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销量

一向低调的OPPO最近一年频放大招。

先是重整手机业务线,让一加回到OPPO怀抱,成功在今年5月使OPPO系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赶超苹果成为“世界亚军”。

随后流传甚久的汽车业务似乎也有了新进展,除了“OV教父”段永平明确表示对车感兴趣外,也有外媒报道称,OPPO将在印度市场推出纯电动汽车,预计首款车型将于2023年底或者2024年初发布。

最近更是发布首款自研影像芯片马里亚纳X、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以及新一代智能眼镜等众多新产品、新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手机品牌厂商纷纷向智能生态厂商转型,小米、华为早已进入AIoT、汽车等领域,并且取得一定成绩。反观OPPO,似乎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除了手机业务之外,智能生态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起色。

从入局芯片、布局元宇宙、频传造车新闻,似乎都在释放OPPO作为手机商的焦虑。产业链上游求索、智能终端多元扩张,这些慢慢明白过来的事也成了OPPO当下追求的重点,但是卯足力气的OPPO能够顺风顺水的走下去吗?


01折叠屏无意义?

如今国内乃至全球近些年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除华为受到“非正常”待遇而被迫“衰落”外,苹果、三星、小米以及OV几个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基本稳定,如无极端原因很难出现太大变化,且短时间内出货和市场份额波动对市场大格局也无太大影响。

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头部企业已经稳固,腰部企业除了从头部跌到腰部的华为外,比较有竞争力的目前就剩下荣耀了,而尾部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在逐渐压缩,全新的品牌基本不会有太大机会。

在这样的格局以及大背景下,包括OPPO在内的众多厂商,已经摸到天花板,智能手机市场短时间内很难再次突破,唯一需要注意的可能就是华为和荣耀这两个“落寞贵族”日后是否有机会再次崛起。

所以OPPO如何在稳住自己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成了难题。而目前已知最为有效的办法无非两个,其一就是在手机上拿出硬实力,真本事,开拓更多新的客户;其二就是打造智能生态,从单纯的智能手机厂商过渡到智能硬件厂商,从手机系统过渡到智能生态系统。

而此次OPPO发布的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大概率也是为了能够开拓目前比较缺少的男性、大龄客户以及高端市场。

众所周知,此前几年OPPO的女性用户要远超男性用户,且年轻人更是OPPO主力消费群体。虽然近些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男性用户以及大龄群体依旧是OPPO难啃下的骨头,折叠屏手机的发布,无疑是针对这两大群体的产品。

据个推大数据报告显示,折叠屏手机人群用户的男性占比为79.4%,相比于全量人群的性别比例,男性是折叠屏手机绝对的消费主力军;从年龄分布来看,折叠屏手机用户集中在25-44岁年龄段,其中35-44岁的人群占比最高达41.0%,远超全量人群同年龄段人群占比。

高端市场更不用多说,折叠屏手机动辄上万的起售价,直接阻隔了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并且也是各大智能手机厂商近年来寻求高端化的一种尝试。

那么问题来了,OPPO Find N真的能为OPPO带来更多可能性吗?

华为和三星作为折叠屏手机的先行者,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有产品面市,后续小米也紧跟着发布MIX Flod,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折叠屏手机仅在刚发售时博得了一定关注,而追其原因也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炫耀是最重要卖点之一。

而当这一阵风停下来后,种种问题导致消费者对折叠屏的后续热情并不高,甚至出现消退的迹象。

华为推出第一代折叠屏Mate X时,尽管售价高达16999元,但在华为强大的品牌热度和供应非常有限的因素影响下,价格一度被炒至5万元以上,每次上货都是秒售罄。

但如今,折叠屏手机市场已经回归理性。华为折叠屏手机的市场售价目前勉强和官方定价持平,三星和小米的折叠机,市场价格甚至出现发布不久就破发的情况。

再看OPPO的折叠机,虽然首批刚上线就售罄,但原因也很好理解,定价太低。据悉,OPPO Find N起售价仅为7699元,刷新行业新低。

然而除了价格,相比于其他厂商的折叠机,OPPO Find N并没有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更没有在解决需求的能力上体现出高端二字。

