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宠物经济也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就我国近些年崛起的宠物食品企业来看,产品结构基本以宠物零食为主。2020年,我国宠物零食市场CR5为32.7%。市占率最高的两家企业中宠股份和佩蒂股份均为国产企业,在前十大厂商中,外资厂商仅有玛氏和多格漫两家。

依托在宠物零食市场占据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国产宠物食品企业开始加大对宠物主食市场的布局,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欣欣向荣的宠物市场赛道


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2021年我国饲养犬猫的人群数量达到6844万人,较2020年增加8.7%,全国城镇养犬人数为3619万人,养猫人数为3225万人,养猫规模较养犬人群较小,但增速更高。人们对于宠物陪伴的精神需求日渐凸显。目前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490亿元,比2020年增长20.58%,增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随着宠物家庭渗透率和行业成熟度的持续提升,我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预计2022年我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693亿元。

而宠物市场中的宠物食品又是饲养宠物的刚性需求,贯穿宠物整个生命周期,复购性高、价格敏感性低、黏性强,占比约51.50%。因此宠物食品市场将是宠物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也最先受益于宠物经济的发展。


深耕中的市场趋势


国际经验表明,人民经济水平与宠物食品市场的发展紧密相关。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带动宠物消费需求扩张。现如今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促使了消费不断升级,宠物食品市场规模也随之增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物质生活更加充盈,人民愈发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如今宠物不仅仅充当人们感情寄托的角色,也逐渐成为家庭中重要的成员。

宠物家庭属性逐渐突出,宠物消费成为情感消费,相比物质消费,具有更大的需求空间和可持续性。

伴随着国内宠物主养宠方式的转变和宠物角色朝着伴侣方向的变化,宠物的家庭属性和地位逐渐稳定,宠物主与宠物关系亲密。据市场调查,大于百分之五十的宠物主将宠物视为孩子/亲人。

除2020年疫情影响外,2012年至今宠物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大部分都维持在20%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28%,远超世界平均水平6.17%。


日渐高端的产品需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宠物家庭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喂养商品粮的认知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宠物食品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2019年开始,“毒粮”一词也开始高频率的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引起了市场的高度警惕。在消费者维权平台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毒粮”能发现铺天盖地的投诉与反馈,诸多品牌被列入“毒粮”黑名单,惨遭市场抛弃。

“毒粮”事件说明了宠物饲主的诉求逐渐向精细化科学养宠方向转变,对宠物食品的品质和健康也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选购品质更优、原材料更健康、甚至量身定制的宠物食品。

由于养宠人士的增加,宠物食品的市场品类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临近中秋的宠物月饼。这些宠物月饼比许多人吃的月饼还贵,包装也十分精致。

例如山姆精选超市里的“毛孩月饼”的价格为78元/4枚,一枚19.5元,这样的价格在月饼市场不算便宜。根据CDA数据分析师对今年月饼市场的统计,按正常礼盒6-8枚装,宠物月饼对应售价应该是117元-156元,价格几乎可以打败一半的普通月饼。


“大蛋糕”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宠物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行业前景可谓一片“蓝海”。近年来国产品牌也因为得益于电商渠道,以高性价比优势布局国内市场,快速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但与欧美品牌的宠物食品相比仍有差距。

中国的宠物食品业起步于外贸加工,即作为欧美宠物市场的原材料供应地以及生产加工地。在2018年以前,有关宠物食品的生产没有任何约束的标准。2007年轰动一时的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美国指责从中国进口的原料里含有三聚氰胺。

据统计,宠物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有害原料,细菌污染,不合格的卫生包装,营养不足,产品标签信息误导等问题,这些问题危害着动物基本的生命健康,反映在各种各样的“毒粮”事件上。国内宠物食品企业口碑因此一落千丈。

在这种大背景下,2018年6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宠物饲料管理办法》正式实行。这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宠物食品颁布的管理办法,结束了宠物食品生产无法可依的状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对宠物食品行业有约束标准的国家之一。对于行业创业者来说,有了一个更良好的准入环境。

欧美发达国家宠物行业起步早,发展成熟,因此中国在一定阶段成为了宠物食品的世界代工厂,从设备、研发到原材料,中国拥有强大且自给自足的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基本借鉴欧美的模式。

紧随着国内宠物行业的发展,我国逐渐转变为各国宠物食品企业争相抢夺的消费市场。国内市场的发展也拉动了国产品牌的发展:相应形成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驱动的业务模式,业务正高速增长。可以说未来十几年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宠物市场国产品牌崛起指日可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对中国市场情有独钟,但“冷启动”的J姐似乎没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美妆市场继续自创品牌在海外的辉煌。

日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美妆博主之一Jeffree Star的个人彩妆品牌Jeffree Star Cometics宣布进驻京东平台。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品牌官方微博写道,“做自己,美有道理,找到你的专属色彩”。此前,该品牌已经通过海外渠道进驻天猫。

加码中国市场,对在全球社交平台拥有海量粉丝的Jeffree Star是最好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挑战最大的时候。


01 有着鲜明个性的“超级网红”


不久前,英国金融产品网络平台Money.co.uk根据Google趋势数据、INS粉丝数等数据评出了“2021年最受欢迎的十大名人品牌”中,美国歌手、化妆师、社交名人、美妆博主Jeffree Star位列其中,和他一起上榜的还有Fenty beauty创始人Rihanna、美妆界“卡戴珊”Huda Beauty创始人Huda Kattan、Kylie Cosmetics创始人Kylie Jenner和美国说唱歌手、服装设计师Ye。

在Cosmetify“2020年最富有美妆博主榜”中,Jeffree Star已凭单个推文盈利40566英镑(约合人民币36.15万元)排名全球第八(综合Instagram和Youtube)。而在今年的“最富有美妆博主榜”中,Star单个视频收入11400英镑(约合人民币10.2万元)排名第五(就Youtube而言)。Jeffree Star在Instagram上拥超1400万粉丝,在中国的知名度也很高,在互联粉丝称他为“J姐”。

2011年J姐创立了同名彩妆品牌Jeffree Star Cometics,产品线覆盖了口红、唇釉、遮瑕膏等。正如J姐本身夸张的风格一样,Jeffree Star Cometics的彩妆也一如既往的狂野妖媚且高调。同时,因为有着自己的研发团队与生产工厂,从研发到配送,J姐都做到亲自把关。

多年以来,Jeffree Star Cometics品牌已打造出包括ANDROGYNY眼影盘、BLOOD SUGAR眼影盘、VELOURLIQUID LIPSTICK(丝绒液体唇釉)等系列的明星产品,常年霸占各大彩妆榜单上的热门产品。

在美妆界,Jeffree Star作为大多数中国美妆博主的启蒙,深谙互联网流量运作的他,除了拥有高超的化妆技术,和卡戴珊家族以及各大美妆博主的“骂战”也让他始终在流量中心,经常成为头条人物。2020年4月,Jeffree Star因一场严重车祸导致视频断更许久,粉丝量略有下降,渠道合作品牌Morphe也宣布终止合作,但《福布斯》估计他在2020年仍通过油管视频赚了1500万美元。

目前, Jeffree Star Cosmetics的品牌估值仍超过10亿美元,业界时常传出欧莱雅和雅诗兰黛等巨头想要要收购它的消息。


02 J姐的“中国心”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发现,今年以来,Jeffree Star陆续低调地一改往日风格,在中国开通了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个人和品牌官方账号。截止到记者发稿,其个人小红书账号粉丝1.6万,品牌微博官方粉丝不足1万。

具体到品牌表现,对于一个全球超级网红而言,中国市场并没有对其美妆品牌表现出足够的欢迎。以天猫渠道为例,品牌海外旗舰店上架了4款单价在170-450元之间的产品,销量均没有过百。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东平台,品牌上架的单品略多,为了迎接在京东的开业,产品售价也打7折促销,部分明星产品价格已经与大部分国货彩妆品牌持平。

如果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低调进入中国的Jeffree Star并没有承接其在海外市场的流量。

但Jeffree Star似乎对中国市场情有独钟。今年2月,在停更8个月后,其首个评测视频选择了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该评测视频一度登上全球趋势榜第四,视频在Youtube更是引发全球热议,一度让花西子品牌在海外市场名声大噪。

这位在Youtube坐拥1600万订阅者的“全球超级网红”在其长达25分钟的评测视频中,展示了花西子高光、蜜粉和同心锁口红等多个热门单品的上妆过程,并且称花西子是“全世界最美的彩妆”。

随着中国美妆市场快速增长,尤其是电商运营和物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化妆品产业正在规范化中进入新的快速稳定增长时期。与此同时,化妆技巧、名人IP和垂直类内容营销依然是当前中国市场的彩妆品牌最主要的营销技巧。

显然,已经在全球有着绝对的个人IP影响力,且深谙互联网营销秘诀的Jeffree Star此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为时不晚,但面临的挑战也足够激烈。


03 海外彩妆品牌优势在减弱


当Fenty Beaty、Jeffree Star Cometics等外资知名网红品牌开始不断打开中国市场的同时,本土彩妆品牌也不甘示弱,产品力和品牌力在不断升级。

《2021抖音电商国货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国货品牌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2021年抖音电商国货品牌销量同比增长667%,其中美妆品类国货销量上涨696%。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花西子和完美日记线上成交额力压国际大牌,分别以27.54亿元和24.28亿元位列一、二名。

不难发现,随着新兴渠道开辟、行业新规落地、消费风向变化等,化妆品市场的较量继续升级,虽然外资美妆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消费者对本土美妆品牌,尤其是彩妆品牌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无论是从社交媒体上热度还是销量来看,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正在快速抢占市场。

某本土新锐彩妆负责人认为,无论是在运营团队对中国市场的把控,还是工厂的反应速度来看,本土彩妆品牌已经建立起强大的排他性优势。“新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消费者更加追求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性价比,且本土品牌已经开始下沉线下和下沉市场,与此前相比,海外彩妆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电子烟国标”出台,电子烟迎来继网络禁售之后的最强监管。

2022年10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相关技术机构制定的《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正式实施。

概括来说,这一轮电子烟新规包括:10月1日起,包括电子烟生产企业、零售店等电子烟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应当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并通过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进行交易;同时,“国标”规定了“电子烟雾化物不应对未成年人产生诱导性,不应使产品特征风味呈现除烟草外的其他风味。也就是说,原本的电子烟届扛把子,果味电子烟彻底被禁了。

事实上,在上述新规正式执行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早在3月11日就已经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各路经销商已经进行了半年多的疯狂营销和囤货。

90后焦焦抽电子烟两三年了,原本是为了戒掉传统香烟,但随后他对绿豆沙风味的电子烟上瘾了。最近几个月,不断有商家建议他囤货,焦焦拒绝了,“如果市场不卖果味电子烟,我就不抽了,本身就想着要戒烟的,自己不够有毅力。外界既然有了无可规避的环境,正好督促自己戒烟。”

他觉得禁售果味电子烟是一件好事,以往抽电子烟,潜意识里给自己的暗示是抽水果味的电子烟而非传统烟草,没有心理负担,如今正好约束一下。另外,即使有烟草味的电子烟可以选,他因为这几年习惯了果味电子烟,闻到传统烟味甚至想吐。

用户没有果味电子烟抽,零售店没有用户喜好的电子烟可卖,双方都陷入了对行业的观望中。而对大大小小的电子烟品牌来说,失去果味电子烟产品,原有渠道归零,也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的巨人,有劲没处使。

狂飙突进了几年的电子烟行业,在仅剩的“国标”烟草味电子烟这一道“同题作文”面前,还能使出什么招数?


