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因此,诊所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如果您想加入这个行业并注册一家公司开办一家诊所,那么您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条件和步骤。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注册公司开设诊所的条件。

1. 资质要求

在注册公司开诊所之前,您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首先,您需要具备相关医学学位或资格证书,比如医学博士、医学硕士、注册医生等。此外,您还需要拥有相关行业经验和技能,以确保您能够安全、专业地处理患者的健康问题。

2. 资金支持

注册公司开诊所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您需要考虑租赁或购买办公场所、购买医疗设备和器材、雇佣员工等费用。因此,在注册前要确保自己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初始投资和日常运营。

3. 合法注册

在注册公司开设诊所时,您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您可能需要办理一些特定的执照和许可证。此外,您还需了解有关控制传染病、医疗废物处理、药物配送等方面的法规,并确保您的诊所符合相关要求。

4. 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注册公司开诊所之前,您需要仔细考虑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常见的诊所经营模式包括个人执业、合伙制和公司制等。每种经营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您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情况进行选择。

5. 健全的管理制度

注册公司开设诊所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您需要制定相关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等方面。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诊所的运营效率和质量。

6. 与相关机构合作

注册公司开诊所时,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非常重要。您需要与保险公司、药品公司、医疗设备供应商等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您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和设备支持。

7. 推广和宣传

注册公司开诊所后,推广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您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广告等渠道来宣传您的诊所,并吸引更多的患者。同时,您还可以与当地社区、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健康检查等活动,以增加知名度。

综上所述,注册公司开诊所需要具备相关的资质要求、资金支持、合法注册、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相关机构合作以及进行推广和宣传等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并且能够合理运用它们,才能够成功注册公司开办一家诊所,并获得长期的盈利和发展。

阅读全文>>

东莞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前来发展。对于想要在东莞创业的人来说,注册公司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很多人对于在东莞公寓注册公司是否可行存在疑问。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东莞公寓?

东莞公寓是指在东莞市区内的住宅区域内,由开发商或个人投资建设的集住宅、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物。这种类型的房产一般具有低廉的租金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深受年轻人和创业者的青睐。

东莞公寓是否可以注册公司?

在东莞公寓内注册公司是完全可以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法》的规定,任何合法的住宅区域都可以注册公司。因此,东莞公寓也不例外。

注册公司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无论是在东莞公寓还是其他地方注册公司,都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有合法的经营场所,可以是自有或租赁的办公室、商铺等。 有合法的经营范围,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有足够的注册资本,根据公司类型和经营范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至少一个股东,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有至少一名法定代表人,必须是中国公民。在东莞公寓注册公司有哪些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写字楼或商铺,东莞公寓在注册公司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租金相对较低,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 生活环境好,员工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交通便利,方便员工上下班。 灵活性强,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张或缩减。在东莞公寓注册公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东莞公寓注册公司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需要与房东或物业公司进行沟通,确保注册公司的合法性。 需要遵守公寓的管理规定,不得影响其他住户的正常生活。 需要考虑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是否需要更大的办公场所。如何选择适合的东莞公寓注册公司?

在选择适合的东莞公寓注册公司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地理位置,是否方便员工上下班。 租金和管理费用,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实力。 公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公寓的规模和配套设施,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需求。东莞公寓注册公司的流程是什么?

东莞公寓注册公司的流程与在其他地方注册公司的流程基本相同,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公司类型和经营范围。 确定公司名称。 签订租赁合同。 申请工商营业执照。 申请税务登记证。 开立银行账户。总结

在东莞公寓注册公司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选择适合的公寓和注册公司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寓的管理规定,确保注册公司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阅读全文>>

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创业者前来发展。而在创业的过程中,注册公司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那么,广州注册公司需求大吗?接下来,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广州注册公司的背景

广州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前来发展。而在创业的过程中,注册公司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广州注册公司的需求

广州注册公司的需求非常大。首先,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创业者前来发展。其次,广州市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前来注册公司。此外,广州的商业环境非常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广州注册公司的流程

广州注册公司的流程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公司类型 2.选择公司名称 3.制定公司章程 4.选择注册地址 5.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6.办理税务登记证 7.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8.办理银行开户广州注册公司的优势

广州注册公司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优惠:广州市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2.商业环境好:广州的商业环境非常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地理位置优越:广州位于中国南方,与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区距离较近,便于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合作。广州注册公司的注意事项

在广州注册公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好公司类型和名称,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制定好公司章程,明确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股权结构。 3.选择好注册地址,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4.办理好相关证件,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5.选择好银行开户,确保资金安全。广州注册公司的费用

广州注册公司的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注册费用: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证件的办理费用。 2.租赁费用:如果选择租赁办公室,需要支付租金。 3.人员费用:包括员工薪资、社保、公积金等。 4.其他费用:如律师费、会计师费等。广州注册公司的建议

在广州注册公司时,建议创业者可以选择专业的注册公司服务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完成注册流程,避免繁琐的手续和费用。此外,建议创业者在选择公司类型、名称、章程等方面,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或会计师,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结语

总的来说,广州注册公司的需求非常大,这与广州良好的商业环境、政策优惠和地理位置优越等因素密不可分。在注册公司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费用问题,建议创业者可以选择专业的注册公司服务机构,以便更好地完成注册流程。

阅读全文>>

你是否想要在荔湾区注册一家公司,但是却不知道需要多少钱呢?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荔湾区注册公司需要多少钱,以及这些费用都包括哪些方面。

1. 注册费用

在荔湾区注册公司需要支付的第一个费用就是注册费用。这个费用包括了公司名称的核准费用、工商登记费用、税务登记费用等等。具体的费用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公司类型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注册费用在5000元左右。

2. 办公场所租金

如果你想要在荔湾区注册一家公司,那么你需要一个办公场所。办公场所的租金会是你的一个重要开支。租金的高低取决于你选择的办公场所的位置、面积、装修等等因素。一般来说,荔湾区的办公场所租金在每月5000元左右。

3. 人力资源费用

在荔湾区注册公司需要雇佣员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开支。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了员工的薪资、社保、公积金等等。具体的费用标准会根据不同的职位和员工的工作年限而有所不同。