目前折叠机本质上还停留在形态上的创新,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展现出能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不管是从软件上还是硬件上,折叠机都还需要很大突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折叠机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各个厂商对折叠屏的尺寸、折叠方式等都还未能形成统一,软件开发者大多不会主动为不同厂商去做适配,所以就会造成用户在使用折叠机时的体验还不如普通智能手机,导致折叠机销量上不去,而销量上不去适配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更不会有比普通智能手机更出色的体验。

硬件方面也是,折叠屏意味着屏幕更大,而屏幕大就需要解决电池续航、厚度、重量,这些最能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否则折叠机只能算是一个新奇的玩具。

所以OPPO涌入折叠机市场,实质上可能是在做一次商业冒险,能否达到想要的效果,还需持续关注。


02生态建设还需时日

生态布局方面,在几家智能手机厂商里,最早的小米有米家生态链,紧随其后的华为和荣耀有 1+8+N,苹果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硬件产品,只有OPPO和vivo布局稍晚。

从2019年1月OPPO宣布成立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到2021年传出OPPO已将该事业部升级为IoT事业群,OPPO至今能够拿得出手的智能生态产品却少之又少,主要产品还只有智能电视、TWS 耳机、智能手表等几个品类,与小米、华为、荣耀基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得不夸赞其坚如磐石的软件生态。毫不夸张的说,目前苹果手机、手表、平板、电脑、音箱、电视等已经实现了互通,而未来苹果汽车也势必会成为其生态闭环中的重要节点。

小米、华为也一样,一部手机或者一台音响便可以实现全屋家居家电互联,这也全依托于其多年打造出的智能生态链。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小米、华为等都在IoT产品上突飞猛进。

虽然行业在解决方案、协议标准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达到统一,但一些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无疑已经培养出用户使用习惯,在智能生态领域,OPPO已经错失先机,现在能够做的可能只有奋力追赶小米、华为这些领头羊,祈祷不被落下。

不过随着智能汽车的火热,也为OPPO带来了新的机会。

今年1月,网上曝光一组OPPO汽车方面的专利,有消息表明OPPO将进入汽车领域。多家媒体报道显示,OPPO汽车研发中心落户重庆,目前已经开启围绕整车系统相关研发测试人员的招聘;今年 10 月,OPPO 软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吴恒刚宣布,正式推出 OPPO 智行(OPPO Carlink)解决方案,并号称预计在 2022 年落地 1500 万+车辆。

从大方向上来看,这波造车大势,任何一个智能手机厂商都不会选择落下,最多是先后顺序问题,要么提前,要么掉队。

最先入局的三星,其本身与雷诺就有合资公司,并且在韩国除现代汽车外,暂无其他强劲对手。天然优势对于三星来说不存在进入门槛,正式大举进军或许只取决于集团发展战略。

而华为自2012实验室成立后就有车联网的研发团队一直在汽车领域进行深度研发,虽然不造车,但是凭借ICT技术的优势,华为已经“参与”了智能汽车的多个环节。

小米集团今年3月则表示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智能电动车行业投入100亿美金的份额,由雷军亲自带队,以全资子公司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汽车行业中。

在友商频频入局后,OPPO此时入局虽算不上掉队,但一定不算提前。

不过对于OPPO来说,最为关键的是,造车要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已经被无数新能源车企论证过,并且OPPO目前在高端智能手机以及IoT领域尚未站稳脚跟,能够分出多少精力来全力造车还是疑问。

总之,无论是做IoT还是造车甚至是做芯片,都是打造智能生态链的核心环节,但OPPO的每一步棋似乎都要比同行晚了一些。

日后OPPO能否拿出独有竞争力的产品或生态,目前来看都是未知,但在愈发激烈且愈发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下,OPPO的前进之路只会日益艰难。

阅读全文>>

电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阶段性困境里,大众汽车集团(VOW3.DE,以下称“大众集团”)正在重新排兵布阵。

12月9日,大众监事会宣布了多项人事调整,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顶着工会压力连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称“大众中国”)CEO则由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接替。

