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2009年的春节后,一群年轻人在北京上地汇众大厦一间疑似废弃的办公室里,写下了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随后便诞生了第一朵“云”。

十二年过去了,国内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的“云”,纷纷走上牌桌,相互竞技。经过一轮洗牌,目前,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市占率排名前三。

这三家占据国内近七成市场份额,其他一众腰部厂商只能分食剩下的市场,在夹缝中求生。

面对当前市场,光子星球询问了一部分从业者,感受到每个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增长压力,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竞争都在激烈地进行着。

而这些腰部代理商,有的因为没有利润被代理商退代,有的因招不到代理商合作伙伴而愁苦,似乎越往后发展,他们愈加无人问津。


代理商陷入内卷

“缺啥都不缺代理商”,吉非的公司同时是腾讯云和阿里云的一级代理商,在云计算风头还未起的时候进入代理行业。

吉非经常参加线下活动、人脉会、线上交流群等来拓展客户,最大的感受便是代理商越来越多了。一般有一定资源和规模的代理商会同时选择多云一起代理,但最近几年竞争越来越大,即便华为云入场,他也不再有精力去做。

代理商是各云厂商用来推广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最快的第一把武器。后入场的华为云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便在各区域大量招代理商。

“云厂商内部分析竞对调研市场后,给出策略打法,由下面的代理商直接执行,把事情交给擅长的人去做。”一位华为云内部人士称,他们很多大客户也都是通过代理商去签单的,因为需要代理商去完成售前、售后的交付、维护等动作。

招代理商可以帮助减轻任务压力,因此,无论是原厂、总代、一级代理商还是二级代理商,都在疯狂地发展下级。阿里云、华为云一总代在全国地区招了近三千家一级代理商,仍未停止。

“公司有两种业务模式,发展代理商和直客。”吉非做业务更多会倾向于发展代理商,“一个人做,肯定没有一帮人帮你做效率高”。

但是代理商并不好发展,阿里云的官方代理商比其他云的代理门槛高。阿里云的官方代理商招募标准规定,代理商公司要求注册资金满足100万,公司员工不少于20人,且有2人以上的技术团队,同时要求内部有一定数量的考过ACE的销售人员,还要交一万元的保证金。

阿里云的代理制度分为一二级、且有官方标准限制,各级代理商还有考级评估。华为云和阿里云类似,达到业绩标准还可以从二级代理商升级为一级代理商,拥有更高佣金返点和权限。但是腾讯云官方并未对代理商分一、二级,统一为一级代理商。

虽然各家代理制度不同,但招募下级代理商帮自己完成任务,自己“中间商赚差价”抽成是每个代理商都想干的事情。市面上便出现了大量没有官方授权资质的代理商。

在竞争激烈的杭州,华为云一位一级代理商称,二级市场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在全国范围“撒网”,最近几天要到重庆去见一二级代理商负责人,讨论代理事宜。

代理商增多,意味着竞争越来越大,“厂商才不管你下面如何竞争呢,有本事你就挣这份钱,厂家只要快速地抢占市场”,吉非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阿里云一位负责运营的员工告诉光子星球,平时和代理商接触比较多,能感觉到他们很艰难。

作为阿里云西南地区总代,伟仕佳杰去年为阿里云贡献了7.7亿的营收,今年的业绩要求翻倍15个亿。

面对业绩成倍增长,公司的员工数量并没相应增长。“多招员工其实用处并不是很大,主要还是看整个市场落地情况。”王国强在伟仕佳杰任职已超两年,员工个人背的业绩压力非常大,他今年业绩要求是600万,按照阿里的财年到明年四月份,“目前已经完成了60%,今年应该能完成80%”。

云计算作为一种资源租赁服务,后面的续费年限收入更可观,同时有助于其他增值业务。“一旦今年业绩能完成80%,明年业绩即便增长也会更容易完成,因为有了上一年的客户积累。”

这也是各云厂商前期大量招代理商疯狂抢占市场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市场已经被洗过一遍了,“那些成立几年的公司,基本已经被各家代理商光顾过了,这些客户对各家有什么折扣政策已经很了解,”王国强对光子星球称。

随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厂商都开始压缩规模,提高代理商加入门槛。“最初阿里云的一级代理商也不需要门槛,没有业绩要求。”吉非说。

