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

当你感到口渴时,哪种饮料最能使你补充水分?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并非是你最常喝的普通的水。

这项研究对比了几种不同饮料的水化反应,发现尽管水可以很好地为身体补水,但含有适量糖、脂肪或蛋白质的饮料则能够更好地在更长时间内为人体维持水分,不过许多人爱喝的奶茶、咖啡等饮品不仅不能补水,反而会加重脱水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世界上约有75%的人处于慢性脱水状态,除了一些特定的场景如运动健身等,会消耗能量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出现脱水问题,而简单地摄入饮用水并不能有效及时地为身体补充水分。

聚焦日常补水,Foodaily注意到北美的一家专注“水合作用”、提倡将补水融入生活方式的电解质饮料品牌Buoy。作为市场上唯一一款被设计用于与其他饮料或食品混合的补水饮料剂,Buoy在2019年被评为最具颠覆性的MBA初创公司。

那么同样是补水饮料,Buoy凭借什么能脱颖而出?在产品形态、品牌定位等维度,Buoy又如何在满足消费者补水需求的同时做到差异化的呈现?专注补水,饮料还可以展开哪些开放式创新呢?

01 喝水不锁水,你可能一直在错误补水?

“水是生命之源”。

在人体中占比高达60-80%,水可以调节身体温度,帮肾脏过滤废物,调节肌肉收缩,维持心脏和大脑的正常运行,充足的水分是维持健康状态、保障身体高效运作的的必需品。研究发现,在东伦敦和威斯敏斯特的大学里,在考试时补充水分的学生比那些干涸的同学提高了5%的分数。长期饮水不足,会导致大量疾病,新陈代谢减缓,甚至会加速衰老。为了维持健康状态,你需要不停地补水,补水,补水!

你是否缺水了?慢性脱水对大脑和身体都“不太好”

世界上高达75%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缺水”的状况,那么饮水不足,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呢?

当你出现口干口渴、虚弱头晕、尿液变黄、皮肤缺乏弹性、反应迟钝、肌肉痉挛、心情变差、心悸等症状,这些都是不同脱水程度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此时你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忘记补水了?

你身体的水分,是如何不知不觉跑掉的?

脱水是指由于失水过多或者饮水不足而引起的细胞外液的减少。人体就像一个带孔的储水瓶,通过喝水可以不断补充水分,通过流汗,呼吸等,又在不断消耗水分。

当“瓶”中流失的水分过多而不能及时补充时,人体就会脱水。2%的液体流失便会严重影响身心表现,而在运动情况下,人体水分会流失6-10%,旅途中由于飞机上的空气湿度为12%(比撒哈拉沙漠还低),脱水亦是常有之事。可见“脱水”现象无处不在。

因此“当你感到口渴时再喝水,就为时已晚了”。水分真正被身体吸收,是进入血液循环,水被喝下,只是被人体吸收的前奏,因此,要想摆脱脱水的困扰,不能仅凭自我感觉判断水分缺失程度,而是需要时刻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喝水更要锁水,为什么只喝普通水不行?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几种不同饮料的水合反应,发现相比普通普通的水,含有一点糖、脂肪或蛋白质的饮料能够更好更长期地维持人体的水分。

许多情况下,汗水流失掉的不仅有身体中的水分,还有钠和钾等锁住水分的电解质。对于运动健身、户外活动、旅游、工作等特定场景下的个体,不仅要能补水,更要摄入能够锁住水分的元素,增加身体的“水合作用”。随着“补水和水合功能”成为趋势,你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合作用元素,如电解质、糖。理想的运动饮料,应该具有理想的“水合作用”元素。

02 随身携带,小巧方便,无色无味,Buoy要做所有饮料的补水“好伴侣”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瓶装补水饮料或速溶补水冲剂,Buoy基于美国人长期脱水的担忧,开发了一种无味液体补充剂配方,巴掌大小,方便携带,而且可以添加到任何饮料中,随时补充,以手持式补水站的新颖概念和人性化设计贴近消费者生活,成为补水界的黑马。

(1)配方人性化,不只补水

提供零糖、零卡路里的补水饮料,具有高标准的水合作用。同时,不同于大多数补水饮料只关注于钠、氯、钾三种主要电解质,Buoy的配方还包括常被忽略的电解质镁。基础款的Buoy还添加了纯天然B族维生素以及有机草药提取物,除此之外,“Buoy + Immunity”款还添加了其他天然提取物来提高人体免疫力,补水的同时,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2)体积小易携带,随时补水

外型打造为适合手掌的小体积挤压瓶,大小恰到好处,可以放入口袋、钱包、健身包、腰包或随身携带。瓶子可以用一只手打开、挤压、关闭和收起,比那些电解质片、粉末包或液体滴管更容易。包装设计贯彻Buoy所宣扬的——全天持续补充电解质,来达到预防脱水的目的。

(3)无色无味,更优体验

仅需1-2秒的挤压,无需等待或搅拌,你可以将它添加到啤酒、奶昔、冰沙、茶、咖啡以及气泡水等任何类型的饮料中增加电解质成分。在立即补水的同时,不会造成摄入其他饮料的风味与口感的破坏,且不添加任何糖、甜叶菊或人工成分,只保留原有饮品的体验感。这对于那些不喜欢水或喝水少的人,多了一个“新朋友”。

开拓新品,满足新场景需求

同许多食品和饮料行业的的企业一样,Buoy抓住了“清洁”“健康”的标签,通过推出具有新功能和效益的新产品来建立自己的产品线。Schindler公司成立三年后,已发展成为全系列水合产品。在添加电解质让消费者体会到“补水”快乐的基础上,添加维生素和草药提取物增强免疫力,确保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下尽可能饮用最健康、最营养的饮料。

打开Bouy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个产品:

Buoy——微量矿物质+微量营养素密集电解质+全天然B维生素+有机草药提取物。作为基础款“Buoy”,可以满足日常想补水的人、节食或间歇性禁食的人、饮酒后严重脱水的人、爱运动的人、旅行中的人……

Buoy+Energy——绿茶叶中的天然咖啡因、L-茶氨酸,以减少焦虑,增强注意力。每份含有30毫克天然清洁咖啡因,每瓶咖啡因相当于超过13杯咖啡。

Buoy+Immunity——微量矿物质+微量营养素密集电解质+全天然维生素A、B1、B5、B6、C、D3、E+锌+有机老浆果+紫锥菊+姜根提取物。保持水分是健康免疫系统的基础,这也是你在医院里接受静脉注射的原因。“Buoy+Immunity”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增强免疫的元素。

03 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慢性脱水”问题,竟催生补水饮料新商业模式?

