还是vivo的手机,都能够在车上拥有基础体验,比如投屏。要做到这一点,基础就是拥有统一的标准。”章欣说,OPPO要做的是跟友商共建生态,做车企的好朋友。

“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融合,以‘软件定义汽车’为特征的新汽车产业加速形成。”张杰说。

3生态含金量几何?

近两年,多家手机公司纷纷切入智能汽车赛道,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手机业务即将见顶。

来自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4.23亿部,增长率达到巅峰,为166.8%,随后一路下滑,从2017年至2020年的4年时间里,增长率均为负值。

尽管有5G手机替代等利好,但智能手机野蛮增长的年代已经结束。手机公司纷纷在新领域寻求业绩增长点。

“未来,整个行业将不会再有纯粹意义的手机公司。”在2019年的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陈明永发表演讲时提到。

在那次大会上,OPPO提出“万物互融”的未来设想,这标志着OPPO正式向IoT市场发力。

陈明永提出了OPPO更为明确的三个发展方向:一,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未来三年,将研发投入提升至500亿元;其二,OPPO将构建多入口生态,会推出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慧屏等多种产品;其三,做好内容服务。

但就此前的IoT业务,OPPO并没有拿到让陈永明满意的成绩。据媒体报道,IoT业务在内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亏损达到数亿。而今年,OPPO宣布把IoT事业群分拆,让其自负赢亏、独立发展。

在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看来,车机互融或许是OPPO在IoT市场发力的下一个有力支撑点。

“OPPO做车机互融,打通不同智能终端的数据交换,满足用户便捷且富有科技感的使用需求。一方面可以重新利用手机领域的软件技术能力实现业务迁移,拓展生态合作群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智能汽车万亿级市场赛道抢先布局新业务,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上述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

从长安、上汽、吉利、理想到比亚迪,从两轮电动车到四轮汽车,从NFC 车钥匙到智慧车联开放联盟,不难看出,OPPO在努力交朋友,讲好生态故事。

然而,这一生态的含金量几何?能否助OPPO的IoT业务扭亏为盈?能否为OPPO赢得口碑?尚待市场验证。

前述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不是所有手机厂商都能成功入局智能汽车行业。“智能电动车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要素还是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场景化应用领先型、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软件与算法底层能力的集成以及用户服务体系(如充电、社区运营、OTA技术等)的打造。”

“对于新入局智能汽车的手机厂商,与其说是造车实力的比较,更不如说是在资金、人才积累等方面的较量。”另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说。

阅读全文>>

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被传最早或于明年赴港上市。其创始人曾宣称,零跑汽车3年内将在智能化领域超越特斯拉,2025年的销量目标为80万辆。


  10月12日晚间,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正在考虑赴港IPO事宜,募集资金至少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5亿元)。目前零跑汽车已经就IPO事宜与相关顾问公司进行处讨论,最早可能于明年上市。


  《国际金融报》记者据此向零跑汽车求证,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其回复。不过有媒体称,零跑汽车回应表示“此消息非零跑官方消息,请关注零跑后续信息。”零跑汽车的回应并未正面否认回港上市这一信息。


  融资脚步快


  天眼查信息显示,零跑汽车注册成立于2015年12月,注册资本约为9.5亿元,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法定代表人朱江明。


  在赴港上市消息传出来之前,零跑汽车已总共完成7轮融资,已经披露的融资金额超120亿元。今年以来,零跑汽车融资进程在加快。


  据悉,零跑汽车在今年7月刚宣布Pre-IPO轮融资,融资金额为45亿元,由中金资本领投,杭州国资投资,中信建投(28.770, -0.26, -0.90%)和中信戴卡等入股;1月,零跑汽车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金额43亿元,投资方包括国投创益、涌铧投资、泛链科技、九智投资等。


  仅今年上述两轮融资总金额就达88亿元。


  战略受争议


  就在零跑汽车宣布完成Pre-IPO融资的第二天,即7月15日,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发布了零跑汽车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媒体发布会,发布其2.0战略。而这个激进的战略也颇受争议。


  朱江明表示,到2025年,零跑汽车的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并且其还提出零跑汽车将在智能化领域三年内超越特斯拉。


  事实上,有数据显示,零跑汽车首款量产车S01上市第一年(2019年)销量不足1000辆,直到去年推出第二款微型电动车T03销量才有起色,但2020年零跑汽车销量也仅1.13万辆,今年上半年,该数值上涨至2.15万辆。


  根据最新数据,今年9月,零跑汽车销量为4095辆,同比增长432%,前三季度累计交付34731辆。即使今年目标6.24万辆能够完成,零跑汽车4年后销量要达到80万辆也需要暴涨12倍。


  赴港上市潮


  据媒体报道,零跑汽车在今年7月宣布Pre-IPO融资后,本来就有上市的打算。按照计划,经Pre-IPO融资完成后,零跑汽车将于今年下半年提交IPO申请,并在年内或者明年初冲击科创板。


  但随着多家企业赴科创板上市进程的暂缓或终止,零跑汽车并不排除有会选择赴境外上市的可能。


  在此之前,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都已经分别在今年8月和7月完成了在香港的双重上市。虽然热度已远不及在美股上市时,股价至今均没有破发行价,但也帮助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完成了约118亿港元和140亿港元的融资。


  蔚来汽车也早已提交回港上市的申请,但在今年9月上旬,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蔚来汽车回港上市受到了阻碍,可能要推迟至明年。消息称,原因是蔚来汽车受到港交所对其结构方面的询问,被询问对象包括蔚来汽车在2019年设立的用户信托基金。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