作为一家历史近百年的庞大车企,大众正面临电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此前,迪斯的转型大计略显激进,招致内部不少争议,但大众的监事会最终决定留下迪斯,也彰显出转型的决心。

监事会的另一核心议题是电动化战略的再加码,大众将在未来五年向电动出行和数字化等领域投入890亿欧元,新的电动化平台、软件技术、自动驾驶都被一一排上日程。

大众的转型之路在中国并不顺遂。2021年是大众ID.系列电动化产品在中国密集上市的一年,然而在本土品牌高歌猛进的当下,“大众的未来”并没有显示出期待中的优势,至少比不上同样的产品在欧洲的表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大特征是,全球汽车公司在中国集体发力,全球的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往在燃油车上,中国市场是全球车企的主要竞争的市场,现在在新能源汽车上,由原来主要是中国车企在本土汽车市场的竞争,变成全球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报告指出,中国是唯一的造车新势力可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分庭抗礼的主要汽车市场,中国本土制造商和造车新势力主导着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即使是燃油车市场的领导者大众汽车,在中国销售其全新的纯电车型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10月底大众集团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季营收569.3亿欧元,同比下降4.1%,营业利润为25.96亿欧元,同比下降18.44%,营业利润率则从去年的5.4%下滑至4.9%。第三季度大众集团的全球交付量为197万辆,同比下滑24%,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共交付汽车255万辆,同比下降4.1%。



CEO艰难留任

大众集团开启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人事调动。

过去几年间,迪斯与工会时常爆发冲突,甚至曾公开宣称,如果公司管理不善,将会有3万名员工丢掉工作;大众集团工会主席丹妮拉·卡瓦洛(Daniela Cavallo)则反击称,迪斯只关心与特斯拉、投资方建立关系,而忽视了员工的需求,“一个不再接触球队的教练会在球场上输掉比赛”。

迪斯的去留成为核心议题,最终的结果是,迪斯以“被削权”的方式得以留任,工作重心转向集团业务。大众汽车品牌CEO贝瑞德新加入董事会,接管核心业务大众汽车的管理。

迪斯话语权降低非一日之寒。早在2020年6月,迪斯与监事会激烈冲突,前者以公开道歉、被拿掉大众品牌CEO头衔作为惩罚而结束,继任者正是本次新加入董事会的贝瑞德。

除了集团全面业务,2022年初,迪斯将负责软件部门CARIAD(Car. I Am Digital)的工作。CARIAD是大众的战略转型中一块重要的拼图,规划要在2025年研发出软件平台和新一代端到端电子架构软件堆栈2.0,还将负责电动平台MEB的软件升级和车载操作系统VW.OS,以及囊括L4级自动驾驶技术。

迪斯曾对软件部门寄予厚望,2019年9月他在接受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采访时表示,大众组建了一个全球规模的软件部门,已拥有4000-5000名技术人员,在未来三年内,要么通过收购要么招聘,使得全球软件部门的团队架构达到万人以上。

另一方面,于1993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的贝瑞德,将从2022年8月1日起执掌中国业务。

迪斯12月10日在社交媒体平台力挺继任者:“我与贝瑞德共事长达六年之久,相信他是率领中国业务迈向数字化和电动化未来的不二人选。”

这场高层变动将耗时半年,新董事会成员将从明年年初开始履新,软件部门CARIAD和大众品牌的调整将在2022年1月生效,直到2022年8月贝瑞德执掌大众中国方告完结。

在这家拥有近70万员工的巨型企业,人事变动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此前迪斯曾撰文《我们如何改变大众(How we transform Volkswagen)》指出:“在周围很多人支持下,我在几个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并不是全部,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狼堡总部。我们集团有一系列不同的利益和政治议程,让本就有挑战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美国投行伯恩斯坦的分析师Arndt Ellinghorst直言,大众拥有塑造电动化、数字化和娱乐化的未来出行方式的真正卓越机会。但似乎缺少正确的公司治理来有效、可持续地把握这些机会。


中国市场未及预期

大众中国CEO的调整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大众正面临整体销量下滑、新能源车艰难突破的阶段性困境。