“果味”电子烟被禁,经销商慌了


26岁的蓝瑞没抽过传统香烟,他在两年前接触到了电子烟,当时正逢他工作压力大,朋友抽的一个柠檬冰的味道他觉得很好闻,尝了一下以后,他发现不像传统烟那么呛人。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他当时感觉到有一点放松,就开始抽上了电子烟,他最喜欢的是柠檬冰和酸奶风味。

两年来,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可能一周抽掉三四颗烟弹,夸张的时候,蓝瑞一边在电脑前工作,一边抽着电子烟,一个动作维持好几个小时。每个月,他在电子烟上的花费大约在500元。

五六月份,果味电子烟将要禁售之前,很多商家大肆宣传鼓励囤货,蓝瑞囤了20多盒,花了近2000元,到现在抽得只剩四五个烟弹了。蓝瑞对传统香烟很抗拒,“我依赖的只是两个喜欢的口味,接受不了烟草味。”

最近蓝瑞开始计划着戒掉电子烟,他白天去公司不带电子烟,只在晚上睡前抽两口。“因为烟弹不多了,我也在控制着。我现在白天没什么想抽的感觉,感觉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烟瘾,能控制住。”

蓝瑞的朋友最早是从抽传统烟转到电子烟上的,最近,他把仅剩的果味电子烟和传统烟混着抽,未来打算回归传统香烟。没有转向烟草味电子烟是因为考虑到价格问题,30多块钱的烟弹相比传统香烟并不便宜,不带果味的电子烟体验又没有变好,他认为不划算。

榕榕是个抽了两年果味电子烟的女生,她注意到禁售之后一些渠道暂时还能买到果味电子烟,但价格太高了,“国庆假期我在济南夜市看到我在抽的同款电子烟烟弹,一盒比专柜贵20块钱。将来不行就戒烟吧,毕竟对女生来说,烟草味太难闻了。”

调查发现,年轻男性上班族、年轻女性消费者、成年学生,是电子烟消费群体的“三大主力”。这类人群普遍沉迷的是果味电子烟,如今,失去了“灵魂”的电子烟,可能马上就要失去大部分拥护者了。

情况在经销商这边也不乐观。电子烟代理商唐超颖从2019年开始进入电子烟行业,在武汉陆续开了16家店。“一家店总投资近10万元,包括了保证金和预付的租金,电子烟行业基本上可以算是零成本开店,不太容易亏钱。”

不过总体经营下来,唐超颖是亏损的,因为一直在投入期,且市场竞争激烈,他为了拿到省总代理,没有代理悦刻而是代理了多个其他品牌,他回过头来看,还是悦刻的市场份额更大。

到2021年,他就转型主做批发了,代理的主要品牌是柚子、魔笛和小野。他还拿到了30多个其他品牌的授权,尝试了品牌集合店的模式,做全国连锁,开放加盟。新规之前也还在扩张和亏损阶段,2021年,他亏了400多万元。

新规一出,唐超颖这样的省代理、批发商的角色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目前他已经完全停掉了批发业务,公司也减少了人员,零售门店只留了一个,也拿到了许可证,摆了一些国标电子烟,“先维持,再观察一下看有没有新的机会吧,如果没有也就不必坚持了。”

不过市场还没有那么快给出反馈。“过去几个月不少经销商疯狂制造焦虑和囤货,目前市面上私下流通的果味电子烟还有不少,据我了解,经销商和用户手里的库存再维持三个月应该没问题,但上游厂家已经不允许生产果味电子烟了,真正的市场情况可能要等到年底才会凸显。”

接下来应该会有很多门店关闭,除了拿不到经营许可证无法经营,还因为只卖国标电子烟不够挣钱。他算了一笔账,在武汉,一个店的租金、人力等各方面花费要近2万元,要做到打平,每个月100块钱一盒的烟弹要卖500盒,按平均一个消费者一个月抽五盒算,要有100个忠实用户。“三公里范围内能维持住100个能接受‘国标’电子烟的重度客户吗?我觉得比较难。”他分析。

大强在南京经营柚子电子烟,据他介绍,在南京,小型电子烟零售门店的房租和人力成本每个月大约1万元,一盒售价99元的电子烟烟弹套装,进货价在50元出头,毛利润在40%-50%,净利润超过20%,他月营收在5万元左右。

前几年卖电子烟比较赚钱,到2021年收益状况就不太好了,因为一些微商或者其他渠道以低于实体店的价格卖货,对实体店的冲击比较大。现在加上了36%的烟草税,零售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我会观望一下,目前看比较悲观,就看接下来几个月会不会有新的转机。”

虽然新规落地前的几个月零售商的销量都不错,但大家心里都知道,这也就是“最后的疯狂”。如今10月份快过半了,大强只卖了一千多块钱,一方面因为前几个月用户囤货比较多,再就是烟草味的电子烟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剩下极少数顾客购买国标电子烟,一些是为了戒掉传统香烟的中老年烟民,还有的是在办公室等场所不能抽传统烟时用电子烟作为替代,但这类顾客数量极少。

电子烟的用户、零售商、代理商陷入了悲观情绪中。


品牌受重创,合规和创新是新命题


新规之后,电子烟行业一夜归零。

如今电子烟行业从业者的第一步是合规,即拿到对应的许可证。

除了品牌需要持证生产,渠道方面,所有的电子烟零售店必须取得烟草局颁发的电子烟零售许可证,不再有品牌专营店,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烟统一零售店,店主需要从烟草局统一平台采购国标电子烟。

据《2021年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电子烟制造及品牌企业超过1500家,其中品牌企业近200家,电子烟供应链和周边服务企业近10万家,电子烟零售网点19万家。悦刻在过去几年里拥有超过1.5万家零售门店,其他品牌也都以专卖店或集合店的形式拥有几百到几千家不等的线下零售店。

目前拿到牌照的电子烟品牌只有四十多个。据全国各地发布的电子烟零售点布局规划,预计总量仅为5万个左右。也就是说,短期来看,上百个电子烟品牌,近14万零售店将被淘汰出局。

在产品上,一直以来,电子烟品牌致力于各种口味的研发,比较热门的有绿豆、可乐、西瓜风味,还有紫薯、青芒、蓝莓、柠檬茶、薄荷、老冰棍等几十种。据多位业内人士的说法,过往电子烟销量中,95%以上都是果味电子烟,选择烟草味电子烟的人寥寥无几。

如今,禁售所有的果味电子烟,烟草味电子烟要通过“国标”才能上市。全行业被打回了同一起点,开始同题作答。这就解释了,为何整个电子烟行业弥漫着悲观情绪。

不过,电子烟品牌铂岚创始人兼CEO孙海铭预判,整个电子烟在全球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逆的。

国内电子烟从业者最担心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是政策,他分析,烟草局为电子烟搭建了跟卷烟一样的全国统一采购平台和专门的电子烟部门,每个省为电子烟设立了专门的仓库和物流等。这证明,国内市场将来是稳定、持续发展的趋势。

不过,眼下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工厂、品牌、渠道、零售商户都在洗牌,“整个行业唱衰的声音多,是因为被洗掉的人是大多数。”

孙海铭认为,电子烟的行业前景是明朗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未来放在消费者面前的只有烟草口味的香烟跟电子烟,当50后、60后、70后烟民逐渐退出主流消费市场,我认为80后、90后、00后会更倾向于选电子烟。”

至于口味问题,他承认,目前停售果味电子烟,会对习惯了这些口味的用户造成冲击。“下一步,还没有对尼古丁成瘾的,仅仅是为了耍酷、耍帅而抽电子烟的小年轻将彻底告别电子烟,那些已经尼古丁成瘾的烟民,不会因为口味的改变而改变。”

孙海铭分析,品牌方在国内市场接下来面临的第一是基因上的挑战。电子烟之前是一个纯市场的3C数码潮品,现在列入了烟草专卖范围内,品类逻辑变了,要按照烟草的逻辑,做好品牌培育。

第二,微观的变化是零售渠道变了。目前大量零售店都持观望态度,“新的渠道我预判将会是传统烟酒专卖店,因为政策里面提到一句‘电子烟零售店不可以增加卷烟销售,但是卷烟零售店增加电子烟销售类目时间另行通知’,这个新渠道打通后,整个市场发展速度将会加快。”

目前各品牌的当务之急是,在“同题作文”里出彩。

近日,悦刻的国标产品幻影“星河梦”雾化杆,幻影“忘江有径山烤25”和幻影“森林复兴山烤53”雾化弹已经上架销售。两种口味在烟草风味基础上调配了不同香韵,算是在产品口味上做的创新。

在经营策略上,孙海铭的规划是走差异化的中高端路线,“未来的综合零售店里,大概率不会只卖一个价位的产品,还要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需求,要在品牌、价格、利润等方面做出差异化。”

至于哪家能率先突出重围,还要等待下一步市场反馈。


电子烟出路在哪?