补水黑科技是如何诞生的?

Buoy (formerly Better Tomorrow) 的创始人兼CEO Daniel Schindler在炎热的亚利桑那州长大,从柠檬水小站开始,从小便有意识的去帮助人们补充水分,2015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士学位,并于2019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创业专业的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作为经销商管理公司的软件顾问两年后,受到喜欢旅游的父母以及善于发现商机的哥哥的影响,Daniel Schindler逐渐清楚他想经营自己的公司。DanielSchindler和大多数崇尚健康、运动的人群一样,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习惯、健康的饮食、适合人们的补水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天,他躺在沙发上小酌,突然想到:人们有没有可能用他们所喝的每种饮料补充水分呢?

大多数人了解补水的重要性,但是补水是一个很难维持的习惯,因为它需要时刻注意, 如果你只是在感到口渴时才喝水,那么你就会处于长期慢性脱水的状态。目前的大多数补水产品都是为运动或饮酒之前或之后饮用而设计的,以瓶装饮料或以固体粉剂存在,不能让人们在需要补水的场景下及时补水。

在意识到大多数人特别是在饮酒,锻炼和旅行时,没有有效地补水的普遍状况。Schindler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一种无味的液体补充剂,用于任何饮料,包括水、咖啡、啤酒、葡萄酒或鸡尾酒,目标就是帮助在人们摄入水分时更好地保留水分。

而Buoy的核心产品便是针对“75%的美国人长期脱水,92%的人缺乏维生素”这一问题设计出的,小小的瓶身,大大的用处。有了这一个小小的便携式挤压补水神器一整天提醒你要补充水分。说到挤压瓶子,每个Buoy瓶均由100%的消费后回收(PCR)材料制成,不仅如此,不要小瞧小小一瓶的Buoy,他能够提供足足40份电解质补给,使得每份Buoy都成为更环保的产品。

此外,企业还在在碳中和方面、公益事业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资助亚马逊雨林的贾里帕拉森林保护项目、向圣路易斯前线发送了1200多瓶水以帮助急救人员保持水分、为运动员筹集了282,500美元并制作了一部获奖纪录片《为治疗而穿越》……Buoy专注于“补水”这件事的同时,Buoy也在向年轻人传递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生活理念,这是每个品牌都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品牌格局的体现,是消费者值得信赖的品牌。

不止是面向消费者,Bouy也将自己的技术赋能食品饮料行业的其他品牌,为他们的产品添加补水动能,同时借助其他品牌的力量打响自己的补水新概念影响力。

Bouy产品可以保持不同饮料最初味道,将饮品无痛升级,从而增加饮品清洁、无味的补水特性,给消费者带来更健康的体验。基于这个原因,新兴饮料品牌MKombucha、酿造公司WellBeing等公司已经和Buoy已经合作,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Buoy配方。

WellBeing公司表示“我们的使命是创造世界上最补水的啤酒,但最大的障碍是来自电解质的咸味和苦味,会破坏我们饮料的味道。找到一家致力于克服这一障碍并使生产过程对我们而言非常轻松的公司真是太棒了。”

注入Buoy的产品可赚取更高的利润率,平均每杯饮料可额外获利0.91美分。

更多地产品曝光机会、更少的媒体成本、在社交平台上给你贴上标签。

这不仅是Buoy面向B端合伙人的承诺,也是为消费者从多品类接收到Buoy补水概念的全新提案,目前已有三个品牌和Buoy合作,在他们的产品包装上印有显眼的Powered by Buoy标志。

截至2020年8月,Buoy全年销售额为177,467美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30万美元。其创始人Schindler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营销和广告支出非常少,因此一旦我们开始我们的增长阶段,我们预计销售额将呈指数级增长。”

04 总结

中国饮料行业规模近6000亿,其中功能饮料市场规模超400亿,近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即便如此,与海内外对比来看,中国大陆功能饮料人均饮用量仅为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10-20%,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国内功能饮料一般分为能量饮料、营养素饮料、电解质饮料、运动饮料和其他功能饮料。但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不同场景衍生出更细分的新需求,势必会催生出更多功能饮料新势力。

我们也看到近几年国内品牌在功能和配方的打磨上开始下功夫,比如元气森林旗下的外星人开发了0糖0卡的电解质水配方,农夫山泉尖叫,创新地提出“运动补水、专业等渗”的概念。华熙生物开发的玻尿酸被应用在饮用水、酸奶、软糖等多个品牌……

而今天介绍的Bouy,聚焦补水这一小小的功能痛点,开发创新产品解决方案和全新商业模式,让老旧传统的水合方式变得更加年轻和性感,Buoy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对补水概念的颠覆性认知,也是对于未来品牌新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阅读全文>>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烘培食品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面对这一新兴赛道,投资者该如何挑选合适的投资标的呢?

食品烘焙,消费升级下的新蓝海

烘焙又称焙烤,源于英文baking,是个舶来词,是指以面粉、油脂、乳品、鸡蛋、水和添加剂等为原材料,经过复杂工艺烘焙形成的食品,主要包括糕点、面包、饼干等几大类。在西方国家,烘焙食品以主食的形式存在,产业规模大、人均消费支出高。就我国而言,烘焙食品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但长期以来主要作为节日糕点和休闲小食,在正餐主食领域缺乏存在感。所以,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渗透率,烘焙食品在国内只处于起步阶段。

据欧睿国际统计,2019年我国人均烘焙食品支出为24.6美元,处于全球后25%水平。不仅远低于法国(266.3美元)和美国(182.6美元)等西方国家,也低于我国台湾地区(99.9美元)和我国香港地区(76.3美元)。

现阶段,烘焙食品在国内的消费场景主要包括早餐主食、生日蛋糕、节日糕点(如月饼)及休闲小食等,整体上仍是以休闲食品的形式呈现。

相比豆浆油条包子等传统早餐主食,烘焙食品无需二次加热,且便于储存和携带;相比米饭面条馒头等传统主食,烘焙食品富含蛋奶,营养丰富、口味多样。综合营养、口味、花样、便携性、方便储存等特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烘焙食品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

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2-2018),我国糕点面包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由2011年的526.4亿元增至2017年的1316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6.5%,远高于同期食品工业整体5.44%的水平。据欧睿国际统计,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零售额为2317亿元,2013年以来复合增速为11.23%。

作为一个新兴赛道,烘焙食品崛起是必然趋势,关键问题是谁会成为最大受益者?

