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成为了企业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福利费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通过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企业可以让员工爱上公司,打造理想的职场环境。

解密企业福利费的秘密武器,让员工爱上公司!

企业福利费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还能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福利待遇,企业可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从而让员工对公司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薪资是员工的基本需求,只有给予合理的薪资,员工才会感到被尊重和认可。此外,企业还可以设立绩效奖金和年终奖金等激励机制,通过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钩,进一步增加员工的工作动力。

其次,企业可以提供全面的福利待遇,例如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这些福利可以为员工提供安全感和保障,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安心。另外,企业还可以提供弹性工作制度和灵活的休假政策,帮助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此外,企业还可以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培训计划。员工希望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可以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提升员工幸福感,企业福利费助你事业腾飞!

企业福利费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事业的腾飞。首先,员工的幸福感与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当员工感到被尊重和关爱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将促使企业的整体业绩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事业的腾飞。

其次,福利待遇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企业需要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才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事业的腾飞。

此外,福利待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员工对企业的福利待遇感到满意,会主动向外界传播积极的口碑,从而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这将为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企业事业的腾飞。

综上所述,企业福利费作为一种秘密武器,可以助力企业打造梦想职场,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全面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企业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实现事业的腾飞。因此,企业福利费不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支出,更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阅读全文>>

在现代社会中,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掌握财务技能和了解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已经成为必备条件。然而,由于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时,新余会计网应运而生,为财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财务技能,打开财务职场的成功之门。

快速掌握财务技能,尽在新余会计网

1、专业课程全覆盖

新余会计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财务管理课程,涵盖了财务基础知识、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预算控制、税务筹划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财务人员,都能在新余会计网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系统学习财务知识。

2、优秀讲师团队

新余会计网拥有一支由业内专业人士组成的讲师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将抽象的财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通过与讲师的互动学习,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务技能。

3、灵活学习方式

新余会计网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包括在线直播课程、录播课程和教材下载等。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新余会计网还提供了在线答疑和学习讨论的平台,学员可以与讲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互动。

新余会计网:打开财务职场的成功之门

1、提升职业竞争力

财务职场竞争激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职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学习新余会计网提供的课程,财务人员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2、了解最新财务管理知识

财务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了解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新余会计网与各大企业和专业机构合作,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员能够学到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

3、建立行业人脉

新余会计网的学员来自各个行业和企业,通过与其他学员的交流和互动,财务人员可以建立起广泛的行业人脉。这些人脉资源不仅可以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也可以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意见。

无论是想要从事财务工作的学生,还是已经从业多年的财务人员,新余会计网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平台。通过学习新余会计网提供的课程,快速掌握财务技能,财务人员可以打开财务职场的成功之门,实现个人和职业的双赢。

阅读全文>>

近期,脉脉在2022春招季公布了新的商业路线:做职场的“大众点评”。

简单理解,就是以“点评内容+榜单聚合+职位”的方式,帮助求职者找到高分的优质工作,优化互联网人才市场的供需匹配。

这家创办九年的公司,上一次融资还是2018年的B轮融资。创始人林凡曾透露,脉脉将在2019年以1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但在18年被北京网信办要求整改后,至今也没有再传出上市计划。

曾经,林凡称要把脉脉做成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但在因为匿名言论多次陷入风波后,脉脉不仅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就连上市也变得遥遥无期。

此番脉脉试水职场点评,是脉脉商业化转型的翘板?亦或者又是一次试错?


亟待转型的“互联网茶水间”

成立九年,脉脉总共进行过四轮融资:2013年A轮融资500万美元,2014年B轮融资2000万美元,2017年C轮融资7500万美元,2018年D轮融资2亿美元。原本想在2019年上市美国,却因频繁陷入舆论风波而被迫搁置。

匿名社交是脉脉的杀手锏,也是其频频出圈的利器:美团收购摩拜,ofo贪腐,拼多多员工过度加班去世等消息,都是从脉脉最先流出,脉脉也因此得名“互联网茶水间”。

但其实脉脉与互联网大厂之间的关系却远算不上亲密,起码在脉脉的四轮融资中,投资方均是资本机构,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

脉脉曾经透露,公司于2016年底已经实现盈亏平衡,但在2019年10月,林凡又表示“公司接近盈利”,可以看出,历经几年的发展,脉脉仍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

