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

无货源如何在抖音小店经营?本文深度探讨了无货源下的抖音小店创新经营模式,帮助你在无货源的情况下也能玩转抖音小店。

引言

在抖音小店的经营中,货源问题一直是商家关注的重点。那么,如果没有货源,我们还能不能玩转抖音小店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如何在无货源的情况下玩转抖音小店。

无货源玩转抖音小店的经营模式

在没有货源的情况下,你可以考虑以提供服务或信息为主的经营模式,如培训、咨询、信息服务等。这需要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或信息,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付费。

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爱好者,可以通过抖音小店提供与你专业或爱好相关的内容,如教程、讲解、心得分享等。只要这些内容具有价值,就能吸引用户付费购买或者赞赏。

合作与联盟

如果你没有商品,也没有专业的知识或技能,那么你可以考虑与其他商家进行合作。通过代理或者联盟的方式,推广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从中获得佣金。

总结

没有货源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在抖音小店经营。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或信息,或者与其他商家进行合作,都能让你在无货源的情况下玩转抖音小店。

官方URL: https://fxg.jinritemai.com/

阅读全文>>

近日,有不少网友发现,短视频平台上集中出现了一批低价的团购套餐,9.9元吃100根串串、0.1元吃2个炸鸡腿、5元购买2-3人份的火锅套餐……这类个位数价格的引流套餐,基本充斥在每个直播间里。

无独有偶。

年初,一则“19.9元拍写真”的套路,引发网友关注。据上海高院微信公众号消息,两名在校大学生看到某短视频平台上,某古风摄影商户推出19.9元的写真套餐,她们被“美到窒息”的画风吸引到店消费后,却在拍摄中被层层“加码”,消费一路升级至2.6万元。经过多轮维权,最终法院判决影楼返还大学生1.86万元。

壹览商业打开大众点评查看这家影楼的评价,发现早有用户记录了低价诱惑后的真实反馈,例如“跟着低价优惠把你骗过去,然后给你推销,大家千万别被骗了,真的不要过来拍摄”这类评价更是充斥在评价区。

一条条真实的用户差评,试图戳破网红种草下的隐形泡沫。


01

正如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所说,“若批判不自由,则赞美无价值”。

郑州某连锁品牌店的大众点评上,一些来自短视频平台商单的差评,则以更直观的形式,暴露了低价团购后的真实体验。有用户留言,“直播间里买的券不能叠加用,做不了活动就不要做!”

壹览商业在大众点评浏览前段时间引发关注的“文峰美容美发”门店时,发现消费者对上海文峰的差评,更是对过往传统美容美发行业乱象的提炼和总结。在“推销办卡”这一销售导向的经营模式下,只要消费者进店,就从洗头开始推销,目标就是促成办卡。在这些店内,全员销售导向,通过推销办卡获得提成,消费者关注的服务,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作为信息孤岛的消费者,即便在线下体验消费被 “坑”了,也没有渠道可以反馈个人踩坑经历,让更多人免于跌入同样的套路。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信用评价机制的存在,这些有理有据的真实评价们有了归宿,集合在一起,给消费者展示出线下服务的真实全貌,无论是繁花似锦,还是一地鸡毛。

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这类普通人基于真实体验给出的种草价值,远比网红探店来得实用。

壹览商业认为,这些敢于在互联网世界里说出真实感受、道出真相的人,可以将他们称为“吹哨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能让本地生活服务的商家门不断关注到值得优化和进步的方向,让关注口碑的消费者及早避开雷区。

在本地生活的其他行业里,也有类似的“吹哨人”存在。孙聪(化名)告诉壹览商业,他去年在公司附近办了一张健身卡,但才去练了两次,就发现健身房挂出了装修的告示,后来则是什么人也联系不上,基本是跑路状态。他在大众点评写下了这段惨痛经历,希望给同在这家品牌办卡的其他消费者吹响警钟。

越来越多的“孙聪们”愿意将真实体验反馈分享在互联网上,通过高效、直接的表达,形成民间监督力量,以“大众帮助大众”为消费者提供决策参考。


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已养成先种草再到店消费的决策习惯。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就是用算法流量、网红营销浇灌出来的杂草横生、滤镜重重。而真正的种草,不吝赞美一件事物的美好,也勇于表达出不愉快的真实体验。

这背后,离不开一套成熟的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

这套体系把对于事物的评价话语权由专业精英/小部分人转向大众。普通用户基于真实消费体验打分,分享真实的体验感受。当好评与差评共存时,消费者才会对一家线下门店产生更立体与直观的认识。

越是人间百态,越接近生活真相。

易宁(化名)给壹览商业讲述了近日的一段亲身经历。她看到某平台上的网红们集中推荐一家日料餐厅,看得上头了就想去店里尝试下。她打开大众点评,却刷到不少点评网友们分享的真实踩坑经历,服务混乱、菜品好看不好吃……看到过来人细数着去掉滤镜后的真相,易宁放弃了打卡的念头。

通常来说,网红们为了把东西卖出去,过度营销、过度滤镜的情况屡见不鲜,却有意回避展示真实全貌。

普通消费者则不同,真实花钱体验,分享真实的感受,有好的体验当然值得书写,差的体验更不会放弃表达。毕竟,再好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大众点评采用的UGC评价机制,则为普通用户反馈真实体验提供了低门槛的表达平台。由此吸引了一批真实消费后,愿意回流到大众点评为爱分享的“吹哨人”。他们不以销售产品为导向,通过无私分享,担起真实种草的时代重责。


03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当普通大众开始用手对服务的优劣进行投票,对于分散的、缺乏标准的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来说,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好是激励,差是鞭策,好不至于藏在巷中无人识,差则需反躬自省努力提升。

以本文开头的文峰美发美容为例,它们在大众点评上的星级评分,大部分都在2星-3星之间。据曾经在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工作多年的某行业人士透露,文峰曾经也试图拥抱互联网合作转型,和美团、大众点评、阿里本地生活等都有过合作。

