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

要论近些年来安卓手机最大的升级点,除了屏幕刷新率和相机的像素外,那必然是飞涨的充电速率了。从早期的18W到前几年的65W,再到如今的100W以上大功率快充。短短数年时间,我们将充电时长缩短到了十多分钟,让手机充电彻底和长时间等待说再见。

不过充电速率的飞涨,却也带来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为公有充电制式存在的不足,目前国内厂商的快充协议普遍采用的是各家的私有制式,这就导致一部支持快充的手机,往往需要借助原装充电套装才能达到所宣传的充电功率,在此前雷科技进行的充电横评中,某品牌手机在使用第三方充电头时功率甚至低至5W,充电效率大打折扣。

不过,现在头部厂商各自为政的时代终于要有所改变了。近日,根据国内媒体新闻报道,由中国信通院、华为、OPPO、vivo、小米牵头,联合矽力杰、瑞芯微、立辉科技、昂宝电子等多家终端、芯片企业和产业界伙伴共同努力完成的新一代融合快充协议——UFCS融合快充协议即将正式落地。

根据官方介绍,UFCS融合快充协议旨在制定移动终端的融合快速充电标准,为终端使用者创造快速、安全、兼容的充电使用环境。问题来了,融合快充协议的发起,真的能够解决私有快充泛滥,兼容的通用协议功率普遍不高的问题吗?不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融合快充的来龙去脉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充电接口及技术的融合统一。今年6月7日,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协议,将USB-Type C接口定为欧洲通用充电接口。该协议同时也关注到了快充充电速度问题,表示对于支持快充的设备,要允许消费者使用兼容充电器,能够以相同的速度为设备充电。

至于国内,根据工信部工作人员介绍,我国早在2016年就确立了统一手机充电接口和技术指标的国家标准。前段时间,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还相继发布了多家手机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为后续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尽管所谓“团体标准”是标准领域层次比较低的一种标准,对企业来说只需要参考,并没有强制要求的能力。但是这一系列相关标准的出台,确实做到了让智能终端快充制式统一“有章可循”,让不同品牌和厂家的适配器与终端之间更容易实现高效快充和互融互通。

那么在技术标准的指导下,目前融合快充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

根据微博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即将落地的UFCS融合快充协议通用最高功率可达40W。根据横向对比,我们可以推算出目前使用融合快充充满一块4500mAh电池需要50-60分钟,尽管和市面上已经全面普及的65W快充仍有一定差距,但也算是在提高快充兼容性上迈出了第一步。

从实际落地的情况来看,目前厂商们对推动统一充电标准展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如今市面上不少中高端手机使用的电荷泵快充芯片,在今年上半年便加入了对UFCS融合快充标准协议的兼容,而四家头部厂商还会在随后推出多款支持融合快充协议的充电器/移动电源。

不过,在具体机型上,目前首批获得融合快充UFCS认证的手机只有如下四款:已上市的iQOO 10 Pro、Mate Xs 2,和目前未上市的OPPO Reno9、Redmi代号K11R新机,其中只有iQOO 10 Pro通过系统更新正式支持融合快充协议,希望后面会有更多机型加入。

最后,根据《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规定,想要实现融合快充,充电设备(智能手机)、电源供应设备(充电头/移动电源)、连接线缆以及三者在快速充电系统中的交互系统均需满足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才行,并没有大部分网友设想的那么简单。


私有协议是罪魁祸首


现在看来,对于融合快充而言,“落地”其实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统一快充协议还面临着诸多难点。

就拿通用快充协议来说,融合快充并非市面上第一款通用的快充协议。在此之前,包括USB-IF、高通、联发科等组织/厂商曾先后推出过USB-PD、QC、PE这种通用的快充协议,然而国内厂商并不愿意采用这些快充协议,而是选择自行研发私有协议,最多留下18W、22.5W的通用快充支持。

为什么会这样呢?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首先,早些年间,诸如USB-PD这类通用快充协议普遍采用高电压、低电流的充电方案,需要手机端自己进行变压,所以手机充电时会发热明显,而且功率越高发热越大,只适合在散热性能更好的设备上使用。

在通用协议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手机厂商们纷纷走上了自研快充的道路。通过厂商自行研发的私有快充协议,配合上电池管理芯片的变压能力,国产手机厂商很快进入了动态调整的阶段,不但充电过程中的发热明显降低,而且快充功率更是节节高升。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肯定会倾向于选择体验更好的原装充电器。

其次,则是“生意”方面的原因。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围绕开展商业授权也是一笔难得的生意,和苹果的MFi认证类似。任何第三方配件厂商想要生产支持特定快充协议的配件产品,就必须向厂商缴纳一定的专利授权费,当用户量足够大的时候,这便会成为一笔长久的收入。

