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工具

4月22日,据36氪、华夏时报、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内容社区小红书近日开启了一轮大规模裁员,整体裁员比例接近20%。

在相关传闻疯狂发酵之际,小红书官方迅速扑火,表示此次人员缩减是政策的年度绩效盘点和人员汰换,整体比例在10%以内,但具体裁员部门、员工赔偿方案等细节并未一一回应。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被爆裁员之前,小红书其实一直在扩招。但小红书失算之处或许就在于,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冬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持续得更久,严重影响其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

除此之外,在新消费品牌集体跌落神坛、网红经济褪色的背景下,小红书想保住手上的市场份额和客户,也变得越来越难——靠在小红书病毒式营销发家的完美日记跌落神坛,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线上流量红利枯竭、营销成本水涨船高之后,网红品牌们豪掷千金打营销战的场景,或许要成为历史。上游品牌方收紧水龙头,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小红书必然会迎来阵痛。

兴于流量、困于商业化,是所有内容社区的共同难题。为了摆脱广告依赖症,小红书们还有哪条路可以走?


互联网大厂“优化潮”再添一员:小红书被爆裁员20%

4月22日,据36氪、华夏时报、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内容社区小红书近日开启了一轮大规模裁员,整体裁员比例接近20%。

在职场社区脉脉上,小红书裁员的信息也光速登上当天热榜,评论区充斥着小红书员工们的吐槽和控诉。有标记为小红书员工的脉脉用户直言,网传20%的裁员比例准确无疑,“所有部门都在裁,还有很多是有期权的老员工。”

昵称为“达摩师爷”脉脉用户也发帖称,之前一直在招聘的前端、电商等部门也没有逃过裁员的噩梦,只不过各个部门的裁员比例有一定出入,“产品、技术部门裁员比例相对没那么高,在15%左右。”



在相关传闻疯狂发酵之际,小红书也作出了紧急回应。通过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小红书表示此次人员缩减是政策的年度绩效盘点和人员汰换,整体比例在10%以内。不过对于具体裁员部门、员工赔偿方案等细节,小红书并未一一做出回应。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裁员潮在这个春天愈演愈烈,小红书“强势入局”并不令人意外——互联网广告市场的萎缩,内容社区的处处碰壁,以及小红书在电商等创新业务上并不算成功的扩张,都为此次裁员埋下伏笔。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最近两天被爆裁员之前,小红书其实一直在扩招。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观察到,去年秋招期间小红书是招聘力度最大的互联网大厂之一,在开发、产品、运营等岗位上放出了大量HC。

去年和小红书达成校招合作的求职平台爱思益提供了一组数据,在这一届秋招中,小红书面向全国各大高校提供了1000+offer,平均月薪过万,算法、前端开发等热门岗位提供最高25薪的诱人条件。

疯狂招聘的小红书,彼时正走在扩张的康庄大道上:一边是扩大社区容量,将触角伸到更多垂类社区;另一边则是不断加码电商等新业务,旨在寻求第二增长线。

然而,小红书失算之处或许就在于,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冬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持续得更久,严重影响其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

三季度,理论上应该是互联网广告的旺季。但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去年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1582亿,不仅低于二季度的1596亿,而且9.5%的同比增速也较2020年同期的26.2%大幅收缩。

去年下半年,广告收入在百亿以上的上市互联网公司中,同比增速最高的是快手,三季度广告营收同比增速接近76%。但快手CEO程一笑对这份成绩单并不十分满意:

“快手广告市场份额4%,用户使用总时长占比11%,这两个数据并不匹配,广告转化依然相对较低。”

QuestMobile预计,未来两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增速还会持续下降,内容社区平台自然也不例外。报告指出,2022和2023年社交广告市场规模增速预计为16.4%和12.1%,较2020年巅峰的28.3%退步明显。


(图片来自QuestMobile)


去年11月,小红书完成了由淡马锡、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估值来到200亿美元的巅峰。这个庞大的估值数字,基本上已经透支了小红书在一级市场的融资潜力,除了IPO之外,再想谋求资本输血已不太可能。

更不幸的是,时运不济的小红书遇上中概股暴跌潮和SEC的极限施压,此时上市必然导致估值大幅缩水,可谓进退维谷。

行情数据显示,短短四个月,诸多明星中概股市值接近腰斩。这当中,不乏跟小红书同处内容社区赛道的知乎,归属电商板块的唯品会、蘑菇街,和小红书合作紧密、具备网红种草属性的逸仙电商市值更是直接缩水超七成。

考虑及此,主动调低增长目标、缩减人手虽令人无奈,也实属必然。

更何况,小红书要担忧的还不止扩张受阻——在新消费品牌集体跌落神坛、网红经济褪色的背景下,想保住手上的市场份额和客户,也变得越来越难。


网红经济褪色,全民种草时代落幕

去年12月,小红书月活宣布突破2亿,其中72%是90后,50%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整个社区生态呈现一副欣欣向荣之势。

如果要论用户活跃度和用户黏性,小红书横向对比微博、知乎、豆瓣、贴吧等竞争对手,的确毫不逊色。截止今年一季度,知乎月活将将破亿,月活最高的微博则一直备受“僵尸粉”、“水军”之困,后来居上的小红书能在短时间内赢得诸多品牌的认可,绝非偶然。

只不过,小红书的辉煌没有持续很久,种草经济的衰退就如约而至——从行业内卷到流量红利消退,再到监管重锤出击,过去这一年,小红书的护城河变得摇摇欲坠。

1、种草社区内卷,小红书的对手越来越多

首先,种草这门生意不再是小红书的专属,过去两年内卷越来越严重,抖音、知乎、快手,甚至京东和淘宝全都想来抢小红书的生意,蚕食了后者的市场份额。

去年618期间,京东同时发力短视频、图文带货业务,这段时期生产的短视频专业种草视频超过90万条,带货比例提升334倍。作为内容社区中的领头羊,知乎也在同一时间生产了200万+带货内容,带动平台总订单量同比增长124%、GMV同比暴涨125%。