但文峰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推销办卡的经营模式,用户到店消费的评价不见改善起色,“当时文峰投诉了几个月,要求删除差评、下架门店”。从现在来看,当时美团应该是抵住了压力,公开展示了大众消费者的真实评价,文峰也因此中断了和美团、大众点评的合作。

可见,上海文峰有如今的遭遇,真正的原因还是长时间不正视“吹哨人”存在,不顾消费者需求造成的。

在过往,美容美发行业的“办卡储值消费”模式非常普遍,甚至产生了一个误区:只有让顾客办卡才能激活现金流和用户粘性。

作为传统的手艺行业,这种依托预付费“拆东墙补西墙”模式,正面临新的转型,越来越回归服务本质。一个最直接的反馈是,大众点评上,“不办卡”“不推销”成为用户在理发店、美容院等门店评价中提到的高频关键词。

“吹哨人”的声音正在被越来越多本地生活的商家们关注到。

比如,当前越来越多美发品牌开始去同质化来建设自身壁垒,出现主打专业服务或特色信息的门店,比如沙龙、综合店、工作室等多种形态。因为对用户体验的极度追求,这类特色门店的服务质量得以在众多美业竞争者脱颖而出。北京某造型门店的发型师,会根据顾客上次到店时间、是谁服务的、习惯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为再次到店复购的顾客提供定制化服务。

以上种种,都透露出一个趋势,随着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在互联网世界敢讲真话的吹哨人会越来越多。

“吹哨人”的存在,以大众点评为代表的信用评价机制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为供需两端带来动态平衡和正向循环。

互联网时代,良币驱逐劣币的道理并没有改变。重视用户体验和反馈的商家们,才有机会走得更远。

阅读全文>>

01 上市之后业绩为何放缓?

2002年9月,海澜之家的第一家连锁店在南京开业。这是创始人周建平的“二次创业”。

1988年,周建平以3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江阴市新桥第三毛纺厂,从事面料生产。到2000年,以4500万股本在上交所上市,股票简称“凯诺科技”。

只做上游利润微薄,周建平想向服装生产和销售转型,凯诺科技开始生产西服,收效甚微。

2002年春天,周建平在日本考察期间,对优衣库全类型、自选购买的销售方式产生兴趣,回国之后就创立了男装品牌“海澜之家”。

当时主流的男装品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正装,大多专注于某一品类的生产,例如九牧王生产西裤、劲霸生产夹克、报喜鸟生产西服,另一种是纯休闲,如森马、美邦,主要针对学生群体。

海澜之家则瞄准商务休闲这一空白市场,通过“男人的衣柜”“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Slogan,找中青年男明星做代言人,统一风格的连锁门店,树立成功男士整体着装解决方案的品牌形象。

在海澜之家的门店里,同时陈列套装西服、休闲服、毛衣、衬衫、T恤以及领带、皮带等配饰。

对男性顾客来说,一站式购物方便快捷,满足商务着衣的穿搭需求;对海澜之家来说,这样缩短了顾客决策流程,刺激了消费。

2009年至2013年,海澜之家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0.8%、45.6%,2014年营收突破100亿,并通过凯诺科技借壳上市,以400多亿市值跃升为A股最大的服装企业。

然而,上市之后海澜之家并没有延续辉煌,业绩增长出现颓势。2016年至2019年海澜之家营收增长率只有7.4%、7.1%、4.9%和15.1%。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海澜之家的线下营收比例高达88.25%,受冲击严重,全年营收179.6亿,相比去年的219.7亿下滑18.3%。2021年有所缓和,但截止Q3也只达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利润,2015年至2018年,海澜之家净利率陷入了滴漏似下滑,分别是18.7%、18.4%、18.3%和18.1%,2019年和2020年直接跳水至14.4%和9.6%。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究其原因,是海澜之家营销策略的失灵和路径依赖。

一直以来,广告、代言、开店是海澜之家扩张的三板斧。早期凭借吴大维、印小天、杜淳的代言和魔性广告,海澜之家一路高歌猛进,上市之前门店数量从655家增加至3210家。

随着消费升级和快时尚的冲击,海澜之家在服装风格、设计上的缺陷逐渐暴露,不断被贴上“老气”“土味”“直男审美”的标签。

另一方面电商崛起,在线上,SKU运营、打造爆款是核心竞争手段,海澜之家营造整体品牌形象和一站式购物的策略没了用武之地。

为摆脱困境,海澜之家相继邀请陈晓、林更新做代言人,并赞助了《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等综艺节目,希望向年轻化转型。同时加大开店步伐,到2020年海澜之家系列门店达5543家。

结果就是费用激增,2020年相较2014年,销售费用增加142.5%,管理费用增加60.2%。销售费用增长率和管理费用增长率始终大于营收增长率,最终导致净利率的下降。

相比之下,2017年至2020年,海澜之家研发投入累计2.25亿,只有销售费用的2.74%。考虑到其中还有物流园建设,花在产品设计上的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与其他品牌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不如Zara和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也落后于李宁、森马等国产品牌。


02 库存谜团透支资本市场信任

与当下的业绩问题相比,围绕海澜之家高库存的争议由来已久。

一般来说,存货是服装企业经营危机的信号标,一旦存货高企、商品滞销,不仅说明企业过去经营不善,也预示着未来进一步的减值,企业长期内都会陷入困境。

比如刚刚被破产的拉夏贝尔,在2015年至2018年之间,营收增长已然放缓,存货却以更高的速度增长;2019年和2020年,营收断崖式下滑,存货跌价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3.49亿元和3.41亿元,但采购款仍然要付,最终将企业压垮。

对海澜之家来说,这个信号标失灵了,因为它的存货一直很高。

2020年底,海澜之家账面存货有74.16亿,占总资产的26.8%,对比其他品牌,森马是14.57%,七匹狼是10.86%,李宁是9.22%。

从更长期间来看,2020年已经是存货最低的一年,2015年~2019年,海澜之家存货规模在80亿~90亿上下,占总资产近1/3。

从周转率角度看,2015年~2020年,海澜之家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是279天,也就是说,每年底的存货,要用9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卖完。