从烘焙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是面粉、油脂、糖、水果等农副产品,经中游面包糕点厂商制作成品或冷冻半成品/成品,通过商超、便利店、烘焙店、电商等下游渠道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相关性上看,烘焙食品原材料供应商、面包糕点厂商是赛道崛起最大的受益方。

在烘焙原料供应领域,烘焙面粉、油脂、奶油、酱料等均有代表性龙头企业,或聚焦单一原料的生产与销售,代表性企业如南侨食品(A股上市)、南海油脂、不二制油、海融食品等;或全产品线布局,向冷冻烘培半成品、成品领域渗透,代表性企业为立高食品(A股上市),整体处于高速增长期,市场格局未定。

在烘焙食品制作领域,受行业发展所处阶段、产品运输半径等因素影响,市场集中度较低。据欧睿国际统计,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CR3仅为8.3%。另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7),2016年末我国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糕点面包企业共计11895家,普遍规模较小,年营收超过2000万的仅有600多家。基于商业模式,具体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中央工厂+渠道分销”模式。在中央工厂制作成品,经包装后主要通过便利店、商超等渠道进行销售,代表性企业有宾堡、曼可顿、桃李面包(A股上市)、达利食品(港股上市)等。

二是“中央工厂+连锁店”模式。在中央工厂制作成品、半成品,运往连锁门店二次加工后出售,代表性企业有好利来、85度C(中国台湾上市)、克莉丝汀(港股上市)、面包新语(新加坡上市)、元祖股份(A股上市)、金凤成祥、味多美、巴黎贝甜等。

三是“前店后厂”模式。现场烤制、现场销售,以小糕点房为主。

原料VS成品,哪个赛道更值得期待?

单看行业前景,烘焙原料和烘焙成品并无实质区别,同样受益于烘焙食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但站在投资视角,投资者寻找的是企业增长的确定性,就原料和成品两个细分赛道来看,确定性有很大差别。

大体来说,烘焙原料赛道,准入门槛高,竞争竞争格局好,更容易找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投资标的;而在烘焙成品赛道,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增长面临着明显的天花板。

先来看看预包装成品赛道。在消费升级和健康饮食的风向下,消费者对预包装烘焙食品心存疑虑,因为在消费者认知中,通常将包装食品等同于有添加剂的食品。同时,在口味对比上,包装产品也不如现烤产品。此外,随着烘焙食品日益零食化,类似三只松鼠等休闲食品玩家也开始入局,市场竞争激烈。综合来看,预包装烘培食品赛道不确定性强,投资者可避而远之。

再看看现场烤制的连锁烘焙店赛道。现场烤制食品虽然产品新鲜、口味多样,在健康层面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受制于高房租、密集人工等因素,线下烘焙店的运营成本普遍较高。再加上行业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提价困难,烘焙店销售净利率普遍较低。同时,受制于消费升级进程和餐饮消费习惯的区域化分割,跨区域全国开店难度较大,“持续开店做大利润规模”的逻辑也存在明显天花板,在资本市场看来,这类公司的增长前景缺乏想象力。

所以,无论是预包装还是现场烤制,烘焙成品企业都并非好的投资标的。相比之下,作为卖水人角色的烘焙原料和冷冻半成品厂商,反而更值得投资者期待。

综合来看,烘焙原料和冷冻半成品领域存在三大壁垒,使得龙头企业拥有更深厚的护城河,长期竞争格局更好。

一是技术壁垒。与工业品不同,食品原材料很难完全标准化,同样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可能因原材料批次差异而导致成品的品质和口感发生变化,规模化制作的难度高。如不同品牌的面粉,筋度和延展性的差异会影响成品口感,吸水性的差异会影响制作过程中水的用量。同时,一些复杂烘焙产品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微生物发酵,对温度、湿度、时长等均有严格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成品的一致性。此外,很多B端客户有定制化需求,对合作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综上,新进入者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好配方与工艺的匹配,这便构成了行业进入壁垒。

二是营销网络和服务壁垒。烘焙行业下游市场集中度低,存在“分布广泛、需求零散、品规众多”的特点,且市场竞争激烈,下游客户对新的供应商相对谨慎。为打入下游市场,新进入者必须配备大量的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现场辅导和培训,通过现场烤制让下游客户认可公司产品,这是个很重的过程,对双方的资源和精力均产生消耗。最终结果往往是,下游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意愿不强,对新供应商兴趣寥寥,新进入者也很难搭建起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

三是规模效应壁垒。烘焙原料市场主要面对B端客户,B端客户重视性价比和食品安全,只有已形成规模效应的先行者,才能够为B端客户提供品质稳定、价格适中、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而新进入者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品价格缺乏优势,产品质量难以取得客户信任,无法对市场先行者构成冲击。

综上可知,在烘焙原料和冷冻半成品领域,投资者更容易找到可持续增长、值得长期拥有的投资标的。

代表性企业:立高食品

立高公司成立于2000年,设立之初主要从事烘焙食品原料的生产与销售,2014年开始布局冷冻烘焙食品业务,2021年4月在A股上市,是国内烘培食品原料和冷冻烘培食品领域的代表性龙头公司。