广告、会员和招聘是脉脉的三大主要营收来源,占比分别是40%、40%以及20%,其中招聘只占到两成。

在广告部分,主要是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广告业务,这部分营收很难有大的提升空间。

在会员版块,脉脉分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用户购买会员可以查看其他人脉的联系方式,个人会员费用从每个月68元到每年1880元不等,企业用户会员年费则为16800元。所服务的对象包括有人脉需求的普通用户,有招聘需求的HR等。

会员收入是脉脉一项稳定的营收来源。官方表示,截止2020年6月底,脉脉实名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1亿。

此前,招聘业务的营收仅占到20%,在面临boss直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平台的夹击时,脉脉并没有逆袭出一条优势路线。反而常因为互动反馈慢、匹配效率低等原因被大家诟病,且一直没能成为求职者和招聘者的招聘首选。另外,脉脉上充斥着企业的负面言论,谣言能被不受拘束地传播,也让招聘者选择脉脉时心存顾虑。

近两年互联网增长整体趋缓,脉脉的成本高企,营收体量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亟需转型打破局面。除此之外,在改变招聘方式的同时,通过平台规范点评来改善社区氛围,改变近几年来的负面危机,也是脉脉此番上线职场点评的部分原因。

脉脉的匿名版块成为了“职场内幕”曝光区,负面舆论的传播很容易影损坏企业苦苦经营的形象,因此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于脉脉是不看好的,例如B站就曾以“不正当竞争”起诉脉脉并胜诉。对于用户而言,一方面可以获得信息增量,但另一方,以抱怨、腹黑和传谣为主的社区调性,也让部分用户觉得太过消极。

在脉脉更新后的“职得去”版块中可以看到,主版块的点评区中,主要以正向、友好的评论为主,而带有明显情绪倾向的点评则被标注“该内容存在争议,请谨慎辨别”。

初心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脉脉似乎依旧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脉脉点评,难入招聘

在领英关闭中国服务之前,脉脉和领英并称为中国两大职场社交平台,但在后面的发展中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脉脉以职场社交为主,主要为职场人士提供交流平台,而领英则从职场社交发展成一个招聘平台。

如今,早期放下招聘业务主打社交的脉脉,想要通过求职点评回到做招聘平台的初衷。然而,强社交的做法实际上在让脉脉远离招聘。

与其早期竟品领英对比。之前的财报显示,领英的业务中,招聘业务占到了将近80%,二广告和会员仅占到20%,招聘是领英主要的营收来源,但在脉脉上,招聘仅占到主营收的20%。

领英能成为海外最大的招聘平台,最主要是重视人才库的建设,在领英上,通过大数据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人才数据库,为会员、公司、职业等建立画像,招聘者可准确筛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领英始终坚持实名社交,创始人里德·霍曼夫曾称匿名社交会毁掉会员对平台的信任,因此坚持会员实名并展示真实职业档案。

在人才库这一点上,领英通过大数据画像,可以做到精准匹配,增加求职筛选的通过率,服务的是B端,也即帮助企业挖掘精英人才。

而脉脉的职场点评服务的是C端,让求职者综合各方评价来挑选合适的岗位。且不谈这种做法与大数据库相比,其准确性和匹配效率到底相差多少,就从评价出发,用户的点评是否能真实反应职位情况,也非常值得商榷。

这就又要回到脉脉的社交属性上。

虽然和领英一样,脉脉也为职场人士建立了人脉互动和信息分享的平台,但脉脉这几年出圈,都是因为其匿名板块频频曝光的“内幕”。

互联网公司很多内幕消息都是从脉脉传出,小到薪酬、工作环境,大到社会舆论事件,脉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职场员工发声的平台。此前的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阿里女员工性骚扰事件、各企业裁员风波等,都从脉脉发酵再流通全网。

发声便利之余,不少谣言和情绪性的言论也从脉脉传出。由于消息传播速度快,单方面匿名发布的信息又难辨真假,一不留神就会谣言满天飞,因此脉脉又被称为互联网PR们最害怕的平台。