高存货、低周转的情况下,海澜之家的存货减值准备却很低,2018年以前,平均计提比例不到3%,2018年和2019年上升至5%左右,2020年疫情期间,才增至10.3%。

这些异常,都和海澜之家与众不同的采购模式有关。

海澜之家有两种采购模式:不可退货模式和可退货模式。可退货模式下,适销季结束后仍未实现销售的产品,可剪标后退还给供应商,由其承担滞销风险。不可退货模式下,由公司承担产品的滞销风险。

2020年底,可退货商品42.16亿元,不可退货商品27.22亿元。

因此,对于可退货模式下的商品,海澜之家不计提减值。不可退货模式下的商品,根据不同品牌、不同库龄段市场实际销售情况,确定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

其中规模最大的海澜之家系列销售周期为24个月,库龄2年以内不计提,2~3年计提70%,3年以上100%。其他品牌具体政策没有披露,数据显示至少1年以内的不计提。

然而,如果认为2年以内都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就是说第三年售出的概率很大,那么2年以上库存比例应该很小;如果比例很高,说明2年以内商品很大比例滞销到第三年,此时不计提减值是不合理的。

2017年~2020年,海澜之家2年以上不可退商品的比例从4.56%上升至27.44%,1~2年比例从16.43%上升至35.68%,滞销态势非常明显,认为2年以内存货不计提减值的政策早已偏离了市场。

2020年,2年以上存货增加了4.18亿,这些是2019年1~2年的存货滞销剩下的,那么按2019年1~2年存货13.35亿计算,滞销31.26%,2020年计提了70%的减值。假设在2019年就计提的话,计提比例31.26%*70%=21.88%;假设2020年1~2年存货按这个比例计提的话,海澜之家还应该计提减值2.79亿。

另一方面,可退货商品不计提减值,不代表公司没有风险。

海澜之家可退货商品营收占比在60%以上,对这些供应商的依赖非常高,一旦供应商被库存压垮,海澜之家也难以独善其身。

为此,海澜之家设立了“海一家”品牌,专门从供应商低价采购之前退回的商品,换个商标之后低价出售。

《关于2017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公告》中显示,2017年公司滞销商品的退货规模为30.2亿,二次采购形成库存3.9亿,销售额则从未披露。海澜之家为维持品牌形象从不打折,如此操作是自欺欺人。

即便如此,2020年2年以上的可退货商品库存从0.49亿增加到2.4亿,按理说2年以上是要退货的,不会出现大规模库存,显然供应商也快绷不住了。

双重采购模式、多品牌、二次采购,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或许可以解释外界对高库存的质疑,但存货作为服装品牌最重要的风险指标也失去了意义。

2019年年度总结大会,时任董事长周建平现场发飙,“海澜的经营模式没有问题,我们的营收还在持续增长,那些质疑我们存货问题的,你让他找一家营收比我们高的来,如果营收没有超过海澜,就没有资格质疑我们。”

对于一家看不透的企业当然没法质疑,却也无法信任。


03 经营模式有没有前途?

海澜之家的经营模式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上面提到的可退货采购,另一个则是直营制加盟。

2020年底,海澜之家直营店有805家,加盟店6576家,但加盟商只出房租、装修等运营费用,不参与实际经营。

海澜之家直接经营门店,赚取利润后与加盟商分成。因此加盟商也不承担库存风险,由海澜之家承担,再经可退货采购合同转移给供应商。

这和传统的连锁服装品牌正好是反过来,比如美特·斯邦威,品牌商先从供应商处买断,再卖断给加盟商。

这个模式能运转,关键是要在内部达成两点:利益承诺和规模经济。

加盟商为什么放心把钱给品牌方去运营?一是因为海澜之家品牌大,没有库存风险的话成本很容易收回来;二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经营服装店的经验和能力,甚至不单独创业,把钱给海澜之家相当于股权投资。

供应商为什么甘愿承担滞销风险?一是因为海澜之家品牌大,二是因为海澜之家把他们联合起来与原料商议价,可以降低成本。

2020年,公司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额16.44%,供应商非常分散,和海澜之家绑定后,销路好成本低,能比单打独斗赚更多利润。

海澜之家相当于给下游做品牌,给上游做通路,自己一边融资开店,一边赊销拿货,最终得以迅速扩张,一起赚钱。

然而,无论是利益承诺还是规模经济,都需要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市场。因为供应商承担了最终的滞销风险,但每个供应商规模小,承担风险的能力弱,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品牌方就没法给供应商做出利益承诺了。

灵活的市场需要更灵活的生产和原材料供给,规模经济自然瓦解;当上游不能承担最终风险,品牌商要么自己担,要么转给下游加盟商。

因此,海澜之家的模式在商务休闲男装市场上取得成功不是偶然,只有时尚敏感性低的市场才有稳定可预测的需求,这个模式才运转得起来。

反过来,模式也强化了这种稳定,供应商承担库存风险,在产品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倾向于选择受众广的经典款和大众款,和消费者隔了两环,更加跟不上市场变化。

海澜之家被吐槽“土”,实则是他不得不“土”。

举个例子,2019年末,库龄一年内的存货为59.77亿元,到2020年末,1—2年库龄的存货余额为24.21亿元(账面价值+跌价准备),也就是说生产于2019年的存货在2020年销售了35.56亿元,占营业成本31.6%,如果算上2年以上库龄的产品在2020年的销售情况,比重至少40%。

也就是说,从海澜之家买衣服,有超过40%的概率买到去年甚至前年的。

然而,市场不可能永远不变。商务休闲男装的消费人群在20~45岁,以前是70后、80后,现在是90后、00后。

新一代的城市青年对时尚的诉求更高,传统的商业着装文化也在瓦解,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消失。快时尚已经吃了第一波红利,李宁等国潮吃了第二波,海澜之家却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海澜之家也开始了多元化转型,推出女装品牌“OVV”、快时尚品牌“黑鲸”、童装品牌“男生女生”和“英氏”;另一方面请来国民度更高的周杰伦做代言人,将海澜之家系列定位从“男人的衣柜”转向“全家人的衣柜”。