正因如此,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这次融合快充标准落地,究竟是重蹈覆辙还是顺利推行,恐怕也得打上一个问号,毕竟这是用户体验和厂商利益最大化之间的一次博弈。

个人认为,“求同存异”的原则或将成为融合快充标准普及的一个突破口。也就是说,手机厂商一样可以继续发展私有快充,但对于通用快充标准的性能和兼容性一定要提升上来,同时在适配器、数据线等配件方面也要进行技术同步。就目前看来,最高40W快充和5款周边配件虽然不算亮眼,但也算是迈出扎实的第一步了。

不论如何,融合快充标准的落地,对消费者来说是个莫大的好消息。如果几家厂商能够打破固有技术思维定式,远离无意义的内卷化竞争,适配产业生态的长期发展需求。也许在未来几年,我们就能在不同手机上体验到相同的快充技术,而且相互之间还能够良好兼容,彻底摆脱对私有充电协议的束缚。

而现在,还是让我们期待“一个充电头走天下”的局面能早日到来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智能手机行业,或许正在经历外表很热闹,实际是最冷的一个周期。

据统计,今年刚过半年,各大厂家已经推出了7款折叠屏,相比一年前普遍过万元,“小众品牌”摩托罗拉已经把折叠屏的价格打到了5999元;相比折叠屏价格的一路俯冲,各家冲击高端机的价格却节节攀升,小米12U价格已经达到了6999元,有爆料称华为即将发布的Mate 50售价将达8999元。

在网络一片“抗击苹果,高端成了”的欢呼声中,各家手机的真实行情如何,各家品牌店的出货量如何,以及主流消费价格区间是怎么样的,似乎是一个大家都不愿面对的问题。

在Tech星球对各家智能手机品牌店的走访中,店主并不避讳地表明,荣耀Magic4、OPPO Find X5、vivo X80、小米12的市场销量不是那么理想,“高端机一个月卖不出10部,我们都不敢拿货”,一位OPPO店主告诉Tech星球,国产除了华为,这波高端机并没有真正立住,大家主力出货的价位都是2000多元这档。

即便从行业情况看,销量从第五窜升到国内市场第一名的荣耀品牌,也更多是渠道扩容,零售终端表现并没有那么好。有荣耀零售店老板告诉Tech星球,自己每个月亏2万元。

数据也在验证各家品牌店的销量不佳,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21.7%,降至1.34亿部。咨询公司科纳仕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预计今年全年的出货量将明显低于3亿部,创2012年以来的最差表现。这意味着中国手机出货量或跌至10年来最低。

8月20日发布的小米财报,也印证了这种趋势。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26.2%至39.1百万台,智能手机收入同比减少28.5%至423亿元。OPPO、vivo和荣耀虽然没有上市,财报数据并没有公开,但智能手机行业的寒冬,应该每家都感受到了。


年轻人为何买不动手机了?


在北方一个5线城市,李明的荣耀手机店就开在一条商业街的街尾。从2020年能赚40万,到今年每个月亏2万,李明感受到了市场的转变。

2020年,他和几个朋友开了华为店,尽管那时候华为已受到美国制裁影响,可这一年是李明最赚钱的时候,因为大家认为华为Mate 40可能是“末代机皇”,所以都在争抢着买,也造成一机难求的现象。

“我兄弟找我买Mate 40,我原价卖给他,其实我卖别人都是加价1000多卖。”李明告诉Tech星球,那时候他并不希望熟人找他买货,这样自己会少赚不少钱。

两年过去,各家都没有发布什么经典机型,高端机也没有达到华为Mate 40的口碑。而且从2021年起,华为发布的手机都是4G,价格还挺贵,就已经缺乏竞争力了。荣耀拿走华为很多技术,还能用上最新的5G芯片,也让李明产生转到荣耀阵营的想法。

“说实话我们不像一线城市那面信息发达,这面大家还当荣耀和华为是一家,我们也不会主动解释。”有这样一些因素在,荣耀70等中端产品卖的还行,这款手机李明能赚14个点,是自己营收的主力机型。

实际上,荣耀70所在的2000-3000元价位,也是国产手机竞争的核心区域。OPPO的Reno系列,vivo的S系列,小米的红米系列,基本都在这个区域。这个价位的智能机配置差别不大,但却是套路最多的地方。

位于广西桂林的一位OPPO经销商张强告诉Tech星球,OPPO今年发布的机型非常多,但很多都是套娃机。套娃机就是不同机型的核心配置差不多,换个外形,定个新型号,接着把机型推向市场。

之所以不是迭代,而是套娃,直接原因应该是企业为了去库存。手机厂商一旦备件过多,这款手机又卖不动的情况下,通常会“套娃”推出一款新机型。

今年OPPO推出的K10 Pro 就有套娃 realme GT2的嫌疑,realme gt neo3 则有套娃一加Ace的嫌疑,毕竟OPPO、一加、Realme都属于欧加集团。经销商张强告诉Tech星球,现在消费者也不傻,渐渐地知道套娃机这回事了。套来套去都是一款手机,卖不动也是常理。

