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食品

当榨菜销售的增长陷入瓶颈之时,涪陵榨菜该如何抉择?这时,翠小菜出现了。

尽管这个定位休闲零食的品牌,还没正式在财报中亮相。公司日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这是一次试水,未来还将优化布局休闲零食市场。

7年前,公司剃头挑子一头热推出牛肉干和豆腐干产品。产品、味道严重同质化,在休闲食品行业里连汤都没舀到一瓢。

这一次,涪陵榨菜卷土重来,仍希望在休闲零食行业,开辟第二战场。在万亿级休闲食品市场,这颗榨菜头真能谋得一席之地?

再次跨界

涪陵榨菜平时鲜有让外界激动的消息,如果有,不外乎提价和扩能,但这次跨界休闲零食的消息,几乎被捂得严严实实。

如果不是日前有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发问,外界一时半会儿还真不会知道,涪陵榨菜(002507.SZ)已在今年推出翠小菜品牌,再次一脚跨进休闲食品赛道。

目前,这种单袋净重约25克的榨菜芯即食产品,已经在电商平台上公开发售,按照零售价8.8元10袋测算,一斤榨菜芯售价将近18元。

公司2015年曾首次试水休闲食品,推出川渝两地遍地皆是的牛肉干、豆腐干等产品。但市场上同类品牌多、产品同质化严重,最终导致公司以失败结束。

涪陵榨菜决意向休闲食品赛道突围,是在榨菜高端化遇阻之后的决定。

2007年,公司推出高端榨菜,600克沉香榨菜礼盒售价2000元;5年沉香礼盒榨菜,售价888元,一时备受诟病。

当佐餐属性浓厚的榨菜产品一味攀附高端市场,怎么看都有点另类,公司经过一番动静颇大的营销之后收效甚微。

这一次,公司重回休闲零食的赛道上,聚焦自己擅长的榨菜,以榨菜芯为切入口破局。

为何要做休闲零食?公司总经理赵平曾经对外表示,主要是目前佐餐开味菜、调味酱等品类,与公司榨菜现有渠道和消费人群重叠度较高。

尽管休闲食品赛道非常有诱惑力,但也有较高的壁垒。

目前市场上,榨菜类休闲食品几乎没有,与公司品牌关联度极小。另外,公司强势的经销商渠道以及低线城市市场,对做休闲零食无法提供太大的帮助。

主业增速放缓

从佐餐刚需跨界到休闲零食领域,涪陵榨菜正在谨慎进行一次反向操作。而近几年,一些休闲食品企业正走向佐餐市场。

菌菇休闲零食品牌金大州在菌菇食品领域深耕20年后,推出了土豆片、魔芋及金针菇下饭菜系列产品。

卤味品牌逐渐从休闲食品转向佐餐消费场景。比如,紫燕食品没有走周黑鸭等同行的老路,通过聚焦佐餐市场成功上市。

另外,新近崛起的新式热卤品牌,既将卤味作为休闲小吃,又能作为正餐食用,活生生趟出了一条血路。

涪陵榨菜向休闲食品领域突围,与业绩增长疲软无不关系。

2017年至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5.20亿元增至25.19亿元,同比增速从35.64%降至10.82%,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从61.00%降至-4.52%。

为提振业绩,公司从2014年起就推出萝卜干、海带丝,之后又通过收购四川惠通进入泡菜市场,产品品类得到丰富,但业绩支撑还得靠榨菜。

2017年至2021年,公司榨菜业务收入分别为12.84亿元、16.28亿元、17.13亿元、19.75亿元和22.26亿元,分别占比公司收入的84.48%、85.04%、85.11%、86.07%和88.39%。

这5年来,榨菜收入规模不断增长,收入增速却逐年降低,2018-2021年同比分别增长26.79%、5.22%、15.29%和12.71%。

这两年来,榨菜明显卖不动了。

2020年销售量为13.56万吨,同比增长14.33%,2021年减少1%至13.48万吨。今年上半年为6.59万吨,同比下降9.97%。

为推动业绩增长,公司最频繁的工具就是提价。据中信建投数据,2008年至2018年,涪陵榨菜累计提价12次。尤其在疫情蔓延的2020年、2021年,公司先后两次对相关产品提价。

2022年上半年,公司披露占营业收入10%以上主要产品售价涨幅超过3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性价比”成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受这一现象的影响,各地的临期食品折扣店纷纷出现,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目光。不过,在各个临期食品折扣店的货架上,名牌商品数量较少,二线三线的商品占多数。概念炒作、资本介入,临期食品产业的大火依然需要市场的洗礼。


经济越不景气,临期食品店越受欢迎?


最近几年,临期食品商店的生意愈加红火。在网络上,关于“年轻人购买临期食物以减少浪费”的话题,在微博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一亿;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一年多以来,已经有将近十万名粉丝;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搜索临期食品,总点击量超过一千万;在线下,超市设立临期食品促销专区,还开设临期食品专营店。

临期食品折扣商店在新的消费赛道上异军突起,迅速扩张,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桃蹊资本表示,尽管今年新消费领域的融资项目大幅减少,但是打折零售业却是逆势而上。从2021年至2022年,众多机构纷纷进入折扣零售领域,“性价比生意”正日益为国内消费者所青睐。

临期食品店,既能降低顾客购买所需物品的成本,又能为商家降低亏损、提高盈利,确实有其存在的意义。

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如何?艾媒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临期食品在2021年的发展速度加快,其市场规模将达到318亿元,并且将继续保持6%的增长率。到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1亿元。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前,资金纷纷涌入。目前临期食品店的流量主要集中在嗨特购和好特卖等少数头部平台,而自营店铺则比较少见,由于个体经营的店铺难以获得低价、多样的货源,因此在供应链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而好卖、好食期等大型连锁超市,则是形成了规模效应。他们可以从供货商那里购买库存商品,以1-3折或更低的价格购买临期的商品,并以2-5折出售。这么一算,除去租金、人工、平台维护、物流等费用,利润高达30%-50%。

好特卖是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其母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在两年内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现在,好特卖已经从上海扩展到了其它一线城市,北京的门店数量达到了75个。

“小象生活”于2020年在南京创立,其目标是“家用基础消费品折扣超市”。同年,上海出现了 Boom Boom Mart 繁荣集市。双方都完成了一千万元的融资。“苏宁小店”在今年一月份在鞍山开设了第一家折扣店,打出了“要贴100亿、200亿”的广告。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目前国内企业名称、品牌、经营范围中含有“临期食品”字样的企业大约有113家,而企业名称中含有“临期食品”字样的企业仅有47家。在这些公司中,45个在2020年之后注册,仅2021年就有39家。


为什么临期食品商店会如此受欢迎,并且成为了市场新宠?


一方面,由于零食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了许多商品的滞销。

就拿休闲食品来说,随便在一个网络购物平台上搜索一下“零食”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相似的品牌。许多消费者称,一些产品仅仅是包装上的变化,内容并无差别。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比较容易受到价格的影响,而品牌的忠诚度就会降低。所以,如果有价格更优惠的零食产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顾客。

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的缘故,大量的进口食物容易变成临时性的食物。进口食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大概有一到两个月,再加上清关、上架,三个多月就过去了。许多超市都会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保质期内,停止销售,以确保食物的品质。也就是说,如果是一年保质期的进口食物,其有效销售期限仅为六个月。因此,临期食品商店里会有大批的进口食物。临期食品业的大量滞销,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反食品浪费法》在2021年正式实施后,不仅要倡导节粮、抵制浪费,更要靠法律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临期食品店被视为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投资之路。

现在,大部分的临期折扣商店都是以东南亚的便宜零食来吸引顾客,小众的本土零食也能赚钱,但价格上却没有太大的优势。打着“东西好,花钱少”的广告,如此全方位的营销,临期食品折扣店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平台。

临期食品折扣店好特卖在各个网络平台和网络上都很受欢迎,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好特卖”,就能找到上万条相关信息,所以,这间店铺又被冠以“零食店中的奥特莱斯”的称号。


临期食品主要消费群体是谁?