匿名属性方便了员工发泄情绪,但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脉脉上有很多骂公司、骂岗位的言论,它们可能是用户们一时的主观评价,但在其他用户眼里就会留下负面印象。三言两语的主观评价,就能左右职场人士对公司、岗位的总体观感。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脉脉并不是一个非常讨喜的平台。从成立以来,脉脉就被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收到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起诉,包括百度、B站、boss直聘、饿了么等,而且多以败诉告终。当脉脉上充斥着各家互联网企业的负面信息,甚至为了保护言论自由而不惜站在企业对面,脉脉想发力招聘,似乎也很难获得企业的信任。

据悉,脉脉为职场点评开了新的板块叫“职得去”,“职得去”有意和脉脉社区进行区分,公司点评下基本只展示正向的评论,对于情绪性的评价标注了“该内容存在争议,请谨慎辨别”,似乎是有意做一种正面形象宣传。然而,正如前文所言,社区板块才是脉脉的重点,用户还是会从社区板块中形成对企业的印象。加入“职得去”板块,在一个自由言论社区强行树立宣传板,也许只能在春招中哄骗一下应届生。

对于用户而言,如何选择性地相信点评信息也是一个难点。点评企业不同于点评商品,后者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而前者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每个人对同一个岗位的适应程度不同,感受到的体验也不同。职场点评无法像大众点评一样有一个相对科学的匹配逻辑,当每个人存在自身视角下的偏见,职场点评也就只是带着偏见寻找偏见。

当年,为了在与领英的竞争中获胜,脉脉选择了更迎合大众心理的职场社交,而没有大力发展更需要专业度的招聘业务,如今,当社交成为了脉脉的平台调性,想要拐个弯重做招聘,其专业性和可信度都成为了难以克服的关卡。


谁能为脉脉招聘买单

社交属性使得脉脉做职场点评具有优势,然而招聘和点评不是一回事,职场点评服务的是求职者,但招聘服务的是人才市场,是一个搭桥的业务,属于双向服务,其中涉及的专业性是需要常年积累的。

脉脉想要从职场点评入手去切招聘市场,并非易事。

开拓招聘业务,脉脉首先要和Boss直聘、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等招聘平台做斗争。

其中数据显示,boss直聘2021年前三季度的平均MAU为2880万,截至2021年6月,boss直聘服务了721万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比83.6%。能达到如此巨大的活跃量,一方面是boss直聘用“一对一直聊”提升B、C端用户的使用体验,沟通效率远高于只能在软件内联系且用户反馈速度慢的脉脉;另一方面,boss直聘前期在宣传营销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销售费用率一度高于70%,脉脉要想抢用户,不可避免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基金,脉脉砸的起钱吗?

再拿猎聘相比,猎聘在高端人才招聘市场上占据领先位置,高端人才也是脉脉想对标的客户。据财报显示,猎聘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营收达到了6.8亿元,平台的企业用户、猎头用户和个人用户分别达到了94.6万、19万、7160万。猎聘在高端人才市场的优势,主要是利用猎头来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求职者,平台的猎头数量达到19万,相比之下,脉脉的职场点评模式,似乎没有猎头更具有匹配准确的优势。

目前脉脉APP的“职点评”板块中,可以看到脉脉已经尽可能优化产品设计。主办块是求职点评和招聘的岗位,还可以查看各职级的薪资(部分有相对完整的数据,部分数据还在丰富中)和访问企业号。

除此之外,登陆脉脉还会发现,在主板块的“求职揭秘”中,页面展示了公司的正向评价,对情绪倾向性的评价则标注“谨慎相信”,但是当我们点击“查看评分”,里面展示的评价却层次不齐,且大部分依然还是匿名用户的评论。

可以看出,现在脉脉的点评业务的逻辑还很混乱,既要展示正面评价讨好招聘方,又不想放弃评价的真实性。这样的脉脉招聘,能获得招聘企业的青睐吗?