当前,公司以“中国烘焙食品原料及冷冻烘焙食品第一品牌”为发展目标,产品主要涉及奶油、水果制品、酱料、巧克力等烘焙原料和冷冻烘焙半成品、成品,产品品规超过650种。在烘焙原材料领域,公司部分产品领先,部分产品处于竞争状态,整体处于第一梯队;在烘焙冷冻食品领域,公司布局较早且战略坚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20年,立高食品冷冻烘焙食品营业额达9.56亿元,同比增长29.5%,营收占比达52.8%。某种意义上,冷冻烘焙食品的行业前景,决定了立高食品的投资前景。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烘焙食品从预包装产品向现烤产品发展是大趋势,而线下烘焙店现烤产品的痛点在于高运营成本,综合体现在专业烘焙师缺乏、成品稳定性差、产品创新难度高等多个方面。而冷冻烘焙半成品和成品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口感上看,冷冻烘焙食品经店内二次加工后口感与现烤食品基本一致,品质的稳定性则更胜一筹,可以解决烘焙店专业烘焙师的人手问题、口感稳定性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采用冷冻烘焙食品,可以大幅提升烘焙店库存管理的灵活性,在新品创新上也具备更大空间。

就便利店、商超等渠道来说,为迎合消费者需求,近些年也普遍加大对现制或短保质期烘焙食品的重视程度。由于不具备生产场地和经验,基本都会从冷冻烘焙半成品、成品入手,做简单二次加工后在店内贴牌销售。

此外,随着烘焙食品的主食化,餐饮渠道对冷冻烘焙食品的市场也在逐步开启。据立高食品预测,三五年之后,餐饮渠道有望成为公司最大的销货渠道。

市场空间广阔,龙头公司前景也自然可期。

2020年末,立高食品已在全国357个城市建立起营销网络,直销客户400余家,合作经销商超过1800家,服务终端客户超过5万家,覆盖了烘焙店、饮品店、商超、餐饮、便利店等多样化渠道,全年上门服务超过50万次,先发优势明显。

有投资者曾询问立高食品的渠道渗透率,据回复,公司产品当前仅覆盖了全国10-20%的烘焙店,且单个烘焙店的渗透率不足10%,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阅读全文>>

复合调味料作为餐饮的最后一道工序,渐渐成为了消费升级大趋势的产物。

伴随着90一代“年轻厨神”进入厨房,各类做饭APP和复合调味料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没有了“下厨房”APP就少了指路明灯,没有复合调味料就少了锦上添花的压轴戏码。

复合调味料缓解了厨房小白的焦虑,让原本复杂的调味工艺变成了开卷答题,复合调味料在连锁化餐饮和新生代消费群中都有需求,可谓是增量和存量兼并的行业。

广阔的蓝海市场引发逐利的资本,而蓝海本身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这门舌尖上的生意正风起云涌。

复合调味料是指以基础调味料为原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料经过特殊加工而制成的调味料。在食材中加入复合调味料,能够简化步骤,让制餐变得更简单。

从整体的复合调味料的结构来看,鸡精仍为我国复合调味料最大组成部分,其次为火锅调味料(占比20%),中式复合调味料占比约17%。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我国调味料市场强劲增长,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258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45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2016年至2021年将按9.7%年复合增速增长,销售收入将于2021年达到7270亿元,其中复合调味料达1500亿元,大约占比20%。

预计2021年,鸡精、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西式复合调味料的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至236亿元、318亿元、302亿元、332亿元,2016-2021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4.1%、13.8%、16.5%、14%。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复合调味料市场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产业升级、外卖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复合调味料有着广阔的渗透空间,相较于调味品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2020年,美国、日本、韩国的复合调味料市场渗透率分别为73%、66%、59%,而我国的复合调味料市场渗透率为26%,参照日韩等国家的渗透率,我国还有一半的市场等待挖掘,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助推这一需求较快增长。

处于增长阶段的赛道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总体来看,近十年调味品品牌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共99起,披露的投资融金额超过60亿元,2017-2020年投融资数目均在10起以上。

2021年融资情况依然火热,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江苏美鑫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新国货调味品牌安徽口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完成由险峰长青领投,42 Capital跟投的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4月,口味全再次宣布完成近5000万元Pre-A轮融资;眉州东坡餐饮集团全资子公司的四川王家渡食品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复合调味料已然成为了投融资的黄金赛道,这和以下两点原因是分不开的。

1、连锁化率的提升

我国餐饮业零售总额在2019年已达到4.67万亿元,2019年同比增长9.4%,2010-2019年复合增速达到11.7%,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中规模大的同时增速又快的长青行业。

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餐饮连锁化成为了趋势,比如火锅行业因为口味易统一,成为了投资的热门选项,在中式餐饮里的比重逐年提升,在复合调味料江湖里,火锅底料增速明显,过去5年的CAGR为15.5%。

像是毛细血管一样覆盖在线下市场的绝味鸭脖、张亮麻辣烫、海底捞等餐饮品牌,都需要一致化的口味去维护品牌形象,而随着连锁餐饮业的壮大,连锁化成为了必然趋势,复合调味料就是精简版的扩张手册,是乘着东风扩张起来的行业。

2、专业化分工的必然

火锅赛道火爆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厨师的要求不高,和以往餐厅的灵魂就是厨师不同,火锅只需要一致的火锅底料就能走南闯北,根据各地口味喜好的差异,火锅底料只需进行修改研发,就能再次实现扩张。

“厨师”作为餐饮中的不稳定因素,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一家餐厅的未来走向,而根据《2020中国餐饮年度报告》,人工、房租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为21%、10%,随着餐饮企业开店数量增加,人工和房租成本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而复合调味料能够满足餐饮业“稳定发挥”的要求,同时解决“口味”和“厨师”两大不稳定因素,降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在极速发展的过程中,复合调味料是稳定发展的基石,能够在变量控制的情况下降低风险,所以复合调味料的发展几乎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赛道,整个行业还处在爆发阶段,根据2019年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100强分析报告,生产复合调味料产品的企业占总数的80%以上。

根据天风证券研究所的数据,2019年复合调味品的市场处于分散状态,押注复合调味料赛道的企业众多,排在前列的企业市占率份额都不高,第一名天味食品的市占率为3.8%,第二名颐海国际的市占率为3.09%,第三名日辰股份市占率为1%,三者总和不到10%。