艾媒信息发布《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35岁人群占48%。据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会购买临期食物。一瓶不到3元的依云水,一瓶不到10元的星巴克。便宜、实用,让临期食品折扣店成为了一家“网红店”。

临期食品店的这种定位,在年轻的消费者中也有一定的反响。年轻一代虽然向往精致的生活,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必须省吃俭用,因此临期食品店就成了两者兼得的选择。

年轻人也喜欢在网上分享他们的临期食品折扣店的购物经历,成为临期食品折扣商店的“自来水”。比如豆瓣上的年轻人消费群体,就有一个“抠门小分队”的话题小组,经常会有人分享在临期食品商店里“囤货”经验。一些网络 KOL也会在网上“种草”,给他们推荐临期商品折扣店的商品。

平价的临期食品折扣商店,深受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喜爱。临期食品店根据顾客的定位特点,选择的地点也很有讲究,比如好特卖,就是选择在写字楼、地铁站、商圈等地点,目标就是白领和年轻人。

在城市青年追求的精致生活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活费和超支的月薪。临期食品折扣店仅以原价3-4折的低价,以低价购买进口产品,正好适合“穷精致”的年轻人。“比拼多多便宜”、“四舍五入等于零”、“打工人的福音”,来临期食品折扣店买东西的年轻人,都想着用最便宜的价格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

我们可以看出,从提倡“月光族”和“买买买”的消费观,到高呼消费降级,并开始有计划地储蓄。受疫情的影响,年轻人对花钱的态度明显有所收敛。此次疫情过后,年轻人的消费意识更加理性。而这种理性,不但有助于青年以更为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且对于今后的消费,也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能否真正实现“零食自由”?


临期食品折扣店在市场上大热之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商人为了谋取私利,将过期食品的保质期伪造成临期食品;部分消费者对临期食物的选择缺乏知识和经验,一次采购了大批的临期食物,但在保质期内吃不完,反而造成了食物的浪费。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临期食品,可以买吗?》等5个科普短片,从选购、制作、食用、储藏等多个方面对食品的安全常识进行讲解,并提醒顾客按需选购临期食品,切勿囤积,以防过期变质,造成食品浪费;临期食物购买后,在有效期内食用是最好的。如食物已过期,有膨胀,有异味,霉变等,应扔掉。

在临期食品的定义上,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也有了清晰的规定。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必须将临期食品,分别单独销售,并标注清楚。北京工商总局还对各种食品的“临界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罐头、糖果、饼干等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食品,其临界期也比较长,在过期之前45天。而酸奶、糕点、面包等,都是保质期不超过一个月的食物,临界期只有5天。

事实上,在商业超市的零售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潜规则,即“允售期”。这是指在保质期的三分之一之内可以售卖,如果超过了允售期,很有可能会被退货。

在保质期内,商家会确保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与描述的一致。超出此时限,只是商家没有“保证”,而非变质。因此,临期食物是可以吃的,但是在临期的界限上,却是非常灵活的。

但有些商家会在食品包装上加上“赏味期”,而不是“生产日期”,以此来混淆商品是否过期。这些问题也使得临期食品的采购变成了一个“开盲盒”的过程,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个大坑。

除食品安全问题外,临期食品供应的不稳定问题也日益突出。因为市场的火爆,导致了对临期产品的需求激增,供不应求。以前是处理临期产品的源头追着临期食品仓库跑,现在反过来了,是做临期食品批发的仓库追着源头跑。但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食物进货量的预测也越来越精确,产生临期食品短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事实上,在临期食品商店里,大多数是二三线的产品,他们因为难以支撑传统渠道的上架管理费用,只能在临期商店里销售。另外,一些经营不善的商家,因为无法给供货商付款,所以就用货来抵债,而那些商品,最后都被送到了临期食品折扣店。

“剩什么卖什么”可以说是临期食品折扣店的特色,但由于供不应求,又倾向于低端,这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喜欢购买名牌产品,但是在临时商店里是否能买到,全靠运气。这不仅会使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变差,也会让他们降低再去临期食品商店的欲望。

如何解决上游的供给问题,以及对下游用户的获得与营销,是这个蓝海行业火热的背后,冷静的思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从寻找零食品牌代工厂到购买临期食品,再到如今种草边角料零食,这届年轻人为了实现“零食自由”真的很拼。

00后女生梓潼便是寻找“零食自由”的年轻人大军中的一员。为了实现“零食自由”,她常常会去临期商品折扣店扫货,品牌零食同源代工商家更是早已被她加入了收藏列表。直到去年年底,梓潼在社交平台刷到了很多博主在推荐边角料零食,宣传页面上赫然打出的“比代工厂更便宜”、“品质口感无差别”等字样成功吸引到她的注意。

先后购买过断裂百醇、猪肉铺碎片、果蔬脆碎渣和碧根果碎仁等产品后,梓潼彻底爱上了边角料零食。

食品边角料,即制作食品时切割、裁剪下来的零碎材料,如肉脯碎片、火腿头、面包边等。因形状不规则等原因不被正装产品采用,但加工工艺、品质与正装产品完全一致。

燃次元观察到,在各大电商平台,从肉脯片、火腿碎,到面包边、饼干碎,各类边角料零食可以说应有尽有。商家也纷纷打出“工厂批发”、“某品牌同款”、“产地工厂价”等标签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边角料食品也因此,成为了继临期食品之后,年轻人的心头好。

魔镜市场情报发布的《2022Q1消费新潜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在食品饮料的细分市场中,零食边角料这一细分品类具备高增长潜力。今年第一季度,零食边角料相关产品在淘宝天猫销售额为2030万元,同比增长1749.23%,预计未来零食边角料市场规模将稳步上升,月销售额有望突破干万元,在零食行业市场的占比将达到3-5%左右。

然而,一方面是备受消费者追捧的零食以及快速发展的市场,但另一方面,乱象也随之出现。

《白皮书》指出,无法保证产品品质、性价比存疑、演变成营销概念成为边角料食品行业的痛点。具体表现为因标准较难鉴定,有部分商家用低质量产品、宠物食品和临期食品冒充零食边角料;另有部分商家通过包装方式误导消费者,产品真实价格甚至高于正装产品;还有商家仅将“边角料”作为营销概念添加至一般商品的标题中。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介绍,目前我国对于食品边角料本身,并没有对应的产品标准或者企业管理体系规范,不少边角料食品尚处于“灰色”地带,“正规食品生产企业很少单独为‘边角料’提供预包装进行售卖,一些边角料食品为下级渠道商或者下游厂家生产销售,食品安全和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朱丹蓬强调,边角料食品的质量安全绝不能成为监管的“边角地带”。首先要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边角料食品的生产、销售、资质等一系列问题,其次生产企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的食品质量安全把控体系。


谁在买零食边角料?


百醇是梓潼最爱的零食之一,但8.9元/盒的价格和一盒只有48克的分量,使她从未体验过“一次吃到爽”的感觉。直到大数据向她推送了断裂百醇边角料,梓潼才实现了“百醇自由”。

在网上搜索“百醇断裂边角料”后,梓潼发现,不仅有很多商家在卖,且750克三种口味混合装、60-70元的售价,相当于正品的半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梓潼下了单。令梓潼意外的是,产品除了有断裂外,味道和正装产品基本没差。

尝到甜头的梓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猪肉铺、果蔬脆、尖角脆、仙贝碎等,纷纷被梓潼加入了购物车,“尖角脆可以没有角,猪肉铺也不必形状规整,反正这些零食也都是自己吃,外观不重要,便宜好吃才是王道。”

当然货比三家也是一名合格省钱吃货的基本素养,除了自行比价外,梓潼还收藏了大量的边角料测评视频,力求找到价格最划算和品质最佳的产品。

实际上,零食边角料并非新事物,实体蛋糕店的蛋糕边儿和茶叶铺的茶叶碎末出售等形式,很早前就已经存在了。

80后女生孟琦家住上海,在她的印象中最早接触到的边角料零食是蛋糕边。梦琦对燃次元表示,每次去奶奶家,奶奶都会起早去一家名为“红宝石蛋糕店”的门口排队买边角料,蛋糕边儿、面包块儿都有,蛋糕边上还会沾一点点奶油,一大包只要几元钱,分分钟实现蛋糕自由。

