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依赖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贷款,但隐性债务风险、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倒逼改革。
一、政策背景:基建融资的困局与破局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依赖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贷款,但隐性债务风险、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倒逼改革。202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证监会启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同年财政部修订《PPP项目合同指南》,两大政策工具为基建融资注入新动能。
核心目标:
盘活存量资产:将重资产项目转化为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
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机制分担政府财政压力。
二、REITs模式:从“重资产持有”到“轻资产运营”
1. 政策红利解析
试点范围:优先支持交通、能源、环保、物流、产业园等收益稳定领域。
税收优惠:2023年新政明确“公募REITs运营环节免征企业所得税”,降低发行成本。
扩募机制:允许REITs扩募新资产(如首批上市的盐田港REITs扩募仓储项目),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循环。
2. 操作流程与创新点
资产筛选:项目需满足持续运营3年以上、近3年净现金流分派率≥4%等条件。
交易结构:
原始权益人(如城投公司)将项目注入资产支持证券(ABS),公募基金认购ABS份额并上市交易。
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买卖REITs份额,享受分红与增值收益。
案例:
中金普洛斯REIT:2021年上市,募集资金58亿元,底层资产为长三角物流园,年化分派率4.5%。
华夏越秀高速REIT:以武汉汉孝高速为标的,首日涨幅22%,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降低地方债务率。
3. 优势与挑战
优势:
政府:快速回笼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
企业:优化资产负债表,转向轻资产运营。
挑战:
资产合规性要求高(需产权清晰、手续完备)。
市场流动性不足,部分REITs上市后交易冷清。
三、PPP模式:风险共担与长效回报
1. 政策升级方向
规范化:财政部建立PPP综合信息平台,要求项目入库并公开全生命周期信息。
倾斜领域:新基建(5G基站、数据中心)、生态环保、公共卫生。
收益保障:允许可行性缺口补助(VGF)与使用者付费结合,确保社会资本回报率。
2. 创新合作机制
TOT(转让-运营-移交):政府将存量项目资产转让给社会资本运营,期满后无偿移交(如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项目)。
BOT+REITs:建设期采用BOT模式,运营成熟后通过REITs退出(如广河高速REITs底层资产源于BOT项目)。
3. 典型案例
北京地铁4号线:
港铁公司持股49%,京投公司持股51%,30年特许经营期。
政府负责土建(重资产),社会资本负责设备与运营(轻资产),年客流收益超10亿元。
杭绍台高铁:
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复星集团联合体持股51%,采用“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
4. 风险管控要点
政府侧:严控财政支出责任(不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
企业侧:规避“明股实债”,要求项目收益覆盖融资本息。
四、REITs与PPP协同:1+1>2的融资生态
1. 组合策略
阶段协同:
建设期: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运营期:REITs盘活资产,实现社会资本退出。
案例:深圳人才安居集团将PPP模式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打包发行REITs,回笼资金用于新建项目。
2. 政策协同红利
资金闭环:PPP项目进入稳定运营后,可通过REITs二次融资,形成“投资-建设-运营-退出”链条。
风险隔离:REITs投资者承担运营风险,PPP社会资本专注于建设效率,政府专注于监管与补贴设计。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1. 政策展望
REITs扩容:试点范围或扩展至水利、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
PPP立法:推进《PPP条例》出台,明确争议解决机制与利益分配规则。
2. 给参与方的建议
地方政府:
筛选收益可预测的优质资产发行REITs,避免“甩包袱”思维。
建立PPP项目动态调价机制,应对通货膨胀与需求波动。
社会资本:
优先参与财政承受能力强的地区项目。
探索“Pre-REITs”基金,提前布局潜在REITs资产。
投资者:
关注底层资产区位与行业景气度(如长三角仓储、中西部交通枢纽)。
长期持有以获取稳定分红,降低短期波动风险。
结语
REITs与PPP的深度融合,标志着基建融资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通过政策红利释放与模式创新,中国基建正走向“存量盘活”与“增量提质”并行的新阶段。未来,谁能率先把握规则、用好工具,谁就能在万亿级基建市场中占据先机。