华为云某一级代理商招募下级代理商,其精英服务商(二级代理商)标准在今年中门槛被拔高,年业绩要求20-30万。


“腰部”云厂商缺少代理

在光子星球接触到的几家代理商中,基本阿里云和华为云同时都在做,但腾讯云并没有明显和谁捆绑的迹象。

最早与阿里云合作,成为阿里云的总代,一位阿里云的总代负责人刘鹏称,因为看重他们公司完善的代理销售体系,各厂商都想要与其结成合作伙伴,华为云在今年初也成功地加入到公司的产品线中,成为其总代。

在公司多条产品线中,两个云事业部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

“身处同一个公司,即便是两个不同事业部,也有利于成为合作伙伴,”两个事业部的一些员工会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对于一些本身就已经有所选择的客户,按照市场情况,如果不选择阿里云,也有很大概率会选择华为云。当阿里云事业部的员工遇到有意向华为云的客户,便会介绍给华为云事业部的朋友,反之则是同样的道理。

“我华为云的朋友已经介绍过好几单客户给我了,除了会介绍客户,还会把中间的利润点放出来给他。”该公司一位员工称。

这种双赢模式,也可看作是华为云选择阿里云代理商的原因之一。而且,各家云厂商都在宣传多云,面对当前的云计算市场,各家云厂商并不希望一个品牌赢家通吃。

这也是基于客户的选择作出的妥协。“面对市场上众多云厂商,前三家都各有优势,同时很多企业都是首次接触云计算,本着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原则,他们会更愿意同时使用多家云产品。”刘鹏称,这种多云模式还创造了专门管理各家云的统一平台。

为了快速入场,华为云一边广招代理商,一边打价格战。在整个市场,阿里云的产品价格最贵,与华为云、腾讯云相比不占优势。

“这行太卷了,疯狂杀价。”多位代理商有相同的感受。

今年初,伟仕佳杰与华为云合作,成立了华为云事业部,成为其西南地区总代,同时,伟仕佳杰也是阿里云西南地区总代。

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开始被各云厂商虎视眈眈,不难揣测,其他二线地区也正面临相同情况。

但北上广深经济发展更快,高科技企业落户较多,上云进度也更先一步。“举个例子,一线城市单季度能完成的1000万业绩,西南地区要两个季度才能完成。”在王国强看来,西南边基本只有成都及周边城市市场比较大。

伟仕佳杰两个云事业部的打法不尽相同。阿里云更看重利润,很少会打价格战,但华为云为了抢占市场,尽可能会用较高的折扣抢下客户,公司少赚一点,同时,华为云原厂商给到的折扣返点也比阿里云多出5%-10%。

“阿里云那边不愿意做亏本买卖。”

市场份额排名越靠后的厂商,价格战打得越凶。代理商张天曾经遇到一个客户,商务和折扣都谈好了,最后被腾讯云以600元的价格差翘走。

在张天的市场经验中,“天翼云这些价格更低”。

“一般小客户会在乎价格,以50万为界限,这以上的客户便不太会以价格作为首要考虑条件了。”刘鹏的市场经验告诉他。同时,像软件、数据开发这样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更多看重云的稳定性、安全性,价格更不是唯一衡量标准。

当头部云厂商的代理商人满为患,中尾部的云却困在无代理商可用的境地。一腾讯云代理商称,某腰部云厂商也曾找过他们合作,但被其拒绝了,“感觉没啥名气”。

一位七牛云的渠道总监在朋友圈呼吁,不要忽视小云,建议各云计算代理商选择多云模式,尽量不被单品牌和数字捆绑。在国内一众公有云队列中,七牛云当属于“小云”腰部云系列。

背后有在B端市场盘踞多年的浪潮集团,浪潮云得以在政务云领域一马当先,但随着华为云入场,其份额掉至第二。但在其他泛企业领域,浪潮云、天翼云并没有太多市场。

“天翼云的产品,几乎都是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政企或者电信旗下各业务线在使用,通常按成本价来打包售卖,价格较低。”一位代理商告诉光子星球。

在他们公司的云产品线中,浪潮云部门濒临解散,“公司高层会核算每个产品线的利润,达不到标准的便会被撤掉“。

因为市场接受度不高,浪潮云被退代。


面对当前竞争,一位业内资深从业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厂商有自己的地位,但腰部云厂商其实只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将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只是,在代理商眼中,主要还是大厂商的天下,腰部云厂商没有太多存在感,他们的第三方渠道建设之路更难,还得靠自身去拓展市场。