“不过大概从我上初中以后就没得卖了。”于是,在得知网上有专门卖虎皮卷边角料的商家后,孟琦果断下了单,“便宜是吸引我购买的最主要原因。便利店150克的虎皮卷差不多要卖到十几二十元,但网上500克的虎皮卷边却只要36.5元。”

如孟琦的感受,“边角料零食”从线下被搬到线上,甚至涌现出一批专门售卖边角料零食的商家,大概是从去年开始的。

燃次元观察到,按时间推算,断裂百醇应该算是较早出现边角料零食的。因“百奇、百醇生产过程中因为断了,所以卖得便宜”的说法很容易使人信服,基于此,从去年开始,各大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售卖百醇边角料的商家。

很快,边角料零食就扩展到猪肉铺、火腿、面包等其他品类,相关测评贴也成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在微博、小红书、豆瓣、抖音等社交平台上,零食边角料的相关话题和帖子都有很高的讨论度和阅读量,内容既包括种草也包含踩雷。其中,微博#边角料零食太坑了#话题阅读量达到1.8亿;小红书上7万多篇边角料相关笔记中,多篇边角料测评贴阅读量过万。

但与此同时,孟琦也直言,第一次购买边角料零食时,还是有顾虑的。

“先是担心产品质量问题,后来又觉得蛋糕保质期较短,新鲜度应该没太大问题。”然而,现实还是给她上了一课,孟琦发现在网上购买的虎皮卷边儿口感比店里差了一大截,“吃起来很干,奶香味也差了一些,但因为没有商家提到的那些质量问题,也就不方便退货,最后没吃完的我直接扔掉了。”

同样因担心质量问题而退出边角料大军的还有90后女生肖迪。在被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边角料测评视频“安利”后,出于好奇,肖迪购买了火腿碎边角料。

“500g售价仅需16.7元。这种平时在超市里售价肯定超过30元了,就算碎点也没关系,省得自己切了。”肖迪购买的是雨润火腿碎头开袋即食边角料,结果收到货后肖迪十分惊喜,“到手不仅塑封包装完好,里面更是三大块切好的火腿,且从外包装就能看到里面满满的肉,我当时就在想商家是不是对边角料有什么误解。”


零食自由恐是噱头


但买过两次之后,肖迪就发现了“猫腻”,“奇怪的是只有雨润有边角料在卖,其他品牌几乎没有。”更让肖迪起疑的是,售卖雨润火腿碎的店铺并非是雨润官方店铺,而是一些不知名的食品批发店。

抱着解惑的心态,肖迪曾询问过客服,但对方只说是官方授权,但却无法提供授权证明和质检报告,“肉类经过加工口感上吃不出差异,也很难辨别原材料质量。”越发觉得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后,肖迪放弃了边角料火腿碎。

多位消费者也对燃次元表示,自己是因为在社交平台上被种草而入坑,一开始被“便宜大碗”所吸引,但很快又因为质量问题或性价比不高等问题短暂“爱过”后便出了坑。在售卖零食边角料商铺的评论区,也有很多网友对产品质量产生质疑,“货不对板,真不能贪小便宜”、“无法判断是不是正品,味道一般,不会买了”。

如上述消费者所言,据“周到上海”报道称,格力高工作人员确认,网上众多号称格力高边角料的产品并非官方正品,“我们只在淘宝授权了一家代理二级品,也就是碎掉的饼干的店铺。我们的二级品是非透明包装,上面有格力高红色和灰色的logo。”

燃次元联系到淘宝一家自称获得格力高授权的百醇售卖商家,并向其询问授权资质,对方表示自己是格力高公司唯一授权的线上二级销售店铺,并强调自己是天猫专营店,授权资质都由天猫审核。

随后,燃次元致电格力高官方客服,并转接到食品专线。对“网上百醇边角料售卖是否得到公司授权”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并提供了地方区域负责人的电话。据区域工作人员表示,其所在区域并没有边角料授权销售,但对于网店的销售资质,对方称不清楚。

燃次元观察到,不只是百醇边角料,包括桃李面包边、雨润火腿碎在内的边角料零食,均在第三方食品店或副食品出售,而非品牌官方旗舰店。

为此,燃次元分别致电了上述两个品牌商家,其中,桃李面包工作人员表示,“确有面包边在网上销售,但具体销售渠道并不清楚。”

截至燃次元发稿,雨润集团电话无人接听,其淘宝官方旗舰店客服则回复“并不清楚。”

生物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在央广网《葡萄干和零食边角料,春节零食自由谁来守护?》一文中表示,从生产角度来讲,食品边角料的一大去处是作为生产原料,比如牛肉边角料制成拼接牛排,而直接针对消费者的边角料产品不太多。厂家在加工过程中也会尽量减少边角料的生成。特别是预包装食品。如果是直接售卖边角料,数量本身不会多,再加上其加工投入不算低,零食边角料,便宜是应该的,“大碗”却不太可能。

除了“出身”难辨真伪、安全问题让人担忧,性价比不高也成为越来越多边角料零食消费者诟病的点。

一开始还坚持货比三家的梓潼,时间一长,也形成了“边角料=便宜”的刻板印象,直到反复刷到踩坑测评,梓潼忍不住翻出了自己的购买记录,认真算了下价格才发现自己买的碧根果碎仁被妥妥地割了“韭菜”,“我买的果仁碎14.5元/250克,味道是可以的,就是果仁有点太碎了,但另一家拼多多上销量很高的坚果商家,完整果仁才11.9元/250克。”

博主“网不红萌叔Joey”在发布的测评视频中指出,“多数零食边角料价格并不便宜。如,同样是购买虎皮卷边蛋糕,一包边角料的单价是33.8元/斤,可同样的价格,足以购买两斤正品虎皮卷。”

梓潼则直言,边角料食品甚至不如临期食品有品质保障,临期食品只要正规途径购买,至少生产厂家与正品一致。


“边角料”还需监管


边角料零食的走红与当下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不无关系。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赖阳此前曾对燃次元表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在降低,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不同于父辈需要努力打拼改善家庭条件,出生于小康社会的年轻人从小就生活富足,没有生活压力,更不需要通过买得起来与他人进行比较,功利性目的的消费逐渐弱化。

一位消费行业长期从业者补充表示,反消费主义群体不等于不消费,只是生于物质富足时期的年轻人不再需要通过购置奢侈品或大牌商品,依托与他人比较彰显自我价值。同样,这些年轻人非但不会轻视购买临期食品和边角料的行为,反而视其为践行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更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找到的宝藏店铺和产品,这也成为近两年,临期食品、代工厂零食、边角料零食先后走红的原因之一。

然而,当敏锐捕捉到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商家找到了新商机的同时,储存不当、货不对板、虚假营销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艾媒咨询集团CEO、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边角料食品,一种是临期食品的变相销售,另一种则是食品边角料通过外在加工而形成的新商品销售模式。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加工者的资质问题,另一个就是生产周期和存储周期问题。

朱丹蓬对燃次元表示,边角料食品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生产、二次分装、物流运输这三个环节。“在电商平台上售卖的边角料食品,二次分装的环节通常由渠道商或卖家自行完成。但现实中,渠道商或卖家自身往往不具备完善的包装能力,没有无菌车间、无法彻底消毒、使用劣质包装材料……经过这样流于形式的二次分装过程,其中的食品很容易因受热受潮或接触病菌而变质。”

朱丹蓬补充道,如果确实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正规产品的边角料,食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但无论是临期食品还是边角料食品,目前我国对其质量和经营都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这也使得其安全管控比普通食品更具难度。同时因为边角料食品大都采取线上销售,因此对卖家的诚信度、电商平台的把关能力和买家的辨别能力也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朱丹蓬强调,因为这个行业还没有专门的规范标准,其日常监管还是依据食品行业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的,“尽管从理论上来看确实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与行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监管力度也要与时俱进。”

朱丹蓬进一步分析表示,从卖家角度来说,他们有责任确保其售卖的边角料食品来自正规厂家、生产日期新鲜且包装完好。从电商平台角度来说,作为边角料食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应当从卖家的资质、货品的来源以及页面显示等各个层面加强监管,帮助消费者提前把好质量安全的关口,并为消费者后期可能的投诉维权提供相应的渠道。对于消费者的建议则是,在购买之前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产品的品名、配料表、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等信息。