至于抖音和快手的下场,更是给小红书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前者不仅用户规模庞大且用户黏性极高,短视频种草的转化率也绝非图文可比,可谓是小红书的最强对手。

上个月,抖音开始灰度测试种草功能的一级入口,目前已经在北京等地区向用户率先开放内测。

在内卷加剧的种草赛道,作为前辈的小红书恐怕并没有稳赢抖音、快手的底气。

2、流量法则失效,网红品牌不再迷信种草

其次,小红书的庞大流量和种草模式,曾给各大品牌带去实打实的用户和收益。但这一套增长法则,现在似乎也开始失灵了——最直接证据就是,那些在小红书砸大钱种草的网红品牌,纷纷走向下坡路。

靠在小红书病毒式营销发家的完美日记,就是最好的例子。资料显示,完美日记早在2018年便进驻小红书社区,是首批参与种草的国产美妆品牌之一。借着“大牌平替”、“国货之光”的精准定位,先后和近15000个美妆博主展开合作。

那段日子,是小红书和完美日记最辉煌的时期:前者刚进驻三个月便完成3亿美元融资,后者半年内实现用户破1.5亿。

但从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的财报来看,过于依赖营销、在小红书等内容社区大洒金钱,是导致其亏损额不断放大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逸仙电商去年全年净亏损15.5亿,四季度毛利率从2020同期的66.3%下滑至65%,毛利润同比下降23.7%至9.9亿。翻看逸仙电商的财报还可以发现,2021财年40亿的年度营销支出,同比增速高达17.4%——甚至要高于11.6%的营收增速。


(图片来自逸仙电商财报)


完美日记的老对手花西子,其实也有类似的烦恼。

靠着李佳琦的直播间快速崛起的花西子,这两年也开始和淘宝直播一哥主动解绑,往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开拓客源。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花西子便同步在小红书、抖音、微博投放大量资源,在小红书官方号上,运营人员几乎对每个用户的吐槽笔记一一回复,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发力营销并没有给花西子带来预期的增长。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之后花西子的销售量同比增速回落至两位数,和前些年动辄20倍的暴涨无法同日而语。

3、监管渐趋严格,社区乱象屡禁不止

最后一点,小红书引以为傲的社区生态口碑明显下滑,过去一年遭受了诸多争议。

前段时间,江苏市场监管局再次出台了《商业广告代言行为监督执法指南》,首次将“以种草等形式变相发布商业广告、欺诈误导消费者”纳入监管范围。由此可见,监管层对小红书种草乱象的容忍度也在降低。

面对日益加剧的监管压力,小红书也努力自救。

2月17日,小红书宣布对医美类账号开展专项整治,取消对私立医美机构的专业认证,同时对涉嫌营销导流、违规医美的内容、账号进行封禁、下架。

不过整治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毕竟和监管层之间的博弈是一项长期任务,小红书在去年也曾重拳出击下架7000+篇违规医美笔记、封禁近5000个问题账号,如今又不得不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完美日记的神话破灭、花西子的增长放缓,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高度依赖流量、重营销轻研发的网红经济模式,正在失效。尤其是在线上流量红利枯竭、营销成本水涨船高的大背景下,网红品牌们豪掷千金打营销战的场景,或许要成为历史。

上游品牌方收紧水龙头,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小红书必然会迎来阵痛。

上周五,知乎登陆港交所首日大跌逾20%跌破发行价,豆瓣鹅组也在上周宣告解散,国内的头部内容社区日子过得都相当糟心。

兴于流量、困于商业化,是所有内容社区的共同难题。无论是破发的知乎,受到监管层高压管理的豆瓣,还是陷入裁员传闻的小红书,都在寻找一条更靠谱的商业化之路——特别是摆脱广告依赖症。


内容社区商业化,除了广告还能靠什么?

为了摆脱广告依赖症,小红书、知乎、豆瓣、虎扑等内容社区做出过很多尝试,可惜至今没有谁敢说自己已经取得成功。

2020年1月份,小红书位于上海的线下体验店小红书之家宣告全线关闭,线上线下联动的策略宣告失效。根据官方信息,小红书之家首店2018年6月落户静安大悦城,肩负着为小红书探索新零售业务的重任。但在经过短短一年的试验之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线下业态还是宣告破产。

过去这些年,小红书的同行们也进行过不少失败试验。豆瓣的电商业务“市集”,知识付费业务“豆瓣时间”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商业化极其缓慢。

在去年6月份宣布终止上市计划的虎扑,好不容易通过内部孵化和投资,捣鼓出了得物、识货等电商业务,可惜扩张并不顺利。招股书显示,虎扑依旧有60%的营收来自广告,电商业务贡献寥寥。

内容社区的商业化难题,可以说至今无解。

小红书、豆瓣、知乎们的解药在哪?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那句话——社区的尽头的电商。


(图片来自UNsplash)


客观来说,小红书做电商比知乎、豆瓣更有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其消费水平整体较高的用户群,以及更宽容的社区氛围。

做问答社区起家的知乎和文青聚集的豆瓣,用户对商业化更加抵触,对电商、带货的容忍度也远比不上小红书。

但在小红书的2亿月活中,72%为90后,50%位于一、二线城市,90%为女性,她们追求生活质感、消费欲望强烈,是一批十分优质的潜在客户。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认为内容社区发力电商业务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能否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搭建电商交易闭环,完善电商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份小红书电商业务负责人刘焕通因家庭原因宣布离职,但很快便加入了从欢聚集团剥离出来的游戏社交平台Hago。

对于小红书这种体量的大企业来说,关键业务的一把手离职,往往牵涉到企业核心战略以及该业务未来发展方向的变化。换句话说,小红书的电商业务或许需要换种玩法——改变电商平台流量中枢的定位,提高对电商业务的掌控力、提升自营业务比例。