当然手机型号复杂也有好处,频繁推出新机后,很多线下消费者就不会去网上比价,这也让大家都有高价卖的空间。Tech星球获得的一份OPPO手机产品报价表显示,OPPO的折叠屏Find N 毛利空间是500元,而中端产品Reno毛利最高也能达到500元。

这也导致很多中端机型的价格直奔3000元,让很多消费者觉得不如加点钱去买iPhone 12。至于为何不加点钱买国产高端机,李明告诉Tech星球,他所在的内蒙古地区一个月卖出的荣耀magic 4,销售差不多在3000台左右。这些销量均摊到每个店,其实属于销售困难产品了。

对比OV、小米的几款高端机,vivo X80算是市场接受度情况略好的机型,李明认为好点也是墙里墙外的区别,vivo X80有款自研的影像芯片,但带不来苹果A系列芯片那么明显那的优势。不过,带不来根本性影响,却给了他价格自信,高配版已经达到了6699元的高位。

这些因素都是整个手机行业销量暴跌的原因,年轻人没有看到冲动购买的因素,却被高价和套路劝退,反正现在智能机性能已经过剩,“等等党”变多了。


经销商的体系内耗


年轻人不买手机,是零售商不赚钱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体系内耗,也在加剧摊薄每家品牌店的利润。

今年年初,在李明所在的小城,华为逼着零售店站队,很多华为荣耀混着卖的店被要求做出选择,这样不仅缺失了华为的影响力,荣耀的管理还更严格了。

在荣耀体系,李明的店属于体量很小的那种,在货源上并没有优势。“大的体验店和零售商赚钱,我们就只能亏钱。”现在李明只能硬扛,期待明天情况会有好转。

虽然OV的经销商体系比较成熟,没有华为和荣耀类似的纠葛,但OV渠道过于复杂的局面,也越来越不适应智能机行业的发展趋势。OV也意识到这点,所以经销渠道也在做深层次变革。学习华为和荣耀国代、省代的直销体系,OV也在取消“二代”(二级代理)。

多级代理有助于推货,一级级压货,库存并不在厂商手里,缺点是对价格缺乏管控力。所以OV在逐渐取消“二代”的过程中,重点抓的事情就是零售价格。

一位vivo经销商就撞到了枪口,自己低价卖了一台vivo 手机,却被vivo罚了1.5万元。这让他很生气,很多vivo店经常溢价去卖手机,vivo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低价卖直接就被罚款了。

据他了解,小米是溢价和低价都抓,而且只抓小米之家和授权店,这样相对合理。其他家重点抓低价销售的情况,其实是为了维护渠道商的利润。“蓝绿菊三大厂都是以渠道利益为主,以消费者利益为辅。”

这也是整个国内市场的现状,经销渠道比较复杂,难以学到苹果专卖店的精髓。小米虽然在努力学习苹果,将小米之家的店铺开到每个城镇里面,但它的智能机利润点太低,重资产模式短期看肯定是个负担。

桂林的经销商张强也在关注这些渠道变化,这两年OPPO一直是当地市场销量第一的品牌,如今这一位置已经不保。荣耀和小米的直营店都在快速进驻,后面没有“二代”后,OPPO的经销体系更强还是更弱,都是未知数。

消费者和渠道两端的急剧变化,让这些店的生存环境普遍不好,甚至是“十店九亏”。张强告诉Tech星球,他旁边的一家vivo店老板今年就不干了。据张强分析闭店的原因,可能是以前OV都是机海打法,狂砸广告费。2021年vivo大幅精简了产品线,重新定位了从高到底的X系列、S系列、Y系列。

越来越清晰的定位,也让过去依靠溢价销售的门店,油水没以前多了,再加上这年头不好,不赚钱肯定就关了。


寻找生意的突破口


对于各家品牌的手机店来说,上半年情况不好,下半年或许还将更残酷。

因为9月份苹果即将发布iPhone14,目前国产高端机对标iPhone 13都没有优势,面对即将降价的13和新发布的14,消费者选择趋势或许更加明显。

当然,各家厂商和品牌店主,也不能坐以待毙,纷纷在寻找生意的突破口。

比如,小米在产品上走的是差异化竞争路线,刚发布一个月的小米12S Ultra有一块突起的摄像模块,这使得其摄像能力非常突出,部分摄像场景优于苹果和三星旗舰机。

这款手机不是线下销售主力, 不过一位小米店员告诉Tech星球,“虽然消费者不见得买这款手机,但它能提升品牌形象,让大家对小米品牌有高端的感知。”过去小米一直困于性价比标签,所以这款手机直接定价5999元,下半年能否为小米销售带来助益,值得关注。