“对于产品宣传页面中的‘超实惠’、‘白菜价’等字眼更要特别留心,对于评论区里普遍出现的好评、点赞也要再三斟酌,选择性相信。”

参考资料:

《“边角料零食”爆火,然而我们发现了这些真相...》,来源:周到上海。

*文中梓潼、肖迪、孟琦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卤味江湖一直不缺看点。

在资本市场,由绝味、周黑鸭、煌上煌三家稳占多年头部,近期,紫燕食品和德州扒鸡也将登陆资本市场,试图撬动多年“三足鼎立”的现状,卤味市场变得更加热闹了。

2021年,卤味赛道几乎每月都有一起融资,一时间这个成熟的红海赛道又被资本掀起了一阵波澜。这期间,京派鲜卤、五香居、盛香亭等品牌陆续获得融资,卤味零食品牌馋匪、卤味觉醒、王小卤等也获得融资。

时间拨回现在,2022年已过去将近8个月,国内仅2家卤味品牌对外宣布获得融资,分别是“有我们鸭脖”和“麻爪爪”,和去年的融资规模相差较大。

近日,绝味、周黑鸭陆续对外发布了上半年的财报预告。绝味食品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00万元-1.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8.08%-82.07%;周黑鸭方面则净利及营收双下滑,其中净利润预计上半年仅实现1000万-2000万之间,同比大幅下滑91.3%-95.65%。煌上煌虽然尚未披露业绩预告,但从第一季度的财报中,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5.57%,不难推测,煌上煌方面的上半年业绩也很难可观。


01 市场扩容、融资降温


卤味在国内可谓历史悠久,我国地大物博,由于地理、文化、饮食习惯的不同,诞生出各类卤味的派系,如川卤、粤卤、酱卤、腊卤等等。从具体的卤制品来看,常见的卤味主要有鸭肉、牛肉、猪肉、鸡肉等,还有一些海带、腐竹、藕片等素食类。

过去,卤味主要以家庭佐餐为主,遍布大街小巷的卤味店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近年来,休闲卤制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零食,同时,包装卤制品也走进了各种商超。

在卤味的大市场下,休闲卤味能够杀出重围,和近些年人们消费升级、人们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升有关。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佐餐及休闲卤制品行业仍能分别维持7%和10%的复合增速,休闲卤制品的增速更高。至2026年佐餐卤制食品行业零售额有望达2449亿元,休闲卤制食品市场零售额有望达1608亿元,卤制食品总规模约达4057亿元。

千亿市场的规模必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竞争者涌入,可以说卤味市场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赛道易,成为头部难。

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在接受专访时,特意解释了当初选择赛道时特意避开卤味的原因,袁泽陆称想要企业所选的品类同时具有“全国普适性”还能做成“万店连锁”,必然需要该品类满足“小门店、大连锁、全供应”。而卤味作为备选的品类已被市场证明,是可以满足上述条件的。

至于为什么放弃?袁泽陆表示卤味核心拼的是基建能力,包括工厂、仓配、日达等等鲜配能力。这个能力实际上已经被一众头部卤味企业垄断了,想要再做卤味头部,没有十几个亿,都难以突破他们的屏障。袁泽陆还有趣地表示如果做卤味市场创业,最好的结局有可能就是被绝味收购。

对于2022年上半年卤味融资消息甚少,和整体新式餐饮赛道中小吃、点心等非正餐降温有关。据近期驼鹿新消费发布的《2022H1新消费产业投融资趋势报告》,光是预制菜、兰州拉面、快餐和火锅这四大细分的传统餐饮品类的融资金额,就占据了整个餐饮赛道的50%以上。

不过,资本并没有放弃卤味,相比于点心无一品牌获得融资,卤味起码还有两家品牌获得融资。值得一提的是,“麻爪爪”获得了番茄资本、金鼎资本、佳沃资本等投资的近亿元A+轮融资。从整体市场来看,不止消费者攥紧了钱包,资本也更加谨慎。不过从长期来看,卤味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02 竞争激烈、格局正变


撼动“鸭产品”在卤味市场的地位,就是撬动卤味市场格局转变的导火索。

从卤味上市企业三巨头来看,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均以鸭货为主,多年来各家为了摆脱对“鸭产品”的依赖,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尤其是周黑鸭,鸭及鸭副产品收入占比超过80%,到2020年周黑鸭才一下子推出了20多款新品,包括素菜、水产品、鸡副产品、虾球等产品。

另外,近期周黑鸭还联名快餐品牌“维小饭”推出联名盒饭“蜜汁鸭腿饭”。不过也是鸭类的周边,从联名“维小饭”更能观察出,周黑鸭对下沉市场及社区门店的布局更加重视。

近几年,绝味食品还通过投资进一步奠定了卤味龙头的地位,同时也通过投资降低了同业竞争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绝味参与了“盛香亭”的B轮融资、“卤江南”战略融资、“颜家辣酱鸭”A轮融资、“我馋鸭脖”的股权融资以及“舞爪食品”的天使轮融资等等。

和周黑鸭一开始走高端路线,近两年才开放加盟,走下沉路线不同。绝味一开始走的就是万家店的路子。2021年底,绝味食品门店数已经超过13714家门店,远远超过周黑鸭的2781家门店和煌上煌的4281家门店。

不过如今看来,这三家仍以“鸭产品”为主的上市企业将迎来两个以“鸡产品”为主的强劲对手。紫燕食品即是人们熟知的紫燕百味鸡,其上市进程目前已处于IPO 首发过会,如果成功上市,紫燕食品将成为卤味中的 " 佐餐卤味第一股 "。另外,证监会网站显示,德州扒鸡预披露了招股书,拟A股上市。这两家主打产品都是“鸡产品”。同时,除了鸡鸭,猪蹄也成为了卤制品受欢迎的品类。

从门店上来看,紫燕食品的总门店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远超过周黑鸭和煌上煌的门店数量,仅次于绝味食品。据驼鹿新消费整理的近三年五家知名的卤味企业经营数据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绝味食品的营收、净利润和门店数都远胜于其他4家品牌,牢牢稳占龙头。下图中间三家企业分别为煌上煌、周黑鸭、紫燕食品,可以看出这三个品牌目前在数据上相差不是很大,整体上看,很难说哪家更好。

虽然营利水平和前面几家差距较大,但是德州扒鸡近三年业绩相对稳定,营收和净利方面波动不大,不过门店仅553家的德州扒鸡即便上市成功,想要缩短与前面几家的距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卤味走的是老百姓的路线,千亿市场下,绝对不只以上提到的几家品牌,更多的卤味品牌仍在区域发展,对于走向全国,品牌们在供应链工厂、仓储物流、食材品质等方面均需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走访各大商场,驼鹿新消费还发现“卤味加配菜、粉面”等新式卤味也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暗潮汹涌的红海卤味市场下,上半年短暂的瓶颈期也是卤味品牌需要接受的考验之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消费者熟知的“每日坚果”开创者沃隆食品,正在冲刺A股上市。

早在2015年,青岛沃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沃隆食品”)在行业里率先推出混合类“每日坚果”这一新品类,该系列拓展了坚果消费场景,让沃隆在3年时间里将销售额从几千万突破至10亿,做到混合类坚果第一。

然而,好景不长,随后洽洽、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零食品牌扎堆推出各自的“每日坚果”品类。行业混战的结果是,沃隆食品每日坚果的销量下滑明显,营收规模和市场份额均出现萎缩之势。

在此背景下,沃隆食品开始谋求上市。但在此背后,还有一些点值得关注。比如公司两位前发起人在沃隆食品筹备上市前,出人意料的将股份转让给了另一位创始人杨国庆,让沃隆食品变成了一个家族企业,而招股书并未提及原因。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沃隆食品存在未为部分员工承担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费用的情形。此外,公司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假冒产品横行,也让沃隆食品发展蒙上阴影。


筹备上市前两股东退出


在自己创业前,杨国庆已经是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资料显示,杨国庆是学食品专业出身,此后也一直在食品行业工作。据青岛日报,他28岁就出任青岛市奶业总公司(琴牌乳业前身)工厂厂长,在烟台欣和当过职业经理人。