电子烟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3年就诞生了。但这个行业被引爆还是在2018年到2019年。

罗永浩推出的小野电子烟,加上陈冠希代言,高调进入了大众视野;锤子科技1号员工朱萧木创立了福禄电子烟,受到关注;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品牌悦刻,在2018年和2019年陆续拿到了三轮融资,估值冲到了20多亿美元。

资本催生、创业者活跃,电子烟行业走上了快车道。

2019年10月,电子烟“线上禁售令”实施,行业第一次遭受政策强监管。随后,各品牌调转重心,在全国范围内大举开店。

仅仅成立3年后,悦刻母公司雾芯科技就在美股上市,上市当日股价暴涨145.92%,市值达458亿美元,约合3000多亿元人民币。招股书和财报显示,2018年,悦刻卖出了50万个烟杆、590万颗烟弹,收入1.32亿元,2019年营收涨至15.49亿元,涨幅1073.48%,2020年收入达38.2亿元,增幅146.5%。到了2021年,悦刻营收85.21亿元,净利润20.28亿元。

根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的数据,从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间,电子烟的国内行业规模每年复合增长接近60%。到2021年,国内行业规模接近200亿元。

2022年前两季度,悦刻营收和净利润首次出现了下降,公司的解释是“监管变化,我们在监管机构规定的新交易系统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新产品销售起步缓慢。”

截至10月11日,悦刻股价已经跌至1美元,总市值15.48亿美元,距离当初高光时刻的458亿美元市值,已经蒸发掉了近440亿美元。

在从业者眼里,电子烟行业的格局,分为悦刻和其他。悦刻以超过60%的市场份额稳坐行业第一的位置,其他企业中,柚子、铂德、小野、福禄、雪加、魔笛等品牌有一定知名度,体量相差不大。

此次新规后,唐超颖预估,未来电子烟行业整体规模要下滑70%-80%。因为电子烟的用户还是以年轻的新烟民为主,这几年才开始风靡,年轻人大部分不是对电子烟中的尼古丁沉迷,只是成瘾在一些果味和冰冰凉凉的体验上,其实跟喝奶茶、咖啡差不多,“让年轻人接受烟草味的电子烟是比较难的,大部分年轻人的瘾还没有太大,很可能会戒掉。”

也有人猜测用户会转向电子烟的替代品。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名为“口味棒”、“增味棒”等产品流传,其原理是在国标电子烟烟弹上增加一个滤嘴棒,带来水果味、凉感的效果。口味虽不如果味电子烟,但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体验。

孙海铭认为,所谓的增味棒可以叫电子烟的配套品,“我倾向于认为,监管不会让这类变相的电子烟风味产品堂而皇之流转。”

如今的电子烟行业,第一个出路是在国标烟草味领域做技术创新。如何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还原烟草的口感,将柔顺度调到更好,是对品牌们的考验。

锐丽科技是电子烟研发服务企业,公司创始人伍鹏飞提到,目前这个市场处境比较尴尬,可能会失去年轻的新烟民,也暂时不被年龄偏大的老烟民接受。不过,中国的烟民有三亿多,全球大概有十几亿烟民,整个市场很大,只是很多企业的关注点还没转到烟草口味上,长远来看,未来应该专注研发烟草口味的电子烟,电子烟产品如果被主流烟民接受,它的消费体量会大大增加。

锐丽科技就一直在做烟草的雾化研发,“我们长期看好行业,未来电子烟会和传统香烟形成互补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作为老烟民的消费替代产品。”

在人群上,电子烟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年轻群体,也可能会争取来一部分老烟民。多位从业者提到,随着规范运营、统一监管,电子烟的舆论慢慢会变好,以往的一些顽固的老烟民会重新看待电子烟。

唐超颖还看好的一个机会是做悦刻烟杆的通配烟弹,因为目前悦刻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可以专注在烟草口味上做一些创新,只要用户接受就有机会。

第二大出路也就是行业一直在探索的出海。电子烟出海的挑战在于本地化,要熟悉当地的产品、用户、渠道、文化,快速响应当地市场需求。

这个阶段,从上游的工厂到品牌,再到终端零售格局,包括监管对电子烟管理的摸索,整个行业都在重塑。

同时,行业内也有不少企业在做转型,如悦刻探索咖啡和口腔护理新业务,全球最大的电子烟代工厂、港股上市公司思摩尔除了电子烟也做了医疗产业布局。但都只是作为电子烟业务的补充。

下一步,电子烟行业需要提升的,不仅有产品口味、合规经营能力、渠道能力,还有整个市场的信心。

*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unsplash。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焦焦、蓝瑞、榕榕、大强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国潮新消费的爆发,挽救了李宁、百雀羚、鸿星尔克等不少被边缘化的国产品牌,还催生了元气森林、完美日记、Moody(美瞳品牌)等不少国货新锐品牌,“国潮运动”已完全渗透饮品、化妆品、服饰等赛道,而下一个赛道将是香氛市场。

过去一年,阿里菜鸟、字节跳动等巨头在资本市场持续加码香氛品牌,观夏、野兽青年、气味图书馆、Scentooze三兔等香氛市场新锐品牌融资消息不断且融资金额普遍在上千万元,“嗅觉经济”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香氛市场的资本热度从去年延续至今,近日本土香氛香薰品牌“节气盒子”宣布完成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上市公司上海家化,金额未透露,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品牌建设与渠道推广、专利项目储备。

获得多轮融资后,节气盒子、观夏、野兽青年、气味图书馆等新锐品牌持续研发新品、深耕内容营销、布局线下渠道,在市场上的声量越来越大,与海外品牌的差距越来越短,国产香氛独角兽似乎正在养成中。


“嗅觉经济”渐入佳境


在消费趋势、资本关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原本冷门的香氛产品成为了新消费领域中的一个新风口。

一来,工作后的Z世代已掌握经济大权,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军,他们喜欢“高颜值”、“个性化”、“精致主义”,还有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香水“闻香识人”的特性符合Z世代的消费特性,是Z世代群体标榜生活品味的方式之一。

从数据来看,Z世代群体化身香水消费新势力,继“口红效应”之后“香水效应”来了。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24-40岁消费者中,超三分之一购买香水频率有所增加,约五成保持不变,减少购买的比例低于10%。

二来,国内香氛市场呈现“低渗透”与“高增长”的特点,表明香氛市场处于蓝海阶段,前景一片广阔,俨然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香水市场规模仅占全球规模的2.5%,但自2017年起年均同比增长率为26.8%,市场增速明显。另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全球香水市场4276.2亿,到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00亿元,203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香水市场。

三来,嗅觉敏锐的国内外香氛品牌斥巨资完善香水生产供应销售体系,同时培养国内消费者使用香水的习惯,而海内外香水品牌的明争暗斗也成为了推动香水市场前行的动力。

国内香水市场快速崛起,为香水品牌带来更多新机遇,前来“分羹”的企业越来越多。根据企查查数据,2017年前后,香氛企业的注册量增长情况明显加快,突破200家。2019年与2020年的注册量一共近600家,截至2021年5月,中国香氛企业注册量累计超2000家。

毫无疑问,在新受众、新产品、新渠道的共同推动下,国内香氛市场迎来增长风口。在此的背景下,国际大牌、国货新锐品牌以及互联网巨头一窝蜂涌向香氛市场,推新品、寻融资、立品牌,香氛市场的大竞争时代正在到来。


群雄竞技台上“秀技”


从目前来看,香氛市场的玩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爆款、有名气的行业新锐品牌,如御梵、气味图书馆、Plustwo普拉斯兔等等;第二类是涉足香氛赛道的互联网巨头,如字节跳动(旗下Emotif);第三类是海外知名品牌,代表企业有香奈儿、娇兰等。

不同的品牌基因不同优势各异,行业新锐、跨界巨头、海外品牌在香氛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破圈法则。

第一类玩家是新国潮消费的受益者,御梵、野兽派、气味图书馆、Plustwo普拉斯兔等香氛品牌树立国货形象,在小红书、抖音的内容平台做营销推广,借助流量平台的影响力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提高在Z世代群体中的认知度和知名度。

这一类香氛品牌强在会造势、会营销而且产品质量和口碑较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也相对完善。特别是在新锐品牌达到一定规模后又获得资本,靠资金与关注度快速扩大规模,一跃成为其他香氛品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第二类玩家含着金钥匙出生,比如字节跳动旗下的香水品牌Emotif。据了解,字节跳动香水走高端路线,其请到法国知名调香师和世界顶级调香师组成的团队研发新品,已着手开辟微信公众号以及商城小程序等渠道,为正式开卖做准备。

这类香氛品牌玩家最大的优势在于依附于平台,互联网巨头本身用户规模大、品牌认知度高而且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站在互联网巨头的肩膀上,Emotif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渠道、品牌,通过精细化运营抢占用户心智,不过这类品牌的制香水准还需要市场验证。

第三类玩家是盘踞高端市场的海外奢侈品品牌,比如娇兰、香奈儿、爱马仕、古驰、宝格丽、雅诗兰黛等等。和国产香氛品牌相比,这些国际大牌具备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品控更有优势,销售体系也更加成熟。

这类行业先驱者的竞争力强在市场规模、研发能力、调香师人才储备和客户资源等方面,而且每一个品牌都有“明星产品”,如香奈儿5号、娇兰一千零一夜香水、迪奥绿毒香水等等,这些经典款颇受全球消费者喜爱。

以雅诗兰黛为例,随着国内消费者养成用香习惯,其香水产品也随之销量暴涨。雅诗兰黛2022财年业绩显示,香水产品净销售额达到25.08亿美元,同比增长30%,是增速最快的部门,营收达4.56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0%,营业利润率达18%(营业收入除以净销售额得出)。

随着香氛行业玩家越来越多,香氛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也变得愈加复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厂的介入,各家香氛品牌的竞争变得愈加难舍难分。竞争时局影响下,爆款、渠道、品牌故事被认为是香氛品牌崛起的关键。


爆款、故事、渠道缺一不可


随着“嗅觉经济”愈加火爆,越来越多企业相继加码香氛行业,国内香氛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气味图书馆、御梵、野兽派,新锐香氛品牌们更是卯足了劲向前冲。

对于新锐香氛品牌来说,想要从海外香氛巨头和互联网跨界玩家的包围圈中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优质的爆款产品,二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三是品牌内涵和知名度。

首先,爆款产品会带来流量,而流量会带来生意。爆款产品本质是一个“流量体”,可以提高品牌声誉和产品销售率,助力新锐品牌快速出圈,此外品牌采取“一带多”的运营思路,为品牌引流增加曝光量,更容易制造多个爆款产品,将产品矩阵做大做强。

在打造爆款方面,国产香氛品牌气味图书馆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示范,其推出的“凉白开”系列一炮而红后,又相继推出“大白兔”系列以及热豆浆、西红柿拌白糖等产品。据了解, 2018年气味图书馆旗下“凉白开”系列产品创造了全品类单月销量29万瓶、全年累计销量超100万瓶的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单品。