4. 税费

在荔湾区注册公司需要缴纳各种税费,包括了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等等。具体的税费标准会根据公司的类型、规模、经营范围等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5. 市场推广费用

在荔湾区注册公司之后,你需要进行市场推广,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开支。市场推广费用包括了广告费用、宣传费用、市场调研费用等等。具体的费用标准会根据你的市场推广策略而有所不同。

6. 业务拓展费用

在荔湾区注册公司之后,你需要进行业务拓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开支。业务拓展费用包括了业务拓展人员的薪资、差旅费用、会议费用等等。具体的费用标准会根据你的业务拓展策略而有所不同。

7. 其他费用

在荔湾区注册公司之后,你还需要支付一些其他的费用,比如会计师费用、律师费用、审计费用等等。这些费用的标准会根据你的具体需求而有所不同。

8. 总结

综上所述,荔湾区注册公司需要的费用是比较高的。除了注册费用之外,你还需要支付办公场所租金、人力资源费用、税费、市场推广费用、业务拓展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在注册公司之前,你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好详细的预算计划,以便更好地掌控你的开支。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荔湾区注册公司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可以咨询专业的注册公司服务机构,他们会为你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指导。

阅读全文>>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拥有一个独特的商标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增强品牌认知度。但是,如何在网上自己申请商标呢?本文将为您介绍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步:了解商标申请的基本知识

在开始申请商标之前,您需要了解商标的基本知识。商标是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颜色、声音等。商标申请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通常需要进行商标搜索、商标申请、商标审查和商标注册等步骤。

第二步:进行商标搜索

在申请商标之前,您需要进行商标搜索,以确保您的商标没有被他人注册。商标搜索可以在商标局的官方网站上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商标搜索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搜索与您的商标相同的标志,还要搜索与您的商标相似的标志。

第三步:准备商标申请材料

商标申请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商标申请书、商标样张、商标注册证明等。商标申请书需要填写商标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商标的种类、商品或服务的分类等。商标样张需要包括商标的文字、图形、颜色等信息。

第四步:提交商标申请

商标申请可以在商标局的官方网站上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在提交商标申请时,需要支付一定的申请费用。商标申请一般需要等待数月至数年的时间进行审查。

第五步:接受商标审查

商标申请提交后,商标局会对商标进行审查。商标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主要是检查商标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等。实质审查主要是检查商标是否符合商标法规定的条件,如是否具有独立性、显著性等。

第六步:接受商标异议

在商标审查过程中,如果有他人对您的商标提出异议,商标局会通知您,并要求您提供相关证据。如果商标局认为异议成立,您的商标申请将被驳回。

第七步:获得商标注册证书

如果商标审查通过,商标局会颁发商标注册证书。商标注册证书是商标所有权的证明,具有法律效力。获得商标注册证书后,您可以享有商标的专有权利,包括使用、转让、许可等。

第八步:维护商标权益

商标注册后,您需要维护商标权益。维护商标权益包括监督商标的使用情况、维护商标的声誉、防范商标侵权等。如果发现他人侵犯您的商标权益,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就是网上自己申请商标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申请商标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需要耐心等待审查结果。如果您对商标申请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机构或律师。

阅读全文>>

“知乎,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这句调侃背后,无疑是网友对于知乎这个社区从此前高质量问答变为“编故事”不满的一种表现。甚至在许多用户来看看,上线十二年后问答社区知乎已经悄然完成了从“逼乎”到“编乎”的改化。面对这一现状,知乎方面日前似乎也开始“动手”了。

近日有消息显示,知乎上线了一款名为“盐言故事”的APP,其核心功能是承载知乎的盐选专栏业务,提供专门的故事内容服务。据知乎方面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打造一个优秀的短篇故事阅读平台是知乎不变的目标,‘盐言故事’与知乎社区将成为故事业务的双引擎。”

作为一款专属的阅读App,显然“盐言故事”不仅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还将放大原有的社区优势,为创作者带来更多的流量以及收入上的增益。

如今打开盐言故事这款APP会发现,它基本可以被视为一个简配版的起点读书,与目前一众阅读类APP的设计基本相似。盐言故事APP中的内容,则基本来自于知乎的盐选专栏,只不过是将此前零散的盐选专栏中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

那么知乎为什么要做这款APP呢?其实这一点用部分网友对知乎调侃的变化就能解释。

在知乎早期维持邀请制注册的时代,精英化是这个平台的特色,也出现了“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样的“传说”。随着全量注册开放后,知乎的用户规模虽然节节攀升,但代价则是社区氛围的泥沙俱下。当内容创作主力从专业化的精英变为了普罗大众,知乎在实现从“知识社区”到“普惠内容平台”的转化后,也成功完成了上市。

随着用户下沉以及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知乎的用户结构也几乎不可避免的愈发接近网民的整体构成,也使得理性、专业的氛围不断被稀释,泛娱乐倾向逐步加深。2019年知乎开启了付费会员服务“盐选会员”,其权益包括“付费内容”、“社区功能”和“身份权益”,其中内容权益则是盐选会员的核心,而构成内容权益的关键,则是充斥着短故事的盐选专栏。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知乎用故事、网文来吸引用户付费的策略是成功的。此前在2019年年末,知乎方面还推出了“知乎故事大赛”以及“长篇创作马拉松”主题征文活动,选择大力加码网文赛道,并涌现了《宫墙柳》、《洗铅华》、《行止晚》等一大批受到用户肯定的作品。而来自广发证券的研报也显示,以奇闻和言情为主要题材的故事专栏更是占据了盐选专栏热度Top100的87%。

那么,知乎“故事会”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此前知乎又一次因为平台上编造的“江西女生索要1888万元天价彩礼”故事登上热搜榜,甚至还引来了官方辟谣。

根据知乎方面在去年11月末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付费会员贡献3.35亿元,并以36.8%的营收占比超过了广告、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职业培训及其他,连续两个季度占据首位。具体来说,在知乎该季度9700万MAU较上年同期1.012亿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平均月付费会员同比增长99.5%、来到1090万人,付费渗透率更是高达11.2%。