2007年,杨国庆进入坚果行业。2012年开始涉足外贸行业,成立以坚果与进口贸易为主的“沃隆”。

到了2015年,沃隆推出新品类“每日坚果”。据招股书,2016年5月,杨国庆、黄绪锋、张立业三人分别认缴出资 325万元、100万元、75万元,青岛沃隆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沃隆有限”)成立。

据此计算,沃隆有限成立时,杨国庆、黄绪锋、张立业持股比例依次为65%、20%、15%。

2017年5月份,沃隆有限注册资本增加至1000万,杨国庆、黄绪锋、张立业按原持股比例分别认缴325万元、100万元、75万元,增资后三人持股比例不变。

2018年5月份,沃隆有限引入员工持股平台沃隆达资产,增资后沃隆有限的股权结构杨国庆持股61.08%、黄绪锋持股18.80%、张立业持股14.10%、沃隆达资产持股6.02%。

紧接着,2019年2月份,沃隆有限第一次股权转让,黄绪锋与杨国庆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及其补充协议,黄绪锋将其所持沃隆有限的 18.80%股权转让给杨国庆。

2020年10月,沃隆有限第二次股权转让,张立业与杨国庆签署《股权转让合同》,约定张立业将其所持沃隆有限的 14.10%股权转让给杨国庆。

至此,沃隆有限的股权结构变为杨国庆持股93.98%,沃隆达资产持股6.02%。随着黄绪锋、张立业先后出局,两人在公司的职务也被免除,招股书并未给出上述股份转让的原因。

要知道此时沃隆离上市并不远。2021年6月,沃隆有限完成第三次股权转让,并于同年10月完成股份制改制。2021年12月,沃隆食品官宣将由中信证券辅导为上市做准备。

而在上述第三次股权转让时,沃隆有限一次引入隆璟达投资、沃隆控股、杨丹、杨靖和杨国荣5个新股东,形成一个家族持股系统。在招股书中,并未披露杨丹、杨靖、杨国荣三人的受让价格。

其中,隆璟达投资同样为员工持股平台,杨国庆在隆璟达中以有限合伙人(LP)身份持有50.78%的份额;沃隆控股则由杨国庆与其子杨仕语共同持有;杨靖、杨丹是杨国庆的姐姐,杨国荣是杨国庆的弟弟。

杨国庆作为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通过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沃隆食品89.10%的股份。招股后,杨国庆的持股比例下降到67.1%,依然一股独大。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多家媒体曾报道,2018年8月,沃隆食品召开2018年战略合作发布会,会上宣布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战略合作,并获得数亿元的投资。

会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郭振炜表示,红杉中国看好坚果行业向上的发展态势,也对沃隆的企业实力和优质产品表示认可,决心投资数亿元,与沃隆共同打造坚果领域领导品牌。

但在向上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红杉投资却不见踪影,公司也未披露任何一起外部融资事件,这多少让外界感到有些蹊跷。


市场份额掉落至第3位


在“每日坚果”这类混装小包装出现之前,坚果还属于季节性产品,在节假日这样的旺季销售较好,一旦卖不完进入淡季,有存货的商家就会亏损。

一次和外国朋友聊天时,杨国庆得知国外消费者都是吃去壳的果仁,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2015年4月份,深受坚果礼盒滞销之痛的杨国庆,通过改变包装的形式推出了一个叫“每日坚果”的新品类,这种方便的小包装加上健康的复合类坚果,深受一二线都市白领喜欢,迅速成为爆款。

凭借品类创新,沃隆食品跨入快速发展期。2016年4月 沃隆天猫旗舰店上线,开业仅6天销售额突破85万元,被称为行业“黑马”。

2016年,沃隆“每日坚果”同时入驻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全年销量累计超过2亿袋。2017年,沃隆销售额突破10亿元,开始销往海外市场。

混合坚果这一单品,也成为了沃隆食品的营收支柱。在公司目前五大类产品,即混合坚果、单品坚果、每日果干、烘焙食品和礼盒系列中,2019年-2021年,混合坚果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92.14%、85.73%、75.74%。

不过,混合坚果虽然很富创新性,但除了包装不一样,并没有技术护城河。由于可复制性强,混合坚果类产品也被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竞争对手快速复制。有媒体报道称,“每日坚果”相关品牌仅在京东平台就有300余个。

众多品牌出现,沃隆食品的先发优势不在。招股书显示,公司的主力产品混合坚果,2020年销售营收7.53亿元,同比下滑29.5%;2021年营收为8.3亿元,虽实现10.2%的增长,但仍未追上2019年的10.68亿元。

随着销售下滑,沃隆食品在混合坚果行业的市场份额也被蚕食。前瞻产业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我国混合坚果行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2020年混合坚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9亿元,同比增长21%;2021年混合坚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6%。

调研显示,2019年,沃隆食品在混合坚果行业的市场份额达到13.0%,位居行业第一。但在2019年至2021年,沃隆食品在混合坚果行业市场的平均市场份额下滑至9.3%。2021年,沃隆在混合坚果市场的市占率仅为7.2%,位居第三位。

业内分析,除了竞争的因素,销售渠道不及对手,成为沃隆食品后劲不足的的另一个原因,这也导致其规模远落后于已上市的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

比如,电商渠道起家的三只松鼠线上优势相当明显,良品铺子则在线下拥有超过3000家门店,而沃隆食品还是靠线下经销商销售为主。

反映在营收规模上,沃隆食品在2019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1.65亿元、8.89亿元、11.08亿元,同期净利润为1.31亿元、0.89亿元、1.2亿元。

以2021年营收为基准,当年沃隆食品总营收为11.08亿元,洽洽食品总营收为59.85亿元,三只松鼠总营收为97.7亿元,良品铺子为93.24亿元。

此外,沃隆食品的研发投入也十分有限。2019年至2021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7.63万元、157.61万元和188.4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0.03%、0.18%和0.17%,远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不过在生产模式上,沃隆食品也有自己的优势。跟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休闲零食厂商委托加工不同,沃隆食品采用自生产为主、委托加工为辅的生产模式。

自建加工厂让沃隆在毛利率上保持了一定优势,最近两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保持在37%以上,约高出同期行业平均毛利率3个百分点。


存在未缴纳社保的情形


梳理招股书发现,报告期内,沃隆食品存在未为少量员工缴纳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情况。

根据披露,截至报告期内各期末,沃隆食品的员工数量分别为981人、718人和735人,其中社保缴纳人数分别为325人、539人和653人,实缴人数占应缴人数的33.13%、75.07%和88.84%。

在住房公积金方面,沃隆食品的缴纳比例更低,报告期内缴纳人数分别为295人、528人和633人,实缴人数占应缴人数的30.07%、73.54%和86.12%。

沃隆食品将未缴纳情形归结未:退休返聘员工无需缴纳;新员工入职尚未办理完成缴纳手续;已在其他单位缴纳而无法重复缴纳;个人已自行缴纳而无法重复缴纳;部分员工自愿放弃缴纳。

据我国《劳动法》相关规定,社会保险属于国家强制性保险险种,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定的义务,无论劳动者是否声明放弃缴纳。

有媒体指出,沃隆给出的几种情形中,除退休返聘人员无需缴纳社保外,其他原因均不合理。

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不少投诉涉及沃隆食品的产品中有异物、变质有异味等情形,甚至有消费者表示在淘宝等平台购买的沃隆坚果吃出虫子等。

除了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消费者投诉,沃隆食品的每日坚果也深受假冒产品的困扰。2020年多家媒体曾报道,不少消费者买到假冒的沃隆坚果,最终警方查获的货值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

假冒产品品质难有保障,如果大量销售很容易伤害消费者对沃隆品牌的好感。

招股书也坦言,如果公司品牌和产品被大量仿冒,不仅会侵占公司的部分市场份额,影响公司业绩,更可能会对部分消费者产生误导,进而对公司的品牌形象、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作为最早开发出“每日坚果”的品牌,沃隆食品成功吃到混合坚果品类的红利,但随着竞争变得激烈,先发优势逐渐丧失后至今尚未挖掘出新的增长点。

在此局面下,试图走向资本市场的沃隆食品能否打动投资者?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卖鸡爪,一年能挣多少钱?