可以说,每一个新锐品牌的诞生都是从一个单品爆款开始的,爆款产品带来声量和业绩,体现品牌研发实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力。未来精准捕捉目标用户需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打造爆款产品,还将是国货香氛品牌通用的“出圈”路径。

其次,零售赛道一直并秉承“渠道为王”的法则,香氛市场也不例外。近几年,图片、直播、短视频等多元化销售方式的形成,以及小红书、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的蓬勃发展,为国产香氛提供了新的场景和消费者触达渠道。

无论是国际大牌还是气味图书馆、御梵、野兽派等国货香氛均高度重视线上渠道的开拓,主要通过在Z世代群体聚集的小红书、抖音、B站等主流内容社交平台精准投放、全域营销和私域推广,来不断拓展用户、盘活流量。

不仅如此,香氛作为体验式消费品,线下门店的打造是形成消费闭环的重要环节,线下线下渠道融合是必然走向。目前,各个国货香氛品牌积极布局美妆集合店、精品店等线下渠道,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抢占市场高位。

再有,每个品牌都需要建立和用户的感情联系,“嗅觉故事”便是那一条纽带。一个好的品牌故事、产品定位可以引起消费者共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气味图书馆的“凉白开”、“大白兔”系列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野兽青年的“小时光”系列嗅出了儿时快乐时光……

现阶段,香氛品牌之间的较量围绕爆品、渠道、品牌故事开展,未来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内香氛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变局,香氛品牌的较量将更多元化,涉及生态建设、运营能力、技术水平等等,国货香氛品牌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国货吹响进攻号角


众所周知,国产香氛市场起步晚、规模小,近几年才有了增长的迹象,国产香氛企业姗姗来迟,市场几乎一大半的香氛市场份额被海外品牌占据。在英敏特的2021年中国香水市场调研报告显示,LVMH、香奈儿、科蒂、欧莱雅和雅诗兰黛占据中国香水市场的份额高达59.9%。

庆幸的是,国潮新消费的爆发为国产香氛品牌增长提供直接动力,许多“闻香而动”的本土企业正式吹响进攻的号角,那么国产香氛品牌的攻击力如何?

一方面,海外品牌主打高端市场“质高价高”,而国产品牌性价比高,在中低端市场更有优势。另外,在爱国教育的熏陶下,Z世代新生消费群体更加关注国货,也乐意购买“平替”产品,用户“喜国货”的消费习惯为国货香氛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国产香氛的另一个优势是更懂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喜好。消费者在选择香氛产品时,首要会关注产品质量、香型、功效及安全性,而国产香氛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推出更符合国人需求的香氛产品,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

另一方面,国产香氛品牌在内容营销方面是一把好手,讲故事、谈初衷、述情怀,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香氛市场竞争激烈,国产香氛品牌想要突围和稳步发展,不仅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还需要让消费者看得到、记得住,也就是说创新品牌营销模式很重要。在小红书上,观夏、野兽青年、气味图书馆等品牌通过企业号和头部KOL发文、发图、发视频,传递品牌价值、树立品牌调性,将品牌形象深深烙进消费者脑海中。

总之,虽然国产品牌在研发、供应、品控等“硬实力”不如海外品牌,但是在营销、定价、服务等“软实力”已构建起竞争壁垒。随着国产香氛品牌进一步强化研发、供应、销售实力,其“攻击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国产香氛将走向“长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智能手机行业,或许正在经历外表很热闹,实际是最冷的一个周期。

据统计,今年刚过半年,各大厂家已经推出了7款折叠屏,相比一年前普遍过万元,“小众品牌”摩托罗拉已经把折叠屏的价格打到了5999元;相比折叠屏价格的一路俯冲,各家冲击高端机的价格却节节攀升,小米12U价格已经达到了6999元,有爆料称华为即将发布的Mate 50售价将达8999元。

在网络一片“抗击苹果,高端成了”的欢呼声中,各家手机的真实行情如何,各家品牌店的出货量如何,以及主流消费价格区间是怎么样的,似乎是一个大家都不愿面对的问题。

在Tech星球对各家智能手机品牌店的走访中,店主并不避讳地表明,荣耀Magic4、OPPO Find X5、vivo X80、小米12的市场销量不是那么理想,“高端机一个月卖不出10部,我们都不敢拿货”,一位OPPO店主告诉Tech星球,国产除了华为,这波高端机并没有真正立住,大家主力出货的价位都是2000多元这档。

即便从行业情况看,销量从第五窜升到国内市场第一名的荣耀品牌,也更多是渠道扩容,零售终端表现并没有那么好。有荣耀零售店老板告诉Tech星球,自己每个月亏2万元。

数据也在验证各家品牌店的销量不佳,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21.7%,降至1.34亿部。咨询公司科纳仕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预计今年全年的出货量将明显低于3亿部,创2012年以来的最差表现。这意味着中国手机出货量或跌至10年来最低。

8月20日发布的小米财报,也印证了这种趋势。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26.2%至39.1百万台,智能手机收入同比减少28.5%至423亿元。OPPO、vivo和荣耀虽然没有上市,财报数据并没有公开,但智能手机行业的寒冬,应该每家都感受到了。


年轻人为何买不动手机了?


在北方一个5线城市,李明的荣耀手机店就开在一条商业街的街尾。从2020年能赚40万,到今年每个月亏2万,李明感受到了市场的转变。

2020年,他和几个朋友开了华为店,尽管那时候华为已受到美国制裁影响,可这一年是李明最赚钱的时候,因为大家认为华为Mate 40可能是“末代机皇”,所以都在争抢着买,也造成一机难求的现象。

“我兄弟找我买Mate 40,我原价卖给他,其实我卖别人都是加价1000多卖。”李明告诉Tech星球,那时候他并不希望熟人找他买货,这样自己会少赚不少钱。

两年过去,各家都没有发布什么经典机型,高端机也没有达到华为Mate 40的口碑。而且从2021年起,华为发布的手机都是4G,价格还挺贵,就已经缺乏竞争力了。荣耀拿走华为很多技术,还能用上最新的5G芯片,也让李明产生转到荣耀阵营的想法。

“说实话我们不像一线城市那面信息发达,这面大家还当荣耀和华为是一家,我们也不会主动解释。”有这样一些因素在,荣耀70等中端产品卖的还行,这款手机李明能赚14个点,是自己营收的主力机型。

实际上,荣耀70所在的2000-3000元价位,也是国产手机竞争的核心区域。OPPO的Reno系列,vivo的S系列,小米的红米系列,基本都在这个区域。这个价位的智能机配置差别不大,但却是套路最多的地方。

位于广西桂林的一位OPPO经销商张强告诉Tech星球,OPPO今年发布的机型非常多,但很多都是套娃机。套娃机就是不同机型的核心配置差不多,换个外形,定个新型号,接着把机型推向市场。

之所以不是迭代,而是套娃,直接原因应该是企业为了去库存。手机厂商一旦备件过多,这款手机又卖不动的情况下,通常会“套娃”推出一款新机型。

今年OPPO推出的K10 Pro 就有套娃 realme GT2的嫌疑,realme gt neo3 则有套娃一加Ace的嫌疑,毕竟OPPO、一加、Realme都属于欧加集团。经销商张强告诉Tech星球,现在消费者也不傻,渐渐地知道套娃机这回事了。套来套去都是一款手机,卖不动也是常理。

当然手机型号复杂也有好处,频繁推出新机后,很多线下消费者就不会去网上比价,这也让大家都有高价卖的空间。Tech星球获得的一份OPPO手机产品报价表显示,OPPO的折叠屏Find N 毛利空间是500元,而中端产品Reno毛利最高也能达到500元。

这也导致很多中端机型的价格直奔3000元,让很多消费者觉得不如加点钱去买iPhone 12。至于为何不加点钱买国产高端机,李明告诉Tech星球,他所在的内蒙古地区一个月卖出的荣耀magic 4,销售差不多在3000台左右。这些销量均摊到每个店,其实属于销售困难产品了。

对比OV、小米的几款高端机,vivo X80算是市场接受度情况略好的机型,李明认为好点也是墙里墙外的区别,vivo X80有款自研的影像芯片,但带不来苹果A系列芯片那么明显那的优势。不过,带不来根本性影响,却给了他价格自信,高配版已经达到了6699元的高位。

这些因素都是整个手机行业销量暴跌的原因,年轻人没有看到冲动购买的因素,却被高价和套路劝退,反正现在智能机性能已经过剩,“等等党”变多了。


经销商的体系内耗


年轻人不买手机,是零售商不赚钱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体系内耗,也在加剧摊薄每家品牌店的利润。

今年年初,在李明所在的小城,华为逼着零售店站队,很多华为荣耀混着卖的店被要求做出选择,这样不仅缺失了华为的影响力,荣耀的管理还更严格了。

在荣耀体系,李明的店属于体量很小的那种,在货源上并没有优势。“大的体验店和零售商赚钱,我们就只能亏钱。”现在李明只能硬扛,期待明天情况会有好转。

虽然OV的经销商体系比较成熟,没有华为和荣耀类似的纠葛,但OV渠道过于复杂的局面,也越来越不适应智能机行业的发展趋势。OV也意识到这点,所以经销渠道也在做深层次变革。学习华为和荣耀国代、省代的直销体系,OV也在取消“二代”(二级代理)。

多级代理有助于推货,一级级压货,库存并不在厂商手里,缺点是对价格缺乏管控力。所以OV在逐渐取消“二代”的过程中,重点抓的事情就是零售价格。

一位vivo经销商就撞到了枪口,自己低价卖了一台vivo 手机,却被vivo罚了1.5万元。这让他很生气,很多vivo店经常溢价去卖手机,vivo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低价卖直接就被罚款了。

据他了解,小米是溢价和低价都抓,而且只抓小米之家和授权店,这样相对合理。其他家重点抓低价销售的情况,其实是为了维护渠道商的利润。“蓝绿菊三大厂都是以渠道利益为主,以消费者利益为辅。”

这也是整个国内市场的现状,经销渠道比较复杂,难以学到苹果专卖店的精髓。小米虽然在努力学习苹果,将小米之家的店铺开到每个城镇里面,但它的智能机利润点太低,重资产模式短期看肯定是个负担。

桂林的经销商张强也在关注这些渠道变化,这两年OPPO一直是当地市场销量第一的品牌,如今这一位置已经不保。荣耀和小米的直营店都在快速进驻,后面没有“二代”后,OPPO的经销体系更强还是更弱,都是未知数。