目前的头部玩家天味食品,处于领跑优势,品牌效应愈显,旗下品类丰富,主营川式复合调味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包含火锅调料、中式调味料、香肠腊肉调料等100多个品种。

在品牌战略上,天味食品采用“双轮驱动”的方针,旗下品牌“大红袍”和“好人家”定位清晰,“大红袍”定位为火锅调料大众市场和餐饮B端市场,专注于火锅调料、餐饮类产品。“好人家”定位中高端市场,专注火锅调料、中式菜品调料、佐餐类产品。两者的差异化优势互补,同步发力实现份额扩张。

在渠道和营销上,天味食品建立分销、经销渠道,线上、线下同步扩张,形成了经销商为主,定制餐调、电商、直营商超为辅的营销架构。根据公司年报,截止2020年12月,天味食品市场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合作的经销商有3001家,随着全球化战略,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

电商渠道利润高且呈爆发式增长,2019年“好人家”在四次活动期间获得了天猫火锅底料类目第一名,全网第二名的好成绩,线上电商节是知名度扩张的好时机,抓住618的风口,“好人家”推出#虾虾C位争夺战#,实现全网1.2亿的总曝光,小龙虾口味的比拼形成了传播的自来水效应。

在研发上,天味食品占据极大优势,天味食品是火锅底料、辣椒酱、炒制辣椒酱标准起草单位,共制定、修改了3项国家标准、10项地方标准,牵头四个团体标准《牛油火锅底料》《减盐火锅底料》《酸菜鱼调料》《川式火锅底料》的制定工作。

天味食品的工作人员表示,天味食品已经实现了以川味复合调味料为核心,多产品系列协同发展的产品结构;老产品持续迭代升级,新产品开发力度强,不断推出消费者喜欢、市场反响好的新品。

对于长跑型企业来说,研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而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竞争对手新品频出,大打差异化的市场环境中,在原有的经过市场检验的老品牌升级的基础上,进行新品的研发相当于给市场地位上了双保险。

天味食品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火锅底料和川菜调料,两者占据了九成以上的收入,2020年火锅底料占比总营收的51.6%,在国内火锅底料市场的市占率为4.1%,排名第三。

天味食品目前行业龙头的地位也有助于它进行研发,研发对于大企业而言更有资金优势,天味食品目前具有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并积极与高等学府如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合作进行口味的改良。

2020年天味食品对多款产品进行了改良,并推出火锅调料新品36款,中式菜品调料新品11款。

复合调味料目前还处于爆发阶段,尚未进入整合阶段,产能对于提高渗透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味食品不断提高产能,根据招股书显示,天味食品2018年的产能为9万吨,据估算,2022年的产能或将超过31.8万吨。

参考颐海国际的成功范本,天味食品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这从另一个方面透露出天味食品的野心,在行业高度发展,企业积极转型,新老玩家混战的局面当中,复合调味料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呢?

1、行业发展趋势:存量和增量同步增长

相比于挖掘存量市场的红海战役,复合调味料是存量和增量同步扩张的蓝海市场,复合调味料的受众多为连锁品牌,连锁品牌的扩张战略进一步催生了复合调味料的需求。

以日辰股份为例,合作的客户如呷哺呷哺、鱼酷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扩张,呷哺呷哺从2016年的637家扩展到2020年的1061家,鱼酷从2014年的100家扩展到2019年的200余家。

存量市场的合作随着信任度的建立,还会取得提升原材料占比的可能,比如日辰股份与味千拉面的合作,日辰为其提供的产品品项从2015年的13项增加到2017年的17项。

增量则是受益于餐饮品牌化、连锁化的大趋势,《中国餐饮报告2018》中,全国门店数最多的20个品牌,90%以上的连锁方式包含加盟。而自2021年以来,连锁餐饮门店以整体餐饮3倍的增长率实现扩张。

餐饮的连锁化和品牌化都意味对产品口味稳定性的需求,复合调味料刚好能够解决这一痛点。

2、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研发、渠道、供应链

如果说单一调味料是在原有品类上实现创新,那么复合调味料就是更加复杂的排列组合,不仅在用量上,同时在调制步骤和工艺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复合调味料迭代速度快,不仅要跟上消费者的厌倦速度,还需要获得消费的口味认可,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有极大的考验,行业的细分赛道竞争者众,不仅反应了行业的分散,同时也说明众口难调,想要在复合调味品行业跑出高份额的龙头,目前颇具难度。

从渠道端来说,第三方渠道和餐饮企业为主要营收渠道,第三方渠道较为分散,竞争激烈,品牌方纷纷把目光放到连锁餐饮品牌上,但大型的连锁餐饮品牌往往有着定制化生产渠道,依傍大企业可以助推品牌成长,比如海底捞和颐海国际,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如何整合渠道,实现产品的扩张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供应链来说,复合调味品的供应链整合颇具难度,因为细分品类多,导致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呈现种类多、规模小的特点,因此供应链的控制颇具难度,想要把控全局,龙头企业或许需要从田间开始布局,从萌芽阶段到收成阶段全面把控产品质量,达到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3、行业竞争对手:预制菜

复合调味料简化了做饭流程,是懒人的福音,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复合调味料就像是赋予原材料灵魂的点睛之笔。

但相对于风头正劲的预制菜来说,复合调味料的便捷性就大打折扣,预制菜有洗净、切好的肉菜原材料,以及调料包,对于下厨房的懒人来说,是“一懒到底”的选择。

从2020年天猫数据来说,预制半成品菜的销量同比增长111%,仅在今年618期间,截止6月17号,天猫上的半成品菜、预制菜同比增长就超过了120%。

“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股价大涨,最高点是发行价的4.9倍,公司的营收、毛利、净利都呈现健康增长的态势。锅圈更是ODM和OEM模式并行,在预制菜行业大举扩张,目前居家餐饮类产品的SKU已经超过600,内卷的预制菜赛道表现出行业的火爆,在懒人经济的基础上,预制菜更添一把火。