成立于1997年的有友食品,被称为泡椒凤爪第一股,去年的鸡爪卖了9个亿。而2019年开始卖虎皮凤爪的王小卤,宣称今年线上销售额就能够达到6亿元。

凤爪市场新一轮争夺战似乎快到了。

作为一个主营鲜卤猪蹄业务的品牌,王小卤从2019年跨界鸡爪,进驻电商后18个月实现年销过亿。2021年双十一期间,王小卤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长100%,且半年营收超过了2020年全年。

在到处都是爆炸式数据的新消费市场,这样的跨越增长并没有多少关注。只是对比同行,一个20多年形成的市场规模,王小卤两三年就实现了——这背后的效率重构值得一谈。

01 用户增长全媒体全渠道的覆盖渗透

王小卤的创始人王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忙碌的工作之余回家吃一次饭,他却发现妻子买的卤牛肉,味道远不如家乡小店的,价格却贵了不少。

高管们的眼中,哪里都是商机,王雄吃片卤牛肉就看到了卤味市场巨大的重构空间。

用当下互联网的话术来说,每一个品类都能够重做一遍,越大的品类越具有颠覆的机会。于是,王雄辞职下海,首个产品就选了当时北京大街小巷都在卖的卤猪蹄。

投入上百万研发产品、自建工厂,开线下门店,本以为是一个顺风顺水的创立故事,结果却输得心碎一地。借钱、抵押房产,王雄的猪蹄生意不好做。

2018年底,小仙炖、拉面说等新锐品牌快速崛起。王雄想不通,找他们创始人聊了聊才发现,猪蹄作为熟食,食用场景有限,很难做大,对比起来,零食可能是个更广阔的赛道。

继续“每一个品类都能够重做一遍,越大的品类越具有颠覆的机会”的思想方针,王雄去天猫上找了找数据,发现零食行业最受欢迎的居然是鸡爪。

鸡爪市场现存行业巨头是谁?有友凤爪。无论东北还是西藏新疆,有友的泡椒凤爪都能出现在当地的超市、连锁便利店甚至夫妻店里。

再做一个有友凤爪?这显然不可能。王雄采取另一种路径,做先炸后卤的传统工艺,制成虎皮凤爪。

就像别人都是往东寻找印度,哥伦布却往西寻找,虽然他最后没有找到印度,却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无论向西走发现什么,哥伦布都会是第一个发现者,他的历史地位由他与别人反向走决定。

2019年年初,虎皮凤爪在淘宝上线。当年4月,王小卤又申请注册了天猫旗舰店。再后面,拼多多、京东、抖音和其他垂直电商渠道全覆盖。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王小卤还布局以便利店为主的线下渠道。

做过大生意的人,总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创业。通过对全渠道的覆盖,王小卤开始以产品为品牌触点,展开了第一波用户的延伸。

这个过程中,全媒体渠道的投放紧跟而来。

2019年年底,王小卤在抖音上投放了一个叫“老四的快乐生活“博主,其搞笑的视频风格带给品牌迅速的销量增长。

这让王雄看到了抖音的增长机会,也萌发出新一套“王小卤”电商逻辑—All in 抖音,同时在小红书、B站、微博等多平台投放,与KOL合作。

一套策略下来,王小卤打开了知名度。

有数据统计,尤其在去年12月份和李佳琦、头部达人Uni颖儿、知名KOL密子君合作推荐后,王小卤GMV从160万增至500万。

2021年,王小卤还发布了《生活向我出手了》和沙雕创意搞笑短片2.0版的宣传广告。这些内容在王小卤微博首发,仅微博词条#王小卤搞笑短片又来了#网友创造阅读超6742w+,讨论超4w+。

靠着大量的媒体投放和渠道铺设,王小卤的虎皮鸡爪迅速冲到鸡肉零食类目第一。而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今年7月,王小卤已经获得4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新消费领域引入瞩目的挑战者资本。

关于王小卤的成长复盘,我们只能概括为全媒体、全渠道的覆盖。这像极了营销理论中的HBG(How brands Grow)。

这套理论建议品牌,你要尽量使用大媒体,因为大媒体能让消费者想得起你;然后要进入大渠道,因为大渠道才能让消费者买得到你。加上你的品牌渗透影响,就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占有状况。

王小卤的打法几近贴合HBG。

02 HBG的新消费时代难题品牌陷于流量盲区

基于HBG的理论,品牌战役的优胜劣汰在于比较优势。大品牌尽管忠诚度无法考量,但用户规模庞大;而小品牌用户规模和忠诚度都是一个小数值。

这意味着规模决定一切。

但新消费时代,大品牌的逻辑正在个体与个体时代的到来中失效。个性化的消费者正带来细分化的品类市场。10年前,一个家庭大多是共用一瓶洗发水,但现在被分为男士、女士、儿童,甚至有去屑、柔顺、养发等多种功能。

大品牌难以覆盖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的人群背后,依旧存在个性化的媒介交流和消费方式。传统超市购买的场景已经成为了边缘化,B站、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更能担起新消费的大旗。

以至于,传统的媒体逻辑和渠道逻辑开始失效。

利用新的媒体与渠道,嫁接传统的HBG理论,新消费行业玩起了典型的“看得到、买得到”的转化逻辑。

这于是出现了新消费品牌崛起五板斧:

- 先弄2万篇小红书笔记;

- 再弄8000个抖音短视频;

- 再弄2000个B站短视频;

- 接着在知乎铺2000篇问答;

- 最后上李佳琦、薇娅、罗永浩直播间,顺势在抖音中腰部主播铺开渠道。

这样的投放逻辑,使得品牌、媒体、渠道的黄金三角缺了一角,仅有媒体和渠道在推动产品销售。到最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靠这个逻辑出圈的完美日记,在2020年就面临营销费用逐渐攀升的问题,在2020年第四季度末,品牌销售费用率超过70%。

36氪也曾报道某食品品牌,去年卖出了6个亿,2021年第二季度的月销售额却徘徊在两三千万元

另一家食品品牌,此前号称数月间线上销售额3亿元,成为了细分品类第一。但在经调查后发现,其真实数据已经掉到了2000万元以下。

还有一家细分品类第一的零食品牌,去年单月销售额曾达到5000万元。但在广告投放减少后,2021年上半年基本只维持在数百万元的月收入

最后是低度酒行业。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线上酒水90/95后消费果酒与配制酒/露酒品类的增速在酒业排名第二,仅次于消费国产白酒的增速。

但到2021年上半年,业内人士不只一位吐槽,几乎所有品牌3个月内的复购率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些数据的权威性,我们而今无法去一一考证。但从整体来看,2019年、2020年都爆火的新消费品牌中,在疫后复苏的2021年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涉及品牌数量接近40%。

缺乏品牌根基的打造,HBG黄金三角就无法带来长期持续的增长。

03 品牌重塑构筑时间的壁垒

如何打造品牌,这成为王小卤以及众多新消费品牌都面临的问题。

我们发现,随着流量运营成本增加,流量优势不再明显,前几年靠流量拉动新消费品牌体量增长的现象已放缓,新消费逐渐步入后半场—品牌之间的较量。

为此,有ffit8这样拓展新品类的,也有像完美日记沉淀下来,打造品牌的。借助小红书、抖音、直播等流量红利,完美日记在几年时间实现爆发式增长:

2017年开天猫旗舰店;

2018年双11,90分钟销售额突破1亿;

2019年双11,当天总成交额超过MAC等一众国际品牌,成为首个登顶天猫双十一彩妆榜的国货品牌。

2020年双11,当天开场33分钟销售额便快速破亿,成为当年双11首个破亿的天猫彩妆品牌。

在过去的几年里,流量将其打造成爆品,双11大促也一直是完美日记的高光时刻。

但这一年有了变化:

今年双11,不少国外品牌进驻直播,采取低价打折方式,完美日记优势不再,其销量直接跌至彩妆销量榜单第8名,再次被雅诗兰黛、MAC等国际彩妆品牌赶超。

这并非偶然。

本质上,我们的消费升级面临着非连续性过程。如果不能跨越这个过程,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网红爆品势必面临过气危机。

尤其在今天,当直播带货成为大牌品牌势能的集中变现后,新消费品牌原有优势不再明显,其与大牌的竞争也将演变为品牌资产的竞争。资产越高,回报越大。

在这个阶段,品牌建设力就担任了比流量更重要的角色。

为此,完美日记效仿大品牌,打造品牌。除了开设完子心选等多品牌,试图打破单一品牌的发展周期外,品牌还花费大量资金和精力去自建工厂,搭建供应链体系,研发新产品,以此掌握话语权。

但完美日记的品牌成长还需要时间,毕竟像欧莱雅这样的大牌,它们花了近百年的时间去搭建完备的品牌、研发能力和渠道,这样的成绩不是完美日记短短几年就能实现的。

对此,界面时尚曾采访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问,现在的中国市场环境下,品牌建设的时间可以缩短吗?