以虚构内容为核心的盐选专栏不仅用户喜欢,还实现了知乎“做梦”都想的让创作者赚钱的目的。据创作者透露,知乎的稿费是根据盐选会员的有效阅读次数、新增会员订单量等方式计算,在扣除一定的推广成本后与作者五五分成。有公开信息显示,每月写几篇十万字以内的短篇小说,却可以月如入万的例子在知乎比比皆是。

其实网文对于付费转化的作用,起点中文网在过去十余年已经身体力行的证实了。然而将自己变成“故事会”显然也是有代价的,知乎此前积累多年的严肃、专业、知识性特质,与娱乐化的网文显然无法兼容,毕竟严肃的高价值内容才塑造了知乎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对于想要在知乎寻求问题答案的用户来说,虚构的内容也会使得其感到困扰,更难以收获“获得感”。

以至于在去年8月,盐选会员超过1000万后,知乎创始人周源在自己的知乎专栏发表文章《12年、中途和1000万盐选会员》庆祝时,评论区的高赞留言却是,“能不能不要再给尊贵的盐选会员狂轰滥炸地推送低劣网文了?”

用网文故事来吸引用户付费会伤害社区的根基这一点,显然不仅用户明白、知乎同样也了解,所以这可能就是知乎将网文版块独立出来的原因之一。

那么问题就来了,独立的“盐言故事”能成功吗?在向多位盐选会员用户进行了解后,暂时似乎只有一个不太乐观的预期。诚然盐言故事与知乎的账号体系是打通的、用户也不需要二次付费,但部分用户可能就没有下载盐言故事的需求。如果说混杂在知乎平台回答中的网文故事其实没有一个能对标的对象,那么对于独立的盐言故事APP来说,起点读书、晋江文学、番茄小说显然都是它的竞争对手。

那么这也就很麻烦了,因为刷知乎其实是一个寻找信息的过程,盐选专栏则是一个点缀,可打开盐言故事就是为了看网文的。栖身于知乎盐选专栏的网文故事就相当于是抖音、快手上的短剧,几乎是国内互联网领域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种文字版的“泡面番”暂时也只有知乎能提供。可一旦独立成一个单独的APP,盐言故事就要与一众更成熟的网文平台站在同一片战场了。

如果用户有通过网文打发时间的需求,为什么不去起点、晋江这样更成熟、内容库更为庞大的平台呢?一旦放弃了错位竞争的优势,也就难怪有人不看好盐言故事的未来了。可如果一直不做独立APP,知乎恐怕就得患上“精神分裂”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ChatGPT概念股“击鼓传花”的游戏,如今传到了知乎手里。

2月8日,内容社区知乎股价暴涨接近50%,创下历史新高。随着ChatGPT概念股在本周持续走热,包括百度、寺库、云从科技、汉王科技在内的多家公司,纷纷吃上红利。

不过,乱花渐入迷人眼。喧嚣中,有货真价实者,也有滥竽充数者,时间自然会将它们区分。

毕竟,ChatGPT虽新,但AI是个老概念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它都在以5-10年为周期经历着波动: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每隔5-1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周期:某个现象级的产品,让大家惊呼“人工智能的春天”来了,密集的媒体炒作与企业承诺随之而来。但热度散去之后,寒冬又会笼罩到整个行业,直到下一个现象级产品的出现。

很难说,ChatGPT就能打破这样的周期。对于跻身ChatGPT概念股的商业公司,同样如此。对待AI技术的不同态度,可能会把它们带向不同的未来。

01 井喷的ChatGPT概念股

很显然,ChatGPT让全世界的科技企业都急了。

比如微软老对头谷歌刚刚开了一场反省大会,反思以AI技术领先著称的谷歌为何没能先做出类似的产品,还加急推出了对标产品Bard。第二天,微软就宣布,必应接入ChatGPT,对谷歌的老本行搜索发起挑战。

微软和谷歌打得激烈,大洋彼岸,ChatGPT概念股成为了热门话题。

很多企业都在试图“上车”,把自家业务与 ChatGPT 搭上关系。以AI企业标榜的百度宣布,将在今年3月推出大模型“文心一言”。老牌互联网公司360表示,已经对类ChatGPT技术进行研究,并且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就连做奢侈品生意的寺库,也宣布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反正,只要你敢信,我就敢说。

因为热度带来的收益足够明显。科大讯飞在2月6日股价大涨近10%,相比年初上涨约三分之一。360股价涨停。百度港股单日暴涨约15%。2月7日当天,AIGC概念版块整体涨幅一度高达4%。

其中,以“四小龙”为代表的AI企业最受关注,受益也最明显。短短一周左右,云从科技累计上涨近70%,年内涨幅超过了100%,商汤科技上涨近30%。其他AI企业,比如汉王科技,也累计上涨超过60%。

对于股价低靡依旧的AI企业,这无异于久旱逢甘露。前面我们提到,AI技术发展具备极强的周期性,几乎每隔5-10年就能出现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带来春天般的繁华,但它往往难以持续,行业总会在热闹过后便陷入寂静,直到下一个产品的出现。

最近的一次出现在7年前。2016年,横空出世的阿尔法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AI热。国内AI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估值一度走高,商汤和旷视一度都逼近过千亿。但这样的盛况没能维持太久,由于落地遥遥无期,到2019年,初创AI企业的融资数量就出现了下滑,AI四小龙的IPO计划也屡次失败。

当然,AI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失宠,一方面与周期有关,一方面也与应用场景不足有关。

国内多家头部AI企业,都拥有丰富的专利与论文数量。截至2021年底,商汤科技累计拥有11494件全球专利资产,在各学术顶会发表论文超过700篇。但受限于落地场景贫乏,它的商业化进展并不理想。2021年市值千亿的商汤科技,年收入只有50亿元左右。

同样的问题,也要摆在ChatGPT面前。

目前来看,ChatGPT最契合的接入场景是搜索、问答和内容社区。因为机器学习需要海量数据,而这些平台本身就积累了海量的结构化数据。北美新闻聚合平台BuzzFeed已经在最近宣布,将用OpenAI辅助内容创作——AI的威力率先体现在了股价上,消息宣布后,BuzzFeed股价应声暴涨近120%。