预制菜的火爆无形中抢占了复合调味料的市场份额,目前处于蓝海的复合调味料还未培养好消费者习惯,预制菜这个搅局者就已经在江湖占领了一亩三分地,加上复合调味料渠道的铺设还未完善,对于年轻人喜爱的叮咚买菜、盒马鲜生平台大多处于缺席状态,缺乏触达年轻人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为购买增加了阻力。

复合调味料想要解决年轻人的“厨房焦虑”,或许首先要从产品、购买渠道、消费场景等方面解决行业的焦虑。Z世代的年轻人是资本争夺的目标,而如何迎合市场,又如何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培养出需求,是品牌方发力的重点,风正起,而如何乘风破浪是品牌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全文>>


" 如果我有 1000 块用来买护肤洗护用品,我会把 900 块花在头发上。"


小景总是欲哭无泪地对朋友细数自己关于头发丝的烦恼:大油头、细软塌、总掉发、还要维持自然卷,太难了。折腾久了,她在拯救头发这个事儿上,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 " 成分党 "。

有一段时间,她最强烈的诉求是去油控油,于是,买洗发水就买含硫酸盐表活的,再穿插使用氨基酸表活的、含有水杨酸的洗发水。为了保持头发的卷度,这些洗护产品还必须保证无硅油。为了保护发际线,她还买了一罐洗发膏和头皮护理精华液," 得含有亚美尼斯分子,这是专门防脱发的 "。

小景爸爸对此嗤之以鼻,他觉得用了几十年的霸王就挺好," 老牌,靠谱。"

小景妈最嫌弃她洗个头要半小时起," 一层一层又一层,跟抹护肤品似的,费不费劲呢?""20 多年了,我妈还是习惯用飘柔和潘婷,大瓶、便宜还好用。小时候用过我就知道不适合我,有硅油的绝对不行。" 小景回应道。

一家三口不同的洗发水消费习惯,让这些瓶瓶罐罐满满当当地挤了整个架子。从这个架子,其实也可窥见一部中国洗发水变迁史。

1988 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企业,将在欧美市场验证成功的洗发水配方拿到中国,推出第一个洗发水品牌海飞丝,之后又陆续推出飘柔、潘婷,一度瓜分了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与之对抗的,是联合利华推出的力士、夏士莲、清扬。

可这些西方大牌的洗发水配方,更适合的是头发横切面呈椭圆、更黄更易卷曲的欧美人,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头发横切面呈正圆、更黑更直的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抓住这个时机,在宝洁和联合利华瓜分中国洗护市场的 30 年里,我们看到蜂花、奥妮、舒蕾、拉芳、好迪等老国货陆续登场,试图靠主打植物成分、防脱发功效等概念吸引消费者,但因为品牌陈旧、卖点始终对不准用户核心痛点,情感牌逐渐失效。

久而久之,洗发水竟然成了很多人最难买的东西,不停地换、不停地错,周而复始。

终于,数年后,新消费时代到来,一批新锐国货品牌崛起,它们重新回到了洗护的原点——怎么做出一款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洗发水。

为洗发水头疼不已的年轻人,可以期待摆脱选择恐惧症了。


宝洁 vs 联合利华,


" 外来的和尚 " 也难念经

中国洗发水市场 30 多年的历史,基本可以归纳为宝洁和联合利华两大国际日用消费品巨头的 " 宫斗史 "。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就诞生了第一个本土洗护发专业品牌——蜂花。黄色透明瓶的 " 蜂花 " 洗发水,是不少 80 后、90 后的儿时记忆。不过,抢占了先机的蜂花,却没能快速走进寻常百姓家。

90 年代真正霸占中国洗发水市场的,是宝洁推出的三大品牌:海飞丝、飘柔、潘婷。与本土的蜂花相比,国际大牌显然更懂得怎么做营销。

海飞丝主打的是去屑。电视上,年轻的男女总是因为掉落的头皮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陷入尴尬境地,这时候,只需要一瓶海飞丝,烦恼就能解决。后来,海飞丝还请来了当时的男神梁朝伟代言。


梁朝伟代言海飞丝广告


飘柔顾名思义就是让头发 " 飘逸柔顺 "。当年,飘柔曾推出一则经典广告,主角是代表时尚、现代的空姐,她们飘逸的长发轻易地甩进了万千少女的心里,这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的 " 种草 "。另外,这还是第一个打出 " 洗护二合一 " 概念的品牌。

潘婷的广告也喜欢让女明星甩着一头秀发向观众走来,与飘柔相比,它更强调健康、亮泽," 含维他命原 B5" 的宣传语,代表了最早的洗护界成分党。

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广告依然经典,产品卖点也足够有噱头。在那个年代,这些 " 大牌 " 洗发水,不只是消费品,更是时髦的代名词。到 1993 年,宝洁就占据了中国洗发水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眼看着老对手就要大获全胜,联合利华没有坐以待毙。

90 年代中后期,联合利华的力士和夏士莲粉墨登场。与力士相比,以植物成分 " 黑芝麻 " 为噱头、主打健康黑亮的夏士莲,更像是联合利华挑战宝洁的杀手锏

夏士莲的产品卖点 " 乌黑 ",模仿的其实是 1996 年横空出世的本土品牌奥妮。奥妮最有名的一款洗发水,是由刘德华代言的 " 首乌 "。但在一度把市场占有率冲击到 12.5%、仅次于飘柔后,奥妮却把重心放在了推广皂角产品上,后续又主打起香水洗发露,最终因定位混乱而落寞收场。


夏士莲洗发水广告


为了和联合利华对打,宝洁收购了主打植物草本概念的伊卡璐,又推出了润妍和沙宣。润妍一度被认为是宝洁的一张王牌,因为它是第一个宣称 " 专为东方人设计 " 的国际品牌,主打的中草药天然草本也是中国传统符号,但润妍 " 让秀发更黑更漂亮 " 的卖点,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是过于单一了。

另一个战场,为了狙击海飞丝,联合利华推出了同样主打去屑的清扬。从 2007 年开始,清扬通过签约 C 罗、赞助 F1 车队和中超球队广州恒大、主攻体育市场等一系列强硬的营销策略,硬是从宝洁口中抢下了男性市场这块蛋糕。