后者的回答是,时间无法逾越,消费者要跟品牌之间产生感情,需要时间。

这意味着,谁率先放下流量上的跨越式增长做品牌,谁就能够早一点与消费者产生感情。这是不可取代的先发优势,也是消费品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时间壁垒。

王小卤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尝试。比如组建社群,与用户互动进行新品测试,当好评率低于80%即不上新,并将复购率达不到40%的已上新产品踢出店铺“群聊”。

产品本身是品牌与用户之间最好的触点。而一旦这样的触点多起来,互动沟通频繁起来,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感情也就逐渐产生。

这,或许是王小卤下一个跨越式增长的关键。

阅读全文>>

南京人很会吃鸭子,一千个南京人有一千种“吃鸭大法”,人们戏称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南京。但历史上南京却没做出响当当的鸭子品牌,反倒是全聚德把北京烤鸭做成了百年老字号。

全聚德烤鸭虽然品牌响亮,企业营收也一度接近20亿,但其消费频度低,区域性明显,现吃现烤的方式也限制了它的增长。所以全聚德并没在如今的资本市场掀起太大的风浪。

不会有人想到,一根不到20cm的鸭脖,却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不但撑起三家上市公司,还搅动了千亿级的卤味市场。从2012年煌上煌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鸭脖第一股”,到2016年周黑鸭在港股上市,再到2017年绝味食品在A股上市,卤鸭脖已经告别夫妻小店的弱小时期,走进了“百亿级”公司的巨头时代。

在鸭脖卤味的赛道上,巨头们展开了你追我赶的竞争,而绝味食品目前处在这个行列中的领先位置。

01 第一轮绝味完败:直营与加盟之争

2004年前后,湖北周黑鸭、湖南绝味鸭脖先后进入市场。从一开始它们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绝味鸭脖借助加盟的力量迅速扩大势力范围,加盟占比甚至达到98%,而周黑鸭则拒绝加盟,坚持自营。

其实起初周黑鸭也尝试过加盟模式,创始人周富裕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招来做连锁店,但亲戚们只顾赚钱,连变质过期的鸭货也卖,导致用户上吐下泻。周富裕一狠心,砍掉了所有的亲戚和加盟店铺,专心做起了直营。

绝味鸭脖的创始人戴文军是医药代表出身,他很懂得如何用利益把大家捆绑在一起。而且他根本没有店铺运营经验,而是找了个产品做得很好的店铺来复制,所以绝味鸭脖一开始就走的是加盟的路线。

直营和加盟,是很多企业扩张的主要手段。比如快递有直营的京东、顺丰,加盟的则是“三通一达”;餐饮业有直营的海底捞和加盟的麦当劳;奶茶有直营的喜茶和加盟的蜜雪冰城。到底谁更好?可以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适用逻辑。

从前期来看,周黑鸭的直营模式完胜。

选择直营模式的周黑鸭,将店铺开在机场、候车厅、商场,统一装修、统一店员服饰,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比较高端。周黑鸭的工厂生产线也完全自动化,map锁鲜包装设备都从国外引进。

因此周黑鸭平均售价可达80.8元/公斤,而绝味则是按批发价卖给加盟门店,产品平均售价只有36元/公斤左右。所以周黑鸭虽然店铺少,但公司净利润却远远高于绝味。

而且加盟模式导致店铺的管理困难。绝味鸭脖的保质期只有2-3天,虽然企业专属冷链可以保证鸭脖在生产24小时内进入店铺,但货品1-2天卖不出去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售过期产品,让绝味食品菌落超标,导致顾客上吐下泻的新闻屡见不鲜。

周黑鸭的map锁鲜包装,可以让保质期达到七天。因此周黑鸭的配送半径远大于绝味350km的配送半径,可以实现全国配送,提升了售卖的自由度。所以其无需像绝味那样,需要在全国建立20多个中央厨房,而是几个工厂就可以辐射到全国了。

周黑鸭map包装还为其加入休闲零食大军,进而在京东、淘宝等电商销售和线下的便利店、商超销售提供了可能性。它因此成为了一个全渠道融合的卤制品品牌,至今都是卤制品的线上销售王者。

2009年底,周黑鸭开始向全国布局。彼时休闲卤制品成为中国整体休闲食品行业中扩张最快的部分,一批风投机构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整个行业开始向公司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过渡。

2010年,天图创投看中周黑鸭“中央厨房+直营店”模式,对其注资。彼时,小肥羊大砍加盟店,美特斯邦威上市后大开直营店,肯德基更是开始着手收回仅有的几百家加盟店,很多本来以加盟为主的连锁企业,开始纷纷倒向直营店的阵营。直营的周黑鸭一时风光无两。

但绝味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2011年,绝味食品门店数量为3686家,而周黑鸭的门店数量尚不足千家。规模优势下,绝味食品的增长势头强劲。2011年,绝味获得了复星集团、九鼎投资的加持,同样开始疯狂跑马圈地。

2015年,周黑鸭营收24亿元、毛利润13.7亿元,绝味营收29亿元、毛利润3.86亿元。周黑鸭营收跟绝味差5亿元,毛利润却高出近10亿元。这一年周黑鸭在港股上市,它的直营模式几乎完胜绝味的加盟模式。

02 第二轮:上万家绝味店铺的绝地反击

要弯道超车,做连锁最快,快是制胜的关键。

鸭脖子本身终端服务比较少,产品的标准化好,所以只要做好品控,大规模复制并不难。绝味的产品都是中央厨房前一天晚上生产出来并配送到店的,开店的老板只需要每天把货卖掉就行了。

绝味鸭脖开店的初始投入大约15.5万元,客单价约为25元,单店的年销售额约为85万元,加盟商的毛利率为45%,投资的回收周期仅为7个月。门槛低,收益好,让绝味鸭脖店铺爆发式增长。

狂奔的绝味,每年“长出一个周黑鸭”。周黑鸭至今全国只有一千多家店铺,而这个店铺数目仅是获得资本加持后,绝味鸭脖的年扩张速度。

弯道超车,绝味有它的特色。

首先,店铺人员的积极性高。绝味作为投入低的夫妻小店,只要做到总部与加盟店的利益一致,店员的干劲就会很足。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周黑鸭的员工定时上下班,而绝味鸭脖的店半夜还开着,这必然会帮助店铺提升业绩。

其次,投入产出比高。绝味主要在菜市场和街边开店,其店铺面积小,租金低,坪效高,从而让小店铺可以快速回本,提升利润。

再次,规模优势。当有1000家店的时候,竞争的重心在于口味、质量。店铺的数量超过1万家,它的优势就不只是鸭脖好吃那么简单了,其规模优势成为了另一个护城河。

规模促进了绝味的信息化管理,公司早在2009年就上SAP,这么多年在信息化上面投了几个亿,让分散的绝味店铺织成了一张大网。

绝味上万家店铺,也促进了企业的标准化能力。为了高效复制,总部将加盟商的选址、建店、开业等标准化;关键岗位的标准化,例如导购、收银、店长等标准化;内部管理系统标准化,包括各门店的库存数量,销售额的统计以及客户群体的管理等等。

规模化还促进了企业培训、管理的能力。管理部门通过“一司一班一会”制度(一司:分期管理加盟商;一班:加盟商EMBA研修班;一会:加盟商委员会),保证店铺互相监督、平稳提升。公司建立绝味管理学院,通过线上学习社群、平台,线下集中培训、工作坊,岗位上的导师指导、任务体验,提升加盟商的业务水平。面对庞大的加盟商,做到有条不紊是很不容易的。