消费者和渠道两端的急剧变化,让这些店的生存环境普遍不好,甚至是“十店九亏”。张强告诉Tech星球,他旁边的一家vivo店老板今年就不干了。据张强分析闭店的原因,可能是以前OV都是机海打法,狂砸广告费。2021年vivo大幅精简了产品线,重新定位了从高到底的X系列、S系列、Y系列。

越来越清晰的定位,也让过去依靠溢价销售的门店,油水没以前多了,再加上这年头不好,不赚钱肯定就关了。


寻找生意的突破口


对于各家品牌的手机店来说,上半年情况不好,下半年或许还将更残酷。

因为9月份苹果即将发布iPhone14,目前国产高端机对标iPhone 13都没有优势,面对即将降价的13和新发布的14,消费者选择趋势或许更加明显。

当然,各家厂商和品牌店主,也不能坐以待毙,纷纷在寻找生意的突破口。

比如,小米在产品上走的是差异化竞争路线,刚发布一个月的小米12S Ultra有一块突起的摄像模块,这使得其摄像能力非常突出,部分摄像场景优于苹果和三星旗舰机。

这款手机不是线下销售主力, 不过一位小米店员告诉Tech星球,“虽然消费者不见得买这款手机,但它能提升品牌形象,让大家对小米品牌有高端的感知。”过去小米一直困于性价比标签,所以这款手机直接定价5999元,下半年能否为小米销售带来助益,值得关注。

当然,还有一些自救手段,是将智能机销往二级市场。有专门收货华为荣耀的企业,向经销商收完货后配售给电商平台。一条反向流转的销售链条,虽然不是直接流向了消费者,不过延缓了很多老板的压货焦虑。

Tech星球获得一张华为荣耀收货价目表,华为Mate40的收货价为6650元,比市场零售价低了不少,不过如果一次走量很多部,也是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各家品牌店主,则是加大对 IoT 产品的售卖,从Tech星球获得的产品报价单看,OPPO店主卖出一部智能电视毛利在1000元左右,每部Pad的毛利在三四百元,智能手的毛利也是三四百元左右。

这些产品的毛利并不比手机低,而且内存越大的版本赚的越多。IoT的重要性,从小米财报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26%,但二季度,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为198亿元,环比增长1.7%。

从这点来说,vivo店老板会难过一些,因为vivo的IoT设备是在智能机厂商前5中,布局最差的一个。OPPO是基本的IoT设备品类都有,小米和荣耀这种比较深度的选手,已经布局了笔记本电脑、冰箱等日常生活用品。

目前市场,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在降低,但换智能家电的浪潮在兴起。张强就打算今年重点布局下周边产品,对于店里OPPO下半年的手机销量,他已经打算躺平了。

当然,扭转局势的核心,还是厂商抓紧出手机。李明告诉Tech星球,荣耀的Magic5要等到11月份才发布,对于市场上的店主来说太慢了。张强也提到,OPPO的Find X3和 Find X5其实都不算成功,下一代还没有消息,也是愁人。

全面屏、自研芯片、视频能力提升,这些都是国产下一代旗舰机能提振市场的主打点。如果没有颠覆式创新,旗舰机发布时间越晚,各家店主面临的局面将会是:愈加流失的年轻人,以及快要承受不住的亏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8月18日晚间,雅诗兰黛发布了2022财年Q4以及2022财年的财报。数据显示,2022财年,雅诗兰黛实现净销售额17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3.5亿元),同比增长9%;但净利润为2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2.17亿元),同比下降16%。

至此,国际知名美妆品牌上半年相关财报数据披露已经完成。

化妆品观察梳理了此前已经发布的欧莱雅、联合利华、雅诗兰黛、宝洁等全球15家美妆巨头的财报发现,整个上半年,这15家美妆企业总销售额达到5195亿元,总营业利润达到131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多家企业,透露了全年预计增幅。从上半年表现来看,上述15家巨头今年全年销售额突破万亿,指日可待。


01 欧莱雅贡献24%业绩,营业利润整体下滑0.38%


从销售额来看,2022年上半年,这15家企业美妆业务总销售额同比去年的4853亿元,多卖了342亿元,同比增长7.05%。

其中,欧莱雅凭借1262.7亿元的销售额,在排行榜中一骑绝尘,成为唯一一家半年度破千亿的国际美妆企业,也为整体销售额贡献了24%的业绩。联合利华美妆个护版块以837.12亿元的销售额紧随其后。除此之外,雅诗兰黛、强生上半年销售额也突破了500亿元的大关,分别位列榜单第三和第四名。

从业绩增幅上看,在这15家美妆企业中,有9家是正增长。

根据财报,整个上半年,欧莱雅也维持着合并20.85%的增速,同样位列这15家企业的榜首。

联合利华销售额也同比去年的715.5亿元增长了17%,其财报指出,增长主要来自于产品提价带来的效果。另外,LVMH和拜尔斯道夫的化妆品业务上半年增幅也超过10%。

另有6家销售额增幅则出现了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LG生活健康,下跌19.51%,爱茉莉太平洋、Natura &Co跌幅也超过了10%。

在营业利润方面也相对不太乐观。上半年,上述15家企业整体营业利润为1316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321亿元,小幅下滑0.38%。其中,雅芳母公司Natura &Co以及陷入“破产”困境的露华浓,成为榜单中唯二上半年净利润为负数的美妆企业,财报显示,前者上半年净亏损达18.51亿元,后者净亏损则高达23亿元。

资生堂、爱茉莉太平洋等多家企业在财报提及,因上半年疫情因素,持续的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供应链中断、运输成本增加,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


02 中国市场业绩再承压


化妆品观察梳理发现,在这15家国际美妆巨头中,中国市场对于整体业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的凭借中国市场带动了业绩逆转,典型如欧莱雅,此次财报指出,受疫情影响,中国美容市场在第二季度初急剧收缩。但凭借强大的供应基础设施,欧莱雅经受住了冲击并实现了稳健增长,6月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加强了其在第二季度所有部门的市场份额。

去年3月,上海正式升级成为欧莱雅集团北亚区总部。彼时,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公开表示,“未来要让中国大陆市场加速成为集团全球第一大市场。”从这次业绩表现来看,这个梦想有望成为现实。

部分则受困于中国市场,影响了整体业绩的下跌。

比如资生堂,其上半年总销售额达247.19亿元,同比去年的248.17亿元下跌了0.4%,其中,中国地区上半年销售额为58.5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4.28亿元,跌幅达19.7%,成为资生堂在全球范围内销售额下降最大的市场。其在财报中指出,受疫情影响,以上海为核心的活动受到限制,导致线下顾客减少,一部分店铺关闭的同时也缩短了营业时间。

雅诗兰黛财报也显示,亚太地区成为集团2022财年唯一下滑的市场。财报表示,亚太地区一半以上市场受到今年上半年疫情反弹的影响,“前三季度亚太地区保持了个位数增长,但被第四季度中国市场疫情的负面影响抵消了,最终导致本财年亚太地区略有下降。”

爱茉莉太平洋上半年在中国营收也下跌超过50%,财报表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生产设施、分销中心都受到了上海封锁以及供应链问题的影响。

此外,高丝、LG生活健康、LVMH集团在中国地区的营收,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03 高端品牌是业绩催化剂


财报显示,高端化妆品成各企业业绩增长的催化剂。

今年上半年,欧莱雅旗下第一大事业部——高端化妆品部销售额同比增长16.4%至473亿元,再次跑赢全球奢侈品美容市场。报告指出,该部门每个类别的业绩增长都快于市场。

拜尔斯道夫则表示,旗下奢侈品牌La Prairie莱珀妮上半年的有机销售额增长了1.8%。尤其是在北美市场,莱珀妮上半年业绩实现了两位数的强劲增长,中国市场也在6月以来实现了良好的增长率。另外,其收购的奢侈品牌CHANTECAILLE香缇卡在上半年也贡献了不错的营收。

除此之外,资生堂旗下其高端产品NARS、CPB等都有所增长,其中NARS品牌销售额同比上涨幅度最大,达到26%,CPB则微涨3%。

花王也在财报中表示,在亚洲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高端品牌SUQQU上半年销售额也获得了增长;LG生活健康旗下高端品牌Whoo后,则在今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36%,618期间位列快手和抖音销量榜首。

基于此背景,不少国际美妆企业通过抛售大众品牌、推出或收购高端品牌,进一步加码高端化布局。

比如,2021年以来,资生堂相继转让了个人护理业务,其中包括水之密语、珊珂等10个平价个护品牌,还出手了bareMinerals、BUXOM、Laura Mercier三个彩妆品牌。今年7月,资生堂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男性个护品牌SIDEKICK侍刻,入局男士高端局,并将其视为重要的增长线。

早在2020年6月,雅诗兰黛集团旗下两大高奢香氛品牌KILIAN凯利安、FREDERIC MALLE馥马尔香水出版社在上海同开中国首店。今年,其又引入了高端护发品牌Aveda艾梵达。

无独有偶,日前,欧莱雅旗下奢侈美容品牌凯芮黛Carita也官宣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于8月1日在南京徳基广场开设亚洲首家精品店,北京SKP专柜也同日开业。


04 数字化/提价系增长两板斧


在这些业绩上涨的国际巨头中,数字化转型以及终端提价,成为业绩增长的两板斧。

欧莱雅在半年报中表示,业绩增长离不开电商渠道的运营优势。今年6·18期间,在天猫平台,欧莱雅旗下六大品牌进入了各细分品类销售排行榜前12名。其中,巴黎欧莱雅在美容和护肤方面排名首位;卡诗在护发领域排名首位,而3CEStylenanda高居彩妆热销榜榜首。欧莱雅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巩固在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和意大利等市场的电商业务。

联合利华也在财报中指出,2022上半年,电子商务销售额从2016年的2%增长至14%。目前,公司的五大战略之一仍是引领渠道改革。Natura &Co同样表示,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将在今年下半年落实,同时还会对数字化平台进行投资。

据公开报道,因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的原材料短缺以及物流成本上升,化妆品行业制造成本或将上涨25-30%。因此,在电商之外,涨价也成为了保障业绩的一种手段。

联合利华表示,在第二季度,公司的基础销售额(USG)增长8.1%,基础销量(UVG)下跌2.1%,基础价格(UPG)上涨11%,整个上半年,这三项则分别上涨了8.1%,下跌1.6%以及增长9.8%。

“价格上涨是应对高通胀以及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联合利华指出,尽管公司已给产品提价,但是面对原材料上涨以及物流成本的上升,今年全年的利润率仍将受到冲击。

宝洁也表示,将在9月份提高某些商品的价格以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欧莱雅也或在下半年提高产品价格应对生产成本的上涨。

今年1月,雅诗兰黛已经上调过产品价格。雅诗兰黛集团首席财务官Tracey Travis当时公开表示,为了应对通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集团将于7月至8月对产品价格进行再次上调。根据市场反馈,雅诗兰黛已经从7月开始了新一轮涨价,涨幅普遍在10%以内。

同时,欧莱雅集团旗下高端品牌赫莲娜、LVMH旗下高端品牌娇兰,也于上个月进行了调价。


05 全年业绩能否破万亿?