当然,还有一些自救手段,是将智能机销往二级市场。有专门收货华为荣耀的企业,向经销商收完货后配售给电商平台。一条反向流转的销售链条,虽然不是直接流向了消费者,不过延缓了很多老板的压货焦虑。

Tech星球获得一张华为荣耀收货价目表,华为Mate40的收货价为6650元,比市场零售价低了不少,不过如果一次走量很多部,也是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各家品牌店主,则是加大对 IoT 产品的售卖,从Tech星球获得的产品报价单看,OPPO店主卖出一部智能电视毛利在1000元左右,每部Pad的毛利在三四百元,智能手的毛利也是三四百元左右。

这些产品的毛利并不比手机低,而且内存越大的版本赚的越多。IoT的重要性,从小米财报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26%,但二季度,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为198亿元,环比增长1.7%。

从这点来说,vivo店老板会难过一些,因为vivo的IoT设备是在智能机厂商前5中,布局最差的一个。OPPO是基本的IoT设备品类都有,小米和荣耀这种比较深度的选手,已经布局了笔记本电脑、冰箱等日常生活用品。

目前市场,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在降低,但换智能家电的浪潮在兴起。张强就打算今年重点布局下周边产品,对于店里OPPO下半年的手机销量,他已经打算躺平了。

当然,扭转局势的核心,还是厂商抓紧出手机。李明告诉Tech星球,荣耀的Magic5要等到11月份才发布,对于市场上的店主来说太慢了。张强也提到,OPPO的Find X3和 Find X5其实都不算成功,下一代还没有消息,也是愁人。

全面屏、自研芯片、视频能力提升,这些都是国产下一代旗舰机能提振市场的主打点。如果没有颠覆式创新,旗舰机发布时间越晚,各家店主面临的局面将会是:愈加流失的年轻人,以及快要承受不住的亏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每年开发一款全新手机。”作出这个表态的人,不是善于打磨产品的小米雷军,也不是年年9月发新品的苹果库克,而是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

手机和汽车在进一步交融,机遇空前。手机厂商都在各凭本事造车,那么造车的企业自然也不能坐等对手找上门。在和蔚来车主的互动中,李斌证实了正在推进的手机项目,让蔚来成为了新势力中第一个向手机行业发起进攻的车企。他还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如果不造手机,相当于自己家的车钥匙在对方手上。”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手机渐渐成为人类的数字器官,汽车越来越像人类的移动起居室。无论是从信息安全考虑,还是从交互体验着想,这手机蔚来不得不造。蔚来手机会长什么样,目前还没有人知道,但我们可以从目前手机的产业链现状,以及蔚来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洞察。

一部来自未来的蔚来手机,已经浮出了水面。


01 国内成熟产业链是蔚来最大的底气


早在汽车产业链成熟之前,我国手机产业链就已先一步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

以苹果这种国际顶尖的手机厂商举例,苹果供应商及工厂90%都在中国。一部iPhone,虽然名义上来自于美国,但中国的供应商数量最多,达到349家。苹果最大的代工厂是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就占据了富士康75%的产能。

就像特斯拉带动起国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飞跃一样,苹果在国内的布局,培养起了一大批知名的本土手机零部件供应商。

屏幕有了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完全可以在技术上与三星、LG掰掰手腕;摄像头传感器有豪威,搭载了豪威传感器的手机,取得了不亚于索尼传感器的好评;电池有比亚迪和欣旺达,基本上“平替”了国外的产品。

在2012年左右,正是这些成熟的零部件厂商,帮助小米、OPPO和华为等企业加速拓展了边界。2016年左右的造车新势力崛起,和2012年手机崛起的剧情如出一辙。

在诺基亚时代,手机制造就是门槛,所以难坏了没有积累的中国手机品牌们。而在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制造已经不是难题,找供应商可以打包一切,研发手机的关键在于手机系统与关键子项目。国内手机产业链高度成熟,货架产品拿来就能用。这种产业现状,是蔚来造手机最大的底气。

在定位上,蔚来手机一定会以高端机起步,这才是匹配蔚来汽车的最好方式。蔚来车主并不缺钱,缺的是完美的设备衔接体验。

目前中国手机市场上,中端机的价格在2499-3999之间,这个价格段的手机或许会拥有旗舰级芯片,但是类似于充电速度、指纹识别、手机质感、摄像头等外围参数会有一定的缩水。

按照李斌的想法,蔚来手机将会是苹果和华为手机的“平替”。那么立足于高端,就是蔚来手机继续推向市场的不二选择。蔚来手机的价位或许在5000以上,高配版价格或将接近7000,这也是目前安卓旗舰的主流价位。