对于求职者而言,即使脉脉提供了接触更多信息的平台,但求职者却可以在脉脉上查看岗位点评,在其他线下或线上途径投递简历。

脉脉似乎忘记了一点,招聘业务的核心在招聘而非其他,如果求职者不能在平台中投递岗位,哪怕点评做得多好,实际也收效甚微。脉脉在招聘业务上显然还没有其他平台的技术专业度和宣传积累,假如要退而求其次,实施付费查看点评,很明显可操作性也很低。

职场“大众点评”,究竟由谁来买单,招聘业务又能给脉脉带来多大增量,都要画上一个大问号。

阅读全文>>

眼下,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员工们恐怕正在经历一场特别的“迁徙”——重返“物理职场”。

在经历 COVID-19 疫情导致的数十个月的居家办公之后,一部分美国公司重新宣布回归办公室的计划。

但一切已经无法恢复到疫情之前了。人们的职场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比如说,全球范围内,员工必须适应远程工作,与同事和客户保持有效的沟通、生产力和融洽的关系。这也给涉及职场场景的APP开发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如果要在后疫情时代让业务更进一步,他们必须敏感地察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


01 远程办公后,这个职场“树洞”的新发现

“美版脉脉”Blind发现,用户习惯已大不相同。

Blind专门服务职场人士,为同家公司职员间或是同产业人士提供匿名交流平台。

疫情之前,它的用户使用高峰往往集中在通勤时间,包括早上 8 点到 10 点,然后是下班后晚上 10 点。疫情以后,各个时间段登陆 Blind 的用户都出现了。相比之下,现在这个使用时间曲线变得更加平缓了,新的高峰是下午 2 点。与此同时,用户的使用频次也保持在大约 13-15 天内登录 30 次。

更高频次的稳定访问,也让这家公司开始重新挖掘新的成长机会,进一步地发挥其“畅所欲言的安全空间,引领真正开放的沟通”的作用。

Blind 认为,自己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对政策及其雇主的看法,因此,这家公司正在招兵买马,围绕这一点构建工具,以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团队提供更好的洞察力。毕竟,随着远程工作的普及,特别是在科技公司,内部渠道在职场信息提供中权重下降,加上物理办公场景的存在感削弱,公司文化的塑造难度升高。

这个时候,该平台为员工表达对政策和雇主的想法提供了更好的、真实的实时线索,拥有了更高价值。

真实是Blind成立以来立足市场的根基。

2015 年,Blind团队首先在韩国推出了这款应用程序。创始团队开发Blind 的“导火索”,来自创始人Sunguk Moon 和 Yung Joon Jung的亲身经历:两人原先所在公司有一个内部论坛供员工交流,但是有一次,由于出现了一个让高管们颇感不爽的敏感话题,大家在这个话题下说真话,论坛就这样被关闭了。

于是,他们便想到创造这样一款产品。随着越来越多韩国员工在这个app爆料公司丑闻(尤其是大型公司)并呼吁改善工作环境,Blind的韩国用户群迅速增长超过百万。

一年之后,趁热打铁,团队决定将Blind扩展到美国。尽管许多美国科技公司声称,已经在组织内搭建强大的公开沟通和坦率的反馈系统,但CEO Sunguk Moon 仍然注意到了“裂缝”所在。

Moon 通过研究和采访意识到,当涉及到签证问题的歧视和骚扰时,非美国公民在公司中几乎没有发言权。与此同时,公司的一些主要人群(例如白人男性工程师)难以与他人公开交流,因为他们害怕被视为种族主义者或性别歧视者。

也就是说,韩国职场面临的社交高压问题,美国职场同样也有类似的对应。Blind 的打法是,先重点吸引微软和亚马逊的韩国员工,再扩散到其他人群。很快,Blind 成为硅谷工程师们的“树洞”,在优步、Facebook和谷歌等科技巨头中流行至今。

Blind表示,通过自家自有专利的基础设施,用户用于验证的工作电子邮件与用户帐户行为是“失联”的。Blind 本身无法将用户在 Blind 上的活动追溯到电子邮件地址。

而且,得益于Blind对其社区氛围和社区文化的维护,作为一款“树洞”社交软件,它没有在小道消息、假新闻滋生的沼泽中沉没。相对于引爆媒体的公司负面新闻,Blind中被讨论最广泛的问题,大部分还是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动态、职场建议、跳槽技巧等等。

“与这些公司官方渠道相比,职员们在我们的平台上更加诚实……Blind可能是人们自愿前来、了解各类公司政策看法的唯一平台”,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Kyum Kim 表示。

