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

【北京、广州发布重大政策!利好新能源车、消费、旅游】3月8日,广州市正式发布《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壮大汽车消费,推进全市公交车辆、出租车全面置换为新能源车辆,加快党政机关公务车辆、国有企业公务车辆、市政作业车辆有序置换为新能源车辆。综合运用经济奖励、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鼓励私人部门购买新能源汽车,提升新能源车在私人部门的渗透率。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日前也正式印发。为进一步促进首店经济发展,打造购物之都,北京还出台了重磅奖励政策。

阅读全文>>

一则“燃油车购置税减征政策2023年或将延期,新能源汽车补贴延续原来50%”传闻的突然出现,令汽车赛道热度重回。

截至11月30日收盘,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一汽解放等涨停,长城汽车、赛力斯、广汽集团、等涨超5%。港股方面,小鹏汽车、吉利汽车涨逾10%,其他整车个股亦有不同幅度上涨。

财联社记者在向包括行业协会、多家主流主机厂高层求证上述传闻时,受访者均表示“不知情”、“没有消息”。

不过随着相关刺激政策退出进入倒计时,在主机厂和市场终端纷纷出台促销措施的共同作用下,11月车市整体依然平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表现不俗。据乘联会数据,1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186万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0.9%;其中新能源零售销量预计60.0万辆,同比增长58.5%,环比增长8.2%,渗透率32.3%。

“11月的新能源车市会有不错的表现。主要原因为‘金九银十’的线上、线下订单会在这个月进行消化。”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财联社记者,11月新能源车市会得到前序订单有力的支撑。

财联社统计了威尔森提供的15家车企11月新能源汽车上险量数据,其中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在第四周出现环比下滑,特斯拉、蔚小理等在前四周均呈现持续环比上扬态势。

阅读全文>>

1984年,时任德国大众公司董事会成员的马丁·波斯特来了一趟上海。这趟行程前几周,大众集团刚刚与上海拖汽总公司签订了一份合资合同,双方将共同在上海组建一家合资车企,马丁的到访,就是合同签署后的随团考察。

当时的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汽车工业几乎一穷二白,平均1000个人中只有8辆汽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大众成了中国第一家中德合资的车企,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拔地而起。

但是当马丁第一次踏上安亭——合资公司建厂所在地时,他最先感受到的并不是兴奋。

“大量的金属废料散乱地堆放在厂区地面上,那些房屋,与我们想象中的生产厂房风马牛不相及,窗户漏风......这根本无法想象,某日如何从这样衰败的厂房,生产出来哪怕只有那么一辆我们可以勉强认可的轿车。”多年以后,在《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中,马丁如此回忆。

近40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早已旧貌换新颜,在新能源化的产业变革下,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正在把汽车卖向全球,将影响力带到全世界。

新的时代浪潮已经开启,身处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全球化征程中的中国车企中,谁是领航者?谁面临着最大的挑战?这个征程的终点又是什么?

01 从欧洲打到印度

走出去,成了车企们的统一共识。

2020年、2021年,中国整车出口量中,新能源车的占比分别为7%、15%,出口量分别是7万辆、31万辆。再到今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达到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1倍。

这让中国成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此前公开称,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全球的1/3。

在已经取得的这些成绩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特斯拉,从出海品牌的分布来看,各方的统计口径中都包括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其贡献了一半的出口量,另外的一半,大多数被上汽、吉利瓜分。

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本土车企的努力,今年以来,多家车企都加快了海外市场的布局节奏,出海目的地更加多元、出海车型也越来越多,如下图所示(市值榜不完全统计)。

2021年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的目的地是欧洲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市场快速崛起,并迅速占据了相对主力的位置。“目前来看,欧洲市场已占据50%左右的比例,从2021年开始,欧洲市场就超越亚洲市场,成为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

考虑到2021年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还没迈过10万大关,我们可以说,中国车企的出海,正是从欧洲市场开始突破的。

比如2021年,包括蔚来、小鹏、比亚迪、东风岚图等车企,都选择了挪威作为出海的第一站。

但今年,我们看到,除了欧洲市场之外,车企出海的目的地中,又多了日本、泰国、印度,甚至缅甸等地,网越来越大。

02 自主品牌加速放量,新势力小步快跑

积极布局是一方面,产销规模是另外一方面,毕竟,在国外市场一年卖100辆和一年卖1万辆,都是出海,但意义大有不同。

从今年的数据看,1-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373.1万辆,同比增长1.2倍,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1.7%。