02 蔚来手机大概率会长这样


定位高端,而支撑起高端售价的一定是旗舰性能。

目前市面上的旗舰手机一共有三款芯片。一款是苹果A15,但除了苹果之外,没有任何一家手机企业可以拿到这款芯片,蔚来手机自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面子。另一款是来自高通的骁龙8+Gen 1,这款芯片是旗舰手机用得最多的,在经过了台积电工艺的打磨之后,能耗比和性能释放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这两款之外,联发科的天玑9000+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2022年首次进军高端芯片市场的联发科,给出了不错的成绩,天玑9000+在高端市场和骁龙8+Gen 1棋逢对手,性能不相上下。

既然蔚来可选的旗舰芯片只有两款,那么在天玑和骁龙之间,蔚来一定会选择骁龙。长期以来,骁龙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要高于天玑,而且在摄像的算法上,骁龙芯片更有利于传感器的调校。

同时,由于蔚来的NIO OS系统就采用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所以,针对高通骁龙的芯片特性,蔚来此前已经有过研发的基础,如果在手机领域继续沿用高通骁龙,也能大大加速手机的研发进程。

高通骁龙推出芯片的“潜规则”,是每年的11或12月推出年度改款,每年的6月或7月推出小改款,以一年两代芯片的速度向前迭代。蔚来手机如果在明年上半年推出,一定会是骁龙8 Gen 2芯片。如果在6月之后推出,应该会赶上骁龙8 Gen 2的超频版本骁龙8+ Gen 2。

外观方面,蔚来手机不会采用类似于iPhone的“异形屏”,而是会采用打孔曲面屏。一来打孔屏是现有技术下,兼顾屏占比和前置摄像头的成熟方案,二来曲面屏已经被安卓阵营证实,是冲击高端最好的屏幕形态,蔚来没必要标新立异走弯路。

2020年7月27日,高通发布了新一代Qualcomm Quick Charge 5快速充电协议,也就是俗称的QC5,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智能手机100W+通用标准充电方案。在旗舰手机争相普及百瓦快充的当下,蔚来手机不会在快充方面出现短板。

100W以上的充电速度,是蔚来手机的刚需。只不过,蔚来手机在刚刚研发不久,电池方面或许不会采用单电芯,而是采用双电芯。双电芯虽然技术成熟度高,但会带来电池容量的缩水。

如果蔚来手机想保持外围旗舰参数不变,手机电池的容量或许会在4500-4800mAh左右,充满大约需要25分钟。

除此之外,2K屏幕、超声波指纹、素皮后盖、超大底摄像头等关键参数,蔚来也会悉数拉满,给消费者呈现出“水桶旗舰”。一年一款手机的研发频率,足够蔚来打磨产品。

当然,硬件只是一方面,蔚来手机最关键的是要在系统上做出点名堂来,因为车企跨界造手机,主要就是为了统一手机和车机的UI、操作逻辑,给用户打造一个覆盖全生活场景的生态,最终形成闭环。理论上,如果蔚来想实现手机和车机之间非常流畅的互动,手机系统至少也要达到鸿蒙级别的魔改,显然挑战巨大。


03 蔚来造手机会花多少钱?


既然蔚来决定涉足手机领域,那就意味着,李斌要接受一个和之前造车完全不同的竞争逻辑。

在手机领域,除了苹果之外,vivo、OPPO、小米、荣耀等知名的手机厂商,在品牌方面已经不相上下,品牌的概念已经被悉数淡化。如果说在汽车行业中,豪华品牌还可以靠着品牌影响力来“高价低配”,那么在手机行业之中,则是不存在豪华品牌的概念。

所有的手机品牌,都必须贴身肉搏,用配置、参数和体验极尽所能来吸引消费者,否则就会被消费者无情抛弃。这也意味着,蔚来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在第一款手机推出后站稳脚跟。

那么,蔚来研发一款手机要花多少钱?让我们不妨看看其他手机厂商的历史。

2018年,华为集团整体研发投入为1015亿人民币,手机研发费用大约占整体研发的33-39%;2019年,小米花费了九个月时间,投入研发费用40亿,研发出了当年的旗舰小米9;2020年,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曾表示,华为Mate40是历代Mate手机中资金投入最高的,大概花了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7.5亿元。

拥有多年经验的成熟手机厂商,研发一款旗舰手机的成本大约在40亿左右。相比于华为和小米,蔚来一切都是从头起步,没有手机设计和制造经验可言。需要招揽队伍,从头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成本。

即便是蔚来会使用手机公模,使用供应商提供的公版配置,削减“烧钱”的影像技术、快充技术、屏幕技术,专心于手机系统和车机交互的体验,蔚来还是会为手机付出几十亿不等的研发资金。

车市物语制图

当前市场上,一部旗舰手机的成本大约在1000元到2500元之间。由于蔚来在手机产业链中话语权较低,无法率先拿到芯片,也无法用优惠的价格获取大量元器件,这些现实困难都将会显著降低蔚来手机的利润率。

如果蔚来想节约研发经费,除非找到手机厂商做代工或贴牌。

也就是说,外围参数由合作手机厂商决定,而内部的系统则是蔚来自己研发。这种合作方式类似于华为和小康之间的合作,汽车由小康来打造,内部使用华为鸿蒙系统。这种战术蔚来应该不会陌生。

只不过,手机厂商之中,蔚来该去哪里找一个肯听其摆布的“小康”呢?