在国内,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拥有极强的算法能力和数据资源。不过在当下,视频内容的AIGC难度更大,在北美工作的AIGC工程师耿博士告诉“略大参考”,图片、音频、视频的AIGC更复杂,“AI绘画目前与人类创作的内容差异较大,有明显的违和感,而视频落地则更加遥远。”

机会给到了图文为主的内容平台。知乎的股价暴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作为问答社区,知乎积攒了丰富的可供AIGC的优质内容。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知乎社区内的内容量已累计超5.79亿条,问答量累计超4.82亿条。

说到底,至少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干的还是体力活。它还无法真正像人类一样去观察、感受与提炼,人类灌入互联网的数据,是它唯一的学习样本。ChatGPT能在3个月内实现用户破亿,靠的是数据积累带来的爆发。同样,数据的丰富程度,也将成为ChatGPT概念股的分野。

02 数据为王

大火的ChatGPT,在知乎平台里也是热门话题。比如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答主观点提到,ChatGPT最让人震惊的能力包括: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在语言作为媒介展现出来的对世界常识的认知,多轮对话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离不开数据。

据悉,ChatGPT建立在对全网的内容和数据的抓取学习之上,训练量高达数十亿个文本示例。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的浩儒博士在接受“略大参考”采访时,这样形容AI的智能化能力:“简而言之,做AI就是大力出奇迹,超强的算力加上极其庞大的数据量,以量取胜。”

曾经大名鼎鼎的阿尔法狗,靠得并不是棋道或是思想境界,而是堆量。在与专业棋手对弈前,阿尔法狗曾学习过1万多幅人类专业棋手对决的棋谱,完成了三千万盘自我对弈的棋局,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阿尔法狗一局棋的电费都以万元计。

数据是AI突破的关键因素,这已经是业内的共识。AIGC工程师耿博士告诉“略大参考”,类似ChatGPT这类AI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甚至,越简单的越有效,国内大厂都有能力做出类似的产品。而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可供AI学习的数据量。

也因此,在ChatGPT概念股们花样百出的动作中,百度的“文心一言”靠谱程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它不但具备算法技术,还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样本。在ChatGPT概念股前仆后继的股价上涨之中,知乎上涨的合理程度,远远超过汉王科技这样的企业。原因依然是数据样本。

用户的搜索动作,最能直观体现数据样本的丰富程度。只有足够体量的数据样本,才能支撑起日益增长的用户搜索需求。知乎曾经在2020年四季度公布过一组搜索数据:日均搜索量达到2570万次,作为一家内容社区,这样的数据足够优秀。此后,相关数据持续上涨。2022年高考填报志愿期间,知乎相关内容搜索达到1.97亿次。

正如iPhone的核心是供应链,AIGC的核心是数据。

然而,在各大内容平台纷纷筑墙的当下,互联网数据也逐渐从开放走向封闭。就连ChatGPT都不得不求助推特,获得接通推特数据库的资格。这也意味着,哪家企业自身就拥有数据和内容,谁就拥有了AIGC的硬通货。

于是,相比坐拥专利与技术的AI企业,内容平台也可以凭借各自的内容生态,在AIGC的故事里与前者平分秋色。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抖音、快手、知乎、百度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自身开发AIGC,还是与技术公司合作,它们都有望将数据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耿博士向“略大参考”表示,相比于AI公司,他更看好一些互联网大厂,因为他们自身就拥有庞大的数据。中银国际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预期拥有数据和资本优势的大型平台公司,将较AI软件企业更能受惠。

在影响AIGC效果的多重因素中,数量之外,数据的质量也极为关键。

在这一点上,ChatGPT是吃过亏的,由于学习了互联网上大量鱼龙混杂的内容,ChatGPT经常会给出低质量甚至是错误的答案,甚至有网站出于内容质量的考虑,禁止用户分享 ChatGPT 生成的内容。

目前来看,知乎这样的精品化内容社区,在内容质量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如知乎上的部分内容已经出版成册,成为多看、kindle等平台上的畅销书。

但对于多数内容平台而言,如果既想要接入AIGC,又想保障内容质量,就需要多掏钱了。浩儒博士表示,AI的学习过程中不具备辨别内容的能力,如果内容质量太低,只能花更多钱、安排更多人力去标数据。也因此他认为,AI从前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今更像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比拼的关键就是算力和数据。

03 搭车,还是被取代?

新的工业革命。这是微软总裁纳德拉对ChatGPT的盛赞。

尽管ChatGPT是以聊天机器人的身份为大众所熟悉,但它其实是一种大语言模型,或者说,是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的机器人。它不会自主创造信息,只是能够在不同架构之间进行切换,对已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举例等智能化加工。

当信息流转的成本被极大降低,一部分信息壁垒被消除,变化便由此而生。

对变化保持警觉甚至是防御,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生存密码。关于人工智能,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是:人类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ChatGPT的走红又一次带火了这个话题,人们开始津津乐道哪些职业会消亡,哪些互联网产品会被ChatGPT取代。

至少到现在,人工智能距离真正取代人类、取代人类创造的互联网产品,还有些遥远。

人工智能行业流行一个隐喻:聪明的汉斯。这是20世纪初因为会做数学题,而享誉德国的一匹聪明的马,后来人们发现,它之所以能给出答案,靠的是观察提问者的细微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后来,“聪明的汉斯”就被用来形容,那些表现出理解力,但实际上只是对训练员给出的别人难以发现的提示作出反应的个体和程序。

ChatGPT也是如此。它只是记住了1+1=2。

但这并不妨碍ChatGPT为现有的互联网产品们注入新的活力。以内容平台为例,ChatGPT可以在辅助创作、提升搜索效率、优化推送精准度等方面,发挥出技术的优势。

ChatGPT不会取代知乎们,被合理利用的话,是可以让知乎们变得更好的。

以搜索场景为例。

知乎这类内容平台,正在承载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搜索需求。但相比传统的搜索工具,它们的算法能力偏弱,往往需要人工的辅助,让优质内容更容易被搜索。比如知乎的优质创作者被称为“宝藏答主”,这种标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回答内容质量高,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优质内容的发现并不容易。被标记,才能被更好地看见。