如上图所示,新能源车企销量前十中,没有一家是造车新势力,除了特斯拉以外,都是自主品牌。

在出海战略上最激进的比亚迪,今年1-9月卖出了最多的车,高达117.85万辆(统计口径略有偏差),市场份额占比达到25.8%。

短期来看,现在产销规模较大的主机厂,有更大的可能率先在海外市场扎下根来,尽快建立起规模优势。

不同车企间的规模差异,会推动他们选择不同的出海策略,这点在自主品牌与造车新势力这两大阵营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1.传统车企:出海目的地更广泛、车型更多元、目标更激进

比亚迪去年底开始进入海外市场,首站是挪威,交付的「唐EV」车型。不过今年以来,截至目前,比亚迪的出海目的地已经包括了以下:

欧洲的挪威、荷兰、瑞典、德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南美洲的巴西、乌拉圭、哥伦比亚;北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巴哈马、哥斯达黎加;亚洲的印度、泰国、日本;

出海的车型,也从去年的「唐EV」,增加了「BYD-ATTO3」、「BYD-SEAL」、「BYD-DOLPHIN」、「秦 PLUS DM-i」、「宋 PLUS DM-i」等。

上半年,上汽在海外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接近4万辆,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1/5。从其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下来的优势来看,出海的目的地也足够多元。

上汽拥有超1800多个海外营销服务网点,开通了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欧洲等6条自营国际航线,公司产品和服务进入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造车新势力:聚焦某个市场、推单一爆款车型

规模尚小的新势力车企,尽管也在推进出海战略,但能贡献的出口量有限。毕竟,中国市场的竞争远比海外市场激烈,出海扩张的前提,是保证自己在国内不掉队。

比如2021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李想就强调,理想汽车在短期内仍然聚焦中国市场,虽然透露公司组建了专业的全球化策略团队,但对海外市场还是“持谨慎态度”。

再比如,晚点 Auto在5月份的一则报道中指出,小鹏汽车负责出海业务的副总裁何利扬已经离职,何的下属,负责出海业务的营销副总经理张一博、原北区总经理、销售高级总监张传金也在当时离职。

这导致新势力们在出海时,会优先进入少量市场,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在市场验证与新市场开辟中寻找平衡点。

如我们上文所述,新势力中出海规划较为激进的蔚来,至今明确进入的市场也只有挪威、德国、丹麦、荷兰、瑞典,都是欧洲区域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

03 比产品出海更重要的是价值链出海

讨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前景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出口30万台车与300万台车,难度有天壤之别。

过去两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打下出海基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欧洲是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最激进的市场,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较高,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也较为完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走高。

第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先发优势,众多车企几乎是组团入欧洲,面临的当地竞争压力并不大。

而中国新能源车2021年在欧洲市场的出海分布中,比利时占了最大的比例,接近1/3,其次才是英国和德国,规模不算大。

在欧洲,除了德、英、法三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目前都在15万辆以下。

可以说,过去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取得的成绩,是多个小规模市场叠加产生的结果。

今年以来,车企们加速在东南亚、拉美等国家布局,这些市场的优势在于,产品匹配度高、政治、贸易等进入壁垒较低。

这样自然容易起量,但也有一个潜在的隐患:如果长此以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很可能会遇到跟燃油车出口一样的局面——缺乏稳定的汽车出口目的国。

再有就是海外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旦燃油车时代的全球性巨头加速转型,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的局面会更复杂。

比如上图中所显示的,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是一场长跑,未来五年、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车企要想在全球市场站得住、站得稳,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产品出海,而是基于产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出海。

而产业价值链关键在两点:

第一,本地生态的构建。新出海时代的车企更需要重视用车新服务和新体验中的本地合作,在车联网、充电、自动驾驶等方面,带来适应当地标准与需求的高品质服务。

第二,价值链的形成。比如,怎样的销售模式更适合当地?要不要在当地建设研发中心、整车及零部件工厂、物流公司?零部件能否实现当地化?

这也是为什么,上汽已在印度、泰国、印尼三个海外基地投产新能源汽车、比亚迪会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蔚来今年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会把销售模式改为“订阅式”。

以上这些,长远来看都会是决定一家车企出海上限的重要因素,特斯拉就是这么做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求求赶紧把小鹏的欺骗行为曝光吧,太差劲。”确认了陆玖财经作者已经在群里后,一位小鹏车主发出上述请求。这些被通知延迟交车的小鹏准车主们,2021年11月开始自发地建立起微信群,最多的时候200多人。

经了解,部分下单小鹏P7 480系列车型的车主,在“预计6-8周”交付期过后,被告知无法按时提车,甚至有的销售并未主动告知车主,而是 “到了第8周在一再追问之下说出会晚交付的事情”。