即将离任的大众中国CEO冯思翰(Stephan Woellenstein)坦言,2021年大众在中国市场表现可能会低于疫情暴发之初的2020年。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从大众(中国)了解到,2021年1月-10月,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交车量和去年同比下降了8%左右。

其中,奥迪、保时捷、宾利等豪华品牌和去年相比均有提高,分别增长了4%、6%和90%,但经济性产品的销量下跌则拖累了整体表现,朗逸、途观、桑塔纳、新帕萨特、途岳、新宝来、速腾、迈腾、探岳等南北大众多款主力车型录得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

对此,冯思翰直言“不满意”,并归因为困扰全行业的芯片短缺。他表示:“并不是说客户不再热爱我们的产品,而是我们在生产上不能够跟上客户的需求,甚至我们不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来实现生产。”

大众在中国的两大合资车企——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累计销量分别在合资车企销量中取得第一和第三的成绩,但是其市场下滑幅度却超过了大部分合资车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月-10月,一汽-大众销量为144.47万,同比下降12.49%,上汽大众销量为97.04万,同比下降18.2%。形成对比的是,同期中国乘用车总销量同比增长了8.8%,华晨宝马增长17.17%,一汽丰田增长5.53%,广汽丰田增长4.72%。

▲数据来源:中汽协 制图:邱瑶

7月,迪斯公开“放风”批评中国区业绩,称大众必须改变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的方法,以应对其在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销售欠佳的问题。

冯思翰表示,包括加热系统、空调系统在内,ID.家族纯电车型有3个-5个半导体零部件供应出现短缺问题,因为这些零部件是纯电动车所特有,不能与燃油车同类零部件进行互换,因此影响汽车生产,造成销量受损。

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大背景下,中国区一把手冯思翰在11月中旬宣布明年离任。对此,他解释为大众集团的原则和传统:当一个管理者在一个工作岗位或一个地方多年任职之后,需要做出调整和变动,虽然管理者能够获得当地市场越来越多的经验,但会缺乏新鲜的视角。

冯思翰于2019年初掌管中国区,这一年成为大众在华表现的分水岭。此前2017年、2018年、2019年的销量分别是418万辆、420万辆、423万辆,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球销量的约四成;到了2020年,下跌到385万辆,同期下滑9.1%,跑输大市的6.8%;受缺芯影响,2021年的表现也逊于2020年。

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从大众汽车集团了解到,预计芯片短缺局面在2022年仍会持续。为了扭转下跌局势,集团在芯片供应分配上会给中国市场更多优先,进而有望在2022年实现反弹,回到、甚至超越2020年的水平。


电动产品未在华复制成功

如果整体销量下滑还能归咎于疫情和芯片短缺,大众在华的电动化战略进程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2021年3月开始登陆中国市场后,被大众寄予厚望的电动车ID.系列仍在艰难爬坡。

目前大众在华推出ID.3、ID.4(包含上汽大众ID.4 X和一汽-大众ID.4 CROZZ)和ID.6(包含上汽大众ID.6 X和一汽-大众ID.6 CROZZ)共五款车型,合计月度销量刚刚过万,最终目标是两万辆以上——而特斯拉Model Y一款车型单月就能卖出两三万辆。

大众ID.系列俘获欧洲消费者的成功未能在中国复制。以大众ID.3为例,这款产品2020年在欧洲推出,此后在电动汽车销量榜中居于前列。汽车数据平台Carsalesbase统计显示,2021年1月-8月,大众ID.3和ID.4在欧洲销量分别为45194辆和31977辆,一度占据欧洲电动汽车月度销量榜首。

但10月22日在中国上市以后,ID.3在10月售出1000多辆,第一个完整销售月份11月则为2646辆。这款在欧洲力压特斯拉的A+级电动车,并未如甲壳虫、Polo、帕萨特、途观等车型一样,迅速成为爆款。

ID.3售价15.99万元起,续航430公里。上汽大众某4S店销售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这款小车主打性价比,适宜城市代步,在华销量不如同系列空间更大的ID.4和ID.6。