04 谁会买蔚来手机?


在与车主互动的过程中,李斌给出了一组数据。

李斌表示,以前蔚来有50%的车主在用苹果手机,40%的车主在用华为手机。华为被美国打压后,现在使用苹果手机的车主比例进一步上升,削减了安卓阵营的占比。

从中国手机市场的客观事实来看,华为受到制裁后,安卓阵营确实还没有哪个品牌能很好的承接华为退出市场后留下的空白。手机客户都纷纷回归到了苹果阵营,随着时间流逝,华为最后一代Mate 40的用户也开始进入换机周期。

蔚来手机率先瞄准的是一部分使用华为和苹果的蔚来车主,只不过,这部分人群本身所占的比例就很小。

截至2022年7月,蔚来累计已交付227949辆汽车。对于汽车行业来说,“22.8万”是一个难得的里程碑,但是对于手机行业来讲,“22.8万”的销量往往只是预售当天的开胃菜。

图片来源:蔚来官方数据

2021年,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5亿台,苹果出货量为2.3亿台,小米出货量为1.91亿台,OPPO出货量为1.45亿台。手机领域的头部玩家,出货量都以“亿”计。所以,李斌需要让蔚来手机真正成为大众常用的手机,而不是蔚来汽车的赠品。

谁会买蔚来手机?大约是四类人群。

第一类是蔚来车主,这点已经毋庸赘述,蔚来研发手机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车主更好的体验,所以,蔚来车主会作为第一批下单的人群。

第二类是数码爱好者,这些爱好者会往往会穷尽市面上所有令人感到新奇的数码产品。蔚来手机作为一个新推出的数码产品,往往对这类数码爱好者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第三类是汽车爱好者。经常关注汽车行业的人,一定会听说过蔚来这个品牌,这也是蔚来手机能够借助汽车品牌影响力所触达到的一个群体。凭借着对蔚来汽车的良好印象,这些人群或许会选择一部蔚来手机作为日常用机。

第四类购买蔚来手机的人,则是华为的潜在用户。在市面上往往有这样一个群体,因为华为受到制裁而无法购买到华为的最新手机,这部分人还不太想尝试苹果的产品。市面上现存的手机品牌,又不是他们喜欢的调性。

这些人往往是华为的潜在用户,但也会是蔚来手机能率先争夺过来的群体。

蔚来汽车和华为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的特质。都是偏向于科技、高端,甚至有着相同的“国货”属性,所以这类人群或许是蔚来手机能够拿下的一块领地。

只不过,蔚来车主会因为一辆爱车而购买蔚来手机,但是买了蔚来手机的用户,却不太会因此而选购一辆蔚来汽车。如何在“取悦车主”和“取悦大众”之间做平衡,这是需要蔚来直面的一道难题。

李斌在表态造手机的同时,还表示“可穿戴和移动的东西都会好好研究”。这将意味着,在不久之后蔚来也会进军智能手表领域,甚至是头戴VR等设备。

蔚来做手机到底能不能成,所有人都在注视着。在群聊天的截图中,就有蔚来车主苦口婆心地规劝李斌,不要把摊子铺得太大,不然以后会为了现在的扩张而买单。

诚然,蔚来依旧不缺车主替品牌操心,只是这一次,会有多少车主买单和自费广告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时至今日,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已十分热闹,但属于可折叠智能手机的新鲜感,似乎也正在快速消失,同质化事实上已经是可折叠智能手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现实来说,可折叠智能手机出现的目的,是想以可折叠的形态,打破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高度同质化,并以大屏带来的娱乐和生产力等潜在体验优势,开拓出全新市场。


市场开拓:可折叠智能手机正行走在路上

当然,从市场开拓的角度来看,可折叠智能手机或许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

来自市调机构Omdia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市场追踪报告》数据显示:到2021年末,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1150万台,这是自2019年首款折叠屏智能手机推出以来的新纪录。

而随着厂商们的悉数入场以及可折叠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下探,从2021年开始,可折叠智能手机销量就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Omdia预计2022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将达到1400万台;到2026年,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将达到6100万台,占智能手机市场总量的3.6%。

初看之下,这一数据表现似乎还不错,但考虑到当下距2026年还有长达四年的时间周期,以及在这四年时间周期内可折叠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发展、完善带来的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探。

那么再看这6100万台的年销量,就显得不那么好看了——要知道这并不是一家厂商所能达到销量数据,而是所有厂商的合计销量。相对于当前传统形态高端智能手机的销量,也是相形见绌。