这必然要求他去追赶时尚,承担潮流变化的风险,采取高频上新的产品战略和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以及打折促销等手段,这都和引以为傲的既有模式不相容。

是壮士断腕拥抱变化,还是在温水里继续煎熬,决定了海澜之家的未来。

阅读全文>>

11月4日,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报,对该市云昱花园和誉博府项目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备案价行为进行暂停网签处理并责令限期整改。


这并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对房企降价行为进行整顿,10月以来,江苏徐州、山东滨州、浙江湖州和湖北襄阳等多地监管部门均对当地大幅降价项目进行检查和勒令整改。


尽管目前房地产融资和政策层面释放出了暖意,但加速销售和回款依然是房企的当务之急。一家华东房企营销负责人表示,在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降价销售成为房企“自救”的唯一办法,“降价是回笼资金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后的出路”。


从10月至今,房地产企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双11季”,一些项目甚至打“骨折”亏本销售,这既是房企围绕现金流的一场保卫战,也是吸引人气、快速清盘的营销手段。同时,开发商们也通过返现、签订保密协议等“花式降价”手法躲避监管部门的监察以及老业主的维权。


花式降价


10月末,句容某项目价格腰斩的消息刷屏了许多南京人的朋友圈。


“原价12000元,现价只需5500元”、“南京东、近地铁,总价60万”的宣传语一时间充斥在各种中介的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


降价消息吸引了众多客户前来。多位当天在现场的中介人员表示,促销几天,项目现场人山人海,许多从南京、连云港、南通赶来的中介和客户涌入现场。


一位看房的市民描绘了当时的场景:现场都是客户和中介,销售特别忙,一个销售要同时接待七八组客户,几乎是流水线操作,看完样板间,销售问看中哪栋、哪层后,用手机查还剩下几套房源,直接报底价。“买不买?不买下一个”。


句容一家连锁中介负责人陈文告诉经济观察网,光是他一人就在4天内卖出了4套房子,他还不是店里业绩最好的。“这个项目10月27日开始搞特价,30日中午就卖完了。4栋楼不到4天就售罄了”。


不过他也透露,实际的优惠力度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大。虽然项目在2017年一期首开时,销售价格为12000元/平方米,但一期价格高是因为精装修带地暖和中央空调,现在卖的是二期,5500元/平方米是毛坯房的价格。“之前毛坯价格8000多元,并没有各种渠道宣传的12000元腰斩那么夸张。”


并且,很多购房者的成交价格其实都超过了6000元/平方米。27日活动第一天,均价在5500元/平方米左右,确实有人用宣传价格买到了房源,但之后几天,开发商每天都会加价4%。这意味着多一天,总价要多付两三万块钱。陈文介绍,这也使得很多客户忍不住都在现场掏了钱。因为第二天再来就更贵了,不给你思考的时间。


“新盘的降价活动开始一两天是最便宜的,把人吸引过来后,价格就抬升了。”一名连锁中介店员李蕾告诉经济观察网,该项目4栋楼售罄后,附近的楼盘也放出降价消息。“原价1万3,现在单价不到7000”的宣传吸引了众多客户前往。


李蕾表示,自己的一个客户确实在10月中旬买到了单价不到7000元的房子。“94平的精装修送车位总价65万元,而前天另一位客户买的楼层高一点,同户型要75万元。现在,售楼处单价都涨到了8000元/平方米”。正常的楼层差价不会这么大,她表示,售楼处几乎是一天一个价格。


流量密码


“快速、大幅度的降价是带来人气、快速去化的一种营销技巧。”上述房企营销负责人透露,“开发商会把底价放给渠道和中介,渠道越多越好,甚至有时候广告语文案都是统一的。”这些中介会把消息放上朋友圈、抖音等平台,“骨折降价”的消息能火速传遍全城,甚至传到都市圈的其他城市,快速为项目积聚人气。


一名太原的房产销售主播介绍,在发布“综改大盘8000元起”、“央企大宅12000降9000”等广告语的视频后,在太原某央企项目售楼处直播了一天,卖出了7套房子。因为价格合适,很多人看到抖音直播就赶来了,总价便宜了20多万,加上售楼处购买氛围浓烈,抱着捡漏心理买的人不少。


经济观察网注意到,苏州一大幅降价楼盘甚至在售楼处挂上了“抖音最热楼盘”的宣传牌。


“但很多降价促销的楼盘,本身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好,有些可能卖了三四年也没卖完。”李蕾表示,拿句容来说,句容在江苏镇江,因为地理位置紧邻南京,也被称为“仙林东”。因为靠近南京以及几乎无缝对接的公共交通,吸引了大量南京人或在南京工作的“新南京人”来购买,但前述降价项目地理位置较偏,周围配套也不太完善,项目宣传中距离最近的童世界地铁站,开车需要10分钟左右,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地铁房”。


陈文也表示,自己最近在推的南京溧水某项目,也放出了8-8.2折卖房消息,项目距离溧水空港新城站直线距离都快2公里了。“这是掌握了句容的流量密码。”他说。


“在大力促销的氛围下,很多客户都忽略地理位置,甚至不问价格就买,以为抢不到。”李蕾介绍,一些客户现在冷静下来,开始退房了。“我的客户中就有一个,定金都不要了也要退房”。


一名句容项目的购房者也告诉经济观察网,自己被腰斩的消息吸引,看房当天就拍板买下了一套房子,带车位均价在6500元/平方米左右,现在正后悔。


“不管通过什么促销手段,开发商确实在降价卖房,而且力度比往年都大”。一位在句容从事房产中介业务6年的销售人员介绍,在句容,往年年底房企也会打折优惠,但优惠力度都在500-600元/平方米,总价也就优惠5万-8万块钱。而今年,买一套房相当于优惠了小20万。“其他本地的开发商也有优惠,但不是全面降价,只推出部分房源。有特定楼栋和楼层限制”。