前文提到的虎扑,在电商业务上屡次受挫,正是因为对供应链、售后等环节管理不善。2019年,得物GMV呈高速增长,全年GMV达到60亿。但由于天价炒鞋、质检不及格等丑闻,得物投诉量飙升甚至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打上“不建议下单”的标签,平台口碑随即跌至谷底。

而同样以内容社区发家的蘑菇街、美丽说,近年来业绩、股价跌至谷底,也是出于相似的原因。

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小红书电商业务的成败。

当然,搭建供应链、打造交易闭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红书也无法一蹴而就。根据详细的用户画像,从用户需求出发、发力重点垂直品类,是最合理的方法。

千瓜数据的统计显示,截止目前美妆、母婴、美食和家居是小红书社区内热度最高的四大品牌。以美食类商品为例,小红书商城数据显示,用户普遍偏好单价100-300元左右的单品,消费潜力惊人。

以这些重点品类为切入点,逐步完善自己的电商供应链,小红书还有机会追上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写在最后

对于小红书来说,现在是一个要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

在外部,去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和淘宝都上线了自己的种草平台,抖音也一早被爆在内测对标小红书的种草社区APP,互联网巨头对种草生意虎视眈眈。在内部,小红书去年下半年开始疯狂“拔草”清除问题账号、打压炫富、虚假宣传等行为,却未能赢得所有用户的认可。

小红书联合创始人瞿芳曾经说过,迷茫是小红书初创团队的常态。

“在创业初期,我们主攻的是内容,从未想过发展途径是怎样的,对于如何变现更是迷茫。”

如今,变现的难题再次摆在他们面前,但小红书的高层们不能再迷茫下去。可以肯定的是,电商或许并非小红书最好的出路,但确实是现阶段最现实的出路。

阅读全文>>

近日,已经在美股上市的知乎宣布回港“双重上市”,4月15日,知乎香港IPO发售价定为每股32.06港元。待批准后将于4月22日开始交易。此次知乎计划发售的2600万股均是“旧股”,来自早期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也就是说知乎并不会在此次上市中获得融资,其意义更多是建立风险规避,毕竟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都面临“临时退市清单”带来的不确定性。

而另一方面,知乎在美股市场遭遇的“低估”或许也是其回港的动力。目前知乎美股价格已经下跌至了1.97美元,比首发价已跌去近80%,即使在中概股集体惨淡的背景下,知乎不被投资者看好的程度也更深一些,所以回港上市,也有让“更熟悉知乎的人来投资知乎”的意味。

回港上市“不为筹钱”,知乎账上目前也不太缺钱。截至2021年12月31日,知乎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74亿元,而2020年同一时期还只有31亿元,“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

可另一方面“赚钱能力”又是知乎目前最难解答的问题。2019至2021年,知乎营收分别为6.7亿元、13.52亿元、29.59亿元,而净亏损分别达到10亿元、5.17亿元、13亿元,亏损的大幅扩大让知乎的商业化扩张逻辑受到更多质疑——2021年119%的营收增长背后是知乎在营销费用上的大举投入,2021年,知乎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就达到了16.35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22.47%。

在这个过程中,知乎虽然在月活突破了1亿,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用户对内容生态发展的质疑。而近期,知乎又宣布将“想法”功能重新调回首页,大张旗鼓搞了两年的“视频化”似乎又要重新定位了。

知乎到底想如何盈利?其商业化路线又会对平台产生何种影响?


用户与平台的“分歧”?

知乎的业务构成主要由广告、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付费会员及其他三大部分组成,2021年分别占收入比例39.2%、32.9%、22.6%。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规模大致与流量规模挂钩,同时也与用户属性有一定关联;而付费会员目前主要提供盐选专栏、电子书等权益,更接近网络文学付费市场;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是近年知乎营收增长的重点,2021年,知乎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达到617.2%。

三大分类里,广告业务的想象空间不大,营收规模依赖于平台规模增长,知乎的盈利重心要寄望于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和付费会员。

其中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基于内容为品牌商家提供精准的线上营销,其实也就是大众理解的“软广”。知乎在招股书中曾经提到“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整体点击率是传统广告的2倍”,是一种更细致高效,也更有利可图的广告模式。

读娱君认为,知乎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把这一业务收入提升到商业模式构成中的主导位置,在于知乎自建立以来所积累的“消费决策影响力”,这是知乎的问答模式和长久以来建立的知识分享社区气质带来的,只不过在过去这始终是KOL与用户之间的游戏,现在则变成了平台亲自下场主导了而已。

虽然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增长非常迅猛,但却始终存在一个难解矛盾:“软广”这件事,与知乎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内容氛围以及在用户心目中客观、理性的平台气质几乎是很难相容的。



原因不难理解——用户把知乎作为消费决策参考的前提,来自对平台内容真实、客观程度的信任,大量用户更寄望于平台会加强整治和删除软广内容,何况平台自己加入这一行列?近日还有媒体质疑知乎“知+业务”内容不标注广告有违反广告法之嫌。而从用户体验上来说,知乎许多广告夹在信息流中和普通问答非常相似,让许多用户在阅览回答文章时不自觉看了一篇广告,这对广告主来说是效果上佳的推广,但对用户而言体验恐怕会比刷到一般广告更差。

而在小红书、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大概率是要高于知乎的,这就延伸出一个新问题:用户对知乎的定位,与知乎的商业化方向是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的。用户大概率不会因为在小红书、B站上刷到软广而有多愤怒,因为在他们的预期之中,这些平台有的本身的重要功能就是种草,有的则是UP主“恰饭”所需,只要姿态不太难看,用户们并不会过于反感。但知乎的主要内容逻辑在于“解答问题”而非“自我表达”,这从根本上提升了用户对其内容客观、真实性的敏感度。

而盐选会员、视频内容的问题本质上也是类似的分歧:老用户对于刷回答时插进来一篇虚构故事的操作是有怨言的;抱着看高质量文字预期而来,却频繁刷到和短视频平台一样的水货视频的用户也是有怨言的。



知乎对视频业务的调整,在读娱君看来算是一次纠错。知乎本就不该野蛮粗暴地照搬短视频平台去搭建自己的视频内容生态,招来海量的低质量视频营销号,更不该强推视频去破坏原有用户的体验。视频和文字作为内容形态本无高低,当下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很少有从来不看视频的,只不过用户自己的选择应该更被重视。现在的知乎仍然有视频,但在首页的位置被想法所取代,信息流推荐权重感觉明显更强调视频内容的知识性了。

这种分歧其实是知乎商业化进程中最难解决的“原点问题”。因为知乎的核心魅力本身就来源于这种“真实、理性、有用”的用户认知,平台又怎能自己去打破它?所以知乎必须在维护自身社区价值的前提下,去改善商业化结构以及各类业务的“细节”。

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怎么把“种草”业务做得让用户有获得感?