规模效应下,绝味真正的杀手锏是供应链。

绝味的规模优势,在生产和经营的第一个环节——采购环节就体现出来。巨大的规模优势下,绝味的采购成本只有周黑鸭的70%,这支撑了绝味价格可以走亲民路线。

从生产环节上来说,鸭脖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规模优势可以把设备、人员、管理成本摊到最薄,所以店铺增多,绝味的利润率也就上来了。

从物流配送上来说,绝味在全国有21个中央工厂,300公里半径均匀覆盖全国,可以24小时完成冷链配送。密集的销售网点,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最后是销售环节。上万个店铺就是上万个销售终端,它们把绝味的鸭脖分销给千万个用户。快消品往往是得渠道者得天下,周黑鸭单店营业额再高,一个店铺被五六个绝味鸭脖店铺包围,也很难突出重围。


遍地开花的绝味,区域发展最为均衡,先发优势明显。而周黑鸭集中在华中地区,煌上煌集中在江西地区。在强调规模效应和市场占有率的大背景下,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商业运营组织方式中的“香饽饽”。

和加盟相比,直营店的扩张速度可以用“龟速”来形容。至2020年年底,绝味食品、周黑鸭的门店数量分别是12399家、1755家;营收分别为52.76亿元、21.8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1亿元、1.51亿元。绝味弯道超车成绩显著。

周黑鸭最近三年连续下滑,今年在卤鸭行业滑落到第三。资本市场需要新的增长故事。2019年周黑鸭放开加盟,2020年又把单店特许经营自有资金从500万元降为30万元,企图加速奔跑。

周黑鸭要赶超绝味并不容易。它需要解决的不仅是门店数量问题,还有供应链、产品创新、人员管理问题,而且定位高端的周黑鸭售价高,还要规避加盟商造假的风险。

03 绝味食品的资本局

鸭脖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不断有新入局者。如今巨头们都在开足马力“既要直营又要加盟”,增长天花板会越来越清晰。这也意味着绝味鸭脖靠高速扩张寻求收益的模式,会受到限制。

事实上,2020年绝味虽然完胜周黑鸭,但它的高速增长已戛然而止。这一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为7.01亿元,同比下降12.46%。近10年,这是首次负增长。

疫情反复,线下消费受阻。2020年,煌上煌在网上旗舰店、口碑、外卖等第三方销售平台的交易额为4.52亿元,周黑鸭为4.58亿元,而绝味仅为0.39亿元。但加速扩张的绝味,并没有将心思放在全渠道运营上。

虽然未来绝味将继续提升市场占有率,一年新开1000-1500家店,巩固主业竞争优势同时重视单店营收的提升,包括通过加强门店销售管理、丰富营销手段、升级门店、提升品牌形象等等方式。但鸭脖的想象力有限,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对绝味而言已经迫在眉睫。

跟海底捞的底层能力近似,绝味食品的供应链能力突出、产业资源积累深厚,所以它有机会成为“小吃界的海底捞”。2018年,绝味就开始通过新项目孵化、投资并购等方式布局“美食生态圈”,将能力外赋,提高公司业绩。

目前连锁餐饮业存在着周期较短、存活率低等问题,绝味依托“冷链生鲜,日配到店”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开发和管控渠道能力的对外输出,致力于成为“特色食品和轻餐饮的加速器”。

绝味通过旗下网聚资本等多个基金,多样化布局餐饮版图。围绕卤味主业、连锁轻餐饮、复合调味料、供应链上下游四个方向投资收购,分享食品餐饮消费升级的红利。

如今绝味食品已入局60多家公司,为其加速赋能。千味央厨、和府捞面、幸福西饼、潘多拉、醉面、犟骨头、阿甘锅盔等就是由绝味食品旗下所设基金投资。其中,阿甘锅盔于2018年开放特许合作以来,平均1天新开2家门店,席卷了全国200余个城市,以近1500家门店数量成为餐饮界口碑与销量的新星。

绝味进击的野心,可见一斑。但绝味并非无懈可击……

在资本市场,从2017年上市,绝味食品从16.09元/股的发行价一路上涨,其市值从上市之时的70亿元飙升至最高超过500亿元。上市晚跑得快的绝味食品高速扩张,一时间令市场刮目相看。

然而三年限售期解禁后,绝味股东就开始大规模减持。这一年其高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另外,4500万研发费用不翼而飞也惹来争议。人们不禁疑惑是鸭脖不香了?

2020年至今,绝味股东减持总额超过60亿元,其中两大基金清仓减持,戴文军减持套现超过11亿元。至笔者截稿,绝味食品股价62.06元,市值377.8亿元,与2021年2月107.88元的高点相比跌去了近一半。

绝味的挑战还不止于此。NCBD《2020中国卤味熟食差评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绝味鸭脖的差评率排名第二,达8.19%。绝味食品安全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并未消除。研发费用极低的绝味,除了规模优势再无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中国卤味市场非常分散,且各个地区卤味产品种类繁多,标准化扩张的难度并不大。尽管绝味的市场声量不小,但其它品牌“抢班夺权”的机会依然存在。

阅读全文>>

上市即业绩下滑的窘境,在劲仔食品身上再现。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同比下降超24%,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再次出现。不只是劲仔,盐津铺子、甘源食品等也已呈现出业绩增长的疲态,且难看到回暖的迹象。

休闲零食赛道曾一时风光无两,为什么现在不香了?

增收不增利

虽然在今年第三季度终于扭转了连续3个单季业绩下滑的趋势,但“鱼类零食第一股”劲仔食品,依然没走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7.51亿元、归母净利润6401.4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11%和-24.38%。

2020年9月,劲仔食品登陆资本市场,当年实现收入9.091亿元、归母净利润7459万元,虽然收入创出新高,同比微增1.60%,但归母净利润较上年下降12.78%。

斑马消费注意到,上市之前,劲仔食品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已呈现下行趋势,2017年-2019年,其增速分别为192.58%、52.17%和2.85%。

经过去年疫情影响,今年休闲食品行业更加难做。公司认为前三季度业绩下滑,主要是黄豆及豆油等原料、辅料价格上涨以及研发投资支出大增的影响。

补助大幅减少,也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公司三季报,其计入当期损益的补助为1367.57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5.63%。

公司以鱼仔休闲零食起家,在行业内并不具备较强竞争优势,从毛利率水平来看,在2018年达到近年来高峰后(33.51%)一路下行,截至2021年9月,降至26.51%。同期,净利率从14.30%降至8.48%。

行业整体放缓

出现增收难增利的状况,并非劲仔食品这一家,盐津铺子、甘源食品等早已呈现出疲态。

今年前三季度,甘源食品在营收增长7.78%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7.73%;坚持自产自销、固执线下渠道的盐津铺子,则在今年跌下神坛,前三季度业绩预计腰斩。

这揭开了休闲零食行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据中银证券研报,今年第二季度,休闲零食上市企业整体营收88.7亿元,同比增长0.8%,同期归母净利润为6.8亿元,同比增长5%。

若去除绝味食品,今年第二季度休闲零食上市企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2.9%和5.2%。

休闲零食产品同质化、消费群体迭代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已是众多零食上市企业发展中的一大考验。

涨价潮或来临

劲仔食品、盐津铺子、甘源食品等,均披露大豆油、棕榈油及大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洽洽食品披露葵花籽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导致企业成本上扬。

公开资料显示,大豆油在近期已涨至万元每吨,较去年同期涨幅近50%;甘源食品生产中所用的棕榈油,今年上半年采购均价飙升至7.61元/公斤,同比涨幅43.31%。

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还有销售费用的支出增长。今年上半年,甘源食品、洽洽食品、盐津铺子、劲仔食品和三只松鼠在销售费用上分别支出1.31亿元、2.19亿元、2.96亿元、0.56亿元和1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86%、6.31%、37.95%、27.27%和10.80%。

此外,还有渠道的挤压,特别是社区团购低价抢占市场,导致企业短期内难以招架。

业绩压力之下,企业转嫁成本似乎顺理成章。

10月22日,洽洽食品公告对葵花子系列产品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出厂价格提价8%-18%,这是自2018年7月后,洽洽第二轮提价。

甘源食品上市之前,就对瓜子仁、蚕豆及青豌豆产品提价,上涨幅度超过10%。

在近期回复投资者提问中,甘源食品、劲仔食品等,均隐晦表达了产品定价会基于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