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商票违约、猪吃猪、董事长限消......短短十几天,数次成为热点的正邦科技,在猪价回暖之时,并没有走出资金紧张的寒冬。

依靠“公司+农户”模式实现的快速扩展,当下正在反噬公司链条,扩产再缩产,也在不断增加正邦科技的沉没资本。

养猪大户如何靠猪吃饭?这个平时简单的问题,对于如今的正邦科技来说,却成为了切切实实的“奥数题”。


多债缠身正邦的猪快“吃不起”饲料了


养猪大户正邦科技,自己快没有“猪肉”吃了?

7月24日,一则关于“养猪大户买不起猪肉出现猪吃猪”的话题登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个月,广西南宁、四川江油、江西赣州、湖南湘潭等地正邦科技的代养户出现“断料”问题。部分猪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出现了猪吃猪的现象。代养户普遍不愿垫款购买饲料,为求自保,部分代养户选择“偷卖”公司猪。

据了解,代养户在2021年为正邦科技提供597.07万头出栏量。按近日生猪平均价与常规出栏体重估算,因代养户风波,或影响正邦科技今年下半年收入达80亿元。

7月25日,正邦科技在互动平台上回应了这一消息。

正邦科技表示,受6月份猪价低迷及疫情因素影响,其资金相对紧张,因物流配送与饲料厂的协调问题导致少部分区域出现了偶发性断料现象,该小范围的断料情况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已通过资源协调得到解决。

资金紧张,是目前生猪养殖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是缺钱缺成正邦科技这样的,数量却并不多。

今年4月,正邦科技1.02亿元商票逾期暴雷,此后在逾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平台的信息显示,5月末,正邦科技商票逾期金额扩大至4.79亿元,进入6月,逾期上升至5.42亿元。截止6月30日,逾期余额再增到7.29亿元,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

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正邦科技为“猪吃猪”事件进行解释的同时,董事长林峰被限制高消费的新闻,又引发了市场新一波的关注和担忧。

7月25日,正邦科技针对此事发布公告称,此次涉及案件为劳工纠纷。在7月19日发现董事长被限消后,公司已与法院联系并说明理由。7月20日,法院经审查已解除了对正邦科技失信执行人名单及对董事长林峰的限制高消费措施。

但这种自证,无法改变当下正邦科技缺钱的事实。


快速扩张带来的隐患


《让子弹飞》里面,葛优有句经典台词“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不知正邦科技如果看到这句台词,会不会默默地一键三连。

事实上扩大产能,是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国内龙头猪企的普遍动作。猪价推高带来的高利益,让正邦科技也开始了一波扩产动作。但是这个步子迈的,着实有点太大。

年报数据显示,在2019年,正邦科技实现生猪出栏578.4万头,而到了2020年,该公司生猪出栏量就达到了955.97万头,出栏规模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但猪毕竟不是口罩,上了量就能够见效。在周期高点布局的产能,在遇到快速下行后就成了拖累。

比如正邦科技在2021年年报中所言:受到2021年国内市场生猪价格持续下降及疫情的影响,其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造成空置栏舍折旧等损失。

与此同时,高速扩张也让正邦科技的债务压力快速增高。

2021年,正邦科技资产负债率由上一年的58.56%提升至92.6%,截至2021年底,总有息负债高达246亿元。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正邦科技的资产负债率继续上升至97.03%,连续一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金额为负值。截至一季度末,该公司短期借款仍有121.48亿元,货币资金仅30.73亿元。

7月16日,正邦科技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在2022年上半年亏损约38亿元至46亿元,同比下降165.72%-221.66%;扣非净利润亏损36亿元-44亿元,同比下降302.57%-392.03%,生猪出栏量也同比下降30.75%至484.52万头,商品猪销售均价12.74元/公斤,同比下降37.49%。

对比牧原股份上半年63-69亿元的亏损、新希望39-42亿元的亏损,正邦科技看似还行。但是在对比企业规模和去年业绩之后不难发现,正邦科技的抗压性,显然不如前两家来的踏实。