“这个行业不是赢者通吃,市场最后会指向基础产品能力过硬、有关系、有品牌的厂商,其他没有核心能力只想赚一票跑路的,很可能会被淘汰。”上述人士说。

阅读全文>>

提到火腿肠,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垃圾食品”。 

前不久,有网友疑似在某火腿肠中吃出“老鼠腿”。谣言虽然很快被澄清,但关于火腿肠不健康的谣言,依旧没有被洗清。 

不可否认,如今的火腿肠总因为各种“丑闻”颇受质疑,但在34年前,它还是万人疯抢的“高端食品”,餐桌上的“大菜”。 

那时不会有人猜到,这个物美价廉的美味,在未来会逐渐被中国人抛弃。 


火腿肠横空出世

火腿肠最初起源于日本和欧美,中国人想尝鲜,只能花高价进口。 

1986年,洛阳肉联厂代表高凤来买到一套日本火腿肠生产样机。第二年,国内第一根火腿肠诞生, 被命名为“春都牌火腿肠” 。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春都火腿肠路走得很艰难。从1986年到1990年,春都火腿肠虽然已走过5个年头,但产量依然在几千吨左右徘徊,仅能维持收支平衡,更谈不上赚钱。 

直到1991年,高凤来拿出50多万元,将春都火腿肠推向央视屏幕,“春都”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在央视做广告的企业。 

广告的效果比想象中要更好。投广告的第三个月,全国各地的订货单和客商蜂拥而至,提货商在春都的大门前排起了长龙。 

尝到了广告的甜头,接下来的每年,高凤来都不惜花重金展开宣传。 

“春都”的发展迅猛,让当时很多肉联厂看到了转型的希望。尤其对漯河肉联厂来说,火腿肠几乎是救命稻草。 

漯河肉联厂曾是国内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然而在1991年,国际形势突然严峻,漯河肉联厂的出口业务几乎被砍掉80%,一下子陷入困境。 

彼时的落魄境地,容不得漯河肉联厂半点犹豫。厂长万隆断然拍定:上火腿肠生产线。 

1992年,漯河肉联厂的第一根“双汇火腿肠”问世。

前有“春都”的指引,双汇以事半功倍的后发优势,迅速发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广告宣传,可以说当时的火腿肠市场刮起了一阵“双汇飓风”。 

到了1997年,两家每年的广告宣传费用都在4000万元以上。 

一时间,火腿肠市场百花齐放。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火腿肠作为真肉的平替,开始走进家家户户。 

绿皮火车里,“花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火腿肠”的吆喝,刻进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腥风血雨的价格战

到了二十世纪末,国内刮起一股“火腿肠风”,很多厂商意识到火腿肠是一块“肥肉”,纷纷进场。 

1995年,金锣进入市场,以低价位大肆冲击市场。本以为只是一个青铜,未料到竟是一个王者。 

一开始,金锣并没有引起双汇与春都的重视。等到了1996年,金锣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势头已经能够与两大霸主对抗。 