上半年的成绩单已交出,对于下半年的走势,这些国际美妆巨头呈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态度。

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企业,对全年预期保持乐观。

宝洁在财报中指出,预计2023财年的整体销售额将比上一财年增长2%;预计2023财年的内生性销售增长在3%至5%之间。按照当前业绩推算,2023财年,宝洁的整体销售额或达817.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15亿元)。

联合利华此前对2022年基本销售额增长预期范围为4.5%至6.5%,但目前看来,预计全年销售增长将高于该范围。拜尔斯道夫也表示,第三季度中国增长预计达到两位数。目前,其正在加强与京东的合作,有信心未来在消费者业务部门取得不错的增长。

基于对下半年疫情反复的担忧,以雅诗兰黛、资生堂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则下调了全年预期。

雅诗兰黛财报显示,其预计今年报告的净销售额将比去年同期下降10%至8%,有机净销售额预计将下降6%至4%。

资生堂则已经将2022年度预期净销售额从1.07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35.4亿元)下调至1.0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32.9亿元),预期核心营业利润则从6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88亿元)下调至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9亿元)。

花王也表示,将公司2022年度销售额从1.5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82亿元)下调至1.4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42亿元),但同时,花王也将营业利润预期从14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上调至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96亿元)。

高丝虽然并没有下调其2022年度预期销售额,保持在29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但是却将营业利润从2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亿元)下调至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

据化妆品观察粗略整理,按照上述企业全年预期,这15家企业全年整体业绩或有望破万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财务造假风波之后,瑞幸咖啡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雷达财经注意到,伴随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和解,瑞幸咖啡正逐步走出财务造假事件的阴霾。靠着打造爆款产品生椰拿铁、押宝谷爱玲、联名椰树等一系列营销策略,瑞幸咖啡进一步奠定自己的市场地位。

截至第二季度末,瑞幸咖啡国内的门店数达到7195家,是国内目前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咖啡品牌,比星巴克中国多出1434家。

财报显示,瑞幸咖啡第二季度净亏损为1.15亿元,若剥离股权激励费用、准备金等因素后,Non-GAAP(非美国会计准则)口径下,瑞幸咖啡第二季度实现净盈利。不过,面对越来越多入局咖啡赛道的竞争者,瑞幸咖啡的压力并不小。


瑞幸咖啡在华门店数量超星巴克


瑞幸咖啡已经火到了泰国?近日,网传瑞幸咖啡泰国一门店的照片,让不少网友以为瑞幸咖啡已走出国门、打入泰国市场。

8月9日,瑞幸咖啡通过官微配图,否认了目前在泰国开有门店的消息。瑞幸咖啡还表示,该店铺使用的“向左看小鹿”logo和直接使用luckincoffee名称的行为已造成对瑞幸品牌严重伤害,瑞幸相关部门已采用法律手段维权。

虽然瑞幸咖啡目前还未打开泰国市场,但此次品牌遭山寨的乌龙背后,瑞幸咖啡已成为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咖啡品牌。即便国内疫情时常反复,但瑞幸咖啡却没有停下扩张规模的脚步。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新开门店615家,借此瑞幸咖啡的门店数在第二季度末达到7195家,这其中有4968家自营店、2227家联营门店。

7195家门店是什么概念?数据显示,星巴克截至2022财年第三季度末在国内的门店总数为5761家,被瑞幸咖啡甩出1434家的差距,星巴克在华门店的数量约为瑞幸咖啡门店数量的80%。

事实上,早在去年第四季度末,瑞幸咖啡在华的门店数量就已实现了对星巴克中国的超越,彼时#瑞幸门店数量超越星巴克中国#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据了解,星巴克1999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自此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星巴克花费20多年时间在中国市场的门店布局,被2017年成立的瑞幸咖啡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超越。

然而,全球范围内星巴克在门店数量上仍占有明显的霸主地位。截至2022财年第三季度末,星巴克在全球的门店数量约为3.5万家,其中美国和中国的门店数占全球门店的六成以上。

雷达财经注意到,瑞幸咖啡门店数量猛增的背后,联营门店助力不少。据悉,2021年1月,瑞幸咖啡重新放开了加盟政策。靠着“0元加盟”的模式,瑞幸咖啡揽来了大批加盟商,并快速占领下沉市场。

在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看来,当前咖啡行业的市场空间远没有饱和,随着咖啡消费的普及,开店数量的天花板依然在升高。

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门店,但作为实体企业的瑞幸咖啡,疫情对其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财报显示,今年4月瑞幸咖啡平均每天关店约900家;随着5月疫情有所好转,公司6月平均每天关闭的门店数降至约96家;7月疫情对门店运营的影响有所缓解,但郭谨一也毫不避讳地谈到疫情在短期内对公司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


瑞幸咖啡“起死回生”


事实上,瑞幸咖啡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一度星光熠熠。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瑞幸咖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完成A轮、B轮、B+轮融资,这三笔融资合计为瑞幸咖啡拿下5.5亿美元的融资金额。彼时,完成B+轮融资的瑞幸咖啡估值一度达到29亿美元。

一个月后,瑞幸咖啡又顺利于2019年5月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当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并创下全球最快IPO公司的纪录。

然而好景不长,资本助推下的瑞幸咖啡此后迎来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逆风。2020年年初,以做空中概股闻名的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凭借一篇长达89页的匿名做空报告,将瑞幸咖啡从闪光灯下拽走,瑞幸咖啡也向外界承认数据造假,一时间瑞幸咖啡的命运岌岌可危。2020年6月,上市刚满一年的瑞幸咖啡便在纳斯达克停牌,并进行退市备案。

就在外界以为瑞幸咖啡难以翻身的时候,瑞幸咖啡却在悄然间“起死回生”。2020年12月,瑞幸咖啡表示已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部分前员工涉嫌财务造假事件达成和解,而达成和解的条件是瑞幸咖啡需支付1.875亿美元的罚款。

今年4月,瑞幸咖啡宣布公司已经完成债务重组,在债权人的支持下,公司正式结束作为债务人的破产保护程序。同时,瑞幸咖啡已经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回归正常状态。

同月,瑞幸咖啡宣布获得由大钲资本领投、愉悦资本跟投价值2.5亿美元的融资。彼时,瑞幸咖啡表示,计划用这笔融资完成最近公司和可转债持有人达成的重组计划,以及履行美国证监会达成的和解协议。

随着瑞幸咖啡的元气逐渐恢复,资本市场上有关瑞幸咖啡重新上市的消息陆续传来。年初,瑞幸咖啡将在纳斯达克重新上市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但后续遭到瑞幸咖啡的否认。

5月,市场上又有消息称,瑞幸咖啡的管理层有让瑞幸咖啡回港上市的计划。对此,瑞幸咖啡再度予以否认,表示目前暂无赴港上市的计划,公司将继续观察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评估所有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价值的途径。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将财务造假的“烂摊子”收拾完后,瑞幸咖啡公司的治理逐步回归正轨,公司绝大部分的财务风险也相应减少,未来管理层可以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公司的运营和规划中去。


咖啡赛道竞争激烈


据瑞幸咖啡日前发布的财报显示,瑞幸咖啡第二季度营收达到32.99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的19.14亿元相比,涨幅高达72.4%。

对于营收增长,瑞幸咖啡解释称,主要归功于销售产品数量的增加、门店面积的增加、月度交易客户数量的增加以及公司产品平均售价的上涨。其中,瑞幸咖啡第二季度的月均交易客户数量达到2070万,一年的时间增长了68.6%。

与之对应的是,星巴克截至7月3日的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账期内星巴克在中国的净收入为5.445亿美元。就中国市场而言,瑞幸咖啡与星巴克营收的差距已缩小至0.513亿美元。

利润方面,瑞幸咖啡第二季度的净亏损为1.15亿元,其中包括2.77亿元的股权诉讼支出,以及应税收入的所得税费用1.02亿元。虽然瑞幸咖啡本季度内仍在亏损,但是若剥离股权激励费用、准备金等因素后,瑞幸咖啡第二季度在Non-GAAP(非美国会计准则)下实现净盈利,净利润为2.68亿元,同比增长了约190%。

雷达财经注意到,瑞幸咖啡第二季度自营门店、联营门店的收入同比都实现了增长。具体来看,自营门店的收入同比增长52%至23.31亿元,不过该季度内瑞幸咖啡自营门店的同店销售额增长41.2%,不及去年同期71.8%的增速;联营门店的收入达7.775亿元,同比暴涨178.4%,其中约5亿元的收入来自原材料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瑞幸咖啡发布财报的同时,公司一名高管的变动也随之浮出水面。瑞幸CFO(首席财务官)兼CSO(首席战略官)Reinout Hendrik Schakel将不再担任CFO,交由58到家(天鹅到家)的原CFO安静接任,Reinout则将专注于瑞幸咖啡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本市场战略的执行。

据了解,早在2019年1月,Reinout便已肩挑瑞幸咖啡的CFO、CSO职务。换言之,Reinout见证了瑞幸咖啡从上市到财务造假、再到境外债务重组的全部过程。目前,瑞幸咖啡的管理层阵容由董事长兼CEO郭谨一、CFO安静、CSO Reinout、董事兼高级副总裁曹文宝、高级副总裁吴刚、CGO(首席增长官)杨飞等人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瑞幸咖啡竭力自救的这段时期,咖啡赛道上涌现出许多新的入局者,NOWWA 、Manner、Seesaw等咖啡品牌纷纷加入战斗,就连中国邮政、华为、李宁都相继传出有意在咖啡赛道跨界的消息。据艾媒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817亿元,预计2022年达到4856亿元,2025年达到一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有广阔的上升空间,这对于各个咖啡品牌来说并非坏事,瑞幸咖啡可以在后续的运营和规划中不断上探自己的营收情况及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后来者都想瓜分咖啡行业的市场份额,瑞幸咖啡需要面对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对于口味日渐挑剔、需求不断追求创新的消费者而言,瑞幸咖啡能否持续推出爆款产品,将成为消费者是否会继续选择瑞幸考量的因素之一。