比如“软广”这件事,知乎需要最大程度地把推广需求和优质内容挂钩,甚至于变成内容生产的一部分,我们从B站的许多推广短视频中都能看到这种趋势,这也是此类“效果广告”所追求的效果。

这也是“获得感”的一种体现。去年12月13日,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外发表了题为《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主旨演讲。于用户而言,何为优质内容?他指出,有三个主要特征: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三者归于一个概念之下,可概括为“获得感”。“获得感”代表了用户对优质内容最热烈的渴望,拥有极其强大的价值势能。

知乎要做好“商业内容解决方案”这块业务,不能寄望于用户像理解微博、小红书、B站、抖音们那样去理解自己,而是要基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去做取舍和优化,要把“获得感”的实现在软广中同样做到位——提供更好的内容,提升社区文化认同,或者干脆自己下场提供更好的商品。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想法”的回归,不难发现其中端倪。新版想法的两行分列信息流与小红书几乎一致,以至于部分网友调侃知乎不如改名叫“小蓝书”比较妥当,不过在读娱君看来,这不失为一件好事。想法功能如果能承载起搭建社区文化的重任,将大大提升用户粘性,知乎做任何商业化的想象空间都会高上不少。但这方面知乎的竞争者众多,其自身的用户属性也并非市场常规理解上的年轻、女性等营销价值标签。

所以在商业化上,知乎似乎仍然看不到很光明的未来。作为一个整体,知乎是最大的中文问答社区,但放到各个细分类别上并不具备特别优势,影视综评价比不上豆瓣,对明星和热点事件的跟踪远不及微博,消费品评测和种草内容则早在各大视频平台、电商平台开花,而那些“种草”属性强的内容社区,其实多数是基于“人与人”的社区文化关系而来的信任,这又是知乎的短板;至于更好的商品,知乎目前在咖啡等少数领域试水,也尚未在APP中直接加入电商市场页面,短期内似乎也很难成气候。

周源在电话会议上表示2022年的战略重点是“生态第一”和“减亏”,他提到,2022年知乎将在用户的数字增长和收入增长背后,关注社区氛围满意度、创作者体验等指标。

知乎知道怎么做,只是实现起来太难罢了。

阅读全文>>

去年到今年,让众多中丐子弟“伤痕累累”的,除了行情本身,还有跟风“大师”的幻灭。

比如,抄作业持仓阿里后,发现芒格跑了;跟着段永平一轮轮抄底腾讯的,挂在了半山腰。

《芒格减仓50%阿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一文论述过,芒格擅长成长股投资,阿里不属于其能力圈,及时止损很正常。

相比之下,段永平的态度,却是“越跌越买”——去年8月4日、18日两次抄底,今年2月底再次3500万入场,3月表态将卖伯克希尔,继续抄底加仓腾讯。

那么,他如此“豪赌”有道理吗?

事实上,这轮并不是段永平第一次抄底腾讯。2018年腾讯也有过一次大幅回调,跌幅近45%。

彼时段永平押中抄底,最高持仓收益近200%。



如此来看,确实有成功经验做支撑。但上述说过,抄“经验”作业搞投资,不太行得通。

我们复盘本质发现,那次局面发生转变的关键在于: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同时,腾讯持续在微信体系做文章,社交广告变现节奏加快。双板块业绩释放驱动下,腾讯股价反转。

如今,如出一辙的转机信号出现了——4月11号,游戏版号宣布恢复发放;另外,微信体系又在“搞事”变现。

据腾讯2021Q4电话会议:2022年公司将启动短视频Feed广告的测试和优化,相信视频号将会提供重要的商业化机会。

那么,这次是否能如2018-2019年那样反转呢?

要确定这一点,先要弄清楚放开的业务,兑现业绩增长的确定性空间,也就是视频号能赚多少钱。(其新游戏版号发放尚未确定,关于游戏本文不做论述。)


信息流广告:短期季度收入约30亿,未来年收入空间250亿左右

拆解来看,视频号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直播打赏及直播电商。

这里,重点论证信息流广告和直播打赏的变现空间。(直播电商变现需要时间投入,这里不做分析)

就信息流广告来说,众所周知,其是短视频模式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左到右依次为:B站、抖音、快手信息流广告


腾讯在2021Q4电话会议中,对视频号的信息流广告,同样预期乐观:2022年,信息流广告或将是视频号中最大的收入来源。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情况下开放信息流广告,到底能为腾讯赚多少钱。具体测算思路如下:

短视频信息流广告收入=DAU×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短视频每分钟播放次数×短视频广告加载率×CPM×365

根据测算,在中性假设下,若视频号在2022年开始加载信息流广告,季度广告收入贡献在30亿左右。



备注:1、据视灯研究院数据,2021年末视频号DAU超过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为35min。

2、目前视频号上10-20秒以及50-60秒的视频,占比最多。取其大概数字,假设每分钟可播放两到三个视频。

3、变现初期为避免夭折,广告加载率不会太高,假设为2%—4%。

4、当下视频号的算法积淀及数据积累还不足,因此CPM不会太高,假设为15—25元/千次。

当然,这只是变现初期可能带来的收入。要知道,2021年抖音平均每个季度卖广告的收入有285亿,快手2021Q4的广告收入也有132亿。

成功的模板在前,市场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增长空间,也有一定预期。那么,可能性如何呢?