如此看来,结合Blind的优势开发面向企业HR的工具,虽然有一些理想化,但也并非只能纸上谈兵。最大的挑战在于,保护其用户身份的同时,实现为公司HR部门“提供真实的、整体的职场洞察力”的承诺。

为此,该公司在今年特别聘请 Young Yuk 担任首席产品官,其在消费者和企业方面的经验或将适合 Blind这项将职场社交网络与 B2B 产品相结合的新业务需求。资金方面,Blind 还在不久前宣布获得3700万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方是韩国风投Mainstreet Investment。

当Blind将目光聚焦现役职场人士的新需求时,另一家“圈外”公司——TikTok,则观望到有这么一群职场预备役,正准备接受职场的洗礼。


02 TikTok试水GenZ职场社交

大量数据清晰地表明,新冠疫情扩大了专业人士、低薪阶层、年轻人之间现有的差距。GenZ由于正处在从大学到社会的阶段,成为了首当其冲的最主要人群之一。

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使用TikTok。

数据显示,使用 TikTok 的用户群体中,本身就有 60% 都是 95 后。这几年,他们正好作为新晋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也正是初入职场的阶段。并且,他们每天在 TikTok 上花费的时间平均长达到一到一个半小时。

TikTok 上一位名叫Julian Parra的用户就发现,自己创作的职场短视频内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0年,这位 22 岁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正式职业—— IBM 企业绩效管理团队的产品经理。在正式就职之前,由于有大量空闲时间,Parra 开始使用 TikTok 与同龄人分享他对找工作的了解。作为一名学生,Parra曾在巴布森职业发展中心工作了三年,所以这个主题对他来说轻车熟路。于是,他试着用短视频的方法呈现他关于职场的看法。

虽然TikTok上仍以数以百万计的娱乐类视频用户为主,但也有一定比例的用户开始转向在该平台寻求职业建议,Julian Parra这一类内容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尤其新冠冲击就业市场,有危机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行动,不放过任何和职场相关的线索和信息,社交平台正是他们获取这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仅在 2021 年 2 月中旬,#careeradvice 标签就吸引了 8000 万次视频观看。

注意到这个趋势, TikTok 马不停蹄火速开发了 TikTok Resumes 。用户可以在TikTok终端平台内搜索 #TikTokResumes 标签找到简历功能,求职者可以使用工具制作并提交自己的视频简历,也可以搜索招聘信息、找到优秀的TikTok视频简历案例,查看TikTok创作者发布的职场主题视频等等。

图片来源:TikTok

Jade Walters是TikTok Resumes 的用户之一。她曾在线下面试中倍感压力,听说了视频简历这个功能后,她便尝试上传了一段时长一分钟的视频简历,主要画面是她大学经历的照片和详细描述她取得的成绩的画外音。

很快,她收到了大量的积极反馈,TikTok 用户称赞她的努力,间接提升了她在雇主中的形象。Walters认为,制作视频简历比调整文本简历、再通过求职门户进行马拉松式申请要有趣得多,“与一张纸相比,雇主真的可以更仔细地了解申请人。它展现了我的热情、创造力和动力”。

TikTok 全球营销负责人 Nick Tran 也表示,其实,在TikTok Resumes 推出之前,已经有一批用户因为从 TikTok 走红而收获新的工作,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将这个过程正式化?

Tran 还认为,通过TikTok Resumes ,一群年轻数字原住民将被鼓励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技能和创造力(其中许多人是第一次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这些能力此前可能难以通过书面文字充分展示。“这是一个了解求职者的热情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的机会,简历中再多的感叹号,也无法像视频那样栩栩如生”。

该公司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鼓励用户 "创造性地、真实地展示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并在向TikTok发布视频简历时在标题中使用#TikTokResumes"。

不过,目前TikTok的这个试水项目暂时结束了,其官网显示,用户可以等待下一轮的开启。就第一轮的试水来看,至少浏览量是不错的,功能上线短短 24 小时内就达到7500 万的浏览。

图片来源:TikTok

有外媒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说,TikTok会加大这种招聘服务的投入,已有不少雇主自然而然地被 TikTok 及其全球 7 亿用户所吸引。至少,有意招募 Z 世代员工的公司不会不重视这个平台。

诚然,许多人都认同TikTok Resumes能在招聘过程中引入更多创造力,但招聘领域的从业者却对其效率仍持怀疑态度。职业教练JT O’Donnell就表示,这个概念“很酷很新颖”,但自己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因为这样效率真的太低了。

总而言之,目前Blind和TikTok一个从“树洞”切入,一个从视频简历切入,最终还都想帮助企业的HR们解决问题,在职场社交上算是殊途同归,后疫情时代,职场场景还有哪些机会具有更大的创收想象力?