也因此,ChatGPT这类AIGC大模型应用的接入,对这些内容平台带来的变化也会更加明显。因为用户对搜索效率的变化,感知往往是最直接的。

同样会让用户感知强烈的,还有推送。

内容行业最近的一次革命正是来自于此。以字节跳动为首的企业,以大数据和算法为基础,改变了整个互联网对内容的消费方式。机器取代人工,成为更加重要的推送决策者。

而AIGC显然具备再掀起一场变革的能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问答会取代信息流,成为用户消费内容的主流方式。尤其对于Z世代的年轻人,问答所能呈现的信息密度更高,因而也更受欢迎。

不只是内容优化,AI还能承担部分“后勤”工作,比如内容审核。

浩儒博士提到,简单的内容识别是AIGC的重要应用方向,在ChatGPT之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应用,可以帮助审核团队对内容进行初步筛选,但代替程度还不够高,平台仍然需要维持规模庞大的团队。据抖音高管透露,抖音的内容审核团队已经达到几千人的规模。而一名内容审核每天往往需要审核上千条内容,审核消耗掉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许多平台都曝出过审核人员的稀缺。

ChatGPT这样的语言大模型,能够进一步解放人力。除了安全性的审核,AI还有能力辨别内容的质量,决定是否给予流量扶持。

当然,ChatGPT的魔力也让人担忧:AI创作是否会侵占传统内容社区的生存空间?

耿博士对此持反对态度。他认为,AIGC 只能取代部分低级内容。更何况内容社区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连接,AI无法取代明星KOL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尤其对于知乎这样的平台,创作者的人格魅力,是流量创造价值的基础。现阶段,ChatGPT更适合做为辅助创作,它能够帮助创作者整理文案,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马文.明斯基曾经说过,“容易的事情做起来难”。直到现在,这句话仍然适用于人工智能的大部分领域。许多人类的工作对于计算机或机器人而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当然AIGC也在持续进化。ChatGPT并非当下最新的版本,OpenAI的GPT 4也在研发当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的变革可能会引爆科技界。但也有人对它的落地应用表达了担忧,浩儒博士提到,ChatGPT 这样的技术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太高,投入大,但很难找到赚钱的场景。

ChatGPT是否会重复阿尔法狗的故事?一鸣惊人之后,把整个行业推向春天,随后猫在漫长的冬天里静静发育。答案还不确定,但知乎们已经搭上了车,它们也相信,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知乎创办至今,一路走来,像创始人周源一样,总是在不停修正、平衡自己。

周源向来信奉内容为王,以至于在其他内容平台为吸引优秀创作者,掀起一轮轮补贴大战时,他仍坚持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无法直接粗暴地批量生产,优秀的创作者更看重平台的调性和互动氛围。

只是同为文艺男青年的他,又和豆瓣创始人阿北对商业化的克制、排斥不同,周源一开始就没有拒绝资本的打算,分歧只在于资本助推知乎商业化的速度快慢。

所以知乎成立几年后就走在商业化的路上。“很多人老是问我们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于是我就带着一个团队做了一个商业化的东西,不就赚钱吗?”2016年,周源在知乎新功能“值乎”官方视频这一露脸调侃完后不久,喊出了商业目标:月流水20亿——他并非没有野心的创业者。

于是,知乎在周源的带领下,这些年知乎一直尽力把内容与商业、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跷跷板,摆向更健康的平衡点。

周源希望,知乎能一边谋求产品迭代、商业化实践,一边保证不做破坏良性讨论、内容质量和社区信任的事。

但实际上,这确实是很难达成的平衡。

从2013年开始,知乎社区告别邀请制,开放给更广泛的用户群后,“理想国”的状态就已经很难存在。

一个面向少数精英的小众产品开始走向大众,用户数达到上亿以后,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之间难以达成共识,原本的圈层注定要被稀释。商业化则更进一步考验着周源的平衡术。

在“值乎”“知乎 Live”敲开知乎商业化大门之后,知乎正式进入了全面商业化阶段,并逐渐形成如今广告、付费会员、商业内容解决方案、职业培训以及其他服务(包括在线教育、电商)这一组合变现模式,这些都是围绕知识创造延展的。

只是商业化道阻且长,在流量的冲刷下,最终让知乎变成了原住民口中调侃的“编乎”。

“我们也思考,怎样既能拥抱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又尽量减少给用户带来的内容噪音”。周源在2020年知乎十周年演讲上提到了知乎的努力,不过用户的现实反应却很骨感。不论是今年4月提出的“生态第一”战略,还是12月,周源在公开信强调“专业讨论”将是知乎必然长期坚持的定位,显然无法说服知乎的众多老用户了。他们早已发现知乎“精英化”内容已经为商业化让路。

如今知乎依然对外强调“专业讨论”安抚用户,因为这是知乎的基础底色,知乎的商业化探索,离不开它的内容属性和社区生态。

如何保障良性讨论氛围和优质变现模式并存?如何兼顾内容的质和量的同时,知乎也能获得丰厚收益?这是一场理想和资本的平衡,也是知乎和周源的“变”与初心之间的动态权衡。

1、精英的和娱乐的

或许,“理想国”一开始就是早期知乎用户的美好幻想。

2010年12月19日,周源创立的知识社区知乎开始运营了,“这个过程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绿洲”,周源曾非常担心人气不足,为此,早期的知乎实行“邀请制”,当时他邀请了约200名互联网科技人士参与问答,其中包括李开复、王兴、马化腾、徐小平、王小川等一众大咖。

王兴2010年12月发布第一条知乎,图源知乎App那时的知乎是名副其实的精英社区,高质量内容叠加精英、名人效应,这奠定了知乎的用户口碑。彼时更是一码难求,一个邀请码曾在淘宝上被炒到了上百元。

但小圈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难有想象空间,上线三年,知乎也只有40万用户。知乎的“变”终于落在2013年的那场生态开放。

2013年刚过,周源就把合伙人、高管们集合在一起,商量对开放注册的意见,现场几乎全都投了赞成票。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用户替知乎后悔这一决定——如果不开放生态,继续执行审核制与邀请制,今天的知乎会不会变成一个价值更大的“知识社区”?