上述太原中介人员介绍,某央企项目在活动期间卖的3层、10层、16层的三套房子,单价分别为8400元、8700元和8900元,而太原综改区内新房项目普遍单价都在1万元以上。


经济观察网注意到,8月以来,太原多个品牌房企的楼盘同样降价明显,包括中海、万科、荣盛、新城、中铁等多个项目,其中一些项目的降幅超过2000元/平方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9月,太原新房房价指数同比下降2.2%,二手房下降2.1%。


夹缝中卖房


“有时候,项目不得不采用竞争性销售策略争夺市场上有限的客户。”上述营销负责人表示,如果同一区域内,其他项目已经开始降价促销,那时候再做活动的效果可能并不会太好。“大家都做活动,等于你没做。而且还容易引起周边楼盘价格上恶性竞争、互相踩踏。”他说,降价某种程度上是想率先抢收,尤其是现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保回款、保现金流任务严峻,必须采用一些手段和同区域竞品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


开发商降价促销的同时,还面临着老业主和监管部门的“双重夹击”。8月以来,不仅老业主维权事件频发,沈阳、昆明、张家口等十几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跌令”,为杜绝开发商恶意炒作,一些城市都要求楼盘售价不得低于备案价的85%。


一名销售人员无奈地表示,实在没办法,项目有销售和回款的要求,“就像做特工一样,我们一方面要把降价的消息放出去,吸引客流,一方面要防着老业主和相关监管”。


前述太原中介人士介绍,某央企项目一共放出两栋楼做特价活动,第一天异常火爆,“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在砸金蛋,砸到晚上金蛋都没了”,但第二天,得到消息的老业主就在售楼处前门、后门全部拉上了横幅。


“一边在维权,一边在砸金蛋,场面非常奇特。”他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权业主也催化、刺激了购买的情绪,许多客户反而觉得捡了大便宜,加上再不买可能就被取消的紧迫感,又促使不少客户“火速”签约付款。


“一些楼盘可能不怕维权,有维权的也可以照样卖,甚至卖得更火爆。但大部分楼盘还是希望抢时间,卖得越快越好,影响越小越好。”上述营销负责人表示,做活动的时间一定不能太长,一旦时间过长就容易引起老业主和监管部门的注意。“原则是势头起得越热越好,时间战线拉得越短越好”。


此外就是包装,比如以工抵房名义卖房子,“也不容易引起老业主注意”。他表示,工抵房一般都是一些不好的楼层,比如一楼或者顶楼,也称作“顶天立地”,而且有特定楼层和楼栋的限制,推出的套数十分有限。“如果房源是成栋成栋推出售卖的,那多半是披着工抵房外衣的降价和倾销手段”。


他同时表示,降价的手法也有很多,不一定要直接打折降价,买房返现、送首付、送车位等方式变相降价不容易引起注意。


上述太原中介人士表示,某央企楼盘“第二天就不敢卖了,把毛坯房恢复了原价,但精装修的房子仍是有优惠的”,此前推出来的是85平方米和102平方米的毛坯房,均价在8500元/平方米左右,现在虽然8500元的优惠收回了,但仍有1万元左右的精装修房可以买到。“差的1500块钱,就是个装标。精装房相比国庆期间的价格其实也降了1000-1500元/平方米左右,只是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了”。


此外,一些项目售楼处还会要求客户通过签订保密协议的方式躲避老业主和监管部门。上述营销负责人透露,一些优惠可能对分销、中介们取消了,但对实地来到售楼处看房,并且有购买意向的人还是会生效。“一些项目会要求购房者签订保密协议,这时候就要低调,不会再做原本的宣传和引流了”。

阅读全文>>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有一些餐饮店会被分时段租给不同的外地务工者。他们分别经营不同的餐饮服务内容,例如:早餐包子铺、午餐快餐、晚餐烧烤等。这种经营方式,既可以减少经济成本,又可快速投入运营。专家指出,这样的运营方式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很可能违反“一地一证”的有关规定,且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另有市场监管人员表示,这种“分时”运营模式在实际监管中存在难以取证的问题。


11月10日凌晨2点,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某家餐饮店内,专门从事早餐工作的赵铭和妻子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夫妻俩来自安徽农村,在北京打拼已有20个年头,现在他们租下了一家店面的“早间”使用权。


从凌晨1点到上午11点间,夫妻俩制作包子蒸饺、鸡蛋米粥给上班族们;到中午他们下班后,这家店就会变成一家川菜馆子,客人络绎不绝;而到晚上,店面又会成为一家烧烤店。很明显,这家店铺的早中晚三个时段分别被承包给了不同的店家。


这种经营方式合规吗?《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店面利益最大化


这种“分时”共享店铺的做法被赵铭称作“歇人不歇店”。他告诉记者:“这样出租店铺房东赚得多。”记者了解发现,这种共享店铺的经营模式在北京并不少见。早餐租赁是最常见的,因为有的店面专门经营火锅、炒菜,早间时段店铺无法有效利用,不如转租给别人,让店面得到充分使用,使利益最大化。


虽然这些早餐店并不少见,但是在网络平台却很少找到它们的身影。打开诸如大众点评等生活类平台,这种分时租赁的早餐店一般都不显示。比如西城区的一家海鲜店虽把早餐时段租赁出去,但大众点评只显示这家海鲜店的介绍评价,只有翻看评论后才会发现该店还有早餐经营。


许多消费者对于店铺“分时”经营并不在意,即便知道也没有过多疑问。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吃得健康新鲜就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律师指出,这种情况存在违反食品经营许可“一地一证”原则的可能性,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大大增加。


从业者不明就里


当记者询问赵铭关于“一地一证”原则时,赵铭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在我们安徽村里,大部分都是外出做早餐的,只要健康好吃就行。”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店面是通过亲戚认识的中介租到的,每个月租金1.4万元。