此外,看似已经翻身的瑞幸咖啡,产品及服务质量仍存在不足。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瑞幸咖啡有关的投诉多达3954条,其中投诉的内容不局限于饮品分量不足、喝到异物、消费券使用、点错订单无法退款、营销短信骚扰等方面。

逐步走出财务造假事件阴霾的瑞幸咖啡,接下来能否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将这场翻身仗打好、打漂亮?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奶茶品牌“一点点”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原材料运输过程中发现,订单不足整车。为了降低成本,品牌方只能选择“冷链零担”。

什么是冷链零担?冷链从业者向亿邦动力介绍,冷链整车主要指包车服务;冷链零担主要指固定线路的拼车服务,以较低的成本为连锁餐饮、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企业提供小批量、多批次、不足整车的门到门服务。

对于扩张中的连锁餐饮门店来说,不管一家奶茶店还是一家街边小餐馆,“原材料-仓库”和“成品-门店”的运输过程,都需要冷链零担。

比如奈雪的茶招股书显示,该品牌每家门店都需要茶叶、新鲜水果、新鲜乳制品及鲜榨果汁、包装材料及低值消耗品(如茶杯及纸袋)等多种原材料。同时,奈雪的茶还通过中央厨房为门店和PRO茶饮店配送烘焙产品、预制烘焙产品、烘焙产品馅料及其他零食。

种类繁多、时效有限、少批量多批次的原材料配送,都靠冷链物流支撑。

灼识咨询预计,2021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超30万,到2025年,我国冷藏车将增长至接近60万辆。

然而,受限于成本、资金、管理经验、运营能力,中国冷链企业始终处于小而散的尴尬局面。市场上仅有的几十万冷链车辆,也分属全国数万家冷链企业,平均每家不足10辆。

“零担在冷链物流中占22%市场份额,但亟需被整合。”一位资深物流行业人士说道。

集中度决定了产业运营效率。谁能“制霸”冷链零担,谁就能成为冷鲜配送上下游的“话事人”。

01、944亿大市场,不只是顺丰,四通一达都盯上了?


“这两年,没有被谈过收购或合资的冷链公司都不是好公司。”在北京通州经营冷链运输的刘威如是说。

他的冷链公司有140辆冷藏车,承接北京城区及京郊生鲜电商、连锁餐饮商超的订单。2021年,这家冷链公司成了几家冷链企业竞相招揽的香饽饽,中通冷链、鲜生活冷链和瑞云冷链先后向其发出加盟或收购邀请。

运联智库数据显示,2021年冷链零担市场容量近千亿元。不少从事冷链的受访者认为,冷链零担是一个增量市场。

冷链零担的运量增加,与小批量、多批次订单的增加有关,背后是整个生鲜供应链的扁平化和连锁餐饮品牌的扩张与下沉。

为什么前些年在三四线城市很难看到连锁餐饮品牌?因为很难解决食材配送问题。瑞云冷链COO尹金宝告诉亿邦动力,冷藏车去县城送一趟货,不仅装不满,返程还得空跑,成本很高。“当我们的食材配送面对全国3000多个县市级的时候,整车装不满,包车得空返,所以很多SKU只能在一线城市卖,局部城市卖,卖不到全国。”

这是一个“被压抑”的市场,一位冷链从业者解释:“发全国的、稳定的、标准的、不断链的、小票化的冷链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因为市场上没有这种供给,只有跑固定线路、整车运输的个体户或中小车队,所以这些需求并没有转化为订单。”

青松基金合伙人成妙绮分析:“运力分散,客户不得不同时跟多家承运商对接,也无法实时跟踪货物的位置和温控情况。谁能率先解决客户的痛点,谁就有机会获得规模效益加成,成为行业领导者。”

瑞云冷链创始人郑瑞祥认为,现在冷链行业更像快递行业2006年、2007年的发展阶段,网络不成熟、科技不成熟、发展碎片化,但网络化、平台化、数字化一定是个风口。而在冷链物流的所有业务场景中,能够形成网络化的只有冷链零担。

“冷链物流4000亿,一边是70%的中小货主,生鲜产地、中小工厂和批发市场的商家居多;另一边近30万台车运力,70%是个体司机。两端都是小b,分散经营,多对多,具备网络效应的基础。”业内人士分析。

近2年,中通和韵达都在发力冷链零担,试图建立全国冷链零担网。

天眼查显示,中通冷链自2020年3月注册以来,一共对外投资28起,其中25起发生在2021年,分别在25个省及直辖市成立合资控股公司,代表总部执行区域网络发展和管理,运行省分拨中心。

韵达2020年成立了冷链团队。公开资料显示,韵达冷链先后搭建青海牛羊肉、广东荔枝、吐鲁番葡萄等特色农产品运输专线,以高附加值、高消费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项目为驱动,形成冷链精品线路,进而整合和优化冷链物流。

后来者瑞云冷链创业团队来自京东冷链,2018年,创始人郑瑞祥在历任宅急送快运总裁、鲜易供应链总裁后,出任京东冷链总裁。2019年,京东冷链建立一张2B的全国冷链网。2020年,郑瑞祥带着团队辞职创业。

瑞云冷链计划搭建一个社会化的冷链协同网络和运力服务平台。天眼查显示,成立于2020年5月的瑞云冷链,至今已进行23次对外投资,成立合资分公司,辐射200以上城市。

“在各种外部因素推动下,2020年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走到总量爆发、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中通冷链总裁孟峰曾解释中通冷链在2021年的布局。

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同意,冷链物流行业最终也会像快递行业一样,形成寡头之战。

“不超过3年,这些玩家们都会相继上市,到时候财报公开,谁行谁不行一目了然。”已经加盟一家冷链平台的刘威认为“冷链物流的种子选手,其实三年内都可以看得清楚,谁能率先拉起一张冷链零担的全国网,谁就有了终局的入场券。”


02、加盟!加盟!加盟!全国铺网,复制快递模式


冷链起网首先算盈亏——单位订单密度上去了,网络才能在全国铺下去;网络规模效应形成,订单才能增长。

为了抓住风口,这波参与冷链零担全国网的企业都选择了合资控股+加盟的模式,快速起网。

在物流行业,一直有资产轻重之分,也有直营、加盟之分。

“一般来说,整合资源的轻资产模式起网快、成本低,有利于在扩张期抓住市场机遇。重资产的扩张速度不及轻资产模式,但大量稳定资产投入,本身可以形成某种壁垒,提高准入门槛。”一位冷链行业高管指出。

中通冷链起网虽快,却属于重资产的加盟模式。

加盟制曾极大改变快递领域的行业格局,造就了通达系等一批上市企业,同时,加盟制也将快递价格从2010年的24.5元/件降至10.55元/件,极大促进了电商的发展。

在快递领域,中通就以自建的分拨中转网络+加盟商网点相结合,干线运输和分拨中心为自运营,加盟商提供揽件和派件工作。这套网络兼具加盟制的成本优质和自营的稳定优势,成本和利润较为平衡。中通自2016年成为市占率第一的快递企业,已经实现六连冠。

冷链物流是中通眼中的新增量,中通冷链总裁孟峰曾在采访中表示,“冷链是中通集团的战略部署。起步伊始,从资金到资源,得到了集团总部、各生态板块和各省管理中心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快递、快运、云仓加盟商的加入,有效地实现了网络的完整度,特别是一些非产粮区。”

在冷链领域,中通冷链首先和当地优质企业成立控股公司,作为省区的管理中心。据亿邦动力了解,这一阶段从2020年7月开始,到2021年4月基本完成。

其次,全国网点招募。中通从2021年4月启动招商,到2021年7月,基本覆盖全国25个省及直辖市,第一阶段起网任务完成。此时距离中通冷链第一次亮相不过一年时间。

当前的生鲜流通变革,正加快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中通冷链想通过标准化的运力网络,配合生鲜电商、餐饮连锁等新业态的发展将冷链成本打到最低。电商和物流,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协同进化体。以后的冷链物流可以像现在的快递行业,发全国都是标准价格。

当下中通冷链的核心任务还是不断完善的冷链零担网,提高覆盖率、深度、广度、质量。

  • 宽度指的是覆盖范围有多大,比如覆盖了全国 30 个省还是 25 个省。
  • 密度指的是一个新行政单位之内,网点有多少。网点越多,密度越大,而密度跟这个区域的 人口、GDP 还有面积都有关。
  • 深度指的是网点部署在市级层面上,还是县级层面上,还是更下沉。这些方面都需要花长时间来不断维护和完善。

瑞云冷链给自身规划了平台化发展模式,起网思路是“自营骨干网+事业合伙人+加盟商”,其中转运中心节点均为自建,运力则整合冷链物流合作方以及个体司机。

瑞云成立于立于2020年5月,从2020年9月开始,瑞云搭建了覆盖15个省份的自营骨干网络,再通过事业合伙人模式链接和整合区域里的中小型冷链资源,辐射超200个以上的重要城市。瑞云与事业合伙人成立合资控股公司,而加盟商只有品牌授权。

此外,瑞云冷链希望建立一个线上的运力服务的交易平台和履约平台,负责线上订单的匹配和履约流程的监控,这就是冷运宝平台。冷运宝是2020年11月15日上线,目前全面对外开放。


03、中小冷链公司:背靠大树好乘凉


“大公司还是有钱。”这是刘威在接到加盟橄榄枝之后的最大感受。“大公司更方便中标,一些我们够不着的大订单,他们能中。”

刘威也同意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冷链物流的网络化和平台化,但作为承运方,他们更加务实。“加入平台是因为他们有钱、有单子,至于大饼,我们听听就行,我们只干好运输这件事儿。”

刘威的公司在北京有140辆冷藏车,总资产超2000万,冷藏车是这两年缓慢增加起来。对这些区域冷链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自己的人脉圈,“我们跑城配也跑零担,忙不过来就喊兄弟公司一起,他们也会喊我们一起。我们的招投标大多也走内部邀标模式,好的订单都内部先分了。”

车多是实力的象征,但在疫情中,车多反而成了累赘,刘威只能通过裁员来减少开支。公司曾有司机超一百人,现在只剩一半。对刘威来说,从抱团取暖到背靠大树,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借助平台的全国网络,未来刘威可以将自己的业务延伸到其他省份的运输上。