由于整个行业的野蛮发展,当时生产火腿肠的厂家已经发展到近百家。不出所料,市场爆发了一场价格战。 

春都和双汇并非这场价格战的发起者,却由于这两家激烈的角逐,掀起一场足以辐射整个市场的“厮杀”。 

双汇率先开始降价,从1.1元100g降到0.9元,相对地,猪肉成份由85%降到了70%。 

或许是跟双汇杠上了,双汇降,春都也降。 到最后,春都的火腿肠含肉量从70%降低到15%左右,成本几乎降了一半,以至于当时春都生产的火腿肠被戏称为“面棍”。 

虽然双方都在降价,但早在价格战之前,春都就已经因为盲目多元化,大伤元气。 之后,为了战败双汇,春都在降成本上,几乎是ALL IN。

双汇却不然,降价仅针对部分产品,消费者能在货架上买到的,还是高含肉量的火腿肠。 

一边能吃到肉,一边连肉味都没有,孰胜孰败一目了然。 

1998年,春都市场占有率跌到了14.7%,而双汇市占率则超过40%。同年,双汇上市,当年营收20亿元。到了2016年,双汇的市占率达到63%。 

价格战之后,火腿肠品类的王座让位双汇。此后几十年,以双汇称王,金锣、雨润、江泉、美好、唐人神随后的格局长期存在。 

看起来,双汇赢了。但实际上,双汇最大的对手, 并非春都,而是火腿肠本身 。 

靠火腿肠起家的双汇,正在摆脱自己是一个“火腿肠公司”的形象。2001年火腿肠销售收入占其营收的79.7%,而在2019年这个比例已经下滑到了26.81%。 

双汇给自己明确的下一个方向是,低温肉制品。 

火腿肠属于高温肉制品,保质期较长,但高强度加热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营养损失,往往产生一种“罐头食品”的味道。 

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要求的提高,低温肉制品如“熏煮火腿”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也是当下双汇等火腿肠企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但低温肉制品的发展,并不容易。一方面是生产成本更高,储存时间却更短;另一方面,发展低温肉制品,就相当于打自己的“火腿肠”,转型艰难。 

2008年,低温肉制品超过了58亿元,但到了2019年才增至89亿元。而高温肉制品则从2008年的88亿元增至2019年的162亿元。 

双汇赢了对手,但显然未必能赢得了自己,这或许也是它目前最大的尴尬。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吃火腿肠了

为何大家不爱火腿肠了?价格战的兴起,或许是这种宿命的信号之一。 

但“厮杀”之下,火腿肠失去肉味,口感下降,让人们已经不再能感受到吃肉的满足。 

许多80后、90后在童年吃到的火腿肠,更多是淀粉肠,而非肉肠。大概只有在那时候的烧烤摊上,才能散发独有的滋味,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口味下降了,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限制着火腿肠的发展。 

据《中国食品》在2001年的一场不完全统计调查,许多消费者反映,火腿肠产品中发现有异物、有异味、出油、胀袋等现象,引起强烈的反感。 

到了2011年,河南瘦肉精案件爆发,双汇被爆出使用有毒猪肉。同年,18岁的游泳运动员宁泽涛兴奋剂检测结果呈阳性,被禁赛一年,原因就是误食了含有瘦肉精的火腿肠。 

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使火腿肠被冠上“垃圾食品”的头衔,渐渐远离人们的“菜单”。

在食物丰富、美食到处都是的当下,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火腿肠成了可有可无的“零食”。 

年轻人似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或者场景,主动选择火腿肠。这或许就是火腿肠势必走向衰落的原因。 

火腿肠不再“火”了,但没关系,总有食客怀念面棍儿的味道,也不会在吃泡面时抛弃这个好搭档。 

阅读全文>>

据国家邮政局披露,12月3日、5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副局长戴应军、陈凯接连与快递企业、邮政企业主要负责人召开座谈会。

在国家邮政局办公楼里,马军胜、陈凯与电话那头的顺丰控股(65.280, 2.22, 3.52%)董事长王卫、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圆通速递(17.530, -0.09, -0.51%)董事长喻渭蛟、韵达股份(20.980, -0.07, -0.33%)董事长聂腾云、申通快递(9.200, 0.11, 1.21%)总裁王文彬、极兔速递执行总裁樊苏洲等6位企业家座谈。

此前类似规格的座谈会,离新玩家极兔有些距离。

10月29日,百世公告称,将向极兔出售其中国区快递业务,定价为68亿元人民币(或11亿美元),交易不包括百世其他业务(如供应链、快运、国际等),预计于2022年一季度完成。

官方并不避讳,座谈会主题之一是价格战。

“要旗帜鲜明反对‘内卷’,防范不正当竞争,反对损害行业利益、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要旗帜鲜明维护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规行为,不断净化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马军胜强调。

而正是极兔的崛起,彻底激化了快递价格战。

“政策底”

眼下,快递业到了一个关键拐点。

一方面,业务量继续保持高增长。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07-2020年,快递行业每年业务量从12亿件增至833.6亿件,13年时间近70倍规模扩张,复合增速近40%,呈现高景气局面。

12月8日,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000亿件。

另一头,单票价格不断下行 ,快递公司利润率一路走低。2021年1-10月,快递累计完成867.2亿件,同比增长34.7%,收入8339.8亿元,同比增长20.7%,票均收入9.62元,同比下降10.4%。单票收入从2007年的28.5元降至2020年的10.6元,降幅63% 。