赵铭向记者表示,“分时”租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低,“做早餐的都是一家人,不需要请员工,办理其他相关手续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相对自由,没有束缚。赵铭夫妻二人如今都已50岁出头,直到现在还做早餐生意是为儿子结婚做准备。“等他娶到媳妇就不干了。”赵铭笑着对记者说。


而记者调查发现,“分时”租赁途径非常简单,只要上网打开生活类服务平台,搜索“临街店铺租赁”会有许多联系方式,拨通电话告诉中介自己需要“分时”租赁,很快就能选到心仪的店面。


记者以租赁为由联系了一家位于望京附近的店面,店主明确表示可以“分时”租赁。当记者问到“一地一证”原则时,房东告诉记者:“都是小本生意,食品只要健康新鲜不出事情,不会有人调查。”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是合规合法取得了经营许可证,只要是在这个食品大类下都可以经营,自己“分时”租赁快10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被查的情况。


相关法规需完善


针对上述情况,记者联系了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夏孙明律师,他表示,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


其次《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食品经营许可实行“一地一证”原则,即食品经营者在一个经营场所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取得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如果分别从事三餐经营的经营者“共用”同一、不可分割的经营场所,甚至“共用”同一营业执照,违反食品生产经营“一地一证”原则。


根据上述两条规定,这种“分时”租赁的经营者已经违反了“一地一证”原则,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


夏孙明还指出,“一地一证”原则旨在限定经营者从事食品经营需要事前取得行政许可这一前置程序,并在固定的经营场所提供食品经营活动。目的是便于市场监管主体对经营者进行管理,便于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亦便于消费者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进行追责。


对此,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营业执照谁注册谁负主责,注册人在自主权力下可以授权经营(转包也是授权),如果场所、场地、证照都符合要求,只是厨师及操作人员更换,在执法上不好界定是否违反“一地一证”原则,否则,必须有确凿证据证实其无授权、无合同、无履行义务的能力。而在实际查处层面,像这种“分时”租赁的小本买卖只要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很少有人进行主动举报。甚至有很多从业者并不知道自己违反了行政法规,当问题发生时又存在取证难的问题。所以需要对从业者进行更多宣传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做法有违反行政法规的风险。


此外,该工作人员还指出,应当将“分时”租赁餐饮店面的情况更加细化地融入食品安全的法规中,让其更加完善,因为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靠此谋生,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法律也应当不断健全,保护更多人的权益。

阅读全文>>

露营经济,今年最火的话题之一。

上海层层叠叠的写字楼之间,开出一家2000平的“露营咖啡馆”。

地上铺满细沙、支起沙滩椅,每晚播放电影,氛围感满满、出片率极高,吸引大批消费者前来打卡。

不仅上海,全国各地都在兴起“露营咖啡馆”。这是不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风口?

01 露营经济大热,上海开了家2000平的“露营咖啡馆”

上海湖滨道购物中心三楼的大露台上,开了一家露营风咖啡馆。与四周的高楼林立对比起来,简直是一片“世外桃源”:

帐篷、沙滩椅、绿植、羊头、弓箭、柴火,满满露营风;

地上铺满细沙或树皮,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100%模拟野外;

每天晚上,“沙滩”中心的荧幕开始播放电影,躺在沙滩椅上,忘却自己身在都市之中。

这家“露营风”咖啡馆是GAT露语与artemis摩登空间的合作门店(下文简称“GAT露语”),小红书上有4w+关于它的笔记,有消费者评价“坐在这里感觉生活节奏变慢了,看着对面的高楼有种远离城市的感觉”。

老板姚家豪告诉我,之前这里是一家天台酒吧,如今,消费者在店内不仅可以喝酒,还可以喝咖啡、下午茶、吃火锅、吃烧烤、开派对。

这家店面积有2000平米,露台共能容纳90个座位,店内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沙滩电影区、露营体验区、吧台区和party区。

门店每天14:00开门,23:30闭店,其中,18:30之前是下午茶时间,18:30以后是电影时间,每天晚上,店内会固定播放两场电影。

为了营造足够的“露营感”,GAT露语用的是非常“野”的帐篷类型,与周遭写字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姚家豪本身就是露营爱好者和从业者,他们的招牌产品“triple black”(黑黑黑),背后也有一个露营故事。

一次露营中,有位伙伴带来一款胶囊咖啡,姚家豪搭配上自己喜爱的双倍黑方威士忌和黑可乐,做出了一款饮品,没想到效果非常好,便把这款产品加到了门店菜单里。

自打开业,借助大热的露营经济,GAT露语的生意十分火爆,十一假期每天可以达到数万元的收入。

今年,“露营”几乎是户外活动最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

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小红书上露营相关的笔记数量同比增长了1116%。

今年天猫“6·18”,露营、垂钓和冲浪超越了“手办、盲盒和电竞”,成为了让年轻人“破产”的新三宠。

包括GAT露语在内,我发现,国内一大批咖啡馆正在跟上这波热度。

02 露营+咖啡,一夜之间成了风口?

上网一搜,露营主题的咖啡馆,几乎开遍了全国各地。

Manner Coffee前段时间和户外生活方式品牌CHUMS洽洽鸟一起开了家露营风快闪店,还有武汉的Goyee、浙江湖州安吉县的东野西风、郑州的安放、广州的O RIVER......