别的不说,牧原去年还净赚了69亿元,今年无非把去年利润吐出来。而正邦科技去年可是赔了188亿元,这么大的窟窿还在继续挖坑,这墙着实有点不稳当了。


猪肉价格回暖能救正邦科技吗


对于目前所遇到的困境,正邦科技还是希望自己的猪能“救”自己一把。

正邦科技在26日的公告中就表示,随着国内生猪市场价格的回暖,将持续通过出售变现能力强的存货,迅速补充经营所需资金。而为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后续还将通过控股股东减持、出售闲置资产、多方式引入专项资金支持,受让子公司部分股权与合作方共建产业生态等融资措施,来支持业务的持续发展。

其实这些举措,正邦科技已经在进行。比如在今年2月,正邦科技大股东正邦集团就向大北农出售部分饲料业务,近日正邦科技又与厦门建发股份签署战略合作,金额达到60亿元。

但一番动作之后却没有什么明显效果。究其原因,在最为核心的“存货”上面,正邦科技翻盘的底气不足。

从正邦科技的销售月报不难看出,正邦科技2022年1-5月,累计销售生猪409.44万头,同比下降24.34%;累计销售收入42.5亿元,同比下降71.07%,5月销售均价14.47元/公斤。

此外,正邦科技出栏均重在行业整体增长的基础上,反而出现了下降,出栏商品猪均重从1月的105公斤下降至86.58公斤。

虽然正邦科技解释是在调整结构。但显而易见,猪轻了售价会低,单猪盈利能力也会降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改善将会更加困难。而出栏数量与此前栏舍规模匹配度低,也会导致折旧摊销费用升高,再次刺激加速卖猪动作,形成一个非良性循环。

而被正邦科技寄予厚望的猪周期回归,也未必会如愿实现。

7月4日,国家发改委就猪价上涨过快情况,组织行业协会、部分养殖企业及屠宰企业召开会议。国家发改委研判指出,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加之消费不旺,猪价并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基础。明确表示将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并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惩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此后农业农村部举行的行业会议上,农业农村部也表示,6、7月份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是受部分养殖场户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因素叠加影响。由于能繁母猪产能充足,后期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条件。

也就是说,目前这种猪价快速上涨,更多是人为干预,与生猪供需结构完全背离。事实上,目前全国无论是存栏生猪还是出栏生猪数量,虽有所下降,但并不短缺,甚至生猪产能去化并不彻底。这对债压剧增的正邦科技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正邦科技似乎也没打算在一棵树上吊死,大热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正邦科技另选的自救道路。

6月18日,正邦科技就公告称,与国家电投签订协议,国家电投对公司的土地、能源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布局光伏、风电、综合智慧能源等产业,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建设生态光伏、风电、分布式及集中式综合智慧能源约1000万千瓦,预计投资总额达到400亿元左右。

看着如此熟悉的跨界自救,让人不由想起了雏鹰农牧。正邦科技能否避开当初雏鹰走过的坑,完成自救动作,也让市场有所疑虑。

在公告后,深交所就立刻要求正邦科技结合公司主营业务,详细说明与国家电投开展本次合作的背景、目的与具体合作方式,与公司现阶段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是否匹配。

在猪周期高峰,盲目扩张,周期下行后上演了“猪吃猪”惨剧;清洁能源火热时,迅速布局,又将迎来什么结局呢?

历史告诉我们,总往风口钻,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吹得一地鸡毛,最后裸奔。对于股价已从高点跌去四分之三的正邦科技,能不能靠猪自救,同样是个悬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2021年,猪肉相关行业的关键词就是“降”:“价格降”、“利润降”。

二者的关系是,降价带来企业业绩下降。温氏股份亏损100多亿元,把4年的利润亏去了一半。新希望2021年预计亏损100亿;天邦股份也把前三年的利润亏空完了。正邦科技三年的利润还差25亿元才能补上亏空。只有牧原股份依托自养模式,继续实现了盈利,全年约在100亿元以上。