德国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CAR)主任费尔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ID系列在中欧两地的销量表现不同,毕竟中国纯电动SUV市场的竞争比欧洲要大得多。很多中国车企比如蔚来等都推出了纯电动SUV车型,中国市场上的车型比欧洲多得多,那么理所当然,中国市场比欧洲市场更有难度。

根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计算,目前世界上约有330款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在售,而5年前只有86款。到2025年,随着一系列新车型的发布,这一数字将进一步膨胀至超过500部。

有观点认为,ID.系列的销售渠道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南北大众两大合资车企在国内已经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但大众ID.系列并没有完全采用现有渠道。

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从上汽大众处了解到,大众ID.产品采用的是代理制营销模式,到今年11月,在全国已经扩展716家代理商,覆盖一、二、三线城市。ID. Store (X) 已在国内重点城市开业40余家,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天津、成都、杭州、武汉、长沙、苏州等多个城市。

比如北京地区有30余家上汽大众的授权经销商,但只有17家可以卖ID.系列车型。这是因为销售ID.系列车型需要取得单独的经销权,只有评级和销量较高的经销商才能取得经销权,上汽大众和ID.系列的销售也各自独立。

对此,冯思瀚解释称,在中国市场的ID.系列中引入代理模式,是因为车企和消费者能建立直接沟通的渠道,保持价格稳定,以及为经销商带来更高的利润率。

“在国外畅销的车型在中国未必畅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中国在智能网联等领域甚至在引领全球,所以在这些方面,车企应该更关注消费者的诉求。”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


2025,超越特斯拉?

对于大众这样体量庞大的企业而言,市场反应的高低起伏是过眼云烟,如何扭动庞大的身躯朝向电动化的未来更为关键。

迪斯表示:“有史以来,我们首次将总支出的一半以上,也就是890亿欧元,用于投资未来科技。” 其中过半的投资将用于电动出行,总额达到520亿欧元,比上一轮规划增加了超过50%;300亿欧元投入到数字化和自动驾驶,比上一轮规划增加10%;剩余不到80亿欧元则将支持开发混动技术。

这也反映出大众对“NEW AUTO”战略的最新布局。在今年7月发布的战略中,大众对旗下的量产品牌、豪华品牌、跑车品牌以及技术平台进行了布局:包括硬件平台SSP、专注电池和充电技术的能源公司、规划当中的软件栈、操作系统VW.OS以及包括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

大众还提出,在2030年之前,大众集团各品牌的近4000万辆汽车要全部搭载自研软件系统;2030年,软件相关的销售额预计要达到1.2万亿欧元,比预计的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销量之和还高出约三分之一。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转型项目是Trinity,这个名称来自于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概念。“大众汽车集团的革命性项目Trinity将在2026年揭开全面电动化以及L4级自动驾驶的新篇章”,迪斯表示。Trinity面世后将成为大众旗下的纯电动旗舰轿车,宣称直接对标特斯拉。

根据伯恩斯坦、IHS和EV-Volumes三家机构对几家主流车企的预测,大众是唯一有希望在2024年左右,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接近甚至超越特斯拉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有观点认为,迪斯一直是车企现任CEO中,唯一将特斯拉当作对手认真对待的。在杜登霍夫看来,今天大众的所有重大投资都基于迪斯指定的战略。他发起了大众历史上最大的重组和转型,并带领大众从过去“柴油门”的黑暗中走了出来。

迪斯曾在10月份邀请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与高管们交谈,并公开指出,大众汽车生产电动汽车所需时间是特斯拉的三倍——特斯拉在10个小时内就能制造出一辆电动汽车,而大众汽车目前需要30个小时。

大众已经立下目标:争取最迟到2025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大众敢放出超越特斯拉的“狠话”,无疑是欧洲市场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提供了底气。根据EV Sales发布的2020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榜,大众销量达126059辆,而特斯拉是87642辆。

所以中国市场的表现至关重要。张君毅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大众还有一种选择,即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更高的产品。这表示其必须要加大中国本土研发力量,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也是管理结构上的问题。

百年大众正面临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在阶段性理顺了人事和组织架构后,带着890亿欧元的巨额投资,大众将更加义无反馈地投身于新能源汽车和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去。