来自Counterpoint发布的《2021年手机销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400美元以上)市场份额也创下历史新高,增长至27%。若以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13.5亿台的出货量为基数计算,则不难发现:2021年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大约在3.6亿台左右。

所以在此现实下,可折叠智能手机进行市场争夺,依旧是一条长路。


打破同质化:可折叠智能手机的使命只完成了一半

而从打破智能手机同质化的角度来说,它或许只完成了一半的使命。

其相对于传统的智能手机而言,可折叠的形式,使其的确具备形态的差异化,但于这些可折叠产品自身而言,却也已然陷入了高度同质化之中——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交互模式上,甚至交互模式的同质化比形态的同质化显得更为严重。

从可折叠形态角度来看,内折路线已然是主流趋势,外折虽然保留着最后的倔强,但妥协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在交互形态上,则几乎是在沿着三星初代Fold产品的交互路径前行——铰链支撑下的多角度悬停、多屏交互、流转、多任务等等。当然,在此国产在软件适配上有进一步的优化。

如此种种,让可折叠智能手机虽然一只脚跳出了一条河流,但另一只脚却又踏入了另一条河流中。

当下我们就几乎能够预见,厂商能在可折叠智能手机做的事情有哪些了——无非是给产品配上更好的影像系统、更好的屏幕、更大的电池,进一步优化软件适配、提升产品生产力表现、优化折痕表现、优化产品重量等等。

这几乎就是厂商们能在可折叠智能手机上,所能玩的所有花样了。这一现实,即使未来苹果入场,其也大概率也难以改变,其也无法跳出这一发展路径。

可以说,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依旧需要引路人。


跳出固有思维,或许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新出路

但平心而论,出现在可折叠智能手机上的“出道即巅峰,一眼望到头”的窘境,或许并不是厂商们不努力,而是智能手机这一产业,已然进入了瓶颈期,乃至可以说智能手机产业已然PC化。

虽然不能说智能手机已是夕阳产业,毕竟当前还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取代智能手机的作用,但与当初PC产业呈现出的一致现实是——智能手机市场已没了惊喜感与想象力。

可以说它已经是一条高度确定的赛道,而在一条高度确定的赛道中,现实是无论你如何狂奔,但终点却已然明晰。

显然,若是继续沿着这条路前行,带来的依旧是同质化,依旧是不断地内卷。而要打破这一现实,再次为产业带来新活力,在邻章看来,厂商们或许需要跳出固有思维,用全新的思维来改造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

就如当下智能手机厂商用手机思维打造PC产品,造车新势力们用电动化、智能化打造汽车一样——用一种全新思维路径,开辟出新赛道和全新的用户体验。

以PC为例,但随着智能手机厂商入场,在打造PC产品这件事上,智能手机厂商们就将成熟的移动终端技术引入PC产品,为PC产品带来了“全面屏、轻薄化、长续航、快充、强交互”等原本属于智能手机的典型特征,特别是在生态交互层面,其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这种“手机思维”为PC带来的使用体验的明显进步,也让原本具备夕阳标签的PC产品,再度呈现出新气象。

汽车产业则更是如此,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特别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两大趋势,为汽车产品带来的全新驱动方式和体验模式,其已让汽车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竞争赛道。

如此种种,于当下深陷同质化,急需找到新出路的智能手机产业而言,或不失为一种可供尝试的新方向。

但究竟何种新思维能够作用于智能手机产业,则需要厂商去尝试破解了。

阅读全文>>

再见了,昔日“安卓手机王者”、手机巨头HTC


01 HTC中国大陆官网已无手机可售

沉寂已久的昔日手机巨头HTC曝光一个重磅消息:HTC中国大陆官网已无手机可售。

12月13日,根据HTC中国大陆官网显示,HTC在中国大陆已无手机可售,而其官网显示的区块链智能手机EXODUS并不在中国大陆销售,点击链接会跳转到HTC美国官网。

目前,HTC手机天猫官方旗舰店、HTC手机京东自营旗舰店等店铺均已关闭,再加上大陆官网最新显示已无手机可卖。这意味着HTC手机业务“退出”大陆市场。

HTC手机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回望过去,HTC曾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生产商,也曾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代工和生产厂商。

昔日手机巨头,行业翘楚,曾引领手机一代潮流,登上巅峰时刻,为何又突然走向没落,最终沉寂于智能手机浪潮中?