这种情况会持续吗,双汇董事长万隆表示,2022年将迎来猪周期拐点。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非洲猪瘟仍在持续,且猪肉产能已经形成,产能没有下降很多,猪价确实还会在低位盘整,猪价有可能在2022年底开始出现趋势性的反转。


散养户、大企业坐过山车,赚得都赔回去了

对河北生猪养殖户老杨来说,2021年的猪肉生意是三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老杨向蓝鲸财经记者感叹:“猪肉收购价格从上一年的20元/斤,降到8元/斤,养了几十年的猪,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现在是赔钱养猪。”

据了解,老杨每年养殖百余头猪,已经几十年,2020年赚得很开心,但2021年把2020年赚得也赔进去了。“我们这些养了几十年的没关系,有赔有赚,都能拉持平了。那些今年进来的估计都得赔光了。”老杨称。

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0年1月,白条猪批发价格为40.79元/公斤,2020年一整年价格都在35元/公斤以上,但从2021年1月逐渐下滑到2021年9月的最低点,仅为16.13元/公斤。较2020年8月的43.29元/公斤,降幅达53.29%。目前的价格有所恢复,批发价为23.68元/公斤。也难怪老杨一肚子苦水。

老杨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最亏的就是2020年底买的仔猪,2021年出栏的,那会的仔猪价格达十七八元一斤,现在才七八块钱。”

散养亏损,大企业亏得更多。正邦科技前三季报亏损76.27亿元,已经把前三年75.84亿元的总利润全都“亏空”了。天邦股份前三季报亏损26.96亿元,也亏完了前三年27.73亿元的总利润。温氏股份前三季报亏损97.01亿,也即将亏去了前三年利润总额的一半。新希望前三季度也亏损了64.01亿元。

猪产业链下游的屠宰和肉制品企业也不好过。最典型的是双汇,前三季度双汇发展营业收入为509.58亿元,同比下降8.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3亿元,同比下降30.08%。雨润食品上半年收入75.36亿港元,同比增长1.95%,但依然亏损4.05亿港元,同比收窄9.3%。

屋漏偏逢连夜雨,双汇还上演了父子内斗的戏份。万隆之子万洪建因被罢免一切职务,在网上直接爆料万隆情人、利益输送、逃税等内幕。随着祝义财的回归,并且完成二代接班,雨润也开始好转,并开始通过破产重整甩掉包袱。最新的消息称,91%债权人已对重整方案投下赞成票。

虽然牧原股份维持了盈利,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62.8亿元,同比上涨43.71%,利润为87亿元,但依然同比下降58.53%。

农牧食品产业传播与市场咨询平台“牧食记”联合创始人舒全登认为:“牧原股份可以内部种猪扩繁,并且可以出手仔猪,其他企业需要外购种猪和仔猪,所以为了扩张外购大量仔猪的企业亏损比较大。”

所以一位业内人士就总结称:“2021年猪肉价格一路走跌,整个市场猪肉消费疲软,所以养殖和屠宰都很艰难。”


自酿后果,产能过剩,需求下滑

在诸多企业看来,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三,其中最大的是产业自身的周期变化:猪价从年初的35元/kg以上骤降至2季度的12元/kg左右。其二是新一轮非洲猪瘟变异毒株给众多养猪企业,特别是对华北、东北等区域,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三猪产业普遍面临成本的上涨。包括猪场固定资产投入、环保投入,以及饲料原料价格在2021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就成本而言,2021年的确涨了不少。老杨表示,“饲料价格从一吨3500元,涨到了现在的3900元/吨。”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每公斤玉米价格从2020年2月1.87元涨至2021年3月2.79元,涨幅近50%,并且全年保持在2.6元以上。每公斤大豆的价格从不足3.6元的价格,涨至目前的6元,涨幅超过50%。

加之猪肉价格下跌,两头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小。

不过,在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看来,造成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9月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的生猪数量为2509万头,同比增长95.2%,10月份生猪屠宰数量较9月份明显增加,为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根据农村农业部监测,3月全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猪仔数量均3000万头以上,并还在持续增长中,全国能繁殖的母猪存栏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据以上数据来看,生猪肉生产过剩的情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出栏量看,2021年三季度出栏49193万头,高于2020年三季度36%,已经超过2019年三季度出栏量,接近了2018年三季度的水平。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猪出栏量已达4.9亿头,因四季度生猪产能继续释放,四季度出栏量或在2亿头以上,因此2021全年生猪出栏量有望达到7亿头的水平。

产能过剩谁造成的?