下面我们对各个相关因子,进行未来趋势敏感性分析。

因子一:DAU变化趋势

现在打开微信,你会发现视频号内容无处不在——朋友圈有人转、公众号也有内插等。

甚至,大多时候人们都是通过朋友圈、群消息、公众号等渠道点开视频号的,真正的一级入口——微信发现页“视频号”一定程度被忽略了。

如此全面入侵下,视频号在微信生态中迅速渗透,目前已经达到48%。

而按照这个趋势,视频号的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假设视频号在微信生态渗透率,能够达到朋友圈和小程序的平均值,即59.1%,换算成DAU就是6.15亿。



因子二: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趋势

目前,视频号在创作者和内容生态上,存在一定的短板。

据视灯研究院,视频号的创作者账号中,未认证账号占比最高,达40%,而以新闻媒体、企业机构、品牌为主的蓝V账号作品数,占比为31.20%。

也就是说,视频号仍然以非专业创作者为主。

同时,从内容品类看,时事新闻、民生政务等内容品类快速发展,美妆、动漫等热门垂直领域仍相对空白。



没有足够丰富以及优质的内容,可能会限制用户使用时长的提升。

不过,这并非不可解。

此前,微信对视频号都是轻运营策略。

比如,2021年微信之夜上,张小龙曾说道: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视频号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

但很快,就自打脸,祭出“钞”能力。比如,相继邀请西城男孩、五月天等进行演唱会直播,进行内容扩充,以及示范拉动。

“真金白银”撒出去,即有收效。

据2021Q4电话会议:视频号在新闻、音乐和知识类内容等目标内容类别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超过100,000个赞的视频数量强劲增长,用户参与度加深。

此次伴随视频号商业化,微信也推出了“创作者激励计划”,对原创内容提供流量倾斜,刺激内容输出。

我们曾多次论述过,用户都是跟着内容走的。如此一来,意味着,视频号的日均使用时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有抖快两座“大山”在前,天花板也可预见。)



由此,我们判定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关键因子,而且对未来收入有很大驱动作用。

因子三:短视频每分钟播放次数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视频号中,50-60S视频占比最高,达到27.55%;同时,点赞10W+作品中,其占比也是最高的,有29.84%。说明视频号用户,更偏向于消费较长的视频内容。

这种情况也匹配微信对视频号的定位。据2021年微信之夜:视频号不区分长、短视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

这样看的话,视频号的每分钟播放次数提升有限,不是影响收入的关键因子。

因子四:广告加载率趋势

广告加载率加载量的增加,一直都是广告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以Facebook为例,其成熟期广告加载率可达15%。

不过,和Facebook、抖快等偏娱乐属性不同,微信更侧重社交,而社交场景下,如果广告加载率过高,会影响用户体验。

也是因为此,微信在朋友圈广告的变现节奏一直很“谨慎”。

比如,管理层多次提到:广告方面我们非常地自制,最终目标是为广告客户提高ROI,同时保持健康的用户使用体验,而非短期内争取最大广告收入。

而这在具体实施上也有印证,2015年放开第一条朋友圈广告后,一直到2018和2019年,才陆续放开第二条和第三条广告。

基于此,我们假设即使发展至成熟期,视频号广告加载率的上限,可能也只能达到Facebook的一半,即7%。

因子五:CPM趋势

广告价格受广告转化效果影响,而用户的数据标签积累、算法匹配等维度都会影响到广告的转化效果。

测算数据显示,抖音和快手 2021年的广告业务CPM分别为17.8和11.5。(CPM采用财务角度测算,非实际情况。)


备注:快手、抖音的广告加载率来自经验估计。


考虑到视频号的算法积淀及数据积累不及抖音——比如,据2021微信之夜:现在朋友赞产生的整体播放量,是算法推荐的2倍——当下视频号CPM价格可能会有差距。

但未来,随着内容丰富度提高,用户与内容反哺算法,CPM提升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判定CPM价格是影响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关键因子。

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影响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收入的三个关键因子:用户时长、广告加载率和CPM价格。我们对其进行敏感性测试,具体情况如下图:



视频号的最主要收入部分——信息流广告收入,在DAU假定6.15亿的情况下,未来年收入空间达到250亿左右,有较大的可能性。

当然,信息流广告还未上线,这块收入的反馈还需要时间。相比之下,直播打赏业务现阶段已经看到了现金流。


直播打赏:MAU假定7.5亿,未来年收入空间约200亿

2020年10月,视频号上线了直播功能,且资源大量倾斜。

比如,在当年12月8日,知名科技互联网评论人潘乱和情感主播张鹏做的那场“出圈”直播中,张小龙围观了全场,并在最后发出了“连麦”邀请。

之后,直播打通公众号、单独设置入口等,地位一步步升级。

如此侧重之下,据2021Q4电话会议:打赏收入在不断增加,并且已经相当可观。

这里,我们通过估算,看看当前情况下,直播打赏收益究竟如何,具体逻辑如下:

直播打赏收入=MAU×付费率(直播付费用户数/MAU)×月均ARPPU(每直播付费用户平均收入)*12。

通过假设测算,可以发现,在中性假设下,视频号直播打赏季度收入,也预估在30亿左右。



备注:1、假设视频号的MAU为5-6亿;2、付费率和月均ARPPU:考虑到处于变现初期,假设付费率为2%—6%,月均ARPPU为30-50元。

当然,微信对直播的野心不止于此。

上述说过,2021年直播地位升级至【发现】一级入口,成为和朋友圈、视频号等一样的独立入口。

另据2021年微信之夜:直播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那么,下面我们对各个相关因子,进行未来趋势敏感性分析,测算一下空间有多大。

因子一:MAU趋势

据QM数据,2021年12月,微信的用户粘性(DAU/MAU)约为0.8。理想假设下,我们认为视频号的用户粘性,可以达到微信的水平。上述我们假设过视频号的DAU,未来预估能达到6.15亿。