阅读全文>>

相比于全职,兼职的工作时间、地点更加灵活,有小时工、日结、周结和月结等方式,和租房广告一样,兼职广告也曾被贴在大街小巷,在一些工业城市,劳务中介所甚至开了整整一条街,值得深究的是,兼职赛道只是招聘行业的一个冷门类,并不被资本看好。

这些年,兼职渠道在优化,但兼职玩家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

对于用工方来说,为了压缩成本、处理一些临时性事务触发了临时用工需求;对于求职者(大学生或部分全职工作者)来说,他们出于有赚钱或开发副业的动机;对于第三方人力公司(中介、猎头)来说,匹配雇佣双方需求,从中赚取服务差价。就目前来看,国内人才市场仍存在供需失衡现象,为此,这篇文章我们将主要探讨:

  • 千亿级兼职市场,为何跑不出现象级玩家?
  • 理性探讨灵活用工下的劳动关系和未来趋势。


用工市场的新气象

2015年,被认为是兼职行业的关键转折点。

在这之前,大家对兼职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中介提供的工厂用工岗位。2015年,随着移动互联网进程加快,兼职赛道涌现了一批在线应用,探鹿、兼职猫、斗米等相继入局,并获得资本融资,一时间,这个赛道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在业内专家看来,“企业的新型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短期工作需求是兼职市场火爆的主要因素,从根本来说,也可以解释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于企业来说,招聘到岗快速、用工成本低是兼职用工的最主要优势;对寻找兼职工作的人来说,获取劳动报酬是直接目的。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兼职市场规模就达到千亿元规模,潜在的兼职人员近5.5亿,其中,社会兼职人数约占据了91%,学生人数约占据了9%。

一般来说,社会兼职人群主要分为2大类:全职工作和工作过渡期。他们希望通过兼职获取劳动报酬、工作技能以及经验,还有一类特殊的校外求职者,他们在退休后通过返聘形式返回工作工位,发挥自己的剩余价值,这类人通常是教师或科研工作者。

相比之下,大学生兼职市场可发展空间较大。据新眸调研,我国各类形式的高等教育达到了4183万人的在学规模,应届毕业生的临时过渡和在校生寻找实习,构成了兼职市场的潜力军,同时也对兼职提出了新要求(数量、行业、工作形式等)。

熟人介绍、在线应用、校内海报以及中介,是学生获取兼职信息的主要渠道。

由于大学生日常课程安排较满,在兼职工作选择上更倾向于发传单、家教、餐饮服务、在校勤工俭学以及业务代理。在大学生们看来,兼职除了满足经济需求外,还能丰富简历、提升社交技能,对未来求职有很大帮助。

针对大学生兼职市场,市面上对应出现了不少兼职APP。它们主要为2大类:综合化求职招聘客户端的兼职模块和专项兼职应用,呈现出信息化、交易化以及O2O服务一体化的三种模式,在用工单位与兼职者之间形成闭环。

以兼职猫为例,商家可以查阅用户实名认证信息和芝麻信用评分,VIP企业的快结类兼职可由平台先行代付,此外,平台还为客户提供保险服务,赔付金额高达250元/次,但随着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兼职当中,也出现忽略学业的本末倒置行为。


同类竞品分析

资本入局,让兼职赛道变得更有看点。

高瓴资本李聪亮曾表示,“基于市场环境和技术迭代,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退,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因此,灵活用工市场成为一个大机会。”以成立于2013年的九尾科技为例,同年上线了兼职猫APP,2年时间就打卡了500万用户规模,并获得多家资本投资。

也是在2015年,世诚优聘悄然从58赶集网剥离,瞄准兼职市场上线了斗米兼职(后改名为斗米)。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连着完成了2轮融资,投资方为老东家58赶集集团、高榕资本、高瓴资本、腾讯、百度和新希望集团等多家明星资本。