02 HTC从代工厂发展成手机巨头

HTC这个英语字母缩写,对一些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误解为是“火腿肠”拼音字母缩写,但HTC可曾是一代手机巨头。

HTC由中国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联合卓火土、周永明于1997年创立的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业内将其公司英文名缩写简称为HTC。

早期的HTC主要为惠普、康柏等品牌代工掌上电脑。从2000年开始,HTC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PDA代工厂商,最大客户是惠普和戴尔。2011年,宏达代工的掌上电脑出货量接近占全球总出货量的一半。

2002年,HTC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微软发布了Proket PC Phone Edition操作系统,HTC顺势推出了O2 XDA,可以理解为早期意义上的PDA Phone,也就是掌上电脑。

HTC本想将这款掌上电脑卖给惠普、戴尔等大厂,但这些大厂却毫无兴趣,误打误撞,反而这款设备被欧洲电讯运营商看中,HTC获得了第一笔订单。

借助这个机会,HTC在行业中很快声名鹊起,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Win Mobile代工厂,垄断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

2002年10月,HTC向市场投放了全球第一台搭载微软Smartphone2002平台的智能手机。

在2007年之前,HTC主要为英国电信、沃达丰、德意志电信、美国的Verizon Wireless、Sprint、Orange等品牌代工手机业务。

随着智能手机浪潮兴起,HTC不甘心自己只做代工,在2006年6月官宣推出HTC品牌智能手机,相继在2007年、2008年推出了试水的HTC Touch ,推出外形惊艳、名噪一时的HTC Diamond的Windows系统智能手机。

2005年谷歌收购了安卓公司,继续研发这款基于Linux并且适用移动设备的开源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安卓系统。

2007年,HTC看中了的三星Galaxy系列手机席卷世界的冲击力,看准智能手机时代即将到来。

2008年HTC联合T-Mobile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机T-Mobile G1——也就是后来HTC大名鼎鼎G系列的始祖。

HTC从此开启了王者之路,从2008年到2012年,HTC一共发布了超过50部手机,其中HTC G7手机在发布后,短短4个月就卖出了1000万部。

HTC当时绝对是安卓手机阵营的NO.1,其市值曾一度超越当时的手机霸主诺基亚,这正是HTC的巅峰时刻。


03 HTC为何走向没落?

市场总是那么让人意外,HTC很快从2012年开始就走向了下坡路。

其中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是,HTC发布的寄予厚望的HTC One X遭遇了滑铁卢,严重的质量问题饱受诟病,再一次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

此后几年HTC手机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后来HTC押注VR业务,但成效并不显著。

HTC公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其全年收入仅为100.1亿新台币(约23.1亿人民币),同比下滑57.82%,创19年来最低值。

HTC很快开始打包出售核心手机研发团队,裁员四分之一的员工,开源节流。2019年9月,创始人王雪红曾卸任了HTC的CEO,但又在一年之后再度回归,但依然无法挽回HTC的颓势。

2021年年初,王雪红还曾对媒体表示,不会放弃5G手机,HTC还发布了VR新品,但市场反响平平。

直至如今,HTC一蹶不振,沉寂于智能手机和5G时代。HTC这个昔日手机巨头为何会走向没落?

在新品略看来,竞争对手的崛起、专利纠纷、缺少产品创新,以及后来国产手机品牌崛起等多个内外部因素,导致HTC一步步走向没落。

第一,竞争对手崛起,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当时国产手机还没有崛起的时代,HTC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三星和正在崛起中苹果手机。

2011年,三星发布了一代神机Galaxy S3,苹果则发布了颠覆以往的iPhone 5,直接抢去了HTC六成的市场份额。

2012年前后,HTC手机还能与新崛起的三星和iPhone展开市场竞争,但依然无法招架竞争对手的攻势,HTC手机市场份额直线下降。

第二,专利纠纷不断,拖累全球市场发展步伐。

HTC是代工起家,所以并不具备核心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头疼的技术专利纠纷问题。

当时HTC接连被三星、苹果、诺基亚等起诉,并在先后收到美国、欧洲等市场的禁止销售令。专利纠纷进一步打击了HTC拓展全球市场的信心,拖累企业全球发展步伐。

第三,缺少产品创新,营销一塌糊涂。

HTC早期靠着平价市场策略,迅速打开大众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后来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新潮流的到来,HTC并没有紧抓趋势。

HTC手机缺少产品创新,依然靠着廉价塑料机身、低端芯片、固执的多下巴、一塌糊涂的营销,乃至对渠道毫无掌控力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加速了HTC手机被消费者抛弃。

第四,国产手机品牌快速崛起进一步抢占HTC手机市场份额。

在中国手机市场,除了三星、苹果公司等国际品牌畅销外,后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品牌相继衰退,但国产手机品牌随之快速崛起,进一步蚕食了HTC的手机市场份额。

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快速崛起,国产品牌手机更是常登上全球手机出货量TOP榜单,国产手机畅销再度蚕食了HTC的手机市场份额。


04 结语

HTC从一家传统电子代工厂,最初紧跟时代发展机遇,抢占了智能手机发展的第一波浪潮,成为一代傲视全球的手机巨头,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市场风向的变化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HTC一次又一次丢掉了发展机会,最终走向没落。

HTC从巅峰走向没落的故事,再次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商业启示: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