基于此,可得视频号的MAU,预估值为7.5亿。

因子二:付费率趋势

就视频号直播品类分布来看,第一大品类是泛生活类,其次是游戏、教学。

基于此,参考游戏直播平台虎牙、泛生活类社区直播快手、社交属性平台陌陌的付费率情况——分别为4%、9%、8%左右,假设视频号直播业务的付费率为2%-8%。



因子三:ARPPU(每直播付费用户平均收入)趋势

考虑到微信的全民属性,直播内容会有较多的限制,比如内容监管等,再加上其MAU基数比较大,分摊到每个付费用户头上的ARPPU,可能会被摊薄。

由此,这里参考与视频号属性较为相似的快手,假设视频号的月均ARPPU在30~80元。



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影响视频号直播打赏收入的两个关键因子:付费率以及ARPPU我们对其进行敏感性测试,具体情况如下图:



视频号的另一主要收入部分——直播打赏收入,在MAU假定7.5亿的情况下,未来年收入空间,可以达到200亿左右。

综上来看,若视频号能如上述预期那样发展,短期内,每季度或可给腾讯带来60多亿的收入。而长期来看,每年或将给腾讯带来450亿的收入。

这块的收入释放潜力,将对腾讯的业绩反弹,有着积极的拉动作用,自然也会影响市场信心。

当然了,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测算结果。具体兑现情况如何,还需要持续追踪。


小结

游戏版号恢复,叠加视频号信息流广告商业化的开放,腾讯似乎又来到了转机的节点。

从测算来看,在理想状态下,未来三到五年后,视频号的年收入贡献或将达450亿左右(不包括直播电商收入)——信息流广告收入约为250亿,直播打赏收入约为200亿。

若视频号能如预期发展,不仅影响腾讯自身的业绩表现,相关信息流广告市场以及秀场直播市场,或都将面临洗牌。

阅读全文>>

从小程序运作逻辑的角度上看,其寄生在平台之上,对于平台的引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有可观。在流量获取成本逐渐走高的情况下,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能给自家头部平台引流的机会。

先是微信凭借其强社交属性一手带火了小程序,而后支付宝、百度以及抖音、快手、美团等互联网玩家接连入局,将小程序视为构建头部平台生态的重要节点。毫无疑问,小程序已经蔚然成风。


小程序势头更猛了

历经疫情黑天鹅事件之后,小程序与大众日常生活场景的联系更加密切,另外,越来越多的品牌商纷纷布局小程序赛道。由此,小程序的市场潜能得以迅速迸发。据《2021年度小程序互联网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全网小程序超过700万。

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市场需求不断激增,更多企业对小程序的认知加深,对小程序的开发和运营方面愈发重视。

一方面,小程序成为企业实现低门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小程序本身具备快速开发、便捷分享等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成本负担。最重要的是能共享微信、支付宝等大平台的流量资源,提高企业数字化运行的质量。

另一方面,小程序成为企业和服务商的重要私域基建。公域流量红利日益萎缩,品牌转向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纷纷采取小程序与私域流量结合的玩法。事实上,多领域品牌通过小程序与消费者的直连,已经快速实现线上回血。

以微信小程序为例。据“2021年微信公开课”官方公布数据显示,在2020年,小程序的实物商品GMV增长率达154%,各行业商家自营商品销售GMV增长率高达255%。其中,超市、生鲜等零售渠道小程序年增长率高达254%;时尚品牌小程序年增长率高达216%;饮料、食品等快消领域的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490%。

不得不说,小程序现已变身成为不少行业在业务上的新增长路径,与此同时,其商业价值也逐渐变得清晰明确。

除此之外,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0.07亿,支付宝为8亿,而百度则达6.09亿。支付宝、微信、百度三大平台的流量资源仍旧处于稳定状态,可以进一步猜测,在如今消费场景碎片化趋势之下,附着于这三大平台的小程序或会与日俱增。准确来说,小程序未来的发展势头将会越发迅猛。


新的竞争逻辑

事实证明,微信、支付宝、百度三大平台本身资源充足,目前对小程序的虹吸效应已经显现。

据2021年小程序白皮书数据显示,微信小程序开发者突破 300 万,DAU超过 4.5 亿;支付宝MAU超 6 亿,平台内已有超200 万的小程序入驻。另外2021百度移动生态万象大会公布数据显示,百度智能小程序数量达66万个,MAU达4.2亿。

从各大平台月活数据来看,小程序的发展显然走出了跑马圈地的环节,现今已经到了利用私域流量进行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就现在看来,如何让各企业的小程序在平台上有转化、能变现、高留存才是巨头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而现在BAT们正在大力整合各路资源,增强生态扩建能力,显然是想通过完善生态,让小程序成为众多企业的商业阵地,最终解决转化及变现等问题。可以预料到,接下来在小程序的后场赛道上,微信、支付宝、百度等互联网平台的博弈重点将转为生态能力的比拼上。

至于在具体的生态扩建方面,支付宝、微信、百度等平台火力大开,积极主动在技术、场景、规则、服务等多个方面除旧更新。而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和百度偏工具类属性,微信则是强社交属性,本质不同,所以即便是同样专注于生态搭建,三者所崇尚的生态战略侧重点也会有所迥异。


支付宝:资源整合优先

对于支付宝而言,一直想做的是平台而非只是工具,而小程序作为服务载体,其轻量化运行的打法无疑是支付宝用于打造生态化平台的好手段。顺着这样的思路,或许就能更好地解释支付宝大力整合公域资源助推小程序成长的主要原因。

支付宝小程序采用“去中心化为主,中心化为辅”的模式进行流量分发,大开公域流量闸门,以此激励商家自运营增长。迄今为止,这仍是支付宝向小程序商家开放生态的底层逻辑。

一直以来,支付宝都在执着于小程序生态的搭建。早先,支付宝就已将端内的服务产品进行小程序化,比如转账、充值中心等功能,这些应用场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用户使用目的性比较强,转化率更为理想。