“这一代的车界领袖,最关键的领导力就是能不能做好变革管理,能不能适应基于旧技术的产品销量逐渐下降的现实并开发出新技术。”迪斯这样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说过。不过,留给他证明的时间不会太多。

阅读全文>>

今年的冬天来的似乎有点儿急促,多地城市为了给市民营造温暖生活,纷纷通知提前供暖。室内的温暖尚有暖气来守护,可到了室外环境,凛冽如刀的寒风直把人冻的怀疑人生,人们纷纷翻出搁置许久的羽绒服傍身御寒,而那些没有羽绒服的朋友,到了商场之后直呼“今年羽绒服好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由452.6元涨到596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66%,今年的你或许应该感谢去年买了羽绒服的自己。

羽绒服涨价原因系与原材料鹅绒、鸭绒价格上涨有关,但不久前一则“如何看待波斯登推出万元羽绒服”的话题冲上热搜,许多国内消费者惊讶表示:什么时候国产羽绒服价格也上万了?


羽绒服市场的“追涨杀跌”

当下的羽绒服界,产品售价超过万元似乎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除国民品牌波司登之外,国外品牌方面如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盟可睐(Moncler)和始祖鸟(ARCTERYX),这些品牌万元的售价已经成为常态,并且,这些羽绒服款式广受消费者喜爱。

2018年,加拿大鹅在北京三里屯的旗舰店开张,据当时的报道称,店外约有30多人在排队,要排队约30分钟才可入店。高昂的售价似乎并未打击到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一名30多岁的北京女市民说,自己花7000元买了一件羽绒服,因为之前在美国买过,觉得质量特别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拿大鹅在国内市场的火爆程度也从假货数量上得到佐证,走进寒冬的县城街头,售价过万的大鹅似乎已经成为了“标配”。

这让人联想到球鞋圈的一桩趣事,前不久nike的新款球鞋“OW×AJ2”发布,依照鞋圈惯例,“Off-White+AJ”这种双重热度加持下的鞋款往往已经是内定“天价鞋款”,但球鞋发售之后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不温不火,价格维持在2000左右,销量可以称得上是惨淡。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就在网友不绝于耳的“倒闭”的评价中,这双鞋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直接原地起飞,售价直逼五千元大关,交易量也蹭蹭上涨。一位网友评论到“Aj2×Ow (¥2000)真的丑爆了,拉跨~;Aj2×Ow (¥5000)真的帅烂了!”

再回头看加拿大鹅,鞋圈“低价无人问,涨价被追捧”的怪病似乎已经蔓延到了羽绒服市场,高价似乎成为了开启鞋服市场的财富密码。

究其原因,现代社会衣服已经不再是功能原始的防寒蔽体作用。在衣食住行中,“衣”的排名尤在“食”之前排在第一位,这是由于穿衣解决的不只是生理层面的需求,同时也在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

衣物除了起到蔽寒暑的作用之外,还装饰了人们的身体和生活,并且显示了穿衣之人的身份地位和民族信仰,如古时象征着皇权地位的龙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等,而到了现代社会,这些较为抽象的价值,则在企业的品牌力中得到体现,不同的品牌消费者之间,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忽略掉构成鄙视链间的其它原因,以简单粗暴的角度来看影响羽绒服品牌之间形成鄙视链鄙视链高低的原因,“价格”是最为明显的分隔线。

回到羽绒服行业来看,无论“南极科考服装品牌”还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这些营销title其实都是在强化品牌的专业属性,目的是展示品牌技术实力秀肌肉,消费者直接能感受到的是,品牌变得更专业了,产品的价格卖的也更贵了,把这个专业属性换成时尚属性也是同样的效果。

在消费者喜好的驱使下,羽绒服企业走上了高端化、专业化、时尚化的发展之路,产品价格也开始一路登高。


畅销72国的波司登,被困在“羽绒服”和内地

前文提到的波司登售价达到万元的“登峰”系列,在产品发布会上波司登提到:“波司登在1998年和2019年两次助力中国登山队问鼎珠峰,21年间不断精进羽绒服技术,这次发布的登峰系列各方面达到行业顶配,为中国品牌有如此突破感到骄傲。”