各家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通净利润32.02亿元,同比-3.0%;圆通净利润8.87亿元,同比-26.8%;韵达净利润7.06亿元,同比-17.4%;顺丰净利润3.33亿元,同比-93.5%;申通净亏损3.12亿元;百世净亏损17.51亿元。

这或是一种市场必须经历的局面。

“快递是个典型规模经济行业,又是完全竞争市场。各家都在跑量,价格战必不可免。烧死一批,留下的就能整合市场。”有通达系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但明显,残酷价格战带来种种弊端,特别是涉及超过300万人的快递从业人员生计问题,引得监管直接出面。

4月,以义乌为代表,邮管局出台了较严格的限价和限量政策,政策出发点是保障快递员权益和末端快递网点稳定,保障快递服务质量。

7月,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

9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以促进快递业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对经营服务规范以及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做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条例》第三十六条中,浙江明确表态,快递经营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低于成本价格提供快递服务。

鉴于浙江,特别是义乌在快递业的指向标作用,该条例具有辐射全国意义。

“总体来看,政策以地方为主,还是尊重市场规律。”有投资人如此评价。

“市场底”

对于监管层出手,企业反响强烈。

“我们明年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王卫说,压低价格拓展业务不符合企业长远利益,也不符合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未来重点工作是整合极兔和百世两张网,在此基础上推动价格合理回归。”作为极兔代表,樊苏洲表态。

事实上,价格战边际效益也在减弱。

今年Q2-Q3单票收入,百世降幅最大,可比口径下单票收入最低。

在第二季度,包含派费的口径下单票收入上,百世(1.86元、同比-17.7%)<韵达(2元、同比-6.8%)<申通(2.09元,同比-9.2%)<圆通(2.13元,同比-2.3%)。

三季度,同一数据上,百世(1.90元、同比-11.8%)<申通(2.01元,同比-5.7%)<韵达(2.08元、同比-0.8%)<圆通(2.15元,同比-0.2%) 。

但今年Q2-Q3市场份额,百世同比降幅最为明显。Q2百世(8.4%、同比-2.3%)<申通(9.8%、同比-1.6%)<圆通(15.5%、同比+0.2%)<韵达(17%、同比-0.5%)<中通(21%、同比-0.5%)。

业务量增速明显低于价格降幅,导致百世快递收入Q2、Q3分别下滑 17.1%、21.7%。

背后是,囿于轻资产模式,百世对网点控制力度相对有限,这引发了一系列在运营层面上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正是极兔掀起的新一轮价格战,激化了百世体系内种种矛盾。

但随着极兔对百世中国区快递业务的收购,或将带来转折。直接效应是,龙头玩家减少,各家竞争压力降低。

另有多地快递加盟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部分地区两家整合已然进入实操阶段,将百世业务量直接切入极兔体系。据华创证券测算,极兔+百世日均预计单量已达到4000万-5000万票。

可关键问题是,市场局面生变下,极兔究竟走向何方?

鉴于该公司一向很低调,目前并没有准确路径。华创证券认为,全球化是其长期目标,分析师通过草根调研后预计,极兔在国内仍处于亏损态势,而海外则预计贡献盈利。

“预期极兔布局或在于‘中国—跨境—东南亚’全链条,即中国大陆地区的收派,中国—东南亚的跨境快递,东南亚地面的收派。”华创分析师称。

目前,极兔在跨境业务中提供国际标快和国际小包两项业务。国际小包即为跨境电商B2C卖家发送2kg以下包裹的跨境小包服务,服务范围覆盖J&T Express东南亚拥有自营网。

极兔起家于东南亚,2020年3月在国内起网。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资料显示,回国起网初期,极兔就在全球拥有超过14万名员工,业务覆盖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及新加坡八个国家,服务全球近20亿人口。

客观上,极兔业务框架也与监管层指导方向一致。

 “要抓住RCEP机遇稳步出海,不断摸索出海新路径。”马军胜在前述座谈会上表示。

阅读全文>>


对于国内快递行业而言,困扰已久的“价格战”或正迎来拐点。


无论是9月份快递行业的经营数据还是主要“产粮区”的量价情况,尽管业务量增速有所放缓,但快递单价同比跌幅持续收窄、环比扩大提升,预示着整个行业的价格竞争趋于缓和。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快递“价格战”仍然是同质化竞争、行业走向出清的重要内生驱动力,但快递行业的竞争终将需要回归良性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快递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也奠定了快递行业“修复”竞争的基础。对此,安信证券分析师孙延认为,“在当前强监管背景下,基本可以判断快递行业价格的底部已经出现,惨烈的价格战将告一段落,尤其是头部企业策略已经转向,更多关注利润、服务质量。”