舒全登认为,前期由于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出栏量减少,然后猪价上涨后,资本蜂拥而上,所以产能现在过剩。产能过剩加之成本大幅上升,所以企业出现这么严重的亏损。

以最大的养猪企业牧原股份为例,2020年提出工作重点一是快速扩大养殖产能,二是扩充屠宰产能。随着公司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2021年11月生猪销售累计3523.9万头,增长127.75%。不过,牧原股份收入仅增长不足40%,销量与销售额增幅相差较大。

牧原股份还出现了32家子公司付款逾期,涉及逾期商票金额6947.14万元。对此,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表示:“无论是财务问题,还是市场上关注的现金流问题,存在质疑是正常的。”

再看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2020年正邦提出了“四抢”战略:抢母猪、抢仔猪、抢养殖指标、抢人才的策略。2020年生猪出栏955.97万头,同比增长65.28%,跃居行业第二。2021年却落得一个巨亏的年份。

除了过剩之外,就是需求相对疲软。虽然猪肉依然是肉蛋白主要来源,但消费者已经从意识上意识层面减少对猪肉的消费。

蓝鲸财经记者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是在减少。42.86%的消费者认为较前两年,2021年猪肉消费是减少的。

对于为何减少食用猪肉的频次,超过61%的消费者表示是健康化的需求,也有仅20%的消费表示是替代产品的原因。

消费者对牛羊肉的消费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国牛肉产量2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万吨,增长4.5%;羊肉产量210万吨,增加13万吨,增长6.8%


企业各显其能,前途仍然不明

企业也在积极自救,开始出售、剥离上市公司旗下的非核心资产,换取现金支持企业度过难关。

12月20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与控股股东正邦集团签署了协议,将所持有的江西正邦食品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正邦集团。12月1日晚间,顺鑫农业公告称,为聚焦主营业务,顺鑫农业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持有的北京顺鑫佳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

天邦股份也在逐步剥离饲料和疫苗业务。7月5日,天邦股份和通威股份同时公告称,天邦股份拟向通威股份转让水产饲料和猪饲料业务,上述资产业务的合计作价约为12.5亿元-15亿元。

牧原股份业绩压力相对较小,更多的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秦英林表示:“面对行业处于周期底部等因素,公司现金流较为紧张也是现实情况,但是大股东的资金支持、定增、暂缓工程建设等手段都是企业快速奔跑过程中所保留的必要应对措施。”

有了这些举措,对于2022年,企业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

新希望相关负责人在回复蓝鲸财经记者时表示,从产量来说,特别是养猪出栏量,会有一定幅度的大增长。但这种增长,更多是基于现有产能,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使生产满负荷率、母猪生产成绩、肥猪增重效率等指标得到提升。这种产量的增长也有助于降低各种资产投入的分摊,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而并不是单纯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扩产。

双汇董事长万隆认为,2022年,肉类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猪周期拐点,双汇将根据市场变化科学组织供、产、销等环节,多渠道并举扩大采购网络,落实“六个结合”调整产品结构,升级业务管理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厂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不过,对于2022年的情况,高观认为,由于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较多,特别是猪瘟疫情仍存不确定性,2022年猪肉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从目前看控制的相对较好,但难说不会反复。”

舒全登也认为,2022年,非洲猪瘟仍在持续,且猪肉产能已经形成,产能没有下降很多,猪价确实还会低位盘整,就猪肉企业而言,2022年的情况可能还不会太理想。

从消费者角度看,企业还要提升品质,扩大需求。蓝鲸财经调查发现,近七成的消费者认为猪肉和肉制品产品品质有待提高。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