波司登把“珠峰”“登山”等关键词与产品结合,强化消费者对波司登品牌专业性的认知,以此打造品牌印象,因为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专业”的产品也许功能一般,但价格肯定不一般,并且消费者对专业产品的售价接受度较高。“登峰”系列共发布七款产品,售价高低不同,最低的是“克拉底楚里峰”价格为5800元起,最高的就是那件登上热搜的“珠穆朗玛峰”款,售价高达11800元。

搜索资料发现,波司登的涨价已不是一朝一夕。国金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以来,波司登的产品平均单价提升30%~40%,羽绒服的价位段在1500元左右。2018~2019财年,波司登1000元以下的产品销量占比从48%下降至12%,1800元以上的羽绒服产品销量占比从5%提升为24%。

可以看出,波司登对产品的销售结构进行了调整,试图减少低端产品销售,逐渐向高端产品为主的方向靠拢。

事实证明波司登高端化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据波司登2019/2020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集团经营收入为人民币121.9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4%;毛利大幅上涨21.7%至67.1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了55%。

波司登通过高端化实现了品牌自救,挽回了自己在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中老年”企业形象,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愿意接触了解波司登,选择购买波司登品牌的羽绒服,其大胆的年轻化款式设计也成为了国货羽绒服品牌的标杆,但一片繁荣的背后,波司登的隐忧也浮出水面。

波司登2019/2020财报数据显示,波司登的羽绒服业务依然是集团营收增长的最大引擎,品牌羽绒服业务收入约为108.89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约80.5%。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的波司登依靠的是其引以为豪的羽绒服业务,但除了羽绒服之外,波司登似乎没了别的“能打”的业务存在。依靠羽绒服业务实现双增长的波司登也被困在羽绒服,羽绒服业务的缺点较为明显:

一是季节性波动明显,是门“看天”吃饭的生意,每年销量的高低与气温的寒冷程度和持续时间有着直接关系,业务构成单一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就十分有限;

二是库存周转问题,羽绒服市场销量难已估算,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存在气温骤然回升的可能性,会间接影响到库存周期延长,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波司登的库存周转为175天,达到近5年来最高周转天数,库存周转天数明显变慢。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流的健康,进而影响到成本危害企业经营状况。

另外财报数据还显示,宣传“畅销72国”的波司登超过80%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当下的波司登看似风光无两,实则隐疾难除。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繁荣之中的波司登需要着眼未来。

突破自身,方登峰顶

品牌单一和品类单一,是波司登难以实现多元化的痛点。

从传统服装售卖店的销售方式来看,应季或者提前一个季度销售适应季节的衣服是最常见的,这也能保障每个季度都能产生持续的收入,但相比之下,波司登作为服装品牌中的佼佼者,却只有羽绒服“拿得出手”,已经很难跟上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节奏。

多元化是现代消费观念中常见的战略词汇,但波司登的多元化并不是有战略就能够实行成功。首先“波司登羽绒服”的连锁效应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打造新的服装类别品牌,先不说能否成功,如果新品牌降低了原品牌形象将会得不偿失,这是难以多元化的阻碍。

如何在开拓新业务的同时保持羽绒服业务现有的高度,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赋能,把产品种类从秋冬向春夏延伸,通过扩张产品种类的方式突破营收规模的天花板限制,把品牌做到四季常青而非“只能过冬”。

当下来看,波司登需要做的是打破自身的品牌形象桎梏,在品牌力方面强化消费者在非羽绒业务上的认知,如借助羽绒服的透气抗水面料先涉足春秋产品市场,将其羽绒服在消费者端高端化的品牌形象,通过使用相同材料的方式,对其他季节产品进行赋能和信任背书,“解构”专业羽绒服的固有印象。

长远来看,波斯登的未来在于突破自身,打破长久以来在消费者端存在的固化认知;短期来看,沉浸于羽绒服市场的波司登可以通过打开海外市场的方式实现营收规模瓶颈的突破,加拿大鹅、The North Face等海外品牌可以打开中国市场,相信波司登同样可以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