C 罗代言清扬广告


在这段宝洁与联合利华角力的历史里,一个隐形的问题是,始终是品牌在 " 教育 " 消费者,而非需求倒推产品。当消费升级,用户越来越理解自身需求和痛点,原来那套产品逻辑就会开始失灵

事实是,到了 2018 年左右,两大巨头双双陷入业绩下滑、增长乏力的瓶颈。

前宝洁市场总监、洗护品牌植系创始人唐亮曾在文章《我在宝洁犯过的那些价值十亿元的错误》中,分析过伊卡璐和飘柔旗下倍瑞丝的失利。

在唐亮看来,伊卡璐的没落,原因之一是为了迎合新世代审美,全面更改了配方、香型、液体、瓶身,导致用户完全认不出新产品了。这个教训告诉他,试图改变消费者多年养成的习惯是很困难的。另外,他委婉地表达出,伊卡璐当年的升级,并没有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托进行 " 创新 "。

而飘柔旗下的倍瑞丝,则是为了和来自德国的汉高和来自日本的丝蕴争市场份额。但事实证明,倍瑞丝的高端、专业定位,和走平民路线的飘柔气场不合,难以捕获用户心智。

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大日化巨头旗下洗护品牌在转型上遇到的困难。归根究底,宝洁和联合利华,还是不够懂中国消费者

对此,上海博盖咨询创始合伙人高剑锋对开菠萝财经分析,消费升级导致市场多元化、细分化,但传统头部品牌做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因为包袱太重,不迎合或者是错误迎合新一代消费者,最终因为难以匹配新需求,造成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另一边,随着电商渠道兴起,反而让一些国内新锐品牌和国外小众品牌有了可乘之机。


国货老牌翻新,


不过 " 病急乱投医 "?

当然,在宝洁和联合利华混战的 30 年里,本土品牌虽然弱势,但也不是没有拥有过姓名。

继上世纪 80 年代的蜂花、90 年代的奥妮、舒蕾后,2000 年,诞生在广东的拉芳、好迪、蒂花之秀等国产洗护品牌,撑起了本土洗发水的市场

那一年,好迪、拉芳瞄准更平价的二三线市场,试图走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路线。进入新世纪,本土品牌的营销能力也上来了。当年,拉芳那一句 " 爱生活、爱拉芳 " 的广告语和好迪代言人李玟口中的 "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通过电视屏幕风靡大江南北。


李玟代言好迪广告


不过,十几年后,当洗发水也开始消费升级,舒蕾、好迪、拉芳们的处境可能比海飞丝、飘柔们还要艰难。

本土品牌似乎自认为是更能理解中国消费者诉求的,它们的产品升级紧跟消费潮流的步伐,基本上是 " 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这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飘柔海飞丝的另一个极端——迎合市场,放弃教育,没有重点探索适合中国人发质和头皮的洗发水配方

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品牌都开始强调,自己是可以让头发更加柔顺的 " 无硅油 " 洗发水,还有一些品牌将大热的护肤品成分引入洗发水。

比如,舒蕾在被德国拜尔斯道夫收购又重回国货阵营后,很快就推出了波卡莉香氨基酸洗护系列产品,主打温和洁净," 无皂基配方,敏感肌也安心 "。曾经的 " 平价之王 " 拉芳,也打出 " 玻尿酸 " 的噱头,宣称 " 像给发丝打了水光针 "。

当年轻人开始讲究 " 养生 ",纯天然、中草药、植物草本,也成了老牌国货们疯抢的标签。其中最受品牌青睐的,当属具有强根健发功能的生姜。

滋源、拉芳、飘影、迪彩这些老国牌,近两年都推出了多款生姜洗发水,效果如何暂且不说,价格倒是真不便宜,比如,电商平台某品牌的生姜防脱洗发水 3 瓶卖 259 元,比曾经称霸防脱洗护界的 " 霸王 " 还贵。但从销量来看,愿意买单的人并不多。


老国产品牌推出的高端系列洗发水


说到霸王,这又是另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2005 年,伴随着成龙大哥的一声 "duang",霸王洗发水广告闪亮登场,颇有预见性地抢占了 " 防脱 " 这块还没有被两大国际巨头盯上的肥肉。

好景不长,就在上市一年后,霸王被谣传含有致癌物,后经药监局质检辟谣,但这则负面舆情,还是让霸王一年间净利润骤降 132%。

即便没有这次舆情,霸王的防脱洗发水,恐怕也难以在新消费时代延续传奇了。因为脱发实际上受到基因、熬夜、焦虑等多种因素影响,这意味着,霸王治疗脱发的效果也得因人而异,当无效的样本越来越多,霸王也开始陷入 " 智商税 " 争议。


霸王防脱洗发水经典包装


而且,结合消费者在网络上的吐槽来看,霸王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头发脱得差不多的创始人头像印在深绿色包装上的 " 土味审美 ",不太符合如今年轻人的消费逻辑。

霸王近两年倒是开始朝年轻人靠拢了,比如,在产品里添加氨基酸,包装也升级成了简洁高级的墨绿,甚至推出了粉色包装的女性防脱洗发水。但这时候,防脱发洗护这片蓝海,早就被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品牌盯上了。

这些老牌国货的创新升级,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尴尬。CBNData 发布的《2021 过敏头皮健康白皮书》显示,头屑较多、头皮油腻、发质细软是消费者最常见的三大头皮烦恼。尽管已经很努力,但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产品功效还是包装营销,老牌国货似乎总是慢消费者需求一步。

高剑锋认为,抓住新一代消费者在洗护市场的细分需求,来打造产品,对于常年被宝洁和联合利华打压的老品牌们来说,不失为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如今销售情况不理想,也是因为规模距离传统头部品牌仍有很大距离,线上营销和电商渠道的打法又没有更新锐的新消费品牌凶猛,势必导致市场遇冷。


谁能做一款适合中国人的洗发水?