不过周源没做这样的假设,从知乎“变”的那天开始,他就做好了接受市场质疑的准备。只是他可能没想到,这场关于面包和爱情的争论会伴随知乎至今。

随后如外界所见,知乎拆掉了“围墙”,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原来小而精的“知识社区”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的用户,段子、八卦、情感解答越来越多。“原住民”与“新移民”的矛盾也随之而来。早期的精英用户心生不满甚至选择逃离;后来者认为前者虚伪、清高。知乎社区里理性的观点交锋,逐渐夹杂越来越多的抬杠,甚至谩骂。

对于“定位跑偏”的现状,周源没有回避。他曾公开表态,当用户数量变大以后,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冲突性问题。“从竞争层面来看,整个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处在大的竞争背景之下,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有可能会是横向扩张,也有可能是纵向上把产品做得非常深入,所以我觉得完全不用回避”。

那么知乎的策略又是什么?

选择开放后的知乎,想要突破原有人与人的连接,“从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

这样,知乎就成为公共议事厅而非精英们的私人咨询室,话语权下放,让整个平台更有延展性。

为了达成周源想要的连接,知乎原有的中心化社交关系链摧毁了,变成在人关注人的内容模式与算法推荐模式间摇摆。高流量和高质量内容不再强挂钩。

许多创作者摸清了新分发的规律后,偏向创作接地气的泛娱乐内容,搞笑段子、小说、短视频等内容涌入知乎。知乎也默认并默契地为其开辟了各样专栏。

毕竟这一变化,向前一步,能拉拢并抓住更多新读者,泛娱乐内容也能持续辐射潜在用户;向后一步,可以让老用户在接收专业知识后,把剩余注意力留在知乎,沉淀出更漂亮的用户行为数据。一定程度上,这能让知乎在资本和市场面前,更加有底气。

2、赚钱的和失去的

知乎在精英与普惠内容转型中的摇摆,也让商业化道路走得很早,但步履维艰。“专业”这一初心是知乎的地基,却无法开出更多商业的“花”。精英们很容易分辨商业化营销内容,不会轻易被这类内容打动。广告主不能从这类人群赚钱,知乎商业价值就上不去;泛娱乐化内容能带来更多商业化可能性,却是在消耗问答社区的高质量氛围。这些都是知乎变现的矛盾之处。

周源是有情怀的,但资本的急迫、市场的变化不允许知乎继续“文火慢炖”了。它需要不断寻求商业化突破,向资本证明自己的用户价值。

如今,知乎主要营收来源于广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付费会员和职业培训。广告作为知乎商业化的起点,一直是知乎的核心业务。

2016年,知乎正式开启商业化,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不过知乎并没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如周源彼时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透露,知乎考虑赚钱、变现“首先是要做广告”。

相比其他平台的广告,知乎最初上线信息流广告时,明显表现出了克制。广告主要出现在问答评论区里,经过多次改版,渐渐地,广告覆盖了知乎的每一个位置。知乎在信息流中推出了原生文章广告、展示广告、原生问答广告等多类产品。

图源知乎App

知乎的商业化进程自然也突飞猛进,仅2018年上半年广告收入同比增速就高达340%,但知乎也付出了口碑下滑的代价——广告被用户诟病太多、太low。

作为一家互联网内容社区,用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用户意味着流量,流量意味着变现。越来越多的泛娱乐化内容和商业广告,已经造成平台内容质量下降、用户体验变差。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副”作用——逼用户去买付费会员。

知乎会员的“功能特权”一栏明确标出,可以免除开屏广告、回答页广告等六大广告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本意为用户提供专业内容的会员服务,真正吸引用户付费的内容却是泛娱乐内容——盐选栏目的付费网文小说。这完全是两种相悖的价值主张。

2019年,知乎推出“盐选”,网络小说成了知乎的变现方式之一。对于原本专业、真实,充满精英感的知乎而言,两者显得格格不入。

2021年1月,知乎官网统计发现,以奇闻和言情为主要题材的故事专栏,已经占了盐选专栏热度Top100的87%。

知乎用故事短文和小说吸引了海量会员,提高了付费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对资本来说无疑是一组好数据。但对知乎自身基底来说,已经严重稀释掉知乎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用户增速下降和付费会员数量增长,体现在知乎财报上,便是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自2022年以来,知乎赚钱的担子逐渐从“广告收入”转移到“付费会员收入”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收入”上,“广告收入”由过去第一大业务降为第三大业务。

至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是知乎2020年又推出的“软广告”业务,即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知+”)业务,类似于B站恰饭视频,本质上也是广告营销。

或许是为了让收入结构的故事看起来更为圆满,把知乎商业化的想象空间做大,知乎才特意单列“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出来。若把广告业务和内容商业解决方案合并为泛广告,这一营收占比在今年三季度高达60%,规模约14.8亿元。

对于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了解更多产品资讯,这时候插入更原生、更生动的“软广”,更容易影响消费者决策。这便是知乎推出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的合理之处。

可存在的问题是,知乎真实、专业的的社区内容底色,正在被这类“软广”侵蚀。

不再真实的内容,在知乎大范围蔓延,终究会反噬用户的信任。很多人是来知乎看“干货”的,当他们发现一篇回答的本质是广告,就会觉得“被欺骗”,从而导致知乎的口碑下滑。

这意味着,“软广”模式无法快速扩张,只能小范围存在。要实现更快的商业化,还要想别的法子。知乎今年极度重视的职业教育,就是它寻找到的新增长点。

上线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图源知乎App

2022年一季度,知乎首次将“职业培训”业务从“收入-其他”中单拎出来独立报告。

此后公布的几次财报数据中,该项业务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今年第三季度,职业培训收入高达7800万元,同比增长了458%。12月还会正式上线相关APP。

但知乎的这一新故事,也出现了“漏洞”。

不少购买职业培训课程的知乎用户,在各社交平台吐槽知乎“虚假宣传”“课程质量差”“退费难”等,有存在割韭菜的嫌疑。这对向来以“客观、理性”立足的知乎来说,又是一道不可逆的伤害。

悉数种种,几乎所有的变现方式尽可能努力在“平衡”上苦下功夫。但在流量和质量的矛盾面前,知乎只能做权衡,它赚到了钱,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3、增长的和下滑的