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所有人都知道冷链物流在朝着标准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没有人能够清晰地知道中国冷链发展会如何一步一步演变过去。

“整个流通变革还在进行当中。上游的农业生产集中化还在继续,预制菜、生鲜电商等业态还不稳定,商品流通也在结构性调整中出现震荡。”刘威认为,即便是行业内的人,也没有办法预判冷链发展会是几步走。

“现在的行业形态还是千奇百怪,玩家们层出不穷。近5000亿的冷链市场,最大个的顺丰也只有78亿。”行业人士指出,变革是靠参与者一起推动,最后会经过几步走,还得看参与者们的决心和耐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大中华区已经成为多家酒店巨头实现增量的主要市场。

位于兰州城关区天水中路3号的兰州盛达希尔顿酒店,在今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游客站在顶层可一览兰州城市风光和黄河美景。这是希尔顿在大中华区运营的第400家酒店。

对于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3年的希尔顿集团而言,这个数字颇具里程碑意义。从1家发展到100家,希尔顿用了29年。从101家到400家,希尔顿只花费了4年。按照该公司的规划,在未来4年,希尔顿在中国计划再开600家,门店数达到1000家。

简单梳理可知,“轻资产”模式输出以及发力低线城市,成为其“催肥”的重要路径。即便它面临着高星酒店逼近饱和的市场环境,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外部大环境,希尔顿依旧选择在中国市场急速扩张。

这对管理层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如何在保证自身品牌调性和美誉度的前提下觅得成长,考验着这个老牌国际酒店巨头经营者的智慧。


01 第400家酒店落户兰州

盛达希尔顿酒店是甘肃省首家希尔顿酒店及度假村。也是希尔顿在大中华区运营的第400家酒店。

这家酒店的业主是盛达集团。该集团是甘肃当地知名的民营企业。这是希尔顿酒店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轻资产运营”的又一案例。在过去的几年中,这几乎是希尔顿在中国市场扩张的缩影。

轻资产模式,几乎是大多数国际酒店集团的惯用扩张路径。它们通过特许经营或者提供管理的方式参与酒店运营。之于希尔顿而言,这是其在中国市场获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1988年落户上海到盛达希尔顿开业,希尔顿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非处于匀速状态。

2017年5月,泉州泉商希尔顿酒店盛大开业。这是希尔顿在大中华区的第100家酒店。也就是说,从1家到100家,希尔顿在中国市场走了29年。

但从2018年起,希尔顿开始高速扩张,在中国市场每年保持50%的增速。并且,希尔顿高层还表示,“增速50%只是开始。”

2018年至2021年的4年时间里,中国市场经历了疫情干扰,酒旅行业遭遇重大冲击,但希尔顿依然保持狂奔态势,实现了从100家到400家的蜕变。

同时,按照该公司的“2025战略”,至2025年在中国开设超过1000家酒店。这意味着,未来四年,希尔顿要再开600家门店。这将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的总和。

除了轻资产运营,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脉络可简单归为向低线城市的多品牌扩张。

今年10月,希尔顿欢朋迎来了入华七周年。在此前的一个月,该品牌在中国第200家酒店开业。几乎是同时期,希尔顿花园酒店开启在华特许经营模式,未来将着力发展三四线城市。

截至目前,希尔顿集团的18个品牌中,已有10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覆盖从奢华、生活方式到经典品牌的各个细分市场。

希尔顿善于借助本土力量实现自身扩张。譬如希尔顿欢朋酒店,就是希尔顿同锦江酒店集团合作的成果。

2014年,铂涛集团引入希尔顿欢朋酒店进入国内,获得大陆地区的独家许可权,授权时间6年。后锦江收购铂涛集团并在2020年将这一协议延长至2034年。目前,希尔顿欢朋在中国门店已经超过200家。

除此之外,希尔顿惠庭是希尔顿同碧桂园达成合作。希尔顿同世茂酒店的战略合作多集中在华尔道夫和康莱德酒店品牌。

这种合作模式在酒类快消品的酒水领域颇为普遍。传统白酒大经销商通过买断某一款白酒产品,获得区域经销权。白酒品牌在短时间内可获得效益,而传统大商也能获得收益。

回归到希尔顿,该集团可利用国内合作的酒店集团自身的渠道和会员等,发展自身的品牌,扩张自身体量。这比它们自己单打独斗的效率要高得多。


02 “蒙眼狂奔”背后

希尔顿快速发展源于2018年。彼时国内酒店行业连锁化趋势明显,且中高端酒店发展迅速。这为希尔顿的增长提供了机遇。

但是,隐忧并非没有。一方面,持续存在的疫情让旅游出行人数大大减少,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出现下滑。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比2019年减少70%至75%。2021年全球旅游业因新冠疫情损失将达到2万亿美元。累计两年损失预计将达到4.4万亿美元。

在此大环境下,持续选择增加高端酒店门店数量,经营状况如何,需要打一个问号。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高星酒店本身处于饱和状态,在外部消费能力疲软的大背景下,逆势扩张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

更加重要的是,本土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多家地产龙头企业遭遇流动性危机。这将从另外一个维度影响希尔顿的扩张战略。众所周知,高星酒店向来与地产项目匹配度颇高。地产业务的不确定性,也会蔓延至酒店项目中。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希尔顿项目出现挫折。澎湃新闻早在2017年的一则报道曾罗列到:2011年10月,曾由贵州宏立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高调引进的贵阳希尔顿酒店项目,由于开发商在宏观政策调控中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停工将近半年,宣告死亡。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包括山西太原、贵州贵阳、安徽安庆、浙江诸暨、浙江富阳、湖北宜昌、广西桂林等地筹建的希尔顿酒店均出现了停工,有的甚至出现烂尾的情况。”该报道提到。

根据阿里拍卖显示,近几年包括常德希尔顿、珲春市靖和街希尔顿大酒店等也遭遇拍卖。

虽然,对于轻资产输出的希尔顿而言,上述项目烂尾对其自身并无过多损失,但是该类信息会让市场出现杂音,进而影响其品牌形象。而品牌力,恰恰是该类酒店集团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03 资本逐利驱动扩张?

当康莱德·希尔顿在1919年花4万美元买下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莫布利酒店时,不知他是否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酒店帝国,会在全球遍地开花。

在希尔顿酒店集团成立后的若干年中,这家企业都是一个家族性企业,其发展步伐也是稳扎稳打。

直到2007年秋,老牌投资公司黑石集团斥资260亿美元,通过杠杆交易收购了希尔顿。只是,在次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袭来。

期间,黑石整顿希尔顿管理团队,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更加重要的是,彼时,黑石推动希尔顿的特许经营策略。后推动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此后在2016年,海航集团收购希尔顿2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因前者流动性出现问题,不得不抛售该项资产。

截至2021年9月30日,希尔顿酒店(HLT)的股东中,机构数量为665家,持股总数和持股比例为2.677亿和96.04%。

有媒体援引行业人士分析称,这家传奇色彩浓厚的家族公司变身为市场化公司,大笔收购金的支付,促使投资者尽力将希尔顿的品牌价值变现。

这考验着希尔顿经营者的智慧:既要急速扩张,又要避免因此而带来的品牌稀释,更要避免自己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而希尔顿亟需掌握好其中的平衡。俨然,这非常值得外界期待。

阅读全文>>

12月21日,拜尔斯道夫宣布收购奢侈美妆品牌香缇卡,对该公司的估值在5.9亿美元到6.9亿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37.6亿元-44亿元),其交易预计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具体收购金额暂未披露。

据悉,香缇卡由Sylvie Chantecaille西尔维·香缇卡成立于1997年,以植物提取物及有效配方为基础,涉及护肤、彩妆、香氛等多个品类。

香缇卡是典型的家族集团,其创始人Sylvie Chantecaille拥有30多年的美妆从业经验,曾在雅诗兰黛掌舵开发Prescriptives品牌;公司的首席财务管理则由Sylvie的丈夫Olivier Chantecaille担任。

Sylvie 的女儿 Olivia则是香缇卡现任创意总监,目前香缇卡的多个创意系列皆由她着手开发,同时 Olivia在公司广告、社交媒体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个女儿Alex则是香缇卡的销售副总裁,负责制定、规划和执行品牌销售和促销策略;儿子 Philippe热爱艺术和摄影,主要负责香缇卡品牌形象等媒体事务。

作为高奢品牌,香缇卡的产品定价在100-5000元不等,所使用的成分为71-100%的天然成分,其明星单品玫瑰水曾被美妆公司评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100种皮肤护理产品之一。

同时香缇卡一直关注全球保育,并以此为灵感推出了系列保育彩妆,包括了帝王蝶、非洲大象等濒危物种。目前香缇卡已经与近20个保育团体达成合作,致力于提升大众对全球濒临物种及环境议题的关注。

事实上,此次收购早有倪端。早在今年8月末,就有香缇卡寻求出售的传言。随后Sylvie Chantecaille也证实了该消息称,品牌聘请杰富瑞集团(Jefferies Group)探索财务选择,以寻找合作伙伴继续增长。彼时有媒体报道称,宝洁、联合利华以及几家投资公司皆有意向。

关于此次寻求出售,Sylvie Chantecaille表示:“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拥有大批粉丝,中国将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我和我的家人认为这是极好的成长机会,我们想扩大规模,帮助香缇卡步入新的阶段,并保持在自然美领域的领先地位。”据悉,香缇卡2021年的销售额约为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亿元)。

而自2018年香缇卡通过开设天猫海外旗舰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又通过入驻进口美妆奢品集合店BONNIE & CLYDE打开线下渠道,香缇卡就不断加码中国市场,尤其是近两年。

去年底,香缇卡接连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兴业太古汇和K11开设了三家线下体验专柜;今年6月,又入驻了BONNIE & CLYDE位于中服上海的免税店;12月香缇卡入驻西安SKP SELECT BEAUTY,这也是品牌在全国首个百货专柜。

而关于此次收购,拜尔斯道夫首席执行官文森特·沃纳里(Vincent Warnery)表示:“这是公司 CARE+ 战略的优先事项。”

“将加强和巩固拜尔斯道夫在美妆领域的声望和投资地位,加速在北美和亚洲市场的增长,尤其是在美国、中国和韩国。同时香缇卡一直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符合我们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据悉此次收购后,香缇卡将作为拜尔斯道夫的独立业务运营,得到拜尔斯道夫在营销资源以及销售网络等方面的帮助,以拓展北美和亚洲市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