这两年,新消费时代开启,用互联网流行的一句话说:所有品牌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赛道几乎是瞬息万变。五六年前,开创国内无硅油洗发水先河的滋源、以精油香氛著称的阿道夫等当时的新兴本土品牌,还是赛道里电商选手的佼佼者。与外来品牌和传统国货相比,它们更早地嗅到了年轻一代的消费偏好,产品不仅主打新概念,还得 " 高颜值 ",在第一印象上收买消费者

然而,这代年轻人的审美变化,比品牌们想象的更快一些。新消费浪潮袭来,它们的消费者又找到了新欢。今年即将开启的双 11 大促中,出现在超级主播直播间里的是 Spes 诗裴丝、KIMTURE 且初、摇滚动物园这些更加新锐的品牌

诞生于新消费时代,它们以一种典型的线上打法现身:头部主播带货 +KOL 种草 + 明星推广。以 Spes 诗裴丝的热销的爆款海盐洁发膏为例,这款产品曾经在李佳琦直播间一夜卖出 11 万瓶,销量越来越高。

其实光看产品外观和质地,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消费者会被吸引:看起来像一罐冰沙、又像一盒马克龙冰淇淋,海盐又像让人置身海洋,新品牌的可视化呈现赢了。


Spes 海盐洁发膏


消费者可能会因为 " 好看 " 冲动消费,但对于新消费品牌来说,真正难的是怎么让消费者持续复购。" 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 ",很显然,只有营销不行,还得靠产品说话。

对于怎么做产品这件事,新品牌们其实是可以 " 以史为鉴 " 的。当年飘柔潘婷还在做柔顺洗发水,滋源就靠无硅油一石激起千层浪;清扬海飞丝还一心搞去屑,阿道夫已经开始研究气味,植观则打出了氨基酸洗护概念。

从过往的品牌变迁来看,虽然品牌们都或多或少针对东方发质做过一些创新努力,但更多还是放在某种新成分概念和单一功效突出上。而当下的消费者需求是多方面的,比如既要有清洁度,又要防脱,还要控油蓬松。

新消费品牌要想不走老路,抓住用户痛点做出有说服力的产品,就不得不下功夫做研发。这比做营销、打渠道、找供应链难得多,不过一旦实现突破,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伴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中国制造的赋能,现在的新消费品牌拥有了更快洞察消费者痛点的能力。比如最近关注度颇高的 Spes 诗裴丝,其创始人曾是网易严选负责人,也是新消费浪潮的推手之一,更懂得如何洞察用户需求及围绕用户痛点研究解决方案。

据媒体报道,为了研究适合中国消费者头皮及发质的洗护产品,Spes 产品研发团队结合数据洞察到的用户痛点,曾直接跑到一家知名三甲医院,跟着毛囊研究专家进行过 3 个月的坐诊,用上千份用户头皮问题案例来实证国人面临的头皮困扰,进而开发 " 对症下药 " 的产品。

在那之后,Spes 把产品的防脱成分,从原来一些传统品牌都爱用的氨基酸等成分,换成了与药物米诺地尔防脱功效相似的亚美尼斯分子,不仅保证了功效,还博得了成分党的好感。

从 Spes 后来的产品影响力来看,这的确是一条可行的路子。CBNData 发布的《2021 国民头皮健康白皮书》显示,2021 年线上头皮洗护品牌消费 TOP10 中有四个来自中国,Spes 诗裴丝、KONO 位列第二、第三,仅次于卡诗。而在去年,TOP10 里仅有霸王一个中国品牌。


来源 / CBNData


在高剑锋看来,未来洗护市场依然会延续如今的品类细分格局,也会像其他赛道一样,涌现出更多的新品牌。

而因为品牌新、体量小、资金有限,赛道准入门槛又较低,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随着更多细分品类的开发,一些研发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品牌可能面临淘汰。

在找准用户痛点方面,洗护市场的新消费品牌达成了共识:什么样的洗发水能帮助用户解决困扰,显然不能单靠营销,深入科技层面打磨,或许才能跑出一些可以跟欧美大牌扳手腕的国货产品。

阅读全文>>

便利蜂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安全健康为核心、以便民高效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企业。截至目前,便利蜂在全国的门店数超过2000家,覆盖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济南、深圳等20个城市的生活圈。

便利蜂怀抱着“小小的幸福在你身边”的创业初心,配合完善的供应链,以开设24小时的便利店业态为主,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社区便民服务新模式。实体便利店内全面汇集生活日用品售卖、一日三餐、外卖上门及各类便民事项办理等综合功能,并陆续开设智能货柜、共享充电宝等业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以“品质生活 便利中国”为己任,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全场景的即时便利服务。

便利蜂作为中国七星联盟的重要成员之一,以及连续三度荣获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的企业,不仅充分展示了自身优势,也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为中国七星联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科技驱动助力可持续发展

便利蜂凭借科技基因,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并以此为手段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便利蜂通过高科技手段自主研发的“AI安心码”系统,可保证鲜食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有效防止售卖过期食品,实现产品追溯,减少食物浪费。据此便利蜂在今年国务院食安办主办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期间以及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发布的“2019~2021年度食品安全创新技术”及“2019~2021年度食品安全示范项目”中获选,展示了便利蜂引领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蜂标准引领鲜食行业发展

便利蜂始终坚持国际一流的食品安全标准。从创立之初,为全面控制产品品质,直接投资了华北、华东地区的鲜食工厂,建立了一整套高标准、严要求的食品安全“蜂标准”,并将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全程控制、社会共治贯彻始终,再结合科技创新手段,全面提升便利蜂食品安全的管控水平,为行业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优势和经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便利蜂在行业内首开先河,引入国际权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SC22000,开展了北京2家、上海1家便利蜂自有工厂的认证工作,并于今年成功通过了FSSC22000认证,在便利店行业树立了食品安全的新标杆。

三、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打造消费升级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冷链食品和冷链物流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便利蜂凭借电子化、自动化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积极探索并开展了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的全程追踪、实时温控以及智慧驱动的管理模式,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冷链物流全程的可视化、可追溯,使短保、日配产品、生鲜农产品腐损率明显降低。

便利蜂自主研发的预冷拦截功能,确保运输车辆在完全达到预冷温度之后方可开始运输的技术创新与经验,被评选为当年的《食品安全最佳实践》。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