露营+咖啡的组合,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一个大热风口。

1、打卡拍照,“露营”的出图率太高了

“露营”,代表当下新奇潮酷的流行,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而露营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与咖啡馆里喝一杯咖啡的放松,刚好能完美契合。

对于很多年轻消费者来说,露营风的咖啡馆简直是“打卡界的金字塔”:帐篷、绿植、篝火,配上一杯咖啡,可以360度无死角拍照,天生自带高出图率。

消费者前去拍照、打卡,再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去打卡,这就形成了一种自传播。

2、出不了远门,来咖啡馆体验一下“远方”

这两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全国的旅游业几乎都在停摆。

而露营作为旅游业的分支,却是极少数蒸蒸日上、发展极其迅速的业态,究其原因——

露营多在偏僻且广阔的野外,病毒传播几率降低;跨国游、跨省游困难,城市周边游相对好实现。

露营咖啡馆则提供了门槛更低、更容易实现的方式:不用做太复杂的准备,无论露营爱好者,还是家里待久了的都市人,都可以随时体验一次“远方”。

3、各露营类综艺的热播,又加了一把“火”

最近,露营类综艺、电视剧也频繁出现,央视综艺《你好,生活》、韩国综艺《机智的露营生活》、日本电视剧《露营物语》,都在节目中将露营生活展现给观众。

影视作品的传播力和带动力是巨大的。

当消费者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一个新的事物,会想要实地参与、真实感受。开在城市里的露营咖啡馆,正好是一个入口。

4、换个思路:到顾客喜欢的地方卖咖啡

近两年,不止露营,茶饮、烘焙、酒店、便利店、加油站等业态,都在入局咖啡生意。

咖啡走出咖啡馆,变成一种趋势,消费者不再拘泥于“咖啡馆内喝咖啡”。

这也给咖啡店老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到顾客喜欢的地方去卖咖啡,甚至“搭建”一个顾客当下最期盼的空间。

03 露营风门店,目前有这些玩法

1、纯户外沉浸式,开在郊区的草地上

浙江湖州安吉县的东野西风是一家户外沉浸式咖啡馆,咖啡馆的位置开在五峰山度假区内。

帐篷、鹅卵石散落在草地上,树与树之间挂了一些吊床,顾客可以随意选择舒服的位置坐下享受咖啡和户外的宁静。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纯户外咖啡馆,特别需要做好客群维护:

经营时需要提前与顾客取得联系,发送准确定位;同时,要提供足够的户外用品,例如花露水、风扇等等,用贴心的服务和过硬的产品将消费者发展为门店常客。

2、天台、小院,半户外式“露营”

类似GAT露语的半户外形式,天台、小院,都是不错的选择。

长沙一家名叫What a cafe的咖啡馆将室内与户外结合,在门店的院子里搭建了帐篷及露营用具。

这类半户外形式店更适合市区内的咖啡馆,不需要大面积的空地,就可以营造露营氛围,增加顾客的消费体验。

3、纯室内模拟露营,也能做足体验感

郑州一家名叫SHELTER安放的露营风咖啡馆,做的是纯室内。

店内随处可见的露营装备,地上铺满碎石,走起路嘎吱嘎吱响,室外露营的体验感十分强烈。

门口处有一个木梯,顺着木梯可以到达一个较为私密的半层空间,适合朋友聚会聊天,再上几阶便到了屋顶,也有三两客座区。

店内座椅、帐篷都选择了较为昂贵舒适的户外品牌,消费者可以坐在店内任一角落,一坐半天,感受舒适与放松。

纯室内模拟户外的风格门店,开店时不需要拘泥于选址。将自己想要传达的理念投入到门店内,就可以吸引观念相符的消费者。

04 开一家露营主题店,我劝你慎重

姚家豪说,GAT露语未来想做得更“野”,把更多户外场景“搬”进城市中,希望都市人在996的生活节奏下,能够找到野外的那份宁静。

眼下大热的“露营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迎合了后疫情时代都市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载体,咖啡、啤酒或是火锅、烧烤,都可以与之结合。

但开一家露营主题店,我劝你慎重考虑:

户外需要租赁空地、装修、购买露营装备,偏远的场地要想办法将消费者吸引到店;

城市内的半户外式门店,需要小院或天台空间,也要考虑租金压力;

纯室内风门店,则要购买足够的露营设备,打造露营氛围;

打卡属性强,复购的问题需要考虑。

借助风口,开一家露营主题店,可以参考的样本有很多。但找准门店定位,打磨出足够好的产品和模式,才能长久地吸引消费者。

毕竟,户外喝咖啡的“远方”属于消费者,而日复一日的开店现实属于经营者。

阅读全文>>

吃过很多美食,华映资本的投资人王维玮都没留下印象。一年前,在上海公司楼下吃过的一碗面,让其对这家几年前吃过的面有了新的认识。

黑底白字的门牌匾,书店的装修风格,一碗40块钱的面,即便在疫情中仍有络绎不绝的顾客,这些特点都吸引了王维玮。一直研究新消费升级的他,立马觉得这家店值得投资。

这家让华映资本主动投资的小面,就是如今面食赛道的网红品牌“和府捞面”,“从第一次见团队,到完成投资经历了八个月 ”,王维玮事后觉得,尽管时间很长但还是值得,甚至是幸运。

因为在2021年7月,和府捞面完成E轮8亿元融资,彼时距离4.5亿元的D轮还不到一年。

那么,受资本热捧的和府捞面,到底是什么来头?资本又为什么如此热衷新面馆赛道呢?

1.两天一店,商场里的“书房面”

长期以来,大众对中式面馆的印象多是街边小店,饿了随便走进一家面馆,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然而,来自上海、在全国迅速铺开而来的和府捞面,却以“书房里的养生面”这样的独特场景,颠覆了大众对面馆的传统认知,让吃面这件小事,也变得讲究起来。

创办于2012年的和府捞面是一家中式面食直营连锁餐饮品牌,定位中高端面馆,客单价在50元上下,其门店主要开在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面向附近上班的白领消费者,讲究品质和环境。

高级氛围感,恰恰是和府捞面与其他面馆最大差别之一。

自2013年首家门店上海开出以来,和府捞面相继进入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全国市场,以品牌标志的“中式书房”主力店型落地一、二线城市高端商场。

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数超过340家。今年五月,和府捞面上海第100家店开出。据悉,继苏浙大区百家门店之后,预计到今年底,华北地区门店数也将突破百家。此外,和府也在进行二、三线城市下沉尝试,进入石家庄、惠州、丽水、淄博等城市。