“谢邀,人在香港,刚刚破发”,这句话或是最能形容周源今年4月赴港敲钟的状态了。

从2021年3月的纳斯达克到2022年4月的中国香港,同一件事情,一样的“首日破发”,知乎当日的市值甚至比美股收盘还少了2%。

这一年来,知乎美股股价一直下跌,截至12月5日收盘已经跌至1.36美元/股,即将逼近“1美元”退市线;港股方面,收于16.64港元/股,较发行价低开约48%。

资本用脚投票也不奇怪。2022年三季报显示,知乎第三季度营收达9.12亿元,同比增长11%。虽然手中有钱,但知乎依然为亏损发愁,叠加此前两个季度,2022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已经达14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水平。知乎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局,而这个困局,已经持续了多年。

招股书显示,知乎2019年—2021年净亏损分别为10亿元、5.176亿元和13亿元,亏损幅度在不断扩大。

图源富途牛牛

早年知乎特意放慢商业化脚步,这几年知乎一路快跑,努力赚钱,仍走不出亏损泥潭。

或许知乎意识到资本市场对其盈利目标愈发外露,也开始画起了“饼”,在今年三季度财报会上,周源做出表态,“短期目标是尽快盈利,长期目标是盈利性增长”。

这何其困难。“端水大师”知乎一直坚持内容格调和商业化的平衡,这些年在探索变现方式上,也不算激进。在“尽快盈利”成为主要诉求后,很可能让内容天平再次往商业化倾斜。

毕竟,“标题党”、争议性和极端话题是“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下,最有效吸引用户和流量的方式之一。

但投资人总是既希望看到企业亮眼的盈利指标,又要看到企业长期发展的可能。在两难面前,周源必须想办法调整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实,内容社区的管理模式离不开管理者的平衡术。比如小红书8年前选择的“重达人,轻内容”策略失衡后,调整为了“轻达人,重内容”,让商业为内容让步,努力实现再平衡。内容和商业化的矛盾,也会长期考验着知乎。

如今,知乎除了上述的四大业务外,还探索过短视频、直播、电商等领域。从知乎的动作来看,它一直在试图跟上风口,在各个可能商业化的方向上尝试。

知乎需要给资本市场新的想象力,在内容和变现两方面寻找新的可能性,是周源接下来要持续思考的事情。周源是有危机感的,在回港上市时发布的公开信中,他提到,“不能丢掉现在拥有的这种危机感,不能停止对产品的思考,要永远记得我们的产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更好地去解决。”

未来知乎如何超越知乎,要看周源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互联网苦虚假种草久矣。 

近年来,各式新兴社交平台崛起,图文、短视频再到现如今的新式直播,内容消费潮流层层演进,你方唱罢我登场。种草,也成为了大众消费者与新兴消费品之间的独特沟通模式。借种草之力,许多新消费品牌脱颖而出,加速走入大众视野。而内容平台更在此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然而,随着种草之风愈演愈烈,一些畸态也在行业内发生。一面是逐渐崩坏的种草内容,从滤镜营销到带货翻车,让用户们对虚假种草深恶痛绝;另一面是品牌们逐渐走向唯流量论心态,更有新兴品牌以种草为“捷径”,只注重成交转化,而忽视了品牌建设,让种草经济逐渐走向崩坏,陷入虚假繁荣。 

这对整个内容行业而言,畸变中的种草已经成为一种过度消耗,无异于涸泽而渔。这种现象也引起权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三评“种草笔记”,对虚假种草提出质疑: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过关的时候,再巧的营销、再美的滤镜、再多的口舌都是徒劳。 

现如今,随着又一轮互联网红利的消退,数字经济发展走向新的格局,品牌们陷入竞争内卷无法自拔,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后者终于觉醒,举起“反种草”大旗。 

内容营销难道走到死胡同了吗?也不尽然。在诊断虚假种草的弊端之后,也有人更加明确内容营销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种草之外,仍然存在内容营销的平行世界。 


“反种草”究竟反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内容正在对人们的日常消费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一支精美的短视频,许多人就想去一个网红旅行地打卡看看;因为一张漂亮的时尚感大片,许多人就想去亲自尝试拍同款;曾几何时,内容平台的繁荣,引发了种草经济的崛起,众多KOL和KOC也在短视频、直播、图文社区内加码种草内容,成为种草经济盛行的重要力量。 

种草势力无疑也为各大平台提供了新增长动力,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发展态势——在美妆、穿搭、旅游等各个垂直细分行业内全面开花。可以说,种草经济让内容平台在资本市场讲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一些平台方,在种草内容生态下,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商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变现水平。 

但看似繁荣的表象下,细菌正在滋生。 

从品牌层面看,一些品牌开始过于注重短期内的转化效果,忽视了品牌的长期建设,过度滥用种草手段。传导至消费者身上,越来越多大众开始难以分辨内容的真实性。今年国庆节前后,有人因为踩坑网红景点,滤镜破碎之后,虚假内容伪装成的种草,被狠狠地撕下假面。 

因为嗅到了失真的气味,许多消费者也愈发不信任平台的内容种草力,甚至开始逃离平台。 

那么,甚嚣尘上的“反种草”反的是什么?虚假种草破坏的又是什么? 

第一层是用户和品牌对内容的信任感。 内容是平台之本,平台用户也是内容营销消费者,内容营销行为可以为平台用户带来消费体验,实际上是在内容信任基础上的转化。反过来,如果营销行为基于虚假内容,用户对内容的信任链条自然断裂。从这一层面,“反种草”反对的是对用户和消费者的粗暴收割。 

从品牌层面上看,这种正在畸变的种草,很难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短期内能够实现较高的转化,但长期来看,是对品牌的一种损耗,继而破坏品牌对内容的信任感。“反种草”反对的也是对品牌的揠苗助长。 

第二层是内容与商业的拔河。 用户对内容平台商业化的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商业过度侵占内容空间。内容平台的根骨是内容,商业实际上是应该服务于内容的,在内容与商业的拔河中,商业行为的越线会迅速被用户感知。虚假种草,恰恰就是一种枉顾内容的商业越线行为。 

第三层是长久的内容生态。 内容平台生态由内容、用户、创作者、品牌等等公民组成,可以看做一个城市,城市中每个身份都各司其职,同时紧密连接,虚假种草实际上破坏了城市中公民的良性连接,导致城市的礼崩乐坏。 

如此看来,健康的种草背后必然是健康的内容生态和内容营销模式,但造就健康内容生态的内容营销模式,却不仅仅只有种草一种。 


知乎用“种树”蹚出一条路

想要破除虚假种草的魔咒,毫无疑问,还是要从内容本身入手。和“种草”涸泽而渔的模式不同,知乎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模式——“种树”。 

12月17日,知乎发布视频《知乎的森林》,正式提出“别处种草 知乎种树”的内容营销理念。 

到底什么是“种树”模式?跟种草又是如何区分的? 