承上启下的快递“金九”



每至“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国内物流行业的景气度几乎都会迎来较为显著的回升。今年中秋假期(9月19日至21日),全国邮政快递业总共揽收、投递快递包裹近18亿件,较疫情前的中秋假期相比出现爆发式增长。


事实上,受多重因素影响,整个9月份的快递行业量件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快递单价表现方面,同比跌幅收窄、环比持续上涨的势头,传递了价格恶性竞争或迎来终结的信号。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今年9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94.5亿件,同比增长16.8%;业务收入完成921.4亿元,同比增长11.8%。至此,今年前9个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767.7亿件,同比增长36.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30.8亿元,同比增长21.8%。


不可否认的是,9月份的快递行业数据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特别是异地件增速,从8月份的27.6%,降至9月份的18.4%,为疫情以来首次增幅低于20%。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增速放缓正是“疫情带来的低基数效应逐步消除,行业业务量增速、收入增速回归常态”的表现。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考虑到快递提价,限电影响生产、消费,快递行业的业务量增速有所下滑,但全年业务量破千亿件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结合A股快递上市公司披露的9月份经营数据,几家公司的表现依然有所分化。


在业务量上,顺丰控股、圆通速递9月份分别实现业务量8.86亿件、14.53亿件,同比分别增长21.70%、19.35%,高于行业增速水平;韵达股份、申通快递则分别实现业务量16.28亿件、10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1.28%、16.23%,低于行业增速水平。


“行业需求增长放缓,叠加‘价格战’暂休后业务量竞争不再‘撕裂’,头部快递企业9月份的业务量增速有所回调。”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所幸的是,在快递单价上,头部企业的步调基本保持了一致。


9月份,全国快递行业的单票收入为9.75元,同比下滑4.31%。但与8月份相比,环比增长4.39%。其中,上市快递公司所公布的快递单价上涨均较为明显——顺丰的票单价17.60元,环比增长10.14%;韵达的票单价2.14元,环比增长4.39%;圆通的票单价2.28元,环比增长7.04%;申通的票单价2.11元,环比增长7.11%。


9月份是快递公司单票价格承上启下的关键时间点。月初,国内快递企业集体宣布上调派费;月末,中通、圆通、极兔等快递公司不约而同地发布《关于规范快递市场服务价格的通知》,“纠正”价格导向。



回归良性竞争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价格战”趋缓,快递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得到修复。


圆通速递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5.42亿元,同比增长30.41%;实现归母净利润9.54亿元,同比下降31.16%。但在第三季度,圆通速递实现归母净利润3.08亿元,环比增长12.13%。


此外,顺丰控股的三季度业绩预告也表明,该公司报告期内的扣非净利润环比持续回升,环比增长14%至29%。


头部快递企业业绩持续修复,离不开当前快递行业竞争环境的改善。自去年复产复工以来,国内快递企业奉行“以价换量”的策略,价格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以至于部分快递公司的票单价格甚至出现跌破2元的情况。


自今年4月份开始,地方快递监管部门开始针对主要快递“产粮区”的无序竞争进行管控。


  • 4月9日,因百世快递、极兔速运低价倾销,义乌邮政管理局在多次警告未果的情况下,限令两家公司义乌部分分拨中心停运。素有快递风向标之称的义乌快递市场,恶性的“价格战”被强行按下暂停键。


  • 6月份,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


  • 7月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快递行业“价格战”产生的市场乱象行为,纳入监管范围。


  • 尤其是9月29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该条例强调,快递经营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低于成本价格提供快递服务;鼓励电子商务经营者在快递经营企业、快件包装、定时派送、投递方式等方面为收件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快递服务选择。


2021年快递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超出了历史上任一时期,国内快递行业的价格走势、竞争格局、发展逻辑都会受到影响。


随着市场秩序的整理、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以及快递行业绿色环保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监管介入,快递公司单一的‘价格战’模式已无法进行下去。”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