之后支付宝又经过一系列的产品调整实现全面开放,截至目前,支付宝APP首页开放了搜索框、应用中心、我的小程序等多个入口来支持商家自运营。另外,底部 Tab 栏内测“生活”频道,商家版可直连小程序,让商家更好地达到内容运营的最佳效果,以及快捷地触及用户。

同时,支付宝也将商家与自身的支付生态完成融合,比如商家可直接接入账单分期、花呗等各项支付能力。

不难看出,阿里想要以支付宝小程序为纽带,试图将各方资源串联起来,让支付宝的商业能力有更多新的植入平台。不过,目前支付宝小程序由于缺乏社交场景,在用户留存和后续转化上还有重重难关。


微信:首要革新技术

与支付宝有所不同的是,微信将目光放在技术的革新上,通过技术打造多场景入口,以及全方位适配商家推广和用户使用的链路。

一来,利用跳转技术将小程序与平台内外的各个场景联接起来。目前,小程序可以与微信生态内的二维码、视频号、公众号、企业微信,与微信生态外的短信、网页、H5等实现跳转。

实际情况表明这样的方式对于微信小程序的拉新能力来说的确有不错的提升效果。据2021年小程序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小程序新增用户入口分布中,通过二维码方式进入小程序的用户有21.7%,而通过公众号的用户有17.7%。

二来,利用技术强化用户体验。2022年3月初,微信小程序内测半屏小程序,根据官方开发文档定义,该功能为“小程序需要打开另一个小程序让用户进行快捷操作时,可将要打开的小程序通过半屏的形态快速拉起。”

结合上述所言,微信小程序目前已经实现了内外生态的跳转,而此次内测的新功能无疑又给小程序跳转路径快捷、高效的体验感又上了一层保险。

微信小程序重视技术的融合并不是在无脑“炫技”,往深度剖析,这是微信小程序从流量到留量思维的转变。

一方面,将小程序当成微信生态的组件,通过跳转疏通与其他生态的通道,共同组成私域矩阵,企图用产品力留住品牌商。另一方面,通过半屏设置增强用户体验感,从而提高用户留存率。种种都是透露了微信小程序在公域流量日渐消殆,忙于稳定留存率的迫切。


百度:服务场景出圈

相比于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声势并不算大,这主要原因与百度平台本身属性有很大的关联。

百度小程序以搜索流量为主,只要关键词优化的效果好,小程序就能够做到快速聚集流量,不过这样的模式也注定了百度智能小程序存有与生俱来的缺陷。百度本质上是搜索工具属性,用户基本是“用完即走”,后期留存和转化乏力。

由此看来,百度小程序发展的要点还是需要放在如何增强用户粘度的问题上。而最近两年,百度正在深化服务场景方面寻找该问题的最优解。

至今,百度智能小程序仍旧以落实服务化为战略重点,打通全服务场景,满足用户看、搜、问、用的需求。为此,百度平台上给智能小程序提供搜索、惠生活等百余个入口,不断给小程序端制造流量输送口,让入驻的品牌商们有更大的转化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质量,百度新推出“超导计划”,联合手机厂商共享小程序,让百度智能小程序可以实现跨平台运行。百度小程序的服务场景正在脱离百度平台生态的局限,不断外延。

虽说现在百度小程序与微信、支付宝相比稍差一筹,但不可忽视的是,百度强大的搜索流量让小程序在服务场景的深化和落地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明确的是,百度小程序在不同场景的用户沉淀方面还有很大的获取空间。


小结

实际上,支付宝、微信、百度等平台与小程序是双向奔赴。BAT基于头部APP的流量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革新、服务场景等方面不断完善小程序的生态环境,强化其商业功能,在吸引更多平台入驻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头部平台流量价值的深度开发。

就现在BAT的情况而言,通过完善生态提高留存、转化等数值仍是推动小程序整体增长的重要命题。可以预见的是,在流量红利触顶的趋势下,生态已然成为新的战略高地,大平台都在想方设法获取更大的增长机会,这也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百度小程序的战况会越发胶着。

阅读全文>>

经过一年多的“免费,不限速”公测后,正式下场的阿里云盘一上来就给了百度网盘一个“下马威”。

3月24日,阿里云盘宣布,正式推出VIP收费会员服务,从下载速度到存储容量,都意图挑战一家独大多年的百度网盘。这是10年前在第一次“网盘大战”折戟后,阿里又一次挥军南下。

上一次酣战发生在2013年前后网盘兴起之际。彼时,为了完成对初代用户的跑马圈地,360、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几乎所有头部公司都加入了以免费为主旋律的战场。旷日持久的烧钱大战持续了三年,结果到2016年因“不赚钱”而偃旗息鼓。百度网盘坚持到最后,终成网盘市场寡头式的存在。

如今,尘封多年的网盘市场,在各方力量的碰撞和激荡中,又燃起了新的火药味。


更快,更“大度”

2021年11月,工信部对网盘企业提出整改要求之后,沉寂多年的网盘市场暗流涌动——在“无差别速率”的集体承诺下,百度网盘的竞争力有所削弱,“后浪”开始出现在沙滩上。

先是中国移动的和彩云,立即宣布了包括提升存储空间、定向免流量的“三大重磅升级”,后是腾讯微云解除限速,且不需用户单独下载App。但是,从市场反应来看,对百度网盘市场地位最有威胁性的当属阿里云盘。

阿里在储存技术上的研发超过13年,不仅有“掀桌子”的实力,而且阿里云服务在稳定了to B的企业业务之后,转身杀向to C的个人用户市场,定位于做用户“数据生活”的基础设施。

为打赢这次战争,阿里云盘准备了两大武器:不限速和更大的容量空间。

网盘用户有两大痛点:速度与空间。这两者又是网盘们的摇钱树,前者是网盘们上一个十年的主要收入来源,后者“卖空间”则是网盘被禁止限速后,下半场的生意经。

阿里云盘重回网盘战场后的第一个承诺便是“永不限速”,正式推出会员制后,依然对所有用户不限速。而在存储空间方面,阿里云盘也下了血本:百度网盘超级会员为30元/月,不限速且享有5T储存空间;阿里云盘普通会员为12元/月,储存空间便已有6T;阿里云盘超级会员与百度网盘超级会员同为30元/月,但前者的储存空间高达20T。