按照知乎的解释,“知乎的森林”是知乎社区之上,能为品牌所用的内容池。“树”则是知乎引以为傲的获得感内容。知乎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氛围,以内容质量为主的分发机制和社区生态治理能力,无疑就是滋养这些树木的土壤。在知乎的森林中,品牌可以通过种树,扎根于知乎,长出内容的枝枝叶叶,从而吸引更多用户。 

“种树”模式不仅可以给消费者一个更好的内容消费环境,也可以给品牌提供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成长路径。“种树”模式追求的是更加系统、专业、可信与长效的内容营销效果。 

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种“种树”生态本身具有很高的内容门槛,当下也仅有知乎这一个平台可以实现。 

作为问答社区,“专业”是知乎创立多年来的核心标签之一。也使得许多寻求专业、真实内容的用户会优先想到知乎平台的内容,从而构建一个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生态。 

与更贴近普通素人的传统KOL和KOC不同的是,知乎答主也同样是一个以专业见长的群体——诸如科学家、博士后、海归、名企背景人才,他们要么是专业从业者,要么就是资深爱好者。哪怕仅仅是测评一个枕头的舒适度,这群专业人士甚至会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为了寻找一碗地道的螺蛳粉,他们中还会有人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专门去柳州买上 80 款逐一试吃。 

这也让这些人士生产出来的内容,往往有更强的信服力。 

比如,在“长期用A醇真的对皮肤好吗?”的知乎提问下有一则回答,一共获得了1436个收藏、1011个点赞、373个喜欢和308个评论。这则回答很好的诠释了何谓专业的知识解答,让许多网友直呼,深入剖析了A醇的前世今生,以及品牌方的A醇研发能力及历史。 

这篇回答来自答主“光光是颗小太阳”,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技术型选手,以研究化妆品的化学构成和功效著称,其风格也被归纳为专业派系“成分党”。在知乎,“光光是颗小太阳”凭借专业的分享,身兼时尚盐究员、新知答主、好物推荐官多重荣誉,受到用户的信任和平台的认可。 

从信任机制来看,知乎答主并不高高在上,他们往往就是人们身边的“咨询对象”,或者是别人口中“我有一个朋友这样说”的那个“朋友”。这些人与他们的行事观点,在生活里常被谈论、被咨询、被采纳、被学习。这可以极大的拉近答主与消费者的距离,构建更强的信任关系。 

数据最能证明知乎内容的认可度,目前,知乎平均2500字的图文内容长度,通读率可以达到78%,在信息泛滥的当下这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数字。 

当人们需要购买一件新产品,但是欠缺一些专业内容答疑解惑时,他们往往会优先想到去哪里搜索?答案其实就是知乎。实际上,在种草经济兴起之前,知乎早就已经依托于专业的内容生态占领了用户心智。 

而以上种种,更让知乎在当下这轮内容平台破解商业化增长议题的过程中,以“种树”这样一个契合用户、品牌、平台三方的模式再度脱颖而出,为内容平台提供更长远的发展视角,在探寻商业化发展的路途上,更加契合用户的需求。 


当“种树”成为内容营销的公约数

今年12月,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外发表题为《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演讲。其中,他所提及的“获得感”一词,是知乎在今年5月首次提出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了知乎衡量内容的标尺。从平台发展的视角看,实际上“获得感”也是衡量一个平台商业化内容是否能够贴合用户真正需求的标尺。 

知乎,作为一个被内容行业低估的内容高地,在反种草大势来临的当下,也值得被内容行业重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各种垂类、社交、电商平台经常可以看到知乎长图的截图,被当作是专业信源而广泛引用。也就是说,由于知乎的长图文信息密度高,可以帮助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开拓知识,甚至具有天然的传播自来水,在专业的垂直领域更易引发裂变传播。有人也因此戏称知乎答主可以说是KOL领域的KOL。 

对品牌而言,这种高信息密度内容,也会在知乎有着更长的传播生命周期,长效流通,对消费者心智有更长效的影响。 

这就是“种树”模式的优点之一,数据显示,在知乎浏览量 TOP1000 的问题当中,有 48.3% 的问题已经创建了超过 1 年,平均创建时间为 21.7 个月。毫无疑问,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品牌打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 

目前,知乎的问答机制,也已经覆盖了用户的大部分生活和消费的需求场景,让品牌在品牌故事、产品科普、产品测评和经验攻略等层面更加有的放矢。 

拥有1亿月活的知乎,正是在自身破圈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个更加有利于专业社区的商业化发展路径。而这个路径,在大众消费走向专业化,人们对于专业内容、有获得感内容需求不断上升的当下,成为了一个适合平台、用户与品牌主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 

现在,知乎正式将获得感内容比作一棵棵树,大树盘根错节,接踵摩肩,组成了森林一样的社区生态。和过于侧重转化的种草不一样,“种树”更加聚焦在生态共生,这在未来有望成为整个内容营销的公约数。可以说,在种草浪潮之后,知乎提供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当种草经济走向崩坏,而越来越多平台面临增长的困境,越来越多品牌面临内卷的竞争压力,知乎种出的这片森林不失为一个好样本,为内容平台商业化讲出更多新故事。当然,森林的繁茂除了平台的土壤,也需要“种树人”(答主、品牌)的共同成长和长期投入,通过生态的正向循环,才能让这片森林走向更加庞大。 

阅读全文>>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约谈知乎网负责人,针对知乎网多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等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知乎网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立案。知乎网负责人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严格落实各项整改要求,在整改期间自行暂停相关功能。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