但如果你观察仔细的话,同为兼职类应用,兼职猫和斗米之间仍存在不小差异。

图:2018-2019年灵活用工及蓝领招聘APP排行表(来源:HR研究网)

从定位来看,兼职猫的求职者定位为应届毕业大学生和家庭主妇,而斗米以蓝领和大学生为主。二者定位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兼职应用的内在形式不同。在应用软件商店里,兼职猫的应用直接被划分成两个版本:招聘版和求职版;斗米则将双方集中在一个应用平台里。

新眸观察到,兼职猫可以在不登陆的情况下,浏览相关兼职信息,而斗米强制手机注册并填写详细个人信息方能进入。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兼职猫侧重于兼职信息的发布,个人注册领队,1天能发布3条兼职信息;企业注册用人单位的发布次数不受限制,但企业发布兼职信息需要提前缴纳押金,速结兼职工资由平台垫付,相比之下,斗米更侧重于运营模块,通过发红包、答题或邀请新用户返现等模式吸引用户。

事实上,市面上除了兼职猫外,还有不少专项兼职应用。

比如微兼职、e兼职、青团社兼职等,这些兼职应用可以在网页和应用商店获取,部分入驻了支付宝。除此之外,不少综合性招聘求职应用/网站专门开设了兼职板块,通过原有的用户群体进行引流推广,比如BOSS直聘、58同城、智联招聘以及前程无忧等,这类综合性平台对应的用户可能更倾向于社会用工,专项兼职应用更侧重于服务某一求职群体。

在后来的迭代中,斗米从兼职领域拓展至全职招聘,但从结果来看,全职招聘业务比不上BOSS直聘和58等大玩家,兼职招聘比不上兼职猫。原因很简单,斗米选择了综合化的打法,与全职相比,兼职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用工以全职为主,兼职并不是大部分企业的必需品。

九尾科技通过ToC和ToB两种模式,在兼职猫的基础上推出了招聘猫、兼职达人和魔灯时代,从兼职信息平台逐步打造兼职生态,推出了兼职外包、项目外包、基层代招等业务,还能为企业提供产品地推、任务众包、校园营销、校园招聘服务。

眼下市面上兼职应用众多,但问题也层出不穷。

一方面,“躺着就能赚钱”是多数兼职平台惯用伎俩,目的在于抓住用户的惰性心理,发布一些刷单、注册、助力等兼职活动,用户需要自己垫付刷单费用并且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刷单任务就像套娃,不少用户反应过来时已损失了一大笔钱。

另一方面,虚假兼职信息也是屡禁不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抢到了一个兼职工作,在平台上与对方沟通约定了线下试岗,结果对方的手机号码是空号,公司地址也不正确,再联系平台处理也迟迟没有回复。


零工经济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家)曾在《第三次浪潮》中写到:第二次浪潮带给人类的文明,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工业模式,工作地点更集中,岗位更加规范化。第三次浪潮是对以往的更大冲击,出现了电子家庭,工作和用工方式更加多样化。

按照这套逻辑,集中化、标准化的用工方式转变为灵活用工,对于运营“降本增效”显得尤为关键。相较于全职招聘更快匹配到求职者并且快速到岗,兼职员工的工资以及福利待遇要低于全职员工,在遇到项目或突发情况时,选择临时用工能降低其他时间段人力资源冗余。

在过去,零工也被称作“临工”,主要从事体力性工作。

不少农村青年选择异地务工,由于文化水平受限,他们通常先是通过中介或熟人介绍先落脚,稳定后逐渐留意新的工作机会。但如今,临工沦为新型零工经济的一个业务缩影,新型灵活用工的特点变得更加突出。

零工经济的自由性让工作者暂时摆脱了“朝九晚五”的固定模式,从工作类型到工作时间都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日常生活中,一些外卖员、快递员、奶茶店员岗位都会采用零工模式或者劳务外包模式,挂靠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进行管理。

据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36年,我国的零工经济劳动者数量将达到4亿人,将形成一个亿万级蓝海市场。但不可忽视的是,零工经济仍存在不小的争议,较低的用工价格和第三方介入让它陷入了变相剥削劳动者的困局,灵活用工模式下,能否为企业创造与固定职工相仿的绩效价值也成为了企业用工的考量。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