据数据统计,和府捞面2021年新增门店数较2020年翻番,相当于约2天新开一家门店。

即便扩张在提速,但和府捞面仍旧挑战重重。

“我们现在更多思考如何让和府活得更久,”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表示。

一直以来餐饮行业最难的就是可持续性。可以说,细数国内本土餐饮品牌,鲜有百年品牌,其中能与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连锁巨头相比的百年品牌,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这一现状,和府捞面“心怀梦想”,立志做可持续的餐饮品牌。

今年5月1日,和府捞面在上海96广场落地子品牌“和府小面小酒”,并陆续进入福州、天津、淄博等地。

此外,“财神小排档”也在上海美罗城、凌空SOHO同步开始测试。

“和府到家”主打新零售消费场景,包括多个主食及配菜小食产品,目前已经推出20余款零售化产品,包括鲜煮面、微波米饭、预制菜等。

官方数据显示,和府到家明星产品在电商平台月销过万单。

从“和府捞面”到“和府小面小酒”,再到“财神小排档”、“和府到家”,和府捞面不仅实现了从面类到“餐+饮”市场的品类延伸,也实现了从单一场景到多场景的延伸。

2.“面界麦当劳”?

很多投资人表示,在国内新面馆赛道,大家都在争抢缔造“中国面食麦当劳”、“中国面食肯德基”。

“面界麦当劳、肯德基”,这无疑也是和府捞面的“超级梦想”。

然而,想要知道和府捞面到底能不能成,首先需要先了解两者的商业模式。

对于连锁餐饮企业来说,直营和加盟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经营模式。加盟的优势在于对品牌方是一种轻资产的扩张模式,加盟商出资开店,品牌方提供货源、技术指导等服务,只要品牌力足够就可以达到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目的,劣势在于门店管理难度大,产品控制能力较弱。

相比之下,直营模式则有利于提升门店控制能力,建立标准化产品服务,但前期开店投入高,门店扩张速度慢于加盟模式,短期难以实现规模效应,易被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

麦当劳是全球餐饮业第一大玩家,旗下经营近4万家餐厅,遍布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直营+加盟模式。这里还有一个关于麦当劳的小故事,它在初入中国市场时坚持直营模式,后因扩张节奏远低于竞品随开放加盟通道,加盟模式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或许出于维护品牌价值考虑,和府捞面全部采取直营模式。加盟与直营模式虽各有利弊,但和府捞面要想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形成巨大的品牌规模,加盟模式明显要比直营模式更适合;另外一方面,在疫情下,加盟这类轻资产模型比直营模式更能抵御风险。

目前和府捞面单店盈利能力稳定,平均营业额可以达到55万元/月,坪效4800元/月,人效5.5万/月,在粉面赛道算属实不错的成绩。但和府捞面现在仍是单一产品盈利型模式,依靠门店营收盈利。

反观麦当劳,走出了自己的特有路线,收益来源更多样化,除了直营店营收外,更多是以房产盈利,采用“低固定特许经营费+低销售额分成比例+经营场地租金差价”的盈利模式。

在特许经营加盟模式下,麦当劳拥有这些餐厅的土地及建筑所有权,或者长期租赁合同,再转租给加盟商,麦当劳不负责日常经营,只从加盟商处收取租金、收入一定比例的特许权使用费及初始加盟费。以在2017年为例,麦当劳主营业务的税前利润高达55%部分由地产模式所产生。

除此之外,和府捞面和麦当劳在消费群体与消费场景上亦有所差别。

在消费群体上,和府捞面人均价45元+,瞄准白领等对价格不敏感人群,走的是中高端餐饮路线;麦当劳人均价30元+,走大众化路线,覆盖到各层次群体,因此,麦当劳消费群体远广于和府捞面,和府捞面扩张难度就高于麦当劳。

在消费场景上,虽然和府捞面提倡慢餐饮理念,想将消费者留住,但消费者已形成潜在消费思维,潜意识已将麦当劳与休闲空间画上等号,会选择去麦当劳闲坐,而不会选择去一家面馆,所以留客率上亦不如麦当劳。

可见,“面界麦当劳”的“超级梦想”,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3.投资人为何看好面食赛道?

既然“面界麦当劳”这么不好实现,资本为什么还这么热投面食赛道呢?伯虎新消费认为有以下两点:

1.市场容量足够大,没有相对成型的连锁品牌

过去我国餐饮业多是夫妻店形式,连锁品牌较少,且TOP5中除海底捞外其余均为西餐。

今年来,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从2018年的12%,提升到2019年的13%,至2020年底,继续提升至15%,且餐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新高点4.6万亿,这对与资本来说是“池大鱼小”,加入资本做催化剂,很快就会形成趋势。

2. 供应链相对成熟

在资本人眼中,这个行业曾经高度不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加上难以复制的低标准化程度,共同造成了餐饮门店低连锁化率和高淘汰率的市场格局。

然而2018年之后,一些头部机构开始布局餐饮供应链,如真格基金、天图资本、今日资本等,令我国的餐饮供应链开始不断崛起。

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连锁餐饮企业在门店、品牌、管理上日趋成熟,具备了大规模连锁化的基础。

可以说,无论是和府捞面、遇见小面还是兰州拉面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都是连锁规模化发展的产物。

基于以上两点,资本对和府捞面等品牌的看好就能理解了。

遇见小面在3月A+轮融资后估值10亿,在7月新一轮融资后估值30亿,短短4个月估值翻三倍;陈香贵在A轮融资后估值10亿,而陈香贵仅诞生3年,门店数才50多家;和府捞面现在估值100亿,足见新锐面食品牌的火热。

业内人士曾将连锁餐饮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0—1起步期阶段,重点是打造出好产品、好模式;1—10发展期阶段,重点是利用资源实现快速复制,逐步打出品牌知名度;10—100壮大期阶段,重点是资金和系统化运营。

就这点来看,和府捞面凭借供应链优势及提早入局,目前在1—10阶段领先竞争对手,但粉面赛道竞争激烈,后起之秀不断涌现。如何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沉市场,寻求突破点,是和府捞面进入下一个阶段必须要考虑的点。

资本疯狂涌入,面馆估值水涨船高,谁能真正跑出来,需要时间验证。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