即使阿里云盘的非会员用户,依然能享有非限速和较大空间的服务。新用户可以通过阿里云盘的“福利社”入口做任务来领取免费容量。现阶段,阿里云盘有意推荐此方式为用户扩容,打开App,福利社入口便出现在主页面最显眼位置。


(阿里云盘App将“福利社”放置在主页显眼位置)


在完成福利社简单几项任务后,非会员用户便可拥有超过1T的不限速空间。其中,赠送的容量空间分为永久和限时(一般为一年)两种。完成“好友分享”的基础任务,加上新用户被赠送的永久空间,总空间就能超过800G。


(阿里云盘赠送容量空间中永久有效部分超800G)


虎口夺食不易

按照运营方的主营业务划分,网盘市场大致有三个阵营:互联网大厂、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华为云、小米云等)。

上一轮大战后,不少参战方已被当年的战火吞噬:腾讯微云、网易云盘等声势微弱;360云、天翼云等转向政企服务掘金;在个人网盘市场,所有参战者加在一起仍不是百度一合之敌。据极光数据,2019年11月,国内的个人网盘行业月活用户1.07亿,百度网盘市场份额高达82.9%。

虽然百度网盘因“有形之手”的压力,基本盘出现松动,但阿里云盘想要持续从百度网盘口中夺食并非易事。从现阶段的观察来看,阿里云盘的打法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多。

速度方面,“非会员不限速”直击百度网盘十年如一日几十KB/s的下载速度。在工信部提出整改要求后,百度网盘主盘并未提速,而是推出青春版App,被众多网友批诚意不足。(详见雪豹财经社《百度网盘上线青春版:没了限速,也没了“大度”》)空间方面,如前文所述,在相同价格下,阿里云盘是百度网盘的四倍。

但仅仅依靠高性价比的会员套餐,还很难一步迈过百度网盘多年构筑的护城河。

不考虑工作场景,网盘用户需求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资源下载,二是文件存储。

对资源下载的重度个人用户而言,既需要高速的上传下载速率,也需要丰富的可下载资源。这部分用户一般都已是百度网盘的超级会员,阿里云盘的速度优势不明显,可下载资源则是它的短板。况且,用户已累积不少资源在百度网盘中,改换门庭的成本较高,这部分用户未必会因阿里云盘更大的空间而轻易换阵地。

对于文件存储需求而言,百度网盘为非会员提供的是2T限速空间,青春版是10G不限速空间。显然,在阿里云盘完成简单任务后获取超800G不限速空间更为划算,这部分用户需求可以转向阿里云盘。

而对于网盘与工作息息相关的用户,则很难转向阿里云盘。

在负责项目招标、使用了八年百度网盘的杨佳斌看来,虽然阿里云盘VIP空间相对划算,但他的网盘中储存了大量重要文件,贸然做整体迁移的成本过大。“况且同事之间经常通过百度网盘互传文件,我用阿里云盘怎么开展工作呢,总不能让老板和同事们也都注册别的网盘吧?”杨佳斌告诉雪豹财经社。

关山难越。仅凭不限速和大容量,阿里云盘还难以撼动百度网盘的基本盘。


天下没有好做的网盘生意

天下没有好做的网盘生意,阿里也不例外。

互联网历史便是一部免费史,先以免费打开市场,再以收费收割用户,若能最终成为超级平台,便可成为该赛道一极,享有议价权。但网盘生意似乎是个异类,作为当年百盘大战后的赢家,百度网盘近十年来依然存在盈利难的问题。

网盘生意不赚钱的一大因素是高企的成本。此前,在多次限速、提价时,百度网盘都曾向用户解释:“我们对非会员做了限速,是为了控制整个产品的运营成本,让产品更长久地活下去。”

即使阿里云拥有较先进技术,可以做到成本端的节流,但面对海量用户和更大的免费容量,整体带宽的成本缩减恐怕有限。

而且,省钱并不治本,持续盈利的开源之道才是维持生态的长久之计。百度网盘经过十多年的变现探索,仍未能给规模性持续盈利找到妙方。百度网盘的困境,阿里云盘同样也会遇到。(详见雪豹财经社《百度网盘:没了限速,丢掉最后一棵摇钱树》)

虽然网盘是云时代用户数据生活的基础设施,但依然不是一门好生意。阿里为何又要二次跳入这个赛道?

阿里切入个人网盘战场,既想从B端“第一云”向C端延伸,更想趟出一条新路。“阿里云做的不是一个网盘产品,而是个人云。阿里云的梦想和愿景都不是一个网盘。”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剑锋曾如此定义阿里云盘。

在阿里云盘产品负责人齐俊元的规划中,“阿里云盘未来会进一步扩展到学习和工作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下,会带来一些新的商业化可能。”

但仅就目前来看,阿里云盘的商业变现依然以“卖空间”为主,尚未有差异化的新功能或新变现场景推出。齐俊元也曾预测,至少要用3-5年来不断探索。

对于行业来说,阿里投下一子,在网盘市场这潭平静的湖面掀起不小的涟漪。对于用户来说,巨头间的良性竞争,让消费者多了一个良品之选。

但对参战一方的阿里来说,兵临百度网盘城下,它首先打响的还是用户争夺战。只是,这场硬仗远比想象中难打得多。

阅读全文>>

工信部相关人士12月22日向记者确认,因发现严重漏洞未及时报告,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阿里云)被暂停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6个月。近期,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通报称,发现阿帕奇(Apache)Log4j2组件严重安全漏洞隐患后,未及时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未有效支撑工信部开展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管理。通报指出,阿里云是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 经研究,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决定暂停阿里云作为上述合作单位6个月。暂停期满后,根据阿里云整改情况,研究恢复其上述合作单位。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