针对延迟交付,小鹏(XPEV.US)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但并未给出官方的补偿或赔偿措施。目前,还有至少100位车主,未选择小鹏提出的任何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焦头烂额等车的时候,人家(小鹏)发微博造飞机。现在还在上升期,口碑就成这样了,还怎么‘升天’,难不成以后做飞行器,掉下来都没人去管的吗?”有车主对陆玖财经这样表示。

截至发稿,这些不愿意达成和解的车主,依然没能等到小鹏主动联系他们,只能眼看着补贴到期无能为力,依然带着骨折的家人挤地铁去医院。而他们的诉求,只是小鹏能有一个人站出来,与他们进行一场真正有效的对话,要一个说法,要一个道歉。

颇有情怀的何小鹏,曾经代表中国新能源车新势力,向特斯拉叫板,并且公开喊出要造出飞行汽车的口号。然后,梦想和现实,至少要差一个“按时交车”的距离。


01 “只要求小鹏像个正常的企业”

“2021年10月10日,在上海环球港的小鹏(店),订了一辆小鹏P7 480N版本,选配了丹拿音响及nappa小牛皮。销售承诺6-8周交付,在第8周之前,销售一直承诺按时交付。到了第8周,在我一再追问之下,(销售)说出会晚交付的事情,时间点在2022年2月中上旬配车,2月下旬交付。” 

邱小姐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向别人讲述这段事。而在维权群里与各位准车主的交流过程中,她得知,自己不是唯一一个被销售的承诺“欺骗”的消费者。 

“小鹏总部客服多不要脸,我交期前一周打电话问,还信誓旦旦跟我说他们没遇到逾期不能交付的。”莫莫的遭遇,与邱小姐如出一辙,“到交付当天我问的我销售,就出现销售说的那三个方案。” 

所谓的三个方案,即下单P7 480E/N车型,被延迟交付的车主,可以选择继续等待提车、改配其他车型,或者无忧退订。很多车主无奈之下选择接受其中一个方案,但还有一百余人,在对小鹏的强烈不满之下,选择继续“死磕”。 

造成不满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与客户进行真诚的沟通。 “有一个重点是,在原先的6到8周时间内,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供应问题,在到达交车时间后再告知,并且是延迟了15周之久,前面6到8(周)在干嘛?”斑马质疑道。 

邱小姐补充,小鹏没有第一时间道歉,安抚客户情绪,而是在客户发声近十天后,才给了一个“由于电池供应紧张才晚交付”的声明,但依然没有给出合理的补偿措施。在她声明急需用车后,小鹏也并未提供代步车供她暂用。 

“我和他们说了我急用车,家里有老人骨折每周都要去医院,我公司不靠地铁,上下班要打车非常不方便。我说你们安排一辆试驾车先给我救济,也不愿意。据我所知,部分城市的车主已经安排了试驾车,各地也都有一些店给予力所能及的补偿。不是在乎礼品的价值,至少有一个说法,在乎客户的感受。我的店里什么都没有,还说人家给试驾车是违规的,说人家是经销商不是直营店,试问营销商都可以做得比你小鹏的品牌做得好,你羞愧吗?”说到这里,邱小姐情绪有些激动。 

陆玖财经提到,抖音上有一个人吐槽小鹏,后来好像拿到了赔偿方案,莫莫表示:“我们只是正常维权,和他不一样。我们只要求小鹏像个正常的企业,该负的责任就得负,逾期违约导致我们损失的要有个赔偿,要有回应。” 


02 为什么不接受官方方案?

这些小鹏车主为何如此气愤?他们不接受官方解决方案,究竟是无理取闹,还是另有隐情?车主们向陆玖财经对各个方案的细节,做了更多介绍。 

首先,继续等待提车,大概率要等到2022年,但包括广东在内的地区,明年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有调整。根据车主提供的信息单,今年10月签订合同时,综合补贴有24750元,今年不能提车,可能因此失去上万元补贴。 

至于第二个改配的方案,邱小姐表示自己愿意加钱升级586版本,但要求排在前面提前提车,理由是“是因为小鹏的原因导致我个人需要加钱升级的,而且我已经等了2个月了”。但她被告知,如果改配586版本,需要重新排队等2个月。“改配要重新排队2个月,那我改配的意义何在?我本来就是急用车。” 

邱小姐还称,小鹏App的车主论坛里看到,有改配670版本秒配车的,她就此表示:“小鹏给的改配方案根本无法执行,一定需要我买最贵的配置才可以?” 

无忧退订的方案,对车主并不“无忧”。车主花几千元买的内饰等,小鹏方面不提供赔偿。“这个损失不也是我们自己吃进?现在退订我再转其他品牌,因为到年底,部分车辆涨价,而且购车需要重新等,所以这些代价都要自己去付?我的时间成本谁赔偿?” 

另外,一些依然在尝试维权的车主认为,不管选择哪种方案,小鹏都应该做出合理的赔偿。 


03 要个说法有多难?

也有一些车主单纯就是咽不下被“骗”的这口气,只想要个说法,这难吗? 

对维权的小鹏车主,还真挺难。 

陆玖财经在12月8日下午17时左右,首次收到小鹏方面关于延迟交付的回复,回复中称:“我们根据最新的排产计划,梳理了预计有超期风险的客户,通过销售人员一对一地联系客户,告知最新的交付预计周期,同时了解客户需求,协助有需求的客户完成改配或退订的手续”。截至12月13日下午15时陆玖财经与车主们再次交流,只有妮卡和Leo两人表示接到了小鹏的电话,但这个电话被妮卡定义为“火上浇油”。 

“有投诉专员专门打电话过来,用一种很高兴的语气说:‘哎呀!您的车辆在1月就完成交付啦!我这边把这个好消息通知您!’9月21日定的车,明天就是等车的第12周,我收到了他们的恭喜。我问他’你觉得你们当初承诺6-8周,现在告诉我1月交付,相当于15-16周,这个恭喜我会觉得开心吗‘,她们说’本来不确定预计交付时间,现在有确切时间了,我们也是想第一时间通知您‘,我说那赔偿呢?他们答复’公司没有相关政策‘。” 

Leo接到的电话内容大体相同,但他也并不满意:“从订车到现在,延期的时候我问销售,销售都不知道,后面就给我打过一次电话,通知我1月提车,叫我等,也没问我等不等。” 

和其他连消息都没收到的车主比,妮卡和Leo可能确实算幸运的。小空表示:“哪里有人沟通?给销售发消息已经失踪了,给400打电话也没人回电,打10次了,都在踢皮球。”莫莫说:“我每天给400打电话,打到想哭,好无助,每次我都让他们回我电话(不管生产没生产出来,方案出没出来,都回个电话,让我知道他们又在跟进),然后从来没接到过,永远都装死。” 

斑马调侃道:“找销售不理,找交付专员不回。找400说24小时回电,估计要等到明年。” 


04 到底为何不能交付?

今年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能按时交车,也不是小鹏一家的问题,不过小鹏不能按时交车的真正理由是什么,似乎有些让人困惑。 

根据小鹏公关的回应,小鹏P7 480E/N车型生产受影响,是因为“目前受疫情影响,行业面临着磷酸铁锂电池供给的极度紧张”,陆玖财经与行业人士确认过,这种对于行业现状的表述本身无误,但是,小鹏线上客服给客户回应的延迟交付原因,却是“缺芯”。 

线上客服和公关回应的原因不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有人在撒谎,还是小鹏既缺芯片也缺电池? 

包括上述问题在内,陆玖财经就车主提出的重点问题,与小鹏方面进行了沟通。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等待之余,陆玖财经再次翻看了小鹏在香港二次上市时提交的聆讯材料,发现在“风险因素”中有几条与延迟交付相关的表述,比如“我们依赖我们的供应商,其中部分属单一来源供应商。供应商或未能按照我们的时间表及我们可接纳的价格、质量水平和数量提供我们的智能电动汽车所需的组件”。 

其中,小鹏从单一供应商采购大部分包含半导体的部件,且“目前仅全面认证极少数该等电池包(智能电动汽车电池包)所用电芯的供应商,于转换电芯供应商方面灵活性极低。该等供应商的电芯供应如有任何中断,可能导致我们的智能电动汽车生产中断,直至另一供应商获全面认证为止”。 

没想到,小鹏对自身的风险,认知得够清晰。这次只是踩中了其中两条,之后呢? 

现在,部分车主已经向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机构(广州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现在正在审核中。该车主表示:“你也可以把我这个加进文章里去,我这个如果受理了,后面就会有很多车主去申请仲裁。仲裁不过我就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行我就提交法院二审,我跟他死磕。” 

据了解,小鹏汽车近些年来接连出现售后和车主维权事件,延迟交车只是其中一起。陆玖财经将持续关注仲裁的进度,以及小鹏方面对车主的回复。 。陆玖财经将持续关注仲裁的进度,以及小鹏方面对车主的回复。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